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tgtd33-202公路排水設計宣貫_第1頁
jtgtd33-202公路排水設計宣貫_第2頁
jtgtd33-202公路排水設計宣貫_第3頁
jtgtd33-202公路排水設計宣貫_第4頁
jtgtd33-202公路排水設計宣貫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9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排水設計總體要求路界地表排水路面路界排水排水公路構造物、下穿道路及沿線設施排水特殊地區(qū)及特殊路段排水3.0.1

公路排水系統(tǒng)設置的目的:——保障結構穩(wěn)定和行車安全?!到y(tǒng)中的路界地表、路面及路界 排水設施間應相互銜接與協(xié)調,保證公路排水系統(tǒng)的有效性和耐久性。3.0.2

公路排水設計內容:——排水系統(tǒng)總體設計。——水文 與計算?!潘O施結構形式與材料選擇。——水力計算。3.0.3

公路排水系統(tǒng)總體設計應:沿線水文、氣象、地形、地質、環(huán)境敏感區(qū)等建——全面設條件?!鶕饭δ?、等級,確定排水設計原則?!獎澐峙潘温洌侄未_定路線和主要構造物排水方案和排水路線。——完成排水系統(tǒng)布置圖。3.0.4

公路排水系統(tǒng)的總體設計應:——在公路總體設計中同步完成?!こ虠l件簡單,不進行總體設計的公路工程,宜單獨對排水系統(tǒng)進行總體設計。3.0.5

公路排水系統(tǒng)應:——與主體工程及自然環(huán)境相適應?!O計中應注重各種排水設施的功能和相互之間的銜接,防、排結合,形成完善的排水系統(tǒng)。3.0.6

公路排水設計應:——避免沖毀農田及水利設施。3.0.7

穿越城鎮(zhèn)的公路排水設施應:——與城鎮(zhèn)現(xiàn)有或規(guī)劃的排水系統(tǒng)相協(xié)調。3.0.8

排水設施的結構應:——安全耐久。——經濟合理?!阌谑┕ぁz查和養(yǎng)護維修。3.0.9

施工臨時性排水設施宜——與

性排水設施相結合。3.0.10

冰凍區(qū)地面排水設施應:——耐冰凍、耐鹽蝕。時,——

排水設施應置于當?shù)刈畲髢錾罹€以下,應采取保溫措施。3.0.11

公路路線設計應:——做好綜合規(guī)劃?!档拖麓┑缆放潘y度?!肪€設計高程低于 水體時,應進行專門的防排水設計,保證安全。3.0.12

橋面應:——設置完善的排水設施?!獞匾晿蛎娣浪畬?、黏結層的設置和材料選擇。3.0.13

隧道排水設計應:——采取防、排、截、堵相結合的綜合措施。——隧道內外應形成完整的排水系統(tǒng)。3.0.14

多年凍土、膨脹土、黃土、鹽漬土及滑坡等路段:——應將排水系統(tǒng)作為處治措施組成部分,進行綜合設計。3.0.15

公路經過水環(huán)境敏感路段時:——應采取相應的路(橋)面等水收集、處理措施。網、踏3.0.16

蒸發(fā)池:——與路基邊溝外緣的距離不得小于5m,且應設置步等安全防護措施。——蒸發(fā)池的設計水位應低于排水溝溝底高程,池的容積應能滿足及時完成滲透和蒸發(fā)的要求?!嗄陜鐾?、黃土等對蒸發(fā)池設置有特殊要求的地區(qū),應進行特殊設計。3.0.17

路側公路排水設施的形式選擇:——應與安全設施設置緊密配合。——路塹段排水邊溝宜采用淺碟形或帶蓋板的邊溝,采用敞開式深邊溝時路側應設置護欄。3.0.18

公路排水設施:——不應兼做其他非公路排水用途。LeftBlank一般規(guī)定路面表面排水4.34.4分隔帶排水段排水4.5

坡面排水4.1.1

路界地表排水包括:路(橋)面表面、

分隔帶、坡面和由公路毗鄰地帶或交叉道路流入路界內的表面水的排除。4.1.2路界地表排水應:

采取防、排、截相結合的綜合措施。做好與橋涵、隧道等防排水系統(tǒng)的銜接。路界地表水不宜流入橋面、隧道內,不宜利用隧道 排水系統(tǒng)排除路界地表水。4.1.3

路界地表排水設施的布設應:充分利用地形和天然水系。做好 位置的選擇和處理。避免出現(xiàn)堵塞、溢流、滲漏、淤積、沖刷等現(xiàn)象,危害路基、路面和毗鄰地帶。4.1.4路界地表排水設施的地基應密實穩(wěn)定,結構形式應與地基條件相匹配。必要時,應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地基變形引起的排水設施破壞。4.1.5路界地表排水設計應與坡面防護工程設計綜合考慮。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坡面巖土由于沖刷導致失穩(wěn)。4.1.6

路界地表排水設施的設計流量及

、泄水口的泄水能力應按第9章確定。 與泄水口的斷面形狀、尺寸、間距應根據設計流量確定。4.1.7

路界地表排水設施所用材料的強度應不低于附錄A的要求。4.2.1

路面表面排水設計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路塹地段路面表面水應通過橫向排流的方式匯集于邊溝內。路堤較高且邊坡坡面未作防護,或者坡面雖有防護措施但仍有可能受到沖刷的路段,應采用路面集中排水系統(tǒng)排除路表水。路線縱坡平緩,匯水量不大,路堤較低且邊坡坡面不易受到沖刷的路段,以及設置了具有截、排水功能的骨架護坡的高填方路段,可采用路面橫向分散漫流方式排除路表水。設置攔水帶匯集路表水時,高速公路及一級公路的設計積水寬度不得超過右側車道外邊緣;二級及二級以下公路不得超過右側車道中心線。當硬路肩寬度較窄、匯水量大或攔水帶形成的過水斷面不足時,可采用沿土路肩設置U形路肩邊溝等措施加大過水斷面。路肩邊溝宜采用水泥混凝土等預制件鋪筑。采用路面橫向分布漫流方式排除路表水時,宜對土路肩及坡面進行加固。4.2.2

路肩攔水帶宜采用水泥混凝土、瀝青砂或當?shù)仄渌牧项A制或現(xiàn)場澆筑。在季節(jié)性冰凍地區(qū)及受鹽侵蝕破壞的路段,宜采用現(xiàn)澆瀝青砂、花崗巖、陶瓷預制件等耐凍、耐鹽蝕材料。攔水帶宜采用梯形橫斷面。4.2.3

攔水帶泄水口的間距應:根據過水斷面水面漫蓋寬度的要求和泄水口的泄水能力按第9章計算確定,宜為20~50m;高速公路、一級公路車道較多時,宜采用較小的泄水口間距。在凹形豎曲線底部、道路交叉口、匝道口、與橋涵構造物連接、填挖交界等處應設置攔水帶泄水口。凹形豎曲線的底部應加密設置泄水口。4.2.4

