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備戰(zhàn)2025年高考語文易錯題(新高考專用)易錯題04信息類文本
閱讀之詩文選項選擇題一一不理解古詩文內涵含答案易錯題04信
息類文本閱讀之詩文選項選擇題一一不理解詩文內涵
目錄
01易錯題簡介
易錯題型——詩文選項選擇題
易錯原因——未讀懂古詩文、未理清聯(lián)系
02易錯題例析
03易錯題攻略
【攻略一】抓住古詩文句中關鍵詞語讀懂“詩文選擇項”。
【攻略二】從文本材料觀點角度解讀“詩文選擇項”。
【攻略三】建立“詩文選擇項”與材料觀點的內在聯(lián)系。
04易錯題練習
三乏
★易錯題型——詩文選項選擇題
信息類文本詩文選項選擇題是指選擇項是古詩文詞句??忌纫}干觀點,又要讀懂古詩文內涵,
還要求證古詩文詞句與題干觀點的內在聯(lián)系。因為詩文選擇項大都數(shù)在文本找尋不到,所以此題實際上又
是遷移運用題。
★易錯原因一
L未讀懂古詩文句子。
2.未理清古詩文句子與材料觀點的內在聯(lián)系。
三9
(廣東四校2024屆高三聯(lián)考)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試題。
材料一:
從東漢末年到魏晉,意識形態(tài)領域內的新思潮即所謂新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反映在文藝、美學上的同
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
簡單說來,這就是人的覺醒。它恰好成為從兩漢時代逐漸脫身出來的一種歷史前進的音響。在人的活
動和觀念完全屈從于神學目的論和讖緯宿命論支配控制下的兩漢時代,是不可能有這種覺醒的。文藝和審
美心理比起其他領域,反映得更為敏感、直接和清晰一些。
《古詩十九首》以及風格與之極為接近的蘇李詩(東漢無名氏文人假托李陵所作的三首抒情詩,及假
托蘇武所作的四首詩,被人們合稱為蘇李詩),無論從形式到內容,都開一代先聲。它們在對日常時世、
人事、節(jié)候、名利、享樂等等詠嘆中,直抒胸臆,深發(fā)感喟。在這種感嘆抒發(fā)中,突出的是一種性命短促、
人生無常的悲傷。
這種對生死存亡的重視、哀傷,對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嘆,從建安直到晉宋,從中下層直到皇家貴族,
在相當一段時間中和空間內彌漫開來,成為整個時代的典型音調。他們唱出的都是同一哀傷,同一感嘆,
同一種思緒,同一種音調??梢娺@個問題在當時社會心理和意識形態(tài)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他們的世界觀
人生觀的一個核心部分。
這個核心便是在懷疑論哲學思潮下對人生的執(zhí)著。在表面看來似乎是如此頹廢、悲觀、消極的感嘆中,
深藏著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對人生、生命、命運、生活的強烈的欲求和留戀。而它們正是在對原來占據(jù)
統(tǒng)治地位的意識形態(tài)——從經(jīng)術到宿命,從鬼神迷信到道德節(jié)操的懷疑和否定基礎上產生出來的。正是對
外在權威的懷疑和否定,才有內在人格的覺醒和追求。也就是說,以前所宣傳和相信的那套倫理道德、鬼
神迷信、讖緯宿命、煬瑣經(jīng)術等等規(guī)范、標準、價值,都是虛假的或值得懷疑的,它們并不可信或無價值。
只有人必然要死才是真的,只有短促的人生中總充滿那么多的生離死別哀傷不幸才是真的。既然如此,那
為什么不抓緊生活,盡情享受呢?為什么不珍重自己生命呢?表面看來似乎是無恥地在貪圖享樂、腐敗、
墮落,其實,恰恰相反,它是在當時特定歷史條件下深刻地表現(xiàn)了對人生、生活的極力追求。生命無常、
人生易老本是古往今來一個普遍命題,魏晉詩篇中這一永恒命題的詠嘆之所以具有如此感人的審美魅力而
千古傳誦,也是與這種思緒感情中所包含的具體時代內容不可分的。
從黃巾起義前后起,整個社會日漸動蕩,接著便是戰(zhàn)禍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連大批的上層責
族也在所不免?!靶欤ǜ桑╆悾眨▓觯﹦ⅲE),一時俱逝”,榮華富貴,頃刻喪落,曹丕曹植也
都只活了四十歲……既然如此,而既定的傳統(tǒng)、事物、功業(yè)、學問、信仰又并不怎么可信可靠,大都是從
外面強加給人們的,那么個人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就突現(xiàn)出來了,如何有意義地自覺地充分把握住這短促而
多苦難的人生,使之更為豐富滿足,便突現(xiàn)出來了。它實質上標志著一種人的覺醒,即在懷疑和否定舊有
傳統(tǒng)標準和信仰價值的條件下,人對自己生命、意義、命運的重新發(fā)現(xiàn)、思索、把握和追求。
(節(jié)選自李澤厚《美的歷程》,有刪減)
材料二:
如果將整個魏晉南北朝時期都稱作亂世,也許并不過分。在這種情況下,文學創(chuàng)作很自然地形成一些
共同的主題。其中之一就是生死主題。
生死主題主要是感慨人生的短促、死亡的不可避免,以及表現(xiàn)如何對待生、如何迎接死的思考。在漢
樂府和《古詩十九首》中已有不少感嘆生死的詩歌,《蓮露》《蒿里》之作,以及“人生非金石,豈能長
壽考”等詩句,可以說是這類主題的直接源頭。魏晉以后,生死主題越發(fā)普遍了,曹丕的《與吳質書》很
真切地表現(xiàn)了當時帶有普遍性的想法:“昔年疾疫,親故多離其災。徐、陳、應、劉,一時俱逝,痛可言
邪!……少壯真當努力,年一過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燭夜游,良有以也?!彼蚣惨咴斐杀姸嘤H故死
亡而深感悲痛,由此想到少壯當努力成就一番事業(yè),又想秉燭夜游及時行樂。生與死是一個帶有哲理意味
的主題,如果結合人生的真實體驗可以寫得有血有肉,如:“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操《短歌行》)“有生必有死,早終非命促?!薄八廊ズ嗡溃畜w同山阿?!保ㄌ諟Y明《擬挽歌辭》)
