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呂梁市敦厚中學2021-2022學年高二語文測試題含解析_第1頁
山西省呂梁市敦厚中學2021-2022學年高二語文測試題含解析_第2頁
山西省呂梁市敦厚中學2021-2022學年高二語文測試題含解析_第3頁
山西省呂梁市敦厚中學2021-2022學年高二語文測試題含解析_第4頁
山西省呂梁市敦厚中學2021-2022學年高二語文測試題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山西省呂梁市敦厚中學2021-2022學年高二語文測試題含解析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共3題)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雪中六盤張承志①離開沙溝和西吉灘,在大雪紛揚中,我們穿過了一片片斑駁錯落的村寨,來到了單家集。一罐茶只喝了一口,我們便又穿過楊茂、姚杜,急急地前進了。干燥的雪在腳下“喳喳”作響,問答間已經能辨出方言的差異。西吉一別,即是隆德。我們踏著硬硬的薄雪,背上行裝邁開大步,搭上手扶拖拉機越過隆德。我們的心在六盤。②人間的事就是這樣,當一切都已遠逝,當新的世界像江河浪濤一樣卷持著自己浮沉而下的時候,人們有時會回憶起一個遙遠的印象。隨著成年,隨著見識和缺憾的積累,人們會開始懂得這印象的可貴。因為它只這么閃爍一瞬,然后就消失,就熄滅,就永遠失而不得了。它在消失和熄滅的時候,帶走了你的一份青春和歷史,當你知道已經真的失去了它的時候,你會感到額頭上又添了一道皺紋,你的生命又衰老了一分。③我感謝六盤山,因為在我順著它腰肢的崎嶇小道向上攀登時,它為我喚醒了一個已經沉睡了的印象。那是一個十八歲的我,背負著六十斤重的行囊,在岷山山地的一座高山上行走的印象。六盤山雪路濘滑,路邊灌木枝條上凝成銀白的雪柱,山巖狀如冰雪雕塑,白雪為悲壯的貧瘠山體披上了外衣,山間彌漫著沉甸甸的濃霧。眼前的景象,還有那急促的喘息和背上的汗水,雙腿的沉重,都強烈地向我的肉體和心靈喚起著那個印象。那一天,我和一個背著一簍煤炭的農民并肩走在大雪覆蓋的岷山道上,那農民被壓彎的背和煤灰染黑的臉上流淌的道道汗水,還有那雙在黑污中朝我閃著善良憨實的目光的眼睛,曾經給年輕的我?guī)磉^撞擊般的感觸。從那以后近二十年過去了。像我這樣的人也能說:近二十年過去了?;臎龅尼荷降?,雪封的遠山近村,腳上的凍傷和背上的重負,連同那個臉膛黑污,眼睛和善的馱炭人,都被忙碌的生涯淘去了,淡忘了。我只是朦朧中覺得自己心里似乎還存留著什么,它常常使我在奔波中稍稍定神的一瞬感到惶惑。④所以我感謝六盤山。哪怕是短暫的接觸也好,哪怕我還遠遠不能洞知和理解;盡管我仍然只能再去投身于我的奔波世界,盡管我深知當我們在頂峰歡呼雀躍之后,朝下山道上邁出一步就有可能是對這座山峰的永訣——我仍然感謝六盤山。它在我成年的心里喚醒的那個印象已經再也不會沉睡了。當我望著在雪幕后雄偉的、緩緩升起的、那顏色灰蒙的靜默大山,望著它身上鱗甲般的叢叢樹木,望著它襟裾下茫茫無際的大地上不可思議的梯田村莊的地圖時,我久久地想著這近二十年的時光里經歷的一切。從岷山道上那背炭的農民開始,一直到沙溝鄉(xiāng)面容堅忍的哲合忍耶回民,許許多多的熟識面影,仿佛在向我啟示著什么。⑤來到和尚鋪,回首望六盤,頂峰和山口已經被山巒遮住了。想起昨天夜宿的楊河鄉(xiāng),只覺得天關難越。眼前路分三岔,固原城已經舉步可接。我知道,此別六盤山就是告別西海固;前面雖路程尚遠,但我這次嚴冬遠行的計劃已經結束了。⑥巍巍六盤山還在冬雪中無言地默立著,荒瘠的嶺脈沿著路左一字排開。我沒有多少驚喜或可數(shù)的收獲,但我的心中是一片踏實的寧靜。⑦再見,我質樸、剛強的六盤山!(選自《風土與山河》,有刪改)1.簡析首段在文章中的作用。答:

2.請從景物描寫的角度賞析第③段畫線的句子。六盤山雪路濘滑,路邊灌木枝條上凝成銀白的雪柱,山巖狀如冰雪雕塑,白雪為悲壯的貧瘠山體披上了外衣,山間彌漫著沉甸甸的濃霧。答:

3.如何理解第⑥段中“我沒有多少驚喜或可數(shù)的收獲,但我的心中是一片踏實的寧靜”的含意?答:

4.作者在文中反復表述“感謝六盤山”,請?zhí)骄科渲械纳羁桃馓N。答:

參考答案:1.參考答案:①寫出了作者不畏風雪和路途艱難而急切地趕路的情狀,表明了作者對六盤山的向往;(3分)②為下文作者登六盤山和議論、抒情張本(作鋪墊)。(3分)[借題發(fā)揮]散文“開頭段”五作用①交代人物活動的環(huán)境;②設置懸念,引起讀者閱讀的興趣;③為后面的情節(jié)發(fā)展作鋪墊或埋下伏筆;④引出下文;⑤與下文形成對照。2.參考答案:①從“路”“枝條”“山巖”等寫到整個山體,點面結合,較全面地描寫了雪中的六盤山;②運用富有表現(xiàn)力的詞語寫景,“悲壯”突出了六盤山的貧瘠,“沉甸甸”表現(xiàn)了“濃霧”的濕重;③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把“山巖”比作“冰雪雕塑”,賦予“白雪”人的情態(tài)動作,形象生動地描摹了六盤山的雪景。(每點2分)(從其他方面作答,合理亦可)3.參考答案:①匆匆趕路,短暫接觸,對六盤山遠遠不能洞知和理解,所以說“沒有多少驚喜或可數(shù)的收獲”;(3分)②六盤山在作者成年的心里喚醒的堅忍善良的印象已不再會沉睡,心靈找到了寄托,所以“我的心中是一片踏實的寧靜”。(3分)4.參考答案:①六盤山喚醒了作者心中已經淡忘了的美好印象;②六盤山讓作者思考過往的人生歷程;③六盤山讓作者汲取了前行的力量;④六盤山啟示作者關注底層百姓的生存狀態(tài);⑤六盤山激發(fā)了作者的尋根意識。(評分建議:每點2分,答對三點即得滿分)1.解析:本題考查理解文章內容和分析作品結構的能力。本段重在描寫作者在風雪中艱難而急切地趕路的情形,從側面表現(xiàn)了作者對六盤山的向往之情。同時,也為后面寫六盤山以及議論和抒情作鋪墊。2.解析:本題考查品味精彩的語言表達藝術的能力。解答此類題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①指出語句的表現(xiàn)手法,如比喻、擬人、象征、襯托等;②抓住富有表現(xiàn)力的詞語,如動詞、形容詞、副詞和數(shù)詞等進行分析;③分析語段的語言特征,如樸實自然、清新活潑、典雅莊重、含蓄深沉等;④分析語言表達效果,如生動形象、深化主旨、化無形為有形等。畫線的句子運用了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和點面結合的手法,富有表現(xiàn)力的詞語有“悲壯”“沉甸甸”等,考生抓住其中的兩點分析即可。3.解析:本題考查體會文中重要語句的豐富含意的能力。理解語句的含意不能脫離語段和文章,要善于抓住句子所在的段落,注意其相鄰語句的隱含信息及其與該句之間的關系,從而準確把握和闡述語句的含意。解答本題可抓住“沒有多少驚喜或可數(shù)的收獲”和“我的心中是一片踏實的寧靜”來分析,著重分析產生這些感受的原因。4.解析:本題考查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發(fā)掘作品的意蘊、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做好此類題目,研讀文本是基礎。答題時要基于對文本的理解,不能脫離文本作探究。2.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小題在中國古代的政治變革中,土地問題總是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并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中國古代政治的歷史進程。縱觀中國古代政治史,為君者要鞏固自己的地位,就必須把土地和附著在土地上的人民牢牢控制在手中,這就需要通過一系列制度的推行來實現(xiàn)。西周建立后,推行分封制與井田制,使得王權和土地開始結合在一起。與此相適應,中國古代的政治變革往往伴隨著以土地為核心的經濟變革。周初實行了以“授民授疆土”為核心的封建體制的變革。周初重器大盂鼎銘文中記載了周康王封賜給一位名盂的貴族土地、人民的情形,就是這一制度的生動寫照。與之相配套的井田制在當時也舉足輕重。春秋中期以后,以井田制為基礎的經濟體制走向瓦解,新的土地關系與生產關系開始出現(xiàn),引發(fā)了政治領域內的又一次重大變革。商鞅在秦國推行變法,便抓住了土地這一關鍵問題,在地方行政和土地分配兩方面完成了新舊制度的更替。在秦始皇以后的兩千多年間,中央集權體制日益鞏固,土地制度也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穩(wěn)定。西漢中期以后,聚斂了大量土地的地方豪強嚴重危及了中央的統(tǒng)治。對此,董仲舒曾建議通過“限民名田”來抑制土地兼并,但未被采納。自此以后,嚴重依賴地方豪強的中央政權無心解決土地兼并問題,最終形成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延續(xù)達數(shù)百年的門閥政治。中央對所轄區(qū)域內土地與行政權力的控制越來越弱,反過來又促使中央政權對土地關系、地方行政運行機制進行調節(jié)。隋朝建立后,推行均田制。這本應在打擊豪強大族勢力方面效果顯著的措施,在當時情況下卻稍顯操之過急,根基未穩(wěn)的隋王朝也迅速覆亡。隨后崛起的李唐政權在土地分配方面延續(xù)并完善了均田制。但自天寶之后,中央政權失去了對地方行政的主導權,出現(xiàn)了藩鎮(zhèn)割據、邊疆不守的局面,以此為依托的均田制度也隨之走向消亡。此后,北宋政權所進行的改革仍然是以土地的控制與分配為中心,將地方權力大都收歸中央。元、明、清三代,最高統(tǒng)治者采取的政策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元、明、清對邊疆的控制也明顯加強,而“攤丁入畝”等政策之所以能夠推行,依靠的正是國家對土地所有與分配體系的絕對控制。中國古代政治變革與土地權力發(fā)展的關聯(lián)使我們認識到,土地與中央集權抑或君權的一體化在全國范圍內形成了政治與經濟發(fā)展的高度統(tǒng)一,土地與君權的聯(lián)動機制也使中國古代的政治體制較為固化,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新的政治因素的萌生與發(fā)展。而當土地與君權出現(xiàn)矛盾沖突時,往往會出現(xiàn)政治危機甚至政權更迭,這又促使掌權者不得不采取措施,以緩解二者之間的矛盾沖突。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土地在中國古代政治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決定了中國古代政治變遷的歷史進程。B.封建君王只要推行一系列制度,將土地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就能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地位。C.商鞅抓住土地這個關鍵問題所推行的變法,使得中國土地制度保持了兩千多年的穩(wěn)定。D.隋朝統(tǒng)治者為打擊那些豪強大族勢力推行了均田制,可惜操之過急,未達到預期的效果。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開頭提出觀點,然后按朝代先后順序列舉了歷代重視土地問題的材料來進行論證。B.文中所舉周康王封賜給一位名盂的貴族土地、人民的事例,證明中國古代的政治變革常伴隨著以土地為核心的經濟變革。C.文章通過董仲舒的建議未被采納的事例,證明了中央政權如果無法抵制土地兼并,對所轄區(qū)域的控制就會越來越弱。D.結尾段提出了掌權者在政治危機甚至政權更迭時,有必要采取措施遏制新的政治因素的萌生的觀點。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自西周建立至春秋中期,井田制的地位可謂舉足輕重,但后來隨著歷史的發(fā)展,井田制逐步消亡。B.西漢中期以后,中央政權依賴地方豪強,無心解決土地兼并問題,為門閥政治的形成提供了條件。C.均田制雖在李唐政權初期得到了延續(xù)和完善,但因在天寶之后依托于藩鎮(zhèn)割據、邊疆不守而消亡。D.元、明、清三代除了都加強了對邊疆的控制外,采取的土地政策在本質上也是一致的,即都對土地所有權與分配體系進行絕對控制。參考答案:1.D