攔水帶泄水口宜:設置成喇叭口式。設在縱坡較大坡段上的泄水口,宜采用不對稱的喇叭口。喇叭口上游方向與下游方向的長度之比不宜小于3:1,上游方向漸變段最小半徑不宜小于900mm,下游方向最小半徑不宜小于600mm。A-A34245R=900R=6006AA圖4.2.3

較大縱坡坡段上攔水帶不對稱泄水口平面布置圖(單位:mm)1-水流流向;2-硬路肩邊緣;3-低凹區(qū);4-攔水帶頂;5-路堤邊坡坡頂;6-急流槽4.3.1

分隔帶表面未采用鋪面封閉時,分隔帶

宜設置由防水層、縱向排水滲溝、集水槽和橫向排水管等組成的防排水系統(tǒng)。寬度大于3m的 分隔帶表面宜設置成淺碟型,橫向坡度宜為1:4~1:6。4.3.2

分隔帶排水滲溝宜設置在通信管道之下,滲溝頂面與回填土之間應設置反濾層,滲溝兩側及底部應設置防水層。宜采用管式滲溝,滲溝材料及設計應符合第6章有關規(guī)定。橫向排水管可采用直徑為100~200mm塑料管。4.3.3

降雨量較小、

分隔帶較窄時,可采用表面鋪面封閉分散排水。分隔帶鋪面應采用兩側外傾的橫坡,坡度宜與路面橫坡度相同,鋪面材料可采用瀝青處治材料或或其他封閉材料。4.3.4分隔帶回填土與路面結構之間應設置防水層。4.4.1

段外側排水,可根據降雨量及路面寬度,采取經內側路面排除或設 下排水設施排除的方案,并符合以下規(guī)定

:年降水量小于400mm的地區(qū),雙向四車道公路,可在 分隔帶設開口明槽方案,路面水流經內側路面排除。年降水量大于或等于400mm的地區(qū),或車道數(shù)超過四車道,外側路面水宜通過排水系統(tǒng)排除。)、集水4.4.2

路段的

排水系統(tǒng)應由縱向集水井、檢查井、橫向排水管、急流槽等組成。4.4.3

縱向集水

)、集水井、檢查井等排水設施應在中間帶內設置,不得侵入行車道。4.4.4縱向集水)可采用縫隙式集水)、碟形淺溝或設帶孔蓋板的矩形溝等形式。溝底縱坡宜與路線縱坡一致,且不應小于0.3%。4.4.5集水井的形式、數(shù)量和間距應根據路段的外側半幅路面匯水面積、流量及出水口的泄流能力確定。集水井的間距一般為20~50m,縱向集水)串聯(lián)集水井的個數(shù)不宜超過

3個。路線縱坡小于0.3%的路段,可適當增設集水井數(shù)量。4.4.6縱向集水溝、集水井及檢查井等的蓋板材料應采用鋼筋混凝土、鑄鐵或鋼筋加強的復合材料,材料強度和蓋板厚度應根據設計汽車荷載等級計算確定。4.5.1

各種坡面排水溝的設計應符合下列要求:坡面排水溝的形式及其縱坡坡度、出水口間距的設計,應使溝內水流的流速與溝壁材料的抗沖刷能力相適應。溝底縱坡坡度不宜小于0.3%, 情況下,可減小至0.1%。溝槽的頂面高度應高出設計水位0.1~0.2m。包括挖方路段、低路堤路段、地形低洼積水地段、農田地段、魚塘水庫路段以及路界范圍地形等。應在挖方邊坡或填方邊坡坡腳外設置邊溝,以匯集和排泄降落在坡面和路面上的表面水4.5.2邊溝:可采用三角形、淺碟形、梯形或矩形橫斷面。應根據所需排泄的設計流量、設置位置、巖土性質、以及對路側安全與環(huán)境景觀的協(xié)調程度等選定。高速公路、一級公路挖方路段的矩形邊溝在不設護欄的地段應增設帶泄水孔的鋼筋混凝土蓋板。4.5.3

邊溝的縱坡坡度:應結合路線縱坡、地形、土質、出水口位置等情況選定。宜與路線縱坡坡度保持一致。當路線縱坡坡度小于溝底最小縱坡坡度時,邊溝應采用溝底最小縱坡坡度,并縮短邊溝出水口的間距。4.5.4

邊溝出水口的間距:一般地區(qū)不宜超過500m。多雨地區(qū)不宜超過300m。三角形和碟形邊溝不宜超過200m。具體應結合地形、地質條件以及橋涵或天然溝渠位置經水力計算確定。4.5.5

挖方路段或路堤邊坡上方流入路界的地表徑流量大時:應設置 地表徑流的截水溝。在坡體穩(wěn)定性較差或有可能形成滑坡的路段,應在滑坡體的周界外設置截水溝。深路塹或高路堤坡面徑流量大時,可在邊坡中部設置平臺截水溝,以減少坡面沖刷。4.5.6

截水溝:應結合地形和地質條件設置,宜布置在路塹坡頂5m或路堤坡腳2m以外,可采用梯形或矩形斷面。截水溝長度超過500m時,宜在中間適宜位置處增設泄水口,通過急流槽(管)分流排引,泄水口間距以200~500m為宜。當截水溝或急流槽對行車產生視覺 或影響路域環(huán)境景觀時,可利用地勢或采用灌木遮蔽。4.5.7在路堤和路塹坡面或者坡面平臺上從坡頂向下豎向集中排水時,或者邊溝、截水溝或排水溝縱坡度很大時:可設置急流槽(管)。急流槽(管)的進水口與溝渠泄水口之間宜采用喇叭口形式連接,并作鋪砌處理,出水口處應設消能設施。為防止急流槽基底滑移,槽底可增設防滑平臺、凸榫。4.5.8陡坡或深溝地段的排水溝,宜設置跌水等消能結構物,避免其出口下游的橋涵、自然水道或農田受到沖刷。4.5.9急流槽可采用矩形斷面形式,槽深不應小于0.2m,槽底寬度不應小于0.25m。采用漿砌片石時,矩形斷面槽底厚度不應小于0.2m,槽壁厚度不應小于0.3m。4.5.10跌水槽橫斷面可采用矩形斷面,斷面尺寸要求與急流槽相同。對不設消力池的跌水,臺階高度與長度之比應與原地面坡度相吻合,且臺階高度不宜大于0.6m;帶消力池的跌水高度與長度之比也應結合原地面的坡度確定,單級跌水墻的高度不宜小于1.0m,消力檻高度不宜小于0.5m,消力檻與跌水墻的距離不宜小于5m。4.5.11

邊溝、截水溝、排水溝、急流槽等的橫斷面尺寸應根據設計流量、溝底縱坡、溝壁材料、出水口間距,按第9章的規(guī)定計算確定。溝槽頂面高度應高出設計水位不小于0.1m。4.5.12