"春草暮兮秋風驚,秋風罷兮春草生。綺羅畢兮池館盡,琴瑟滅兮丘壟平。自古皆有死,莫不飲恨而吞聲?!?/p>
(江淹《恨賦》)如果陷入純哲學的議論又會很枯燥,如東晉的玄言詩。
對待人生的態(tài)度無非四種:一是提高生命的質量,及時勉勵建功立業(yè);二是增加生命的長度,服食求
仙,這要借助藥;三是增加生命的密度,及時行樂,這須借助酒。第四種態(tài)度,是不以生死為念的順應自
然的態(tài)度。詩人不再是一個自嘆生命短促的渺小生靈,他具有與"大化"合一的身份和超越生死的眼光,
因此這類詩歌便有了新的面貌。
(節(jié)選自袁行需《中國文學史》,有刪減)
最能體現(xiàn)材料二中所提到的“對待人生的第四種態(tài)度”的一項是()
A.浩浩陰陽移,年命如朝露。
B.朱門何足榮?未若托蓬萊。
C.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D.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
茸乏
1.抓住古詩文句中關鍵詞語讀懂“詩文選擇項”。
讀懂古詩文選擇項內涵,是解答此題的關鍵。具體閱讀中,應力求抓住詩文句中的關鍵詞語,對詩文
進行解讀。對于一些詩句閱讀,應從古代詩句的對仗、省略、倒裝等角度破解詩句意思。
2.從文本材料觀點角度解讀“詩文選擇項”。
一些詩文選擇項,比較難懂,不妨從文本材料的觀點角度去解讀。命題設計的四個選擇項,總會與材
料或材料觀點有所關聯(lián)。從文本材料角度解讀古詩文選擇項,有時會豁然開朗。
3.建立“詩文選擇項”與材料觀點的內在聯(lián)系。
“詩文選擇項”與材料觀點的內在關系,是解答此題的重要一環(huán)。這種關系有時是因果關系、有時是
條件關系、有時是論據(jù)與論點關系。確定好這種關系,試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一、(湖南衡陽高三聯(lián)考)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試題。
“躺平族”青年作為一個群體代稱和生活理念,正在引發(fā)討論。與拼搏努力爭取成功相對,“躺平族”
在各種壓力面前選擇逃避。相比奮斗的收獲,他們更愿意過與世無爭的生活,甚至一躺了之。這種自外于
傳統(tǒng)主流觀念的青年處世方式,引起了社會的重視。
特定文化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往往根源于經(jīng)濟社會的轉型。20世紀70年代,歐美國家面臨高失業(yè)疊加高通脹
的經(jīng)濟“滯脹”危機,朋克文化在承受巨大壓力的社會底層中迅速興起壯大,年輕人以簡單的音樂結構、
非主流的著裝和無所顧忌的言語方式等表達對現(xiàn)實生活的抗爭。在經(jīng)歷了20世紀90年代經(jīng)濟泡沫的破裂
之后,日本開始了長時間的經(jīng)濟停滯,催生了不出社會、自我封閉的“蟄居族”,并逐漸形成了大前研一
筆下的“低欲望社會”;而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深度影響全球經(jīng)濟的背景下,不上學、不工作、不進
修的“尼特族”日益發(fā)展壯大,逐步演變?yōu)楫斚率澜缧陨鐣栴}。
“躺平族”的興起也有著深層次的經(jīng)濟社會背景。一方面,當下中國正在經(jīng)歷經(jīng)濟轉型發(fā)展的關鍵時
期,隨著經(jīng)濟增長換擋降速和產業(yè)結構深度調整,行業(yè)發(fā)展空間受限,競爭更加激烈,最終反映到個人層
面工作和生活上的“內卷”上。另一方面,中國巨大的經(jīng)濟發(fā)展成就為多元化的生活方式選擇創(chuàng)造了條件。
在物質相對豐裕的當下,人們可以有選擇地放慢腳步,以相對舒適的工作方式換取足夠的生活條件,或者
依靠前期積累安逸度日。由此,那些思維活躍、不拘泥于傳統(tǒng)的青年,自然會想到換一種輕松的生活方式
“躺平”。而與真正付諸行動在身體上躺平的人群相比,那些在崗位上早早失去斗志,消極應對工作
的精神躺平者可能也不在少數(shù)。
然而,“躺平族”顯然對于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有很多不利。當前我國的經(jīng)濟發(fā)展面臨著人口老齡化等多方
面挑戰(zhàn),實現(xiàn)高質量發(fā)展的目標離不開青年的創(chuàng)造性貢獻。相較于“未富先老”這一特殊歷史背景促成的
客觀趨勢,“未富先躺”這一現(xiàn)實問題帶來的主觀傾向同樣需要引起我們警惕。關注“躺平族”,讓“躺
平族”愿意奮斗,對于面臨轉型發(fā)展任務的我國尤為必要。
當然,這絕非要對“躺平族”進行批判與苛責。出于身心考量選擇舒適生活理應得到理解,經(jīng)過充分
思考選擇慢節(jié)奏生活也需得到更多尊重?;诂F(xiàn)實環(huán)境自主做出適合個人的生活選擇,本身就是社會發(fā)展
成就的一方面體現(xiàn)。引導''躺平族”奮斗,更多是需要從培育良好的工作環(huán)境和積極的社會價值取向角度
出發(fā),通過國家、社會和學校等各方共同努力,給予這些青年更多的關懷。
(摘編自汪星余《引導“躺平族”珍惜韶華、奮發(fā)有為》,有刪改)
有人把“躺平”等同于不思進取、渾渾噩噩;有人認為“躺平”是面對現(xiàn)實困難時采取的一種心理調
適、休整和自我治療,從而進行更清晰理性的人生規(guī)劃。下列表現(xiàn)屬于前者的一項是()
A.陶淵明“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B.孟浩然“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C.李白“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D.不工不作,不婚不生,不消不費,世事能奈我何?
