獸醫(yī)學3-畜禽寄生蟲病防治課件_第1頁
獸醫(yī)學3-畜禽寄生蟲病防治課件_第2頁
獸醫(yī)學3-畜禽寄生蟲病防治課件_第3頁
獸醫(yī)學3-畜禽寄生蟲病防治課件_第4頁
獸醫(yī)學3-畜禽寄生蟲病防治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8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五章畜禽寄生蟲病防治第一節(jié)畜禽寄生蟲病概論一、寄生蟲、宿主及其相互關系寄生蟲、宿主及寄生蟲病的概念寄生蟲的類型宿主的類型寄生蟲與宿主的相互關系外界環(huán)境因素與寄生蟲的關系二、寄生蟲病的流行規(guī)律寄生蟲的生活史寄生蟲病發(fā)生與流行條件寄生蟲病的感染途徑三、畜禽寄生蟲病診斷方法(一)觀察臨床癥狀(二)調查流行因素(三)尸體剖檢(四)實驗室診斷1.糞便蟲卵和幼蟲的檢查:直接涂片法;飽和鹽水漂浮法;反復洗滌沉淀法;幼蟲檢查法;2.螨蟲檢查3.蟯蟲卵檢查4.免疫學診斷:皮內反應;沉淀反應;凝集反應;補體結合反應;免疫熒光抗體反應集卵法1.沉淀法取糞便5g,加清水100ml以上,攪勻成糞汁,通過260~250μm(40~60目)銅篩過濾,濾液收集于三角燒瓶或燒杯中,靜置沉淀20~40min,傾去上層液,保留沉渣。再加水混勻,再沉淀,如此反復操作直到上層液體透明后,吸取沉渣檢查。此法適用于檢查吸蟲卵。

集卵法2.漂浮法取糞便10g,加飽和食鹽水100ml,混合,通過250μm(60目)銅篩,濾入燒杯中,靜置半小時,則蟲卵上??;用一直徑5~10mm的鐵圈,與液面平行接觸以沾取表面液膜,抖落于載玻片上檢查。此法適用于線蟲卵的檢查。

也可取糞便1g,加飽和食鹽水10ml,混勻,篩濾,濾液注入試管中,補加飽和鹽水溶液使試管充滿,管口覆以蓋玻片,并使液體和蓋玻片接觸,其間不留氣泡,直立半小時后,取下蓋玻片鏡檢有無蟲卵。

常用的漂浮液

飽和食鹽水:在1000ml水中加食鹽380g,比重約1.18。飽和硫代硫酸鈉溶液:在1000ml水中,加硫代硫酸鈉1750g,比重在1.4左右。此外還有飽和硫酸鎂溶液,硫酸鋅溶液等。

集卵法3.錦綸篩兜集卵法取糞便5~10g,加水攪勻,先通過260μm(40目)的銅絲篩過濾;濾下液再通過58μm(260目)錦綸篩兜過濾,并在錦綸篩兜中繼續(xù)加水沖洗,直到洗出液體清澈為止;爾后取兜內糞渣涂片檢查。此法適用于寬度大于60μm的蟲卵。羊體內的寄生蟲卵形態(tài)組織內原蟲檢查法有些原蟲可以在動物身體不同組織中寄生。一般在死后剖檢時,取一小塊組織,以其切面在載玻片上做成觸片或抹片,染色后檢查。抹片或觸片可用姬氏染色法或瑞氏染色法。泰勒蟲病的病畜,常呈現(xiàn)局部的體表淋巴結腫大,采用淋巴結穿刺,抽取內容物,染色后,鏡檢。家畜患弓形蟲病時,生前診斷可取腹水,染色后,查找滋養(yǎng)體。

四、畜禽寄生蟲病防制措施(一)體內驅蟲(二)外界環(huán)境殺蟲(三)阻斷傳播途徑(四)提高自身抵抗力(五)免疫預防1.弓形蟲病

(toxoplasmosis)病原(pathogeny)1.滋養(yǎng)體2.包囊3.裂殖體4.配子體5.卵囊流行特點(epidemiology)癥狀(symptom)診斷(diagnosis)防治

(preventionandtreatment)弓形蟲病豬弓形蟲病是由龔地弓形蟲引起的豬的一種寄生蟲病,表現(xiàn)發(fā)熱、呼吸困難、腹瀉、皮膚出現(xiàn)紅斑、懷孕母豬可能流產或分娩虛弱仔豬及死胎等癥狀。本病分布于世界各地,廣泛流行于人、畜及野生動物中,是人畜共患病。

病原本病病原為肉孢子蟲科(Sarcocystidae)的龔地弓形蟲(Toxoplasmagandii)(簡稱弓形蟲)。速殖子(滋養(yǎng)體)呈半月形香蕉狀或梭形、梨形、橢圓形,大小為4~8μm×1.5~4μm,一端稍尖,一端鈍圓,核位于中央或稍偏于鈍端,新鮮蟲體透明,多存在于細胞內,也可以游離在細胞外體液中。

流行特點貓是弓形蟲病的主要傳播者和重要的傳染源,在本病的流行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貓感染后,糞便中排放卵囊1~2周,1g貓糞中可多達1000萬個卵囊。本病的急性發(fā)作多見于架子豬。發(fā)病無季節(jié)性,氣候驟變、營養(yǎng)不良、懷孕等都是發(fā)病誘因。弓形蟲的終末宿主是貓,它在貓上皮細胞內生殖形成卵囊。弓形蟲的中間宿主很多,包括哺乳動物(包括人和豬)、鳥類、魚類等。在中間宿主體內,弓形蟲在有核細胞內進行無性繁殖,在急性感染期形成半月形的速殖子(滋養(yǎng)體)及許多蟲體的集落;慢性感染期蟲體呈休眠狀態(tài),在腦、眼和心肌中形成圓形包囊(組織囊)。豬及其他動物吃了被感染性卵囊,速殖子及包囊污染的飼料、飲水、乳汁等均可被感染,速殖子也可通過皮膚、粘膜感染,還可通過胎盤感染胎兒。

癥狀本病癥狀與豬瘟相似。豬患病初期體溫升高到40.5~42℃?;?,精神萎頓,少食或拒食,糞便干結并帶粘液,以耳后、鼻盤、胸下、腹下等處出現(xiàn)紅斑,其后紅斑變?yōu)榘导t色至紫黑色。同時表現(xiàn)呼吸困難。懷孕母豬一般食欲正常,但后肢無力,癱瘓,并可發(fā)生流產。

診斷根據流行病學、癥狀與病變可做出初步診斷,確診必須經實驗室查出病原體和特異性抗體。可取豬肺、淋巴結或胸腹腔滲出液涂片、染色、鏡檢蟲體。檢查抗體常用間接血凝、補體結合反應、熒光抗體試驗等。

鑒別診斷本病易與急性豬瘟混淆,可通過觀察脾臟病變,蟲體檢查及血清學方法加以區(qū)別。母豬患本病后的癥狀很像產前或產后癱和軟骨病,區(qū)別的方法是本病用磺胺類藥治療有效,而后者用鈣劑治療有效。

2.肉孢子蟲病

(sarcocystosis)病原(pathogeny)流行特點(epidemiology)癥狀(symptom)診斷(diagnosis)防治

(preventionandtreatment)3.日本血吸蟲病

(schistosomiasisjaponica)病原(pathogeny)流行特點(epidemiology)癥狀(symptom)診斷(diagnosis)防治

(preventionandtreatment)

5.囊尾蚴病病原(pathogeny)豬囊尾蚴牛囊尾蚴流行特點(epidemiology)癥狀(symptom)豬囊尾蚴?。╟ysticercuscellulosae)牛囊尾蚴病(cysticercosisbovis)診斷(diagnosis)防治

(preventionandtreatment)

6.棘球絳蟲與棘球蚴病

病原(pathogeny)流行特點(epidemiology)癥狀(symptom)診斷(diagnosis)防治

(preventionandtreatment)7.旋毛蟲病(trichinosis)病原(pathogeny)流行特點(epidemiology)癥狀(symptom)診斷(diagnosis)防治

(preventionandtreatment)

病原(pathogeny)流行特點(epidemiology)癥狀(symptom)診斷(diagnosis)防治

(preventionandtreatment)

1.細頸囊尾蚴?。?豬蛔蟲

病原(pathogeny)流行特點(epidemiology)癥狀(symptom)診斷(diagnosis)防治

(preventionandtreatment)豬蛔蟲病豬蛔蟲病由的豬蛔蟲寄生于豬的小腸所引起的一種常見多發(fā)寄生蟲病,是仔豬的重要疾病之一,遍布全球各國。仔豬常因感染蛔蟲而生長發(fā)育不良,形成僵豬,豬出欄期推遲,飼料浪費,甚至死亡等,造成較嚴重的經濟損失。

病原豬蛔蟲(Ascarissuum),屬蛔科(Ascaridae),其發(fā)育無需中間宿主,隨糞便排出的蟲卵,在外界適宜的條件下經一定時間發(fā)育為含第二期幼蟲的感染性蟲卵,通過飼料、飲水或豬只到處掘土覓食經口感染。豬蛔蟲寄生于豬小腸內。成蟲呈黃白色或淡紅色,雄蟲長150~250mm,直徑約3mm,尾端向腹面彎曲,雌蟲200~400mm,直徑約5mm,尾端尖直。蟲卵大小為60~70μm×40~60μm。

流行病學本病發(fā)生普遍,主要危害3~6月齡的豬。豬由于吃入含有感染性幼蟲的卵而染病。蟲卵在小腸中孵出幼蟲,穿過腸壁進入血管,通過門脈進入肝臟,而沿腔靜脈、右心室、肺動脈移行至肺,再由支氣管上行到會厭,又被豬咽下,重新進入消化道,在小腸內發(fā)育為成蟲,這個過程約為2個月。