溝壁材料的抗沖刷能力應與溝內水流速度相適應。4.5.13

設置在土質、軟巖質、全風化及強風化硬質巖石地段的邊溝、截水溝、排水溝應采取防滲處理措施。4.5.14地形平緩無固定溝槽的山前沖積扇、戈壁灘、草原、漫流地區(qū):應按分片泄洪的原則在橋涵上下游地段設置必要的導流設施。橋涵進水口上方的坡面宜設置人字型導流壩,導流壩長度不宜小于30m,橋涵出水口下方的坡面可設置導流堤或扇形鋪砌,導流堤長度宜為20~30m,導流堤壩應與涵洞相銜接。LeftBlank一般規(guī)定路面邊緣排水系統(tǒng)排水基層排水墊層5.1.1

路面

排水系統(tǒng)可由——邊緣排水系統(tǒng)?!潘鶎??!潘畨|層。上述三者單獨或組合構成。5.1.2遇有下列情況時,宜設置路面

排水系統(tǒng):年降水量為600mm以上的濕潤多雨地區(qū),路基由滲透系數(shù)不大于10-4mm/s的細粒土填筑的高速、一級或重要的二級公路。路基兩側有滯水,可能滲入路面結構內。重冰凍地區(qū),路床為粉性土的潮濕路段?,F(xiàn)有公路路面改建或路基改善工程,需排除積滯在路面結構內的水。5.1.3

路面

排水設計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路面

排水系統(tǒng)中各排水設施的設計排泄量均應小于路面表面水滲入量的2倍,下游排水設施的泄水能力應超過上游排水設施的泄水能力。排水設施應能避免被滲流從路面結構、路基或路肩中帶來的細顆粒堵塞。系統(tǒng)的排水功能不應隨時間很快降低。5.1.4路表面滲入路面結構的水量大,僅設置路面邊緣排水系統(tǒng)難以迅速排除時,可在面層下設置排水基層。

水豐富的低填和挖方路段的路基頂面應設置排水墊層。5.1.5行車道路面表面水滲入路面結構的量,可按路面類型由下列公式計算確定:

B

Q

nhp

kc

nzL

c

水泥混凝土路面Qp

a瀝青路面5.2.1

路面邊緣排水系統(tǒng):應沿路面結構外側邊緣設置。宜由透水性填料集水溝、縱向排水管、橫向出水管和過濾織物等組成。a)新建路面邊緣排水系統(tǒng)b)改建路面邊緣排水系統(tǒng)圖5.2.1

路面邊緣排水系統(tǒng)5.2.2

集水溝的斷面尺寸:——應根據透水材料的滲透系數(shù)和設計泄水能力需要確定。——集水溝底面的最小寬度,新建路面,不宜小于0.3m;舊路面新增邊緣排水系統(tǒng),應能保證排水管兩側各有至少0.1m寬的透水材料。透水填料底面和外側應鋪反濾織物。5.2.3

透水性填料宜:采用水泥處治開級配碎石,空隙率宜為15%~20%。粗集料最大粒徑不應大于31.5mm,粒徑4.75mm以下的細粒含量不應超過16%,2.36mm以下的細粒含量不應超過6%。集料在通過率為15%時的粒徑應為排水管槽口寬或孔口直徑的1.0~1.2倍。水泥處治集料的配合比,應按透水性要求和施工要求通過試配確定,水泥同集料的比例1:6~1:10,水灰比0.35~0.47.5.2.4

縱向帶孔排水管:管徑應按設計流量由水力計算確定,通常在70~150mm范圍內選用。管材強度及埋設深度應保證不被車輛或施工機械壓壞。新建路面時,排水管管底宜與基層底面齊平;舊路面新增邊緣排水系統(tǒng)時,管中心應低于基層頂面。排水管的縱坡宜與路線縱坡相同,但不宜小于0.3%。5.2.5

縱向排水管宜:選用聚氯乙烯(PVC)或聚乙烯(PE)塑料管,每延米排水管的開口總面積不宜小雨4200mm2。宜設3排槽口或孔口,沿管周邊等間隔(120o)排列。設槽口時,槽口寬度可為1.3mm,長度15mm;設孔口時,孔直徑可為5mm。5.2.6

橫向出水管:管徑應不小于縱向排水管管徑,其間距和安設位置由水力計算,并結合鄰近地面高程和公路 斷面情況確定,橫向坡度不宜小于5%。除了起端和終端外,中間段的出水管宜采 管的布置方案;出水管與排水管之間應采用圓弧形承口管聯(lián)結,圓弧半徑不宜小于300mm。埋設出水管應采用反開槽法,并用低透水材料回填。出水管的外露端頭應采用鍍鋅鐵絲網或格柵罩住等措施;出水口的下方應采取鋪設水泥混凝土防沖刷墊板或者對泄水道的坡面進行漿砌片石防護等措施,防止沖刷路基邊坡。出水水流應引排至排水溝或涵洞內。5.3.1

透水性排水基層應直接設置在面層下:排水基層

下應設置不透水層阻截

水下滲。排水基層可采用橫貫路基整個寬度的形式,也可采用在排水基層邊緣設置邊緣排水系統(tǒng)的形式。邊緣排水系統(tǒng)的設置應符合5.2節(jié)的規(guī)定。123456圖5.3.1-1

全寬式排水基層1-面層;2-排水基層;3-不透水墊層;4-路肩面層或水泥混凝土路肩面層;5-透水性坡面防護;6-不透水性坡面防護124786

3

5

1239947865圖5.3.1-2-1圖5.3.1-2-2圖5.3.1-2

結合邊緣排水系統(tǒng)的排水基層1-面層;2-排水基層;3-不透水墊層;4-路肩面層或水泥混凝土路肩面層;5-集水溝;6-排水管;7-出水管;8-反濾織物;9-路基5.3.2

排水基層可采用水泥或瀝青處治的不含或含少量粒徑結合料處4.75mm以下細料的開級配碎石材料,也可采用治的開級配碎石材料,并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集料應選用潔凈、堅硬而耐久的碎石,其壓碎值不大于28%。采用瀝青處治時,最大公稱粒徑宜為16mm;采用水泥處治時,最大公稱粒徑宜為19mm;最大公稱粒徑不得超過層厚的2/3。粒徑4.75mm以下細料含量不得大于10%?;旌狭蠎獫M足透水性要求,滲透系數(shù)不得小于300m/d。水泥處治碎石集料的水泥用量不得少于160kg/m3,其7d浸水抗壓強度不得低3~4MPa。瀝青處治碎石集料的瀝青用量約為集料干重的2.5~4.5%。滲透系數(shù)可采用常水頭或變水頭滲透試驗測定。水泥混凝土面層的排水基層,宜采用水泥處治的開級配碎石;瀝青混凝土路面的排水基層,宜采用瀝青碎石。5.3.3

