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jìn)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王道”“霸道”VS中國古代政治有“王道”與“霸道”之分。
霸道者,武力征伐,權(quán)勢傾軋,以“威”使人“畏”;
王道者,順乎民心,使民有道,以“道”使人“服”。孟子所處的時代是沿著霸道的方向前進(jìn)的,凡是行法家主張,講求耕戰(zhàn),富國強(qiáng)兵,便取得勝利。假如你是孟子,你會如何勸說君王放棄霸道,施行王道?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jìn)《齊桓晉文之事》,去學(xué)習(xí)孟子的論辯話術(shù)和王道思想吧!齊桓晉文之事學(xué)習(xí)目標(biāo)Contents1231、了解有關(guān)《孟子》的常識,了解孟子思想和風(fēng)格。2、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及重點語言現(xiàn)象和句式特點。3、“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治民之產(chǎn)”的具體措施。理清作者行舟的線索走進(jìn)作
者
名軻,字子輿。
戰(zhàn)國時期鄒人,儒家學(xué)派的代表人物。曾受業(yè)于孔子之孫子思的門人,繼承并發(fā)展了孔子“仁”的學(xué)說。44歲時開始周游列國,先后到齊、宋、魏、魯?shù)葒?,游說諸侯,宣揚“仁政”,始終不受重用。晚年返回家鄉(xiāng),講學(xué)著述,直到去世。到唐代,已將孟子和孔子并稱;元、明時稱為“亞圣”。孟子(約前372—前289)我們認(rèn)識孟子,可能是因為:孟母三遷孟母斷織作品簡介《孟子》共七篇,分別為:《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作為一部語錄體著作,它記錄的是有關(guān)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論。到南宋時,朱熹把它與《禮記》中的《大學(xué)》、《中庸》兩篇以及《論語》合為“四書”。古代考試主要考"四書"與"五經(jīng)"。孟子思想1.性善論(核心是“仁政”思想)2.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民本思想)3.窮則獨善其身,達(dá)則兼濟(jì)天下(封建士大夫出世進(jìn)退的準(zhǔn)則)4.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氣節(jié))5.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同義也。(社會原則)在哲學(xué)上提出“民貴君輕”為中心的“仁政”主張?!睹献印飞⑽奶攸c首先,善于雄辯,氣勢充沛,感情強(qiáng)烈,筆帶鋒芒,富于鼓動性,有縱橫家、雄辯家的氣概。
其次,善設(shè)機(jī)巧,引人入彀gòu,先縱后擒,使人無法躲避,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各種發(fā)問的方式,時而提問,時而設(shè)問,時而反問,運用自如,靈活多變。
再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陳說事理,辯論是非,既能吸引人們的注意力,又增強(qiáng)了說服力。理清作者行舟的線索《孟子》生活
時
代
戰(zhàn)國時期,列強(qiáng)紛爭,以征伐為能事,各諸侯國國君都在野心勃勃地追求“蒞中國而撫四夷”的霸主地位。對外連年征戰(zhàn),對內(nèi)盤剝?nèi)嗣瘢谑蔷统霈F(xiàn)了“爭地以戰(zhàn),殺人盈野;爭城以戰(zhàn),殺人盈城”的慘烈局面,致使廣大人民過著苦難的生活。齊國在東方諸侯國中號稱強(qiáng)國,齊宣王子承父業(yè),野心勃勃,在稷下廣置學(xué)宮,招攬學(xué)士,任其講學(xué)議論。孟子這時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齊宣王身邊供職。
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齊宣王問有關(guān)齊桓晉文稱霸之事的時候,針對當(dāng)時的社會現(xiàn)實,闡發(fā)了他的“發(fā)政施仁”,改革政治,實行“王道”的主張。文
題
釋
義齊桓
晉文之事齊桓公晉文公用武力稱霸諸侯的事業(yè)齊桓公,姓姜,名小白。姜姓齊國第十六位國君,春秋五霸之首,姜太公呂尚的第十二代孫。早年在鮑叔牙保護(hù)下,逃到莒國避難。在齊襄公和公孫無知相繼死去后,搶先回國,奪取君位。任內(nèi)勵精圖治,起用管仲為相,推行改革,實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促使齊國逐漸強(qiáng)盛。成為第一個中原霸主。晉文公,姓姬,名重耳,是中國春秋時期晉國的第二十二任君主,晉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也是上古五霸之一,與齊桓公并稱“齊桓晉文”。公元前632年,在城濮之戰(zhàn)以少勝多,大敗楚軍,并召集齊、宋等國于踐土?xí)?,成為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開創(chuàng)了晉國長達(dá)百年的霸業(yè)。
③齊宣王,媯姓,田氏,名辟彊,戰(zhàn)國時代田齊第五位國君(前320年-前301年在位),齊威王田因齊之子。田辟彊執(zhí)政期間,齊國得到快速發(fā)展,國勢繼續(xù)上升。他繼其祖齊桓公、父齊威王后,在稷下廣開學(xué)宮,招攬四方游士、學(xué)者,使稷下學(xué)宮之學(xué)臻于極盛。此外,田辟彊還留下了“濫竽充數(shù)”“緣木求魚”“安步當(dāng)車”以及拜鐘離春為后等典故。本文內(nèi)容《齊桓晉文之事》選自《孟子·梁惠王上》,作者是孟子,創(chuàng)作于戰(zhàn)國時期。這篇散文通過孟子游說齊宣王提出放棄霸道,施行王道的經(jīng)過,集中反映了孟子安民生、行王道、反霸道的政治主張。詞語認(rèn)讀欲王關(guān)中觳觫褊小惡乎要挾忖度便嬖蒞臨商賈畜養(yǎng)開辟復(fù)辟衣帛雞豚狗彘庠序孝悌胡龁húsùbiǎnxiécǔnduópián
