北京市東城區(qū)2023-2024學年高三下學期二??荚嚉v史試題 (解析版)_第1頁
北京市東城區(qū)2023-2024學年高三下學期二模考試歷史試題 (解析版)_第2頁
北京市東城區(qū)2023-2024學年高三下學期二??荚嚉v史試題 (解析版)_第3頁
北京市東城區(qū)2023-2024學年高三下學期二??荚嚉v史試題 (解析版)_第4頁
北京市東城區(qū)2023-2024學年高三下學期二??荚嚉v史試題 (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題PAGEPAGE1北京市東城區(qū)2023-2024學年高三下學期二??荚嚉v史試題2024.5本試卷共9頁??荚嚂r長90分鐘。考生務必將答案答在答題卡上,在試卷上作答無效??荚嚱Y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第一部分本部分共15小題。在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選出最符合題目要求的一項。1.有學者提出,黃河流域文明發(fā)展中存在“三條線”,以及原始社會末期夏商周三部族集中分布的“三大塊”(如下圖所示)。以下說法正確的是()A.夏商周三代政治勢力未超出部族板塊 B.先秦時期中原華夏勢力向北進抵甲線C.古代少數(shù)民族南下均定都甲乙線之間 D.歷代大一統(tǒng)王朝都建都于丙線的附近【答案】B【解析】先秦時期中原華夏勢力如西周通過分封向北抵達甲線,B項正確;西周時期勢力通過分封超過了部族板塊,排除A項;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定都洛陽,而洛陽是在乙線以南,排除C項;元明清三代建都于甲線附近,排除D項。故選B項。2.秦漢時期官印使用普遍,其規(guī)格較后世印璽偏小。如表是部分官印的介紹,對其認識正確的是()印文說明規(guī)格(單位:厘米)皇帝信璽秦朝皇帝用印2.6×2.6文帝行璽西漢南越王用印3.0×3.1滇王之印西漢滇王用印2.4×2.4楚司馬印西漢楚國官印2.2×2.1太官之印西漢少府官印2.2×2.2①反映了“推恩令”實施的效果②體現(xiàn)了秦漢時期的官僚政治③狹長的簡牘影響了官印規(guī)格④印證了漢對西域地區(qū)的管轄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規(guī)格較小,是因為簡牘影響了官印規(guī)格,而官印體現(xiàn)了官僚政治,②③正確;推恩令是漢武帝時期實行,排除①;滇王是在西南地區(qū),不是西域,排除④。故選C項。3.南朝時期,劉宋政權為彌補“錢荒”而鑄造二銖錢,與古錢(漢五銖錢等)等價使用,但民間紛紛盜鑄二銖錢,引發(fā)混亂。齊、梁、陳政權也都進行過類似改革。南朝時期鑄幣改革()A.滿足了“土斷”政策的需要 B.從側面反映了南方經濟發(fā)展C.有利于結束南北分裂局面 D.為紙幣的發(fā)行提供有利條件【答案】B【解析】南朝時期,劉宋政權為彌補錢荒鑄造二銖錢,側面反映出南方經濟發(fā)展,對錢幣的需求擴大,B項正確;鑄錢和土斷政策無關,排除A項;當時鑄幣改革僅僅是在南朝,對結束分裂局面沒積極作用,排除C項;二銖錢是銅錢,和紙幣發(fā)行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4.北宋時期,出身貧寒的王拱辰、歐陽修同榜登科,都被參知政事薛奎招為女婿。王拱辰的夫人病逝后,又由薛家動議“再娶其妹”。后來此二人官至參知政事、樞密副使、彰德軍節(jié)度使等。上述二人的經歷折射出宋代()A.高門士族世代把持官位 B.國家放松對社會的控制C.綱常倫理觀念得到強化 D.文官和士人的地位提升【答案】D【解析】據材料“出身貧寒的王拱辰、歐陽修同榜登科,都被參知政事薛奎招為女婿”及所學知識可知,伴隨著宋朝科舉制的發(fā)展和實行重文輕武的政策,知識分子具有較高的社會地位,材料中王拱辰與歐陽修的人生軌跡正是文官和士人地位提升的表現(xiàn),D項正確;材料中王拱辰出身貧寒,最后身居高位,排除A項;宋朝國家對社會控制的放松主要體現(xiàn)在遷移住所、土地買賣、更換職業(yè)等受到政府的限制減少,與材料內容無關,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三綱五常的倫理綱常觀念,排除C項。故選D項。5.鐘樓、鼓樓是北京中軸線的兩大標志性建筑,元明清時期擔負著由皇家向萬民授時的功能。鼓樓里置一面大鼓代表一年,24面小鼓代表二十四節(jié)氣。