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2∕T 4115-2021 鉆孔灌注樁成孔、地下連續(xù)墻成槽質量檢測技術規(guī)程_第1頁
DB32∕T 4115-2021 鉆孔灌注樁成孔、地下連續(xù)墻成槽質量檢測技術規(guī)程_第2頁
DB32∕T 4115-2021 鉆孔灌注樁成孔、地下連續(xù)墻成槽質量檢測技術規(guī)程_第3頁
DB32∕T 4115-2021 鉆孔灌注樁成孔、地下連續(xù)墻成槽質量檢測技術規(guī)程_第4頁
DB32∕T 4115-2021 鉆孔灌注樁成孔、地下連續(xù)墻成槽質量檢測技術規(guī)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ICS93.020CCSP2232江蘇省地方標準DB32/T 41152021鉆孔灌注樁成孔、地下連續(xù)墻成槽質量檢測技術規(guī)程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Testing of boreholes of cast-in-place piles and diaphragm walls2021-09-16 發(fā)布2022-03-01 實施江蘇省市場監(jiān)督管理局江蘇省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廳發(fā)布DB32/T 41152021目次前言II1 范圍32 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33 術語和定義34 基本規(guī)定44.1 一般規(guī)定44.2 檢測數(shù)量44.3 檢測抽樣原則44.4 檢測前準備44.5 重復檢測

2、與擴大檢測55 超聲波法55.1 一般規(guī)定55.2 檢測儀器設備55.3 現(xiàn)場檢測技術65.4 檢測數(shù)據(jù)76 機械接觸法86.1 一般規(guī)定86.2 檢測儀器設備96.3 孔(槽)深度檢測96.4 孔徑檢測96.5 成孔垂直度檢測106.6 成槽寬度檢測106.7 成槽垂直度檢測106.8 沉渣厚度檢測107 檢測報告117.1 一般規(guī)定11附錄 A(資料性)傘型孔徑儀校準方法12附錄 B(資料性)傘形孔徑儀孔徑計算方法13附錄 C(資料性)頂角測量法計算成孔垂直度的方法15附錄 D(資料性)圓心擬合法計算成孔垂直度的方法16附錄 E(資料性)傘形孔徑儀檢測槽寬計算方法17附錄 F(資料性)傘形

3、孔徑儀檢測成槽垂直度計算方法20II前言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化文件的結構和起草規(guī)則的規(guī)定起草。本文件由江蘇省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廳提出并歸口。本文件起草單位:江蘇省建筑工程質量檢測中心有限公司、江蘇省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南京市建筑工程質量安全檢測中心、蘇州工業(yè)園區(qū)建設工程質量檢測咨詢服務有限公司、南京銘創(chuàng)測控科技有限公司、武漢巖海工程技術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劉曄、方平、楊勇、陳明珠、于學靜、仲海蓓、趙楓、鈕慧娟、臧明飛、鄭彬、戴飛飛、楊燕軍、陳江林、石開金。DB32/T 41152021鉆孔灌注樁成孔、地下連續(xù)墻成槽質量檢測技術規(guī)程1 范圍本文件

4、規(guī)定了“鉆孔灌注樁成孔、地下連續(xù)墻成槽質量檢測技術”的基本規(guī)定、檢測內容、檢測方法、校準方法和精度要求等內容。本文件適用于江蘇省行政區(qū)域內新建、擴建、改建工程的鉆孔灌注樁成孔、地下連續(xù)墻成槽的質量檢測管理。2 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內容通過文中的規(guī)范性引用而構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條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僅該日期對應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T/CECS 596-2019 灌注樁成孔質量檢測技術規(guī)程T/CECS 597-2019 地下連續(xù)墻檢測技術規(guī)程JTGT 3512-2020 公路工程基樁檢測技術規(guī)程3 術語和定義下列術語和