bìwànɡwūɡǔxùpìbìlìyìtìhétúnzhìxiánɡ商代的學(xué)校叫做庠,周代的學(xué)校叫做序一、根據(jù)文本內(nèi)容,請為文章劃分層次。二、本文是什么體裁的文章?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內(nèi)容?孟子的中心觀點是什么?三、孟子認(rèn)為國君要怎樣才可以“王天下”?為什么?提出施行王道的具體措施是什么?試概括。四、文中孟子描繪了一個什么樣的理想社會?整體感知劃分層次第一部分(開頭至“王請度之”),主要論述齊宣王未實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為。第二部分(“抑王興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從反面論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齊宣王徹底改弦易轍,放棄霸道,實行王道。第三部分(“王曰:‘吾惛,不能進(jìn)于是矣。’”到篇末),闡述施行王道的具體措施。
明確:本文是用對話形式寫成的議論文,闡述國君如能“推恩百姓”,便能“王天下”的論點。
中心論點:“保民而王”。文章圍繞這一中心論點層次清晰地步步深入,全文如滔滔江河,一氣呵成,順理成章,理直氣壯,氣勢磅礴,十分嚴(yán)密。二、本文是什么體裁的文章?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內(nèi)容?孟子的中心觀點是什么?思考朗讀齊宣王問曰:“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是以后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無以,則王(wànɡ)乎?”文本翻譯齊宣王問曰:“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
聞:使動,使……聽聞。
齊宣王問(孟子)說:“齊桓公、晉文公(稱霸)的事,(我)可以聽聽嗎?”
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無以,則王wàng乎?”對:回答。徒:一類人。道:說,講述。是以:因此。無傳:沒有流傳。未之聞:賓語前置,即“未聞之”。無以:不得已,“以”通“已”。王:名→動,行王道以統(tǒng)一天下。孟子回答說:“孔子這些人中沒有講述齊桓公、晉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失傳了。我沒有聽說過這事。(如果)不能不說,那么還是說說行王道的事吧!”①道路有狼當(dāng)?shù)?,人立而啼。②途徑,方法此五者,致勝之道也。③風(fēng)尚師道之不傳也久矣。④思想,學(xué)說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⑤道理,道義、規(guī)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將軍身被堅執(zhí)銳,伐無道,誅暴秦。道:名詞①取道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②走路,趕路聞操已向荊州,晨夜兼道。③說,講何可勝道也哉?④通“導(dǎo)”,引導(dǎo),疏導(dǎo)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貨殖列傳序》)所以(對于人民),最好的辦法是順其自然發(fā)展,其次是借有利的形勢引導(dǎo)他們。道:動詞理清作者行舟的線索思考齊宣王與孟子的談話以“霸道”開端,而孟子巧妙地將話題轉(zhuǎn)向“王道”。
賞析孟子智慧。求同存異——“王天下”同孟子引入話題的方法:1、避而不答:
2、轉(zhuǎn)移話題:1、避而不答:孟子托辭“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避開齊宣王的問題而不回答。
2、轉(zhuǎn)移話題:孟子又巧妙地把話題轉(zhuǎn)移到自己想談的“王道”上去,婉轉(zhuǎn)地說:“無以,則王乎?”使宣王難以拒絕。
朗讀曰:“德何如,則可以王(wànɡ)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p>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p>
曰:“何由知吾可也?”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焙稳纾?/p>
王:
保民:
莫:御:
齊宣王說:“要有什么樣的德行,才可以稱王于天下呢?”孟子說:“使人民安定才能稱王,沒有人可以抵御他。文本翻譯何如:如何,怎么樣。
王:名→動,稱王。保民:安民,養(yǎng)民。
莫:代詞,沒有誰。御:抵抗。莫之能御也
賓語前置“莫能御之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若:
何由:
寡人:
齊宣王說:“像我這樣的人,能夠安撫百姓嗎?”孟子說:“可以?!饼R宣王說:“從哪知道我可以呢?”文本翻譯若:如,好像。
何由:從何處,怎能。寡人:寡德之人,意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諸侯王對自己的謙稱。何由知吾可也
賓語前置“由何”朗讀曰:“臣聞之胡龁hé曰:王坐于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xìn鐘?!踉唬骸嶂∥岵蝗唐潇馋úsù,若無罪而就死地。’對曰:‘然則廢釁鐘與?’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蛔R有諸?”
