獸醫(yī)原蟲與原蟲病學獸醫(yī)寄生蟲課件_第1頁
獸醫(yī)原蟲與原蟲病學獸醫(yī)寄生蟲課件_第2頁
獸醫(yī)原蟲與原蟲病學獸醫(yī)寄生蟲課件_第3頁
獸醫(yī)原蟲與原蟲病學獸醫(yī)寄生蟲課件_第4頁
獸醫(yī)原蟲與原蟲病學獸醫(yī)寄生蟲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一.一般形態(tài)結構 原蟲(原生動物,protozoa): 最原始、最低等、最簡單,單細胞 ; 能夠完成全部生命活動; 寄生于人和動物的腔道、體液、組織和細胞內(nèi); 17世紀Leeuwenhoek發(fā)明顯微鏡,繼而發(fā)現(xiàn)Eimeria stiedai,Giardia lamblia,Opalina等等; Goldfuss(1817)首次使用Protozoa, Siebold(1845)給以準確的定義; 迄今為止,50,000 species . 1870年,Pasteur發(fā)現(xiàn)了蠶微粒子蟲是當時蠶病的病原; 1880年,Laveran發(fā)現(xiàn)瘧疾的病因,獲1902年首屆諾貝爾醫(yī)學獎; 1888年和1893年,

2、Babes/Smith先后發(fā)現(xiàn)牛雙芽巴貝斯蟲和其傳播媒介; 1897年,Ross, Grassi揭示了鳥瘧原蟲生活史和人瘧原蟲生活史,獲得第二屆諾貝爾醫(yī)學獎; 此后,錐蟲、利士曼原蟲等相繼得到研究,逐步形成原蟲學及原蟲病學的體系。 中國: 研究史創(chuàng)人:王家楫,1925年發(fā)表南京原生動物之研究,記述了152種;共發(fā)現(xiàn)原生動物3個 新屬、58個新種、12個新亞種。 寄生原生動物方面:1928年成立熱帶醫(yī)學研究所;1953年海南瘧疾研究站;1957年,上海寄生蟲病研究所。 獸醫(yī)原生動物研究:熊大仕教授,20年代研究馬和反芻動物纖毛蟲,記錄25屬、50種纖毛蟲 多種多樣 大?。?30m,形態(tài)多樣; 基

3、本結構:表膜(pillicle),細胞質(zhì)(cytoplasma),細胞核(nucleus); 表膜:單位膜,分為外、中、內(nèi)三層,主要成分是類脂分子,結合蛋白分子;具備攝食、排泄、感覺和運動等多種功能;具有強抗原性;膜下有微管或微絲,支撐作用。 細胞質(zhì):基質(zhì)、細胞器、內(nèi)含物組成;基質(zhì)內(nèi)含無形物,細胞器在基質(zhì)中,內(nèi)含物溶于其間。 細胞核:鞭毛、纖毛、偽足和波動嵴 鞭毛(flagellum):軸絲(92)和外鞘組成;細長。 纖毛:短,密布于蟲體表面,根系系統(tǒng)復雜。 偽足:臨時性運動器官。 波動嵴:孢子蟲定位器官。 動基體(kinetoplast):該目原蟲特有的, 頂復合器 (apical comp

4、lex):復頂門蟲體某些階段特有的 (一)、營養(yǎng): 營養(yǎng)方式:4種 植物式營養(yǎng)(holophytin nutrition): 動物式營養(yǎng)(動物式營養(yǎng)(holozoic nutrition)是許多寄生原蟲的典型營養(yǎng)類型。胞飲和吞噬。 食腐性營養(yǎng)(食腐性營養(yǎng)(saprozoic nutrition)營養(yǎng)靠通過細胞膜滲透吸收或胞飲。 滲透(滲透(permeation)營養(yǎng)分子直接通過外膜進入。 (二)、排泄和滲透壓調(diào)節(jié) 大多數(shù)原蟲可以排氮。它們的大部分氮是以氨形式排出的,大部分氨直接通過細胞膜擴散到周圍環(huán)境中 。細胞內(nèi)寄生蟲所產(chǎn)生的廢物蓄積在宿主細胞內(nèi),對宿主有毒性。 三、生殖: 原蟲的生殖方式有無

5、性和有性生殖兩種。1無性生殖 : 1)二分裂(二分裂(binary fission) :即一個蟲體分裂為兩個.鞭毛蟲常為縱二分裂,纖毛蟲為橫二分裂。 2)裂殖生殖(裂殖生殖(schizogony,復分裂)細胞核和其基本細胞器先分裂數(shù)次,而后細胞質(zhì)分裂,同時產(chǎn)生大量子代細胞。裂殖生殖中的蟲體稱為裂殖體,后代稱裂殖子. 3)孢子生殖(孢子生殖(sporogony)即一個卵囊,在外界或體內(nèi)發(fā)即一個卵囊,在外界或體內(nèi)發(fā)育,形成含多個子孢子的卵囊(孢子囊或孢子化卵囊),育,形成含多個子孢子的卵囊(孢子囊或孢子化卵囊),孢子囊內(nèi)的合子變?yōu)榻雍湘咦樱雍湘咦釉俜至寻l(fā)育為子孢子囊內(nèi)的合子變?yōu)榻雍湘咦?,接合孢?/p>

