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地理學鹽堿土省公開課一等獎全國示范課微課金獎課件_第1頁
土壤地理學鹽堿土省公開課一等獎全國示范課微課金獎課件_第2頁
土壤地理學鹽堿土省公開課一等獎全國示范課微課金獎課件_第3頁
土壤地理學鹽堿土省公開課一等獎全國示范課微課金獎課件_第4頁
土壤地理學鹽堿土省公開課一等獎全國示范課微課金獎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浙江師范大學鹽堿土土壤地理學之——1/43第一節(jié)鹽土第二節(jié)堿土第三節(jié)鹽堿土改良利用目錄頁第一節(jié)

鹽土2/43形成過程、與相關土壤區(qū)分01020304分布

與形成條件鹽土類型劃分剖面形態(tài)特征、基本理化性狀目錄一、分布與形成條件二、形成過程、剖面形態(tài)特征、基本理化性狀三、鹽土類型劃分四、與相關土壤區(qū)分3/43一、分布與形成條件01分布02氣候05母質(zhì)04水文地質(zhì)03地形06植物4/4301分布中國鹽土分布地域廣泛,主要分布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帶和沿海地域。5/43中國東部黃淮海平原和東北松嫩平原地域處于太平洋季風氣候區(qū),夏季高溫,濕潤多雨,土壤淋鹽作用強烈。但從整年來看,淋鹽時間較短,普通僅有3個月左右,而冬春季節(jié),氣溫低、干燥和降水少,土壤積鹽時間長達5-6個月,水鹽平衡總趨勢是積鹽過程大于淋鹽過程,故有鹽堿土分布。在中國高緯度地域和高寒干旱和半干旱氣候地域,土壤凍融作用對土壤積鹽影響也很大。這些地域土壤水鹽運動與凍融關系十分親密,春夏化凍季節(jié),在凍土層還未完全化凍之前,凍層以上土壤凍融水蒸發(fā),隨土壤毛管水運動,將鹽分運移至地表,而出現(xiàn)顯著積鹽現(xiàn)象,在這種情況下,土壤表層鹽分積累不完全直接取決于當初地下水情況。02氣候6/43

地形是影響土壤鹽漬化形成條件之一。地形高低起伏和物質(zhì)組成不一樣直接影響到地面和地下徑流運動,也影響土體中鹽分運動。所以,在內(nèi)流封閉盆地、半封閉徑流滯緩河谷盆地、泛濫沖積平原、濱海低平原及河流三角洲等不一樣地貌環(huán)境條件下,形成不一樣類型區(qū)域鹽漬土景觀。因為地面徑流和地下徑流隨地形條件改變,在中小地形低洼部分,分布著不一樣類型鹽漬化土壤,不論是鹽分含量或組成,都能夠顯著地觀察到鹽分鹽分地貌分宜,從而形成斑狀鹽漬土景觀。03地形7/4304水文及水文地質(zhì)條件

水文及水文地質(zhì)條件與土壤鹽漬化有十分親密聯(lián)絡,尤其是地表徑流和地下徑流運動和水化學特征,對土壤鹽漬化發(fā)生和分布含有更為主要作用。

地表徑流影響土壤鹽漬化有兩種主要方式:一是經(jīng)過河水泛濫或引水澆灌,使河水中鹽分殘留于土壤中。二是河水滲漏補給地下水,抬高河道兩側地下水位,有利于地下水中鹽分上行積累。地表徑流影響土壤鹽漬化強弱程度,主要決定于河水含鹽量大小。

在高原湖盆洼地邊緣,不一樣地貌單元低平地域,這里為地面徑流和地下徑流聚集之地,徑流不暢,地下水位普通在1-4m左右。伴隨所處地形坡度下降,從上游到下游,地下水位和地下水礦化度則相對增高,地表徑流和地下水化學組成也對應發(fā)生鹽漬地球化學分異,形成不一樣類型鹽漬化土壤,這種土壤鹽漬地球化學分異規(guī)律出現(xiàn)主要是在地形、水文和水文地質(zhì)等原因綜合影響下形成。8/4305母質(zhì)