文本翻譯曰:“臣聞之胡龁hé曰:‘王坐于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xìn鐘?!?/p>
之:往,到……去。以:介詞,用,拿。釁鐘:古代殺牲以血涂鐘行祭。
孟子說:“我聽胡龁說:‘您坐在大殿上,有個人牽牛從殿下走過。您看見這個人,問道:“牛牽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說:“準(zhǔn)備用它來祭鐘?!迸:沃?/p>
賓語前置“之何”文本翻譯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hú觫sù,若無罪而就死地。’對曰:‘然則廢釁鐘與?’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蛔R有諸?”曰:“有之。”
舍:
觳觫:
若:
就:與:您說:“放了它!我不忍看到它那恐懼戰(zhàn)栗的樣子,這樣沒有罪過卻走向死地?!蹦侨藛柕溃骸凹热贿@樣,那么廢棄祭鐘的儀式嗎?”你說:“怎么可以廢除呢?用羊來換它吧?!薄恢烙袥]有這件事?”
齊宣王說:“有這事?!鄙幔横尫?。
觳觫:形容恐懼戰(zhàn)栗的樣子。若:如果。
就:走向。與:同“歟”,嗎然則:
以:易:
識:諸:然則:既然這樣,那么……。以:介詞,用,拿。易:交換,替換。
識:知道。諸:兼詞,之乎。重點實詞:舍1、舍南舍北皆春水2、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3、舍之!吾不忍其觳觫4、逝者如斯乎,不舍晝夜房屋放下停止建房重點實詞:與1、然則廢釁鐘與2、我持……玉斗一雙,欲與亞父3、孰與君少長4、蹇叔之子與師5、與秦而不助六國也同“歟”,嗎給予
和參與交好朗讀
曰:“有之?!痹唬骸笆切淖阋酝跻印0傩战砸酝鯙閻垡?,臣固知王之不忍也?!蓖踉唬骸叭?,誠有百姓者。齊國雖褊(biǎn)小,吾何愛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蔽谋痉g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笔牵?/p>
以:王:
以……為:
愛:
固:
孟子說:“這樣的心就足以稱王于天下了。百姓都認(rèn)為大王吝嗇。我誠然知道您是于心不忍?!笔牵褐甘敬~。這,這個。
以:連詞,來。王:名→動,稱王。
以……為:認(rèn)為。愛:吝惜,舍不得。
固:固然。①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yuǎn)
②齊國雖褊小,我何愛一牛
③向使三國各愛其地④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⑤愛其二毛(憐惜鬢發(fā)花白的老人)
⑥愛而不見,搔首躑躅
愛護(hù)、疼愛吝嗇愛惜愛慕,欣賞通“薆”,隱蔽,躲藏憐惜,同情重點實詞:愛文本翻譯王曰:“然,誠有百姓者。齊國雖褊biǎn小,吾何愛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比唬?/p>
誠:褊小:
愛:
即:
而:(齊宣王)說:“是的。確有這樣(對我誤解)的百姓。齊國雖然土地狹小,我怎么至于吝嗇一頭牛?就是不忍看它那恐懼戰(zhàn)栗的樣子,這樣無罪卻走向死地,因此用羊去換它?!比唬簩Γ诲e。
誠:的確。褊?。邯M小。
愛:吝惜,舍不得。即:就是。
而:連詞,表轉(zhuǎn)折,卻。朗讀
曰:“王無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以小易大,彼惡(wū)知之?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王笑曰:“是誠何心哉!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痹唬骸盁o傷也,是乃仁術(shù)也,見牛未見羊也。君子之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yuǎn)庖廚也。”
文本翻譯曰:“王無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以小易大,彼惡wū知之?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異:
彼:惡:
隱:
擇:(孟子)說:“您不要對百姓認(rèn)為您是吝嗇的感到奇怪。以小換大,他們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您如果痛惜它無罪卻走向死地,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區(qū)別呢?”異:意動,對……感到奇怪。
彼:他們。惡:疑問代詞,怎么,哪里。
隱:痛惜,哀憐。擇:區(qū)別。文本翻譯
王笑曰:“是誠何心哉?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是:
誠:
宜:之:
齊宣王笑著說:“這究竟是一種什么想法呢?我不是吝嗇錢財而以羊換掉牛的,(這么看來)老百姓說我吝嗇是理所應(yīng)當(dāng)?shù)牧?。”是:指示代詞,這,這個。誠:的確,真是。宜:應(yīng)該。之: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主謂倒裝:百姓之謂我愛宜乎也。
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文本翻譯曰:“無傷也,是乃仁術(shù)也,見牛未見羊也。君子之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yuǎn)庖páo廚也?!睙o傷:
是:乃:
仁術(shù):
之:
是以:
遠(yuǎn):
庖廚:
(孟子)說:“沒有關(guān)系,這是體現(xiàn)了仁愛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沒看到羊。有道德的人對于飛禽走獸:看見它活著,便不忍心看它死;聽到它(哀鳴)的聲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因此君子不接近廚房。”無傷:沒有損害,等于說沒有關(guān)系。
是:這,指以羊易牛。乃:就是。
仁術(shù):仁道,行仁政的方式。之:襯字(音節(jié)助詞),無意義。
是以:所以,因此。遠(yuǎn):形→動,遠(yuǎn)離。
庖廚:廚房。判斷句朗讀
王說(yuè)曰:“《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cǔnduó)之?!蜃又^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復(fù)于王者曰:‘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曰:“否!”