民國時期,溥儀被逐出紫禁城,鐘鼓樓報時也隨之廢止。對此理解正確的是()①鐘鼓樓授時象征皇權統(tǒng)治②鐘鼓樓報時廢止折射政治變遷③鐘鼓樓蘊含中國傳統(tǒng)文化④鐘鼓樓報時凸顯社會等級制度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鐘鼓樓擔負著由皇家向萬民授時的功能,這象征著皇權統(tǒng)治,①正確;民國時期鐘鼓樓報時隨之廢止,體現(xiàn)了政治的變遷,②正確;大鼓代表一年,24面小鼓代表二十四節(jié)氣,體現(xiàn)了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③正確;材料沒體現(xiàn)等級制度,排除④。故選A項。6.1890年王韜的《重訂法國志略》出版。該書認為路易十六不能“合眾而得民心”,最終“暴徒曳(抓)王至審院,王從容就死”,法國大革命是“冠履倒置,紀綱紊亂乎哉”。該書得到梁啟超的大力推薦。對此認識合理的是()①該書標志著國際法被介紹到中國②該書出版體現(xiàn)了白話文開始普及③作者以傳統(tǒng)觀念審視法國大革命④梁啟超推薦該書反映其改良思想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D【解析】據材料信息可知,王韜認為路易十四統(tǒng)治不得民心,最終統(tǒng)治被推翻,認為法國大革命破壞了封建倫理綱常,據此可知,王韜用中國傳統(tǒng)的封建倫理和民本思想審視法國大革命,③符合題意,梁啟超對王韜的觀點表示贊同,體現(xiàn)了梁啟超反對暴力革命,主張進行改良,④符合題意,③④符合題意,D項正確;《萬國公法》標志著國際法被正式介紹入中國,①錯誤,排除AB項;王韜的《重訂法國志略》沒有采用白話文,②錯誤,排除C項。故選D項。7.以下內容節(jié)選自某部作戰(zhàn)日記,它反映了()7月1日,總理(孫中山)遺訓貫徹革命主張,討賊以救國。各軍先后向湖南集中……8月19日,現(xiàn)值前方戰(zhàn)事開始之時,所有長沙衛(wèi)戍區(qū)域內應即宣布戒嚴……8月25日,第一軍第二師向武昌攻擊前進……A.革命黨人發(fā)動武昌起義,各地響應 B.國民革命軍北伐,推進到長江流域C.秋收起義爆發(fā),部隊計劃進攻長沙 D.徐州會戰(zhàn)展開,取得了臺兒莊大捷【答案】B【解析】據材料“總理(孫中山)遺訓貫徹革命主張,討賊以救國”“長沙衛(wèi)戍區(qū)域內應即宣布戒嚴”“第一軍第二師向武昌攻擊前進”及所學知識可知,孫中山逝世于國民大革命時期,作戰(zhàn)部隊進攻長沙、武昌等也符合國民革命軍北伐的路線,B項正確;武昌起義時期,孫中山尚未逝世,排除A項;秋收起義并沒有進攻武昌,且秋收起義發(fā)生在9月,排除C項;徐州會戰(zhàn)和臺兒莊大捷與材料中長沙、武昌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8.1949年1月,毛澤東在政治局會議上指出“我們已經完全有把握地在全國范圍內戰(zhàn)勝國民黨”。在此形勢下,實施的舉措有()①召開中共七大,提出建立聯(lián)合政府的主張②千里躍進大別山,揭開了戰(zhàn)略進攻序幕③人民解放軍發(fā)起渡江戰(zhàn)役,占領了國民黨的統(tǒng)治中心南京④發(fā)表《論人民民主專政》,為建立人民共和國奠定理論基礎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D【解析】據材料“1949年1月,毛澤東在政治局會議上指出‘我們已經完全有把握地在全國范圍內戰(zhàn)勝國民黨’”及所學知識可知,三大戰(zhàn)役后,在1949年,為在全國范圍內戰(zhàn)勝國民黨,在1949年4月發(fā)起渡江戰(zhàn)役,占領了國民黨的統(tǒng)治中心南京,③符合題意,1949年6月毛澤東發(fā)表《論人民民主專政》,為建立人民共和國奠定理論基礎,④符合題意,③④符合題意,D項正確;中共七大召開的時間是1945年,與材料時間不符,①不符合題意,排除AB項;千里躍進大別山發(fā)生在1947年,與材料時間不符,②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故選D項。9.