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域,大部分鹽堿土都是在第四紀沉積母質(zhì)基礎上發(fā)育形成,它包含河湖沉積物、海相沉積物、洪積物和風積物等,這些沉積母質(zhì)多含一定可溶性鹽分。發(fā)育在沖積平原中上部各類鹽堿土,土壤質(zhì)地多以壤質(zhì)土為主,或粉沙壤,在沖積平原下部或河間低地和湖盆洼地多為粘壤質(zhì)或粘土。有些地域土壤鹽漬化與古老含鹽地層有一定聯(lián)絡,尤其是在干旱地域,因受地質(zhì)結構運動影響,古老含鹽地層裸露地表或地層中夾有巖鹽,故山前沉積物中普遍含鹽,從而成為當代土壤和地下水鹽分起源。新疆天山南麓前山帶白堊紀和第三紀地層中含鹽很多,以致在洪積-坡積物上廣泛存在鹽土。9/4306植物常見鹽土植物有海蓮子、砂藜、堿蓬、豬毛菜、白濱藜等。干旱地域深根性植物或鹽生植物,能從土層深處及地下水中吸收水分和鹽分,將鹽分累積于植物體中,植物死亡后,有機殘體分解,鹽分便回歸土壤,逐步積累于地表,因而含有一定積鹽作用。還有不少生物能在其體內(nèi)合成生物堿,有還能將鹽分分泌出體外,如生長在荒漠地域胡楊、龜裂土表蘭藻等。10/43二、形成過程、剖面形態(tài)特征、基本理化性狀01形成過程02剖面形態(tài)特征03基本理化性狀11/4301形成過程12當代積鹽過程殘余積鹽過程在強烈地表蒸發(fā)作用下,地下水和地面水以及母質(zhì)中所含可溶性鹽類,經(jīng)過土壤毛管,在水分攜帶下,在地表和上層土體中不停累積。土壤當代積鹽過程又有以下幾個情況:

(1)海水浸漬影響下鹽分累積過程(2)區(qū)域地下水影響下鹽分累積過程(3)地下水和地面漬澇水雙重影響下鹽分累積過程(4)地面徑流影響下鹽分累積過程土壤殘余積鹽過程是指在地質(zhì)歷史時期,土壤曾進行過強烈積鹽作用,形成各種鹽漬土。今后,因為地殼上升或侵蝕基準面下切等原因,改變了原有造成土壤積鹽水文和水文地質(zhì)條件,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不再參加當代成土過程,土壤積鹽過程基本停頓;同時,因為氣候干旱,降水稀少,以致過去積累下來鹽分仍大量殘留于土壤中。12/4302剖面形態(tài)特征13/4302剖面形態(tài)特征

單純土壤鹽分積聚是一個簡單物理過程,所以鹽土剖面形態(tài)以鹽分積聚為標志。普通土壤剖面構型為AZ—B—Cg或AZ—BZ—Cg兩種類型,即鹽分聚集于表層(表聚型,如圖),或者是通體聚集(柱狀型,如圖)。AZ層:表層鹽分集聚層,普通表層有0.5cm左右鹽分積聚結皮、脆殼鹽斑或蓬松鹽晶層;其下即為AZ層,灰棕色,有少許植物根系及腐殖質(zhì),無結構,疏松。BZ層:這是柱狀型或脫鹽型(以下列圖)鹽分積聚特征,多有一定鹽分結晶出現(xiàn),尤其是當有粘質(zhì)土層和CaSO4集聚情況下更顯著,石膏結晶顆粒直徑可大至0.2-0.5cm。14/4303基本理化性狀

鹽土主要特征是土壤表面或土體中出現(xiàn)白色鹽霜或鹽結晶,形成鹽結皮或鹽結殼。長久受地下水和地表水雙重作用下發(fā)生鹽土,因為所處生物氣候條件不一樣,土壤積鹽情況差異很大,并與蒸降比(年平均蒸發(fā)量與降水量之比)呈正相關;蒸降比愈大,土壤積鹽愈重,鹽結皮或鹽結殼愈厚。在半濕潤、半干旱地域鹽土積鹽層和鹽結皮較薄,鹽分呈顯著表聚性,季節(jié)性改變大,但心、底土含鹽量都低,鹽漬土多呈斑塊分布。干旱和荒漠地域鹽土,積鹽層和鹽結皮較厚,普通在地表形成鹽結殼,表層積鹽量很高,底土含鹽量也高,鹽分季節(jié)性改變小,并呈片狀分布。15/4303基本理化性狀1鹽分組成鹽土中可溶性鹽類主要由Cl-、CO3-、SO42-、CO32-與Na+、K+