文本翻譯王說yuè,曰:“《詩》云:‘他人有心,予yú忖cǔn度duó之?!蜃又^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qī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說:
心:
予:
忖度:
夫子:
戚戚:
所以:
齊宣王高興了,說:“《詩經(jīng)》說:‘別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到。’說的就是先生您這樣的人啊。我這樣做了,回頭再去想它,卻想不出是為什么。先生您說的這些,對于我的心真是有所觸動?。∵@種心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說:同“悅”,高興。
心:心思、思想。予:人稱代詞,我。
忖度:推測,揣度。夫子:古代對男子的尊稱,這里指孟子。戚戚:內(nèi)心有所觸動的樣子。
所以:……的原因。文本翻譯曰:“有復(fù)于王者曰:‘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yú薪xīn?!瘎t王許之乎?”曰:“否?!睆?fù):鈞:
明:秋毫:
末:
輿薪:(孟子)說:“有人報告大王說:‘我的力氣足以舉起三千斤,卻不能夠舉起一根羽毛;眼力足以看清鳥獸秋天新生細(xì)毛的末梢,卻看不到整車的柴草?!敲?,大王您相信嗎?”
(齊宣王)說:“不相信?!睆?fù):稟報。鈞:30斤為一鈞。明:形→名,視力。秋毫:秋天鳥獸新生的絨毛。末:泛指事物的端、尾。輿薪:整車的柴火。輿:車。薪:柴火。朗讀
“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何與?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曰:“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文本翻譯“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何與?然則一羽之不舉,為wéi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wàng,不為wéi也,非不能也。至于:
獨:然則:
為:“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獸,而老百姓卻得不到您的功德,卻是為什么呢?這樣看來,舉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氣的緣故;看不見整車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緣故;老百姓沒有受到保護(hù),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緣故。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統(tǒng)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泵鳎?/p>
見:保:
王:
為:至于:到,達(dá)到。
獨:偏偏,卻。然則:既然這樣,那么……。
為:是。明:形→名,視力。
見:表示被動。保:保護(hù),愛護(hù)。
王:名→動,稱王。為:做。文本翻譯曰:“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形:何以:
異:(齊宣王)說:“不去做與不能做的表現(xiàn),有什么區(qū)別呢?”形:表現(xiàn)。何以:怎么,用什么。異:區(qū)別,分開。朗讀
曰:“挾(xié)太山以超北海,語(yù)人曰:‘我不能?!钦\不能也。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詩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文本翻譯曰:“挾xié太山以超北海,語yù人曰:‘我不能?!钦\不能也。為wèi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遣粸橐?,非不能也。挾:
太山:
以:
超:
語:
(孟子)說:“(用胳膊)挾著泰山去跨過渤海,告訴別人說:‘我做不到。’這確實是做不到。為長輩按摩肢體,告訴別人說:‘我做不到?!@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是:
誠:
為:
折枝:
挾:挾持,夾著。
太山:即泰山。以:連詞,表目的,來。
超:超越,跨過。語:告訴。
是:指示代詞,這。誠:實在,的確。為:介詞,替,給。
折枝:枝,同“肢”,肢體。按摩肢體。文本翻譯故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老①吾老②:
幼①吾幼②:
運:
于:
大王所以不能統(tǒng)一天下,不屬于(用胳膊)挾泰山去跨過渤海這一類的事;大王不能統(tǒng)一天下,屬于對長輩彎腰作揖一類的事。尊敬自己家的老人,進(jìn)而推廣到尊敬別人家的老人;愛護(hù)自己的孩子,進(jìn)而推廣到愛護(hù)別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統(tǒng)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轉(zhuǎn)動?xùn)|西那么容易了。老①吾老②:老①:形→動,敬愛。老②:形→名,老人。幼①吾幼②:幼①:形→動,愛護(hù)。幼②:形→名,小孩。運:運行,運轉(zhuǎn),轉(zhuǎn)動。于:介詞,在。朗讀詩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耘e斯心加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何與?權(quán),然后知輕重;度(duó),然后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王請度之。文本翻譯
《詩》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刑:
寡妻:
至于:
御:
家邦:《詩經(jīng)》說:‘(做國君的)給自己的妻子作好榜樣,推廣到兄弟,進(jìn)而治理好一家一國?!f的就是把這樣的心推廣到他人身上罷了。舉:斯:諸:
彼:
而已:刑:同“型”,典范,榜樣。名→動,作榜樣。
寡妻:正妻。
至于:到,達(dá)到。御:治理。
家邦:本指家與國,也泛指國家。舉:拿。
斯:指示代詞,這。諸:兼詞,之于。
彼:人稱代詞,他。而已:罷了。文本翻譯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無以:
妻子:
所以:
所以,推廣恩德足夠來安撫天下百姓,不推廣恩德沒有辦法來保全自己的妻子兒女。古代圣人遠(yuǎn)超過別人的原因,沒別的,善于推廣他們的好行為罷了。無以:沒有用來……的方法。妻子:妻子和孩子。所以:……的原因。文本翻譯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何與?權(quán),然后知輕重;度duó,然后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王請度duó之!權(quán):
然后:
度:
然:
度:如今(您的)恩德足夠推廣到禽獸身上,而老百姓卻得不到您的恩惠,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用秤稱,這樣就知道輕重;用尺量,這樣就知道長短,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這樣。大王,您請思量一下吧!權(quán):秤錘。名→動,稱量。
然后:這樣之后。度:丈量。
然:指示代詞,如此,這樣。度:思量,揣度。理清作者行舟的線索思考齊桓王承認(rèn)自己有不忍之心,相信自己可以行仁政。孟子于是就勢舉出例子說明齊桓王只恩及禽獸,卻功不至于百姓,這是不肯行王道,而并非“不
能”做到。他勸說齊宣王應(yīng)把“不忍”之心,擴(kuò)展至恩及百姓,統(tǒng)一天下的事業(yè)上去。
闡述齊王之不王,是不為也,非不能也的道理。理清作者行舟的線索思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孟子為齊宣王指明的方向是什么?用何方法取得什么效果?推恩方法舉斯心加諸彼,把恩惠推廣開去。推恩可以“莫之能御”,天下無敵。推恩可以使天下運于掌上。推恩足以保四海。推恩可以如古之人,能超越常人。不推恩則無以保妻子。
效果根據(jù)課下注釋,梳理翻譯文章第二部分內(nèi)容,把握這部分的重點虛實詞語及文言句式,劃分層次。理清作者行舟的線索文本研讀——第二部分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gòu)怨于諸侯,然后快于心與?”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將以求吾所大欲也?!痹唬骸巴踔笥?,可得聞與?”王笑而不言。朗讀文本翻譯“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gòu)怨于諸侯,然后快于心與?”抑:
興:。甲兵:
危:
構(gòu)怨:于:
快于心:還是您發(fā)動戰(zhàn)爭,使將士冒生命的危險,與各諸侯國結(jié)怨,這樣以后心里才痛快么?”抑:難道。
興:發(fā)動。甲兵:鎧甲和兵械。泛指兵器,軍隊。這里指戰(zhàn)爭。危:使動,使……受到危害。
構(gòu)怨:結(jié)怨。于:連詞,與,和。
快于心:在心里痛快。文本翻譯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將以求吾所大欲也。”曰:“王之所大欲,可得聞與?”王笑而不言。于是:
所大欲:
齊宣王說:“不是的,我怎么會這樣做才痛快呢?我是打算用這辦法求得我最想要的東西罷了。”(孟子)說:“您最想要的東西是什么,(我)可以聽聽嗎?”齊宣王只是笑卻不說話。于是:在這件事上。
所大欲:最想要的東西。朗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曰:“為肥甘不足于口與?輕暖不足于體與?抑為采色不足視于目與?聲音不足聽于耳與?便嬖不足使令于前與?王之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豈為是哉?”曰:“否,吾不為是也?!痹唬骸叭粍t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蔽谋痉g曰:“為肥甘不足于口與?輕暖不足于體與?抑為wèi采色不足視于目與?聲音不足聽于耳與?便pián嬖bì不足使令于前與?王之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豈為wèi是哉?”肥甘:
輕暖:
抑:
采色:
(孟子)說:“是因為肥美甘甜的食物不夠吃呢?又輕又暖的衣服不夠穿呢?還是因為各種絢麗的色彩不夠看呢?美妙的音樂不夠聽呢?身邊受寵愛的人不夠用呢?(這些)您的大臣們都能充分地供給,難道大王真是為了這些嗎?”聲音:
便嬖:
諸:
豈:是:
肥甘:形→名,肥美香甜的食物。
輕暖:形→名,輕軟暖和的衣服。抑:還是。
采色:絢麗的顏色。采,同“彩”。聲音:音樂。
便嬖:君主左右受寵愛的人。諸:各個。
豈:難道。是:指示代詞,這個。文本翻譯
曰:“否,吾不為wèi是也。”曰:“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pì土地,朝cháo秦楚,蒞lì中國而撫四夷yí也。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p>
辟:朝:
蒞:
中國:
而:
撫:
四夷:
以:若:猶:緣木求魚:辟:開辟。朝:使動,使……來朝拜。蒞:居高臨下,引申為統(tǒng)治。中國:古代指中原地區(qū)。而:表并列。撫:安撫,使……歸順。四夷:四方的少數(shù)民族,東夷、南蠻、北狄和西戎的合稱。以:憑借。若:如此。猶:如同。緣木求魚:爬上樹去找魚。比喻行事的方向、方法不對,一定達(dá)不到目的。(齊宣王)說:“不是,我不是為了這些?!保献樱┱f:“那么,大王所最想得到的東西便可知道了:是想開拓疆土,使秦國、楚國來朝見,統(tǒng)治整個中原地區(qū),安撫四方的少數(shù)民族。(但是)以這樣的做法,去謀求這樣的理想,就像爬到樹上去抓魚一樣。”朗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王曰:“若是其甚與?”曰:“殆有甚焉。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后災(zāi);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盡心力而為之,后必有災(zāi)?!痹唬骸翱傻寐勁c?”曰:“鄒人與楚人戰(zhàn),則王以為孰勝?”曰:“楚人勝?!蔽谋痉g王曰:“若是其甚與?”曰:“殆有甚焉。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后災(zāi);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盡心力而為之,后必有災(zāi)。”
若是:
其:
甚:與:殆:齊宣王說:“真的像(你說的)這么嚴(yán)重嗎?”(孟子)說:“恐怕比這還嚴(yán)重。爬到樹上去抓魚,雖然抓不到魚,卻沒有什么后禍;假使用這樣的做法,去謀求這樣的理想,又盡心盡力地去干,結(jié)果必然有災(zāi)禍?!比羰牵喝绱?,像這樣。其:語氣助詞,表疑問。甚:厲害。與:嗎。殆:恐怕,可能。文本翻譯
曰:“可得聞與?”