觀察如表,表中數(shù)據的變化折射出()年份中國對外貿易總額中國主要貿易對象貿易額占比蘇聯(lián)和東歐國家發(fā)展中國家西歐和日本1957年31億美元61.3%14.7%17.5%1965年42億美元14.3%33.4%41.0%①中國突破了計劃經濟的束縛②中國對外政策調整③中國經濟建設取得一定成就④兩極格局走向瓦解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C【解析】根據表格,中國和蘇聯(lián)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貿易額比重減少,和發(fā)展中國家與西歐日本等發(fā)達國家貿易額比重上升,是因為這個時期中蘇關系惡化,中國調整了外交政策,②正確;對外貿易額整體上增長,因此得出中國經濟建設取得一定的成就,③正確;當時依然是計劃經濟體制,排除①;兩極格局當時未瓦解,排除④。故選C項。10.1983年,福建省為統(tǒng)領全省船舶企業(yè)成立了福建省船舶工業(yè)公司。20世紀90年代以來,其下屬的馬尾造船廠承建了大量出口歐洲及東南亞的集裝箱貨船。船廠還進行了股份制改革,銷售總額屢創(chuàng)新高。上述發(fā)展反映出()A.中國造船工業(yè)的起步 B.公有制建立推動了企業(yè)發(fā)展C.完整的工業(yè)體系建立 D.市場經濟激發(fā)了企業(yè)的活力【答案】D【解析】據材料“20世紀90年代以來,其下屬的馬尾造船廠承建了大量出口歐洲及東南亞的集裝箱貨船。船廠還進行了股份制改革,銷售總額屢創(chuàng)新高”及所學知識可知,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fā)展過程中,激發(fā)了企業(yè)的活力,推動了企業(yè)的發(fā)展,D項正確;中國造船工業(yè)在近代就已經起步,排除A項;據材料“船廠還進行了股份制改革,銷售總額屢創(chuàng)新高”可知,企業(yè)的股份制改革推動了企業(yè)的發(fā)展,而非公有制建立推動企業(yè)發(fā)展,排除B項;材料只涉及一個船舶公司的發(fā)展,不能反映完整的工業(yè)體系,排除C項。故選D項。11.有專家認為“古代兩河流域和埃及文明,是人類歷史上的兩支拓荒隊”。該觀點()A.說明地中海各文明之間相互影響借鑒 B.強調兩地都以工商業(yè)為經濟基礎C.可以在科技和文字方面找到史實依據 D.肯定了兩地最早創(chuàng)立的民主政治【答案】C【解析】古代兩河流域和埃及文明是人類歷史上的拓荒隊,強調兩大文明對人類的貢獻,這可以在科技和文字發(fā)明上找出依據,C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兩大文明對人類的貢獻,不是相互借鑒,排除A項;兩地基礎是農業(yè),排除B項;最早創(chuàng)立民主政治的是古代雅典,排除D項。故選C項。12.12世紀,神圣羅馬帝國入侵意大利北部城市。16個城市結成聯(lián)盟應戰(zhàn),迫使神圣羅馬帝國簽訂條約,承認這些城市可以自行選舉城市執(zhí)政官。這反映出()A.城市自治權得到了維護 B.宗教改革引起教派之間沖突C.社會契約思想得以實踐 D.意大利最終實現(xiàn)了國家統(tǒng)一【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神圣羅馬帝國入侵意大利后迫使城市與神圣羅馬帝國簽訂條約,最終承認這些城市可自行選舉城市執(zhí)政官,取得了一定的自治權,A項正確;宗教改革是1517年開始,排除B項;社會契約思想是啟蒙運動時期出現(xiàn),排除C項;當時意大利并未實現(xiàn)統(tǒng)一,排除D項。故選A項。13.16世紀,海外貿易是英國商人投資的主要領域;17世紀晚期到18世紀早期,英國商人資本流向有價證券、出口貿易和奴隸貿易;18世紀晚期,英國商人投資轉向了本國生產領域。由此反映了()A.太平洋貿易開始興起 B.商人資本為工業(yè)革命提供了原始積累C.英國貿易壟斷地位喪失 D.壟斷資本主義發(fā)展,以資本輸出為主【答案】B【解析】據材料“英國商人資本流向有價證券、出口貿易和奴隸貿易;18世紀晚期,英國商人投資轉向了本國生產領域”及所學知識可知,英國早期殖民擴張時期主要是商人投資海外貿易,伴隨著商業(yè)的發(fā)展,這些商業(yè)資本逐漸流向本國的生產領域,推動了工業(yè)革命的爆發(fā),所以材料反映了商人資本為工業(yè)革命提供了原始積累,B項正確;材料涉及的是16世紀到18世紀英國的商人資本為工業(yè)革命提供了條件,沒有涉及太平洋貿易的興起和發(fā)展,排除A項;材料只涉及英國的經濟,沒有涉及其他國家經濟,不能得知英國貿易是否處于壟斷地位,排除C項;材料時間為16世紀到18世紀晚期,尚未開始第二次工業(yè)革命,沒有出現(xiàn)壟斷資本主義,排除D項。故選B項。14.