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醫(yī)學專題-小兒腦癱的康復評定_第1頁
2022年醫(yī)學專題-小兒腦癱的康復評定_第2頁
2022年醫(yī)學專題-小兒腦癱的康復評定_第3頁
2022年醫(yī)學專題-小兒腦癱的康復評定_第4頁
2022年醫(yī)學專題-小兒腦癱的康復評定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腦癱的康復(kāngfù)馬關磊物理(wùlǐ)治療師第一頁,共六十八頁。是指小兒從出生前至出生后1個月內,因各種原因所致的非進行性腦損傷綜合征。主要表現(xiàn)為中樞性運動障礙與姿勢異常,同時經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智能障礙,癲癇,認知行為障礙,視、聽覺(tīngjué)障礙,語言、情感、心理等障礙。腦癱的定義(dìngyì):第二頁,共六十八頁。出生前:感染、放射、化學藥物的侵害以及遺傳因素、過量飲酒、吸煙等。圍生期:早產(zǎochǎn)、多胎、新生兒窒息、重度黃疸、前置胎盤、臍帶脫垂、繞頸、羊水渾濁等。出生后:腦炎、腦膜炎、頭部外傷、新生兒顱內出血、腦血管栓塞等。腦癱的病因(bìngyīn):第三頁,共六十八頁。一般指生后0~6個月或0~9個月間患兒的主要表現(xiàn):、患兒易于激惹,持續(xù)哭鬧或過分安靜,哭聲微弱,哺乳吞咽困難,易嘔吐,體重增加不良。、肌張力(zhānglì)低下,自發(fā)運動減少。、身體發(fā)硬,姿勢異常,動作不協(xié)調。、反應遲鈍,不認人,不會哭。、大運動發(fā)育落后。、經常有驚厥發(fā)作。腦癱的早期(zǎoqī)表現(xiàn):第四頁,共六十八頁。、母孕期、圍生期、新生兒期有高危因素的病史(bìnɡshǐ)及特異癥狀。、具有發(fā)育神經學的癥狀:整體發(fā)育的延遲,特別是運動發(fā)育的延遲;原始反射的殘存。、神經學癥狀:姿勢的異常、肌張力的異常、肌力的異常、腱反射的異常、病理反射的出現(xiàn)等特異的神經學癥狀。

腦癱的診斷(zhěnduàn):第五頁,共六十八頁。痙攣(jìnɡluán)型手足徐動型共濟失調型肌張力低下型混合型腦癱的分型:第六頁,共六十八頁。第七頁,共六十八頁。第八頁,共六十八頁。評定(píngdìng)的具體內容生長的評定腦性癱癱兒童生長的評定可以通過問診收集患兒的許多問題。

(1)問診內容:①主訴、就診的動機(目的);②到目前為止就診及治療的經歷;③一般(yībān)健康狀況④既往史:如腦炎、脊髓炎、腦外傷、癲癇等;第九頁,共六十八頁。⑤家族史:發(fā)育(fāyù)遲滯、神經肌肉疾病、遺傳性疾病⑥妊娠圍生期的危險因素⑦發(fā)育狀況⑧基本生活習慣⑨養(yǎng)育環(huán)境(家庭、幼兒園環(huán)境條件)⑩家屬對障礙的理解,對康復治療的希望。第十頁,共六十八頁。上述(shàngshù)的圍生期危險因素的問診中,要詳細了解是否多胎、異位胎、早產、新生兒假死、異常黃疸、呼吸暫停、痙攣、哺乳力不足等。第十一頁,共六十八頁。(2)通過病史可收集到患兒的許多問題,分為如下4種:①與一般健康相關的問題:食欲、生長延遲、痙攣、視聽覺障礙(zhàngài)、牙齒、預防接種、遺傳等問題。②發(fā)育上的問題:運動、精神、語言發(fā)育緩慢、行為異常等。第十二頁,共六十八頁。③骨科問題:脊柱變形、髖關節(jié)半脫位、X形腿、O形腿、足部畸形、先天性斜頸、肢體癱瘓等④養(yǎng)育(yǎngyù)上的問題:療育場所的選擇等。第十三頁,共六十八頁。關于發(fā)育階段水平檢查18個月以內(yǐnèi)的孩子可參照Keymonths檢查項目表進行。對容易發(fā)現(xiàn)異常的月齡,通過運動發(fā)育、反射(翻譯)、精神發(fā)育三方面選擇容易評定的項目。2笑3轉4抬5翻6抓7坐8爬9拉10扶11牽12站第十四頁,共六十八頁。年齡俯臥坐站立手-眼1月四肢屈曲,抬頭一會.拉坐時,頭后墜反射性踏步.眼追蹤至中線手握拳.2月頭中位線.抬頭.頭開始跟隨矯正