癥狀在幼蟲移行時引起蛔蟲性肺炎,病豬體溫升高,咳嗽,呼吸急促。成蟲寄生在小腸內,感染輕時無癥狀,感染重時病豬表現(xiàn)為消化不良,腹瀉,食欲不振,生長緩慢,有時磨牙。發(fā)生腸梗阻時病豬可出現(xiàn)劇烈腹痛;在蛔蟲毒素引起中毒時可呈短暫痙攣等神經癥狀。

病變幼蟲在肝肺移行時,可引起肝出血、壞死,最后形成星狀白斑,稱乳斑肝,肺葉呈暗紅色,細支氣管與肺葉有出血點,肺內有大量蛔蟲幼蟲。成蟲可引起小腸黏膜有出血斑,并有卡他性炎癥,成蟲大量扭結時,可見腸管阻塞,蛔蟲進入膽管,阻塞膽道可引起黃疸。

診斷本病常無特殊癥狀,除非見豬自行排出蛔蟲,生前一般很難做出診斷??扇〖S便用飽和鹽水漂浮后檢查蛔蟲卵來確診。

防治平時搞好豬舍和運動場的清潔衛(wèi)生和消毒,豬的糞便與墊草應堆積發(fā)酵或漚肥(所產生物熱可殺死蛔蟲卵)。定期預防性驅蟲,發(fā)病豬用左旋咪唑按豬8mg/kg體重,溶水灌服,或混料喂服,或配成5%溶液進行皮下或肌肉注射。也可用四咪唑按豬50~100mg/kg體重灌服,或按0.1%~0.4%的比例混拌飼料中喂服。還可以用丙硫苯咪唑按豬5mg/kg體重混于飼料中一次喂服。

3.豬后圓線蟲病

病原(pathogeny)流行特點(epidemiology)癥狀(symptom)診斷(diagnosis)防治

(preventionandtreatment)4.豬毛首線蟲病

病原(pathogeny)流行特點(epidemiology)癥狀(symptom)診斷(diagnosis)防治

(preventionandtreatment)5.豬胃線蟲病病原(pathogeny)流行特點(epidemiology)癥狀(symptom)診斷(diagnosis)防治

(preventionandtreatment)6.棘頭蟲病

病原(pathogeny)流行特點(epidemiology)癥狀(symptom)診斷(diagnosis)防治

(preventionandtreatment)7.豬疥螨病

病原(pathogeny)流行特點(epidemiology)癥狀(symptom)診斷(diagnosis)防治

(preventionandtreatment)豬疥螨病豬疥螨寄生于豬的皮膚內引起皮膚發(fā)紅點、膿包、結痂、龜裂等的慢性外寄生蟲病。世界性分布我國各地均有發(fā)生。病原

豬疥螨(Sarcoptesscabielvar.suis),屬于疥螨科(Sarcoptidae),其成蟲圓形,淺黃白色或灰白色,背面隆起,腹面扁平,有4對短粗的足,雌蟲為0.33~0.45mm×0.25~0.35mm,雄蟲為0.20~0.23mm×0.14~0.19mm,蟲卵呈橢圓形,大小平均為100μm×150μm。

流行病學本病各地都有發(fā)生,冬天和早春多見,各種年齡和品種的豬都能感染。豬患病后可影響其生長發(fā)育。飼養(yǎng)管理和環(huán)境條件差,特別對陰暗、潮濕、擁擠的豬舍內的豬最易感染。可通過直接接觸感染,也可通過用具、媒介動物及工作人員的活動而間接傳播。疥螨的發(fā)育過程包括蟲卵、幼蟲、若蟲、成蟲4個階段,都在豬的皮膚內完成,整個發(fā)育周期為8~22天。

癥狀豬眼周、頰部、耳根、背部、體側、股內側都可感染。感染處劇癢,病豬到處摩擦或以肢蹄搔擦患處,以致患處表現(xiàn)脫毛、結痂、皮膚增厚并形成皺褶和龜裂。診斷

根據本病流行特點、癥狀和皮膚炎癥可做出初步診斷,取患部皮膚上的痂皮鏡檢。發(fā)現(xiàn)蟲體即可確診。

防治豬舍應保持清潔、衛(wèi)生、干燥、通風。防止引進疥螨病病豬。病豬應及早治療,可用肥皂水徹底洗刷患部,再用0.5%~1.0%敵百蟲涂搽或噴灑患部,每周1次,連用2~3次;也可用5mg/kg水溴氰菊酯溶液噴淋,每頭豬用藥液3升,5天1次,連用2~3次。也可用阿維菌素(或伊維菌素)按豬0.3mg/kg體重頸部皮下注射,連用2次,每次間隔5天。

豬虱豬虱是寄生于豬體表并以吸取血液為主的一種外寄生蟲,分布于全世界,我國各地普遍存在,尤其是飼養(yǎng)管理不良的豬場,大小豬只都有不同程度的寄生,誘發(fā)皮膚病,使豬、特別是仔豬的生長受到一定影響。

病原豬虱主要是屬血虱科(Haematopinidae)的豬血虱(Haematopinussuis)。豬血虱背腹扁平,橢圓形,表皮呈革狀,呈灰白色或灰黑色,體長可達5mm。頭部較胸部為窄,呈圓錐形;觸角短,通常有5對節(jié)組成;復眼一對,高度退化;口器為刺吸式。胸部三節(jié)融合具有三對足,每足末端有爪。腹部比胸部寬。雄虱末端鈍圓,雌虱末端分叉。卵呈長橢圓形,黃白色,大小為0.8~1.0×0.3mm,有卵蓋,上有顆粒狀小突起。若蟲酷似成蟲,只有個體較小,腹部較短,生殖器官未發(fā)育成熟。豬血虱的發(fā)育過程包括卵、若蟲和成蟲三個階段。

流行病學豬血虱終生不離豬體,不完全變態(tài)發(fā)育,經卵、若蟲和成蟲三個發(fā)育階段。大豬和母豬體表的各階段虱均是傳染來源,通過直接接觸傳播,尤其在場地狹窄、豬只密集擁擠、管理不良時最易感染,也可通過墊草、用具等引起間接感染。一年四季都可感染,但以寒冷季節(jié)感染嚴重。

癥狀在豬腋下、大腿內側、耳殼后最多見,病豬時常磨擦,不安,食欲減退,營養(yǎng)不良和消瘦,尤以2~4月齡仔豬更嚴重。

診斷檢查豬體表,尤其耳殼后、腋下、大腿內側等部位皮膚和近毛根處,找到蟲體或蟲卵。豬血虱無眼無翅,體表灰色,背腹扁平,有頭、胸、腹三部組成。頭部狹長,有刺吸口器,胸部有3對發(fā)育良好的足,腹部卵圓形,中央有氣門,蟲體大小4~5mm。蟲卵橢圓形、黃色,牢固地粘著在豬毛上,不易脫落。防治治療與綜合性控制措施參照疥螨病。

豬附紅細胞體病附紅細胞體病是由立克次氏體引起的一種熱性、溶血性多種動物共患的急性血液寄生蟲病,豬附紅細胞體病的病原體主要有兩種:豬附紅細胞體及小附紅細胞體。

病原及流行病學附紅細胞體呈球形、逗點狀、卵圓形、月芽形等多種形態(tài),直徑0.2~1.5μm,最大可達2.5μm,附于紅細胞表面或在血漿中作搖擺、扭轉、翻滾等運動。寄生于紅細胞表面時,使紅細胞變形為齒輪狀、星芒狀或不規(guī)則形。姬氏染色時,染成淡天藍色,瑞氏染色時蟲體呈蘭黑色。紅細胞染蟲率一般為50%~60%。該病多經吸血昆蟲、污染的針頭、器械通過血液傳播,也可經胎盤傳染給仔豬,本病一年四季都可發(fā)病,但以夏秋多發(fā)。

癥狀附紅細胞體病以高熱、貧血、黃疸為主要臨床特征。病豬體溫升高,達40~42℃,稽留熱型;精神沉郁,不愿走動,喜臥地、食欲降低或廢絕;呼吸急促,心音亢進,兩耳腫或發(fā)紺,耳尖變干,鼻鏡干燥,可視粘膜蒼白或黃染,有輕度結膜炎癥狀。初期及中期病豬營養(yǎng)中等,便秘,糞球被覆有粘膜或粘液,嚴重時帶血;后期尿液棕紅色。初生仔豬急性發(fā)作,表現(xiàn)為高熱,可視粘膜蒼白,耳尖發(fā)紫,乃至全身,出生后1h左右開始死亡,1~3天全窩死光。

癥狀30日齡左右仔豬發(fā)病多呈亞急性經過,可視粘膜蒼白,耳尖或全身出現(xiàn)紫色斑,手壓不褪色。成年豬多呈慢性經過,食欲下降或廢絕,癥狀似豬瘟。懷孕母豬多表現(xiàn)流產,病程較長,多因貧血、缺氧、機體衰竭而死亡。仔豬臍部、四肢內側及腹下有出血點或出血斑。嚴重時病豬皮膚皸裂,感染后皮膚靡爛,耐過的仔豬因生長受阻而變?yōu)榻┴i。后期常因繼發(fā)感染腸炎而下痢,母豬性行為喪失,流產,生殖機能下降。

病理變化患豬腹下及四肢內側有紫紅色出血斑,全身淋巴結腫脹,切面外翻,有液體流出;急性死亡病畜血液稀薄,不易凝固,各種粘膜及漿膜黃染,胸腹部皮下脂肪輕度黃染,脾臟腫大1~2倍,質軟,表面有栗粒大的丘疹樣出血結節(jié)或針尖大小的黃色點狀壞死;肝稍腫大,土黃色,表面有區(qū)域性壞死點,膽囊腫大,膽汁粘稠;心肌熟肉樣,心臟冠狀溝脂肪輕度黃染;肺間質水腫,腎混濁腫脹,暗紅色,質地脆;結腸、直腸粘膜有栗粒大小、深陷的潰瘍。

診斷根據貧血、黃疸、發(fā)熱等癥狀,且溫暖季節(jié)多發(fā),結合鏡檢即可確診。鏡檢時,患豬耳靜脈采血(不用酒精棉球擦拭,以防紅細胞變形),滴于載玻片上,抹片后用瑞氏染色法,然后用高倍鏡檢,可看到紅細胞呈星芒狀,或鋸齒狀,表面有蘭黑色顆粒1~3個,多者可有3~5個或10個,即可確診。