二、(湖南湘潭高三聯(lián)考)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試題。
中國的文學中始終有生態(tài)文學的類型?!兑捉?jīng)》中的“一陰一陽謂之道”,可謂開啟了中國人道法自
然的思想先河,先秦時期道家的著作可看作是最早的生態(tài)文學。如果說西方人的文化特征是在邏輯思維之
上建立的神學觀念,那么,中國人的文化特征則是在觀察自然、體味人性的感性與理性共融基礎上確立的
人學觀念?!兜赖陆?jīng)》中的道法自然是中國文化最根本的特點。在古代文學中,對自然的書寫始終是文學
的主題之一,意境便是人與自然合為一體時的最高境界,同時也是古代詩學的美學特征之一。
現(xiàn)代以降,中國文學開始向西方學習,尤其是向近現(xiàn)代西方學習,古代文學傳統(tǒng)被忽視,所以中國現(xiàn)
當代文學開始專注于寫人,而忽略了自然。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那種天人合一的美學意境,僅能在沈從文等少
數(shù)作家、詩人那里窺見,大部分作家對自然生態(tài)并不重視。改革開放后,中國確立了以經(jīng)濟建設為中心的
方針,大力發(fā)展經(jīng)濟,使中國在短短三十年的時間內發(fā)展為世界第二大經(jīng)濟體,但同時也產生了一系列的
問題,其中生態(tài)問題便是突出的問題之一。
王蒙說:“作家往往更早一點自覺或者不自覺地發(fā)出保護自然、保護環(huán)境的呼聲?!笔聦嵣希缭?/p>
20世紀80年代中期,一些敏感的作家就已經(jīng)關注到了生態(tài)危機,并通過文學的形式向人
類發(fā)出生態(tài)預警,而他們所采用的大都是報告文學的方式。以沙青、徐剛、麥天樞等人為代表的一大批報
告文學作家,展現(xiàn)了當時中國方方面面的環(huán)境問題,如展現(xiàn)城市生態(tài)惡化問題的《北京失去平衡》(沙青);
反映水問題的《挽汾河》(麥天樞);提示森林問題的《伐木者,醒來!》(徐剛)。此外,李青松等作
家還關注了珍稀動物、礦產資源等問題。王治安的《人類生存三部曲》則對中國的生態(tài)問題進行了全方位
的審視,引起了較大的社會反響。
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西方生態(tài)哲學、生態(tài)倫理思想和生態(tài)文學著作翻譯到中國,與中國作家的
生態(tài)思想結合起來,形成了自覺的生態(tài)寫作精神,寫作文體從原來的報告文學發(fā)展為散文、詩歌、小說、
童話、跨文體寫作等,這些作品也引起了越來越多的讀者和批評家的關注,對社會也產生了更為廣泛的影
響。作家張煒、阿來、葦岸、于堅、李青松、徐剛等人紛紛創(chuàng)作出版了大量的生態(tài)文學作品,一時之間引
起了國內文學界和社會的廣泛關注。這些作品的出現(xiàn),使人們開始思考幾十年來的生態(tài)問題,同時也引起
了黨和政府的高度關注。
人類社會發(fā)展到今天,大部分人的生存問題已經(jīng)得到解決,生態(tài)問題卻越來越突出。在這個時候,中
國人的生態(tài)思想便顯示出它的魅力來。尊重自然,把自然當成自己的一部分,而不是把自然當作奴隸和資
本,同時也把自己當成自然的一部分,放棄人類中心主義的觀念,我們才可能擁有綠色家園。綠水青山便
是金山銀山,潔凈的空氣和明亮的陽光便是自由與幸福。只有這種尊重自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態(tài)
思想,才能解決人類與自然的根本沖突。
(摘編自張曉琴《為天地立心:生態(tài)文學的終極關懷》)
下列選項中,不適合作為論據(jù)來支撐材料說的“中國人的生態(tài)思想”的一項是(3分)()
A.川淵深而魚鱉歸之,山林茂而禽獸歸之;川淵枯則龍魚去之,山林險則鳥獸去之。(《荀子?致士》)
B.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shù)罟不入灣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孟
子?梁惠王上》)
C.東園之樹,枝條載榮。竟用新好,以怡余情。翩翩飛鳥,息我庭柯,斂翩閑止,好聲相和。(陶淵明
《停云(并序)》)
D.獨坐悲雙鬢,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白發(fā)終難變,黃金不可成。欲知除老病,唯有
學無生。(王維《秋夜獨坐》)
三、(湖北部分學校2024屆高三聯(lián)考)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試題。
材料一:
文本解讀肯定要進入文本的內部傾聽文本語言非常細微的聲響。但是,由于文本的意蘊隱藏得很深,
有時僅從“這一篇”中無法發(fā)掘更加豐富、更有價值的意義,這時就需要我們放開視野,本著基于文本、
超越文本而又不偏離文本的原則,嘗試在“這一篇”的基礎上進行橫向延伸與縱向拓展,進行互文性文本
解讀。
文本解讀就是分析,而分析就是揭示問題和矛盾。不少文本的問題和矛盾需要尋找相關文本來做合理
闡釋,這時,闡釋文本就構成了互文本。例如,《愚公移山》中有這樣一個為人所忽視、也令人費解的細
節(jié):“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睘槭裁床偕咧瘛皯制洳灰选保蹌t“感其誠”呢?也就是說,
同樣是神,在對待愚公的態(tài)度上為何呈現(xiàn)出如此大的差異?對此,東晉玄學家張湛在《山海經(jīng)》中這樣注
釋:操蛇之神就是山海之神,他們“懼其不已”就是怕愚公如此堅持下去會改變原有的山海形貌,無山,
山神居何處?無海,海神司何海?因此,帝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如此一來,
單就文本本身所傳達的信息看,只強調“愚公精神”的觀點是一種不全面的理解,忽視了文本隱含著的多
重信息、意義的表達。而通過張湛的闡釋對文本進行互文性解讀,還可以讀出這則寓言蘊含保護自身居住
環(huán)境生態(tài)的意義。
利用互文性文本解讀,得出的意義我們稱之為文本的“互文性意義”,互文性意義并不完全就是文本
本身的意義,從這個層面上講,互文性文本解讀利用構成文本與文本之間的差異關系,符號與符號之間的
差異性,造成了文本的意義延宕,消解了文本的意義中心,讓文本充滿了復義。因此,互文性理論,使我
們的文本解讀有了新的解讀視角和更多的支撐與依傍,也為我們多元解讀文本指明了新的方向與思路。
(摘編自張斗和《互文性文本解讀和互文本類型》)
材料二:
人類的一切活動都始于模仿,文學創(chuàng)作同樣也不例外?!敖梃b已有的文本可能是偶然或默許的,是來
自一段模糊的記憶,是表達一種敬意,或是屈從一種模式,推翻一個經(jīng)典或心甘情愿地受其啟發(fā)。”而在
以古為尚的中國,模擬更是經(jīng)典形成以后的普遍風氣,從魏晉到南北朝之間,擬古一直是詩壇的時尚,在
陸機、謝靈運、江淹等詩人的創(chuàng)作中,擬古更是一個不可忽視的特征。直到唐代;大詩人李白的創(chuàng)作中還
明顯留下擬古的痕跡。擬古的結果是形成古典詩歌普遍而清晰的互文關系,并滲透于詩歌文本的各個層次。
