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閱讀文意概括(解析版)-2025年北京高考語文復習專練_第1頁
文言文閱讀文意概括(解析版)-2025年北京高考語文復習專練_第2頁
文言文閱讀文意概括(解析版)-2025年北京高考語文復習專練_第3頁
文言文閱讀文意概括(解析版)-2025年北京高考語文復習專練_第4頁
文言文閱讀文意概括(解析版)-2025年北京高考語文復習專練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重難點5文言文閱讀文意概括

澤題趨城』

卷別提問方式設題角度

2024年10.墨子論述“非命”時,提出“言必有三表”,“三表”即本之、原之、用之概括表現(xiàn)

高考北京卷。請分別談談你對三表的理解,并概括說明第三段和第四段是怎樣體現(xiàn)三表的。

(6分)

2023年io.根據(jù)第二段內容,用自己的話分條概括“贖罪之法”滋生了哪幾方面弊端。

概括內容

高考北京卷小分)

2022年10.請歸納文章第三段從哪幾個方面論述了禮義的作用。(6分)

歸納要點

高考北京卷

2025年考向預測:

分析和概括文章要點是閱讀分析概括能力。概括文言文中的信息是北京卷重要的考點,未來還會頻繁出現(xiàn)。

文言文概括試題的形式比較穩(wěn)定,基本上采用問答題的形式。概括內容的要求多樣,有的要求概括具體表現(xiàn),

有的要求概括弊端,有的要求歸納作用,因此,要在全面理解文意的基礎上找對閱讀區(qū)間進行概括。北京卷的

文言文文本試題主要呈現(xiàn)以下命題特征:一形式上是單文本;二選材上重視先秦散文或者名家名篇以散文為主;

三內容上注重修身養(yǎng)德品格養(yǎng)成;四強調尊重文本信息,結合文本信息進行概括。

<1

重難詮釋

設問形式

問答題

1.概括說明……的具體表現(xiàn)

2.分條概括文中內容涉及的哪些方面的弊端(好處)

3.歸納文章論述問題的作用

設問解讀

文言文概括試題,涉及到的內容比較零散,尤其是結合幾段內容概括難度稍大,是北京高考的難點。

概括題指向的都是理解文本以及信息整合的能力。這就要求學生能夠在疏通原文的基礎上抓住關鍵點,篩

選、整合相關信息進行概括。

*高分技巧:

1.注意審題,明確題干要求

近幾年概括試題越來越靈活,不只是簡單地概括,需要在審題過程中明確針對的是哪個方面哪個話題,然

后找準閱讀區(qū)間,進行概括總結。

2.做題步驟

要樹立全局觀念,把握文言文的主要內容,包括人物、事件、結局等。

(1)通讀全文,整體把握文意,給每段內容劃分層次。

(2)仔細審題,尋找答題區(qū)間。

(3)篩選信息,組織語言作答。

3.概括的技巧

(1)看試題賦分值回答。學會從這些分值來確定答題的層次性,要點的數(shù)量等。

(2)按一定思路回答。做內容概括題時,一定要分點概括文中會出現(xiàn)的并列的部分,既要學會用原文的句

子也要學會從抽象中概括大意。

(3)按題意要求,組織不同句式回答。問什么答什么,如要求從三個自然段中概括,就要分條第一段、第

二段、第三段標志性的詞語,問是什么原因,就要回答原因是,這樣條理清晰,一目了然。

(4)組織語言可以用摘錄法。這種方法針對顯性信息。解題時應抓住與答案有關的關鍵語句,文中有的關

鍵句如觀點句或抒情議論句如果吻合題意,可直接摘錄,翻譯之后就是答案;如只出現(xiàn)關鍵詞,那還需要

去適當?shù)靥砑尤藭r地事等信息。

(5)句意(層意)提取。這需要概括的內容在文章或文段中并無明顯的中心句,讀者要通過閱讀文章,提

煉出這一層或這一句的內涵與本質的東西,然后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語言要精煉,去掉不必要的虛詞。

限時提升練《(建議用時:50分鐘)

一、(北京市西城區(qū)第六十六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三年級上學期10月月考語文試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文后各題。

秦廢封建

秦初并天下,丞相維等言:“燕、齊、荊地遠,不置王無以鎮(zhèn)之,請立諸子。”始皇下其議,群臣皆

以為便。廷尉斯日:“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后屬疏遠,相攻擊如仇雄,諸侯更相誅伐,天子不

能禁止。今海內賴陛下神靈一統(tǒng),皆為郡縣。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甚易制。天下無異意,則安寧

之術也。置諸侯不便。"始皇日:“天下共苦戰(zhàn)斗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

也,求其寧息,豈不難哉!廷尉議是?!狈痔煜聻槿?,郡置守、尉、監(jiān)。

蘇子日:圣人不能為時,亦不失時。時非圣人之所能為也,能不失時而已。三代之興,諸侯無罪不可

奪削,因而君之雖欲罷侯置守,可得乎?此所謂不能為時者也。周衰,諸侯相并,齊、晉、秦、楚皆千馀

里,其勢足以建侯樹屏。至于七國皆稱王,行天子之事,然終不封諸侯。久矣,世之畏諸侯之禍也,非獨

李斯、始皇知之。

始皇既并天下,分郡邑,置守宰,理固當然,如冬裘夏葛,時之所宜,非人之私智獨見也,所謂不失

時者,而學士大夫多非之。漢高帝欲立六國后,張子房以為不可,李斯之論與子房無異。高帝聞子房之言,

知諸侯之不可復,明矣。然卒王韓信、彭越、英布、盧維,豈獨高帝所為,子房亦與焉。故柳宗元日:“

封建非圣人意也,勢也?!?/p>

昔之論封建者甚眾,宗元之論出,而諸子之論廢矣,雖圣人復起,不能易也。故吾取其說而附益之,

日:凡有血氣必爭,爭必以利,利莫大于封建。封建者,爭之端而亂之始也。自書契⑴以來,臣弒其君,

子弒其父,父子兄弟相賊殺,有不出于襲封而爭位者乎?自三代圣人以禮樂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終

不能已篡弒之禍。至漢以來,君臣父子相賊虐者,皆諸侯王子孫,其馀卿大夫不世襲者,蓋未嘗有也。近

世無復封建,則此禍幾絕。仁人君子,忍復開之歟?故吾以為李斯、始皇之言,柳宗元之論,當為萬世法

也。

(取材于宋?蘇軾《東坡志林》)

