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魯北萊州灣與膠東半島出土的溫度與褲形器初步研究
2002年8月21日至9月5日,北京大學考古文化博術院和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山東北部沿海地區(qū)的沿海地區(qū)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鹽業(yè)考古調查??疾礻牫蓡T由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和環(huán)境學院等單位聯(lián)合組成。考察隊依次考察了桓臺縣、濱州市、沾化縣(含楊家遺址)、東營市(廣饒縣)、壽光市、濰坊市、寒亭區(qū)、昌邑市(含城遺址)、煙臺市、威海市、文登市、乳山市、萊州市、昌樂縣、青州市、章丘市等地的文博單位及山東大學考古系。(圖一)鑒于此次考察屬于鹽業(yè)考古范疇,我們在空間上將考察線路安排在魯北及膠東沿??h市,重點考察了各縣市以往發(fā)現(xiàn)的與古代制鹽有關的遺跡和遺物,特別是一種被稱作“盔形器”(或將軍盔)的陶器。以下是此次考察收獲及一些初步認識。一、魯、蘇、魯、遼三大海域5.魯北與膠東半島分屬兩個不同的自然地理區(qū)域。萊州灣位于山東省北部、渤海南岸,是渤海三大海灣之一。地理坐標為N37°17′~30′,E118°55′~119°55′,海拔高程50米以下。廣義上的萊州灣應屬于華北沖積平原的一部分,西北部為黃河三角洲,東界止于膠萊河,南部為濰北平原。除個別的丘陵山地外,大部地區(qū)被深厚的第四紀河積、海積沉積物覆蓋。萊州灣海區(qū)內水深均小于12米,是渤海三大海灣中水位最淺的水域。沿海灣一線為淤泥質平原海岸景觀,岸線順直,灘地寬廣,總面積10114平方千米。該區(qū)域內的自然水系從西向東依次有:馬頰河、徒駭河、黃河、小清河、淄河、彌河、白浪河、濰河、膠萊河等,以上諸河均北流(或東北流)入渤海。沿海岸自西向東的行政區(qū)劃有濱州市、東營市、臨淄區(qū)、濰坊市和萊州市。1.施物中的鉻器桓臺縣地處魯中山區(qū)與魯北平原的交界帶上,縣中南部為山前傾斜沖積平原,北部為黃泛區(qū)平原。近十余年,桓臺縣相繼發(fā)現(xiàn)并發(fā)掘了一批重要遺址,如史家、唐山、前埠和李寨等。這些遺址程度不等地發(fā)現(xiàn)有盔形器,盡管為數(shù)不多,但型態(tài)接近,以夾細砂紅陶或灰陶為主,球形或卵圓腹,圜底,器表飾橫列、斜向或交錯狀繩紋。目前在桓臺縣博物館展出的盔形器標本主要來自史家遺址。(圖版五)在史家遺址水井內曾出土少量盔形器,并與晚商陶鬲共存。鑒于所有完整的盔形器都在展出,我們未能對這些器皿進行實測。在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臨淄工作站,我們觀摩了前埠遺址的出土資料,并測量了一件夾細砂紅褐陶盔形器(標本H119∶9),此器表面灰褐色,敞口,束頸,球形腹,圜底,通體飾網格狀交錯繩紋。通高19.1厘米,口徑19.4厘米。(圖二,1)2.小私家車遺址原稱濱州市。位于桓臺縣北部。當?shù)匕l(fā)現(xiàn)盔形器并見諸于報道的遺址有如下二處。高家遺址,位于濱州市西北堡集鎮(zhèn)高北營村西北1千米。1976年發(fā)現(xiàn),1981年調查,面積80萬平方米。該遺址范圍分布大量灰陶殘片,器類主要有盔形器、鬲、豆、罐等,時代被定在商周時期。小趙家遺址,位于濱州市北單寺鄉(xiāng)小趙家村東南1.5千米,面積56萬平方米。