5、定義適用于本文件。3.1 鉆孔灌注樁 cast-in-place pile通過機械鉆孔(包括旋挖、沖擊、擠土)或人力挖掘等手段在地基土中形成樁孔,并在孔內灌注混凝土而形成的樁。3.2 地下連續(xù)墻 diaphragm wall用專用機械在泥漿護壁的條件下,在地下分段成槽、安放鋼筋籠、澆筑混凝土所形成的連續(xù)的鋼筋混凝土墻體,或成槽后放入預制墻段所形成的連續(xù)墻體。3.3 沉渣 sediment灌注樁成孔或地下連續(xù)墻成槽后,淤積于孔(槽)底部的非原狀沉淀物。3.4 超聲波法 ultrasonic testing method使用超聲波探頭在孔(槽)內垂直升降并連續(xù)發(fā)射和接收聲波,通過實測不同深度的發(fā)射

6、與接收超聲波信號的時間差來檢測孔徑(槽寬)、垂直度的方法。3.5 機械接觸法 mechanical contact method使用傘形孔徑儀、測斜儀、沉渣儀以及深度記錄儀與孔(槽)側壁或底部直接接觸,通過測量儀器的幾何尺寸、傾斜角、電阻率、壓力等參數(shù)的變化來檢測孔(槽)深、孔徑(槽寬)、孔(槽)垂直度和沉渣厚度的方法。3.6 試成孔(槽)experimental drilling hole of cast-in-place pile or groove of diaphragm wall灌注樁(地下連續(xù)墻)在施工前,為核對地層資料和檢驗所選設備、施工工藝及技術要求是否合適而進行的試驗性成孔(

7、槽)。123.7 圓心擬合法 circle center fitting method通過灌注樁樁孔中各深度橫向剖面圓心連成的擬合空間直線,相對重力方向的傾斜角度推算垂直度的檢測方法。3.8 頂角測量法 vertex angle measuring method通過測斜儀測量樁孔中不同深度傾斜角的變化,推算成孔垂直度的檢測方法。3.9 電阻率法 resistivity method通過微電極系在沉渣和均勻泥漿的界面上電阻率變化檢測沉渣厚度的方法。3.10 探針法 probe method通過探針進入沉渣后的伸出長度、壓力變化或角度變化檢測沉渣厚度的方法。4 基本規(guī)定4.1 一般規(guī)定4.1.1

8、灌注樁成孔、地下連續(xù)墻成槽的質量檢測應包括孔(槽)深、孔徑(槽寬)、孔(槽)垂直度及沉渣厚度。4.1.2 采用超聲波法可以檢測孔徑(槽寬)和孔(槽)垂直度。采用機械接觸法可以檢測孔(槽)深度、孔徑(槽寬)、孔(槽)垂直度和沉渣厚度。4.1.3 成孔(槽)質量檢驗標準應符合國家現(xiàn)行標準建筑地基基礎工程施工質量驗收標準GB 50202、建筑地基基礎工程施工規(guī)范GB 51004、建筑樁基技術規(guī)范JGJ94 等有關規(guī)定并符合設計的要求。4.1.4 檢測儀器設備應工作穩(wěn)定,能實時顯示和存儲實測數(shù)據(jù)和曲線,且具備防水、絕緣等性能,電纜抗拉強度應能滿足儀器在孔內升降的要求。檢測儀器設備應經(jīng)過檢定或校準,在檢

9、測前應對檢測儀器設備進行檢查和調試。4.2 檢測數(shù)量4.2.1 鉆孔灌注樁的成孔質量檢測數(shù)量不應少于總樁孔數(shù)的 10%,且不少于 10 個樁孔;變直徑鉆孔灌注樁的成孔檢測數(shù)量不應少于總樁孔數(shù)的 30%;一柱一樁的樁孔應 100%檢測;采用逆作法施工工藝且有鋼柱錨入的大直徑樁孔應 100%檢測。4.2.2 地下連續(xù)墻成槽質量檢測數(shù)量不應少于總槽段數(shù)的 20%,對于異型槽段應 100%檢測,每幅槽段應至少檢測 2 個斷面。4.2.3 試成孔(槽)及為設計提供依據(jù)的靜載試樁應全部進行成孔(槽)檢測。4.3 檢測抽樣原則4.3.1 檢測孔(槽)位應隨機抽樣、基本均勻分布并結合下列原則確定:a) 對施工