2.D

3.C1.試題分析:題干是“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本題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題時注意仔細閱讀文章,找準有效答題區(qū)間,然后認真對讀,尋找細微的差別。A項,曲解文意,原文第1段說的是“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中國古代政治變遷的歷史進程”,選項缺少“在一定程度上”的限制。B項,混淆條件。根據原文第2段可知,“推行一系列制度”是鞏固統(tǒng)治地位的必要條件,選項表述成了充分條件;以偏概全,原文說的是“把土地和附著在土地上的人民牢牢控制在手中”。C項,強加因果,根據原文第3段可知,商鞅變法使得地方行政和土地分配完成了新舊制度的更替,而土地制度保持穩(wěn)定的原因應是“在秦始皇以后的兩千多年間,中央集權體制日益鞏固”:且原文說的是“土地制度也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穩(wěn)定”。2.試題分析:題干是“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本題考查此題考核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答題時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論點和分論點的關系,論點和論據之間的關系,論證方法的類型,重點考核為論點是否正確,論據證明的是什么觀點和論證的方法。D項,曲解文意,“采取措施遏制新的政治因素的萌生"”理解有誤,應是采取措施緩解土地與中央集權或君權之間的矛盾。點睛:論述類文本閱讀的閱讀材料是一篇小論文,所以要明確文章的三要素:論點、論據和論證法法。答題時注意判斷中心論點和分論點的關系,論點和論據之間的關系,論證方法的類型,重點考核為論點是否正確,論據證明的是什么觀點和論證的方法。此題選項C論證方法歸納錯誤。3.試題分析:題干是“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本題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題時注意仔細閱讀文章,找準有效答題區(qū)間,然后認真對讀,尋找細微的差別。C項,曲解文意,均田制是打擊豪強大族勢力的土地分配制度,故原文“以此為依托的均田制度”中的“此“指的應是中央政權對地方行政的主導權,而非“藩鎮(zhèn)割據、邊疆不守”。點睛: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題目,題干的表述一般為“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或者“正確的一項”,錯誤設置一般為答非所問、混淆范圍,強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換概念、無中生有等,命題的手段為改變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內容,答題時注意閱讀題干,找準區(qū)位,然后對讀,尋找細微的差別。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類題目的解題方法有這樣幾點:①根據要求確定提取信息的目標。②通讀全文,整體感知。在確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標之后,要根據目標瀏覽全文,確定提取信息的區(qū)間。③準確尋找,篩選提取。篩選和提取信息類試題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時找到選項在原文的位置,順藤摸瓜,確定篩選范圍。④仔細對照,正確判斷。找準選項有關內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與選項對照,辨明正誤。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在“散步”中體驗美宗白華與朱光潛、蔡儀、李澤厚、高爾泰并稱中國當代“五大美學家”,但宗白華是從研究哲學、文學藝術尤其是詩學而轉到美學研究中來的。他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詩心的萌動在童年時期就已有之。宗白華自認為他后來寫詩同年幼時的性情特點有一定的關系。少年時的宗白華耽于幻想,對于山水風景的酷愛為一般人所不及。1914年年初,宗白華在浙江上虞姨父家度寒假。浙東的山水秀麗清奇,如夢似煙,湖光山色的美讓他心中的詩情猶如泉涌。但他開始詩歌創(chuàng)作是移居上海之后,當時他住在外祖父家中,外祖父是一位詩人,每天早晨在家中小花園里高聲吟唱王維、孟浩然、韋應物、柳宗元等唐人的絕句,宗白華深受感染,他說:“我愛寫小詩、短詩,可以說是承受唐人絕句的影響?!弊诎兹A的美學理論和思想集中在他的《美學散步》一書里,以這部經典著作為標志,宗白華成為我國美學界“散步美學”的代表人物。這是一種不做嚴格的邏輯分析的方法,是一種從總體上把握藝術意象的方法。宗白華認為藝術意象是完整的,不可破壞這種從總體上把握的方法更符合藝術自身的規(guī)律,符合美感把握的內在規(guī)律。他徜徉于中國古典藝術優(yōu)美的意境之中,顯得是那樣自由自在、游刃有余,如同他晚年在繁花似錦的未名湖畔悠然散步一樣。他是從硏究中國繪畫藝術品開始自己的“散步”的,20世紀30年代就寫了《徐悲鴻與中國繪畫》《介紹兩本關于中國畫學的書并論中國的繪畫》等美文。如果說這幾篇文章屬于宗白華美學研究的試筆之作,那么《論中西畫法的淵源與基礎》中《西畫法所表現(xiàn)的空間意識》則是他在西方與東方兩種大文化背景下圓融的比較之作,表明他已從研究中西繪畫技藝的差異上升到研究中西文化哲學的差異,并開始輻射到中國書法、建筑、園林等藝術領域。到40年代,宗白華發(fā)表了《中國藝術意境之誕生》,標志著他的美學理論日趨成熟。這種“散步”方法決定了宗白華的美學研究不是從抽象的理論出發(fā),而是從大量具體的、感性的文學藝術品出發(fā)。因為,自然和藝術品本身是多樣的、獨特的,要以自然和藝術品為研究的中心,就需要認真地一一體驗其真美所在。宗白華“散步”式體驗的研究方法在中國美學研究中獨樹一幟。這種“散步式”研究方法與那些重邏輯統(tǒng)一的美學研究方法明顯不同,使得宗白華的美學研究與各種各樣以邏輯為基點建構美學體系的美學流派形成了對峙的局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中國的美學研究形成了以蔡儀為代表的客觀派,以高爾泰為代表的主觀派,以朱光潛為代表的主客統(tǒng)一派;后來又形成了以李澤厚、蔣孔陽為代表的實踐派,以周來祥為代表的和諧美學派。這些成熟于當代的各種美學流派雖觀點各異,但都是以邏輯統(tǒng)一去建構美學體系。他們與宗白華的以生命美學為內蘊的“散步派美學”相互爭鳴。宗白華從感性的視角去觀照中國藝術精神,與他深厚的精神底蘊有關。青年時代的宗白華醉心于德國古典哲學,康德哲學的時空觀、叔本華對現(xiàn)象世界本體的思考,構成了宗白華意境學說的理論和思維基礎。同時,宗白華把老莊思想以及禪宗學說等結合起來,從具體的藝術品出發(fā),運用精密的思辨,拓開了中國藝術中的時空境界,闡發(fā)了關于中國藝術意境的絕妙思想。(摘編自鄒士方《宗白華傳略》、李劍清《被遺忘的宗白華》等)【相關鏈接】①散步是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行動,它的弱點是沒有計劃、沒有系統(tǒng)。看重邏輯統(tǒng)一性的人會輕視它、討厭它,但是西方建立邏輯學的大師亞里士多德的學派卻喚作散步學派,可見散步和邏輯并不是絕不相容的。(宗白華《美學散步》)②與西歐古代以來的美學相較而言,中國古代美學是零散的,不夠體系化,也不夠哲學化,但這并不意味著中國美學就沒有自己的特色,而是意味著憑借某種特殊方式的介入才能將其挖掘出來而不至于隔靴撓癢,這種特殊方式其實正是一種召喚:生命的靈光。宗白華的“美學散步”也許正是這種“生命對學術的感應”。(鄒其昌《散步者的靈光》》4.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shù)囊豁検茿.宗白華的美學研究之路與其他美學家有不同之處,他最初研究的是哲學和文學藝術,在此基礎上轉而從事美學研究。B.早年的成長經歷和性情特點是宗白華走上詩歌創(chuàng)作之路的決定因素,而他的詩歌多為短詩,則是受到了唐人絕句的影響。C.宗白華的美學研究從研究中國繪畫藝術品起步,并最終發(fā)展到以東方和西方兩種不同的文化為背景來比較中西繪畫技藝的差異。D.中國古代美學沒有形成完整的體系,也缺乏上升到哲學層面的研究,因而人們很難把握其特色,而宗白華的研究正好填補了這些空白。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美學散步》一書用獨樹一幟的方式體現(xiàn)了宗白華的美學思想,集中展示了“散步美學”的研究成果,滲透著作者的生命體驗和審美意趣。B.宗白華的美學研究涉及繪畫、書法、建筑、園林等不同的藝術領域,他沉浸在優(yōu)美的意境之中,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地感悟美。C.宗白華認為散步和邏輯并不是絕不相容的,在長期的美學論爭中,“散步美學”也注意吸納以邏輯統(tǒng)一來建構美學體系的美學流派的研究成果。D.宗白華深受德國古典哲學、莊子思想和禪宗學說的影響,積淀了深厚的精神底蘊,使得他能夠用感性的眼光去觀察、審視中國藝術精神。6.宗白華的“散步美學”具有哪些獨到之處?請結合材料簡要概括。參考答案:4.A