注釋:【1】書契:指有文字記載。

6.下列對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然后屬疏遠屬:親屬

B.諸侯更相誅伐更:交替

C.子房亦與焉與:參與

D.不能易也易:交換

7.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同的一項是()(3分)

A.以有侯王爭必以利

B.三代之興知諸侯之不可復

C.而學士大夫多非之而諸子之論廢矣

D.襲封而爭位者君臣父子相賊虐者

8.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請立諸子請立各位皇子為諸侯王

B.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諸皇子和功臣們皆封侯并用國家的賦稅重賞他們

C.君之雖欲罷侯置守,可得乎君主即使想要廢除封侯的制度設置郡守,能行得通嗎

D.封建非圣人意也,勢也分封諸侯的制度不是圣人的本意,而是時勢使然

9.下列對文意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文題“秦廢封建”意指秦王朝建立后廢除了三代以來分封諸侯的國家制度。

B.始皇不急于說出己見,而讓群臣議論丞相的諫言,群臣多贊成丞相的意見。

C.廷尉李斯深諳時移世變,以史為鑒,力排眾議,反對恢復分封諸侯的制度。

D.蘇東坡學養(yǎng)深厚,縱論古今,鞭辟入里,指出了分封制和郡縣制各有優(yōu)劣。

10.將下面的句子譯為現(xiàn)代漢語。(2分)

①時非圣人之能為也,能不失時而已。

②自三代圣人以禮樂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終不能己篡弒之禍。

11.第三段末句“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勢也’”,這是作者借柳宗元的話做出的判斷。請用自

?己的話具體說明作者做出這個判斷的直接依據(jù)。(4分)

【答案】

6.D7.C8.B9.D

10.①時勢不是圣人所能造就的,圣人能把握時勢,不違背時勢罷了。

②自夏商周起圣人用禮樂教化天下,曾經達到了刑罰可以擱置不用的程度,但是最終不能終止篡位弒君的

禍患。

11.漢高帝和張子房是反對分封諸侯的,但是迫于形勢,不得不封韓信等人為諸侯王,所以說“封建非圣人

意也,勢也”。

【解析】

6.本題考查理解文言課文中實詞的能力。

此類題型的考查點基本上來源于課本,側重于考查知識遷移能力,往往涉及一詞多義、詞類活用、通假字、

古今異義、偏義復詞等現(xiàn)象。解答此類題型,注意積累的同時,還要善于根據(jù)上下文語言環(huán)境,準確理解,

合理推斷。本題中的實詞,在課本的注解里都有釋義,平時要注意對照注釋,加深理解。D項,“易”的解

釋錯誤,此處是說圣人不能推翻柳宗元的言論,“易”應譯為“改變”。

故選Do

7.本題考查理解運用文言文中虛詞的能力。

關于“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這一考點,《考試大綱》已明確規(guī)定了18個文言虛詞一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于、與、則、者、之。但在平時的學習中,有

必要涉及這18個虛詞之外的虛詞。解答此類題型,首先要注重課本,系統(tǒng)積累;其次要根據(jù)語境分清虛實

;再次要處理好用法與意義的關系:用法決定意義,用法不同,意義也不同。

A項,兩個“以”都是介詞,可譯為“因為”;

B項,兩個‘'之"都是助詞,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C項,第一個“而”是連詞,表轉折,可譯為“但是、去『;第二個“而”是連詞,表順承;

D項,兩個“者”都是助詞,可譯為“……的人”。

故選Co

8.本題考查翻譯文言文的能力。

解答此類題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應先回歸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固定短語、詞類

活用、古今異義等,再按照不同的句式進行調、換、冊h補,最后采取對譯法,逐字進行翻譯。做好翻譯

題,一要結合語境即語句的上下文理解其意思,二要遵循“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的原則,做到字字落實。

B項,“皆封侯”在“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一句中找不到對應的內容,屬于無中生有。

故選B。

9.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

解答此類題目,考生應先明確題干的要求,即選出“正確”還是“錯誤”的一項,然后依據(jù)人名、地名、

官名、時間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選項對應的語句,再與選項進行比較分析。要判斷精準,一要有整體閱

讀的意識,在把握文章大意的基礎上分析歸納文章內容,分析其主要藝術手法,感悟其語言特點和作品風

格,二要帶著選項回原文,比照其相關信息區(qū)仔細辨析,因為問題往往出在細節(jié)處,可能僅是一字之差。

考查翻譯的,可以使用代入法判斷,但一定要注意理性分析智慧選擇,千萬別先入為主導致誤判。D項,“

指出了分封制和郡縣制各有優(yōu)劣”說法錯誤,以偏概全。通讀全文可知,本文第1自然段主要分析了周代

實行分封制的弊端,以及始皇采納李斯的意見,實行郡縣制;第2、3自然段是蘇子的看法,認為圣人不能

強行改變時勢和分封制存在的必然性;第4自然段總結全文,贊同柳宗元的看法,認為分封是“爭之端而

亂之始也”。故全文只是分析了分封制的弊端,提出了自己不認同分封制的觀點,并沒有談到郡縣制的好

處。

故選Do

10.本題考查翻譯文言文的能力。

解答此類題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應先回歸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固定短語、詞類

活用、古今異義等,再按照不同的句式進行調、換、冊h補,最后采取對譯法,逐字進行翻譯。做好翻譯

題,一要結合語境即語句的上下文理解其意思,二要遵循“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的原則,做到字字落實。

本題翻譯時要注意以下字詞:“時”,時勢;“為”,造就;“不失”,把握;“而已”,罷了;“三代”

,夏商周代;“以”,用;“至”,到……的程度;“措”,擱置;“然”,但是;“終”,最終;“己”

,終止;“篡”,篡位;“弒”,弒君。

11.本題考查概括、分析文言文內容的能力。

解答此類題型,先要閱讀題目,弄清需要閱讀的不同文段;再分別簡要梳理文段的主要內容,從中找出相

同、相似的部分加以概括;最后再比較文段中不同的部分,分別歸納整理。題干中明確要求“用自己的話”