曰:“鄒人與楚人戰(zhàn),則王以為孰勝?”
曰:“楚人勝。”孰:(齊宣王)說:“(這是什么道理)可以讓我聽聽嗎?”
(孟子)說:“(如果)鄒國和楚國打仗,那您認(rèn)為誰勝呢?”
(齊宣王)說:“楚國會勝?!笔耄阂蓡柎~,誰。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曰:“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強(qiáng)。海內(nèi)之地,方千里者九,齊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異于鄒敵楚哉?蓋亦反其本矣?今王發(fā)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賈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訴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朗讀文本翻譯曰:“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強(qiáng)。小、大:
固:
寡、眾:
弱、強(qiáng):
孟子說:“那么,小國本來不可以與大國為敵,人少的國家本來不可以與人多的國家為敵,弱國本來不可以與強(qiáng)國為敵。小、大:形→名,小的、大的國家。固:本來,原來。寡、眾:形→名,人口稀少的、人口眾多的國家。弱、強(qiáng):形→名,弱小的、強(qiáng)大的國家。文本翻譯海內(nèi)之地,方千里者九,齊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異于鄒敵楚哉?蓋hé亦反其本矣?海內(nèi):
方:
集:
服:
蓋:
本:
天下的土地,縱橫各一千多里的(國家)有九個,齊國的土地總算起來也只有其中的一份。以一份力量去降服八份,這與鄒國和楚國打仗有什么不同呢?還是回到根本上來吧。海內(nèi):天下。
方:縱橫……里。集:集聚,這里指總計面積。
服:使……佩服,信服。蓋:同“盍”,兼詞,何不。
本:指仁政王道。文本翻譯今王發(fā)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賈gǔ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發(fā)政施仁:
商賈:
行旅:涂:(如果)您現(xiàn)在發(fā)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當(dāng)官的都想到您的朝廷來做官,種田的都想到您的田野來耕作,做生意的都要(把貨物)存放在大王的集市上,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發(fā)政施仁:發(fā)布政令,推行仁政。商賈:行商坐賈,行走販賣貨物為商,住著出售貨物為賈,泛指做買賣的人。行旅:遠(yuǎn)行的人,往來的旅客。
涂:同“途”,道路。文本翻譯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訴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疾:赴訴:
其:各國那些憎恨他們君主的人都想跑來向您申訴。如果像這樣,誰還能抵擋您呢?”疾:憎恨。赴訴:奔走求告。其:副詞,表假設(shè),如果。理清作者行舟的線索拓展概括第二部分的含義:從反面論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齊宣王徹底改弦易轍,放棄霸道,實行王道。理清作者行舟的線索拓展賞析孟子智慧:孟子先以委婉列舉了霸道的種種害處,使齊宣王說出“何快于是”,從而引導(dǎo)他說出“大欲”。孟子明知齊宣王的“大欲”仍是霸業(yè),卻故意以口腹聲色之娛來揣度,形成文章的頓挫,然后道破其“大欲”乃是以力爭霸天下,點明齊宣王的“大欲”后,旋即以“緣木求魚”比喻,徹底打碎了他的幻想,猶如當(dāng)頭棒喝,使文勢如懸崖墜石,有千鈞之力。宣王驚言,孟子再步步進(jìn)逼,以鄒與楚戰(zhàn)為喻,說明齊若與天下對抗,強(qiáng)弱不均之勢顯而易見,從而導(dǎo)出小不敵大、寡不敵眾、弱不敵強(qiáng)的結(jié)論,以使齊宣王徹底放棄“霸道”。根據(jù)課下注釋,梳理翻譯文章第三部分內(nèi)容,把握這部分的重點虛實詞語及文言句式。理清作者行舟的線索文本研讀——第三部分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王曰:“吾惛hūn,不能進(jìn)于是矣。愿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我雖不敏,請嘗試之。”曰:“無恒產(chǎn)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恒產(chǎn),因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及陷于罪,然后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產(chǎn),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然后驅(qū)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今也制民之產(chǎn),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朗讀文本翻譯王曰:“吾惛hūn,不能進(jìn)于是矣。愿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我雖不敏,請嘗試之?!睈福?/p>