1972年發(fā)現(xiàn),1981年調查。在褚官河岸斷崖上還保留有0.8米厚的文化堆積。采集標本主要為盔形器殘片,器表飾粗繩紋,器底厚重。該址地處黃泛淤積區(qū),文化層被壓在地表下3.5米,時代被定為東周。我們在濱州調查時,因當?shù)匚奈飵旆糠獯嫖茨芤姷讲杉z物。據(jù)介紹,在濱州、沾化、無棣等地的商周遺址普遍發(fā)現(xiàn)盔形器,而且在遺址中所占比例很大。3.獄生物所藏,僅有若干件沾化縣北部臨海,徒駭河自南而北縱貫全縣,以往在河流兩岸曾發(fā)現(xiàn)一批古遺址。我們對縣博物館內所藏完整盔形器作了實測,并實地考察了東楊村楊家遺址。楊家遺址,位于縣城以北東楊家村西北2千米徒駭河與太平河交匯處,遺址地勢高出周圍約0.5米,當?shù)厮追Q“雙山子、單山子、簸箕山子、漁山子”,面積約15萬平方米。1950年整治徒駭河工程時曾出土大批盔形器。1955年,山東省文物管理處為配合治河工程曾派員試掘,發(fā)現(xiàn)青銅時代墓葬1座、盔形器若干,但有關資料至今未發(fā)表。1978年再次調查,得知遺址文化層厚1.5~2米。另在徒駭河大堤和太平河沿岸較大范圍內發(fā)現(xiàn)古窯址和大量盔形器殘片。窯(疑為煮鹽灶)的平面呈圓形或橢圓形,直徑約2.5米。窯內壁涂抹草泥,由于高溫燒烤,爐壁呈青灰色,時代被定在東周時期。2002年8月我們前往該址調查,遺址內廣植棉花,在地表和田埂上不時可見成堆的盔形器殘片,質地堅硬,火候高,胎體厚重,表面飾繩紋,未見遺跡現(xiàn)象。據(jù)當?shù)赝窘榻B,早年徒駭河沿岸常常沖出盔形器,從當?shù)乇4娴臋n案照片看,河岸邊堆積的盔形器殘片數(shù)量十分可觀。在縣博物館藏有一批盔形器標本。其中楊家遺址4件。標本沾化03,夾砂灰陶,直口,球形腹,圜底,器表飾網格狀交錯繩紋,此器燒流變形,未測量。標本沾化04,夾砂灰褐陶,微侈口,陀螺形腹,尖底,器表飾斜向寬粗繩紋。通高22厘米,口徑19~20.6厘米。(圖三,10)標本沾化06,夾砂灰褐陶,微侈口,卵圓腹,圜底,器表飾斜向繩紋。通高22.5厘米,口徑19.6~20厘米。(圖三,3)標本沾化012,夾砂灰陶,微侈口,束頸,口沿面內凹,球形腹,圜底,器表飾斜向交錯繩紋。通高22厘米,口徑17~19厘米。(圖版六,1)西渡村遺址,位于縣城西側。縣博物館藏有1件出自該址的盔形器。標本沾化08,夾細砂土黃色陶,微侈口,口沿面內凹,卵圓腹,圜底,器表飾斜向繩紋。通高22厘米,口徑18.5~19.2厘米。(圖三,2)富國鎮(zhèn)及附近遺址,在縣城附近曾發(fā)現(xiàn)類似楊家遺址的古窯和盔形器。窯的平面圓形,直徑大于1米,窯內四周擺放倒扣的盔形器若干。縣博物館藏有3件出自縣城附近的盔形器。標本沾化01,夾砂灰褐陶,侈口,束頸,橄欖形腹,尖底,器表飾斜向寬粗繩紋。通高23.4厘米,口徑19.4厘米。(圖三,6)標本沾化02,夾砂褐陶,微侈口,橄欖形腹,尖底,器表飾斜向粗繩紋。通高21.5厘米,口徑17.5~18.5厘米,胎厚2厘米。(圖三,7)標本沾化07,夾砂灰褐陶,微侈口,橄欖形腹,尖底,器表飾斜向粗繩紋。通高22厘米,口徑17.8~18厘米。(圖三,8)另有4件出自富國鎮(zhèn)(縣城所在地)。標本沾化05,夾砂褐陶,侈口,橄欖形腹,尖底,器表飾斜向粗繩紋。通高24.2厘米,口徑19厘米,壁厚1.5~2厘米。(圖版六,2)標本沾化09,夾砂灰陶,侈口,陀螺形腹,尖底,器表飾斜向寬粗繩紋。通高21厘米,口徑18.5~21.5厘米,胎厚3厘米。(圖三,4)標本沾化11,夾砂灰褐陶,微侈口,口沿面內凹,束頸,橄欖形腹,尖底,器表飾斜向寬粗繩紋。