甚至可以說,互文性是中國古典詩歌最突出的文本特征,也是古典詩歌作品最普遍的現(xiàn)象。
鑒于詩歌史上普遍的模仿和因襲關系,梁代鐘噪《詩品》就用推源溯流之法論列歷代詩人,揭示其間
的傳承和影響關系,其實質正是出于對其作品互文性的體認。唐朝詩僧皎然《詩式》將文本的相似概括為
語、意、勢三個層次的“三同”,而作者的有意模仿便有所謂“三偷”。偷語之例,如傅咸《贈何劭王濟
詩》一詩有“日月光太清”句,陳后主《入隋侍宴應詔》詩擬作“日月光天德”;偷意之例,如柳,輝《從
武帝登景陽樓》有“太液滄波起,長楊高樹秋”句,沈倫期《酬蘇味道》化作“小池殘暑退,高樹早涼歸”;
偷勢之例,如嵇康《贈秀才入軍》有“目送歸鴻,手揮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句,王昌齡《獨游》
脫胎為“手攜雙鯉魚,目送千里雁。悟彼飛有適,嗟此罹憂患”。皎然的“三偷”之說雖從語詞、取景、
立意的不同角度區(qū)分了詩歌文本中不同類型的模仿但由于唐代詩學的中心問題在于意象和造句,所以“三
偷”所論的模仿也只限于句與聯(lián)的范圍,集中在語詞的層面。事實上,詩歌文本的模仿本來就是多層次的,
不只局限于語句,還包括主題和結構。賀裳《載酒園詩話?卷一》論“三偷”,即將其內涵大為擴展,羅
列了主題和結構等不同層次的例證。如果按照后人的習慣用法,意與主題相關,勢與結構相關,那么偷語、
偷意、偷勢就可以概括為語詞、主題、結構三方面的模仿,而這些方面也正是詩歌中互文關系發(fā)生的主要
層面。
文學史上的擬古或模仿歷來就是缺乏獨創(chuàng)性的同義詞,很少得到正面的評價。但嚴格地說,如果從互
文性的角度來理解文學文本構成的某種特殊要求的話,互文已不是模仿而是用經(jīng)過壓縮的語碼來替代一個
經(jīng)典表現(xiàn)。這就是互文性理論所要揭示的問題:文本可以通過吸收其他文本來實現(xiàn)意義的增殖。文學史上
的優(yōu)秀作家無不善于利用文本的這一特性,而文本的文學意味也往往就在這不同文本的關系之中。明白了
這一點,對文學史上的因襲或文本間的相似就不能簡單地以“模仿”二字概之,而首先應該從互文性的立
場去審視其間意義的實現(xiàn)與增殖。
(摘編自蔣寅《擬與避:古典詩歌文本的互文性問題》)
結合材料內容,下列選項中最符合材料二觀點的一項是()
A?不薄今人愛古人,清詞麗句必為鄰。一一唐?杜甫《戲為六絕句》
B?文章自得方為貴,衣缽相傳豈是真。一一金?王若虛《評東坡山谷四絕》
C?學盡百禽語,終無自己聲?!?張舜民《百舌》
D?須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隨人腳后行。一宋?戴復古《論詩十絕(之四)》
四、(云南部分學校2024屆高三聯(lián)考)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試題。
材料一:
北京時間2021年6月17日9時22分,搭載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二運載火箭,在
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騰空而起,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成功進入預定軌道,與天和核心艙完成自主快速交會對
接,順利將3名航天員送入太空,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站在軌建造階段首次載人發(fā)射取得圓滿成功。
浩瀚星空再添訪客,中國航天再創(chuàng)輝煌。這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立項實施以來的第19次飛行任務,
也是空間站階段的首次載人飛行任務。根據(jù)任務實施計劃,組合體飛行期間,航天員將進駐天和核心艙,
完成為期3個月的在軌駐留,開展機械臂操作、太空出艙等活動,驗證航天員長期在軌駐留、再生生保⑸
等'一系列關鍵技術。
升騰的火箭,承載的是一個民族的飛天夢想,鐫刻的是一個國家的前行腳步?;仡櫳裰圯d人飛船的發(fā)
展歷程,神舟一號到神舟四號實現(xiàn)了天地往返的無人驗證,神舟五號實現(xiàn)了載人天地往返,神舟六號實現(xiàn)
多人多天天地往返活動,神舟七號實現(xiàn)航天員出艙活動,神舟八號到神舟十號突破了無人交會對接和有人
交會對接,神舟十一號實現(xiàn)了航天員的中期駐留。向浩瀚宇宙的每一次進發(fā),振奮的是越來越昂揚的精神
和氣概,夯實的是越來越厚重的自信和底氣。
此次神舟十二號的成功發(fā)射,可以說集齊了全任務全模式天地往返所需要的全部技能點,開啟了逐夢
空間站的時代。首次實施載人飛船自主快速交會對接;首次繞飛空間站,并與空間站徑向交會;首次實現(xiàn)
長期在軌???;首次具備從不同高度軌道返回東風著陸場的能力;首次具備天地結合多重保證的應急救援
能力……有專家形容,此前的星際探索就像去一個陌生的城市“看一看”“住兩天”,這次是要在太空的
“家”里“住下來”“走一走”??陀^來說,困難更大、風險更高、任務更重。在談到入選飛行乘組的心
情時,航天員湯洪波語氣堅定:“有壓力更有信心。我是第一次執(zhí)行任務,壓力難免會有,因為神秘的太
空充滿著許多未知,空間站任務也充滿風險和挑戰(zhàn)。但我堅信,壓力就是動力,信心保證成功?!?/p>
星空浩瀚無比,探索永無止境。從“嫦娥奔月”到“祝融馭火”,從“天和筑穹”到“墨子傳信”,
從“北斗聯(lián)網(wǎng)”到“天舟穿梭”……生動形象的名字,是中國人獨有的浪漫,也是從古至今不變的追求。
心懷夢想、奮勇拼搏,攀登科技高峰、探索宇宙奧秘,浩瀚太空必將留下更多的中國身影、中國足跡。
(摘編自向學笙《為浩瀚太空留下更多中國身影》)
材料二:
2021年7月4日14時57分,經(jīng)過約7小時的出艙活動,神舟十二號航天員乘組密切協(xié)同,圓滿完
成出艙活動期間全部既定任務,航天員劉伯明、湯洪波安全返回天和核心艙,標志著我國空間站階段航天
員首次出艙活動取得圓滿成功。
出艙活動,又被稱作太空行走,是指航天員或宇航員離開載人航天器乘員艙,只身進入太空的活動。
這是載人航天的一項關鍵技術,是載人航天工程在軌道上安裝大型設備、進行科學實驗、施放衛(wèi)星、檢查
和維修航天器的重要手段。美國曾通過太空行走修復了剛發(fā)射上天就出現(xiàn)重大故障的“天空實驗室”空間
站,使它“起死回生”;蘇俄航天員則多次出艙活動修理“和平號”空間站,使它轉危為安;當前在軌運
行的“國際空間站”更是由航天員通過多次太空行走才完成在軌組裝的。
隨著太空行走技術的發(fā)展,太空行走的方式也越來越多。按出艙活動的目的和任務可分為四種:第一
種是驗證類出艙活動;第二種是組裝類出艙活動;第三種是維修類出艙活動;第四種是有效載荷類出艙活
動,即回收、修理和釋放衛(wèi)星或在月面安裝實驗裝置、采集月巖標本等。
2008年航天員翟志剛進行的我國第一次太空行走屬于驗證類出艙活動,而這次神舟十二號航天員進
行的太空行走時間更長,任務更復雜。他們要進行首次人和機械臂的協(xié)同配合,用機械臂把航天員載到艙
外作業(yè)點去完成復雜的艙外安裝任務,難度比當年翟志剛的首次太空行走大許多。