10、質量有疑問的孔(槽);b) 不同機臺或采用不同工藝施工的孔(槽);c) 地層性質差異大或容易發(fā)生偏斜、坍塌、縮徑等不利于施工區(qū)段內的孔(槽);d) 設計認為重要的部位。4.4 檢測前準備4.4.1 調查與收集資料,宜包括下列內容:a) 收集被檢測工程的巖土工程勘察資料、設計圖紙、施工記錄、施工方案;b) 了解施工工藝特點和施工中可能出現(xiàn)的異常情況。4.4.2 應根據(jù)檢測目的和檢測方法的適用性選擇檢測方法,并制定檢測方案。 檢測方案宜包含下列內容:a) 工程概況;b) 檢測方法及依據(jù)的標準;c) 檢測進度計劃;d) 檢測中的安全保護措施;e) 所需要的配合工作。4.4.3 現(xiàn)場檢測應及時填寫檢測

11、記錄,記錄應至少包括下列內容:a) 工程名稱及樁(槽)位編號;b) 孔(槽)設計參數(shù)和質量評價標準;c) 檢測依據(jù)和檢測方法;d) 檢測儀器型號、編號及現(xiàn)場儀器標定的結果;e) 孔(槽)口高程及設計孔(槽)深度起算面高程。4.5 重復檢測與擴大檢測4.5.1 現(xiàn)場孔(槽)檢測完成后應及時提供檢測結果。當檢測結果不滿足檢驗標準規(guī)定時,應在施工處理后進行復測,直至符合要求。4.5.2 當不合格的孔(槽)數(shù)量大于抽檢數(shù)量的 30%時,除進行復測外,應擴大檢測,數(shù)量由工程有關方確認。5 超聲波法5.1 一般規(guī)定5.1.1 本方法適用于檢測孔徑(槽寬)、孔(槽)垂直度。5.1.2 被檢測孔徑(槽寬)不宜

12、小于 0.6m。5.1.3 檢測時孔(槽)內泥漿性能指標應滿足相關施工規(guī)范的要求,檢測時應采取有效措施,保證超聲波信號清晰有效。5.2 檢測儀器設備5.2.1 超聲波法檢測儀器設備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a) 測量精度應不低于 0.2%FS,孔徑檢測具有自校功能;b) 檢測儀器應能記錄檢測時間、孔(槽段)號、孔徑或寬度線刻度和深度刻度;c) 超聲波儀器的探頭應能同時對十字正交的四個方向進行檢測;d) 超聲波探頭的升降速度應能實時調節(jié),當探頭遇到孔壁(槽壁)或孔(槽)底時應能自動停止升降。圖 1超聲波檢測儀器示意圖5.3 現(xiàn)場檢測技術5.3.1 超聲波法檢測應在清孔(槽)完畢后、安放鋼筋籠之前,且泥漿氣

13、泡基本消散后進行。5.3.2 現(xiàn)場檢測步驟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圖 2 超聲波儀器架設示意圖a) 將儀器穩(wěn)固地架設在孔(槽)上方,成孔檢測時,探頭應對準成孔中心,檢測過程中應保持儀器位置固定;成槽檢測時,儀器探頭起始位置應對準槽的軸線,用于檢測的探頭超聲波發(fā)射面應與導墻平行;b) 現(xiàn)場測試前應將超聲波探頭放入泥漿中,利用已知尺寸的護筒或導墻對儀器系統(tǒng)進行校準, 校準后儀器參數(shù)應固定不變;c) 成孔檢測應同時對孔的兩個十字正交剖面進行檢測,直徑大于 4m 的樁孔、變直徑孔應增加檢測方向。成槽檢測時在槽段端頭連接部位宜做三個方向檢測,其余位置可做兩個方向檢測。在孔徑(槽寬)可疑測點附近應加密測點或往返重