排水基層:厚度Hb應按所需排放的水量和基層材料的滲透系數(shù)通過下式(5.3.3)計算確定,并滿足最小厚度要求。但最小厚度不得小于60mm(瀝青處治碎石)、80mm(水泥處治碎石)或120mm(級配碎石)。寬度視面層施工需要而定,宜超出面層寬度300~900mm。bb

hK

iH

Qcb5.3.4

滲入水在路面結構內的最大滲流時間:冰凍地區(qū)不應超過1h,其它地區(qū)不應超過2h。滲入水在排水基層內的滲流時間可按下列公式計算確定。Kb

J0T

0.69

ne

Lthi

2i

2Lt

B 1

z

5.4.1

排水墊層:宜采用橫貫路基整個寬度的形式,也可采用結合邊緣排水系統(tǒng)的形式,其厚度一般不小于150mm,路基為路塹或半路塹時,挖方坡腳處還應設置縱向集水溝和排水管,如圖5.4.1所示。123654圖5.4.1

排水墊層排水系統(tǒng)1-面層;2-基層;3-墊層;4-排水墊層;5-集水溝;6-排水管5.4.2排水墊層宜選用開級配集料(砂或砂礫石),其級配應滿足透水和反濾的要求:排水墊層集料級配在通過率為15%時的粒徑應不小于路基土級配在通過率為15%時的粒徑的5倍,應不大于路基土級配在通過率為85%時的粒徑的5倍。排水墊層集料級配在通過率為50%時的粒徑應不大于路基土級配在通過率為50%時的粒徑的25倍。排水墊層集料級配的不均勻系數(shù)(通過率60%的粒徑與通過率為10%的粒徑的比值)不大于20。5d15

D15

5d85D50

25d50D60

/

D10

20LeftBlank6.1一般規(guī)定6.26.3水勘察水排水設施6.1.1

水影響路基穩(wěn)定或強度時,應設置暗溝、滲溝、滲井、滲水隧道或仰斜式排水管等

排水設施,水層的

水,降低

水位或者疏干坡體內、排引含水。6.1.2

應通過工程地質和水文地質

、勘察,查明

水的類型,補給來源,活動規(guī)律及其他有關水文地質參數(shù),勘察成果應滿足路界宜進行專門排水設計的需要。對含水地層或

水富集帶和勘測。6.1.3

排水設施應具有足夠強度:——能承受來自包括排水設施及路基路面施工的施工荷載——路面結構靜載——行車荷載——路基變形——周圍

等產生的作用。6.1.4排水設施應采取反濾措施,防止堵塞、失效。6.1.5

應妥善處理

排水設施出水口的排水通道,避免出現(xiàn)漫流或沖刷坡面。

水可排放到路界地表排水系統(tǒng)中。

排水設施出水口處水流應處于無壓狀態(tài)。6.1.6

應采取措施防止路界及附近地表水下滲補給水?!放彽貛У牡乇硗临|疏松?!驇r土有天然裂隙?!蚵坊戏接蟹e水洼地。對土質地面的裂縫用黏土填塞搗實;對巖石裂縫用水泥砂漿填塞;對松軟土質地段鋪植草皮和種植樹木;對路塹邊坡上方的洼地和水塘予以填平,防止地表水下滲。6.1.7

不得將地表水排放到排水設施內。6.1.8排水設施的設計滲流量應按第9章計算確定。6.2.1水勘察應包含以下內容:水的類型和賦存狀態(tài),含水層和隔水層的性質、層數(shù)和厚度。水的埋藏深度、水位變化規(guī)律和變化幅度。查明查明查明水的流向、流速和水力坡度。4.5.泉水出露的位置、類型、流量和動態(tài)變化。水的補給排泄條件、地表水與 水的補排關系及其對水位的影響。分析 水的化學成份及其對混凝土結構物的侵蝕性。當?shù)?水的利用和既有 排水設施的使用情況。評價 水對公路的影響。6.2.2缺乏常年水位監(jiān)測資料的地區(qū),地質條件復雜的隧道、大型滑坡、深路塹等重大工程初步勘察時,宜設置長期觀測孔對有關層位的水進行長期觀測。當水文地質條件對其工程方案有重大影響時,應進行專門的水文地質勘察,現(xiàn)場測定地層滲透系數(shù)等水文地質參數(shù);必要時可設置觀測孔,量測壓力水頭隨深度的變化。6.2.3

水的流向可用幾何法量測,在同一水文地質單元內,量測點不應少于3個測孔(井)。3個測點時,最小夾角不宜小于40o。測點間距應按巖土的滲透性、水力梯度和地形坡度確定,宜為50~100m。應同時量測各孔(井)內水位,確定

水的流向。法測定,也可采用已知的6.2.4

水的流速可采用指示劑水力坡度和滲透系數(shù),由計算確定。——采用指示劑

法,宜在觀測孔兩側各布置一個輔助觀測孔,防止指示劑不流經下游觀測孔?!囼灴着c觀測孔距離應據含水層條件確定,細砂層宜為2~5m,含礫粗砂層宜為5~15m,裂隙巖層宜為10~15m,巖溶水可大于50m?!甘緞┛刹捎酶鞣N鹽類、

顏料等,用量據地層透水性和滲透距離確定。6.2.5

含水層的滲透系數(shù)可采用下述室內或野外試驗方法確定:根據代表性巖土的滲透系數(shù)經驗值,結合當?shù)亟涷灤_定。經驗值參見表6.2.5。通過室內常水頭或變水頭滲透試驗確定。在野外對含水層進行抽水試驗后計算確定,對非飽和松散巖土層可采用滲水試驗確定。6.2.6泉水出露處的泉水流量可根據流量大小選擇容積法、三角堰法或梯形堰法測定。6.2.7水文地質抽水試驗、滲水試驗等應符合現(xiàn)行《公路工程勘察規(guī)范》(GB

50021)、《公路工程地質勘察規(guī)范》(JTGC20)有關規(guī)定,室內滲透試驗等應符合現(xiàn)行《公路土工試驗規(guī)程》(JTG

E40)的規(guī)定。6.3.1應根據

水類型、含水層埋藏深度、地層滲透性、水對環(huán)境的影響,并考慮與地表排水設施協(xié)調等,選用適宜的排水設施,并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有 水岀露的挖方路基、斜坡路堤、路基填挖交替地段,當 水埋藏淺或無固定含水層時,宜采用滲溝。賦存有 水的坡面,當坡體土質潮濕、無集中的 水流但危及路基安全時,宜設置邊坡滲溝或支撐滲溝。當 水埋藏深或為固定含水層時,可采用滲水隧洞、滲井。滲井宜用于