概括出“作者……判斷的直接依據(jù)”,根據(jù)文中“故柳宗元日"可知,前面的分析,即柳宗元說這句話的

依據(jù),也是作者做出這個判斷的直接依據(jù),而前面的內容即漢高帝和張子房分封諸侯王的事情,所以可概

括表達為:漢高帝和張子房是反對分封諸侯的,但是迫于形勢,不得不封韓信等人為諸侯王,所以說“封

建非圣人意也,勢也”。

參考譯文:

秦王剛剛吞并天下的時候,丞相王維等說:“燕國、齊國、楚國之地偏遠,如果不設置藩王就無法鎮(zhèn)

守這些地方,請立各位皇子為諸侯王?!鼻厥蓟拾堰@條建議交給大臣們討論,群臣都以為(分封藩王)有

利。廷尉李斯說:“周文王、周武王所分封的同姓子弟很多,然而后來的親屬日益疏遠,(他們)像仇人

一樣互相攻擊,各諸侯國更是互相征戰(zhàn),最終達到天子也不能禁止的地步。現(xiàn)在天下依靠陛下的神力,全

部統(tǒng)一成為秦朝的郡縣,諸位皇子和功臣朝廷可以用公家的賦稅分別重重地賞賜他們,很容易控制他們。

能夠使天下人沒有異心,這就是使天下安寧的正確辦法,(所以說)設置諸侯不利?!鼻厥蓟收f:“天下

一直都苦于戰(zhàn)斗不止,正因為有諸侯王?,F(xiàn)在依靠大秦宗廟的福佑天下剛剛安定,又再設立諸侯國,這是

建立(分立的)部隊,要想天下安定,豈不是太難了嗎!廷尉的意見是對的。”于是就劃分天下為三十六

個郡,每個郡分別設置守、尉、監(jiān)。

蘇子(蘇軾)說:圣人不能創(chuàng)造時代,也不能違背時代。時勢不是圣人所能造就的,圣人能把握時勢,

不違背時勢罷了。三代興盛的時候,諸侯如果無罪就不可剝奪(他們的封國),因而君主即使想要廢除分

封制度設置郡守,能行得通嗎?這就是所說的不能創(chuàng)造時代。周朝衰落了,諸侯互相吞并,齊國、晉國、

秦國、楚國都達到方圓一千余里的國土,他們的勢力足夠來分封諸侯樹立屏障。到了七國都稱了王,做(

以前)天子(才能做的)事,然而終究不能分封諸侯。(這是已經被驗證)很久了的事情,世人害怕諸侯

造成的災禍,不是只有李斯和秦始皇知道這一點。

秦始皇吞并天下以后,劃分郡縣,設置郡縣的守吏,道理本來就應當這樣,(這就)像冬天穿皮襖夏

天穿葛衣,是時令所應當?shù)氖虑?,并不是某些人的個人智慧或獨到見解,(一般)所說的不違背時代的情

況,求學者和士大夫大多認為它不對。漢高帝想封六國的后人,張良認為不行,李斯的意見與張良的意見

沒有什么不同。漢高帝聽了張良的話,知道分封諸侯不可恢復,這是非常明顯的了。然而最終還是分封韓

信、彭越、英布、盧維,(這件事)難道只是漢高帝做的事情嗎,張良也參與了。所以柳宗元說:“分封

諸侯的制度并不是圣人的本意,而是時勢使然?!?/p>

過去議論分封諸侯的人,柳宗元的議論一出,而其他諸人的議論都被廢棄了,即使是圣人再復活,也

不能改變了。所以我采用他的說法,又增補了一些,說:凡是有血氣的人一定會爭奪,爭奪一定會因為利

益,而利益沒有比分封諸侯再大的了。分封諸侯,是爭戰(zhàn)的開端、戰(zhàn)亂的開始。從有書面文字記載以來,

臣下弒殺他的國君,兒子弒殺他的父親,父子兄弟互相殘殺,有不是因為襲取封國和爭奪王位的情況嗎?

自夏商周起圣人用禮樂教化天下,曾經達到了刑罰可以擱置不用的程度,但是最終不能終止篡位弒君的禍

患。到漢代以來,君臣父子互相殘殺的情況,都是諸侯王的子孫,其余的不能世襲的卿和大夫,從未有過。

近世不再分封諸侯,所以這種禍事差不多絕跡了。仁人君子,難道忍心再開始這種禍事嗎?所以我認為李

斯、秦始皇的意見和柳宗元的意見,應當成為萬世萬代的法則。

二、(北京市一零一中學2025屆高三上學期10月月考語文試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題。

五年時,某送別介卿卬于洪州。黃生年十四五,在舟中出入吾二人之間,與眾童子無異。其時,從介卿

于淮南,至者獨言黃生敏且勤,自此,黃生之能浸浸聞。至介卿之門者,歸,莫不愛其為人,而異其業(yè)之

選。介卿以書抵黃生之親,亦驟稱之。于是黃生之里人皆嘆其善自致,而畏且慕之。其大父⑵雖已老,其母

雖久寡居,聞黃生之進如此,雖在千里之外,猶朝夕侍其旁也;雖書信歲不過三四至,猶朝夕與之上下語

也。非特如是也,其喜殆甚于朝夕侍其旁,朝夕與之上下語也。何則?黃生在其家,無以異于眾童子,一

出而得大賢為之依歸,遂以能聞于人,為其大父與母者,其獨能勿喜乎?其不愈于朝夕侍其旁,朝夕與之

上下語乎?予聞之亦喜甚。

而予自洪州歸,雖其身去介卿之側,其心焦然,食息坐作,無頃焉不在介卿也。至于今且三年。然日

孜孜念之,凡詢介卿之事于人,雖奴隸賤人加詳焉。于奴隸賤人猶然,況衣冠降登,潔然為士者乎?況吾

介卿朝夕所與居,教誨而稱之者乎?故聞黃生之歸也,日企而望之,庶乎其來視我也。

居一日,黃生來。望其表,其步趨之節(jié),揖讓之容,固有似乎介卿者。入而視其色,聽其言,其氣愉

愉而其音淳淳,不似乎介卿者少矣;其學其歸,得之乎介卿何多也。間而省其書,則又如出諸介卿之手。

問介卿之事,皆能道其遠者、大者焉。甚矣!黃生之似吾介卿也。吾得之,廢食與寢而從之。吾喜也,惟

恐其去我,而尚恨其來之不早也。嗟乎黃生,豈特一時慰我也!于是知介卿之德,入人之深、化人之速也

如此,使得其志于天下,何如哉?