5.C

6.①不做嚴格的邏輯分析,而是從總體上把握藝術意象。②不是從抽象的理論出發(fā),而是從大量具體的、感性的文學藝術品出發(fā)體驗藝術之美。③以生命美學為內蘊,不注重以邏輯為基點來建構美學體系?!?題詳解】本題考查對文章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準確地把握文章的內容,并對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進行綜合性分析、判斷,進而推理概括。本題,B項,“決定因素”說法錯誤,原文只是說“宗白華自認為他后來寫詩同年幼時的性情特點有一定的關系”,選項夸大了幼年時期的作用,不合文意。C項,“最終發(fā)展到比較中西繪畫技藝的差異”說法不當,原文相關表述是“《論中西畫法的淵源與基礎》中《西畫法所表現(xiàn)的空間意識》則是他在西方與東方兩種大文化背景下圓融的比較之作,表明他已從研究中西繪畫技藝的差異上升到研究中西文化哲學的差異”,據此可知,選項曲解文意。D項,“人們很難把握其特色,而宗白華的研究正好填補了這些空白”這一說法于文無據。故選A?!?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有關內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題既要對文章進行整體的把握,又要對文章的局部進行恰當?shù)姆治?。在理解每一個選項時,要仔細分析選項中賞析的每一個重點,對文章的內容、主題、結構思路、觀點態(tài)度、句段含義、創(chuàng)作意圖等進行分析概括。C項,“散步美學也注意吸納以邏輯統(tǒng)一來建構美學體系的美學流派的研究成果”不合文意。原文相關表述為“這些成熟于當代的各種美學流派雖觀點各異,但都是以邏輯統(tǒng)一去建構美學體系。他們與宗白華的以生命美學為內蘊的‘散步派美學’相互爭鳴”,這里只是強調其他美學流派以邏輯統(tǒng)一去建構美學體系,并沒有明確指出宗白華的散步美學也這樣做,選項中觀點于文無據,屬于無中生有。故選C?!?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把握文章內容要點、篩選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類題一般的答題模式為:第一步,找出題干中的關鍵詞語,確定篩選對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內容要點的基礎上,在文中找到題干信息對應的語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根據第二段“這是一種不做嚴格的邏輯分析的方法,是一種從總體上把握藝術意象的方法。宗白華認為藝術意象是完整的,不可破壞這種從總體上把握的方法更符合藝術自身的規(guī)律,符合美感把握的內在規(guī)律。他徜徉于中國古典藝術優(yōu)美的意境之中,顯得是那樣自由自在、游刃有余”可概括出“不做嚴格的邏輯分析,而是從總體上把握藝術意象”;根據文本“到40年代,宗白華發(fā)表了《中國藝術意境之誕生》,標志著他的美學理論日趨成熟。這種“散步”方法決定了宗白華的美學研究不是從抽象的理論出發(fā),而是從大量具體的、感性的文學藝術品出發(fā)”可概括出“不是從抽象的理論出發(fā),而是從大量具體的、感性的文學藝術品出發(fā)體驗藝術之美”;根據文本“這種‘散步式’研究方法與那些重邏輯統(tǒng)一的美學研究方法明顯不同,使得宗白華的美學研究與各種各樣以邏輯為基點建構美學體系的美學流派形成了對峙的局面”以及相關鏈接②中“這種特殊方式其實正是一種召喚:生命的靈光。宗白華的‘美學散步’也許正是這種‘生命對學術的感應’”可概括出“不注重邏輯統(tǒng)一,注重生命對學術的感應”??忌筛鶕陨戏治?,分條作答。【點睛】解答此類題目時最關鍵的是在找出答題區(qū)間后,將文本內容同選項內容表述進行認真而仔細的比較,注意出題者經常設置的各種陷阱,比如無中生有、以偏概全、張冠李戴等。選擇題用好“比對法”;解答主觀題,考生需通讀所有材料,整體把握文本內容,然后仔細審題,抓住問題的指向,到文中搜尋相應的答題區(qū)間,抓住重點詞句,歸納概括要點,然后順應問題的方向組織答案,分條回答即可。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共3題)4.文言文閱讀曾鞏,字子固,建昌南豐人。生而警敏,讀書數(shù)百言,脫口輒誦。年十二,試作《六論》,援筆而成,辭甚偉。甫冠,名聞四方。歐陽修見其文,奇之。中嘉祐二年進士第。出通判越州,歲饑,度常平①不足贍,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諭告屬縣諷富人自實粟總十五萬石視常平價稍增以予民民得從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馀。又貸之種糧,使隨秋賦以償,農事不乏。知齊州,其治以疾奸急盜為本。曲堤周氏子高橫縱,賊良民,力能動權豪,州縣吏莫敢詰,鞏取置于法。章丘民聚黨村落間,號“霸王社”,椎剽奪囚,無不如志。鞏配三十一人,又屬民為保伍,使幾察其出入,有盜則鳴鼓相援,每發(fā)輒得盜。有葛友者,名在捕中,一日,自出首。鞏飲食冠裳之,假以騎從,輦所購金帛隨之,夸徇四境。盜聞,多出自首。自是外戶不閉。徙洪州。會江西歲大疫,鞏命縣鎮(zhèn)亭傳,悉儲藥待求,軍民不能自養(yǎng)者,來食息官舍,資其食飲衣衾之具,分醫(yī)視診,書其全失、多寡為殿最。師征安南,所過州為萬人備。他吏暴誅亟斂,民不堪。鞏先期區(qū)處猝集,師去,市里不知。加直龍圖閣、知福州。南劍將樂盜廖恩既赦罪出降,余眾潰復合,陰相結附,旁連數(shù)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懾恐。鞏以計羅致之,繼自歸者二百輩。福多佛寺,僧利其富饒,爭欲為主守,賕請公行。鞏俾其徒相推擇,識諸籍,以次補之。授帖于府庭,卻其私謝,以絕左右徼求之弊。福州無職田,歲鬻園蔬收其直,自入常三四十萬。鞏曰:“太守與民爭利,可乎?”罷之。后至者亦不復取也。徙明、亳、滄三州。鞏負才名,久外徙,世頗謂偃蹇不偶。一時后生輩鋒出,鞏視之泊如也。過闕,神宗召見,勞問甚寵,遂留判三班院。上疏議經費,帝曰:“鞏以節(jié)用為理財之要,世之言理財者,未有及此。”拜中書舍人。甫數(shù)月,丁母艱去。又數(shù)月而卒,年六十五。鞏為文章,上下馳騁,愈出而愈工,本原“六經”,斟酌于司馬遷、韓愈,一時工作文詞者,鮮能過也。

(節(jié)選自《宋史·曾鞏傳》)【注】①常平:官倉名。4.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諭告屬縣諷富人/自實粟總十五萬石/視常平價稍增/以予民/民得從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馀B.諭告屬縣/諷富人自實粟/總十五萬石/視常平價稍增以予民/民得從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馀C.諭告屬縣/諷富人/自實粟/總十五萬石/視常平價稍增/以予民/民得從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馀D.諭告屬縣諷富人/自實粟總十五萬石/視常平價稍增以予民/民得從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馀5.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中嘉祐二年進士第”中“第”指科舉考試及格的等次,“進士”是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后一級考試者,意為可以進授爵位之人。B.古代表示任命或調任官職的詞語很多,“拜中書舍人”指“授予中書舍人一職”,“徙明、亳、滄三州”指“調任明州、亳州、滄州知州”。C.“丁母艱”是指母親去世,回鄉(xiāng)守喪。守喪有一定的時間規(guī)定,這在古代是一種孝順行為,表明當事人對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D.“六經”指六部儒家經典著作,是指經過孔子整理而傳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們是《論語》《詩經》《尚書》《禮經》《樂經》《周易》。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曾鞏機敏強識,年少有才。數(shù)百字的文章,他讀完就能脫口成誦,十二歲試著寫成《六論》,言辭奇?zhèn)?,由此聲名聞于四方。B.曾鞏治理有方,善抓根本。掌管齊州時,以鏟除奸盜作為根本任務,既調動百姓參與,又善待自首的盜賊,州內安定。C.曾鞏面對災情,處理得法。遇荒災時他估計倉儲不足救濟,勸富人就近賣糧給災民;江西大疫,他命縣鎮(zhèn)、驛站備藥待需。D.曾鞏愛護百姓,不謀私利。朝廷征伐安南時,他事先做好供應軍隊的準備,不擾民;做福州知州時,他不許官府與民爭利。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甫冠,名聞四方。歐陽修見其文,奇之。(2)帝曰:“鞏以節(jié)用為理財之要,世之言理財者,未有及此?!眳⒖即鸢福?.B