治療對病豬可用貝尼爾、黃色素及四環(huán)素類抗生素對本病的治療效果較好,而青霉素、鏈霉素、慶大霉素藥物無效。臨床上可用貝尼爾,按3~5mg/kg體重,配成5%~7%的溶液,深部肌肉注射,1日1次,連用3次,然后再用四環(huán)素片,每日2次喂服,連用3天。在治療病豬的同時對豬群用1000mg/kg體重的土霉素及200mg/kg體重的金霉素拌于飼料中,療程為2周,2周后改用250mg/kg體重阿散酸拌于飼料中,用藥2周。山東農業(yè)大學動物醫(yī)院對豬群用復方新諾明拌料,每kg飼料0.4g混飼,連喂3~5天,即可控制該病的流行。對發(fā)病豬用鹽酸苯脲咪唑,劑量為2mg/kg體重,肌肉注射,每天一次,連用2次即可控制病情效果十分明顯。

治療在病情嚴重時,還可同時結合對癥治療。針對貧血癥狀,可肌注維生素B12或內服硫酸亞鐵,以促進機體造血機能的恢復;用維生素C、維生素K3、止血敏等止血;用大黃等健胃,這些均可促進患豬的早日康復。

預防本病生活史雖不十分明確,但就本病5~11月份多發(fā),國內外普遍認為吸血昆蟲在本病的傳播中起主要作用,故本病的預防應綜合治理,如保持圈舍衛(wèi)生,撲滅媒介昆蟲。此外,可進行藥物預防,方法如下:

1.對氨基苯胂酸5ml/t飼料,拌料。

2.土霉素10mg/kg體重,給分娩前母豬肌注,防止母豬發(fā)病;50mg/kg體重,給1日齡仔豬注射。

第四節(jié)家禽主要寄生蟲?。?雞球蟲2.雞住白細胞蟲?。?雞絳蟲?。?雞蛔蟲?。?雞羽虱1.雞球蟲

病原(pathogeny)流行特點(epidemiology)癥狀(symptom)診斷(diagnosis)防治

(preventionandtreatment雞球蟲病病原及其生活史

寄生在雞腸內的球蟲?;旌细腥荆渲兄虏×ψ顝娬呤羌纳诿つc的柔嫩艾美耳球蟲和寄生在小腸中段的毒害艾美耳球蟲。隨病雞糞便排出的是發(fā)育中的配子生殖階段形成的卵囊。球蟲的卵囊,一般呈卵圓形,淡綠色,后者為無色。

卵囊在外界環(huán)境適宜的溫濕度等條件下,進行孢子生殖,即發(fā)育分裂成為四個孢子囊,孢子囊又各含兩個具有感染能力的子孢子。這種共含有八個子孢子的抵抗力很強的感染性卵囊,被雞吞食以后,經數日至數周,在雞體內發(fā)育。首先,在雞的腸腔,子孢子侵入腸粘膜的上皮細胞,進行無性繁殖的裂體生殖,使病雞的腸壁粘膜受到損害。經過若干世代的無性繁殖之后,轉入有性繁殖的配子生殖階段,在腸腔內最后形成卵囊。

球蟲的卵囊最宜于潮濕、溫暖、陰涼的糞土中發(fā)育。舍場狹窄、清潔衛(wèi)生條件差,則易造成卵囊散播。

流行病學各種年齡的雞均易感,3月齡以內,尤其是15~50日齡的雞群更為易感。主要通過消化道感染。

病雞的糞便污染過的飼料、飲水、土壤或用具等,都有卵囊存在;其他鳥類、家畜和某些昆蟲,以及飼養(yǎng)管理人員,都可以成為球蟲病機械性的傳播者。被蒼蠅吸吮到體內的卵囊,可以在其腸道中保持生活力達24小時。

癥狀急性型:多見于雛雞。病初精神萎頓,食欲減退,泄殖腔周圍的羽毛被液狀排泄物粘在一起。以后由于腸上皮細胞的大量破壞和自體中毒加劇,病雞出現(xiàn)共濟失調,翅膀下垂,貧血、雞冠蒼白,糞便呈水樣、稀薄,帶血。若為柔嫩艾美耳球蟲感染則排血便。慢性型:多見于4~6月齡以上的雞。病程較長,持續(xù)數周到數月。癥狀較輕,有間歇性下痢,逐漸消瘦,產蛋減少,很少死亡。

病理變化柔嫩艾美耳球蟲引起的病變主要在盲腸,可見一側或兩側盲腸顯著腫大,其中充滿暗紅色血液或凝固的血塊,盲腸粘膜斑點或彌漫性出血,盲腸上皮變厚,有嚴重的糜爛甚至壞死脫落,與盲腸內容物、血凝塊混合凝固,形成堅硬的“腸栓”。

病理變化毒害艾美耳球蟲損害小腸中段,可見腸壁、腸粘膜上有明顯的灰白色斑點狀壞死病灶和小出血點相間雜,或呈彌漫性出血;小腸中部向后的腸腔中充滿凝固的血液,使腸管在外觀上呈淡紅色或褐紅色。癥狀較輕者,小腸內容物呈胡蘿卜醬色。

診斷診斷雞的球蟲病,應結合調查流行病學資料,觀察臨床癥狀和檢查糞便以及尸體剖檢等,進行綜合分析。在每年的春末夏初,雛雞表現(xiàn)有消瘦、貧血和糞便中帶血等癥狀時,應取病雞的糞便,用飽和鹽水浮集法檢查,若發(fā)現(xiàn)球蟲的卵囊,即可確診。

防治

(1)氯苯胍

預防按30~33mg/kg濃度混飼,連用1~2個月,治療按60~66mg/kg混飼3~7天,后改預防量予以控制。(2)氯羥吡啶(克球粉,可愛丹)

混飼預防濃度為125~150mg/kg,治療量加倍,連用5~7天,育雛期連續(xù)給藥。(3)氨丙啉

可混飼或飲水給藥?;祜曨A防濃度為100~125mg/kg,連用2~4周。應用本藥期間,應控制每kg飼料中維生素B1的含量以不超過10mg為宜,以免降低藥效。

防治(4)呋喃唑酮(痢特靈)

可混飼或飲水給藥。預防濃度為100~200mg/kg飼料,連用1周,停藥2~3天,如此重復使用;治療濃度為300~400mg/kg飼料,連用1周,停藥1周,再改用預防量。使用本藥必須注意與飼料或飲水混合均勻。(5)鹽霉素

預防按60~70mg/kg飼料混飼連用。(6)常山酮(速丹)

預防按3mg/kg濃度混飼連用至蛋雞上籠,治療用6mg/kg濃度混飼連用1周,后改用預防量。

防治(7)磺胺類藥

常用的磺胺藥有:

復方磺胺-5-甲氧嘧啶(SMD-TMD)。按0.03%拌料,連用5~7天。

磺胺間二甲氧嘧啶(SDM)。預防按125~250mg/kg濃度混飼,16周齡以下雞可連續(xù)使用;治療按1000~2000mg/kg濃度混飼或按500~600mg/kg飲水,連用5~6天,或連用3天,停藥2天,再用3天。

防治球蟲病時,需要早診斷,早用藥。藥物的種類需經常更換,以防產生耐藥性。在治療球蟲病的同時,補充維生素和應用抗菌藥物,能提高療效,減少死亡。

2.雞住白細胞蟲病

病原(pathogeny)流行特點(epidemiology)癥狀(symptom)診斷(diagnosis)防治

(preventionandtreatment住白細胞原蟲病病原

住白細胞原蟲在分類上屬孢子蟲綱,球蟲目,住白細胞原蟲屬。國內寄生于雞的主要有卡氏住白細胞原蟲和沙氏住白細胞原蟲。卡氏住白細胞原蟲主要寄生于紅細胞,被寄生的宿主細胞呈圓形,細胞核被擠壓成扁平的長桿狀,圍于蟲體一側,甚至宿主細胞核消失。沙氏住白細胞原蟲寄生于宿主的白細胞內,被寄生的宿主細胞呈紡綞形,細胞核呈深色狹長的帶狀,圍于蟲體一側,有時可在蟲體兩側呈半月形。染色后蟲體細胞質呈暗藍色,細胞核為紫紅色。

生活史住白細胞原蟲的發(fā)育經裂殖生殖、配子生殖和孢子生殖三個階段。裂殖生殖在禽類內臟器官的組織細胞內進行;配子生殖前期發(fā)生在禽類的紅細胞或白細胞內;配子結合和孢子生殖在媒介昆蟲體內完成??ㄊ献“准毎x的傳播媒介為庫蠓,沙氏住白細胞原蟲的媒介為蚋。

卡氏住白細胞原蟲的生活史(1)裂殖生殖:感染卡氏住白細胞原蟲的庫蠓,在對雞體吸血時隨其唾液將蟲體的成熟子孢子引入到雞體內。子孢子首先在雞的血管內皮細胞內增殖,每個子孢子至少繁殖形成十幾個裂殖體。裂殖體破裂,釋放出成熟的球形裂殖子。(2)配子生殖:從成熟的裂殖子進入血液至大小配子體發(fā)育成熟,是在雞體的末梢血液組織中完成的,宿主細胞是紅細胞或成紅細胞及白細胞。配子生殖的后期,即大、小配子體成熟后釋放出大配子和小配子是在庫蠓體內完成的。(3)孢子生殖:當庫蠓在雞體吸血時,將雞末梢血液中的大、小配子體吸取,隨即進入庫蠓胃內,然后在胃壁里迅速發(fā)育形成大、小配子。大、小配子結合成合子,逐漸增長為動合子,繼而形成卵囊。成熟的卵囊內含有大量具有感染力的子孢子,聚集在庫蠓的唾液腺中,一有機會便隨庫蠓的唾液進入雞的血液中,使之發(fā)生感染。