含水層較多,但路基水量不大,且滲溝難以布置的地段。路 底范圍有泉水外涌時,宜設置暗 )將水引排至路堤坡腳外或路塹邊溝內。當坡面有集中 水時,可設置仰斜式排水孔。6.3.2滲溝類型應據使用部位、滲流量等確定,橫斷面尺寸應依據第9章方法計算確定,并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滲溝的滲水部分應采用潔凈的透水粒料充填,粒料中粒徑小于2.36mm的細粒料含量不得大于5%,回填料應設置反濾層。滲溝位于路基范圍外時,透水性回填料頂部應覆蓋厚度不小于0.15m的不透水填料。管式滲溝的排水管管徑不宜小于150mm,可選用帶孔的PVC、PP、PE塑料管、軟式透水管、無砂混凝土管或帶孔的水泥混凝土管等材料。填石滲溝、無砂混凝土滲溝最小縱坡不宜小于1%,管式滲溝、洞式滲溝最小縱坡不宜小于0.5%。6.3.3

管式滲溝的排水管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帶孔的排水管,槽孔的內徑宜為5~10mm,縱向間距宜為75mm,按4或6排對稱地排列在圓管斷面的下半截;帶槽的排水管,槽口的寬度宜為3~5mm,按2排間隔165o對稱地排列在圓管斷面的下半截。。圓孔與槽孔布設應滿足表6.3.3所列要求。6.3.4

在盛產石料地區(qū),可采用洞式滲溝。——洞式滲溝應在路基范圍外設置?!獫B溝洞頂板條間應留有寬20mm的縫隙,縫隙間距不宜超過300mm。6.3.5斜坡路堤與路基填挖交界處的滲溝,挖方區(qū)側和頂面等滲溝迎水面應設置反濾層;填方區(qū)滲溝背水面?zhèn)缺诤偷酌鎽O置防滲層。反濾層、防滲層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反濾層用砂礫石應潔凈,小于0.15mm的顆粒含量不得大于5%。無砂混凝土反濾層厚度宜為0.1~0.2m。當溝壁土質為黏性土、粉土或粉細砂時,在無砂混凝土外側,還應設置厚度0.1~0.15m

的中粒砂或土工織物反濾層。土工織物反濾層宜采用無紡土工織物。當溝壁為黏性土、粉土或粉細砂時,可在土工織物與溝壁之間增設一層厚度0.1~0.15m的中砂反濾層。防滲層可采用復合土工膜等材料。6.3.6邊坡滲溝應垂直嵌入邊坡坡體,根據邊坡情況可按條帶形、分岔形或拱形布設,間距宜為6~10m。滲溝寬度宜為1.2~1.5m,基底宜呈階梯狀,基礎宜采用漿砌片石。溝內應回填透水性粒料,回填料外周應設置反濾層。溝頂部可采用干砌片石鋪砌。下部出水口宜采用干砌片石垛支撐。6.3.7

支撐滲溝的橫向間距應據土質情況和滲水量確定,宜為6~8m,溝深不宜小于1.5m,溝寬不宜小于1.5m,基底應呈階梯狀,基礎宜采用漿砌片石,溝內應回填透水性粒料,回填料外周應設置反濾層,溝頂部可采用干砌片石鋪砌。6.3.8滲井直徑宜為0.5~0.6m,距離路堤坡腳不宜小于10m。滲井的平面布置及井徑、滲水量應按第9章計算確定。6.3.9

滲水隧洞的設計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隧洞的埋設深度應根據主要含水層的埋藏深度確定,并應設置在穩(wěn)定地層內,頂部應在滑動面(帶)以下不小于0.5m。對于滑動面以上的其他含水層,宜在滲水隧洞頂上設置滲井或滲管。對于滲水隧洞以下的承壓含水層,宜在洞底部設置滲水孔。隧洞橫斷面尺寸宜采用橫斷面

高1.6m,寬1.0m。隧洞平面軸線宜順直,洞底縱坡應不小于0.5%,不同坡段可采用折線坡或設臺階跌水等形式連接。隧洞結構設計應符合現(xiàn)行《公路隧道設計規(guī)范》(JTG

D70)有關規(guī)定。6.3.10暗)的尺寸應據泉水流量計算確定。暗溝宜采用矩形斷面,井壁和溝底、溝壁宜采用漿砌片石或水泥混凝土預制塊砌筑,溝頂應設置混凝土或石蓋板,蓋板頂面上的填土厚度不應小于0.5m。應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暗溝淤塞。6.3.11

仰斜式排水孔仰角不宜小于6°,長度應伸至

水富集部位或潛在滑動面,并宜根據邊坡滲水情況成群分布。排水孔鉆孔直徑宜為75~150mm,孔內應設置透水管,透水管直徑宜為50~100mm,可選用軟式透水管或帶孔的PVC、PP、PE塑料管等材料,透水管應外包土工布作為反濾層。6.3.12暗)、滲溝及滲水隧洞的平面轉彎、縱坡邊坡點等處及直線段每隔一定間距宜設置檢查井,檢查井設置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滲溝檢查井的設置間距不宜大于30m,滲水隧洞檢查井的設置間距不宜大于100m。兼起滲井作用的檢查井的井壁,應設置反濾層。檢查井直徑應滿足疏通的需要,且不宜小于1m,井內應設檢查梯,井口應設井蓋,當深度大于20m時,應增設護欄等 。檢查梯應采取防腐蝕措施或采用耐腐蝕的復合材料。6.3.13

黏質土地段

水位小于0.5m或粉質土地段水埋深層可采用小于1.0m時,宜在低路堤底部設置防滲

層,土工膜、復合土工膜、復合防排水板等土工

材料或粒料類材料。當

水豐富時,土工

材料底部宜設置排水墊層,墊層材料宜選用天然砂礫或中粗砂。季節(jié)性凍土地區(qū)應采用砂礫層。LeftBlank橋面排水橋(涵)臺和支擋構造物排水隧道排水下穿道路排水沿線設施排水7.1.1橋面排水系統(tǒng)應與橋梁結構及橋下排水條件相適應,避免水流下滲對橋梁結構耐久性造成影響。大橋和特大橋的橋面排水系統(tǒng)尚應與橋面鋪裝設計相協(xié)調。7.1.2橋面應有足夠的橫向和縱向坡度。橋面橫向坡度宜與路面橫向坡度一致,當設有人行道時,人行道應設置傾向行車道

0.5~1.5%的橫坡。當橋面縱坡小于0.5%時,宜在橋面鋪裝較低側邊緣設置縱向滲溝排水系統(tǒng)。7.1.3橋面排水對橋下通行有影響時,橋面水通過橫坡和縱坡排入泄水口后,應匯集到縱向排水管或排水槽中,通過設在墩臺處的豎向排水管排入地面排水設施或河流中。豎向排水管出口處應設置排水溝,并適當加固,避免沖刷和漫流。7.1.4泄水口宜設置在橋面行車道邊緣處,泄水口的間距可依據設計徑流量按第9章方法計算確定,且最大間距不宜超過20m。在橋梁伸縮縫的上游方向應增設泄水口,在橋面凹形豎曲線的最低點及其前后3~5m處應各設置一個泄水口。7.1.5