5.D

6.A

7.(1)到了二十歲,名聲已傳播到四方。歐陽修看到他的文章,十分驚異。(2)神宗說:“曾鞏把節(jié)約資財作為理財?shù)年P鍵,世上談論理財?shù)?,沒有說到這點的。4.試題分析:題干是“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的能力。通讀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為名詞常在句中作主語或賓語。注意主語常省略。其次找動詞,動詞通常作謂語。借助句子成份,關鍵是抓住動詞,以動詞為中心,找前后結構關系,確定主干,從而斷開句子。此外,文言虛詞和特殊句式對文言文句讀有很大的輔助作用。斷句題還可以抓捕一定不能斷開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題。比如本題:“諭告屬縣”的意思是“通告所屬各縣”。句中“諭告”作謂語,“屬縣”作賓語,句意完整,語法正確,故應在“縣”的后面停頓。排除A項、D項。“民得從便受粟”的意思是“百姓能夠就近買到糧食”。句中“民”作主語,“得從便受粟”作謂語。這樣排除C項。據此推斷B項正確。文言斷句后,語意要符合文意。疏通句意為:(于是)通告所屬各縣,勸富人拿出自己的糧食,總共十五萬石,比平常的價錢稍高些賣給百姓。百姓能夠就近買到糧食,不出鄉(xiāng)里吃的就很充裕。5.試題分析:題干是“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本題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考生在平時學習中應多多識記積累相關的知識。D項,《論語》不是“六經”。“六經”是《春秋》、《詩經》、《尚書》、《禮經》、《樂經》、《周易》。6.試題分析:題干是“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本題考查學生歸納內容要點,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類題時,閱讀一定要細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較,依據文意,力求明辨各選項表述的正誤。特別要注意其中的細微末節(jié)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內容上的歸納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無中生有,片面遺漏,強拉硬連,任意拔高,等等。A項,名聞四方是弱冠之時。強加因果。點睛:這道題目是概括歸納文章內容。解答此類題的方法是:①抓住題干,讀全讀準。在閱讀題目時,須讀全、讀準題干,切忌走馬觀花。所謂讀全,就是對題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個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謂讀準,就是要準確地把握題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選對的還是選錯的,是概括內容還是分析觀點。只有對題干作全面、準確的分析理解,才能準確地答題。②放回原文,查對正誤。特別是在時間、地點、官職,人物的行為、實效方面,還有細節(jié)方面容易出題,應仔細查對原文的詞句,特別是細節(jié)處,全面理解,綜合分析,兩者間的差別正是把握全文的關鍵所在。對似是而非處,要有借題解文的意識。7.試題分析:題干是“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北绢}考查文言句子翻譯能力。此類題目在翻譯時首先要找出關鍵字或句式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除一些帶有比喻性的詞語然后再整體翻譯,并按現(xiàn)代漢語的規(guī)范,達到詞達句順。文言文翻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換、組詞、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虛詞,把握語境推斷。第一句關鍵點:“甫冠”:“到了二十歲”;“聞”:“出名,聞名”;“奇”:“以……為奇”;“之”:“他的文章”。第二句關鍵點:“以……為”:“把……作為”;“節(jié)用”:“節(jié)約資財”;“要”:“關鍵”;“言”:“談論”。參考譯文:曾鞏字子固,是建昌南豐人。生來就敏銳聰明,讀幾百字的文章,脫口就能背誦。十二歲時,試著寫了一篇《六論》,提筆就成,言辭很壯美。剛剛成年就名聞四方,歐陽修看到了他的文章,認為很奇特。曾鞏嘉祐二年考中了進士。出京做了越州通判。越州舊例是從酒場拿錢供衙門用,錢不夠時,再向鄉(xiāng)里征取賦稅,定期為七年。期限到了,但征收賦稅的人想多收入些,仍像當初一樣索要賦稅。曾鞏調查了解這情況后,立刻停止了這項收費。時值荒年,曾鞏考慮到平常的糧食不足供給,而且鄉(xiāng)里的百姓,不能都到城鎮(zhèn)中。于是通告所屬各縣,勸富人拿出自己的糧食,總共十五萬石,比平常的價錢稍高些賣給百姓。百姓能夠就近買到糧食,不出鄉(xiāng)里吃的就很充裕。又貸給百姓種子,讓他們隨著秋天的賦稅來償還,農事沒有荒廢。曾鞏在齊州當知府,他的治理方法是以快速治理奸惡盜賊為根本。曲堤一個姓周的擁有資財在鄉(xiāng)里稱霸,他的兒子周高蠻橫放縱,殘害百姓,污辱婦女,穿的衣服使用的器皿都犯上超越本分,勢力能撼動權貴豪門,州縣的官吏沒人敢查辦他,而曾鞏則抓捕并用法律制裁了他。章丘有些百姓在村落里聚集結伙,號稱“霸王社”,打架搶劫爭斗隨意拘禁,沒有不如愿的。曾鞏將其中三十一人發(fā)配流放,又囑咐百姓結成五戶一保,讓監(jiān)督察看霸王社人員的動向,發(fā)現(xiàn)盜賊就擊鼓互相支援。(結果)每次發(fā)案都能捕獲盜賊。有一個叫葛友的,名字在追捕之列,一天,他主動自首。曾鞏請他吃飯并讓他穿戴齊整,借給他馬匹和隨從,用車運載獎賞的金銀和絲織品跟隨著他,在四方巡行夸耀。其他盜賊聽說后,很多人出來自首。從這以后,家家也不閉戶外。(曾鞏)后又被調任明州、亳州、滄州。他身負有才能的名聲,可卻長時間在京外調官,人們都說他仕途不暢。當時年輕一輩紛紛露出鋒芒,曾鞏把這些看得很淡泊。他經過京城,神宗召見他,犒勞慰問十分寵幸,于是留下他在三班院當判官。他上疏議論經費問題,神宗說:“曾鞏把節(jié)約資財作為理財?shù)年P鍵,世上談論理財?shù)模瑳]有說到這點的。”他被任命為中書舍人。幾個月以后,因母喪離職。又過了幾個月,曾鞏也去世了,終年六十五歲。曾曾鞏寫文章,連通古今,愈來愈精,從“六經”出發(fā),衡量比較學習司馬遷和韓愈的為文之道,當時善于作文寫詩的人,很少有人能超過他。5.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7題。(共18分)

孝惠時,(季布)為中郎將。單于嘗為書嫚呂后,不遜,呂后大怒,召諸將議之。上將軍樊噲曰:“臣愿得十萬眾,橫行匈奴中?!敝T將皆阿呂后意,曰“然”。季布曰:“樊噲可斬也!夫高帝將兵四十余萬眾,困于平城,今噲奈何以十萬眾橫行匈奴中,面欺!且秦以事于胡,陳勝等起。于今創(chuàng)痍未瘳①,噲又面諛,欲搖動天下。”是時殿上皆恐,太后罷朝,遂不復議擊匈奴事。

季布為河東守,孝文時,人有言其賢者,孝文召,欲以為御史大夫。復有言其勇,使酒難近。至,留邸一月,見罷。季布因進曰:“臣無功竊寵,待罪河東。陛下無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無所受事,罷去,此人必有以毀臣者。夫陛下以一人之譽而召臣,一人之毀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識聞之有以窺陛下也?!鄙夏粦M,良久曰:“河東吾股肱郡,故特召君耳?!辈嫁o之官。