眼睛跟隨超過中線.伸展手臂開始看自己的手.3月持續(xù)抬頭.肘部支撐膝部屈曲

頭向前使勁.體重支持不穩(wěn)定眼睛跟隨1800快速注視物體.兩手松開.

4月頭和胸部持續(xù)抬起拉坐時,很少頭后墜站立初時以足趾站立.可將手聚到胸前-手指張開看手中的物體.6月手臂伸展,從仰臥位翻到俯臥位頭豎直,夠取玩具靠坐可支持大部分體重.跳躍用手夠取和抓取物體8月用手和膝動作從俯臥位轉為坐位,俯臥爬行.拉坐時能主動用力能支撐整個身體體重,扶欄桿伸手抓–手張開.搖動,敲打,換手.10月爬行.扶著以雙足站起.站立,兩手自由.

坐直:1minute站立,拉著手.扶物移步指點手指捏取.

12月爬行協(xié)調拉手行走穿衣合作第十五頁,共六十八頁。一般檢查

腦性癱瘓兒童的一般檢查如同健康發(fā)育(fāyù)兒童一樣在圍繞身長、體重、頭圍、頭蓋、眼、耳、口腔、頸部、胸部、腹部、四肢和脊柱、皮膚等方面進行檢查。第十六頁,共六十八頁。神經系統(tǒng)(shénjīngxìtǒng)發(fā)育的評定此項為小兒腦性癱瘓評定的重點項目。主要包括肌張力、姿勢、反射(反應)、上肢功能、言語發(fā)育等內容。第十七頁,共六十八頁。(一)肌張力(zhānglì)主要檢查安靜時的肌張力,可以通過大關節(jié)的屈伸度數(shù),被動擺動肢體(zhītǐ)的狀況以及被摸肌肉的軟硬度來做大致的判定。另外,可采用Ashworth評定法做定量分析。第十八頁,共六十八頁。

(二)自發(fā)運動或行為(xíngwéi)的觀察盡量使患兒處于自然放松的狀態(tài)中,做如下觀察1.自發(fā)運動(yùndòng)的種類或部位、隨意控制的程度2.活動和肌張力的左右差別3.有無不隨意運動,有無影響因素,如激動興奮4.各種姿勢的特征第十九頁,共六十八頁。5.殘存的原始反射6.對聲音和光刺激的反應7.與周圍環(huán)境的關系8.有無(yǒuwú)多動和自閉癥傾向第二十頁,共六十八頁。(三)姿勢(zīshì)發(fā)育的評定姿勢發(fā)育又稱粗大運動發(fā)育,主要指小兒整體性動作行為的發(fā)育。評定時可對照姿勢發(fā)育的量表,對患兒做臨床檢查。各量表的制定受到各國國情、民族習慣、環(huán)境因素等影響,因此,各年齡段的姿勢發(fā)育表現(xiàn)略有(lüèyǒu)差異。僅供參考使用。第二十一頁,共六十八頁。常用的評估量表有:Peabody運動(yùndòng)發(fā)育量表(Peabodydevelopmentalmotorscale,PDEMS)、腦癱兒童粗大運動功能評估(grossmotorfunctionmeasure,GMFM)。第二十二頁,共六十八頁。常用(chánɡyònɡ)的評定量表:粗大(cūdà)運動功能測試理表:

grossmotormeasure,GMFM是對粗大運動進行量化評定的一種方法,由Russrll始創(chuàng)于1989年,共88項,2000年重新修訂為66項。第二十三頁,共六十八頁。量表的作用:

跟蹤觀察患兒粗大運動功能的發(fā)育狀況,分析不同類型、不同程度腦癱患兒粗大運動發(fā)育軌跡和結局(jiéjú)。判斷各種干預和治療方法對患兒粗大運動的影響以及療效對比。和其他評定指標相結合,分析有效促進患兒運動發(fā)育的因素和進行運動控制的研究??珊推渌勘磉M行平行的信度和效度分析。第二十四頁,共六十八頁。量表的組成及評分:量表由五個能區(qū)組成:臥位與翻身(fānshēn)能區(qū);坐位能區(qū);爬和膝立位能區(qū);立位能區(qū);行走與跑跳能區(qū)。每項原始分為3分,四個等級:

0分;完全不能進行要求的動作;

1分:可完成動作的一部份(動作開始出現(xiàn)),完成動作的10%以下;

2分:部分完成動作,可完成動作的10%~90%;

3分:可全部完成動作。第二十五頁,共六十八頁。(四)上肢及手的精細運動(yùndòng)發(fā)育可參照下述規(guī)律進行評定。新生兒:抓握反射,無意識展開五指;3個月:隨意性抓握;4個月:能將手放在正中,注視手;5個月:能伸展(shēnzhǎn)手指和抓握;第二十六頁,共六十八頁。6個月:能將東西(dōngxī)從一只手移到另一只手;9~10個月:拇指與其他手指對指;11個月:用示指觸碰東西;14個月:用筆潦草地畫寫;15個月:投擲東西;18個月:能夠疊起2塊積木;第二十七頁,共六十八頁。24個月:能疊起4塊積木(jīmù);36個月:能疊起8塊積木;4歲:能畫圓圈;5~6歲:能畫正方形。第二十八頁,共六十八頁。

年齡姿勢(zīshì)及動作1個月雙手拇指可握在一起玩,東西放入手中立即脫落2個月無意識伸手抓東西2~3個月短暫地抓握撥浪鼓、注視雙手3個月 握住撥浪鼓4個月用雙手夠東西兒童手應用能力(nénglì)的發(fā)育表第二十九頁,共六十八頁。

年齡姿勢及動作5~6個月扔或丟掉(diūdiào)東西6個月手握積木、視線投向目標7個月半臥位抓握物品、伸腕抓握8個月物品從一手傳遞另一手、笨拙握剪刀第三十頁,共六十八頁。

年齡姿勢(zīshì)及動作9個月將物品放入大容器中10-11個月手眼并用12個月精細捏抓、準確將物品放入小容器12-18個月自發(fā)亂畫18個月疊起三塊積木第三十一頁,共六十八頁。

年齡姿勢(zīshì)及動作18月到3歲手旋前握筆3歲用三塊積木模仿搭橋,用剪刀剪東西4歲串小珠子4-6歲用三點支撐握筆第三十二頁,共六十八頁。(五)反射(及反應)運動發(fā)育(fāyù)的評定原始反射緊張性迷路(mílù)反射非/對稱頸緊張反射擁抱反射覓食反射握持反射咬合反射交叉伸展反應軀干內彎反射第三十三頁,共六十八頁。第三十四頁,共六十八頁。第三十五頁,共六十八頁。擁抱(yōngbào)反射第三十六頁,共六十八頁。第三十七頁,共六十八頁。第三十八頁,共六十八頁。、自動反應、翻正反應、平衡(pínghéng)反應、保護性伸展反應第三十九頁,共六十八頁。第四十頁,共六十八頁。第四十一頁,共六十八頁。第四十二頁,共六十八頁。反射開始時間消失時間Babinski反射新生兒期18個月交叉性伸展反射新生兒期2個月吸吮反射新生兒期4個月Moro反射新生兒期4-6個月抓握反射新生兒期4-5個月非對稱性緊張性頸反射新生兒期6個月對稱性緊張性頸反射新生兒期6個月緊張性迷路反射新生兒期4-6個月landau反射(抬軀反射)4~6個月2歲陽性支持反應新生兒期約4~8個月消退頸部翻正反應新生兒期5~6個月軀干翻正反應6個月4歲迷路翻正反應臥位3~5個月,坐立位6~7個月5歲視覺翻正反應俯臥位3個月,坐立位5~6個月5歲保護性伸展反應9個月邁步平衡反應(hopping)約9~18個月完成常用(chánɡyònɡ)反射開始及消失時間第四十三頁,共六十八頁。腦性癱瘓患兒的各種反射活動的異常是分析和評定功能的重要線索或內容。原始性反射超越了消失的時間,多認為反射發(fā)育異常,但是(dànshì)要與興奮、哭泣條件下出現(xiàn)原始反射相鑒別。在5~6個月以后仍可見到原始反射,則可考慮上位運動神經元異常。原始反射消失以后可見到翻正反射,其成為運動發(fā)育的基礎。但翻正反射仍未出現(xiàn)或延遲出現(xiàn),提示腦部損傷的可能性。第四十四頁,共六十八頁。(六)言語發(fā)育(fāyù)的評定兒童語言發(fā)育遲緩的檢查方法很多,如皮博迪圖片詞匯檢查(PPVT),適用于2.5歲至成年人。韋氏學齡兒童智力檢查修訂版(WISC-R),適用于6~16歲兒童。韋氏學齡兒童前智力檢查量表(WPPSI),適用于4~6.5歲兒童。CRRC版語言發(fā)育遲緩的檢查法(S-S),該檢測較全面,使用方便。特殊需要時可選擇上述方法,進行詳細評定,查找(cházhǎo)語言發(fā)育遲緩的原因(詳見有關資料),一般3歲以下的腦癱患兒言語發(fā)育檢查可對照表17-7進行。第四十五頁,共六十八頁。評價流程及要點:(一)、肌肉張力分型及強度