一戰(zhàn)爆發(fā)后,日本對德宣戰(zhàn),出兵山東,向中國提出了“二十一條”要求。美國認為日本“嚴重地影響到美國和其它大國在中國的前途和事業(yè)”。上述事件的影響有()①日本與美國之間的矛盾加?、跇酥镜聡八贈Q戰(zhàn)”破產③激起了中國各界的反日斗爭④歐洲喪失了世界優(yōu)勢地位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A【解析】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一戰(zhàn)期間,日本加緊侵略中國,向中國提出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這激起了中國各界的反日斗爭,③符合題意,日本想要獨占中國的企圖與美國想在中國夸大侵略利益出現(xiàn)了矛盾,使得日本與美國之間的矛盾加劇,①符合題意,①③符合題意,A項正確;標志著德國速決戰(zhàn)破產的是馬恩河戰(zhàn)役,②不符合題意,排除CD項;材料反映的是一戰(zhàn)期間日本和美國對中國侵略的斗爭,沒有涉及歐洲的世界地位,④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故選A項。15.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聯(lián)邦德國改革社會保障政策,削減福利支出,如縮減失業(yè)救濟金,并規(guī)定失業(yè)救濟金增長率不得超過在職人員的工資增長率,同時也提高了對弱勢群體的救濟。對此理解正確的是()①政府有效地解決了民眾的就業(yè)問題②政府力圖兼顧社會效率和社會公平③社會福利支出的變化與經濟發(fā)展狀況密切相關④社會福利體現(xiàn)了經濟成果平均分配給社會大眾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C【解析】據材料“聯(lián)邦德國改革社會保障政策,削減福利支出,如縮減失業(yè)救濟金,并規(guī)定失業(yè)救濟金增長率不得超過在職人員工資增長率,同時也提高了對弱勢群體的救濟”及所學知識可知,20世紀70年代,面對經濟“滯脹”,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削減福利開支,力圖兼顧社會效率和社會公平,②符合題意,此時期福利開支的削減與經濟危機密切相關,體現(xiàn)了社會福利支出的變化與經濟發(fā)展狀況密切相關,③符合題意,②③符合題意,C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德國在經濟危機期間削減福利開支,沒有有效地解決民眾的就業(yè)問題,①不符合題意,排除AB項;社會福利是對收入的再分配,并非“平均分配”給社會大眾,低收入群體受惠多,④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C項。第二部分本部分共5題16.諫議與納諫材料一給事中(門下省諫官)之職,凡制敕有不便于時者,得封奏之;刑獄有未合于理者,得駁正之。天下冤滯無告者,得與御史糾理之;有司選補不當者,得與侍中裁退之?!拙右住多嶑山o事中制》材料二唐代諫官進諫,有專用之紙,時稱“諫紙”,且有“月給諫紙”的制度。唐肅宗《令諫官言事制》云:“諫官令每月一上封事,指陳時政得失。若不舉職事,當別有處分?!薄幾愿到B良《唐詩中的“諫紙”“諫書”“諫草”與唐代諫議規(guī)范》材料三明萬歷十六年(1588年)某次經筵后,皇帝與內閣首輔申時行有一場討論,其大致內容如下:皇帝:魏征此人如何?首輔:魏征事唐太宗,能犯顏諫諍,賢臣也。皇帝:魏征早年追隨李密,又追隨李建成,后來又侍奉唐太宗,忘君事仇之人,非賢也。首輔:魏征所著《諫太宗十思疏》,至今也被視為正直之言,不可因人廢言?;实郏禾铺趶s兄屠弟、逼父退位,豈為賢德之君?首輔:納諫一事為帝王盛美,故后世賢之?;实郏何赫鞔蠊?jié)已虧,縱有善言,亦是虛飾,何足采擇。最終,皇帝決定經筵罷《貞觀政要》?!幾苑畼渲尽吨貙懲砻魇贰返茸ⅲ航涹凼谴蟪级ㄆ跒榛实壑v授經史的活動,以“培養(yǎng)君德,成就帝業(yè)”?!敦懹^政要》記錄了唐太宗求諫納諫、任賢使能等德政,是明代經筵的重要內容。(1)依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概括唐代諫官制度的特點和作用。(2)閱讀材料三、結合所學,評述萬歷皇帝與內閣首輔的討論?!敬鸢浮浚?)特點:對諫官管理規(guī)范、嚴格;諫官職責范圍廣,涉及監(jiān)察、決策和行政等多方面;諫官與其他機構和官員存在協(xié)作關系。