通高22厘米,口徑18.5~19.2厘米。(圖三,5)標本沾化13,夾砂灰褐陶,侈口,口沿面內凹,橄欖形腹,尖底,器表飾斜向粗繩紋。通高20.8厘米,口徑18~19厘米。(圖三,9)陳家遺址,位于縣城南部15千米的泊頭鎮(zhèn)陳家村。1965年興修水利時發(fā)現(xiàn)。該址曾發(fā)現(xiàn)一批古窯,但全部遭到破壞,形制不詳。縣博物館藏品中有1件出自該址。標本沾化10,夾砂灰陶,直口,束頸,卵圓腹,圜底,器表飾斜向交錯繩紋。通高18.5厘米,口徑15厘米。(圖三,1)另在泊頭鎮(zhèn)鄭家村也發(fā)現(xiàn)過類似的古窯。4.嘴唇形器,細口率高,比例大,設計方案廣饒縣隸屬東營市。小清河自西而東橫穿本縣,在縣城東北入海。當?shù)毓胚z址大多沿小清河、支脈溝河分布。據(jù)縣博物館王建國先生介紹,當?shù)卦缒觐l繁治理小清河,動土面積甚大,出土了不少盔形器。由于不受重視,入藏館內的標本并不很多。西杜疃遺址,位于縣城東北約7.5千米的西杜疃村西,面積約12萬平方米。1988年發(fā)現(xiàn),1991年基建施工時遭到破壞??h博物館工作人員在現(xiàn)場搶救出少量文物。遺址的文化層超過3米,自下而上的堆積依次為龍山文化-岳石文化-商周-漢代。其中,商周層所出盔形器約占陶器總量1/3強(一說達半數(shù)以上),伴出物有商代晚期的陶鬲等,年代被定為商中期-西周中期。縣博物館藏有該址出土的盔形器4件。標本廣饒01(5-0286)。夾細砂灰陶,直口,口沿面略內凹,球形腹,圜底,器表飾網格狀交錯繩紋。通高21厘米,口徑17.8厘米。(圖版六,3、4)標本廣饒04(5-0352),夾細砂灰陶,厚胎,侈口,球形腹,圜底,器表飾斜列繩紋。通高22厘米。(圖四,10)標本廣饒07(5-0230),夾砂灰陶,侈口,束頸,口沿面內凹,卵圓腹,圜底,器表飾橫列粗繩紋。通高20厘米,口徑18~18.5厘米。(圖四,9)標本廣饒09(5-0228甲),夾細砂灰陶(燒流變形),直口,方唇,束頸,球形腹,圜底,器表飾橫向繩紋。通高19.5厘米,口徑17.5~18厘米。(圖四,1)東柳(劉)遺址,位于縣城東北約15千米小張鄉(xiāng)東柳(劉)村小清河南岸。縣博物館藏有1件出自該址的盔形器。標本廣饒05(5-0366),夾砂灰陶,直口,筒形腹,圜底,器表飾斜向粗繩紋。通高20.4厘米,口徑17厘米。(圖四,8)草橋遺址,位于縣城北部花官鄉(xiāng)南約3千米草橋村。1992年當?shù)卮迕袢⊥两ǚ繒r發(fā)現(xiàn)一批陶器,內有1件夾砂灰陶盔形器,侈口,方唇,球形腹,圜底,器表飾交錯粗繩紋。通高19厘米,口徑15.6厘米。伴出物有豆、鬲、簋、罐、熏爐等,性質較雜,其中大多為西周的典型器。簡報將該址年代定在西周。大桓村遺址,位于縣城以北花官鄉(xiāng)小清河北岸。治理小清河時發(fā)現(xiàn)盔形器6件,據(jù)說出土時南北擺放,器表粘附紅燒土[18,21,23,26,27,28,29,46]。但在縣博物館藏品中沒有見到這批器物在縣博物館藏有2件出自小清河沿岸(地點不詳)的盔形器。標本廣饒06(5-0228乙),夾細砂灰褐陶,直口,球形腹,圜底,器表飾斜向交錯繩紋。通高18厘米,口徑16~18厘米。(圖四,2)標本廣饒13(5-0367),夾細砂灰陶,微侈口,束頸,球形腹,圜底,器表飾橫向粗繩紋。通高22厘米,口徑18.2~19.8厘米。(圖四,4)另有一批藏品出土地點不明。標本廣饒02(5-0284),泥質灰陶,直口,束頸,球形腹。圜底,器表飾橫列繩紋。通高20.6厘米,口徑18厘米。(圖四,7)標本廣饒03(5-0308),夾粗砂褐陶,微侈口,口沿面略內凹,陀螺形腹,尖底,器表飾斜向寬粗繩紋。