14、復檢測;d) 檢測時超聲波探頭升降宜保持勻速,確保采集到清晰的聲波曲線?,F(xiàn)場檢測的孔(槽)圖像應清晰、準確;e) 檢測時應記錄檢測時間、檢測剖面與實際方位的關系;f) 當所測孔(槽)質量不符合設計要求時,應及時通知相關單位進行處理,處理完畢后進行復測。5.3.3 試成孔(槽)施工質量檢測應待孔(槽)壁穩(wěn)定性后,每間隔 34h 檢測一次,宜連續(xù)檢測 12h, 每次應定向檢測,比較孔徑(槽寬)曲線、孔(槽)深度等參數(shù)的變化。5.3.4 擠擴灌注樁的試成孔宜在成孔后 1 小時內等間隔檢測不宜少于 3 次,每次應定向檢測。5.4 檢測數(shù)據(jù)5.4.1 現(xiàn)場檢測記錄圖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a) 有深度和距離刻度

15、標記,能顯示各深度截面的斷面寬度及孔(槽)壁的形狀;b) 能顯示設計孔徑(槽寬)基準線、檢測方向及深度標記;c) 記錄圖縱橫比例尺,應根據(jù)設計孔徑(槽寬)及孔(槽)深度設定。5.4.2 超聲波在泥漿介質中的傳播速度可根據(jù)已知的孔(槽)口尺寸和孔(槽)口所測的聲時值進行計算:c = 2(l0 d)(t1 + t2)(1)式中:c超聲波在泥漿介質中的傳播速度(m/s);l0已知的孔(槽)壁凈距離(m);d兩相反方向換能器的發(fā)射(接收)面之間的距離(m);t1、t2互為反向的換能器在已知距離的孔(槽)壁之間實測聲時值(s)。5.4.3 在任一深度位置,兩個互為反向的換能器的中心與孔(槽)壁的凈距離可

16、按下式計算:l = (c t + d)2(2)式中:l換能器中心距某一方向孔(槽)壁的水平距離;t某一方向實測的聲時值(s);d兩互為反向換能器的發(fā)射(接收)面之間的距離(m)。5.4.4 任一深度截面,成孔孔徑D 應按下式計算:圖 3 孔徑計算示意圖(注:O為探頭中心; O 為實際圓心)D = R1 + R2(3)21R = (l1+l2)2+(l3l4)2(4)22R = (l1l2)2+(l3+l4)2(5)式中:D 樁孔的平均直徑(m);R1、R2 樁孔半徑(m);l1,l2,l3,l4分別為探頭中心距孔(槽)壁四個方向的水平距離。5.4.5 灌注樁成孔垂直度和偏心距應按下列方法計算:

17、E = (l10l20l1n+l2n2 + (l30l40l3n+l4n2 (6)n2)2)Kn = (EnHn) 100%(7)式中:En樁孔在第 n 測點處的偏心距; Kn樁孔在第 n 測點處的垂直度; Hn第n 個測點處的深度值;l10、l20、l30、l40第 1 測點探頭中心距離孔壁四個方向的水平距離(m);l1n、l2n、l3n、l4n第 n 測點探頭中心距離孔壁四個方向的水平距離(m)。5.4.6 地下連續(xù)墻成槽寬度 L 應按下式計算:L = c(t1 + t2)2 + d(8)5.4.7 地下連續(xù)墻成槽偏心距 En 應按下式計算:En = |Y0 Yn|(9)Y0 = (l0

18、l20)2(10)Yn = (l1n l2n)2(11)式中:Y0、Yn分別為第 1 和第n 測點處超聲波探頭與槽中心的距離(m)。l10 ,l20第 1 測點處探頭中心與兩面槽壁的水平距離;L1n ,l2n第 n 測點處探頭中心與兩面槽壁的水平距離。5.4.8 地下連續(xù)墻成槽垂直度 Kn 按公式(7)計算。6 機械接觸法6.1 一般規(guī)定6.1.1 本方法適用于用儀器直接接觸孔(槽)壁或孔(槽)底,檢測孔(槽)深、孔徑(槽寬)、垂直度以及沉渣厚度。6.1.2 機械接觸法檢測設備包括主機、絞車、深度記錄儀、傘形孔徑儀、測斜儀和沉渣儀等。檢測儀器設備可根據(jù)表 1 結合現(xiàn)場具體條件選用。表1 檢測設