泄水口為圓形或矩形,圓形泄水口的直徑宜為150~200mm;矩形泄水口的寬度宜為200~300mm,長度為300~400mm。泄水口頂部應采用格柵蓋板,其頂面宜比周圍橋面鋪裝低5~10mm。泄水管可采用鑄鐵管、PVC管或復合材料管,內徑不宜小于150mm。泄水管鋪裝結構的部分應做成孔隙狀,其周圍的橋面板應配置補強鋼筋網。7.1.6排水管或排水槽宜設置在懸臂板外側,與周圍景觀相協(xié)調。排水管宜采用鑄鐵管、PVC管、PE管、玻璃

,其內徑應等于或大于泄水管的內徑。排水槽宜采用鋁、鋼或玻璃鋼材料,其橫截面為矩形或

U形,寬度和深度均不宜小于200mm左右。縱向排水管或排水槽的坡度不得小于0.5%。橋梁伸縮縫處

的縱向排水管或排水槽應設置可供伸縮的柔性套筒。寒冷地區(qū)的豎向排水管,其末端宜距地面500mm以上。7.1.7伸縮縫結構應能避免橋面水下落至梁端、蓋梁和墩臺等結構上。伸縮縫兩側的現(xiàn)澆混凝土應采取澆筑微膨脹混凝土、抗?jié)B混凝土等防滲漏的措施,避免雨水下滲影響到梁端、蓋梁和墩臺等橋梁結構。7.2.1橋(涵)臺臺背和支擋構造物墻背宜采用透水性材料回填,嚴寒地區(qū)和浸水擋土墻應采用透水性材料回填。橋(涵)臺和路肩擋土墻回填料表面應采取在回填區(qū)外設置

地表水流入的溝渠、回填料頂面夯實或鋪設不透水層等措施防止地表水滲入。7.2.2臺背或墻背回填透水性材料時,應在臺身或墻身設置泄水孔排水?;靥盍蠟橥杆圆涣肌⒒靥顓^(qū)滲水量大或有凍脹可能時,可選用下列排水措施:在臺背或墻背與回填料之間設置由透水性粒料組成的連續(xù)排水層,排水層的厚度不應小于300mm,其頂部應采用300~500mm

厚的黏土等不透水材料進行封閉。沿臺背或墻背鋪設排水板等土工復合排水材料。以排除填土積水為主時,復合排水材料可滿鋪或以1~2m的間距沿臺背或墻背布設;以排除 滲水為主時,應通過有關流量計算確定排水材料的布設間距和數(shù)量。沿臺背或墻背的底部縱向設置內徑100~150mm的軟式透水干管,每隔豎向設置內徑50~80mm的軟式透水支管。在填料內根據實際需要設置若干層水平向排水夾層。夾層厚度不應小于300mm。7.2.3泄水孔可采用塑料管或鑄鐵管等,直徑宜為50~100mm,安置時應向下傾斜3~5%。進水口處應采取反濾和防堵措施。泄水口間距宜為2~3m,上下排交錯布置,最低一排出水口應高出墻前地面、常水位或邊溝內設計水位300mm以上。擋土墻墻趾應采取防止泄水孔水流沖刷地表或基礎的措施。7.2.4擋土墻的背面有水滲入時,應在后部和底部增加排水層。排水層可采用級配碎石或級配砂礫,厚度不宜小于0.5m,必要時可在進水面鋪設土工織物反濾層,防止淤塞。7.2.5當由于地形情況有可能產生流向擋土墻的斜坡徑流時,應采取截水、疏導和防水等措施。相關措施應與坡面防排水體系相協(xié)調。7.3.1

隧道排水系統(tǒng)應與隧道主體工程和交通安全設施緊密結合,根據地質條件、

水發(fā)育及補給情況,合理確定排水設施設置位置和各部位尺寸。應避免

水過分排放對環(huán)境的影響。7.3.2

隧道洞頂存在積水洼地時,宜設洞頂排水溝疏導引排,洼、地宜填平,防止再次積水。對經過洞頂?shù)奶烊粶喜刍蜉斔に矶吹扰潘O施,宜進行鋪砌。對易發(fā)生積水下滲的廢棄坑穴、鉆孔等應填實封閉。7.3.3

隧道襯砌防排水設施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采用復合式襯砌時,應在初期支護與二次襯砌之間應設置防水板及無紡土工布,并設置系統(tǒng)盲管(溝)。二次襯砌混凝土應滿足抗?jié)B要求,二次襯砌的施工縫、沉降縫和伸縮縫應采取防水措施。在襯砌兩側邊墻背后底部應設沿隧道的縱向排水盲管(溝);沿襯砌背后環(huán)向應設置導水盲管;集中出水處應單獨設置豎向盲管。環(huán)向盲管、豎向盲管應與邊墻底部的縱向排水盲管(溝)連通;縱向排水盲管(溝)應與橫向導水管連通。當隧道位于常水位以下,且不易排泄時,應采用抗水壓襯砌結構。無法檢修的排水設施應考慮 水中礦物質析出對排水能力的影響。7.3.4

隧道內排水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隧道內路面兩側應設置路側邊溝,邊溝縱坡宜與隧道縱坡一致。路側邊溝可采用帶泄水孔的蓋板溝或縫隙式邊溝。路側邊溝應設置沉沙池、濾水箅,沉沙池間距宜為25~30m。邊溝蓋板可采用鋼筋混凝土、鑄鐵或鋼筋加強型復合材料,其強度及配筋量應據計算確定。檢修道或人行道的道面宜設0.5~1.5%的橫坡,必要時還可在墻腳與檢修道交角處設寬50mm、深30mm的縱向凹槽。預制邊溝拼接處應采取有效的防滲措施。7.3.5

隧道路面結構底部排水設施符合以下規(guī)定:路面底部應設不小于1.5%的橫向排水坡度。路面結構下宜設縱向中心水 );當有仰拱時,石質圍巖段中心水)可設于仰拱之上,土質圍巖段應設置于仰拱之下。 水量不大的中、短隧道可不設中心水溝。中心水 )的溝槽可采用梯形或矩形斷面,排水管可采用鋼筋混凝土管或玻璃 。斷面尺寸應根據設計流量按第9章方法計算確定。中心水溝縱向應設沉淀池,設置間距宜為50m,應根據需要設置檢查井,設置間距不應小于250m。路面結構下應設橫向導水管連接中心水 )的排水管與襯砌墻背排水盲管。未設中心水溝時,橫向導水管應一端與路側邊溝或者其下專門設置的路側水

)相接,另一端與襯砌墻背排水盲管連接。橫向導水管的直徑不宜小于100mm,橫向坡度不應小于2%。設有中心水溝的隧道,橫向導水管的縱向間距宜為30~50m,未設隧底中心水溝(管)時,橫向導水管的縱向間距不宜小于10m