進(jìn)于是:
輔:
敏:
嘗試:齊宣王說:“我糊涂,不能達(dá)到這一步。希望先生您幫助我(實現(xiàn))我的愿望。明確地指教我,我雖然不聰慧,請(讓我)試一試?!?/p>
惛:通“昏”,糊涂。
進(jìn)于是:前進(jìn)在這方面。輔:幫助。
敏:聰慧。嘗試:試行。文本翻譯曰:“無恒產(chǎn)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恒產(chǎn),因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pì邪侈chǐ,無不為已。恒產(chǎn):
恒心:士:
若:
民:
(孟子)說:“沒有長久可以維持生活的產(chǎn)業(yè)而常有善心的,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沒有固定的產(chǎn)業(yè),因而就沒有長久不變的心。如果沒有長久不變的心,就不會遵守禮儀法度,沒有不做的了。茍:
放:
辟:侈:
已:恒產(chǎn):可以長久維持生活的固定財產(chǎn)。
恒心:安居守分之心。士:有道德操守的讀書人。
若:連詞,至于。民:普通百姓。
茍:假使,如果。放:放縱。
辟:不正。侈:過度。
已:通“矣”,語氣詞。及陷于罪,然后從而刑之,是罔wǎng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及:
刑:
罔:
民:
焉:
等到(他們)犯了罪,然后接著用刑法去處罰他們,這樣做是陷害人民。哪有仁愛的君主掌權(quán),卻可以做這種陷害百姓的事呢?及:等到。
刑:名→動,處罰。罔:同“網(wǎng)”,名→動,張網(wǎng)捕捉,比喻陷害。民:百姓。
焉:哪里。文本翻譯是故明君制民之產(chǎn),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xù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然后驅(qū)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是故:
制:仰:
事:
俯:
畜:
妻子:所以英明的君主規(guī)定老百姓的產(chǎn)業(yè),一定使他們上能贍養(yǎng)父母,下能養(yǎng)活妻子兒女,年成好時能豐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餓死。這樣之后督促他們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隨國君走就容易了。樂歲:終身:
兇年:驅(qū):
之:善:
輕:是故:因此。
制:規(guī)定。仰:對上。
事:侍奉;伺候。俯:對下。
畜:養(yǎng)活。妻子:妻子兒女。樂歲:豐年。終身:一輩子,一世。
兇年:荒年。驅(qū):督促,驅(qū)使。
之:往,到。善:做好事。
輕:容易。文本翻譯今也制民之產(chǎn),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惟:
贍:奚:
暇:治:如今,規(guī)定人民的產(chǎn)業(yè),上不能贍養(yǎng)父母,下不能養(yǎng)活妻子兒女,好年景也總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壞年景免不了要餓死。這樣,只把自己從死亡中救出來,恐怕還不夠,哪里還顧得上講求禮義呢?惟:只是。
贍:足。奚:疑問代詞,哪里,怎么。
暇:空閑時間。治:講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jǐn)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fù)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朗讀文本翻譯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bó矣;雞、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盍:
反:
樹:
衣:
帛:
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何不回到根本上來呢?(給每家)五畝地的住宅,種上桑樹,(那么)五十歲的人就可以穿上絲織的衣服了;雞、小豬、狗、大豬這些家畜,不要失去(喂養(yǎng)繁殖的)時節(jié),七十歲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豚:彘:
畜:時:盍:何不。
反:通“返”,回,歸。樹:名→動,種植。
衣:名→動,穿。帛:絲織品。
豚:小豬。彘:大豬。
畜:畜養(yǎng),飼養(yǎng)。時:季節(jié)。文本翻譯
百畝之田,勿wù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jǐn)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ì之義,頒白者不負(fù)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wàng者,未之有也?!眾Z:謹(jǐn):
庠序:
申:奪:破壞,違背。謹(jǐn):形→動,重視,謹(jǐn)慎地對待。庠序:古代的地方學(xué)校。后泛指學(xué)校。商稱“序”,周稱“庠”。申:申誡,告誡。孝悌:
頒:負(fù):
戴:孝悌:孝:孝順父母。
悌:敬愛兄長。頒:同“斑”。負(fù):背負(fù)著東西。戴:頭頂著物件。一百畝的田地,不要耽誤了農(nóng)時,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餓了;認(rèn)真從事學(xué)校的教育,把孝順父母和尊敬兄長的道理反復(fù)教導(dǎo)給他們,頭發(fā)斑白的老人便不會再背著東西在路上走了。老年人穿絲綢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餓受凍,如果這樣還不能統(tǒng)一天下,那是沒有的(事情)?!崩砬遄髡咝兄鄣木€索思考經(jīng)過上文對“王霸”利弊的說明,齊宣王表示愿意就教,孟子這才水到渠成地拿出了他的仁政主張:“制民之產(chǎn)”和“謹(jǐn)庠序之教”。
這一王道仁政模式,以排比句對稱說出,說王道制度,極言其利。只要做到這一點,老百姓歸附,猶如萬條江河歸大海,形成“孰能御之”之勢。全篇最后以一幅王道樂土的美好畫卷作結(jié)。概括第三部分的含義,賞析孟子智慧。闡述施行王道的具體措施理清作者行舟的線索探究
孟子描繪了一個人民安居樂業(yè),社會道德高尚,既恬靜又和諧,帶有浪漫色彩的小農(nóng)經(jīng)濟(jì)社會。首先這個社會的核心人物——國君有仁愛之心,且能“推恩”于百姓;其次,國家有凝聚力,有吸引力,仕者、耕者欲至,商者、行者欲來,天下“疾其君者”欲歸附于之;再次,國家人民生活富足,百姓有恒產(chǎn),足溫飽,知孝悌,懂禮節(jié),不僅自己的家中安樂和睦,而且所有的人充滿愛心,整個社會不再有受難之人。關(guān)于本篇中孟子的政治理想是怎樣的?理清作者行舟的線索課堂小結(jié)本文通過孟子游說齊宣王提出放棄霸道,施行王道的經(jīng)過,比較系統(tǒng)地闡發(fā)了孟子的仁政主張。
孟子認(rèn)為人皆有不忍之心,為國君者,只要能發(fā)揚心中這種善端,推己及人,恩及百姓,就不難保民而王。文章通過孟子與齊宣王的對話,表現(xiàn)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王道思想和富民、教民的政治主張,也表現(xiàn)了孟子善辯的性格和高超的論辯技巧。他的主張,首先是要給人民一定的產(chǎn)業(yè),使他們能養(yǎng)家活口,安居樂業(yè)。然后再用“禮義”來引導(dǎo)民眾,加強(qiáng)倫理道德教育,這樣就可以實現(xiàn)王道理想。這種主張反映了人民要求擺脫貧困,向往安定生活的愿望,表現(xiàn)了孟子關(guān)心民眾疾苦、為民請命的精神,這是值得肯定的。理清作者行舟的線索探究儒家倫理思想博大精深,源遠(yuǎn)流長。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已經(jīng)積淀為中華民族深層文化心理的一部分,規(guī)范和約束著中國人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行為,造就了中華民族的性格,孔孟所提出的“道德理想社會”希冀以道德倫理在社會上的推廣,完成每一道德個體精神境界的提升,使人人都致力于道德人格的完善,從而形成以道德理性為原則,以道德關(guān)系作為調(diào)節(jié)的穩(wěn)定的社會秩序。
但任何一種思想學(xué)說都是它所處的那個時代的產(chǎn)物,服務(wù)于特定的階級或階層,要想照搬或照抄,都是不可能的。唯一正確的方法應(yīng)以歷史史實為依據(jù),探尋其中那部分可以超絕時空,具有普遍意義的成分,為當(dāng)今社會的現(xiàn)代化建設(shè)服務(wù)。理想的社會是什么樣的?人應(yīng)該以怎樣的姿態(tài)生存于世?對此,先哲的探尋從未停止過。比較孔孟的政治理想,談?wù)剬δ愕膯⒌?。第一層:掌握心理,因勢利?dǎo)
(1)避而不答:孟子托辭“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避開齊宣王的問題而不回答。
(2)轉(zhuǎn)移話題:孟子又巧妙地把話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hù)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智能停車系統(tǒng)招標(biāo)合同(2篇)
- 2025年版自建房屋買賣合同范本
- 2025屆高三押題信息卷(一)歷史及答案
- 2025年人教版小學(xué)數(shù)學(xué)一年級上冊期末考試試題(帶答案)
- 新質(zhì)生產(chǎn)力蘿卜快跑
- 2025商業(yè)綜合體排水系統(tǒng)施工合同
- 2025年社會工作者之中級社會工作法規(guī)與政策模考模擬試題(全優(yōu))
- 2025年投資項目管理師之宏觀經(jīng)濟(jì)政策綜合檢測試卷B卷含答案
- 新質(zhì)黨建生產(chǎn)力
- 石膏綜合征的臨床護(hù)理
- 火針療法在皮膚科:國際視角
- 4000m3d制藥廢水計算書
- 越劇古裝衣介紹
- 宅基地確權(quán)委托書
- 人事行政工作成功典范總結(jié)
- 英國皇室文化課件
- 咯血個案護(hù)理
- 普及防癌知識宣傳
- 第6課+呵護(hù)花季+激揚青春【中職專用】《心理健康與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高教版2023基礎(chǔ)模塊)
- 博士生入學(xué)復(fù)試面試報告?zhèn)€人簡歷介紹(完美版)模板兩篇
- 康養(yǎng)旅游項目策劃書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