19、備和檢測項目檢測項目儀器名稱檢測原理孔(槽)深度深度記錄儀通過深度記錄儀計算儀器探頭或測錘下行時帶動滑輪轉動圈數(shù)測量深度孔徑(槽寬)傘形孔徑儀通過測量臂的電壓變化或傾角變化換算為孔徑孔(槽)垂直度測斜儀通過測量頂角計算偏心距,換算為垂直度傘形孔徑儀孔徑或槽寬檢測的同時用擬合法計算垂直度沉渣厚度電阻率儀通過電阻率曲線的變化判定沉渣厚度探針式沉渣儀通過探針的阻力或角度變化判定沉渣厚度6.2 檢測儀器設備6.2.1 深度記錄儀應能實時記錄檢測儀器的深度,記錄儀的滑輪應與檢測儀器的電纜線保持同步聯(lián)動, 測量精度應不低于 0.3%。6.2.2 傘形孔徑儀除應符合 3.1.4 條的規(guī)定,還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20、a) 測量臂應不少于 4 只,測量臂應能同時張開且在水平投影方向互呈 90,測量臂張開時應具備合適的長度和張力確保末端能接觸孔壁;b) 儀器應具備自校裝置,校準裝置應經(jīng)法定計量機構檢定。被測孔徑小于 1.2m 時,孔徑檢測允許誤差15mm;被測孔徑不小于 1.2m 時,孔徑檢測允許誤差25mm;c) 傘形孔徑儀的方位角測量精度應不低于 0.1。6.2.3 測斜儀除應符合 4.1.4 條的規(guī)定,還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a) 角度測量范圍 015;b) 角度分辨率不低于 36;c) 測量誤差不大于0.16.2.4 電阻率儀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a) 電極系絕緣電阻不宜小于 50M;b) 探頭總質量不宜小于 5

21、kg;探頭直徑不宜大于 100mm,探頭總長度不宜小于 800mm;c) 探頭微電極長度不宜大于 50mm。6.2.5 探針式沉渣儀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a) 探針最大可伸出長度不宜小于 200mm;b) 探頭重量、探針剛度和截面尺寸應根據(jù)孔(槽)底巖土性狀確定,探針應具有刺穿沉渣的能力。6.2.6 測錘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a) 測錘宜采用質量不小于 2kg 的平底金屬錘;b) 懸掛繩宜為鋼絲繩,長度不小于設計孔深的 1.2 倍。6.3 孔(槽)深度檢測6.3.1 檢測應在清孔(槽)完畢后進行。6.3.2 孔(槽)深度檢測可使用深度記錄儀進行檢測,當儀器探頭或測錘落在孔(槽)底部終止下降時,記錄儀記錄的

22、深度即為孔(槽)深度。6.3.3 孔(槽)深度測量起算標高應與成孔(槽)起算標高一致。6.4 孔徑檢測6.4.1 檢測應在清孔完畢后進行。6.4.2 傘形孔徑儀應按照附錄 A 的要求進行校準,校準后儀器參數(shù)在檢測過程中不得變動。當現(xiàn)場檢測過程中發(fā)現(xiàn)儀器誤差不符合本規(guī)程第 6.2.2 條規(guī)定時,應重新進行校準。6.4.3 檢測前傘形孔徑儀應安置于孔口上方,儀器中心宜對準成孔中心,檢測過程中儀器滑輪位置應保持固定;測量并記錄儀器的起始位置。6.4.4 孔徑檢測應自孔底向孔口連續(xù)進行。儀器降至孔底后,儀器的四只測量臂應同時張開開始測試,提升速度應保持勻速且不宜大于 0.2m/s,孔徑變化較大處宜降低