、Ca2+

、Mg2+

等離子,在土壤中相互化合而形成有NaCl、Na2SO4(芒硝、皮硝)、NaHCO3(小蘇打)、Na2CO3(蘇打)、CaCl2、CaSO4(石膏)、CaCO3(石灰)、Ca(HCO3)2、MgCl2(鹽鹵)、MgSO4(瀉鹽)、Mg(HCO3)2、MgCO3(白云石)等。(1)中性鹽類:主要是NaCl、

Na2SO4、CaCl2、MgCl2等,中性鹽類主要因為溶解于土壤水中而產(chǎn)生滲透壓來影響作物對水分吸收,對植物細胞來說,就是這些離子對水分親和力而對細胞膜吸水滲透產(chǎn)生反滲透,土壤溶液中這種鹽分濃度較高,則植物根系吸水越困難。(2)堿性鹽類:主要是Na2CO3

,因為它使土壤溶液產(chǎn)生pH>9.0以上堿性和強堿性,其危害力大于中鹽性類,原因是:第一,影響一些作物營養(yǎng)元素溶解度,進而影響其有效性;第二,影響土壤微生物活動;第三,腐蝕植物根系纖維素;第四,影響土壤物理性狀。16/4303基本理化性狀2植物耐鹽生理及其耐鹽度(1)植物耐鹽生理:植物在與土壤鹽堿危害生存競爭中產(chǎn)生了不一樣抗鹽生理。第一,泌鹽耐鹽植物第二,肉質(zhì)嗜鹽植物第三,旱生排鹽植物(2)作物耐鹽度:即作物所能忍耐土壤鹽堿濃度,當然,不一樣生育期有所差異,普通苗期耐鹽能力差。17/43三、鹽土類型劃分01草甸鹽土02濱海鹽土05寒原鹽土04漠境鹽土03酸性硫酸鹽土18/4301草甸鹽土草甸鹽土廣泛分布在中國干旱、半干旱甚至荒漠、半荒漠地域泛濫平原、河谷盆地以及湖、盆洼地中。其演化過程為:草甸土→鹽化草甸土→草甸鹽土;或潮土→鹽化潮土→草甸鹽土。草甸鹽土土類下分為草甸鹽土、結殼鹽土、沼澤鹽土、堿化鹽土4個亞類。19/4302濱海鹽土

濱海鹽土分布在平原泥質(zhì)海岸地域,由海域至陸域,首先是水下淺灘,次為濱海鹽漬母質(zhì)區(qū),進而為潮灘、光灘、草灘,漸次延展到遼闊濱海農(nóng)區(qū)。1、濱海鹽土鹽化過程:因長久或間歇遭受海水浸漬及高礦化潛水共同作用,使土體積鹽,含鹽層鹽分含量高。積鹽層深厚,可出現(xiàn)1-2層積鹽層。2、濱海鹽土形態(tài)特征:濱海鹽土剖面形態(tài)由積鹽層、生草層、沉積層、潮化層和潛育層等顯著特征層次組成。3、濱海鹽土土壤鹽分情況:濱海鹽土含有大量可溶性鹽類,對作物生長有較強抑制或毒害作用,普通農(nóng)田缺苗或鹽斑大于50%以上,多為大片鹽荒地,僅能生長鹽生植物。4、濱海鹽土土壤養(yǎng)分情況:濱海鹽土表層有機質(zhì)含量普通在10g/kg左右,其中濱海潮灘鹽土亞類,全剖面基本上還未形成有機質(zhì)積累層,上、下層多呈均態(tài)分布。濱海鹽土整個土體中,鉀素含量,尤其是速效鉀比較豐富。微量元素含量,多數(shù)是硼、錳相對豐富,鋅、鐵、銅比較貧缺。5、濱海鹽土亞類:(1)濱海鹽土