作用:有助于澄清吏治;一定程度上約束皇權,減少決策和行政等方面的失誤。(2)示例:內閣首輔認為魏征是直言極諫的賢臣,唐太宗是虛懷納諫的明君,對他們持肯定態(tài)度。萬歷皇帝認為魏征幾次易主,唐太宗脅父弒兄,均道德有虧,對他們持否定態(tài)度。最終萬歷皇帝決定經筵停講體現(xiàn)唐太宗德政的《貞觀政要》。內閣首輔肯定魏征和唐太宗,是秉承了崇德尚賢的傳統(tǒng),也是委婉規(guī)勸皇帝虛心納諫,以更好發(fā)揮內閣輔政作用。而萬歷皇帝指責魏征和唐太宗的道德問題,實則否定魏征的犯顏直諫,強調皇帝的權威。這場討論的過程和結果,都體現(xiàn)出明代皇權進一步強化。【解析】【小問1】第一問,根據材料“給事中(門下省諫官)之職,凡制敕有不便于時者,得封奏之;刑獄有未合于理者,得駁正之。天下冤滯無告者,得與御史糾理之;有司選補不當者,得與侍中裁退之”得出對諫官管理規(guī)范、嚴格;諫官職責范圍廣,涉及監(jiān)察、決策和行政等多方面。根據材料“諫官令每月一上封事,指陳時政得失。若不舉職事,當別有處分”得出諫官與其他機構和官員存在協(xié)作關系。第二問,根據材料“諫官令每月一上封事,指陳時政得失。若不舉職事,當別有處分”得出有助于澄清吏治;一定程度上約束皇權,減少決策和行政等方面的失誤。【小問2】根據材料“魏征事唐太宗,能犯顏諫諍,賢臣也”得出內閣首輔認為魏征是直言極諫的賢臣,唐太宗是虛懷納諫的明君,對他們持肯定態(tài)度。根據材料“魏征早年追隨李密,又追隨李建成,后來又侍奉唐太宗,忘君事仇之人,非賢也……皇帝決定經筵罷《貞觀政要》”得出萬歷皇帝認為魏征幾次易主,唐太宗脅父弒兄,均道德有虧,對他們持否定態(tài)度。最終萬歷皇帝決定經筵停講體現(xiàn)唐太宗德政的《貞觀政要》。內閣首輔肯定魏征和唐太宗,是秉承了崇德尚賢的傳統(tǒng),也是委婉規(guī)勸皇帝虛心納諫,以更好發(fā)揮內閣輔政作用。而萬歷皇帝指責魏征和唐太宗的道德問題,實則否定魏征的犯顏直諫,強調皇帝的權威。這場討論的過程和結果,都體現(xiàn)出明代皇權進一步強化。17.國禮國禮主要是指國與國在交往中相互饋贈的禮品。材料一在中國古代,中國與周邊國家的“國禮”饋贈是以貢與賜的名義進行的。北宋時期,真臘國遣使來貢,“賜以朝服”。明初,安南國王陳日煃遣使朝貢,明太祖“封日煃為安南國王,賜以駝紐涂金銀印”,對安南國王及大臣賞賜大量“文綺、紗羅”。明朝的回賜吸引安南等國頻頻進貢,明廷被迫作出三年一貢的規(guī)定,但安南等國仍不斷突破這一定例。——摘編自劉祥學《從貢賜物品看安南與明朝關系的衍化》等材料二國禮說明蔬菜水果1949年毛澤東訪蘇,送給斯大林的禮物包括上萬公斤的白菜、蘿卜、梨等《楚辭集注》1972年毛澤東將該書贈予來華進行建交談判的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自行車1989年中國將兩輛天津生產的自行車贈予來訪的美國總統(tǒng)布什夫婦,一時間中國自行車在美國熱賣中華數(shù)字書苑2009年起中國將此電子書庫贈送于英、德等國領導人。該書庫收錄了當代中國的電子書、對外經貿數(shù)據庫等,被全球4000多家學校、圖書館、企業(yè)等應用中哈友好尊2022年中國贈送給哈薩克斯坦總統(tǒng)的內畫尊,它采用傳統(tǒng)景泰藍工藝,內畫包括古絲綢之路、中哈油氣管道項目、中歐班列等國產手機2023年“一帶一路”高峰論壇期間,中國向與會各國首腦贈送國產手機。它采用折疊機身,內置先進的芯片和攝像頭(1)依據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國對周邊國家回賜禮物的影響。(2)依據材料二、任選3個視角,說明國禮體現(xiàn)的內涵?!敬鸢浮浚?)中國回賜禮物,彰顯了宗主國的地位以及對藩屬國的懷柔,維護了宗藩關系;促進了中國與周邊國家的交流;回賜使藩屬國獲利,同時加重了中國的財政負擔。(2)示例:國禮在外交活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毛澤東贈送田中角榮《楚辭集注》,見證了中日正式建交;中哈友好尊體現(xiàn)了中國以“親、誠、惠、容”的理念深化與周邊國家的關系。國禮是中國經濟發(fā)展的見證。農產品成為訪蘇國禮,折射出新中國初期落后農業(yè)國的現(xiàn)實;改革開放后,自行車作為國禮,展現(xiàn)了中國工業(yè)生產的發(fā)展,民族品牌走向世界;國產手機成為國禮中的一員,體現(xiàn)了中國高新科技的進步與成就。國禮是傳播中華文化載體。