以從介卿于淮南者數(shù)人較之,不人人皆然,而黃生獨然,則又知黃生之所自致者亦葷葷閭絕眾,使堅且

久,其所至如何哉?因介卿之教誨、黃生之自致而思乎人莫不欲有立,然而有賢父兄之漸澤,而卒不入于

善者,其自反于心如何也?亦思介卿之道德,于今為大備,而黃生為日進,獨予斷然不一二備而不尺寸進,

Q1比其少之時缺且忘者眾矣,其自愧于心如何也?以心之愧也,則欲重警戒自修。是介卿之教不獨裕于黃生,

黃生之自致不獨裕于己,而皆有以及予也,其喜不又多乎?

(取材于曾鞏《喜似贈黃生序》)

注釋:【1】介卿:即王安石,字介甫?!?】大父:祖父?!?】葷葷:卓越。

6.下列對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都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①亦驟稱之驟:屢次

②而畏且慕之畏:敬服

③其喜殆甚于朝夕侍其旁殆:大概

④雖其身去介卿之側去:離開

⑤庶乎其來視我也庶:希望

⑥其步趨之節(jié)節(jié):關鍵

⑦而尚恨其來之不早也恨:遺憾

⑧因介卿之教誨因:因為

⑨于今為大備備:具備

⑩黃生之自致不獨裕于己裕:有益

A.②③⑨B.①⑥⑩C.⑥⑧⑨D.④⑤⑦

7.下列對“黃生在其家”中的“其”指代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王安石B.黃生C.曾鞏D.眾童子

8.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黃生之能浸浸聞黃生能夠漸漸被人知道

B.而異其業(yè)之進而且為黃生學業(yè)長進感到驚奇

C.雖奴隸賤人加詳焉即使奴婢仆人我也會更加詳細的追問

D.甚矣!黃生之似吾介卿也黃生和我的好友介卿太像了

9.將下面句子譯為現(xiàn)代漢語。(3分)

雖書信歲不過三四至,猶朝夕與之上下語也。

10.文中寫到“予聞之亦喜甚”“吾喜也”“其喜不又多乎”,一個“喜”字貫穿全篇。請根據(jù)文章內容,

概括回答作者“喜”的原因。(6分)

【答案】

6.C7.B8.A

9.雖然一年之中,書信也就來過那么三四次,但是黃生的祖父和母親依然感覺像是一早一晚間都能和他隨

意聊天一樣。

10.①黃生原本很平常,但師從王安石后學業(yè)長進、才能卓著,被人們稱贊;

②黃生雖不能在祖父和母親身邊盡孝,但他學有所成,揚名聲、顯父母,實乃大孝之舉,勝過在堂前盡孝;

③黃生儀表不俗,初具學者風范,作者通過黃生的言行舉止,看到了王安石卓越的品格、氣質,以及對他

人的深遠影響;

④作者能夠向黃生學習,并通過黃生進一步向王安石學習做學問和為人處世的道理;

⑤王安石的才能與黃生的進步引發(fā)了作者反躬自省,作者內心感到慚愧,同時又獲得了砥礪前行的動力。

【解析】

【導語】這篇文章以敘事為主,通過對黃生與王安石的交往經歷,展現(xiàn)了黃生的勤勉與才華,及其在介卿(

王安石)指導下的成長。這不僅表達了作者對介卿道德與教育影響深刻的推崇,也顯現(xiàn)出對黃生未來成就

的期待。作者情感充沛,用喜悅貫穿全文,揭示出介卿的德行深刻且迅速地影響著有志青年,反思個人成

長對社會的積極作用。文辭簡練,情感真摯。

6.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的能力。

①正確。句意:也屢次稱贊夸獎黃生。

②正確。句意:佩服羨慕之至。

③正確。句意:這樣的歡喜程度大概和黃生從早到晚侍奉在他們身邊。

④正確。句意:雖然自己離開了王安石。

⑤正確。句意:殷切地希望他能夠來探望我。

⑥錯誤。“節(jié)”,禮節(jié)。句意:行走的禮度。

⑦正確。句意:而且為他來的太晚而深深地遺憾。

⑧錯誤。“因”,通過。句意:由于介卿(王安石)的教誨。

⑨錯誤。“備”,完備。句意:至于現(xiàn)在為止已經很完備了。

⑩句意:黃生自我鞭策從而達到某種境界也不僅僅是對他自己有益處。

⑥⑧⑨錯誤。

故選Co

7.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文虛詞含義及作用的能力。

結合“黃生在其家,無以異于眾童子,一出而得大賢為之依歸,遂以能聞于人,為其大父與母者,其獨能

勿喜乎”分析,如果黃生在自己的家里,那么黃生跟別的普通的童子沒有什么兩樣,一旦出門就能師從王

安石這樣的圣賢,并以之為依托和歸宿,然后憑借才能被人們所知道,作為黃生的祖父和母親,難道不為

之高興歡喜嗎。故“其”指的是黃生。

故選Bo

8.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A.“能夠”錯誤?!澳堋保拍?。句意:黃生的才能漸漸被人們所知道。

故選Ao

9.本題考查學生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歲”,每年;“至”,至IJ;第二句省略主語“黃生的祖父和母親”;“語”,說話,談論。

10.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信息、歸納內容要點的能力。

①結合“至介卿之門者,歸,莫不愛其為人,而異其業(yè)之進。介卿以書抵黃生之親,亦驟稱之”分析,黃

生原本很平常,但師從王安石后學業(yè)長進、才能卓著,被人們稱贊;