通高24厘米,口徑21.5厘米,胎厚2.5厘米。(圖版七,1、2)標本廣饒08(5-0232),夾細砂灰陶,微侈口,球形腹,圜底,器表飾斜向繩紋。通高18.5厘米,口徑17~18.5厘米。(圖四,5)標本廣饒10(5-0233),夾砂灰陶,厚胎,直口,口沿面略內凹,球形腹,圜底,器表飾網格狀交錯繩紋。通高21厘米,口徑17~18厘米。(圖四,3)標本廣饒11(5-0234),夾細砂灰褐陶,直口,束頸,球形腹,圜底,器表飾斜向繩紋。通高19.5厘米,口徑18厘米。(圖四,6)標本廣饒12(5-0281),夾砂褐陶,侈口,陀螺形腹,尖底,器表飾斜向寬粗繩紋。通高22厘米,口徑23.5厘米。(圖四,11)此外,在廣饒縣西營、岡村等地也發(fā)現(xiàn)過盔形器。5.省中國,6所藏,3、4、10.壽光位于廣饒縣東南,北面臨海,彌河自西南而東北貫穿全境。當?shù)匕l(fā)現(xiàn)盔形器的遺址集中于北部近海一線。有學者曾發(fā)現(xiàn)近20個直徑超過1米的陶窯,窯內放置數(shù)量不等的盔形器。但在市區(qū)南部僅發(fā)現(xiàn)有零星的盔形器。高家莊遺址,位于市區(qū)以西約15千米的化龍鎮(zhèn)。市博物館藏有出自該址的盔形器6件。標本壽光01,夾砂褐陶,直口,口沿面有凹槽,口頸下內凹一周,卵圓筒腹,尖圜底,器表飾斜向粗繩紋。通高21.6厘米,口徑14.9厘米。(圖五,1)標本壽光02,夾砂灰陶,口沿面有凹槽,直口,口頸下內凹一周,卵圓筒腹,尖圜底,器表飾斜向粗繩紋。通高21厘米,口徑16厘米。(圖版七,3、4)標本壽光03,夾砂褐陶,直口,口沿面有凹槽,口頸下內凹一周,卵圓筒腹,尖圜底,器表飾斜向粗繩紋。通高22.6厘米,口徑15.3厘米。(圖五,2)標本壽光04,夾砂褐陶,直口,口沿面有凹槽,口頸下內凹一周,卵圓筒腹,尖圜底,器表飾橫向粗繩紋。通高22.5厘米,口徑15.7厘米。(圖五,4)標本壽光05,夾細砂灰陶,直口,口沿面有凹槽,口頸下內凹一周,卵圓筒腹,尖底,器表飾斜向粗繩紋。通高23厘米,口徑15.6~16.5厘米。(圖五,3)標本壽光08,夾砂灰褐陶,侈口,口沿面略內凹,厚唇,束頸,半圓淺腹,尖圜底,器表飾豎列粗繩紋。通高20厘米,口徑27.5厘米。(圖五,6)薛家莊遺址,位于壽光市薛家莊。市博物館藏有出自該址的盔形器2件。標本壽光06,夾砂灰陶,侈口,卵圓筒腹,圜底,器表飾豎列繩紋。通高24厘米,口徑18.9~19.8厘米。(圖版八,1、2)標本壽光07,夾砂灰陶,侈口,口沿面內凹,陀螺形腹,尖底,器表飾斜向粗繩紋。通高21厘米,口徑19.2厘米。(圖五,5)邊線王遺址,位于市西南約12千米的孫家集鎮(zhèn)。1985年,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挖掘該址的龍山文化古城時,在遺址北面清理一座灰坑(T2125H82),內有盔形器8件。出土時器口朝上。該址資料一直封存,至今未發(fā)表。稻田鎮(zhèn)遺址,位于市區(qū)東南約20千米。該址曾發(fā)現(xiàn)個體較大的盔形器,器表內外均拍印方格紋,伴出物有戰(zhàn)國時期的陶豆、罐、鼎、缽等。大荒北央遺址,位于市區(qū)北約35千米的臥鋪鄉(xiāng)郭井子村西南2千米處,東北距海約15千米,面積4萬平方米,文化層厚約1米。山東大學曾在該址作過試掘,出土盔形器比例高達90%(該址地表散落的盔形器殘片高達95%),另有少量陶鬲、簋、盆、罐等,年代為西周時期。壽光市發(fā)現(xiàn)盔形器的遺址還有臥鋪鄉(xiāng)霜王城、化龍鎮(zhèn)埠子頂、營里鎮(zhèn)寇家塢及壽光鎮(zhèn)等。