流行病學本病的發(fā)生與庫蠓和蚋的活動密切相關,一般氣溫在20℃以上時,庫蠓和蚋繁殖快、活動力強,本病流行也就嚴重,因此本病的流行有明顯的季節(jié)性,南方多發(fā)生于4~10月份,北方多發(fā)生于7~9月份。各個年齡的雞都能感染,成年雞較雛雞更易感,但雛雞的發(fā)病率較成年雞高。8~12月齡的成年雞或一年以上的種雞,感染率雖高,但死亡率不高。

癥狀病初食欲不振,精神沉郁,運動失調,兩肢輕癱,排白綠色稀糞,常因突然咯血,呼吸困難而死亡。1~3月齡雛雞發(fā)病率高,可造成大批死亡,中雞和成雞常呈現(xiàn)貧血,雞冠和肉髯蒼白,所以本病也稱為“白冠病”。病雞排白色或綠色水樣稀糞,產蛋減少或停止,軟殼蛋、無殼蛋增多。

病理變化本病的特征性病變?yōu)榭诹黪r血或口腔內積存血液凝塊,雞冠蒼白,血液稀薄,全身性出血,尤其是胸肌和腿部肌肉散在明顯的點狀或斑塊狀出血,各內臟器官亦呈現(xiàn)廣泛性出血?;野咨〗Y節(jié)是裂殖體在肌肉或其他器官內增殖形成的集落,最常見于腸系膜、心肌、胸肌,也見于肝臟、脾臟、胰臟等器官,其大小為針尖大至粟粒大,白色,與周圍組織有明顯的界限。

診斷生前取病禽外周血一滴,涂成薄片,用姬氏或瑞氏液染色,置高倍鏡下發(fā)現(xiàn)有住白細胞原蟲蟲體可確診。死后挑取肌肉、肝、脾、腎等組織器官上的灰白色小結節(jié)置載玻片上,加數滴甘油,將結節(jié)搗破后,覆以蓋玻片置高倍鏡下檢查,或取上述器官組織切一新切面,在放有甘油水的載玻片上按壓數次,覆蓋玻片,置于高倍鏡下檢查,發(fā)現(xiàn)有大量裂殖體和裂殖子即可確診。

治療可用磺胺喹噁啉(SQ)、磺胺間六甲氧嘧啶(SMM)、磺胺間二甲氧嘧啶(SDM)、復方泰滅凈、磺胺甲基異噁唑(SMZ)或復方磺胺-5-甲氧嘧啶(SMD-TMP,球蟲寧)等磺胺類藥及氯羥吡啶、呋喃唑酮進行治療。用法及用量參照雞球蟲病。

3.雞絳蟲病

病原(pathogeny)流行特點(epidemiology)癥狀(symptom)診斷(diagnosis)防治

(preventionandtreatment病原及生活史寄生在雞體內的絳蟲常見的有下列兩類:

(1)賴利絳蟲:是寄生在雞、火雞及其他鳥類小腸中較大的一類絳蟲。體長10~25cm,頭節(jié)上有四個吸盤,有的有頂突,在吸盤邊緣及頂突上有一定數量的小鉤排列。在孕卵節(jié)片中的若干個卵袋內含有不同數量的蟲卵,卵內含六鉤蚴。

(2)戴文絳蟲:是寄生在雞小腸里較小的一類絳蟲。體長0.5~3.0mm,由若干個節(jié)片構成。頭節(jié)上的四個吸盤和頂突上有一定數量的小鉤排列。孕卵節(jié)片中不形成卵袋,含有六鉤蚴的蟲卵,單個地分散在孕卵節(jié)片內。

病原及生活史這兩類絳蟲的發(fā)育過程,都需要以一定種類的螞蟻、金龜子或陸生的軟體動物作中間宿主。孕卵節(jié)片隨病雞的糞便排出,蟲卵在外界環(huán)境中,被中間宿主(螞蟻、金龜子或陸生軟體動物)吞食后,六鉤蚴在其體內發(fā)育成似囊尾蚴。當雞吞食了帶有似囊尾蚴的中間宿主后,幼蟲在雞體內經半個月左右,發(fā)育為成蟲。

診斷在糞便中可找到白色米粒樣的孕卵節(jié)片,在夏季氣溫高時,可見節(jié)片向糞便周圍蠕動,取此類孕節(jié)鏡檢,可發(fā)現(xiàn)大量蟲卵。對部分重病雞可作剖檢診斷。

防治預防:改善環(huán)境衛(wèi)生,加強糞便管理,隨時注意感染情況,及時進行藥物驅蟲。治療:

(1)丙硫咪唑(抗蠕敏):20mg/kg體重,每天一次,連用3天。

(2)硫雙二氯酚(別?。?50~200mg/kg體重,內服,隔4天同劑量再服一次。

(3)氯硝柳胺(滅絳靈):100~150mg/kg體重,一次內服。

4.雞蛔蟲病病原(pathogeny)流行特點(epidemiology)癥狀(symptom)診斷(diagnosis)防治

(preventionandtreatment雞蛔蟲病病原

雞蛔蟲是寄生在雞體內最大的一種線蟲,呈淡黃白色,頭端有三個唇片。雄蟲長26~27mm,尾端向腹面彎曲,有尾翼和尾乳突。雌蟲長65~110mm,陰門開口于蟲體中部,尾端鈍直。蟲卵呈深灰色,橢圓形,卵殼厚,新排出蟲卵內含一個橢圓形胚細胞。

生活史與流行病學

受精后的雌蟲在雞的小腸內產卵,卵隨雞糞排出體外。蟲卵在適宜的溫度和濕度等條件下,約經1~2周發(fā)育為含感染性幼蟲的蟲卵,即感染性蟲卵,其在土壤內6個月仍具感染力。雞因吞食了被感染性蟲卵污染的飼料或飲水而感染,幼蟲在雞胃內脫掉卵殼進入小腸,鉆入腸粘膜內,經一定時間發(fā)育后返回腸腔發(fā)育為成蟲。從雞吃入感染性蟲卵到在雞小腸內發(fā)育為成蟲,約需35~50天。除小腸外,在雞的腺胃和肌胃內,有時也有大量蟲體寄生。3~4月齡以內的雛雞最易感染和發(fā)病,一歲以上的雞多為帶蟲者。

癥狀

雛雞常表現(xiàn)為生長發(fā)育不良,精神沉郁,行動遲緩,食欲不振,下痢,有時糞中混有帶血粘液,羽毛松亂,消瘦、貧血,粘膜和雞冠蒼白,最終可因衰弱而死亡。嚴重感染者可因腸堵塞導致死亡。成年雞一般不表現(xiàn)癥狀,但嚴重感染時表現(xiàn)下痢、產蛋量下降和貧血等。診斷

流行病學資料和癥狀可作參考。飽和鹽水漂浮法檢查糞便發(fā)現(xiàn)大量蟲卵,或尸體剖檢,在小腸有時在腺胃和肌胃內發(fā)現(xiàn)有大量蟲體可確診。

防治

搞好環(huán)境衛(wèi)生;及時清除糞便,堆積發(fā)酵,殺滅蟲卵;做好雞群的定期預防性驅蟲,每年2~3次;發(fā)現(xiàn)病雞,及時用藥治療。驅蟲藥物可用:

(1)丙硫咪唑(抗蠕敏):每kg體重15~20mg,一次內服。

(2)左旋咪唑:每kg體重20~30mg,一次內服。

組織滴蟲病病原

火雞組織滴蟲屬鞭毛蟲綱、單鞭毛科。為多形性蟲體,大小不一,近似圓形或變形蟲樣,偽足鈍圓。只有滋養(yǎng)體,無包囊階段。

生活史組織滴蟲行二分裂繁殖,但此種原蟲對外界環(huán)境的抵抗力不強,不能長期存活,如病雞同時有雞異刺線蟲寄生時,此種原蟲則可侵入異刺線蟲體內,并轉入其卵內隨異刺線蟲蟲卵排出而得到保護,即能生存較長時間,成為本病的感染源。當蚯蚓吞食了土壤中的異刺線蟲蟲卵時,組織滴蟲可隨蟲卵生存于蚯蚓體內。雛雞如吃了這種蚯蚓后即可感染。組織滴蟲在盲腸粘膜內大量繁殖,引起盲腸粘膜發(fā)炎、出血和壞死,進而炎癥向腸壁深層發(fā)展。在腸壁寄生的組織滴蟲也可進入毛細血管,隨門靜脈血流進入肝臟,引起肝組織壞死和炎癥。

流行病學本病多發(fā)生于春夏季節(jié),以3周齡至12周齡的雞易感性最高,4周齡至10周齡的雛雞危害最嚴重。本病主要通過消化道感染。癥狀

病雞精神沉郁,食欲下降,下痢,糞便呈淡黃色至深黃色,有時帶血。雞冠、嘴角、喙、皮膚呈黃色。如不及時治療,10天左右即可死亡??祻碗u體內仍有蟲體,可帶蟲數周至數月。成年雞很少出現(xiàn)癥狀。

病理變化本病的特征性病變在盲腸和肝臟。盲腸的病變多發(fā)生于兩側,剖檢時可見盲腸腫大增粗,腸壁增厚變硬,失去伸縮性,形似香腸。腸腔內充滿大量干燥、堅硬、干酪樣凝固物。如將腸管內容物橫切,則見干酪樣凝固物呈同心圓層狀結構,其中心為暗紅色的凝血塊,外層為淡黃色干酪樣的滲出物和壞死物。盲腸粘膜有出血、壞死并形成潰瘍。

肝臟大小正?;蛎黠@腫大,在肝臟表面散在或密集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中央稍凹陷、邊緣隆起、呈黃綠色或黃白色的、火山口樣的壞死灶。壞死灶的大小不一,其周邊環(huán)繞紅暈。

診斷根據流行病學、癥狀和盲腸、肝臟的特征性病變可作初步診斷,同時應注意盲腸內的異刺線蟲感染。取新鮮盲腸內容物加溫生理鹽水做成懸滴標本,鏡檢看到組織滴蟲可確診。盲腸內的蟲體常有一根鞭毛,核呈泡囊狀。