。橫向導水管與墻背排水盲管應采用三通連接。7.3.6

洞口與明洞防排水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明洞回填層頂面洞門墻背外應設排水溝,排水溝宜采用矩形斷面,尺寸宜不小于0.5m×0.5m;明洞槽邊、仰坡外應設置截水溝,截水溝應設在開挖線3m以外,可采用矩形或梯形斷面。排水溝、截水溝迎水一側溝壁不宜高出坡面。當洞口向外的路線為上坡時,宜沿路線方向反坡排水。當?shù)匦螚l件限制,反坡排水有

時,應在洞口設置有流水箅的橫向路面截水溝,防止洞外路面水流入隧道內。必須通過隧道路側邊溝排水時,隧道內的路側邊溝應保證有足夠的過水斷面。明洞頂部應設置必要的截水、排水系統(tǒng);回填土表面宜鋪設隔水層并與邊坡大街良好;靠山側邊墻底或邊墻后宜設置縱向盲溝,將水引至邊墻泄水孔排出;襯砌外緣應敷設外貼式防水層;明洞與隧道接頭處的混凝土應進行防水處理。7.3.7

水發(fā)育且有長期補給來源時,除設置盲溝和中心水溝外,尚可增設輔助坑道或泄水洞等排水設施。7.3.8

水有侵蝕性時,應采用鋪設抗侵蝕防水層等措施,避免

水侵蝕隧道結構。易受

水侵蝕部位宜采用相應的抗侵蝕混凝土。7.4.1下穿道路應根據下挖深度和排水條件合理確定排水方案,避免因排水不暢對通行的影響。下穿道路有良好排水條件時,可只對構造物內路面和邊溝進行鋪砌,防止沖刷。平原地區(qū)下挖道路宜設置完善的排水系統(tǒng)。7.4.2

下穿道路在下挖段的上游端,可設置泄水口、排水溝等排水設施,

和引排上游方向的地表水,減少地表水流入下挖段。必要時可設置雨水棚引排降水。7.4.3在上跨構造物范圍內的下穿道路最小縱坡不宜小于0.3%,縱斷面的最低點宜布置在洞口外(圖7.4.3)。圖7.4.3

下穿道路縱坡布設0.3%7.4.4

排水條件不良時,應在縱斷面最低點處設置排水溝或排水管將水引排到鄰近的低地、水溝或蒸發(fā)池、滲透池。有條件時,可在最低點處設置集水井。7.4.5在上跨構造物范圍內的下挖段邊溝應加大過水斷面面積,并宜采用帶蓋板的矩形邊溝。蓋板可采用鋼筋混凝土、鑄鐵或鋼筋加強型復合材料,其強度和配筋應根據計算確定。蓋板上宜設置槽孔。7.4.6

平原區(qū)當

水位較高且下挖段匯集的水無法及時排出時,可采用水泵應急排水。水泵的型號應按排水量和揚程的要求選擇。重要的下穿道路,宜設置用于應急排水的泵站。下穿道路兩側的

水應采取封閉措施。7.4.7平原區(qū)

水水位較低且地層土質滲透性好的路段,當下穿道路排水

時,可采用集水滲濾方式,將水排至

。多年凍土、黃土地區(qū)不得采用集水滲濾方式排水。采用集水滲濾方式時,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1.

當匯水量較小, 水位相對較低時,可設置滲透池集水滲濾。滲透池底部應在水位之上,如圖7.4.7-1所示。水位較低時,可采用滲透池和小滲井組合的方式集水滲濾,當匯水量較大,如圖7.4.7-2所示。當匯水量較大,淺層水位較高時,可采用沉淀池和 隔水層的小滲井組合的方式集水滲濾。小滲井宜置于沉淀池底部 ,井口高于沉淀池底部不小于1m,如圖7.4.7-3所示。圖7.4.7-1圖7.4.7-2圖7.4.5-3圖7.4.7

集水滲濾系統(tǒng)7.4.8

集水滲濾排水的設計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滲透池或沉淀池的尺寸應根據下穿道路匯水面積、設計重現(xiàn)期計算確定,宜能

半個月匯入池中的水量。橫向排水

進入滲透池或沉淀池的

處應設置孔徑不大于2mm的雙層過濾鐵絲網。滲透池和沉淀池可采用鋼筋混凝土管或防腐鋼波紋管或玻璃。滲透池底部應設置過濾層,采用蛭石過濾層時,厚度不宜小于0.5m。滲透池內壁應設置爬梯。小滲井采用內徑不小于100mm的玻璃

或防腐的

,進口高出池底不宜小于1m。高出池底的部分外側和頂部應設置反濾層,反濾層宜采用抗光老化的土工布。小滲井

透水層部分應在井壁上布孔,外側應用砂網過濾,砂網空隙直徑宜為1mm。7.4.9

氣候干旱、排水

的路段,可結合公路建設取土和農田水利等工程,在下穿道路兩側設置蒸發(fā)池,蒸發(fā)池的設計應符合第3章的有關規(guī)定。7.5.1

、服務區(qū)、停車區(qū)和養(yǎng)護管理站等沿線設施的排水設計,應按照因地制宜、達標排放的原則確定排水系統(tǒng)的組成,合理選擇污水處理方案。有條件時,宜采用雨水與污水分開排

放的方案。7.5.2

沿線污水排放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水環(huán)境強敏感和中等敏感路段,沿線設施排放的污水應達到現(xiàn)行《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

8978)一級以上標準。水環(huán)境弱敏感路段,沿線設施排放的污水應達到現(xiàn)行《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

8978)二級以上標準。沿線設施污水處理后用于農田灌溉時,應符合現(xiàn)行《農田灌溉水質標準》(GB5084)的規(guī)定。沿線設施污水處理后用于再生利用時,其水質應根據具體用途滿足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系列 的要求。7.5.3

洗車臺(場)、

應設置污水處理系統(tǒng),污水排放前應經處理并滿足相關排放標準要求。7.5.4沿線設施的雨水匯集、排放設計應按第4~6章有關規(guī)定進行。7.5.5公路沿線設施的排水設計應與主線排水系統(tǒng)有機結合,經處理合格的污水可通過主線排水系統(tǒng)排放。LeftBlank多年凍土地區(qū)膨脹土地區(qū)黃土地區(qū)鹽漬土地區(qū)滑坡路段水環(huán)境敏感路段8.1.1

多年凍土地區(qū)地表、

排水設施設計應考慮多年凍土地區(qū)的特殊性,避免排水設施或排水不良對凍土穩(wěn)定性的影響。排水設施宜遠離路基坡頂或坡腳,必要時應采取防滲、防凍及保溫措施。8.1.2多年凍土地區(qū)應查明路線經過區(qū)域多年凍土的特性及水文地質等情況,給排水設計提供翔實、可靠的資料。對沼澤、冰丘、冰錐、熱融湖(塘),應詳細