②結合“黃生在其家,無以異于眾童子,一出而得大賢為之依歸,遂以能聞于人,為其大父與母者,其獨

能勿喜乎?其不愈于朝夕待其旁,朝夕與之上下語乎?予聞之亦喜甚”分析,黃生雖不能在祖父和母親身

邊盡孝,但他學有所成,揚名聲、顯父母,實乃大孝之舉,勝過在堂前盡孝。

③結合“望其表,其步趨之節(jié),揖讓之容,固有似乎介卿者。入而視其色,聽其言,其氣愉愉而其音淳淳,

不似乎介卿者少矣;其學其歸,得之乎介卿何多也。間而省其書,則又如出諸介卿之手。問介卿之事,皆

能道其遠者、大者焉”分析,黃生儀表不俗,初具學者風范,作者通過黃生的言行舉止,看到了王安石卓

越的品格、氣質,以及對他人的深遠影響。

④結合“吾喜也,惟恐其去我,而尚恨其來之不早也。嗟乎黃生,豈特一時慰我也!于是知介卿之德,入

人之深,化人之速也如此,使得其志于天下,何如哉”分析,作者能夠向黃生學習,并通過黃生進一步向

王安石學習做學問和為人處世的道理。

⑤結合“獨予斷然不一二備而不尺寸進,比其少之時缺且忘者眾矣,其自愧于心如何也?以心之愧也,則

欲重警戒自修”分析,王安石的才能與黃生的進步引發(fā)了作者反躬自省,作者內心感到慚愧,同時又獲得

了砥礪前行的動力。

參考譯文:

慶歷五年,我在洪州送別王安石。黃生當時十四五歲,在船上來往穿梭于我和介卿之間,看上去與別

的普通的孩子沒有什么區(qū)別。那個時候,黃生在淮南跟隨著王安石,王安石只說黃生思維敏捷而且勤奮好

學,從那個時候起,黃生的才能漸漸被人們所知道。凡是到王安石府上拜訪的人,回去之后,沒有不喜歡

黃生的為人處事的,而且為黃生學業(yè)長進感到驚奇。王安石給黃生的家人寄信,也屢次稱贊夸獎黃生。在

這個時候,黃生的同鄉(xiāng)都為他善于自我鞭策并達到某種境界而驚嘆不已,佩服羨慕之至。黃生的祖父雖年

歲已高,他的母親雖然寡居多年,他們聽聞黃生學業(yè)精進達到這樣的程度,即使黃生遠在千里之外,卻像

是從早到晚侍奉在他們身邊一樣。雖然一年之中,書信也就來過那么三四次,但是黃生的祖父和母親依然

感覺像是一早一晚間都能和黃生隨意聊天一樣。不僅如此,這樣的歡喜程度大概和黃生從早到晚侍奉在他

們身邊,他們一早一晚間能和黃生隨意聊天相比還要深。為什么呢?如果黃生在自己的家里,那么黃生跟

別的普通的童子沒有什么兩樣,一旦出門就能師從王安石這樣的圣賢,并以之為依托和歸宿,然后憑借才

能被人們所知道,作為黃生的祖父和母親,難道不為之高興歡喜嗎?難道這不勝過每天侍奉在他們身邊,

早晚間都能和黃生隨意聊天嗎。我聽到以后也非常高興。

我自洪州回來以后,雖然自己離開了王安石,但我內心焦慮,飲食起居,無時無刻不感覺依然在王安

石左右。到了今天已經快三年了。但我晝夜不停地思念王安石,只要是向別人打聽詢問王安石的行為事跡,

即使奴婢仆人我也會更加詳細的追問。向奴婢仆人詢問尚且如此,更不用說向那些品行高潔的縉紳、士大

夫詢問了。更何況是與王安石朝夕相處,被教導訓誨且贊賞有加的黃生呢?因此我聽到黃生回來的消息后,

每天踮起腳尖向遠處眺望,殷切地希望他能夠來探望我。

有一天,黃生終于來了。我遠觀其儀表,行走的禮度,賓主相見的禮節(jié)儀態(tài),的確有一些像王安石的

樣子。等到進入屋內,我看其面部表情,聽其言談,他氣色和順聲音淳厚,不像王安石的地方更少了;黃

生學習和遵奉的,從王安石那里獲得的實在是太多了。不時檢查他的文字和書法,又感覺像是出自于王安

石之手。向他詢問王安石的行為事跡,黃生都能準確的說出王安石那些宏遠高大的思想。黃生和我的好友

王安石太像了!我見到黃生,顧不得吃飯和睡覺,時刻跟著他。我實在是太開心了,特別害怕他離開我,

而且為他來的太晚而深深地遺憾!黃生啊,難道只是暫時來撫慰我(想見王安石的心)的嗎?這個時候,

我才明白王安石的道德品行,打動人的程度之深,感化人的速度之快竟然達到如此程度,倘若能夠讓他在

國家大事上實現(xiàn)自己的志愿,那將會怎么樣呢?

拿在淮南跟隨王安石的幾個人和黃生相比,不是每個人都是這樣,但是只有黃生是這樣,那么就可以

知道黃生通過努力能夠達到這種程度也是卓絕超越眾人,假如他長久的堅持,他所達到的成就將會怎么樣

呢?通過王安石的教誨,黃生自己所達到的成就,而想到人們沒有誰不想有所成就,雖然這樣,但是有賢

能的父輩和兄弟長久以來的德澤,最終卻不能夠(像黃生那樣)自我鞭策達到某種境界,他們自己心里怎

么想呢?我更想到王安石的德行,在現(xiàn)在這個時代可以說是非常的完備(崇高)了,黃生日益精進,唯獨

我尚不具備王安石德行的十分之一二,而且沒有一丁點進步,相比我的少年時候,不但有所缺失,而且遺

忘的也很多,我內心是何等的慚愧啊?因為內心感到慚愧,于是想要重新告誡自己、砥礪自己。這樣看來

王安石的教誨不只是對黃生有益處,黃生自我鞭策從而達到某種境界也不僅僅是對他自己有益處,他們都

對我有著極大的幫助,我的喜悅豈不又多了一分嗎?

(取材于曾鞏《喜似贈黃生序》)

三、(北京市第八中學2025屆高三上學期10月月考語文試卷)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①人君御臣,相易而將難。將有二:有賢將,有才將。而御才將尤難。