防治(1)預防:加強飼養(yǎng)管理和環(huán)境衛(wèi)生及消毒。成雞與雛雞分開飼養(yǎng)。定期驅除雞體內的異刺線蟲,也是防制本病的重要措施。(2)治療:呋喃唑酮(痢特靈),按0.04%加入飼料中,連喂5~7天,效果良好。

二甲硝咪唑(達美素),預防按火雞雛0.0125%~0.015%,雛雞0.075%的濃度拌料,治療均按0.05%的濃度拌料,連用7~14天。為驅除異刺線蟲可同時在飼料中加入左旋咪唑或丙硫咪唑,每kg體重20mg。

5.雞羽虱

病原(pathogeny)流行特點(epidemiology)癥狀(symptom)診斷(diagnosis)防治

(preventionandtreatment第五節(jié)牛羊主要寄生蟲?。?牛巴貝斯蟲病8.胃腸道線蟲病2.牛泰勒蟲?。?肺線蟲?。?牛球蟲病10.牛皮蠅蛆?。?片形吸蟲病11.羊狂蠅蛆?。?雙腔吸蟲?。?絳蟲?。?腦多頭蚴病吸蟲病

肝片形吸蟲病肝片形吸蟲寄生于牛、羊等反芻動物的肝臟膽管中,也寄生于人體。本蟲能引起肝炎、膽管炎,并伴有全身性中毒現(xiàn)象和營養(yǎng)障礙,危害相當嚴重,尤其對幼畜和綿羊,可引起大批死亡。

病原體

肝片形吸蟲背腹扁平,外觀呈柳葉狀,活時棕紅色,固定后變?yōu)榛野咨T撓x為雌雄同體,大小為21~24×9~14mm。體表被有小的皮棘,棘尖銳利。蟲體前端有一呈三角形的錐狀突,在其底部兩側為“肩”,肩部以后逐漸變窄??谖P呈圓形,位于錐狀突的前端。腹吸盤較口吸盤稍大,位于口吸盤的后方。生殖孔位于口、腹吸盤之間。消化系統(tǒng)由口孔、咽、食道及兩條具有盲端的腸管組成。腸管有許多外側枝,內側枝少而短。無肛門,腸內廢物自腸經口孔排出體外。病原體雄性生殖器官包括兩個多分枝的睪丸,前后排列于蟲體的中后部,每個睪丸各有一根輸出管,兩者上行匯合成一條輸精管,進入雄莖囊,其末端為雄莖,通過生殖孔伸出體外。雌性生殖器官有一個鹿角狀的卵巢,位于腹吸盤后的右側。輸卵管與卵模相通,卵模位于睪丸前的蟲體中央,卵模周圍有梅氏腺。子宮曲折重疊于卵模和腹吸盤之間,內充滿蟲卵,呈淡黃色。子宮一端與卵模相通,另一端通向生殖孔。卵黃腺由許多褐色顆粒組成,分布于蟲體兩側,與腸管重疊。左右兩側的卵黃腺通過卵黃腺管橫向中央、匯合成一個卵黃囊與卵模相通。無受精囊。蟲體后端中央處有縱行的排泄管。

蟲卵較大,133~157×74~91μm。呈長橢圓形,黃色或黃褐色,卵蓋不明顯,卵殼薄而光滑,半透明,分兩層。卵內充滿卵黃細胞和一個胚細胞。生活史

肝片形吸蟲的發(fā)育需要淡水螺作為它的中間宿主。主要的中間宿主為小土蝸螺,還有斯氏蘿卜螺。

生活史成蟲寄生于牛、羊的肝臟膽管內,產出蟲卵隨膽汁進入腸腔,經糞便排出體外。蟲卵在適宜的條件下經11~12天孵出毛蚴,毛蚴游動于水中,遇到中間宿主淡水螺,即鉆入體內。毛蚴在螺體內,經無性繁殖發(fā)育為胞蚴、雷蚴和尾蚴幾個發(fā)育階段。尾蚴從螺體逸出,游動于水中,約經3~5min便脫掉尾部,粘附于水生植物的莖葉上或浮游于水中而形成囊蚴。牛、羊吞食含有囊蚴的水或草而被感染。囊蚴于動物的十二指腸內脫囊而出,童蟲穿過腸壁進入腹腔,后經肝包膜鉆入肝臟。在肝實質中的童蟲,經移行后到達肝臟膽管,發(fā)育為成蟲。潛隱期約需2~3個月。成蟲以紅細胞為養(yǎng)料,在動物體內可寄生3~5年。

流行病學

肝片形吸蟲系世界性分布,是我國分布最廣泛、危害嚴重的寄生蟲之一。該蟲的宿主范圍較廣,主要寄生于黃牛、水牛、綿羊、山羊、鹿等反芻動物。動物長期停留在狹小而潮濕的牧地上放牧時,最易遭受嚴重感染。舍飼動物也可因飼喂用從低洼、潮濕牧地割來的牧草而受感染。

溫度、水、淡水螺是肝片形吸蟲病流行的重要因素。蟲卵的發(fā)育,毛蚴和尾蚴的游動以及淡水螺的存活與繁殖都與溫度和水有直接關系。因此,肝片形吸蟲病的發(fā)生和流行及其季節(jié)動態(tài),都與各地區(qū)的具體地理氣侯條件有密切關系。本病在多雨年份,特別在久旱逢雨的溫暖季節(jié)可促使其暴發(fā)和流行。

致病作用和病理變化

肝片吸蟲的致病作用和病理變化,與蟲體的發(fā)育階段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現(xiàn)。當一次感染大量囊蚴時,童蟲在向肝實質移行過程中,可機械地損傷和破壞腸壁、肝包膜和肝實質及微血管,引起肝炎和出血,此時肝臟腫大,肝包膜上纖維素沉積、出血、肝實質內有暗紅色蟲道和幼小的蟲體。

蟲體進入膽管后,由于蟲體長期的機械刺激和毒性物質的作用,引起慢性膽管炎、慢性肝炎和貧血現(xiàn)象。蟲體多時,引起膽管擴張、增厚、變粗甚至堵塞;膽汁停滯而引起黃疸。

癥狀

輕度感染常常不見癥狀。嚴重感染時,在童蟲移行階段患畜可突然死亡。有的病初表現(xiàn)體溫升高,精神沉郁,食欲減退,衰弱離群,迅速發(fā)生貧血、肝區(qū)疼痛,腹水,嚴重者可在幾天內死亡。多發(fā)生在夏末、秋季及冬初季節(jié)。當成蟲在膽管寄生階段時,多表現(xiàn)慢性經過,其特點逐漸消瘦,貧血,低蛋白血癥?;夹蟊憩F(xiàn)高度消瘦,粘膜蒼白,眼瞼、頜下及胸下水腫和腹水,妊娠羊可引起流產,終因惡病質而死亡,多發(fā)現(xiàn)在冬末春初季節(jié)。

診斷

根據臨床癥狀、流行病學、糞便檢查和死后剖檢等進行綜合判定。治療

常用藥物有:硝氯酚:口服量牛為3~4mg/kg體重,綿羊為4~5mg/kg體重。丙硫咪唑:口服量牛為20~30mg/kg體重,綿羊為10~15mg/kg體重,三氯苯唑(肝蛭凈):口服量黃牛為10~15mg/kg體重,羊為8~12mg/kg體重。均為一次口服量。

預防

1.定期驅蟲

一般每年兩次驅蟲,一次在冬季;另一次在春季。急性病例隨時驅蟲。

2.選擇在高燥處放牧。飲水最好用自來水、井水或流動的河水,保持水源清潔。從流行區(qū)運來的牧草須經處理后,再喂舍飼的動物。

吸蟲病

歧腔吸蟲病歧腔吸蟲寄生于反芻動物牛、羊、鹿等的肝臟膽管、膽囊內,偶見于人。歧腔吸蟲病在我國分布很廣,危害很嚴重。

病原體

常見的蟲種有矛形歧腔吸蟲和中華歧腔吸蟲。矛形歧腔吸蟲的蟲體狹長呈矛形,棕紅色,大小為6.67~8.34×1.61~2.14mm,體表光滑。口吸盤后緊接咽、食道、和兩支簡單的腸管。腹吸盤大于口吸盤。睪丸兩個,圓形或邊緣有缺損,前后排列或斜列于腹吸盤的后方。雄莖囊位于腸分叉與腹吸盤之間。生殖孔開口于腸管分叉處。卵巢圓形,居于睪丸之后。卵黃腺位于體中部兩側。子宮彎曲,充滿蟲體的后半部,內含大量蟲卵。蟲卵呈卵圓形,褐色,內含毛蚴。

生活史

歧腔吸蟲在其發(fā)育過程中,需要兩個中間宿主參加,第一中間宿主為陸地螺(蝸牛),第二中間宿主為螞蟻。蟲卵隨終末宿主的糞便排至體外,被第一中間宿主蝸牛吞食后,在其體內孵出毛蚴,進而發(fā)育為母胞蚴、子胞蚴和尾蚴。在蝸牛體內的發(fā)育期為82~150天。尾蚴從子胞蚴的產孔逸出后,移行至螺的呼吸腔,在此,每數十個至數百個尾蚴集中在一起形成尾蚴群囊,外被覆粘性物質成為粘球,從螺的呼吸腔排出,粘在植物或其它物體上。當含尾蚴的粘球被第二中間宿主螞蟻吞食后,尾蚴在其體內形成囊蚴。牛、羊等吃草時吞食了含囊蚴的螞蟻而感染。囊蚴在終末宿主的腸內脫囊,由十二指腸經膽總管到達肝臟膽管內寄生。約需72~85天發(fā)育為成蟲,成蟲在宿主體內可存活6年以上。

流行病學

本病的分布幾乎遍及世界各地,多呈地方性流行。該病在我國分布亦很廣泛,在東北、華北、西北和西南各省和自治區(qū)均有本病流行。宿主動物非常廣泛,已知哺乳動物達70余種,除牛、羊、鹿、駱駝、馬、兔等家畜外,許多野生的偶蹄動物均可感染。動物隨年齡的增加,其感染率和感染強度也逐漸增加。