太空行走的難點主要在于:一是艙外環(huán)境十分惡劣,必須使用復雜而可靠的出艙活動系統(tǒng)來克服空間
環(huán)境的影響,以保障艙外行走航天員的安全;二是航天員在失重狀態(tài)下無法用腿行走,主要是靠手把扶住
周圍的某些物體來維持行動;三是太空中缺少可辨識的參照物,航天員很容易迷失方向。
處于真空狀態(tài)的太空,沒有大氣層的保護,溫度變化很大。太陽照射時溫度可高于100℃,無陽光時
溫度可低于一200℃,同時存在各種能傷害人體的輻射。為保障航天員在出艙活動中能安全、有效地完成
任務,出艙活動時,航天員需配備航天服、艙外機動裝置、完成任務所需的工具、固定身體的設備及安全
帶等裝備。其中艙外航天服是出艙活動中最重要的裝備,它將航天員的身體與太空的惡劣環(huán)境隔開,并向
航天員提供大氣壓力和氧氣等維持生命所需的各種保障。同時,為了解決在太空行走時因缺乏參照物,無
法分清物體的遠近大小,判斷其速度快慢等安全問題,航天員在太空行走時都會用安全帶將自己與航天器
連接起來,以防自己丟失在茫茫太空中而成為人體衛(wèi)星。
本次出艙任務圓滿完成,航天員們不僅給14億國人傳輸回了太空視角下的地球絕美照片,同時也宣
告了我國更為成熟地掌握了太空行走這一核心航天技術。
(摘編自龐之浩《航天員為啥要出艙?太空行走有多難?》)
【注】再生生保:一種驗證中國空間站的技術。
結合材料內容,下列不屬于古人對神秘宇宙的浪漫幻想的一項是(3分)()
A?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B-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
C?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
D?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易錯題04信息類文本閱讀之詩文選項選擇題一一不理解詩文內涵
目錄
01易錯題簡介
易錯題型——詩文選項選擇題
易錯原因——未讀懂古詩文、未理清聯(lián)系
02易錯題例析
03易錯題攻略
【攻略一】抓住古詩文句中關鍵詞語讀懂“詩文選擇項”。
【攻略二】從文本材料觀點角度解讀“詩文選擇項”。
【攻略三】建立“詩文選擇項”與材料觀點的內在聯(lián)系。
04易錯題練習
^9
★易錯題型一一詩文選項選擇題
信息類文本詩文選項選擇題是指選擇項是古詩文詞句。考生既要弄懂題干觀點,又要讀懂古詩文內涵,
還要求證古詩文詞句與題干觀點的內在聯(lián)系。因為詩文選擇項大都數(shù)在文本找尋不到,所以此題實際上又
是遷移運用題。
★易錯原因一
1.未讀懂古詩文句子。
2.未理清古詩文句子與材料觀點的內在聯(lián)系。
(廣東四校2024屆高三聯(lián)考)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試題。
材料一:
從東漢末年到魏晉,意識形態(tài)領域內的新思潮即所謂新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反映在文藝、美學上的同
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
簡單說來,這就是人的覺醒。它恰好成為從兩漢時代逐漸脫身出來的一種歷史前進的音響。在人的活
動和觀念完全屈從于神學目的論和讖緯宿命論支配控制下的兩漢時代,是不可能有這種覺醒的。文藝和審
美心理比起其他領域,反映得更為敏感、直接和清晰一些。
《古詩十九首》以及風格與之極為接近的蘇李詩(東漢無名氏文人假托李陵所作的三首抒情詩,及假
托蘇武所作的四首詩,被人們合稱為蘇李詩),無論從形式到內容,都開一代先聲。它們在對日常時世、
人事、節(jié)候、名利、享樂等等詠嘆中,直抒胸臆,深發(fā)感喟。在這種感嘆抒發(fā)中,突出的是一種性命短促、
人生無常的悲傷。
這種對生死存亡的重視、哀傷,對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嘆,從建安直到晉宋,從中下層直到皇家貴族,
在相當一段時間中和空間內彌漫開來,成為整個時代的典型音調。他們唱出的都是同一哀傷,同一感嘆,
同一種思緒,同一種音調。可見這個問題在當時社會心理和意識形態(tài)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他們的世界觀
人生觀的一個核心部分。
這個核心便是在懷疑論哲學思潮下對人生的執(zhí)著。在表面看來似乎是如此頹廢、悲觀、消極的感嘆中,
深藏著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對人生、生命、命運、生活的強烈的欲求和留戀。而它們正是在對原來占據(jù)
統(tǒng)治地位的意識形態(tài)---從經(jīng)術到宿命,從鬼神迷信到道德節(jié)操的懷疑和否定基礎上產生出來的。正是對
外在權威的懷疑和否定,才有內在人格的覺醒和追求。也就是說,以前所宣傳和相信的那套倫理道德、鬼
神迷信、讖緯宿命、煩瑣經(jīng)術等等規(guī)范、標準、價值,都是虛假的或值得懷疑的,它們并不可信或無價值。
只有人必然要死才是真的,只有短促的人生中總充滿那么多的生離死別哀傷不幸才是真的。既然如此,那
為什么不抓緊生活,盡情享受呢?為什么不珍重自己生命呢?表面看來似乎是無恥地在貪圖享樂、腐敗、
墮落,其實,恰恰相反,它是在當時特定歷史條件下深刻地表現(xiàn)了對人生、生活的極力追求。生命無常、
人生易老本是古往今來一個普遍命題,魏晉詩篇中這一永恒命題的詠嘆之所以具有如此感人的審美魅力而
千古傳誦,也是與這種思緒感情中所包含的具體時代內容不可分的。
從黃巾起義前后起,整個社會日漸動蕩,接著便是戰(zhàn)禍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連大批的上層責
族也在所不免?!靶欤ǜ桑╆悾眨▓觯﹦ⅲE),一時俱逝”,榮華富貴,頃刻喪落,曹丕曹植也
都只活了四十歲……既然如此,而既定的傳統(tǒng)、事物、功業(yè)、學問、信仰又并不怎么可信可靠,大都是從
外面強加給人們的,那么個人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就突現(xiàn)出來了,如何有意義地自覺地充分把握住這短促而
多苦難的人生,使之更為豐富滿足,便突現(xiàn)出來了。它實質上標志著一種人的覺醒,即在懷疑和否定舊有
傳統(tǒng)標準和信仰價值的條件下,人對自己生命、意義、命運的重新發(fā)現(xiàn)、思索、把握和追求。
(節(jié)選自李澤厚《美的歷程》,有刪減)
材料二:
如果將整個魏晉南北朝時期都稱作亂世,也許并不過分。在這種情況下,文學創(chuàng)作很自然地形成一些
共同的主題。其中之一就是生死主題。
生死主題主要是感慨人生的短促、死亡的不可避免,以及表現(xiàn)如何對待生、如何迎接死的思考。在漢
樂府和《古詩十九首》中已有不少感嘆生死的詩歌,《蓮露》《蒿里》之作,以及“人生非金石,豈能長
壽考”等詩句,可以說是這類主題的直接源頭。魏晉以后,生死主題越發(fā)普遍了,曹丕的《與吳質書》很
真切地表現(xiàn)了當時帶有普遍性的想法:“昔年疾疫,親故多離其災。徐、陳、應、劉,一時俱逝,痛可言