6.獄會泉莊第5號唐代簡介濰坊市位于壽光市以東,白浪河自南而北貫穿全境,北部臨海。當?shù)匕l(fā)現(xiàn)盔形器的遺址集中在寒亭區(qū)近海一線,包括央子鎮(zhèn)、西利漁、水利組、央子井場、北嶺子等10余個地點。在靠近內陸的坊子區(qū)范家莊、濰坊會泉莊也有零星發(fā)現(xiàn);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有1件出自姚官莊遺址的盔形器。崔家央子遺址,位于市區(qū)北面30千米的央子鎮(zhèn),北面距海約10千米,當?shù)厮匾援a鹽聞名。遺址地表散落大量盔形器殘片,文化層厚2米,包含物以盔形器為主。濰坊收藏的2件盔形器出自該址。標本崔家央子01(原編號1974.5),夾砂灰陶,厚胎,大敞口,陀螺形淺腹,口沿面略內凹,尖底,器表飾斜向寬粗繩紋。通高22厘米,口徑24厘米。(圖版八,3、4)標本崔家央子02(原編號1974.5),夾砂褐陶,厚胎,侈口,口沿面內凹,陀螺形腹,尖底,器表飾斜向寬粗繩紋。通高20.8厘米,口徑17.5厘米。(圖二,3)7.唐央山野遺址位于濰坊市以東,濰河與膠萊河在該市東西兩側自南而北貫穿全境,北部臨海。本市發(fā)現(xiàn)盔形器的遺址有如下幾處。邑故城址,位于縣城西北約20千米龍池鎮(zhèn)瓦城、灶戶、利漁三個鹽場之間,北面距海10余千米,城址年代為戰(zhàn)國-漢代。2002年夏,我們前往該址考察,沒有任何新的發(fā)現(xiàn)。遺址所在地較之周圍明顯高出一截,現(xiàn)辟為農田。四周低洼處為現(xiàn)代鹽場的鹽田。市博物館藏有2件采自該址的盔形器。標本昌邑01,夾砂灰陶,器表內外褐色,殘存下半部,陀螺形,尖底,表面飾斜向寬粗繩紋,殘高12.7厘米。標本昌邑02,夾砂黑灰陶,器表褐色,殘存下半部,陀螺形,尖底,表面飾斜向寬粗繩紋,殘高12厘米。唐央遺址,位于縣城以北約20千米的東冢鄉(xiāng)火道村。該址發(fā)現(xiàn)有特大型盔形器,伴出物有戰(zhàn)國中期陶豆、壺等。標本如昌邑(唐央)03,口徑36.5厘米,通高68.5厘米,器表拍印交錯繩紋。此器質地、形態(tài)及花紋與萊州灣常見盔形器類似,唯體積甚大。據(jù)說此地曾發(fā)現(xiàn)10余個盔形器集中排列、器口朝上的遺跡。8.減刑、監(jiān)區(qū)文化是文化,其文化基礎為高級人位于壽光市以南,濰坊市西側。據(jù)介紹,該縣沿濟(南)-青(島)高速公路兩側,凡商周時期遺址均發(fā)現(xiàn)有盔形器,其分布最南達安邱縣北部。昌樂縣出土盔形器的遺址有如下一些。鄒家莊遺址,位于縣城南北巖鎮(zhèn)鄒家莊西100米,面積約20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厚1.5~2米,從早到晚的文化堆積依次為:新石器時代-夏-商-周-漢。1985年,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學聯(lián)合發(fā)掘了該址,在T6③B層出土1件盔形器,夾砂褐陶,口徑20厘米,器表飾斜向粗繩紋,器內壁較光滑。同文化層出土遺物有鬲、簋、罐等西周時期典型器。河西遺址,位于縣城東南23千米的馬宋鎮(zhèn)河西村。遺址面積20萬平方米,文化積厚2~5米,從早到晚的文化堆積為:新石器時代-商-周-春秋-漢。1980~1982年調查,出土盔形器較多,伴出物有西周晚-春秋早中期的鬲、簋、豆、罐等。昌樂縣文管所僅藏有1件盔形器,出土地點不詳。標本昌樂01,夾砂灰褐陶,微侈口(殘缺部分),卵圓腹,尖圜底;器表飾斜向粗繩紋。