癥狀

輕者無明顯癥狀,嚴重寄生時,可引起膽管炎,膽管壁增生,肥厚。肝臟腫大,肝被膜肥厚。臨床可見粘膜黃疸,逐漸消瘦,頜下和胸下水腫,下痢,甚至死亡。

診斷與治療

糞便中檢出蟲卵或死后剖檢發(fā)現(xiàn)大量蟲體即可確診。治療常用藥物:

1.海濤林

配成2%的混懸液,經口灌服有特效。劑量綿羊為40~50mg/kg體重,牛30~60mg/kg體重。

2.六氯對二甲苯

口服量牛、羊為200~300mg/kg體重,連服兩次,驅蟲率可達100%。

3.吡喹酮

口服量50-75mg/kg體重,丙硫咪唑口服用量為30mg/kg體重,每日一次,連用數日。

絳蟲病

莫尼茨絳蟲病莫尼茨絳蟲寄生于反芻動物牛、綿羊、山羊、鹿等的小腸中。分布世界各地,我國各地均有報道,多呈地方性流行。主要危害羔羊和犢牛。

病原體

我國常見的莫尼茨絳蟲有兩種:擴展莫尼茨絳蟲和貝氏莫尼茨絳蟲,它們在外觀上很相似,頭節(jié)小,近似球形,上有4個吸盤,無頂突和小鉤。體節(jié)寬而短,成節(jié)內有兩套生殖器官,生殖孔開在節(jié)片的兩側。子宮呈網狀。卵巢和卵黃腺在節(jié)片兩側構成花環(huán)狀。睪丸數百個,分布在整個體節(jié)內。擴展莫尼茨絳蟲的節(jié)間腺為一列小圓囊狀物,沿節(jié)片后緣分布。貝氏莫尼茨絳蟲的節(jié)間腺呈帶狀,位于節(jié)片后緣的中央。擴展莫尼茨絳蟲長可達10m,呈乳白色帶狀,分節(jié)明顯。蟲卵近似三角形;貝氏莫尼茨絳蟲呈黃白色,長可達4m,蟲卵為四角形。

蟲卵內有特殊的梨形器,器內有六鉤蚴。

生活史

莫尼茨絳蟲的中間宿主為地螨類。終末宿主將蟲卵和孕節(jié)隨糞便排出體外,蟲卵被中間宿主吞食后,六鉤蚴穿過消化道壁,進入體腔,發(fā)育成具有感染性的似囊尾蚴。動物吃草時吞食了含似囊尾蚴的地螨而被感染。擴展莫尼茨絳蟲在羔羊體內經37~40天發(fā)育為成蟲。貝氏莫尼茨絳蟲在綿羊體內經42~49天,在犢牛體內經47~50天變?yōu)槌上x。絳蟲在動物體內的壽命為2~6個月,以后自動排出體外。

癥狀

莫尼茨絳蟲病是幼畜的疾病,成年動物一般無臨床癥狀。羔羊或幼年羊表現(xiàn)消瘦,離群,開始排糞變軟,后發(fā)展為腹瀉,糞中含有粘液和孕節(jié)片,嚴重者貧血,衰弱。有的無目的的走動,步態(tài)蹣跚,震顫等神經癥狀。診斷

在患羊糞球表面有黃白色的孕節(jié)片,形似煮熟的大米粒,鏡檢可發(fā)現(xiàn)孕節(jié)內含有大量蟲卵即可確診。

治療

1.硫雙二氯酚:一次口服量綿羊為100mg/kg體重,牛為50mg/kg體重。

2.氯硝柳胺:綿羊為75~80mg/kg體重,牛60~70mg/kg體重,一次灌服。

3.丙硫咪唑:牛、羊一次口服量為10~20mg/kg體重。

4.吡喹酮:牛、羊口服量為10~15mg/kg體重。預防

因幼畜多在早春放牧時感染,所以應在放牧后4~5周進行驅蟲,第一次驅蟲后2~3周,最好再進行第二次驅蟲。

絳蟲病

反芻動物棘球蚴病棘球蚴又稱包蟲,是棘球絳蟲的中絳期,寄生于牛、羊、豬、人及其它動物的肝、肺及其它器官中。棘球蚴體積大,生長力強,并可寄生于人畜體內任何部位,不僅壓迫周圍組織使之萎縮和功能障礙,還易造成繼發(fā)感染,是一種重要的人獸共患的寄生蟲病。

病原體

棘球蚴是棘球絳蟲的中絳期。我國常見的棘球絳蟲有:細粒棘球絳蟲和多房棘球絳蟲。成蟲寄生于犬科動物的小腸中。

細粒棘球絳蟲很小,僅有2~7mm長,由頭節(jié)和3~4個節(jié)片組成。頭節(jié)上有4個吸盤,頂突鉤36~40個,排成兩圈。成節(jié)內含一套雌雄同體的生殖器官,睪丸數35~55個。生殖孔位于節(jié)片側緣的后半部。孕節(jié)的長度約占全蟲長的一半,子宮側枝為12~15對,內充滿蟲卵。

病原體細粒棘球蚴為一包囊狀構造,內含液體。其形狀常因寄生部位不同而有變化,一般近似球形,直徑約為5~10cm。棘球蚴的壁分兩層:外層為乳白色的角質層,內為胚層,又稱生發(fā)層,前者是由后者分泌而成。胚層向囊腔芽生出成群的細胞,這些細胞空腔化后形成一個小囊,并長出小蒂與胚層相連,在囊內壁上生成數量不等的原頭蚴,此小囊稱為育囊或生發(fā)囊。育囊可生長在胚層上或者脫落下來漂浮在囊液中。母囊內還可生成與母囊結構相同的子囊,甚至子系囊,與母囊一樣亦可生長出育囊和原頭蚴。有的棘球蚴還能外生,即向母囊外衍生子囊。游離于囊液中的育囊、原頭蚴和子囊統(tǒng)稱為棘球砂。原頭蚴上有小鉤和吸盤,具有感染性。無原頭蚴的囊叫做不育囊,不育囊可長得很大。

囊液呈淡黃色,內含蛋白質。囊液與宿主的血清極其相似,含有免疫球蛋白和抗補體物質及石灰小體。

生活史犬、狼等終末宿主將細粒棘球絳蟲的蟲卵和孕節(jié)隨糞便排出體外,蟲卵污染了飼草和飲水。當牛、羊等中間宿主吞食蟲卵后而受感染。進入消化道的六鉤蚴,鉆入腸壁經血流或淋巴循環(huán)至全身各處,以肝、肺兩處最多,約經6~12個月的生長方可發(fā)育為有感染性的棘球蚴。當犬和其它的食肉動物吞食棘球蚴后,經40~50天的發(fā)育即可發(fā)育為細粒棘球絳蟲。蟲體在犬體內壽命為5~6個月。

致病作用與癥狀

棘球蚴對動物和人的危害程度,主要取決于棘球蚴的大小、數量和寄生部位。綿羊對棘球蚴比較敏感,死亡率也較高。嚴重感染羊表現(xiàn)消瘦,被毛脫落,咳嗽,倒地不起。牛嚴重感染者常見消瘦,衰弱,呼吸困難或輕度咳嗽,劇烈運動時癥狀加重。各種動物都可因囊泡破裂產生嚴重的過敏反應而突然死亡。

診斷與治療

動物棘球蚴的生前診斷比較困難,往往在尸體剖檢時發(fā)現(xiàn)。對牛、羊的棘球蚴病治療價值不大,重點是預防本病的發(fā)生。預防

對犬進行定期驅蟲,可用

1.氫溴酸檳榔堿,一次內服量為2mg/kg體重。

2.吡喹酮,一次內服量為5mg/kg體重。

病畜的臟器不得隨意喂犬;人與犬接觸時,應注意個人衛(wèi)生。保持畜舍、飼草、飲水的衛(wèi)生,防止犬糞的污染。

絳蟲病

牛羊腦多頭蚴病牛羊腦多頭蚴病是由寄生于狗、狼的帶科多頭絳蟲的(Malticepsmaltieps)的幼蟲——多頭蚴,寄生于羊、牛的腦部所引起的一種絳蟲病,俗稱腦包蟲病。因能引起明顯的轉圈運動,故亦稱轉圈病。山東農業(yè)大學動物醫(yī)院對104例患有腦多頭蚴的病牛進行手術治療,治愈率達到84%。

病原體

牛羊腦多頭蚴病的病原體是多頭絳蟲,成蟲在終宿主犬、狼、狐貍的小腸內寄生。幼蟲在綿羊、山羊、黃牛、牦牛和駱駝等偶蹄類的腦內,有時亦能在延腦或脊髓內發(fā)現(xiàn),是危害牛羊的嚴重的寄生蟲病,常呈地方性流行。

生活史

寄生在終宿主體內的成蟲,其孕節(jié)脫落后隨宿主糞便排出體外,節(jié)片蟲卵散布在牧場上或飼料、飲水中,被牛、羊(中間宿主)吞食而進入胃腸道;蟲卵在小腸內孵化成六鉤蚴,經腸內消化作用,六鉤蚴脫殼逸出,借小鉤吸附于腸粘膜上,然后穿入腸壁靜脈而隨血流進入門脈系統(tǒng),隨血流到肺及肝臟中發(fā)育成包蟲囊。由于頸動脈較粗,蚴蟲常隨血流至顱內,特別是在大腦中動脈分布區(qū)。其中以大腦頂葉、額葉為最多,小腦、腦室與顱底較少。囊包為微白色半透明包膜,充滿無色透明囊液,外觀與腦脊液相似,容積可由50~200ml不等。

生活史多頭蚴在牛羊體內發(fā)育緩慢,感染后2-5周呈栗粒大小,6周囊體直徑可達2~3㎝,經過2~3個月,直徑可達3~4㎝或更大,并有很多頭節(jié),但還可繼續(xù)生長到7~8個月停止生長,包囊的直徑可達5cm以上。