邪!……少壯真當努力,年一過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燭夜游,良有以也?!彼蚣惨咴斐杀姸嘤H故死
亡而深感悲痛,由此想到少壯當努力成就一番事業(yè),又想秉燭夜游及時行樂。生與死是一個帶有哲理意味
的主題,如果結合人生的真實體驗可以寫得有血有肉,如:“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p>
(曹操《短歌行》)“有生必有死,早終非命促?!薄八廊ズ嗡溃畜w同山阿?!保ㄌ諟Y明《擬挽歌辭》)
"春草暮兮秋風驚,秋風罷兮春草生。綺羅畢兮池館盡,琴瑟滅兮丘壟平。自古皆有死,莫不飲恨而吞聲?!?/p>
(江淹《恨賦》)如果陷入純哲學的議論又會很枯燥,如東晉的玄言詩。
對待人生的態(tài)度無非四種:一是提高生命的質量,及時勉勵建功立業(yè);二是增加生命的長度,服食求
仙,這要借助藥;三是增加生命的密度,及時行樂,這須借助酒。第四種態(tài)度,是不以生死為念的順應自
然的態(tài)度。詩人不再是一個自嘆生命短促的渺小生靈,他具有與"大化"合一的身份和超越生死的眼光,
因此這類詩歌便有了新的面貌。
(節(jié)選自袁行需《中國文學史》,有刪減)
最能體現(xiàn)材料二中所提到的“對待人生的第四種態(tài)度”的一項是()
A.浩浩陰陽移,年命如朝露。
B.朱門何足榮?未若托蓬萊。
C.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D.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
【答案】C
【解析】A.出自于《驅車上東門行》,意思是四時運行無停歇,命如朝露短時盡。是感嘆人生過于短暫,與“不
以生死為念的順應自然的態(tài)度”不同。B.出自于郭璞的《游仙詩》,意思是富貴有什么值得榮耀的,不如托
身仙山,借游仙也表達了歸隱的向往。與''不以生死為念的順應自然的態(tài)度”不同。C.出自于陶淵明的《歸
去來兮辭》,意思是姑且順隨自然的變化,度到生命的盡頭。樂天安命,還有什么可疑慮的呢?體現(xiàn)了順應自
然的超越態(tài)度,屬于對待人生的第四種態(tài)度。D.出自于《古詩十九首》,表達的是“及時行樂”的主題,對應
的是第三種人生態(tài)度。
4.抓住古詩文句中關鍵詞語讀懂“詩文選擇項”。
讀懂古詩文選擇項內涵,是解答此題的關鍵。具體閱讀中,應力求抓住詩文句中的關鍵詞語,對詩文
進行解讀。對于一些詩句閱讀,應從古代詩句的對仗、省略、倒裝等角度破解詩句意思。
5.從文本材料觀點角度解讀“詩文選擇項”。
一些詩文選擇項,比較難懂,不妨從文本材料的觀點角度去解讀。命題設計的四個選擇項,總會與材
料或材料觀點有所關聯(lián)。從文本材料角度解讀古詩文選擇項,有時會豁然開朗。
6.建立“詩文選擇項”與材料觀點的內在聯(lián)系。
“詩文選擇項”與材料觀點的內在關系,是解答此題的重要一環(huán)。這種關系有時是因果關系、有時是
條件關系、有時是論據(jù)與論點關系。確定好這種關系,試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3三
一、(湖南衡陽高三聯(lián)考)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試題。
“躺平族”青年作為一個群體代稱和生活理念,正在引發(fā)討論。與拼搏努力爭取成功相對,“躺平族”
在各種壓力面前選擇逃避。相比奮斗的收獲,他們更愿意過與世無爭的生活,甚至一躺了之。這種自外于
傳統(tǒng)主流觀念的青年處世方式,引起了社會的重視。
特定文化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往往根源于經(jīng)濟社會的轉型。20世紀70年代,歐美國家面臨高失業(yè)疊加高通脹
的經(jīng)濟“滯脹”危機,朋克文化在承受巨大壓力的社會底層中迅速興起壯大,年輕人以簡單的音樂結構、
非主流的著裝和無所顧忌的言語方式等表達對現(xiàn)實生活的抗爭。在經(jīng)歷了20世紀90年代經(jīng)濟泡沫的破裂
之后,日本開始了長時間的經(jīng)濟停滯,催生了不出社會、自我封閉的“蟄居族”,并逐漸形成了大前研一
筆下的“低欲望社會”;而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深度影響全球經(jīng)濟的背景下,不上學、不工作、不進
修的“尼特族”日益發(fā)展壯大,逐步演變?yōu)楫斚率澜缧陨鐣栴}。
“躺平族”的興起也有著深層次的經(jīng)濟社會背景。一方面,當下中國正在經(jīng)歷經(jīng)濟轉型發(fā)展的關鍵時
期,隨著經(jīng)濟增長換擋降速和產業(yè)結構深度調整,行業(yè)發(fā)展空間受限,競爭更加激烈,最終反映到個人層
面工作和生活上的“內卷”上。另一方面,中國巨大的經(jīng)濟發(fā)展成就為多元化的生活方式選擇創(chuàng)造了條件。
在物質相對豐裕的當下,人們可以有選擇地放慢腳步,以相對舒適的工作方式換取足夠的生活條件,或者
依靠前期積累安逸度日。由此,那些思維活躍、不拘泥于傳統(tǒng)的青年,自然會想到換一種輕松的生活方式
——“躺平”。而與真正付諸行動在身體上躺平的人群相比,那些在崗位上早早失去斗志,消極應對工作
的精神躺平者可能也不在少數(shù)。
然而,“躺平族”顯然對于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有很多不利。當前我國的經(jīng)濟發(fā)展面臨著人口老齡化等多方
面挑戰(zhàn),實現(xiàn)高質量發(fā)展的目標離不開青年的創(chuàng)造性貢獻。相較于“未富先老”這一特殊歷史背景促成的
客觀趨勢,“未富先躺”這一現(xiàn)實問題帶來的主觀傾向同樣需要引起我們警惕。關注“躺平族”,讓“躺
平族”愿意奮斗,對于面臨轉型發(fā)展任務的我國尤為必要。
當然,這絕非要對“躺平族”進行批判與苛責。出于身心考量選擇舒適生活理應得到理解,經(jīng)過充分
思考選擇慢節(jié)奏生活也需得到更多尊重?;诂F(xiàn)實環(huán)境自主做出適合個人的生活選擇,本身就是社會發(fā)展
成就的一方面體現(xiàn)。引導“躺平族”奮斗,更多是需要從培育良好的工作環(huán)境和積極的社會價值取向角度
出發(fā),通過國家、社會和學校等各方共同努力,給予這些青年更多的關懷。
(摘編自汪星余《引導“躺平族”珍惜韶華、奮發(fā)有為》,有刪改)
有人把“躺平”等同于不思進取、渾渾噩噩;有人認為“躺平”是面對現(xiàn)實困難時采取的一種心理調
適、休整和自我治療,從而進行更清晰理性的人生規(guī)劃。下列表現(xiàn)屬于前者的一項是()
A.陶淵明“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B.孟浩然“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C.李白“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D.不工不作,不婚不生,不消不費,世事能奈我何?