楚人曹丘生,辯士,數(shù)招權顧金錢②。事貴人趙同等,與竇長君善。季布聞之,寄書諫竇長君曰:“吾聞曹丘生非長者,勿與通。”及曹丘生歸,欲得書請季布。竇長君曰:“季將軍不說足下,足下無往?!惫陶垥?,遂行。使人先發(fā)書,季布果大怒,待曹丘。曹丘至,即揖季布曰:“楚人諺曰‘得黃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諾’,足下何以得此聲于梁楚間哉?且仆楚人,足下亦楚人也。仆游揚足下之名于天下,顧不重邪?何足下距仆之深也!”季布乃大說,引入,留數(shù)月,為上客,厚送之。季布名所以益聞者,曹丘揚之也。

(取材于《史記·季布欒布列傳》)注釋:①瘳(chōu):痊愈。

②招權顧金錢:大意是借重他人權勢獲得錢財。13.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單于嘗為書嫚呂后,不遜

遜:恭順B.諸將皆阿呂后意

阿:迎合C.事貴人趙同等,與竇長君善

善:友好D.季將軍不說足下,足下無往

說:勸說

14.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3分)A.諸將皆阿呂后意,曰“然”

上默然慚B.困于平城

足下何以得此聲于梁楚間哉C.今噲奈何以十萬眾橫行匈奴中

欲以為御史大夫D.何足下距仆之深也 為上客,厚送之

15.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3分)A.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

這一定是因為有人不符合實際地夸獎我來欺騙陛下B.河東吾股肱郡,故特召君耳

河東是像我的大腿和臂膀一樣重要的郡,所以特地召見你啊C.布辭之官

季布就辭別了皇上,回到了河東郡守的原任D.吾聞曹丘生非長者,勿與通

我聽說曹丘生不是年長之人,(有事)不必向他通報16.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3分)A.季布認為秦王朝對匈奴用兵,引起了陳勝等人造反,帶來了巨大創(chuàng)傷。B.有人說季布很勇敢,但好發(fā)酒瘋,難以接近,皇帝因此未晉升其官職。C.季布反思了一個月,終于明白自己沒有功勞卻做了河東守,這是罪過。D.曹丘生不聽竇長君的勸阻,堅持讓他給自己寫介紹信,然后去見季布。17.就文章內容來看,季布這個人物有怎樣的特點?請結合相關內容簡要說明。(6分)參考答案:13.D

14.B

15.D

16.C

17.要點:①剛直不阿:季布不阿諛呂后,當面批評樊噲;敢當面指出孝文帝的沒有主見。②見微知著:季布由孝文帝召他入京卻不見他推測出背后的原因,且看出文帝沒有主見。③喜好聲名:曹丘面諛,季布即轉怒為喜,可見其好名。④信守諾言:楚人諺語“得黃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諾”。13.“說”在此處是“喜歡”的意思。

14.兩個“于”都是介詞,相當于“在”。15.“長者”指德高望重的人,“通”的意思是“交往”。16.原文“留邸一月”非“反思一個月”;“無功竊寵,待罪河東”是謙虛的說法,不是實指。17.這是一道人物形象分析題,可以從人物的主要事件,以及人物的言行舉止來分析、概括。本文主要寫了季布不阿諛呂后,批評樊噲,指出孝文帝的沒有主見等事件。還可以從別人的評價中來分析其性格。如:楚人諺語“得黃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諾”[參考譯文]漢惠帝的時候,季布擔任中郎將。匈奴單于曾經寫信侮辱呂后,而且出言不遜,呂后大為惱火,召集眾位將領來商議這件事。上將軍樊噲說:“我愿帶領十萬人馬,橫掃匈奴?!备魑粚㈩I都迎合呂后的心意,齊聲說:“好。”季布說:“樊噲這個人真該斬首??!當年,高皇帝(指劉邦)率領四十萬大軍尚且被圍困在平城,如今樊噲怎么能用十萬人馬就能橫掃匈奴呢?這是當面撒謊!再說秦王朝正因為對匈奴用兵,才引起陳勝等人起義造反。直到現(xiàn)在創(chuàng)傷還沒有治好,而樊噲又當面阿諛逢迎,想要使天下動蕩不安?!痹谶@個時候,殿上的將領都感到驚恐,呂后因此退朝,終于不再議論攻打匈奴的事了。季布做了河東郡守,漢文帝的時候,有人說他很有才能,漢文帝便召見他,打算任命他做御史大夫。又有人說他很勇敢,但好發(fā)酒瘋,難以接近。季布來到京城長安,在客館居留了一個月,皇帝召見之后就讓他回原郡。季布因此對皇上說:“我沒有什么功勞卻受到了您的恩寵,在河東郡任職?,F(xiàn)在陛下無緣無故地召見我,這一定是因為有人不符合實際地夸獎我來欺騙陛下;現(xiàn)在我來到了京城,沒有接受任何事情,就此作罷,遣回原郡,這一定是有人在您面前毀謗我。陛下因為一個人贊譽我就召見,又因為一個人的毀謗而要我回去,我擔心天下有見識的人聽了這件事,就窺探出您為人處事的深淺了?!被噬夏徊蛔髀暎X得很難為情,過了很久才說道:“河東對我來說是一個最重要的郡,好比是我的大腿和臂膀,所以我特地召見你??!”于是季布就辭別了皇上,回到了河東郡守的原任。楚地有個叫曹丘的讀書人,擅長辭令,能言善辯,多次借重權勢獲得錢財。他曾經侍奉過趙同等貴人,與竇長君也有交情。季布聽到了這件事便寄了一封信勸竇長君說:“我聽說曹丘不是個德高望重的人,您不要和他來往?!钡鹊讲芮鸹剜l(xiāng),想要竇長君寫封信介紹他去見季布,竇長君說:“季將軍不喜歡您,您不要去?!辈芮饒詻Q要求竇長君寫介紹信,終于得到,便起程去了。曹丘先派人把竇長君的介紹信送給季布,季布接了信果然大怒,等待著曹丘的到來。曹丘到了,就對季布作了個揖,說道:“楚人有句諺語說:‘得到黃金百斤,比不上得到您季布的一句諾言?!趺茨茉诹?、楚一帶獲得這樣的聲譽呢?再說我是楚地人,您也是楚地人。由于我到處宣揚,您的名字天下人都知道,難道我對您的作用還不重要嗎?您為什么這樣堅決地拒絕我呢!”季布于是非常高興,請曹丘進來,留他住了幾個月,把他作為最尊貴的客人,送他豐厚的禮物。季布的名聲之所以遠近聞名,這都是曹丘替他宣揚的結果??!6.閱讀下面的文言文見村樓記

歸有光昆山治城之隍①,或云即古婁江,然婁江已湮,以隍為江,未必然也。吳淞江自太湖西來,北向,若將趨入縣城,未二十里,若抱若折,遂東南入于海。江之將南折也,背折而為新洋江。新洋江東數(shù)里,有地名羅巷村,亡友李中丞先世居于此,因自號為羅村云。中丞游宦二十余年,幼子延實,產于江右南昌之官廨。其后,每遷官輒隨,歷東兗、汴、楚之境,自岱岳、嵩山、匡廬、衡山、瀟湘、洞庭之渚,延實無不識也。獨于羅巷村者,生平猶昧之。中丞既謝世,延實卜居縣城之東南門內金潼港。有樓翼然出于城闉之上,前俯隍水,遙望三面,皆吳淞江之野,塘浦縱橫,田塍如畫,而村墟遠近映帶,延實日焚香灑掃讀書其中,而名其樓日見村。余間過之,延實為具飯。念昔與中丞游,時時至其故宅所謂南樓者,相與飲酒論文,忽忽二紀,不意遂已隔世。今獨對其幼子飯,悲愴者久之。城外有橋,余常與中丞出郭,造故人方思曾,時其不在,相與憑檻,常至暮,悵然而返。今兩人者皆亡,而延實之樓,即方氏之故廬,余能無感乎!中丞自幼攜策入城,往來省墓及歲時出郊嬉游,經行術徑,皆可指也??鬃由俨恢冈崽?,有挽父②之母知而告之,余可以為挽父之母乎?延實既能不忘其先人依然水木之思肅然桑梓之懷愴然霜露之感矣自古大臣子孫蚤孤而自樹者史傳中多其人延實在勉之而已?!咀ⅰ竣仝颍簺]有水的護城壕。有水稱池,無水稱隍。②挽父:人名,孔子不知父葬何處,是陬邑人挽父的母親相告后,才將母親靈柩送往防山合葬。15.對下列句子中劃線的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然婁江已湮