犬、狼、狐貍等肉食獸吞食了含有多頭蚴的牛、羊腦組織,多頭蚴在終宿主的消化道中經消化液的作用,囊壁溶解,原頭蚴附著在小腸壁上逐漸發(fā)育,經過41~73天成熟,并有孕節(jié)隨糞便排出體外,多頭蚴上的每個原頭蚴均可發(fā)育成一條絳蟲。多頭絳蟲在終宿主的小腸內可存活數年之久,一年內任何季節(jié)都可以向外散布病原。

流行病學

本病為全球性分布。歐洲、亞洲及北美洲綿羊的腦多頭蚴極為常見。我國牧區(qū)內蒙古、寧夏、甘肅、青海及新疆多發(fā)。其它省,如陜西、山西、河南、山東、江蘇、福建、貴州、云南、四川等有羊多頭蚴病的報道。此外,黃牛、山羊和牦牛的多頭蚴病在山東、山西、西北各省常見。當患多頭蚴病病牛羊的腦部被犬、狼、狐吃后,就造成了犬、狼、狐感染多頭絳蟲的機會,絳蟲的孕卵節(jié)片隨糞便排出,就有可能污染草場、飼料和飲水,造成多頭蚴病的流行。

致病作用

感染初期,當六鉤蚴隨血液循環(huán)被帶到腦組織時,因蟲體在腦膜與腦組織中移行,引起刺激與損傷,產生腦炎與腦膜炎。此后蟲體在腦內移行逐漸緩慢而定居于腦的某一部位不再進行移行。經過二個多月的時間,蟲體雖有發(fā)育增長,但并不能構成危害,這時初期癥狀消失,患畜在外觀上表現(xiàn)正常。但當多頭蚴繼續(xù)增大,足以壓迫腦髓時,就會引起腦貧血、萎縮、眼底充血,視神經乳頭水腫;嗜酸性白細胞增多。隨著多頭蚴不斷增大,壓迫腦部的力量也增加,導致患畜癥狀逐漸嚴重,視神經營養(yǎng)不良,運動機能發(fā)生障礙而出現(xiàn)強迫運動,有的發(fā)生痙攣。多頭蚴不僅壓迫腦的局部組織,而且可波及腦的各個部位,甚至間接地影響全身臟器,結果可導致患畜貧血、食欲廢絕及惡病質而死亡。

臨床癥狀前期癥狀為急性型,后期癥狀為慢性型。后期又因蟲體寄生部位及體積不同而有較大的差別。

1.前期癥狀

羊的前期癥狀明顯,牛的前期癥狀不明顯。羔羊的多頭蚴急性型明顯,感染初期,六鉤蚴移行引起腦部炎癥,表現(xiàn)為體溫升高,脈搏及呼吸加快,甚至強烈興奮,患畜作轉圈、前沖或后退運動;有的沉郁、離群、臥地。部分羊因急性腦膜炎而死亡,部分羊耐過急性期而轉入慢性癥狀。

2.后期癥狀

牛的腦多頭蚴病多屬此型,當多頭蚴發(fā)育到一定體積而壓迫腦組織引起腦部組織局部萎縮形成囊腔、顱內壓增高時才呈現(xiàn)一系列神經癥狀。

臨床癥狀主要臨床癥狀是向寄生側腦半球作轉圈運動,隨著蟲體增大及病程的延長,則轉圈運動將持續(xù)時間延長,間歇時間變短,轉圈直徑也越小。

眼睛視力降低,甚至消失。視力降低首先出現(xiàn)在與轉圈運動相反的那只眼。眼瞼松弛,上下眼瞼處于半閉合狀態(tài),病的后期兩側眼的視力均消失。眼的角膜、虹膜、晶狀體及玻璃體無明顯變化,但眼底可見中央血管怒張充血、視乳頭水腫。

蹄冠反射降低:用針頭刺蟲體寄生側腦半球的對側肢的蹄冠,其反射遲鈍或消失。

對患病側顱部進行叩診,其蟲體所在部叩診音調低沉,呈濁音。

病的初期與中期,病牛精神不振,食欲減少,體溫、脈搏及呼吸無異常。病的后期,表現(xiàn)為昏睡,空口咀嚼,不知飲食,時有興奮不安,有些病牛運動共濟失調。

多頭蚴孢囊在大腦半球寄生數量常為1個,個別病畜達2~3個。蟲體過多者,癥狀復雜,預后不良。

臨床癥狀由于蟲體寄生部位不同,其臨床癥狀也不一致。

蟲體寄生額葉

病牛常盲目前走,遇到障礙物,將頭抵在上面而呆立不動。蟲體寄生大腦半球對側眼視力障礙,瞳孔開張,眼底視神經乳頭水腫、眼底中央血管怒張充血。

蟲體寄生頂顳葉

初期向蟲體寄生側作較大直徑的轉圈運動,隨著病情的發(fā)展,蟲體增大而轉圈直徑減小,對側眼視力障礙,蹄冠反射遲鈍或消失。

蟲體寄生枕葉

運動時高舉后仰,身體傾斜,搖搖欲倒,跌倒時頭向后仰,頸部肌肉強直性痙攣。

蟲體寄生小腦

運動失調,不能保持平衡,臥地后不能起立或角弓反張。

診斷

轉圈運動是判定牛多頭蚴病的主要依據。蟲體寄生部位是位于向轉圈側的大腦半球上,同時對側眼視力降低或消失,對側肢的蹄冠反射遲鈍,結合叩診部音調變低而敏感即可確定蟲體寄生部位。

鑒別診斷

小牛維生素A缺乏癥:由于構成視紫紅質所需的維生素A醛不足,則暗適應不全而出現(xiàn)夜盲。另外,幼畜生長期,缺乏維生素A,造成骨骼形成不全,骨軟弱且過分增厚。由于骨骼系統(tǒng)和中樞神經系統(tǒng)生長不相適應,而導致顱內容積過小,顱內壓增高。臨床表現(xiàn)為運動失調,無定向轉圈運動,視力障礙,叩診腦部無濁音區(qū)。另外,對飼草飼料分析以及流行病的調查可以確定為由維生素A缺乏引起。

防治

防止狗糞污染飼草及飲水,病畜尸體應當深埋或燒毀,切勿棄置,對感染的多頭絳蟲狗應當治療或捕殺。對已感染多頭蚴的病牛病羊可進行手術摘除。

牛羊腦多頭蚴病手術

術前準備牛術前禁飼12~24h,為更好地防止瘤胃鼓氣,可給予適量的止酵劑,為了增強血液凝固性,在術前靜注10%氯化鈣100~150ml。保定與麻醉

牛站立保定在六柱欄內,確實保定好頭部。在野外草場可進行患側橫臥保定,羊全部進行患側橫臥保定。用速眠新麻醉注射液,牛0.8~1.0ml,羊1~1.5ml,肌肉注射;術部用0.5%鹽酸普魯卡因局部浸潤麻醉。

牛羊腦多頭蚴病手術手術切口皮膚作“匚”形切口,后界切開線在兩角根連線,前界切開線為兩眼眶突連線,前后界切開線,延至頭部正中線的交叉點為近中側切開線。手術方法

1.作“匚”形皮膚切口,要求一刀切透皮膚、筋膜與骨膜,充分止血后用骨膜剝離器將骨膜完整剝離,然后將切口內的皮膚,筋膜及骨膜一起向外側翻轉,并用生理鹽水紗布覆蓋保護。

牛羊腦多頭蚴病手術2.額骨作圓鋸孔暴露顱腔。在暴露骨板的中央部位作圓鋸孔,2.5歲以下的牛額竇尚未發(fā)育完全,打開額骨骨板即可顯露硬腦膜。硬腦膜向外膨出,腦內壓甚大,這是蟲體在腦內的重要標志。如果硬腦膜下內壓不大,硬腦膜不膨出,往往判斷有錯誤。年齡較大的牛,額竇發(fā)育完善,在打開外骨板后,暴露大量的板障竇腔。可用咬骨鉗擴大外骨板圓鋸孔并除去竇腔內骨板障,并用咬骨鉗咬透內骨板,暴露硬腦膜。

牛羊腦多頭蚴病手術3.孢囊部位的確定用有芯腰椎穿刺針,在硬腦膜與腦皮質選一無血管區(qū),向預定孢囊部位由淺入深徐徐進針。針頭刺入囊內拔出針芯。由針孔內噴射出無色透明液體,放液開始呈噴射狀流出,然后呈點滴狀流出,最后流出十分緩慢時,即可拔出針頭,但應記住針頭刺入的方向與深度。

孢囊穿刺可能有兩種意外情況:一是針頭刺入腦室,可流出無色透明腦脊髓液,但其排出量常在20~30ml,即可停止,壓力不大,應當注意鑒別。二是針頭損傷腦室脈絡叢血管,引起腦室內血腫,造成術后長期昏迷狀態(tài)。穿刺排液減壓后,再切開硬腦膜,若在穿刺排液前,切開硬腦膜,因腦內壓很大,可引起腦皮層膨出,損傷腦組織,其后果嚴重。

牛羊腦多頭蚴病手術4.孢囊取出方法:若孢囊位于硬腦膜下大腦皮質淺層,由于腦內壓力向圓鋸孔處集中,有時孢囊可自行涌出,蟲體位于皮質深部不能自行排出者,可用下述方法取出孢囊:

(1)在硬腦膜上切一小口,根據穿刺針放液時針頭刺入的方向與深度,用蚊式止血鉗緩慢刺入腦皮質內,推進的方向與深度完全與穿刺針一致,當止血鉗到達孢囊時,夾取孢囊,一旦夾住孢囊,應隨時捻轉鉗身,隨緩慢后退,使孢囊形成索狀膜帶,由狹窄的腦皮質切口中引出。

牛羊腦多頭蚴病手術(2)吸出法:當穿刺排液后,在穿刺針拔出時,用細塑料管或乳膠管,按原穿刺針的方向和深度緩慢插入,管的另一端連接一大空注射器,回抽針栓,使孢囊膜吸附于插入的塑料管或乳膠管內,此時,用力回抽注射器并固定針栓,一旦顯露孢囊膜,立即用止血鉗夾住,一邊捻轉一邊輕輕向外拉,直至孢囊全部取出。