其范圍、規(guī)模、發(fā)生原因及發(fā)展趨勢。8.1.3高含冰量凍土地段,路基所處地形一側較高或挖方邊坡一側的山坡匯水面積較大時,宜設置擋水埝,防止坡面水漫流。擋水埝的頂寬不宜小于1.0m,高度不宜小于0.8m,內側邊坡坡度宜為1:0.5~1:1,外側宜為1:1.5~1:2。必須采用開挖式排水設施時,宜采用寬淺的斷面形式,排水溝的底寬不宜小于0.6m,邊坡坡度不宜陡于1:1,必要時可用草皮或黏性土進行加固。8.1.4排水溝、截水溝、擋水埝內側邊緣至保溫護道坡腳、塹頂或路堤坡腳的距離符合以下規(guī)定:富冰凍土、飽冰凍土地段不宜小于10m。含土冰層地段不宜小于8m。少冰與多冰凍土地段不宜小于5m。沼澤濕軟地段不宜小于8m。8.1.5地表排水設施宜采用干砌或預制拼裝等耐變形、耐冰凍的柔性結構。土質排水設施縱坡過大時宜采用鋪草皮等措施加固。鋪砌的排水設施底部宜設置灰土、三合土墊層或鋪設復合土工

膜,防止沖刷和滲漏。8.1.6

對于無法引排的路基坡腳積水,宜設置護坡道

。護坡道的高度應高出積水最高水位不小于0.5m,寬度應不小于5m。8.1.7

水對路基有危害時,應根據

水類型、水量、積水和地層情況,設置滲溝或凍結溝、積冰坑、擋冰堤、擋冰墻等措施排除

水。當采用滲溝時,滲溝、檢查和出水口均應采取保溫措施。出水口的位置宜選在地勢開闊、高差較大、縱坡較陡、向陽、避風處。8.1.8

當取土坑

積水可能危及路基穩(wěn)定時,取土坑內側邊緣至保溫護道坡腳、塹頂或路堤坡腳的距離不宜小于10m。8.2.1

膨脹土地區(qū)應按防止地表水、

水滲入膨脹土體,避免土體膨脹導致路基破壞的原則進行排水設計。8.2.2

膨脹土地區(qū)應查明沿線膨脹土分布范圍、成因類型、干濕影響區(qū)、土體的結構層次、膨脹等級、

水分布及埋藏條件等情況,給排水設計提供翔實、可靠的資料。8.2.3路床宜采用路面底層封閉隔水、路床換填不透水材料、鋪設防水土工

材料和滲溝排水等措施,防止路面表面水下滲。挖方路段路床換填深度應根據

水發(fā)育情況確定,宜為0.8~1.5m。8.2.4路塹邊溝宜較一般地區(qū)適當加寬、加深,邊溝外應設邊溝平臺。截水溝與路塹坡頂之間應采取鋪設防水土工

材料等封閉、防滲措施。8.2.5路塹邊坡宜設置支撐滲溝或柔性支護結構;路塹坡頂截水溝下宜設置滲溝截排淺層

水;坡頂、滲溝底,一級滲溝靠邊坡一側應設置隔水層。水位較高的路段,宜在邊溝下或坡腳擋土墻墻踵處設8.2.6置滲溝。8.2.7地表排水設施宜采用預制拼裝結構,并做好接縫防滲隔水。防滲可采用防水土工布(膜)等。當采用漿砌片石結構時,應做好基底隔水設計。8.3.1黃土地區(qū)應按防止地表水下滲,避免路基濕陷破壞的原則進行排水設計。8.3.2

黃土地區(qū)應查明路線所處地貌單元及地表水、

水和各種不同地層黃土的類型和濕陷等級等情況,給排水設計提供翔實、可靠的資料。8.3.3

黃土地區(qū)排水設施的設計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排水溝渠的長度不宜超過300m,三角形和碟形邊溝不宜超過150m,溝底縱坡坡度不宜小于0.5%,不應小于0.3%。出口部位宜設置消能設施并使水流散開流走,避免在出口形成沖刷或積水,防止?jié)裣萜茐?。排水溝渠應采用現(xiàn)澆混凝土、漿砌混凝土預制塊或漿砌片石,底部應采用塑料薄膜或復合土工膜防滲,基底應采用夯實、摻灰夯實等方法進行加固處治。涵洞、急流槽、排水溝等出口應采用消力池(坎)、散流、跌坎、加糙、挑流等消能設施。8.3.4當填方高度小于2m時,應對基底進行石灰土改良、鋪設防滲土工布等防滲處理。當填土地

下水、泉水豐富時,應設置透水層。透水層可沿填土高度每隔3m設置一段,且每層應設置6%左右的橫向坡度,并配置坡腳排水系統(tǒng)。8.3.5填方路基的路面表面水宜采用設置攔水帶、急流槽集中排放的方式排除。8.3.6濕陷性黃土路段,沿線的蒸發(fā)池和集中取土坑的邊緣距離路基坡腳應不小于25m,并應采取重錘夯實、漿砌或鋪筑土工材料等方法進行防滲處理。8.3.7對危害路基安全的黃土陷穴,應根據陷穴埋藏深度及大小采用開挖回填夯實及灌漿等方法處理,對可能進入陷穴的水流應采取設置截水溝、排水溝、滲溝和盲溝等措施

和引排。對危及路基安全的黃土沖溝,應對其采取溝頭植樹、鋪砌等防護措施。8.3.8當路線附近灌溉可能造成黃土地基濕陷,影響路基安全時,可對路堤兩側坡腳外5~10m進行表層加固防滲處理或設側向防滲墻。8.4.1鹽漬土地區(qū)應按切斷鹽分遷移路線、保證路基穩(wěn)定的原則進行排水設計。8.4.2鹽漬土地區(qū)應查明路線經過區(qū)域鹽漬土的分布范圍、含鹽類型和分級及

水與地表水等情況,給排水設計提供翔實、可靠的資料。8.4.3下路堤采用鹽漬土填筑的路段,路面表面水應采用設置攔水帶、急流槽集中排放的方式排除。8.4.4

中、強鹽漬土路段,路基受到地面水或

水影響時,填方路基應設置隔斷層,挖方路基應根據水文地質條件適當超挖并回填水穩(wěn)定性好的填料或設置隔斷層(圖8.4.4)。隔斷層設計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隔斷層可采用透水性材料,也可采用瀝青、土工膜等不透水的材料。當采用透水性材料修筑時,其厚度不宜小于300mm,并應在隔斷層頂面及底面各鋪設一層反濾層。填方路段,高速公路、一級公路的隔斷層應設置在路床之下;二級及二級以下公

路,路堤隔斷層應位于路面結構以下。挖方路段隔斷層應在路面結構以下至少0.3m。隔斷層底面應高出地表長期積水位或邊溝設計水位0.2m以上。隔斷層的頂面埋深應大于當?shù)刈畲髢錾睢D8.4.4

鹽漬土地區(qū)路基隔斷層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