湮:堵塞。B.生平猶昧之

昧:不清楚。C.延實卜居縣城之東南門內金潼港

卜:料想,打算D.造故人方思曾

造:拜訪16.下列各組句子中,劃線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江之將南折也

先妣撫之甚厚B.延實為具飯

難為俗人言也C.時時至其故宅所謂南樓者

得不焚,殆有神護者D.余常與中丞出郭

與螻蟻何以異17.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文以簡潔而不乏生動的文字寫見村樓的環(huán)境、來歷,敘寫中寓含著作者深切的故人之思。B.本文在回憶時注重細節(jié),捕捉了日常平凡的生活畫面,似不經意的文字描寫營造出一種令人回味的意境。C.作者以長輩身份為樓題記,追述往事,緬懷故友,以孔子及能“自樹”的大臣子孫為例,勉勵后輩發(fā)憤努力。D.本文綜合運用了記敘、描寫、抒情等多種表達方式,且能將其自然融為一體,不留斧鑿之痕。18.將上文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中丞自幼攜策入城,往來省墓及歲時出郊嬉游,經行術徑,皆可指也。(2)所以隱忍茍活,幽于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19.用“/”給上文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延實既能不忘其先人依然水木之思肅然桑梓之懷愴然霜露之感矣自古大臣子孫蚤孤而自樹者史傳中多其人延實在勉之而已參考答案:15.C16.D17.C18.(1)中丞從小的時候騎馬入城,來往掃墓和過年的時候到郊外嬉戲游玩,所經過的道路,都還可以一一指出。(2)我所以忍耐著茍活下來,陷身于污穢的監(jiān)獄中而不死去,是因為我遺憾內心想做的事尚未完成,如果平庸地死了,我的文章著述便不能彰明于后世。19.延實既能不忘其先人/依然水木之思/肅然桑梓之懷/愴然霜露之感矣/自古大臣子孫蚤孤而自樹者/史傳中多其人/延實在勉之而已15.【試題分析】本題考查文言實詞的意思和用法。C項“延實卜居縣城之東南門內金潼港”,前面說“獨于羅巷村者,生平猶昧之。中丞既謝世”,此處如把“卜”解釋為“料想、打算”就和語境不合,因為這是具體的行為,并不是“打算”,此處“卜”為“選擇(處所)”之意?!究键c定位】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久麕燑c睛】理解文言實詞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義法:由于任何一個實詞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只可能有一個意義,因此可因文來定義,即根據具體的上下文語境來判斷某個實詞的具體意項。答題時要把實詞放回到原文語境中,結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刹扇〈朐姆?、課內回顧法、成語遷移法??蓪⒃~義代入文中,結合上下文的語境來判斷對錯。結合語境,理解實詞含義,要注意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通假字、詞類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義。從字音相同推測通假字,通過語法特征推斷出詞性,用互文見義對照解釋前后詞。比如本題的C項,可以借助前面的語境來分析“卜”的意思。16.【試題分析】本題考查文言虛詞的意思和用法。題干要求選出“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A項,第一個“之”,主謂之間,取獨;第二個“之”,代詞,她。B項,第一個“為”,替;第二個“為”,對。C項,第一個“者”,定后標志;第二個“者”,……的原因。D項兩個“與”都是介詞,和?!究键c定位】理解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久麕燑c睛】虛詞的辨析方法如下:一、關注詞性差異。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虛詞的用法和意義都會隨其在句中位置的改變而改變,明確這一點,不僅能在學習的時候做到綱舉目張,事半功倍,答題時也能給我們提供一個更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質。應該說大多數(shù)虛詞的用法都是比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積累,多總結,熟練掌握并不難,但對其中一些虛詞的重要用法,如果沒有準確、深刻的認識,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質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題時丟分。四、結合具體語境??荚嚧痤}時,面對試卷中陌生的語段,我們一定要根據“詞不離句、句不離段”的原則,結合具體語境,在準確理解句意的基礎上判斷相應虛詞的用法和意義,切不可機械、盲目。17.【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C項,“以孔子為例,勉勵后輩發(fā)憤努力”錯。文章第三段說“孔子少不知父葬處,有挽父之母知而告之,余可以為挽父之母乎”,意思是“孔子年少的時候不知道父親被埋葬的地方,陬邑人挽父的母親知道后告訴了他我可以做挽父的母親嗎”?!究键c定位】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久麕燑c睛】這道題目是概括歸納文章內容。解答此類題的方法是:①抓住題干,讀全讀準。在閱讀題目時,須讀全、讀準題干,切忌走馬觀花。所謂讀全,就是對題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個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謂讀準,就是要準確地把握題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選對的還是選錯的,是概括內容還是分析觀點。只有對題干作全面、準確的分析理解,才能準確地答題。②放回原文,查對正誤。特別是在時間、地點、官職,人物的行為、實效方面,應仔細查對原文的詞句,全面理解,綜合分析,兩者間的差別正是把握全文的關鍵所在。對似是而非處,要有借題解文的意識。比如本題,選項C源自文章第三段,考生可以找到相關的內容來辨析正誤。18.【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第一句中,“攜策”,騎馬;“省墓”,掃墓;“歲時”,過年;“術徑”,道路;“指”,指出。第二句中,“所以”,……的原因;“糞土”,指監(jiān)獄;“恨”,古今異義,遺憾;“私心”,古今異義,內心的想法;“文采不表于后也”,狀語后置句?!究键c定位】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炯记牲c撥】本題首先要找出專有名詞,即人名、地名、官職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確定關鍵字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文言文的翻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換、組詞、保留、省略。對古今異義的詞語要“替換”;對古今詞義大體一致的詞語則“組詞”;對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對古漢語中的同義反復的詞語可以“省略”其中一個,有些虛詞不必要或難于恰當翻譯出來的也可以“省略”。19.【試題分析】本題考查文言斷句?!把訉嵓饶懿煌湎热?依然水木之思/肅然桑梓之懷/愴然霜露之感矣/自古大臣子孫蚤孤而自樹者/史傳中多其人/延實在勉之而已”,首先將句子帶回原文,結合文意理解大意,按照句意可知,這句話是說“延實既然可以不忘記他的先人,好似水思源、木思根般久久不忘根本,以莊重的態(tài)度思念故園,以悲傷失落的心情懷念著逝去的父母和祖先。從古至今的大臣的子孫中,年少喪父卻能自強不息、有所建樹的,正史中有很多這樣的人,延實是在以他們?yōu)榘駱用銊钭约毫T了”;然后尋找斷句的標志,先抓對稱的句式“依然水木之思/肅然桑梓之懷/愴然霜露之感”,接著抓句末語氣詞“矣”?!究键c定位】理解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久麕燑c睛】對于文言斷句類型的題目,不要急于答題,應當先誦讀這個篇段,通過誦讀,力求對全文的內容有個大體的了解,憑語感將能斷開的先斷開,逐步縮小范圍,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難斷處,遵循先易后難的原則。