國禮極具民族特色,《楚辭集注》是中國古典文學的薈萃,中哈友好尊融合了中國傳統(tǒng)的手工技藝,它們凝結了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展現(xiàn)了中華文明深厚的底蘊。國禮不僅推動了中國與其他國家的友好交往,更具有展現(xiàn)中華文化、彰顯國家實力的重要價值?!窘馕觥俊拘?】據材料“中國與周邊國家的‘國禮’饋贈是以貢與賜的名義進行的”可知,中國回賜禮物,彰顯了宗主國的地位以及對藩屬國的懷柔,維護了宗藩關系;據材料“明朝的回賜吸引安南等國頻頻進貢,明廷被迫作出三年一貢的規(guī)定,但安南等國仍不斷突破這一定例”可知,促進了中國與周邊國家的交流;據材料“明朝的回賜吸引安南等國頻頻進貢”及所學知識可知,子啊貢賜貿易中的厚往薄來,使藩屬國獲利,同時加重了中國的財政負擔。【小問2】設問要求依據材料二、任選3個視角,說明國禮體現(xiàn)的內涵。據材料“1972年毛澤東將該書贈予來華進行建交談判的日本首相田中角榮”“2022年中國贈送給哈薩克斯坦總統(tǒng)的內畫尊”“中國向與會各國首腦贈送國產手機”可知,國禮被用在外交活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綜合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毛澤東贈送田中角榮《楚辭集注》,見證了中日正式建交;中哈友好尊體現(xiàn)了中國以“親、誠、惠、容”的理念深化與周邊國家的關系。據材料“送給斯大林的禮物包括上萬公斤的白菜、蘿卜、梨等”“1989年中國將兩輛天津生產的自行車贈予來訪的美國總統(tǒng)布什夫婦”“中國向與會各國首腦贈送國產手機”可知,國禮由農產品到自行車再到手機,反映了國禮是中國經濟發(fā)展的見證。綜合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農產品成為訪蘇國禮,折射出新中國初期落后農業(yè)國的現(xiàn)實;改革開放后,自行車作為國禮,展現(xiàn)了中國工業(yè)生產的發(fā)展,民族品牌走向世界;國產手機成為國禮中的一員,體現(xiàn)了中國高新科技的進步與成就。據材料“1972年毛澤東將該書贈予來華進行建交談判的日本首相田中角榮”“內畫尊,它采用傳統(tǒng)景泰藍工藝”可知,《楚辭集注》是中國古典文學的薈萃,中哈友好尊融合了中國傳統(tǒng)的手工技藝,它們凝結了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展現(xiàn)了中華文明深厚的底蘊,展現(xiàn)了中華文明的底蘊,反映了國禮是傳播中華文化的載體。國禮不僅推動了中國與其他國家的友好交往,更具有展現(xiàn)中華文化、彰顯國家實力的重要價值。18.維多利亞時代1837—1901年,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在位時期,后世稱為維多利亞時代。序號參考資料出處①在工作日這城市是被灰色的煙云籠罩著……工人住宅擠在高聳的廠房當中的地方,是整個城市中最骯臟和建筑得最糟的部分……公路兩旁是廠主的有花園圍繞著的別墅【德】恩格斯《英國工人階級狀況》(1845年)②(1846年)谷物法廢除了,這又永遠確立了資產階級、特別是資產階級中最活躍的部分即工廠主對土地貴族的優(yōu)勢【德】恩格斯《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fā)展》英文版序言(1892年)③公共圖書館應向市民免費開放,市鎮(zhèn)議會可以通過征稅的方式取得設置公共圖書館的經費英國《公共圖書館法》(1850年)④上帝和自然是否有沖突?/因為自然所給予的全是惡夢/它似乎僅僅關心物種/而對個體的生命毫不在乎【英】丁尼生《悼念集》(1850年)⑤繼1846年關稅削減之后,1853年8月20日(英國)制定了新的關稅法,取消了大量關稅,尤其是制造品關稅【英】波斯坦主編《劍橋歐洲經濟史(第八卷)》(1989年)⑥5—12歲兒童(不論男女)必須入校學習,學校委員會有權免除貧困家庭孩子的全部或部分學費……建立免費學校英國《福斯特教育法》(1870年)⑦多數(shù)重要官職必須按照文官委員會的要求,通過公開競爭考試錄用1870年6月4日英國樞密院令⑧19世紀的后25年是在金本位基礎上建立的國際貨幣體系不斷擴展的最好見證,它以各國貨幣的固定國際匯率將世界上主要國家聯(lián)系起來【英】波斯坦主編《劍橋歐洲經濟史(第八卷)》(1989年)⑨一年交納房租10鎊以上,居住期達一年以上的寄宿人,以及擁有土地或租佃的土地年產值為10鎊以上者都有選舉權英國《人民代表法》(1884年)⑩總理衙門已將旅順口租借給俄國……因此你務必以最有效和最迅速的方式獲得日本人撤離威海衛(wèi)后租借該地的優(yōu)先權英國政府致駐華公使竇納樂電文(1898年)主題一維多利亞時代的沖突主題二:維多利亞時代的開放從兩個主題中選擇一個,運用上述參考資料,擬定研究提綱,寫出研究結論。