②六畜,其初皆獸也。彼虎豹能搏、能噬,而馬亦能蹄,牛亦能觸。先王知能搏能噬者不可以人力制,

故殺之。蹄者可馭以羈細,觸者可拘以福衡,故先王不忍棄其材而廢天下之用。是故先王之選才也,自非

大奸劇惡如虎豹之不可以變其搏噬者,未有不欲制之以術而全其才以適于用。況為將者,又不可責以廉隅、

細謹,顧其才何如耳。漢之韓信、,蹤布、彭越,才將也。賢將既不多有,得才者而任之可也。

③或日:“將之所以畢志羯力、蹈白刃而不辭者,冀賞耳,不如勿先賞以邀其成功?!被蛉眨骸百p所

以使人,不先賞,人不為我用?!笔墙砸挥缰f,非通論也,不可用也。才小志亦小,才大志亦大,人君

當觀其才之小大,而為制御之術以稱其志。

④夫養(yǎng)騏驥者,豐其芻粒,潔其羈絡,浴之清泉,而后責之千里。彼騏驥者,其志常千里也,夫豈以

一飽而廢其志哉!至于養(yǎng)鷹則不然,獲一雉,飼以一雀;獲一兔,飼以一鼠。彼知不盡力于擊搏,則其勢

無所得食,故然后為我用。才大者,騏驥也,不先賞之,是養(yǎng)騏驥者饑之而責其千里,不可得也;才小者,

鷹也,先賞之,是養(yǎng)鷹者飽之而求其擊搏,亦不可得也。是故先賞之說,可施之才大者:不先為賞之說,

可施之才小者:兼而用之可也。

⑤昔者,漢高帝一見韓信而授以上將,解衣衣之,推食哺之;一見,蹤布,而以為淮南王,供具飲食如

王者;一見彭越,而以為相國。當是時,三人者未有功于漢也。厥后追項籍垓下,與信、越期而不至,捐

數(shù)千里之地以畀之,如棄敝屐。項氏未滅,天下未定,而三人者已極富貴矣。何則?高帝知三人者志大,

不極于富貴,則不為我用,雖極于富貴而不滅項氏,不定天下,則其志不已也。至于樊噲、滕公之徒則不

然,拔一城、陷一陣,而后增數(shù)級之爵,否則終歲不遷也。知其才小而志小,而先賞之,則彼將泰然自滿,

而不復以立功為事故也。

⑥噫!韓信立于齊,當此之時而奪之王,漢其殆哉!而彼則曰:“漢王不奪我齊也,”故齊不捐,則

韓信不懷;韓信不懷,則天下非漢之有。嗚呼!高帝可謂知大計矣。

(取材于蘇洵《御將》)

6.下列對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牛亦能觸觸:用觸角抵人

B.又不可責以廉隅廉隅:品行端正

C.捐數(shù)千里之地以畀畀:給予

D.則韓信不懷懷:懷恨

7.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3分)

A.①先王知能搏能噬者……②將之所以畢志竭力、蹈白刃而不辭者

B.①人君當觀其才之小大②漢其殆哉

C.①彼知不盡力于擊搏②不極于富貴

D.①故然后為我用②而以為淮南王

8.根據(jù)文意,下列理解與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作者把將分為“賢將”和“才將”,本文則重點議論如何駕馭才將,因為作者更欣賞才將,認為其更

難得。

B.作者用虎豹、牛馬的野性來比喻才將難以駕馭之處,同時他認為對待牛馬的態(tài)度應與對待虎豹的態(tài)度

不同。

C.作者在對待如何封賞才能不同的將領的問題上,反對那些片面的一隅之見,表現(xiàn)出較為客觀辯證的思

想。

D.全文論證層次清晰,首段提出論題,然后指出選將要唯才是用,再進一步論析御將的智慧,并輔以例

證。

9.下列對這篇文章的理解與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本文以史為證,在對比中證明文章觀點,這一點和《五代史憐官傳序》有共同之處。

B.第③段兩處“或曰”與蘇洵《六國論》首段的“或曰”都引發(fā)了作者的全面否定。

C.第④段提到的“養(yǎng)騏驥”與《荀子?勸學》中提到的“騏驥一躍”感情色彩相同。

D.本文先用自然物來作類比,然后舉史實論證,這種寫法與《種樹郭橐駝傳》相一致。

10.請用自己的話概括人君成功駕取才將應具備的多種素質,并根據(jù)文意分別加以說明。(6分)

【答案】

6.D7.C8.A9,A

10.①存愛才之心:不忍心拋棄才將們難得的才能,希望才將能施展才能惠及天下。

②有識人眼力:在沒有任用之前,便能辨別出他們是有才可用可以駕馭的才將。

③會趨利避害:有限制才將的有害因素而利用其有用因素的策略,不求全責備。

④能區(qū)別對待:能根據(jù)才將的才能、志向小大而在封賞方面采用不同處理方式。

0【解析】

6.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D.句意:韓信就不會歸向劉邦。懷:歸依到,歸向。

故選Do

7.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①句意:先王知道那些能搏殺人、噬咬人的野獸?!罢摺?,……的野獸。

②句意:武將盡心竭力而不拒絕驅遣、踩著鋒利的刀刃不退縮的原因。“者”,……的原因。

B.①句意:人君應當看他們才能的大小?!捌洹保~,他們。

②句意:漢朝真的很危險了。“其”,語氣副詞,確實,真的。

C.①句意:鷹知道如果不盡力搏擊(抓獲獵物)?!坝凇保樵~,引出對象。

②句意:不讓他們享受到極度的富貴?!坝凇保樵~,引出對象。

D.①句意:所以就這樣為我所用?!盀椤?,介詞,被。

②句意:就封他做淮南王?!盀椤保瑒釉~,做。

故選Co

8.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分析作者觀點態(tài)度及文章寫作技巧的能力。

A.“因為作者更欣賞才將,認為其更難得”錯誤,原文有”而御才將尤難……賢將既不多有……韓信不懷,

則天下非漢之有。嗚呼!高帝可謂知大計矣”可知,是因為才將難駕馭,而賢將不多,且才將對國家作用

很大。

故選Ao

9.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B.“都引發(fā)了作者的全面否定”錯誤,《六國論》中作者設問“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答日:“

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一問一答間,使得文章邏輯嚴密,無懈可擊。不是引發(fā)了作者