(2)濱海潮灘鹽土(3)濱海沼澤鹽土20/4303酸性硫酸鹽土

酸性硫酸鹽土是熱帶、亞熱帶沿海平原低洼處,在紅樹林下形成土壤,富含硫礦物質(zhì)累積,一經(jīng)氧化便形成硫酸態(tài)物質(zhì),使土壤變成強酸性,pH可降至2.8一個特殊鹽土類型。酸性鹽酸鹽土土層深厚,普通在1m以上,表土多呈棕灰色,心、底土呈灰藍色,濕時松軟無結構,干時多呈塊狀。因表土下埋藏有較大量紅樹林殘體,它含有較多有機硫化物,在嫌氣條件下,不顯酸性;但經(jīng)圍墾種稻后,其硫化物就被氧化,主要物質(zhì)是游離硫酸和鐵、鋁、錳等酸性硫酸鹽類水解酸(即硫酸),在根孔和結構面上有黃色鐵銹斑,pH<4.0,有時降至3.0左右。21/4304漠境鹽土

中國干旱、漠境地域土壤積鹽不一樣于前述草甸鹽土(地下水升降活動造成積鹽)之處于于:因其積鹽不受或少受地下水活動直接影響,有時地下水位深達10m以上,其積鹽情況仍很嚴重,有石膏磐與鹽磐各種類型分異。鹽分在剖面中含量高達500-700g/kg,有是地質(zhì)時期形成大量鹽分積累,屬殘余鹽土類型。漠境鹽土劃分為漠境鹽土、干旱鹽土、殘余鹽土3個亞類。其基本無開墾價值,當前還沒有開墾者。22/4305寒原鹽土青藏高原西部干旱湖泊邊緣還有另一個積鹽土壤,鹽分起源于湖水,碳酸根及重碳酸根占陽離子總量80%-90%,是地質(zhì)時期殘余積鹽與近代湖泊干涸積鹽相結合形成產(chǎn)物,有時還含有特殊鹽分組成,如硼酸鹽鹽土等;也有堿化鹽土出現(xiàn),現(xiàn)統(tǒng)稱寒原鹽土;分寒原鹽土、寒原草甸鹽土、寒原堿化鹽土3個亞類。無開墾價值,當前還沒有開墾者。23/43鹽土是一個隱域性(泛域性)土壤,常與其它相關土壤呈復區(qū)或插花分布。鹽土是指其表層或近地表土層中含有大量鹽分,并以此與其它土壤區(qū)分開。然而有些土壤也可能出現(xiàn)鹽積現(xiàn)象,但積鹽程度和強度都達不到鹽積層所要求標準,而被列入其它相關土綱中亞類。從發(fā)生上看,也可視它們?yōu)橄螓}土過渡類型。鹽土與堿土區(qū)分是:堿土含有較多堿性鹽類(如蘇打NaCO3)而使土壤呈強堿性(pH>9),鹽土鹽分普通是中性鹽類。24/43第一節(jié)鹽土第二節(jié)堿土第三節(jié)鹽堿土改良利用目錄頁第二節(jié)

堿土25/43堿土在中國分布相當廣泛,從最北內(nèi)蒙古呼倫貝爾高原栗鈣土區(qū)—直到長江以北黃淮海平原潮土區(qū);從東北松嫩平原草甸土區(qū)經(jīng)山西大同、陽高盆地、內(nèi)蒙古河套平原到新疆準噶爾盆地,都有局部分布,地跨幾個自然生物氣候帶。中國堿土總面積即使不大,且均呈零星分布。堿土常與鹽漬土或其它土壤組成復區(qū)。26/43二、形成過程、剖面形態(tài)特征、基本理化性狀以及碳酸鈉對作物為害01形成過程02剖面形態(tài)特征04碳酸鈉對作物為害03基本理化性狀27/4301形成過程土壤堿化過程可發(fā)生在土壤積鹽過程,也可發(fā)生于土壤脫鹽過程,或土壤積鹽和脫鹽重復過程中,但只有當中性鈉鹽鹽漬土在穩(wěn)定脫鹽后,土壤才顯示顯著堿化特征而形成堿化土壤。其特點是土壤含有較多交換性鈉,pH值很高(普通在9以上),或多或少含可溶性鹽。土粒高度分散,濕對泥濘,干時板結緊硬,呈塊狀或棱柱狀結構。