要求:研究提綱要全面、具體地體現(xiàn)主題,每部分要寫出對應的參考資料序號;研究結論簡潔、有高度。【答案】示例:主題一:維多利亞時代的沖突主題二:維多利亞時代的開放研究提綱:一、階級的對立1.工業(yè)資產階級與土地貴族的對立②2.資產階級與工人階級的對立①二、列強之間的矛盾⑩三、英國與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間的矛盾⑩四、觀念沖突④五、工業(yè)發(fā)展與環(huán)境保護的矛盾①研究提綱:一、政治領域的開放1.工業(yè)資產階級崛起②2.文官制度的建立⑦3.選舉權的擴大⑨1.自由貿易⑤2.世界金融體系⑧三、社會資源的開放1.國民教育⑥2.公共圖書館③四、女性地位的提高⑥研究結論:工業(yè)革命引發(fā)了維多利亞時代深刻的社會轉型,帶來了各領域激烈的矛盾沖突。研究結論:工業(yè)革命和社會變革打破了原有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結構,使得維多利亞時代成為具有開放精神的改革時代。【解析】設問要求從兩個主題中選擇一個,運用上述參考資料,擬定研究提綱,寫出研究結論。要求:研究提綱要全面、具體地體現(xiàn)主題,每部分要寫出對應的參考資料序號;研究結論簡潔、有高度。如果選擇主題一,維多利亞時代的沖突。根據“谷物法廢除了,這又永遠確立了資產階級、特別是資產階級中最活躍的部分即工廠主對土地貴族的優(yōu)勢”可知,此時期存在工業(yè)資產階級與土地貴族的矛盾,據材料“在工作日這城市是被灰色的煙云籠罩著……工人住宅擠在高聳的廠房當中的地方,是整個城市中最骯臟和建筑得最糟的部分”可知,此時期存在資產階級與工人階級之間的矛盾,據材料“總理衙門已將旅順口租借給俄國……因此你務必以最有效和最迅速的方式獲得日本人撤離威海衛(wèi)后租借該地的優(yōu)先權”可知,此時期還存在英國與俄國、日本等其他列強之間的矛盾,據材料“在工作日這城市是被灰色的煙云籠罩著……工人住宅擠在高聳的廠房當中的地方,是整個城市中最骯臟和建筑得最糟的部分”可知,存在工業(yè)發(fā)展與環(huán)境保護之間的矛盾,據材料“上帝和自然是否有沖突?/因為自然所給予的全是惡夢/它似乎僅僅關心物種/而對個體的生命毫不在乎”可知,此時期存在觀念的矛盾。據此可擬定研究提綱,一、階級的對立1.工業(yè)資產階級與土地貴族的對立2.資產階級與工人階級的對立。二、列強之間的矛盾。三、英國與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間的矛盾。四、觀念沖突。五、工業(yè)發(fā)展與環(huán)境保護的矛盾。綜合材料信息可知,這些矛盾都與工業(yè)革命有著密切聯(lián)系。綜合材料及所學知識可得出研究結論工業(yè)革命引發(fā)了維多利亞時代深刻的社會轉型,帶來了各領域激烈的矛盾沖突。如果選擇主題二 維多利亞時代的開放。據材料“這又永遠確立了資產階級、特別是資產階級中最活躍的部分即工廠主對土地貴族的優(yōu)勢”可知,此時期資產階級崛起。據材料“多數(shù)重要官職必須按照文官委員會的要求,通過公開競爭考試錄用”可知,文官制度建立。據材料“一年交納房租10鎊以上,居住期達一年以上的寄宿人,以及擁有土地或租佃的土地年產值為10鎊以上者都有選舉權”可知,此時期選舉權擴大。據材料“繼1846年關稅削減之后,1853年8月20日(英國)制定了新的關稅法,取消了大量關稅,尤其是制造品關稅”可知,此時期自由貿易發(fā)展。據材料“5—12歲兒童(不論男女)必須入校學習,學校委員會有權免除貧困家庭孩子的全部或部分學費……建立免費學?!笨芍瑖窠逃l(fā)展。據材料“公共圖書館應向市民免費開放,市鎮(zhèn)議會可以通過征稅的方式取得設置公共圖書館的經費”可知,公共圖書館發(fā)展。據材料“(不論男女)必須入校學習”可知,女性地位提高。這些都是維多利亞時代的開放和發(fā)展。據此可擬定研究提綱,一、政治領域的開放1.工業(yè)資產階級崛起2.文官制度的建立3.選舉權的擴大。二、經濟領域的發(fā)展1.自由貿易2.世界金融體系三、社會資源的開放1.國民教育2.公共圖書館四、女性地位的提高。