【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義的能力。
A.是陶淵明歸隱田園后的生活,這是他離開官場,暫得閑適的生活。符合后者解釋。
B.這是孟浩然看著垂釣的人(比喻已有一官半職的人),只有白白地羨慕這些人。這是詩人對自我心理的
調整。符合后者解釋。
C.他們大事做成后,拂袖而去將功勞和美名隱藏起來。不爭名利,有自己的規(guī)劃。符合后者解釋。
D.不工作,不婚生,不消費,這是對自己不負責的表現(xiàn),尤其是不工作,更是不思進取的表現(xiàn),符合前者
解釋。
故選Do
三、(湖南湘潭高三聯(lián)考)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試題。
中國的文學中始終有生態(tài)文學的類型?!兑捉?jīng)》中的“一陰一陽謂之道”,可謂開啟了中國人道法自
然的思想先河,先秦時期道家的著作可看作是最早的生態(tài)文學。如果說西方人的文化特征是在邏輯思維之
上建立的神學觀念,那么,中國人的文化特征則是在觀察自然、體味人性的感性與理性共融基礎上確立的
人學觀念?!兜赖陆?jīng)》中的道法自然是中國文化最根本的特點。在古代文學中,對自然的書寫始終是文學
的主題之一,意境便是人與自然合為一體時的最高境界,同時也是古代詩學的美學特征之一。
現(xiàn)代以降,中國文學開始向西方學習,尤其是向近現(xiàn)代西方學習,古代文學傳統(tǒng)被忽視,所以中國現(xiàn)
當代文學開始專注于寫人,而忽略了自然。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那種天人合一的美學意境,僅能在沈從文等少
數(shù)作家、詩人那里窺見,大部分作家對自然生態(tài)并不重視。改革開放后,中國確立了以經(jīng)濟建設為中心的
方針,大力發(fā)展經(jīng)濟,使中國在短短三十年的時間內發(fā)展為世界第二大經(jīng)濟體,但同時也產生了一系列的
問題,其中生態(tài)問題便是突出的問題之一。
王蒙說:“作家往往更早一點自覺或者不自覺地發(fā)出保護自然、保護環(huán)境的呼聲。”事實上,早在
20世紀80年代中期,一些敏感的作家就已經(jīng)關注到了生態(tài)危機,并通過文學的形式向人
類發(fā)出生態(tài)預警,而他們所采用的大都是報告文學的方式。以沙青、徐剛、麥天樞等人為代表的一大批報
告文學作家,展現(xiàn)了當時中國方方面面的環(huán)境問題,如展現(xiàn)城市生態(tài)惡化問題的《北京失去平衡》(沙青);
反映水問題的《挽汾河》(麥天樞);提示森林問題的《伐木者,醒來!》(徐剛)。此外,李青松等作
家還關注了珍稀動物、礦產資源等問題。王治安的《人類生存三部曲》則對中國的生態(tài)問題進行了全方位
的審視,引起了較大的社會反響。
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西方生態(tài)哲學、生態(tài)倫理思想和生態(tài)文學著作翻譯到中國,與中國作家的
生態(tài)思想結合起來,形成了自覺的生態(tài)寫作精神,寫作文體從原來的報告文學發(fā)展為散文、詩歌、小說、
童話、跨文體寫作等,這些作品也引起了越來越多的讀者和批評家的關注,對社會也產生了更為廣泛的影
響。作家張煒、阿來、葦岸、于堅、李青松、徐剛等人紛紛創(chuàng)作出版了大量的生態(tài)文學作品,一時之間引
起了國內文學界和社會的廣泛關注。這些作品的出現(xiàn),使人們開始思考幾十年來的生態(tài)問題,同時也引起
了黨和政府的高度關注。
人類社會發(fā)展到今天,大部分人的生存問題已經(jīng)得到解決,生態(tài)問題卻越來越突出。在這個時候,中
國人的生態(tài)思想便顯示出它的魅力來。尊重自然,把自然當成自己的一部分,而不是把自然當作奴隸和資
本,同時也把自己當成自然的一部分,放棄人類中心主義的觀念,我們才可能擁有綠色家園。綠水青山便
是金山銀山,潔凈的空氣和明亮的陽光便是自由與幸福。只有這種尊重自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態(tài)
思想,才能解決人類與自然的根本沖突。
(摘編自張曉琴《為天地立心:生態(tài)文學的終極關懷》)
下列選項中,不適合作為論據(jù)來支撐材料說的“中國人的生態(tài)思想”的一項是(3分)()
A.川淵深而魚鱉歸之,山林茂而禽獸歸之;川淵枯則龍魚去之,山林險則鳥獸去之。(《荀子?致士》)
B.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shù)罟不入灣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孟
子?梁惠王上》)
C.東園之樹,枝條載榮。竟用新好,以怡余情。翩翩飛鳥,息我庭柯,斂翩閑止,好聲相和。(陶淵明
《停云(并序)》)
D.獨坐悲雙鬢,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白發(fā)終難變,黃金不可成。欲知除老病,唯有
學無生。(王維《秋夜獨坐》)
【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文本觀點并對材料與觀點的關系做出合理判斷的能力。根據(jù)材料最后一段所述,“中
國人的生態(tài)思想”包括“尊重自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基本內涵。D項中王維的《秋夜獨坐》描寫