堿化過程是指交換性鈉不停進入土壤吸收性復合體過程,又稱為鈉質(zhì)化過程。堿土形成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有顯著數(shù)量鈉離子進入土壤膠體;二是土壤膠體上交換性鈉水解。陽離子交換作用在堿化過程中起主要作用,尤其是Na-Ca離子交換是堿化過程關鍵。堿化過程通常經(jīng)過蘇打(Na2CO3)積鹽、積鹽與脫鹽頻繁交替以及鹽土脫鹽等路徑進行。28/4301形成過程土壤中蘇打起源:1、巖石風化(主要起源)2、物理化學作用3、中性鈉鹽與CaCO3作用4、生物化學還原作用5、生物作用29/4302剖面形態(tài)特征堿土經(jīng)典剖面形態(tài)是Ah-(E)-Btn-Bcyz構型:表層(Ah):暗灰棕,有機質(zhì)含量10~30g/kg(草甸堿土可高達60g/kg),為淋溶狀態(tài),鹽分不多(<5g/kg),但pH值為8.5~10以上。脫堿層(E):因為脫堿化淋溶,礦物膠體遭破壞,R2O3向下淋溶,因而形成含有顏色較淺質(zhì)地較輕脫堿層。30/43堿化積聚層(Btn):暗棕,有柱狀結構并有裂隙,質(zhì)地粘重,緊實,并往往有上層懸移而來SiO2粉末覆于上部結構體外。鹽分與石膏積聚層(Bcyz):普通有鹽分與石膏積聚,但pH值卻較高。02剖面形態(tài)特征31/4303基本理化性狀

堿土特點是土壤含有較多交換性鈉,pH很高(普通都在9以上),或多或少含可溶性鹽,土粒高度分散,濕時泥濘,干時板結堅硬,呈塊狀或棱柱狀結構。堿土顯著特征是堿化層存在。堿土含鹽量并不高,其特點是土壤膠體吸附有大量鈉離子,并含有強烈堿化特征。堿土鹽分組成比較復雜,但普遍含有碳酸根和重碳酸根(內(nèi)蒙古草原及東北松嫩平原深位柱狀草原堿土表土除外),且與鈉離子結合形成碳酸鈉和重碳酸鈉,二者占堿土總鹽量50%以上。草甸堿土中二者之和占總鹽量70%-90%。32/4304碳酸鈉對作物為害1、因為pH值增大,使許多土壤作物營養(yǎng)元素降低其溶解度而變?yōu)闊o效狀態(tài),如磷、鐵、鋅等。而且影響土壤微生物進而影響一些土壤養(yǎng)分有效性。2、因為土壤pH值過高,進而腐蝕植物根系表層纖維素,使植物無法生活。3、因為大量代換性鈉離子充分分散土壤膠體,所以土壤物理形狀很壞,尤其是堿化淀積層(Btn),植物穿插困難,而且難與耕作。33/4334/4335/43堿化層是堿土所特有,而其它土壤類型都不含有該診療層;堿土與其它含有蘇打鹽類土壤有一定聯(lián)絡,而在有堿性蘇打鹽類存在情況下(尤其是在含有蘇打鹽類地下水影響下),土壤極易發(fā)生堿化現(xiàn)象,但其堿化程度等指標不完全符合堿化層要求診療指標,則將含有堿化現(xiàn)象土壤分別列入其它土綱亞類。另外,堿土與其最鄰近鹽土之間含有過渡聯(lián)絡,如鹽化堿土和堿化鹽土,在其形成過程中同時發(fā)生鹽化和堿化過程,因而形成這種過渡類型土壤。36/43第一節(jié)鹽土第二節(jié)堿土第三節(jié)鹽堿土改良利用目錄頁第三節(jié)

鹽堿土改良利用37/431.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