通高19.5厘米,口徑16.8厘米。(圖二,2)9.商-西周時期的文化堆積位于昌樂縣與淄博市之間。本市發(fā)現(xiàn)的盔形器遺址有如下幾處。趙鋪遺址,位于縣城東北17千米的口埠鎮(zhèn)趙鋪村東,遺址面積約3萬平方米,文化層厚約2米,自下而上的堆積為:龍山文化-商-西周-東周。1976年發(fā)掘時,曾在T103內發(fā)現(xiàn)一座陶窯,窯內堆積分為4層。第4層含大量的木炭、燒結陶器,大部分為繩紋灰陶,有鬲、盔形器、罐、豆、盆等。另在T4②和T49②出土4件盔形器,伴出物有鬲、簋、豆、罐,均為商-西周時期典型器。鳳凰臺遺址,位于縣城東北25千米的何官鄉(xiāng)楊家營村東,遺址面積3萬平方米。1984年發(fā)掘,自下而上的文化堆積為:龍山文化-商-西周-東周-漢。共出土7件盔形器(T624④和H630),年代為商-西周時期。青州市發(fā)現(xiàn)盔形器的遺址還有方臺遺址、大趙務遺址、后范王遺址、朱良遺址、葛口遺址,年代大都在商-西周時期。10.寧家埠灰陶器本物源位于濟南市與淄博市之間。該市出土盔形器的遺址有如下幾處。王推官莊遺址,位于縣城西北約15千米的寧家埠鄉(xiāng)王推官莊村南,遺址面積16萬平方米。1989~1990年發(fā)掘,自下而上的文化堆積為:岳石文化-商代-西周-東周-漢代。該址出土盔形器3件。1件殘存器底,泥質灰陶,器表飾交錯繩紋(H144∶24)。1件泥質褐陶,微束頸,尖圜底,器表飾交錯繩紋(H132∶12)。還有1件為泥質灰陶,尖圓唇,斜弧腹,尖底,器腹飾粗繩紋。據(jù)伴出陶器推測其年代為商-西周時期。寧家埠遺址,位于寧家埠鄉(xiāng)以北1千米,遺址面積5萬平方米。1988~1989年發(fā)掘,文化堆積厚0.3~2米,自下而上依次為:龍山文化-商代-西周-東周-漢-唐-宋代。出土4件盔形器。標本1(J6∶1)泥質灰陶,直口,口沿下有突棱,筒狀深腹,圜底,器表飾豎列粗繩紋。標本2(J6∶2),泥質灰陶,微束頸,圜底,器表飾斜向粗繩紋。標本3(J6∶3),泥質灰陶,尖底,器表飾斜向粗繩紋。標本4(H20∶1),泥質灰陶,大口,微束頸,器底殘,腹部飾交錯繩紋。上述盔形器的年代被定在西周早期。另外在鄒平縣丁公、利津縣南王參及無棣、陽信、博興等地也曾發(fā)現(xiàn)過盔形器。二、低山丘陵地形帶膠東半島(也稱山東半島)為我國第一大半島,地處膠萊河以東,與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隔海相望,地理坐標為N35°35′~38°23′,E119°30′~122°42′,總面積約39000平方千米。膠東半島西北瀕臨渤海灣,半島主體東入黃海,東端的成山角是北黃海和南黃海分界線的西端點。半島地形以低山丘陵為特征,根據(jù)不同區(qū)域的地貌特征、形態(tài)差異和構造基礎,可分為幾個不同的地貌帶,如各類侵蝕海岸、沖擊平原和沖擊海積平原等。(見圖一)從地貌景觀看,膠東半島沿岸大部為基巖丘陵,與萊州灣的景觀有很大不同,特別是兩地的地下鹵水分布和質量存在明顯差異。我們在膠東半島依次考察了萊州(原掖縣)、煙臺、威海、榮成、乳山、海陽等市縣,均未見盔形器蹤跡。在萊州、煙臺等地博行館藏有個別的淺腹大銅盤,被認為是年代偏晚的煮鹽器具。其中,萊州市博物館藏有1件大銅印(館藏號:YB銅8031),為古代制鹽業(yè)的重要文物。此印出自該市西由鎮(zhèn)街西頭村,系當?shù)卮迕裢跍蠒r發(fā)現(xiàn)。印的個體甚大,長方形板狀,中空,背部有曲尺形柄;銅印上部刻一對相互抵牾的猛獸,右為猛虎,左為獨角獸;下部篆刻“右主鹽官”四字。