的是詩人秋夜獨坐的情景,通過對人生的感慨闡明佛意禪理,認為只有佛教才能從根本上使人們忘卻人生
的悲哀,從生老病死的痛苦中解脫出來。
三、(湖北部分學校2024屆高三聯(lián)考)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試題。
材料一:
文本解讀肯定要進入文本的內部傾聽文本語言非常細微的聲響。但是,由于文本的意蘊隱藏得很深,
有時僅從“這一篇”中無法發(fā)掘更加豐富、更有價值的意義,這時就需要我們放開視野,本著基于文本、
超越文本而又不偏離文本的原則,嘗試在“這一篇”的基礎上進行橫向延伸與縱向拓展,進行互文性文本
解讀。
文本解讀就是分析,而分析就是揭示問題和矛盾。不少文本的問題和矛盾需要尋找相關文本來做合理
闡釋,這時,闡釋文本就構成了互文本。例如,《愚公移山》中有這樣一個為人所忽視、也令人費解的細
節(jié):“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睘槭裁床偕咧瘛皯制洳灰选?,而帝則“感其誠”呢?也就是說,
同樣是神,在對待愚公的態(tài)度上為何呈現(xiàn)出如此大的差異?對此,東晉玄學家張湛在《山海經(jīng)》中這樣注
釋:操蛇之神就是山海之神,他們“懼其不已”就是怕愚公如此堅持下去會改變原有的山海形貌,無山,
山神居何處?無海,海神司何海?因此,帝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如此一來,
單就文本本身所傳達的信息看,只強調“愚公精神”的觀點是一種不全面的理解,忽視了文本隱含著的多
重信息、意義的表達。而通過張湛的闡釋對文本進行互文性解讀,還可以讀出這則寓言蘊含保護自身居住
環(huán)境生態(tài)的意義。
利用互文性文本解讀,得出的意義我們稱之為文本的“互文性意義”,互文性意義并不完全就是文本
本身的意義,從這個層面上講,互文性文本解讀利用構成文本與文本之間的差異關系,符號與符號之間的
差異性,造成了文本的意義延宕,消解了文本的意義中心,讓文本充滿了復義。因此,互文性理論,使我
們的文本解讀有了新的解讀視角和更多的支撐與依傍,也為我們多元解讀文本指明了新的方向與思路。
(摘編自張斗和《互文性文本解讀和互文本類型》)
材料二:
人類的一切活動都始于模仿,文學創(chuàng)作同樣也不例外?!敖梃b已有的文本可能是偶然或默許的,是來
自一■段模糊的記憶,是表達一■種敬意,或是屈從一1種模式,推翻一■個經(jīng)典或心甘情愿地受其啟發(fā)?!倍?/p>
以古為尚的中國,模擬更是經(jīng)典形成以后的普遍風氣,從魏晉到南北朝之間,擬古一直是詩壇的時尚,在
陸機、謝靈運、江淹等詩人的創(chuàng)作中,擬古更是一個不可忽視的特征。直到唐代,大詩人李白的創(chuàng)作中還
明顯留下擬古的痕跡。擬古的結果是形成古典詩歌普遍而清晰的互文關系,并滲透于詩歌文本的各個層次。
甚至可以說,互文性是中國古典詩歌最突出的文本特征,也是古典詩歌作品最普遍的現(xiàn)象。
鑒于詩歌史上普遍的模仿和因襲關系,梁代鐘噪《詩品》就用推源溯流之法論列歷代詩人,揭示其間
的傳承和影響關系,其實質正是出于對其作品互文性的體認。唐朝詩僧皎然《詩式》將文本的相似概括為
語、意、勢三個層次的“三同”,而作者的有意模仿便有所謂“三偷”。偷語之例,如傅咸《贈何劭王濟
詩》一詩有“日月光太清”句,陳后主《入隋侍宴應詔》詩擬作“日月光天德”;偷意之例,如柳,輝《從
武帝登景陽樓》有“太液滄波起,長楊高樹秋”句,沈倫期《酬蘇味道》化作“小池殘暑退,高樹早涼歸”;
偷勢之例,如嵇康《贈秀才入軍》有“目送歸鴻,手揮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句,王昌齡《獨游》
脫胎為“手攜雙鯉魚,目送千里雁。悟彼飛有適,嗟此罹憂患”。皎然的“三偷”之說雖從語詞、取景、
立意的不同角度區(qū)分了詩歌文本中不同類型的模仿但由于唐代詩學的中心問題在于意象和造句,所以“三
偷”所論的模仿也只限于句與聯(lián)的范圍,集中在語詞的層面。事實上,詩歌文本的模仿本來就是多層次的,
不只局限于語句,還包括主題和結構。賀裳《載酒園詩話?卷一》論“三偷”,即將其內涵大為擴展,羅
列了主題和結構等不同層次的例證。如果按照后人的習慣用法,意與主題相關,勢與結構相關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場地使用合同協(xié)議書范本
- 購買樹木合同協(xié)議書怎么寫
- 景觀鋪裝合同協(xié)議書
- 房屋建筑施工合同協(xié)議書
- JAVA異步編程的概念與應用解析試題及答案
- 托管轉讓合同協(xié)議書樣本
- 施工合同結算協(xié)議書范本
- 酒店解除合同協(xié)議書范本
- 模板03 一元一次方程專項練習(解析版)
- 2025年Web考試創(chuàng)新攻略試題及答案
- GB/T 33217-2016沖壓件毛刺高度
- GB/T 21618-2008危險品易燃固體燃燒速率試驗方法
- 西安市非學歷培訓機構公示表
- QTZ1000塔機總體方案和平頭式平衡臂結構設計及起升機構校核計算
- 蓋梁穿心鋼棒法受力分析計算書
- T∕CAME 27-2021 醫(yī)院物流傳輸系統(tǒng)設計與施工規(guī)范
- 三平寺簽詩解全75首上
- (高清版)《預應力筋用錨具、夾具和連接器應用技術規(guī)程》JGJ85-2010
- 后張法預應力空心板梁施工方案
- 師德師風年度考核表
- 健康險產說會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