(1)基本張力:痙攣、強直(qiángzhí)、肌張力低下、動搖

(2)給予以下刺激時,基本的張力發(fā)生什么變化;各種速度的運動、會話、噪音、興奮及其刺激總結(zǒngjié)第四十六頁,共六十八頁。2、異常姿勢模式與異常運動模式(1)分析各肢位中的模式,即仰臥位、俯臥位、坐位、四點支持位(四爬位)、膝立位、立位、步行位時的模式。(2)痙攣或手足徐動的程度(3)緊張性反射活動(4)非對稱性(5)緊張性反射活動如何(rúhé)阻礙患兒的能力(6)觀察聯(lián)合反應第四十七頁,共六十八頁。3、基本的自律反應(1)頭的控制(矯正反應),即于仰臥位、俯臥位、坐位時頭的控制。(2)平衡反應(傾斜反應)(3)上肢的保護伸展反應4、發(fā)育階段(1)確切了解以患兒年齡與精神活動為基礎的發(fā)育現(xiàn)象,決定在運動發(fā)育上應主要(zhǔyào)填補的空白(2)患兒的運動模式是否以原始的運動模式為主,有否病態(tài)的異?;顒踊蚴菫閱渭兊陌l(fā)育落后。第四十八頁,共六十八頁。5、攣縮與變形(1)已經(yǐjing)出現(xiàn)的攣縮與變形(2)攣縮與形變的起因,是何種運動模式的持續(xù)存在所致(3)目前是否仍處于引起攣縮與變形的異常運動與姿勢模式(4)通過減少過緊張可否阻止攣縮與變形的進展(5)對尚未出現(xiàn)攣縮與變形的患兒如何預防第四十九頁,共六十八頁。(二)、評估后確定的問題1.腦癱的分型、癱瘓部位2.導致患兒致病的可能病因3.合并障礙有無及存在類型4.患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點,并分析問題的原因5.目前在治療中首先(shǒuxiān)需要解決的問題。第五十頁,共六十八頁。(三)、設定治療目標1.短期目標:短期內可量化的目標2.長期目標:最終目標,基于對患兒預后的判斷(四)、制定具體的治療方案制定時需清楚應促通的要素和需要抑制的要素,通過某一關鍵點的控制來進行手法操作(物理治療方法)。此外,尚需要作業(yè)療法(liáofǎ)、言語療法(liáofǎ)、感覺統(tǒng)合等方面的治療方案。第五十一頁,共六十八頁。腦癱的預后判斷一、步行能力與時期的預測1.步行的可能性與原始反射、姿勢反射的關系Bleck利用7種反射(ATNR、STNR、Moro反射、頸矯正(jiǎozhèng)反應、陽性支持反應、跨步矯正(jiǎozhèng)反應和保護伸展反應)進行步行可能性研究,結論為:若小兒12個月以后仍然沒有出現(xiàn)保護伸展反應,而仍然殘存ATNR、Moro反射、頸矯正反應,則今后步行的可能性很小。第五十二頁,共六十八頁。2.步行預后與粗大運動發(fā)育的關系Camposdapas等對腦癱患兒的步行預后與粗大運動發(fā)育的關系進行了調查,結果是:在生后9個內若在俯臥位已經能控制(kòngzhì)頭(抬頭),將來100%可能步行;若20個月仍不能在俯臥位下控制頭部,將來100%不能步行。若患兒24個月之前已發(fā)育到不需要扶持的坐位水平,將來100%可步行;若36個月前仍不能,多數(shù)不能步行。若患兒30個月之前已發(fā)育到對稱性的、交替性四點爬的水平,將來100%可步行;若60個月后才能能,將來不能步行。第五十三頁,共六十八頁。兒童康復的流程腦癱康復的主要方法:神經發(fā)育療法。其中(qízhōng)包括:反射性抑制關鍵點的控制促通自律姿勢反應刺激本體感受器和體表感受器治療時按照發(fā)育順序促進患兒姿勢及運動。第五十四頁,共六十八頁。一、頭部控制的治療促通頭部抗重力伸展目的(mùdì):誘發(fā)頭部與軀干間的直線關系,使頭部能在中立位上正常地屈曲與伸展。操作方法:

(1)床上坐位的手法患兒取床上坐位,操作時緩慢地向后傾倒患兒身體,使其重心從基底面上向后移動,這樣可以誘導患兒的頭部向豎直方向的調節(jié);同樣使患兒向前傾斜。

第五十五頁,共六十八頁。

(2)圓滾上坐位(zuòwèi)的手法

方法(fāngfǎ):患兒騎跨在圓滾上,將圓滾前方一端墊高,治療師同樣坐于其后方支持患兒兩上肢,然后將患兒的兩肩關節(jié)外旋同時上舉,同時治療師用自己腹部頂住患兒的背部,使其脊柱伸展。第五十六頁,共六十八頁。(3)治療師膝上俯臥(fǔwò)位的手法方法:治療師坐于床上,兩下肢(xiàzhī)伸展,讓患兒松弛地俯臥在其雙腿上,治療師固定患兒肩、上臂等然后左右活動自己身體,使患兒身體隨之向前、后移動。第五十七頁,共六十八頁。(5)球上俯臥(fǔwò)位的促通手法患兒俯臥于大球上,從俯臥變成肘支持的俯臥位,之后兩上肢交替拿向前方進行支撐,將球向前方移動,患兒隨之向前移動,利用促通頭部的矯正反應來誘發(fā)(yòufā)抬頭運動。第五十八頁,共六十八頁。

(6)球上坐位(zuòwèi)

方法:坐于球上,治療師扶住患兒腰部,將球向前滾動,隨著球向前身體向前傾,于是(yúshì)促通了頭的伸展第五十九頁,共六十八頁。二、促通坐位(zuòwèi)的控制能力

方法:使患兒從側坐開始活動,治療師用自己的膝立位上的兩下肢支持患兒臀部,兩手支持患兒肩部,誘發(fā)患兒身體向前,臀部抬起,從側坐位向四爬位方向伸出上肢(shàngzhī),形成四爬位,然后再從四爬位轉換為側坐位。第六十頁,共六十八頁。

適用于有一定臀的控制能力而上肢功能欠佳者方法:治療師跪坐患兒前方,兩手扶住患兒雙肩,引導患兒自己(zìjǐ)抬起臀部,扭轉軀干,向前方伸出兩上肢并支持體重形成四爬位。在上肢伸向前方時,一定要使體重確實出現(xiàn)移動,負荷于四肢。第六十一頁,共六十八頁。

三、促通翻身(fānshēn)運動的治療手法

治療師用一只手從腋窩部使下方上肢向頭的方向上舉,另一手放于患兒對側臀部,向對側推動患兒,使身體回旋,翻身向俯臥位,若回旋過程中頭處于伸展位不可(bùkě)促通翻身運動患兒俯臥于球上,治療師一手扶患兒肩,一手扶腹部使患兒從俯臥轉為側臥(cèwò),然后使下側的上肢舉向頭上方,上側上肢放于上方體側,邊使該側上肢外旋,邊向下肢方向牽拉。當患兒出現(xiàn)頭屈曲、回旋時,治療師一手扶下側上肢,一手扶上側上肢,并將其置于患兒體側,同時扶住上側骨盆。第六十二頁,共六十八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