印面長25.5厘米,寬23.7厘米,厚1.5厘米。(圖六)此印出土地以西沿海一帶即為鹽場,早在西漢時當?shù)卦O有鹽官。有學者認為此印系鹽官用來封鹽的官印,時代為漢代或更晚。三、一些初步理解此次鹽業(yè)考古調查收獲頗豐。經初步整理有如下幾點認識。1.獄內開放空間里最大的出現(xiàn)形式器類型萊州灣地區(qū)所見盔形器以灰陶、褐陶居多。其中,灰陶多作青灰色,胎質較細膩,近似泥質陶,火候較高,質地堅硬。褐陶表皮褐色,胎芯黑褐色,羼和料較粗,火候適中,質地略偏軟。另有少數(shù)紅陶,胎內摻加細砂,火候略偏低。盔形器胎體普遍較厚,薄者1厘米,厚者近2厘米,器底厚達3厘米。器表面均飾繩紋,有粗細之別,有些繩紋異常粗大??纹髦谱鞣浅R?guī)范,均為大口,腹部較深,比高一般略大于口徑,少數(shù)口徑超出比高,可分為圜底、尖圜底和尖底三類。再一特點是,盔形器的尺寸大小非常接近,器高一般為20~22厘米,口徑16~19厘米,僅有極個別的器皿數(shù)據(jù)超常。根據(jù)此次調查和初步整理分析,盔形器可分為如下五型。(圖七)A型:夾細砂灰陶,侈口或直口,球形腹,圜底,器表飾橫列或斜向粗繩紋。標本如廣饒06(5-0228乙)。(圖七,上左)B型:夾細砂灰陶或紅陶,直口或微侈口,橢圓形腹,圜底,器表飾橫列或斜向粗繩紋。標本如廣饒05(5-0366)。(圖七,上中)C型:夾砂褐陶為主,直口或微侈口,長卵圓形深腹,小圜底,器表飾斜向粗繩紋。標本如壽光(高家莊)01。(圖七,上右)D型:夾砂褐陶,直口或微侈口,長卵圓形深腹,尖圜底,器表飾斜向寬粗繩紋。標本如壽光(高家莊)04。(圖七,下左)E型:夾砂褐陶,厚胎,大敞口,腹部作三角陀螺形,尖底,器表飾斜向排列的寬粗繩紋。根據(jù)腹部深淺差異,分為二式。Ⅰ式:深腹,口徑與器高比接近。標本如壽光(薛家莊)07。(圖七,下中)Ⅱ式:淺腹,口徑大于器高。標本如濰坊(崔家央子)01。(圖七,下右)盔形器的形態(tài)差異有可能是時間早晚的反映。初步推測其演變趨勢為:從球形圓腹、圜底到卵圓深腹、尖圜底再到橄欖形、陀螺形腹、尖底。這一推測的根據(jù)如下:首先,在桓臺史家遺址水井內所出盔形器均屬A型(或B型),并與晚商時期陶鬲共存。在桓臺前埠遺址、鄒平丁公遺址晚商文化層所見盔形器亦屬A型。總之,目前在商代遺址未見D、E型器。另在青州趙鋪遺址陶窯(Y1)出土的盔形器屬B、C型,共存陶器為商周時期的繩紋鬲、盆、豆、罐。其次,迄今未見D、E型盔形器與晚商陶器共存。據(jù)此可初步認為,A、B型圜底盔形器應為晚商時期,D、E型尖底盔形器已進入西周紀年,C型盔形器則介于二者之間。以往對盔形器的年代有些不同看法:1)將盔形器年代跨度拉的較長,上迄西周,下止于漢;2)年代定的比較具體,如晚商-西周、西周、春秋、戰(zhàn)國等。根據(jù)上述分析可知,盔形器的年代大致應在商代晚期至西周時期。有些器形偏大或形態(tài)較特殊的盔形器很可能是更晚階段的遺留。但這一推測還有待將來的考古發(fā)現(xiàn)進一步驗證。2.獄外區(qū)是外區(qū)經此次考察并結合以往發(fā)現(xiàn),大致明確了盔形器的分布主要集中在萊州灣沿海一線,西迄馬頰河,東止于膠萊河,南達泰沂山系以北,即今日膠濟鐵路(濟-青高速公路)沿線一帶。如將各遺址點的盔形器比例量化,則顯示為明顯的內外兩區(qū)。內區(qū)范圍僅限于萊州灣沿海,大體沿無棣-沾化-濱州-博興-廣饒-壽光-濰縣-昌邑形成一面向渤海、寬15~20千米的弧形扇面。此區(qū)內凡商周時期遺址均出有大量的盔形器,其比例最高可占到陶器總量90%以上(如沾化楊家遺址),低者也超過50%(如廣饒西杜疃遺址)。