23、提升速度。6.4.5 孔徑檢測數(shù)據(jù)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a) 孔徑測試數(shù)據(jù)應和對應的深度同時記錄;b) 儀器顯示的孔徑-深度曲線圖應能顯示任意深度截面的孔徑,并顯示設計孔徑基準線和設計孔口標高;c) 現(xiàn)場應記錄檢測日期、時間、孔號、孔深、實測孔徑最大值和最小值以及對應的深度。d) 用傘形孔徑儀檢測孔徑時應按本規(guī)程附錄 B 的規(guī)定進行數(shù)據(jù)計算。6.5 成孔垂直度檢測6.5.1 成孔垂直度檢測可采用頂角測量法或圓心擬合法。6.5.2 頂角測量法檢測成孔垂直度時,應使用測斜儀外加扶正器進行檢測,扶正器的直徑應根據(jù)設計孔徑及垂直度要求進行選擇;也可用測斜儀在未提鉆的鉆具內進行檢測。頂角測量法檢測應符合下列規(guī)

24、定:a) 檢測前在儀器主機上設置孔徑、扶正器外徑等參數(shù);b) 將測斜儀放在孔中預設起始深度位置,測斜儀及扶正器不應碰觸孔壁、保持自然垂直狀態(tài), 并在此處將角度示值調零;c) 下放測斜儀時,應每間隔一定深度暫停下降,待頂角顯示值穩(wěn)定時記錄該測點數(shù)據(jù);d) 每個測點的間距不宜大于 5m,在頂角變化較大處宜加密檢測點數(shù),在接近孔底位置檢測最后一個測點;e) 檢測中應避開局部明顯擴徑段;未能避開時,應剔除局部明顯擴徑段數(shù)據(jù);當擴徑段連續(xù)時, 應采用其他方法驗證;f) 頂角測量法檢測樁孔垂直度時,應按本規(guī)程附錄 C 的規(guī)定進行數(shù)據(jù)計算。6.5.3 采用圓心擬合法進行成孔垂直度檢測時,應按本規(guī)程 5.4

25、條的規(guī)定在孔徑檢測時同步進行,并按本規(guī)程附錄D 的規(guī)定計算垂直度。6.6 成槽寬度檢測6.6.1 采用傘形孔徑儀檢測地連墻成槽寬度應使用配備方位角傳感器的儀器,檢測前應在槽口將儀器的標識方向調整為與導墻平行,并將此時的方位角設置為零,檢測時還應符合本規(guī)程 6.4.1-6.4.4 條的規(guī)定。6.6.2 成槽寬度檢測的數(shù)據(jù)計算應符合本規(guī)程附錄 E 的規(guī)定。6.7 成槽垂直度檢測6.7.1 采用傘形孔徑儀檢測地連墻成槽垂直度應按本規(guī)程 6.6.1 條的規(guī)定在成槽寬度檢測時同步進行。6.7.2 成槽垂直度檢測的數(shù)據(jù)計算應符合本規(guī)程附錄 F 的規(guī)定。6.8 沉渣厚度檢測6.8.1 沉渣厚度檢測點應在孔底

26、中心或槽寬中心位置,對于大直徑樁孔以及寬度超過 800mm 的槽宜增加測點。6.8.2 使用電阻率儀檢測沉渣厚度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a) 將儀器探頭對準孔(槽)中心部位下放到底,同時觀察視電阻率值變化范圍,選取合適的測量量程或放大倍數(shù);b) 從孔(槽)底位置將探頭提升至約 1 米的高度,讓探頭自由下落,穿透沉渣層達到持力土層;c) 將探頭勻速緩慢提升,儀器應實時記錄孔底不同深度的電阻率,并繪制“泥漿電阻率-深度” 曲線,直到探頭提升至距離孔底約 2m 高度停止;d) 泥漿電阻率-深度曲線上的拐點以下部分可判斷為沉渣,其厚度由深度坐標量取。6.8.3 使用探針式沉渣儀檢測沉渣厚度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a)