的全面否定。

C.“感情色彩相同”錯誤,本文中的“騏驥”象征有遠大志向、才能大的才將,有贊美之意?!盾髯?勸

學》中提到的“騏騾一躍”中的“騏驥”就是指千里馬,沒有主觀感情。

D.“這種寫法與《種樹郭橐駝傳》相一致”錯誤,《種樹郭橐駝傳》不是舉史實論證,而是以當時的吏治

情況論述。

故選Ao

10.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概括信息的能力。

“先王不忍棄其材而廢天下之用”,先王不忍心拋棄它們的才能、廢掉它們而使它們不能供天下人使用。

據(jù)此可概括出,存愛才之心:不忍心拋棄才將們難得的才能,希望才將能施展才能惠及天下。

“先王之選才也,自非大奸劇惡如虎豹之不可以變其搏噬者,未有不欲制之以術而全其才以適于用”,先

王在選任人才的時候,倘若不是如同虎豹(那樣)不可改變搏殺吞噬本性的大奸大惡,沒有一個不是想用

權術管制他而保全他的才能來滿足任用的。據(jù)此可概括出,有識人眼力:在沒有任用之前,便能辨別出他

們是有才可用可以駕馭的才將。

“為將者,又不可責以廉隅、細謹,顧其才何如耳”,那些擔任將領的人,又不能用過于端方不茍的品行、

小心謹慎的言行來限制、苛責他,只是看他的才能如何罷了。據(jù)此可概括出,會趨利避害:有限制才將的

有害因素而利用其有用因素的策略,不求全責備。

“才小志亦小,才大志亦大,人君當觀其才之小大,而為制御之術以稱其志”,才能小,志向也??;才能

大,志向也大。人君應當看他們才能的大小,然后制定出駕馭他們的策略來匹配他們的志向。據(jù)此可概括

出,能區(qū)別對待:能根據(jù)才將的才能、志向小大而在封賞方面采用不同處理方式。

參考譯文:

君王駕馭臣子,宰相容易(駕馭),武將難(駕馭)。武將有兩種:一種是賢良的武將,一種是有才

的武將。而駕馭有才的武將更難。

六畜(馬牛羊雞犬豬),它們開始的時候都是野獸。那些老虎和豹子能搏殺人、噬咬人,而馬也能用

蹄子踢人,牛也能用觸角抵人。先王知道那些能搏殺人、噬咬人的野獸是不能夠用人力去制服的,于是就

將它們殺死。能用蹄子踢人的(野獸)可以用絡頭和韁繩來駕馭它,能用觸角抵人的(野獸)可以用橫木(

綁在觸角上)來拘束它,這說明先王不忍心拋棄它們的才能、廢掉它們而使它們不能供天下人使用。因此,

先王在選任人才的時候,倘若不是如同虎豹(那樣)不可改變搏殺吞噬本性的大奸大惡,沒有一個不是想

用權術管制他而保全他的才能來滿足任用的。況且那些擔任將領的人,又不能用過于端方不茍的品行、小

心謹慎的言行來限制、苛責他,只是看他的才能如何罷了。漢代的韓信、腺布、彭越,(他們都屬于)有

才能的武將。既然賢將不多,那么得到才將而任用他就很好了。

有人說:“武將盡心竭力而不拒絕驅遣、踩著鋒利的刀刃不退縮的原因,是希望得到封賞罷了,不如

先不獎賞他來謀求他建立功業(yè)?!庇腥苏f:“獎賞是用來差遣人的,不先進行獎賞,人才就不會為我所用。

”這些都是片面之說,而非普遍的道理,是不可行的。才能小,志向也??;才能大,志向也大。人君應當

看他們才能的大小,然后制定出駕馭他們的策略來匹配他們的志向。

飼養(yǎng)千里馬的,使它的草料豐美,讓它的絡頭潔凈,給它用清泉洗澡,然后要求它完成千里之任。那

千里馬,它的志向就在于奔走千里,難道會因為一頓飽飯就放棄遠大志向嗎?至于養(yǎng)鷹,就不是這樣了,

它抓到一只野雞,就要獎賞給它一只麻雀;它抓獲一只兔子,就要獎賞給它一只老鼠。鷹知道如果不盡力

搏擊(抓獲獵物),就會吃不到任何東西,所以就這樣為我所用。才能大的才將,正是千里馬,(如果)

不先犒賞它,這就如同飼養(yǎng)千里馬的讓它餓著肚子卻又要求它完成千里之任,不可能實現(xiàn)。才能小的才將,

正是獵鷹,(如果)先搞賞它,這就如同飼養(yǎng)它時讓它吃得飽飽的再讓它去搏擊(抓捕獵物),也不可能

實現(xiàn)。因此,先行獎賞這種說法可以用在那些才能大者的身上;不先行獎賞這種說法可以用在那些才能小

者的身上:將這兩種說法結合在一起使用才行。

從前,漢高祖一見到韓信就任命他為大將,將自己的衣服脫下來給他穿,將自己吃的食物推到他面前

讓他吃;一見到,翻布就封他做淮南王,賜給他的那些器具以及飲食都是按照王侯的標準;一見到彭越就任

命他為相國。那個時候,他們三個人都還沒有為漢朝立下功績。之后在追擊項羽到垓下的時候,高祖和韓

信、彭越相約,他們卻沒能如期而至,高祖便將數(shù)千里的封地都給了韓信和彭越,就如同扔掉(一雙)破

鞋子(一點也不猶豫)。項氏還沒有被滅掉,天下的大勢也還沒有確定,這三個人已經享受到了極度的富

貴。為什么呢?是因為高祖知道他們都是志向遠大的人才呀,(如果)不讓他們享受到極度的富貴,他們

就不會為我所用(為我效力),即便他們享受到極度的富貴,但只要項氏還沒有被滅掉,天下還沒有平定,

他們的志向就不會滿足。至于(對)樊會、滕公這些人卻不這樣,他們每攻陷一座城池、每打勝一場戰(zhàn)爭

以后(才會)升幾級官位,如果沒有戰(zhàn)功就一年到頭也得不到升遷。(這是因為)高祖知道他們的才能小

因而志向也小,(如果)先獎賞他們,他們就會自滿自得,從而不再把建立功業(yè)作為人生追求了。

唉!韓信在齊地自立為王,在那個時候如果高祖廢黜韓信齊王的稱號,漢朝真的很危險了!而韓信卻

說:“漢王沒有奪取我在齊的封地(因此我也不會叛變自立為王)。”所以(如果)不將齊地賜予韓信,

韓信就不會懷念漢恩(或:歸向劉邦);(如果)韓信不懷念漢恩(或:歸向劉邦),那么天下也就不會

歸漢所有。嘿!高祖劉邦可以稱得上懂得大計了。

四、(2025屆北京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高三上學期10月月考)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題。

子墨子言日:"古者王公大人,為政國家者,皆欲國家之富,人民之眾,刑政之治。然而不得富而得

貧,不得眾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亂,是故何也?執(zhí)有命者之言曰:'命富則富,命貧則貧,命眾則眾,命寡