6、再分裂發(fā)育為子孢子(孢子(sporozoitesporozoite)。此種生殖往往在配子生殖后出現(xiàn)。)。此種生殖往往在配子生殖后出現(xiàn)。合子所進行的復分裂 。 4)出芽生殖()出芽生殖(budding)即先從母細胞邊緣分裂出一個小的子個體,逐漸變大。梨形蟲常以這種方法生殖。 5)內(nèi)出芽生殖(內(nèi)出芽生殖(internal budding)又稱內(nèi)生殖(endodyogeny),即先在母細胞內(nèi)形成兩個子細胞,子細胞成熟后,母細胞被破壞。 2.有性生殖 1)接合生殖(接合生殖(conjugation)多見于纖毛蟲。兩個蟲體并排結合,進行核質(zhì)的交換,核重建后分離,成為兩個含有新核的蟲體。 2)配子生殖(配

7、子生殖(Syngamy)蟲體在裂殖生殖過程中,出現(xiàn)性的分化,一部分裂殖體形成大配子體(雌性),一部分形成小配子體(雄性)。小配子進入大配子內(nèi),結合形成合子(zygote)。 許多原蟲可以分泌一種保護性外膜,并進入靜止階段。這種靜止期蟲體稱作包囊。 囊壁由蟲體分泌形成,蟲體還蓄積貯備一些食物,如淀粉和糖原等。運動器官的放射部位可部分或全部消失,一些其它結構如伸縮泡也難以辯認。孢子蟲的包囊階段是卵囊(oocyst)。 不利環(huán)境條件的消失可以刺激蟲體脫囊。 已經(jīng)記載的原生動物有65,000種以上 ,10,000多種為寄生 。肉足鞭毛門肉足鞭毛門Sarcomastigophora Honigberg

8、& Balamuth, 1963 鞭毛亞門鞭毛亞門 Mastigophora Diesing, 1866 動鞭毛綱動鞭毛綱 Zoomastigophorea Calkins, 1909 動基體目動基體目 Kinetoplastida Honigberg, 1963, 波多亞目波多亞目Bodonina Hollande, 1952 錐蟲亞目錐蟲亞目Trypanosomatina Kent, 1880 錐蟲科Trypanosomatidae 利什曼屬Leishmania Ross, 1903 錐蟲屬Trypanosoma Gruby, 1843雙滴蟲目雙滴蟲目Diplomonadida W

9、enyon, 1926 雙滴蟲亞目雙滴蟲亞目 Diplomonadina Wenyon, 1926, 六鞭科Hexamitidae 賈第屬Giardia Kunstler, 1882 毛滴蟲目毛滴蟲目Trichomonadida Kirby 1947, 毛滴蟲科Trichomonadidae 三毛滴蟲屬Tritrichomona 單毛滴蟲科Monocercomonadidae 組織滴蟲屬Histomonas 肉足亞門肉足亞門Sarcodina Schmarda, 1871 頂復器門頂復器門Apicomplexa Levine, 1970 孢子綱孢子綱Sporozoea Leuckart, 18

10、79 球蟲亞綱球蟲亞綱Coccidia Leukart, 1879 真球蟲目真球蟲目Eucoccidiida Leger & Duboscq, 1910 艾美耳亞目艾美耳亞目Eimeriina Leger, 1911 艾美耳科Eimeriidae 艾美耳屬 Eimeria Schneider, 1875 等孢屬Isospora Schneider, 1881 溫揚屬Wenyonella Hoare, 1933 泰澤屬Tyzzeria Allen, 1936 隱孢子蟲科Cryptosporidiidae 隱孢子屬Cryptosporidium Tyzzer, 1907 肉孢子蟲科Sarc

11、ocystidae 肉孢子蟲屬Sarcocystis Lankester, 1882 弓形蟲屬Toxoplasma Nicolle and Manceaux, 1909 貝諾孢子蟲屬Besnoitia, Henry, 1913 新孢子蟲屬Neospora, Dubey, 1988 血孢子蟲亞目血孢子蟲亞目Haemosporina,Danilewsky, 1885 瘧原蟲科瘧原蟲科Plasmodiidae 瘧原蟲屬Plasmodium Marchiafava and Celli, 1885 血變原蟲科Haemoproteidae 住白細胞蟲科Leucocytozoidae 梨形蟲亞綱梨形蟲亞綱P

12、iroplasmia Levine, 1961 梨形蟲目梨形蟲目Piroplasmida Wenyon, 1926 巴貝斯科Babesiidae 巴貝斯屬Babesia, Starcovici, 1893 泰勒科Theileriidae 泰勒屬Theileria 微孢子蟲門微孢子蟲門Microspora Sprague, 1977 囊孢子蟲門囊孢子蟲門 Ascetospora Sprague, 1978 粘孢子蟲門粘孢子蟲門 Myxozoa Grasse, 1970 emend. 纖毛門纖毛門 Ciliphora Doflein, 1901 動基裂綱動基裂綱 Kinetofragminophorea前庭亞綱前庭亞綱 Vestibuliferia, ed Puytorac et al., 1974毛口目毛口目 Trichostomatida, Butschli, 1889毛口亞目毛口亞目 Trichostomatina Butschli, 1889 小袋科小袋科Balantidiidae 小袋蟲屬Balantidum 1同功酶技術:遺傳變異可以逐漸改變細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