綜合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這些與工業(yè)革命密切相關,反映了工業(yè)革命和社會變革打破了原有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結構,使得維多利亞時代成為具有開放精神的改革時代。19.甘地與民族解放材料一甘地認為,英國用廉價的大工業(yè)紡織品打碎了印度的手工紡織業(yè),從饑餓的農民和手工業(yè)者手中搶走了最后一碗飯。工業(yè)文明導致了損人利己的瘋狂行為,使人精神墮落。甘地發(fā)起了手工紡織運動,提出“紡車輪的每一次轉動,都在紡著和平、善良和仁愛”“可以為印度半饑餓的半失業(yè)的婦女找到工作……并且用這種棉紗來織布給印度人民穿”?!幾耘順渲恰陡实氐霓r村經濟思想及其道德觀》等材料二20世紀20年代,中國對甘地的報道多是翻譯外國文章,對甘地以贊同、景仰為主。1930年,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第二階段開始,中國一些國際問題專家和旅居印度的學者,撰寫大量文章,指出不合作運動中上層只顧自己利益,不同教徒存在矛盾,反英力量分散,無力抵御英國鎮(zhèn)壓。領導的中華全國總工會發(fā)表文章,呼吁印度無產階級奪取革命領導權,只有“破碎‘非武力抵抗’和改良欺騙,革命才能更擴大的發(fā)展”。九一八事變后,民眾將不抵抗比同于甘地的非暴力。有報刊指出“中國的不抵抗主義仿效甘地非武力抵抗何其相像”。西安事變時,西北軍打出“我們要做中興的少康(夏朝君主),不做亡國的甘地”的標語。1938年,中國報紙報道了甘地捐助中國救護車的消息,稱其“為國際社會向中國表示同情之新例證”。1939年,國民黨《中央日報》發(fā)表《甘地同情我抗戰(zhàn)》,報道甘地呼吁印度全國向“為世界主持正義而戰(zhàn)之中國人民加以救濟”,《新中華報》發(fā)表《可貴的同情——甘地向印人呼吁援助中國人民》一文?!幾蕴莆臋唷陡实貎纱尾缓献鬟\動在當年中國的反響》等(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簡析甘地發(fā)起手工紡織運動的目的。(2)閱讀材料二、解讀20世紀30年代甘地在中國的形象變遷?!敬鸢浮浚?)以印度自產棉布,抵制英國棉布的傾銷;在手工紡織中恢復傳統(tǒng)美德,以對抗西方工業(yè)文明帶來的道德淪喪;提供就業(yè)和解決貧困問題;實現(xiàn)印度的民族自治。(2)示例:1930年,中國學者對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進行了較深入的研究,指出其存在的問題。探索革命道路,堅持無產階級領導權和武裝斗爭,反對甘地的斗爭方式。在這一階段,甘地不再被中國視為反帝斗爭的榜樣,甚至被視為革命的阻礙,折射出國人對救亡道路的思考和探索。九一八事變后,國民黨實行不抵抗政策,民眾和愛國官兵要求抗日,把甘地的非暴力等同為不抵抗。在這一階段,甘地在中國被視為妥協(xié)投降的代表,借此批判國民黨不抵抗政策。全國抗戰(zhàn)爆發(fā)后,中國積極尋求國際援助。甘地對中國抗戰(zhàn)的支持,受到贊譽。國共第二次合作實現(xiàn),兩黨對甘地的態(tài)度趨向一致。在這一階段,國人視甘地為中國抗戰(zhàn)的同情者、支持者,以此增強抗戰(zhàn)的信心。綜上所述,甘地在中國的形象變化,折射出不同關注者目的和立場的差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20世紀30年代中國政治形勢的變遷。同時,中印國情的差異也影響了國人對甘地的認識。【解析】【小問1】據材料“英國用廉價的大工業(yè)紡織品打碎了印度的手工紡織業(yè)”可知,以印度自產棉布,抵制英國棉布的傾銷;據材料“工業(yè)文明導致了損人利己的瘋狂行為,使人精神墮落”“紡車輪的每一次轉動,都在紡著和平、善良和仁愛”可知,在手工紡織中恢復傳統(tǒng)美德,以對抗西方工業(yè)文明帶來的道德淪喪;據材料“可以為印度半饑餓的半失業(yè)的婦女找到工作……并且用這種棉紗來織布給印度人民穿”可知,提供就業(yè)和解決貧困問題;結合甘地領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知識可知,甘地最終的目的是實現(xiàn)印度的民族自治。【小問2】設問要求閱讀材料二、解讀20世紀30年代甘地在中國的形象變遷。據材料“破碎‘非武力抵抗’和改良欺騙,革命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