(3)孢囊內注藥法孢囊過深不易手術摘除的孢囊,在穿刺抽出部分液體后,向囊內注射1%碘化鉀溶液10ml,即可將蟲體殺死,蟲體不需取出。

牛羊腦多頭蚴病手術(4)創(chuàng)口處理孢囊取出后,用帶膠管的玻璃注射器吸入青霉素生理鹽水,向腦皮質蟲體占位處的空腔緩緩沖洗,并將沖洗液徹底排出,用細絲線縫合硬腦膜。皮膚筋膜與骨膜用生理鹽水沖洗后,將其覆蓋于額骨面上,進行間斷全層縫合閉合切口,外用結系繃帶保護。

(5)術后護理解除手術病牛保定帶,扶助牛走出手術室。蟲體取出后腦內壓降低,多數病牛即可停止轉圈運動,但個別病牛手術后轉圈反而加劇,經過2~4天后轉圈逐漸減少至消失,反芻與視力逐漸恢復正常。

術后3~4天內使用青霉素鏈霉素肌肉注射,以預防術部的感染。

原蟲病

雙芽巴貝斯蟲病牛雙芽巴貝斯蟲病是一種經蜱傳播的急性發(fā)作的季節(jié)性血液原蟲病。臨床上常出現(xiàn)血紅蛋白尿,故又稱紅尿熱。

病原體

雙芽巴貝斯蟲寄生于牛紅細胞內,是一種大型蟲體。蟲體長度大于紅細胞半徑,其形態(tài)有梨籽形,圓形,橢圓形及不規(guī)則形等。典型的形狀是成雙的梨籽形,尖端以銳角相聯(lián)。每個蟲體有一塊染色質。蟲體多位于紅細胞的中央,每個紅細胞內蟲體數目為1~2個,很少有3個以上。紅細胞染蟲率為2%~15%。蟲體經姬姆薩染色后,胞漿呈淡蘭色,染色質呈紫紅色。

生活史

牛雙芽巴貝斯蟲在微小牛蜱體內發(fā)育、繁殖,待蟲體發(fā)育到感染階段時,當帶蟲蜱再叮咬健康牛時即被感染。

癥狀

潛伏期8~15天。病牛發(fā)熱,體溫升高到40~42℃,呈稽留熱型。食欲消失,反芻停止,便秘或腹瀉,排黑褐色、惡臭糞便。病牛迅速消瘦、貧血、粘膜蒼白和黃染。由于紅細胞大量破壞,出現(xiàn)血紅蛋白尿,尿色呈棕紅色或黑紅色。血液稀薄,紅細胞大小不均,、著色淡。重癥時如不治療可引起死亡,死亡率可達50~80%。

病理變化

尸體消瘦,貧血,血稀如水。皮下組織及脂肪均呈黃色膠樣水腫狀。各內臟器官被膜均黃染。皺胃和腸粘膜潮紅并有點狀出血。肝、脾腫大,膽囊擴張。腎腫大,淡紅黃色,有點狀出血。膀胱膨大,存有多量紅色尿液,粘膜有出血點。肺瘀血,水腫。心肌柔軟,黃紅色;心內外膜有出血點。

診斷

根據病畜的臨床癥狀,發(fā)病季節(jié)多在夏、秋季發(fā)病。在體溫升高后1~2天,耳尖采血涂片檢查,可發(fā)現(xiàn)少量圓形的和變形蟲樣的蟲體;在血紅蛋白尿出現(xiàn)期檢查,可在血片中發(fā)現(xiàn)較多的梨籽形蟲體。

治療

應盡量做到早確診,早治療。常用藥物有:

1.咪唑苯脲

治療劑量為1~3mg/kg體重,配成10%溶液肌肉注射。

2.三氮脒(貝尼爾)

劑量為3.5~3.8mg/kg體重,配成5~7%溶液,作深部肌肉注射。黃牛偶爾出現(xiàn)起臥不安,肌肉震顫等副作用,但很快消失。

預防

預防本病的關鍵在于消滅蜱,可手工摘蜱或用藥物殺蜱。應用咪唑苯脲進行藥物預防,在發(fā)病季節(jié)注射一次可產生60天的保護作用。

原蟲病

環(huán)形泰勒蟲病環(huán)形泰勒蟲病是一種季節(jié)性很強的地方性寄生蟲病,多呈急性經過,以高熱,貧血,出血,消瘦和體表淋巴結腫脹為特征,發(fā)病率高,病死率大,使養(yǎng)牛業(yè)遭到嚴重損失。

病原體環(huán)形泰勒蟲寄生于紅細胞內的蟲體稱為血液型蟲體(配子體),蟲體很小,形態(tài)多樣。有圓形、桿形、卵圓形、梨籽形、逗點形、十字形、三葉形等各種形狀。其中以圓環(huán)形和卵圓形為主,占總數的70~80%。寄生于巨噬細胞和淋巴細胞內進行裂體增殖所形成的多核蟲體為裂殖體(或稱石榴體或柯赫氏藍體)。裂殖體呈圓形、橢圓形或腎形,位于淋巴細胞或巨噬細胞漿內或散在于細胞外。用姬氏法染色,蟲體胞漿呈淡藍色,其中包含許多紅紫色顆粒狀的核。

生活史

感染泰勒蟲的蜱在牛體吸血時,子孢子隨蜱的唾液進入牛體內,首先侵入局部淋巴結的巨噬細胞和淋巴細胞內進行裂體增殖,形成大裂殖體(無性型)。大裂殖體成熟后,破裂為許多大裂殖子,又侵入其它巨噬細胞和淋巴細胞內,重復上述的裂殖過程。同時大裂殖子可隨血液循環(huán)至全身各組織器官。裂體增殖反復進行到一定時期后,有的可形成小裂體(有性型)。小裂殖體成熟后破裂,許多小裂殖子進入紅細胞內變?yōu)榕渥芋w(血液型蟲體)。

當幼蜱或若蜱在病牛身上吸血時,把帶有配子體的紅細胞吸入胃內,在蜱體內經過一段有性生殖后,最后產生許多具有感染性的子孢子。在蜱吸血時,子孢子被接種到牛體內,重新開始在牛體內的發(fā)育和繁殖。

癥狀

潛伏期14~20天。病初體溫升高到40~42℃,呈稽留熱,少數病牛呈弛張熱或間歇熱。病牛隨病情的發(fā)展表現(xiàn)精神沉郁,行走無力。脈弱而快,心音亢進有雜音。呼吸快,??人?,流涕。眼結膜充血腫脹,流淚,以后貧血黃染,有綠豆大小的溢血斑??梢曊衬ぜ拔哺?、肛門周圍、陰囊等薄的皮膚上出現(xiàn)粟粒乃至扁豆大的、深紅色、略高出皮膚的溢血斑點。有的在頜下、胸前、腹下、四肢發(fā)生水腫。病牛排干而黑的糞便,常帶有粘液或血絲。體表淋巴結腫脹為本病的特征。大多數病牛一側肩前或腹股溝淺淋巴結腫大,初為硬腫,有痛感,后漸變軟,常不易推動(個別牛不見腫脹)。病牛迅速消瘦,血液稀薄。病后期食欲、反芻完全停止,溢血點增多變大,瀕死前體溫下降,臥地不起,衰竭死亡。耐過的病牛成為帶蟲動物。

病理變化全身皮下、肌間、粘膜和漿膜上均有大量的出血點和出血斑。全身淋巴結腫大,切面多汁。皺胃粘膜腫脹、充血,有大頭針大至黃豆大,暗紅色或黃白色的結節(jié)。結節(jié)部上皮細胞壞死后形成糜爛或潰瘍。潰瘍中央凹下呈暗紅色或褐紅色,周圍粘膜充血、出血,構成細窄的暗紅色帶。皺胃的上述變化具有診斷意義。肝、脾、腎腫大,膽囊擴張。

診斷

本病的診斷與雙芽巴貝斯蟲病相同,觀察臨床癥狀和鏡檢血片中有無蟲體;此外,還可作淋巴結穿刺檢查石榴體。

治療

對環(huán)形泰勒蟲無特效治療藥物。但如能早期應用比較有效的殺蟲藥,再配合對癥治療,特別是輸血療法以及加強飼養(yǎng)管理可以大大降低病死率。

1.磷酸伯氨喹啉

劑量為0.75~1.5mg/kg體重,每日口服一劑,連服3劑。

2.三氮脒

劑量為7mg/kg體重,配成7%溶液肌肉注射,每日一次,連用3天。如果紅細胞染蟲率不下降,還可繼續(xù)治療2次。

3.苯脲咪唑3~4mg/kg體重,肌肉注射,每天一次,連用2天。

對紅細胞數、血紅蛋白量顯著下降的??蛇M行輸血。每天輸血量,犢牛不少于500~2000ml,成年牛不少于1500~2000ml,每天或隔2日輸血一次。

預防

預防的關鍵是消滅牛舍內和牛體上的璃眼蜱。在本病流行區(qū)可應用牛泰勒蟲病裂殖體膠凍細胞苗對牛進行預防接種。接種后20天產生免疫力,免疫期為一年以上。

線蟲病

圓線蟲病羊網尾線蟲病

本病多見于潮濕地區(qū),常呈地方性流行。主要危害羔羊。

病原體

寄生于綿羊、山羊的支氣管內。蟲體呈絲狀,口囊很小,口緣有4個小唇片。其特點交合刺等長,暗褐色,短粗,呈靴形。雄蟲長3~8cm。雌蟲長3~10cm。蟲卵呈橢圓形,無色透明,其內含有一條已發(fā)育成形的幼蟲。

線蟲病

圓線蟲病生活史

蟲卵產出后,隨痰液被咽入消化道,后隨糞便排到外界,在適宜條件下,經一周發(fā)育成感染性幼蟲。感染性幼蟲被宿主食后,幼蟲進入腸系膜淋巴結,經淋巴到達右心,隨血流到達肺臟,后發(fā)育為成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