找虛詞、察對話、依總分、據修辭、對稱、反復、辨句式。抓虛詞看位置:①“夫、惟、蓋、凡、竊、請、敬”等發(fā)語詞和表敬副詞,經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語氣詞“其、蓋、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斷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對獨立的嘆詞,如嗟夫、嗟乎、嗚呼等,前后都可斷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關聯(lián)詞,如“茍”“縱”“是故”“于是”“向使”“然而”“無論”“至若”“是以”“繼而”“縱使”“然則”等前面大多可以斷句;常在句首的時間詞,如“頃之”“向之”“未幾”“已而”“斯須”“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幫助斷句。②“乎、哉、也、矣、歟、焉”等語氣詞經常放在句尾;句末語氣詞“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斷句。③“以、于、為、而、則”等連詞經常放在句中。(2)對話、引文標志:文言文的對話、引文常常用“曰”、“云”為標志,兩人對話,一般第一次對話出現(xiàn)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語。關于利用虛詞斷句,這里有一個口訣,或許對同學們斷句會有些幫助:“曰”后冒(:),“哉”后嘆(?。?,“夫”“蓋”大都在句前?!坝凇薄岸币话阍诰渲?,“矣”“耳”后面畫圓圈(。)“耶”“乎”經常表疑問(?),“也”“者”作用要停頓?;蚓洌?。)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記牢?!緟⒖甲g文】昆山治城的護城壕,有人說就是古時候的婁江。但是婁江已經堵塞,把沒有水的護城壕當做古時候的江,不一定是對的。吳淞江從太湖的西面而來,向北,好像將要流入縣城。在離縣城不到二十里的地方,河水蜿蜒曲折,終于向東南流入了大海。江將要向南流的時候,向北折流就成了新洋江。在新洋江東面幾里,有個地方叫做羅巷村,已經去世的好朋友李中丞的祖先居住在這里,所以他自號為“羅村”。李中丞在外做官二十多年,(他的)小兒子延實,是在江西南昌的官署中出生的。這之后,中丞每次調動官職的時候他總是追隨著父親,到過山東、河南、湖南、湖北一帶,從泰山、嵩山、廬山、衡山,到瀟水、湘水、洞庭湖中的江洲島嶼,延實沒有不熟知的。只是對于羅巷村,出生以來還不知道它。中丞去世以后,延實選擇居住在縣城的東南門內的金潼港。有一座樓的檐瓦像鳥翅一樣翹著,凸顯在城門外地曲城之上,它向前俯瞰隍水,向三面遙望,都是吳淞江畔的田野。水塘港口縱橫交錯,田埂蜿蜒如畫,掩映著遠近的村落。延實每天在樓中燃香、灑水清掃、讀書,并且把這座樓稱為“見村”。我偶爾路過這里,延實都為(我)準備飯菜。想起以前和(他的父親)中丞一起游賞,經常到他以前那座叫做南樓的居所,一起喝酒,討論文章,時光流逝,一轉眼已是二十四年,想不到竟已是生死永隔閱讀答案__見村樓記歸有光閱讀答案。今天獨自對著他的兒子吃飯,久久地感到悲傷痛惜。城外有一座橋,當年我常和中丞出城,拜訪老朋友方思曾,他有時不在,我們一起靠著欄桿,常常等到黃昏,才遺憾失意地回去?,F(xiàn)在他們兩個人都已去世,而延實的這座樓,就是方思曾以前的居所,我內心怎么能沒有觸動感慨呢?中丞從小的時候騎著馬入城,來往掃墓和過年的時候到郊外嬉戲游玩所經過的道路,都還可以一一指出。孔子年少的時候不知道父親被埋葬的地方,陬邑人挽父的母親知道后告訴了他我可以做挽父的母親嗎?延實既然可以不忘記他的先人,好似水思源、木思根般久久不忘根本,以莊重的態(tài)度思念故園,以悲傷失落的心情懷念著逝去的父母和祖先。從古至今的大臣的子孫中,年少喪父卻能自強不息、有所建樹的,正史中有很多這樣的人,延實是在以他們?yōu)榘駱用銊钭约毫T了。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共4題)7.下列句子所用修辭手法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項A.寄言紈绔與膏粱,莫效此兒形狀。(《紅樓夢》)B.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毛澤東《沁園春·雪》)C.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蘇軾《陽關曲·中秋月》)D.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虞美人》)參考答案:A【詳解】本題考查考生對常用的修辭方法掌握與判斷能力。解答此類題型,要求考生熟悉常用的修辭手法,知道常用的修辭手法的特點,并根據其特點進行判斷出是何種修辭。本題要求選出“句子所用修辭手法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項”,A項,是借代,“紈绔”本指“細絹做的褲子”,所以指代貴族子弟。其他三項都是比喻。B項,以銀蛇飛舞狀比喻群山連綿,以蠟象奔馳比喻山起伏之高;C項,皎潔的月兒像玉盤一樣晶瑩潔白;D項,用“一江春水”喻愁之多。故選A。8.把下面這個長句改寫成三個較短的句子,可以改變語序,增刪詞語,但不得改變原意。(5分)7月29日,由“鄭和”號遠洋訓練艦和“洛陽”號導彈護衛(wèi)艦組成的中國海軍訓練艦編隊抵達俄羅斯符拉迪沃斯托克,開始為期4天的友好訪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x參考答案:①中國海軍訓練艦編隊7月29日抵達俄羅斯符拉迪沃斯托克。②該編隊由“鄭和”號遠洋訓練艦和“洛陽”號導彈護衛(wèi)艦組成。③該編隊從當日起開始為期4天的友好訪問。9.在下面橫線處,續(xù)寫兩句話。要求句式一致,修辭一致。(5分)花因春而存在,春也因有了花的怒放,才溫馨而浪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例:橋因河而存在,河也因有了橋的溝通,才美麗而多情。云因天空而存在,天空也因有了云的點綴,才絢麗而多姿。略10.下列各項中,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A.住房問題既是民生問題也是發(fā)展問題,關系到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關系到人民群眾的安居樂業(yè),關系到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B.釣魚島事態(tài)激化到當前地步,直接原因是由日本的短視造成的。但這又與美國有意無意推波助瀾不無關聯(lián)。實際上,美日對釣魚島的私相授受,使日本的錯覺不斷強化。C.城鎮(zhèn)建設要充分體現(xiàn)天人合一理念,提高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特色,構建生態(tài)與文化保護體系,實現(xiàn)城鎮(zhèn)與自然和諧發(fā)展。D.金秋十月,常德市有關部門針對廣大橘農柑橘銷售難的現(xiàn)象采取了減免市場設施占用費、擴大柑橘宣傳力度、組織客源、減少申報環(huán)節(jié)等幫助橘農們打開銷路。參考答案:A試題分析:辨析病句首先應熟知病句的類型,最常用的判別方法是劃分句子結構成分,先看主謂賓,再看定狀補,判斷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殘缺贅余、搭配不當、結構混亂、語序不當?shù)葐栴}。如果結構上沒有問題,可從邏輯意義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關系不當?shù)葐栴}。B,結構混亂,“原因”“由……造成的”雜糅,去掉“由……造成”;C,“提高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特色”,“提高”與“特色”搭配不當;D,成分殘缺,謂語“采取”缺少賓語,可在“等”后加上“措施”?!究键c定位】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層級為表達運用E?!炯记牲c撥】語病主要分為兩大類:結構性語病和語義性語病,本題主要考查結構性語病。對于結構性病句,考生應多從語法角度分析,先壓縮,再看搭配。比如C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