則寡,命治則治,命亂則亂。'以上說王公大人,下以阻百姓之從事,故執(zhí)有命者不仁。故當執(zhí)有命者之

言,不可不明辨?!?/p>

然則明辨此說將奈何哉?子墨子言日:"必立儀,言而無儀,譬猶運鈞⑴之上而立朝夕者也,是非利

害之辨,不可得而明知也。故言必有三表?!焙沃^三表?子墨子言日:“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

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于何用之?發(fā)以為刑政,觀其中⑵國

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謂言有三表也。

“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或以命為有。蓋嘗尚觀于圣王之事,古者桀之所亂,湯受而治之;紂之所亂,

武王受而治之。此世未易,民未渝,在于桀紂,則天下亂,在于湯武,則天下治,豈可謂有命哉!蓋嘗尚

觀于先王之書,所以出于國家、布施百姓者,憲也;所以聽獄制罪者,刑也。今用執(zhí)有命者之言,是覆天

下之義。此百姓之憂也。說百姓之憂者,是滅天下之人也?!?/p>

然則所謂欲義人在上者,何也?目:“義人在上,天下必治,萬民被其大利。“何以知之?子墨子言日

:"昔者文王封于岐周,與其百姓兼相愛、交相利,是以近者安其政,遠者歸其德。聞文王者,皆起而趨之

,日:'奈何乎使文王之地及我,則吾豈不亦猶文王之民也哉!'吾用此知之。古之圣王發(fā)憲出令,設以為

賞罰以勸賢沮暴,是以入則孝慈于親戚,出則弟長于鄉(xiāng)里。是故使治官府則不盜竊,守城則不崩叛。此上

之所賞而百姓之所譽也。執(zhí)有命者之言曰:‘上之所賞,命固且賞,非賢故賞也。上之所罰,命固且罰,不

暴故罰也。'以此為君則不義,為臣則不忠,為父則不慈,為子則不孝,而強執(zhí)此者,此特兇言之所自生,

而暴人之道也。”

是故子墨子言日:"今天下之士君子,忠實欲天下之富而惡其貧,欲天下之治而惡其亂,執(zhí)有命者之

言,不可不非,此天下之大害也。”

(取材于《墨子?非命》)

注釋:【1】鈞:制作陶器所用的轉輪?!?】中:符合。

6.下列對語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故當執(zhí)有命者之言當:面對

B.此世未易,民未渝渝:改變

C.說百姓之憂者說:談論

D.設以為賞罰以勸賢沮暴沮:阻止

7.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3分)

A.下以阻百姓之從事是滅天下之人也

B.是故何也于何用之

C.或以命為有所以聽獄制罪者,刑也

D.譬猶運鈞之上而立朝夕者也此上之所賞而百姓之所譽也

8.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今用執(zhí)有命者之言,是覆天下之義如果在上者采用執(zhí)有命者之說,這就是顛覆天下大義

B.奈何乎使文王之地及我怎么才能使文王的領土擴展到我們這里呢

C.古之圣王發(fā)憲出令古代圣王發(fā)布律法頒布政令

D.此特兇言之所自生這樣的話暴戾言論就自然發(fā)生了

9.根據(jù)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信奉有命之說的人認為世事皆由命定,非人力可改變。

B.墨子主張,肯定或否定某種學說必須遵從一定的準則。

C.文章認為,桀紂等暴君亡天下的原因是信奉有命之說。

D.君主如果信奉有命之說,會導致賞罰不當、社會混亂。

10.墨子論述“非命”時,提出“言必有三表”,“三表”即本之、原之、用之。請分別談談你對三表的

理解,并概括說明第三段和第四段是怎樣體現(xiàn)三表的。(6分)

【答案】

6.C7.D8.D9.C

10.“本之”指追根溯源,考察古代圣王事跡;“原之”指推究緣由,考察百姓日常事實;“用之”指用

于實踐,觀察其是否符合國家百姓的利益。

體現(xiàn):

①第三段通過追溯圣王的事跡,考察先王的書籍,體現(xiàn)“三表”中的“本之”。

②第四段通過文王與百姓兼相愛、交相利,受到百姓愛戴的例子,體現(xiàn)“三表”中的“原之”。

③第四段通過考察古之圣王所發(fā)憲令對百姓和國家的影響,體現(xiàn)“三表”中的“用之”。

【導語】這篇文言文節(jié)選自《墨子?非命》,主要討論墨子的“非命”思想。墨子批判了相信命運決定一

切的觀點,強調人的行為和政治措施對國家治理的重要性。他提出“言必有三表”的標準,用以判斷言論

的正確性,包括歷史事跡、民眾實情和實際效果。具體例證如桀、紂、湯、武的為政表現(xiàn)和文王的治理方

式,指出道德和制度對國家的影響力。通過這樣的論證,墨子呼喚以義治國,反對命定論的消極態(tài)度。

【解析】

6.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句子中詞語意思的能力。

A.正確。句意:因此面對主張有命論的人的言論。

B.正確。句意:這個社會沒有改換,百姓也沒有改變。

C.錯誤?!罢f”,通“悅”,意動用法,“以……為樂”。句意:以百姓的憂慮為樂的人。

D.正確。句意:以此制定賞罰的措施,用以鼓勵賢明、阻止暴行。

故選Co

7.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xiàn)象的理解能力。

A.不相同,助詞,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結構助詞,的。句意:對下阻礙百姓做事。/是毀滅

天下的人。

B.不相同,什么;/如何、怎么。句意:這是什么緣故呢?/在實踐中怎么運用呢?

C.不相同,動詞,認為;/介詞,用來。句意:有的認為命是存在的。/用來聽理訟獄、判定罪行的,刑法。

D.相同,都是“連詞,表并列”。句意:就好比在轉輪之上設立測日影的標桿來確定早晚時間。/這就是朝

廷所獎賞而百姓所稱贊的人。

故選D。

8.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句子意思的能力。

D.“自然發(fā)生了”錯誤,“自生”是指“產生的根源”。句意:這只不過是暴戾言論的根源。

故選Do

9.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內容進行理解和推斷的能力。

C.“桀紂等暴君亡天下的原因是信奉有命之說”錯誤,原文雖有提到桀紂等暴君亡天下,但并未分析其原

因,而是以其與湯武的對比來反駁有命之說,認為“此世未易,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