27、 將儀器探頭下放到孔(槽)底,探頭內的探針應歸于初始位置;b) 主機控制探針向下伸出,并實時記錄探頭傾角和探針貫入阻力以及對應的刺入深度;c) 探針伸出達到量程極限時,應能自動停止,并保存數(shù)據(jù);d) 探針傾角-深度曲線或阻力-深度曲線出現(xiàn)明顯變化的位置可判斷為沉渣層底部,其厚度由深度坐標量取,宜以探針阻力-深度曲線為主要判斷依據(jù)。7 檢測報告7.1 一般規(guī)定7.1.1 每孔(槽)檢測完畢應及時填寫現(xiàn)場檢測結果?,F(xiàn)場檢測結果表應包括以下內容:a) 工程名稱及樁孔(槽段)編號;b) 孔(槽)設計參數(shù);c) 檢測依據(jù)和檢測方法;d) 檢測儀器設備型號、編號及現(xiàn)場標定結果;e) 檢測結果;f) 成孔(

28、槽)質量評定。g) 檢測人員簽名、日期,見證檢測應注明見證單位和見證人。7.1.2 檢測報告的內容應包括以下信息:a) 工程名稱及概況、委托單位、施工單位等基本信息;b) 工程地質概況;c) 檢測機構的名稱和地址;d) 見證檢測應注明見證單位和見證人;e) 檢測樁孔(槽段)編號、孔(槽)設計參數(shù);f) 檢測儀器型號、編號、檢定情況、現(xiàn)場標定結果;g) 檢測原理和檢測過程;h) 檢測數(shù)據(jù)匯總,孔深、孔徑(槽寬)和沉渣厚度應精確至 1mm,垂直度應精確至 0.01%;i) 檢測結論:根據(jù)檢測結果和相關標準及設計的要求對所測孔(槽)質量進行評價;j) 附圖應包括孔(槽)平面布置圖、每樁孔(槽段)的測

29、試記錄圖和典型地質柱狀圖等。附 錄A(資料性)傘型孔徑儀校準方法A.1 傘形孔徑儀的校準應在專用校準架上進行,校準架應由法定計量單位定期檢定或校準。A.2 校準架刻度誤差應不大于1 ;A.3 傘形儀的標定應按下列步驟進行:a) 儀器系統(tǒng)連接完畢,打開電源,確認設備工作正常;b) 在儀器量程內,按從大到小的次序,將 4 只測量臂的末端置于標定架至少 5 個已知標準直徑對應的校準點處,分別記錄儀器每次顯示的測量值;c) 將儀器測量值與其對應的已知標準直徑作為一組相關參數(shù),采用最小二乘法的方法得到關系式,從而確定孔徑標定系數(shù);d) 將孔徑標定系數(shù)輸入儀器系統(tǒng)參數(shù)中;e) 將測量臂置于校準架任意不同直

30、徑校準點 3 次,分別記錄各次測量值;f) 計算校正后的儀器測量值與標準值的相對誤差,若誤差滿足規(guī)范精度要求,表明儀器正常, 可以進行檢測,否則需重新標定,若精度仍不滿足要求,儀器必須維修。DB32/T 41152021附 錄B(資料性)傘形孔徑儀孔徑計算方法B.1 方法一:忽略四支測量臂打開時可能存在高度差異,按照附錄 A 的方法得到孔徑標定系數(shù),由儀器直接測量得到孔徑值。B.2 方法二:a) 由于孔壁形狀不規(guī)則或探頭中心位置不居中等因素會導致四個測量臂的端點不在同一高度, 因此,對每個測量臂端點所在高度分別進行孔徑計算。假設測量臂 1、3 端點的空間軌跡如圖B1 所示,在深度 hi 處,測