特別是該區(qū)域內的遺址極少發(fā)現(xiàn)日常生活用具。另在多個地點發(fā)現(xiàn)擺放有盔形器的“窯”(灶),個別盔形器出土時還粘連燒土、或燒流變形,足見它們是在當?shù)責斓?。另外還發(fā)現(xiàn)個別盔形器似有二次過火跡象。總之,可將內區(qū)作為盔形器高密度分布區(qū)。外區(qū)的范圍沿馬頰河-惠民-章丘-淄川-青州-濰坊-萊州一線向南延伸。在此區(qū)域,多數(shù)商周時期遺址發(fā)現(xiàn)有盔形器,但數(shù)量零星,少則3~5件,至多8件、10件,特點是與一般日常生活器皿共存。如此,可將外區(qū)視為盔形器低密度分布區(qū)。(圖八)3.強化制鹽文化的特殊用途對盔形器的用途也一直有不同看法。早在上世紀50年代,有學者認為它們可能是制鹽器具,但苦于沒有證據(jù)。上世紀80~90年代,在章丘寧家埠、桓臺史家等遺址的水井中發(fā)現(xiàn)了少量盔形器,有的在器頸部發(fā)現(xiàn)繩索纏繞痕跡,據(jù)此有人提出汲水器之說。此外還有陶臼說。根據(jù)是淄川北神馬遺址房屋地坪上曾發(fā)現(xiàn)與盔形器大小相若的地臼遺跡。由于以往盔形器的發(fā)現(xiàn)都很偶然,特別是在高密度區(qū)域內很少作過考古發(fā)掘,使得學術界很難對其功能給出合理的解釋。通過此次考察,同時參考國內外的考古發(fā)現(xiàn)與研究,可以確認盔形器是用于制鹽的特殊用具,那些含有大量盔形器的遺址則是制鹽的產業(yè)遺址。這可以從下幾個方面的分析得到證明。首先,盔形器這種陶器造型特殊、胎體厚重,有些做工甚粗,加之圜底和尖底的造型也不利于作為日常生活用具使用。另一方面,即便是日常用具,也無需如此之大的數(shù)量。因此,它們應有著特殊用途。檢索國內外的有關發(fā)現(xiàn),此類造型厚重的器皿和造型往往是人類早期陶器制鹽階段常采用的樣式。我們曾在長江三峽的忠縣中壩制鹽遺址發(fā)現(xiàn)大量的花邊口圜底罐和羊角尖底杯,尤其是花邊口罐的造型與盔形器異常接近。顯然它們有著類似的功能。同樣,類似造型的陶器也廣泛見于歐洲、日本、非洲和美洲的制鹽遺址。其次,萊州灣盔形器高密度分布區(qū)內的遺址堆積都很豐厚,出土陶器種類單一,很少見生活遺跡和日常生活用具,這與一般的生活聚落反差極大,這也從另一側面證明此類遺存的特殊性。而這種豐厚、內涵單一的堆積恰恰是人類早期陶器制鹽階段的普遍現(xiàn)象。如忠縣中壩制鹽遺址的文化堆積厚達12.5米;法國洛林地區(qū)Seille河谷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調研合同范本
- 甲乙丙解除合同協(xié)議書
- 垃圾池施工合同協(xié)議書
- 深水井打井合同協(xié)議書
- 玩具槍免責合同協(xié)議書
- 電子版合同解除協(xié)議書
- 簽好免責協(xié)議書
- 宵夜合伙人合同協(xié)議書
- 坼遷安置房合同協(xié)議書
- 家政臨時工合同協(xié)議書
- 2025屆高考語文寫作押題范文8篇及分析
- 紙張印刷與印后加工考核試卷
- 2025年汽車維修工職業(yè)資格考試重點試題及答案
- SL631水利水電工程單元工程施工質量驗收標準第3部分:地基處理與基礎工程
- 2025時政試題及答案(100題)
- 新22J01 工程做法圖集
- 2024年建筑業(yè)10項新技術
- 景區(qū)運營管理服務合同
- 銀鷺渠道合理布建,服務代管
- 鋼結構竣工資料范本
- 辦公樓保潔耗材明細表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