31、量臂 1 的端點位置為 P1,其在水平面的投影長度 OP1 應按下式計算:OP1 = L sin1(B.2-1)式中:L測量臂固定長度(m);1測量臂 1 與重力線之間的夾角();OP1測量臂 1 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長度(m)。圖 1 傘形儀孔徑計算示意圖b) 在深度 hi 處,測量臂 3 端點的位置 P3 由 hi 深度上、下兩個相鄰實測點的位置線性插值計算得到。同理,由測量臂 2 和 4 端點的空間軌跡計算出深度 hi 處的線性插值點 P2、P4。c) 假設在深度 hi 處的成孔橫截面為理想圓形,O 為探頭中心,O 為該圓的圓心,OP1、OP2、OP3、OP4 分別為測量臂 1、2、3、4

32、在該圓中的投影 (圖 1) ,其長度分別為 d1、d2、d3、d4,在 hi 深度處的孔徑 D 按下式計算:14 d + d 2 d - d 2 24 + 13 22圖 2 合成孔徑計算示意圖 d + d 2 d - d 2 13 + 24 22D =+式中:D hi 深度處的孔徑(m);(B.2-2)d1、d2、d3、d4 測量臂 1、2、3、4 在 hi 深度的投影長度(m)。d) 參照上述步驟,對于測量臂 2、3、4,在其每個實測點所對應的深度位置,均采用線性插值法計算出其它測量臂端點的投影長度,然后計算該深度位置的孔徑值。DB32/T 41152021附 錄C(資料性)頂角測量法計算成

33、孔垂直度的方法15C.1 成孔垂直度檢測結果以偏心距和垂直度表示。成孔的垂直度 K 應按下式計算:K = (E / H )100%(C.1-1)nE = D / 2 -y / 2 + Hi sin(i =1qi +qi+1 ) 2(C.1-2)式中:K成孔垂直度(%); E成孔偏心距(m);H實測樁孔深度(m); D孔徑或鉆具內徑(m);測斜儀探頭或扶正器外徑(m); i第 i 個測點;n測點總數(shù);Hi第 i 段測點距(m);i第 i 測點的實測頂角(); i+1第 i+1 測點的實測頂角()。DB32/T 41152021附 錄D(資料性)圓心擬合法計算成孔垂直度的方法D.1 先按照附錄B

34、的步驟,確定每個深度處的圓心平面位置 O,如圖 D.1 所示:16圖 D.1 成孔垂直度計算示意圖D.2 在空間坐標系中,圓心的集合為:Oi (xi , yi , hi )(i = 1,2,3 n)(D.2)D.3 采用最小二乘法計算出空間線性擬合直線,其相對于重力線的斜率為 k,即成孔的垂直度,其計算公式如下: nx - (x ) i i222 + ny - (y ) i i222nx h -xh i i i iny h -yh i i i ik =(D.3)式中: xi 、 yi 每個深度截面上的圓心的位置(橫,縱坐標);hi 圓心所在截面的深度; n 圓心的數(shù)量; k 成孔垂直度。DB3

35、2/T 41152021附 錄E(資料性)傘形孔徑儀檢測槽寬計算方法E.1 當采用傘形孔徑儀檢測成槽寬度時,先通過測量臂的張開角度判斷測量臂與槽壁的接觸狀態(tài),假設測量臂自由狀態(tài)下張開角度為,當出現(xiàn)某測量臂張開角度接近時(如圖 E.1 左圖所示),可判斷該測量臂未與槽壁接觸,此時另外一對測量臂必與槽壁接觸(如圖 E.1 狀態(tài) 1 所示),其檢測數(shù)據(jù)可用于槽寬計算。狀態(tài) 1狀態(tài) 2圖 E.1測量臂接觸狀態(tài)示意圖E.2 當傘形孔徑儀出現(xiàn)圖 E.1 中的狀態(tài) 1 時,如圖 E.2 所示,在深度 hi 位置,測量臂 1 和 3 與槽壁的接觸點分別為 P1i 和 P3i,探頭的垂直中心線為 C0。圖 E.2 接觸點與探頭中心距離計算示意圖20測量臂接觸點與探頭中心的距離按下列公式計算:L1i = L * sin(1i)(E.2-1)L3i = L * sin(3i)(E.2-2)式中:L 測量臂固有長度(m);(1i)、(3i) 測量臂 1 和 3 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