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著名飲食思想與傳食經要_第1頁
中國著名飲食思想與傳食經要_第2頁
中國著名飲食思想與傳食經要_第3頁
中國著名飲食思想與傳食經要_第4頁
中國著名飲食思想與傳食經要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精選優(yōu)質文檔-傾情為你奉上中國著名飲食思想與傳食經要民以食為天。中國精神文化的許多方面都與飲食思想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大到治國之道, 小到人際往來都是這樣, 中國人善于在極普通的飲食生活中咀嚼人生的美好與意義。逢年過節(jié), 親友聚會, 喜慶吊唁, 迎來送往, 乃至辦一切有人參加的事情, 不管是喜是悲, 不論窮富貴賤, 似乎都離不開吃。故禮記云: “ 夫禮之初, 始諸飲食?!?中華飲食文化就其深層內涵來看,可以概括成四個字:精、美、情、禮。這四個字,反映了飲食活動過程中飲食品質、審美體驗、情感活動、社會功能等所包含的獨特文化意蘊,也反映了飲食文化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密切聯(lián)系。 精。是對

2、中華飲食文化的內在品質的概括??鬃诱f過:“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這反映了先民對于飲食的精品意識。當然,這可能僅僅局限于某些貴族階層。但是,這種精品意識作為一種文化精神,卻越來越廣泛、越來越深入地滲透、貫徹到整個飲食活動過程中。 選料、烹調、配伍乃至飲食環(huán)境,都體現著一個“精”字。 出盤則是圓盤相托,一團和氣,又可反映出中國人的聚氣而生, 以圓為主,平和而儒涵,往往是大家共享,以筷進食,靈巧而善于思考,理性而知性的中國人形象在飲食中被表現得淋漓盡致。另外就是科學搭配食物。論語·鄉(xiāng)黨云:“肉雖多,不使勝食氣?!笔硽猓垂仁场埩?。也就是說在飯桌上的肉再多,也

3、不要超過米飯的份量。的確,從現代飲食文化角度來看,這是一個簡單的養(yǎng)生問題。中國古代以農為本,古代儒家的食禮中也反映了這一具體文化特征,而且農業(yè)文明下自然會以素食為主要食物。孔子要求人們在主輔食品的搭配上,要合理而科學,以主食為主。主輔食品搭配得當,能充分利用動、植物性食品中的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碳水化合物、礦物質等營養(yǎng)成分,使人體能得到充分而全面的營養(yǎng)物質。在禮記·內則中,就非常明確地規(guī)定了多種正餐和調味醬相互搭配的例子。而孔子在論語中也著重提出了飲食搭配的重要性,尤其是正餐與調味食品之間的輕重主次與佐餐的地位。他甚至于認為“不得其醬,不食”,意指正餐必須要由合適的調味食品來配伍,

4、而且對于給正餐調味的佐餐食品的“氣”與“性”也有非常嚴格的要求。   中式餐飲一般采取圓桌共餐的形式,這是中國餐飲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往往能夠制造和諧融洽的氣氛。餐飲文化是一個國家或民族在長期歷史條件下形成和保留下來的一種生活習慣和文化傳統(tǒng)(中式餐飲的就餐形式即體現了中國餐飲文化傳統(tǒng)的某些特點),國人長期習慣了這種就餐方式。 美,體現了飲食文化的審美特征。中華飲食之所以能夠征服世界,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美。這種美,是指中國飲食活動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統(tǒng)一,是指它給人們所帶來的審美愉悅和精神享受。首先是味道美。孫中山先生講“辨味不精,則烹調之術不妙”,將對“

5、味”的審美視作烹調的第一要義。晏氏春秋中說:“和如羹焉。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焯之以薪,宰夫和之,齊之以味。”講的也是這個意思。甘、美、善飲食審美思想的萌芽,說文釋云:“美,甘也。從羊大。羊在六畜主給膳也。美與膳同意。”“膳之言,善也。羊者,祥也。故美從羊。”中國的飲食審美思想從“甘、美、善”中得以發(fā)展。“調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齊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變,精妙微纖,口弗能言,志弗能喻,若射御之微,陰陽之化,四時之數。故久而不弊,熟而不爛,甘而不噥,酸而不酷,咸而不減,辛而不烈,澹而不薄?!背鲎詤问洗呵铮渲械摹拔逦墩{和”是對和諧美得探求,是中國傳統(tǒng)烹飪的根本要求和古代美食審鑒的

6、最高境界?!拔逦墩{和”理論的形成,是先秦時代人們對長期飲食實踐的經驗總結,是先秦諸子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飲食審美意識的反映。中餐之美不僅表現在味道上,而且在形式上、顏色上、器具上,甚至在服務人員的服飾上,都透著美的成份,讓人時時刻刻感覺到美的沖擊和享受??梢姡雷鳛轱嬍澄幕囊粋€基本內涵,是中華飲食的魅力所在,貫穿在飲食活動過程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中。 美作為飲食文化的一個基本內涵,它是中華飲食的魅力之所在,美貫穿在飲食活動過程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中。    情,這是對中華飲食文化社會心理功能的概括。吃吃喝喝,不能簡單視之,它實際上是人與人之間情感交流的媒介,是

7、一種別開生面的社交活動。一邊吃飯,一邊聊天,可以做生意、交流信息、采訪。朋友離合,送往迎來,人們都習慣于在飯桌上表達惜別或歡迎的心情,感情上的風波,人們也往往借酒菜平息。這是飲食活動對于社會心理的調節(jié)功能。過去的茶館,大家坐下來喝茶、聽書、擺龍門陣或者發(fā)泄對朝廷的不滿,實在是一種極好的心理按摩。   中華飲食之所以具有“抒情”功能,是因為“飲德食和、萬邦同樂”的哲學思想和由此而出現的具有民族特點的飲食方式。 對于飲食活動中的情感文化,有個引導和提升品位的問題。我們要提倡健康優(yōu)美、奮發(fā)向上的文化情調,追求一種高尚的情操。 “禮”,是指飲食活動的禮

8、儀性。中國作為“禮儀之邦”,在日常生活中,向來都是注重講禮儀、循禮法、崇禮教、重禮信、守禮義,這也是中國人的尚禮傳統(tǒng)。講究飲食文明無疑也是其具體表現之一。而國人對飲食文明的要求,首先是從孔子開始的。中國飲食講究“禮,這與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有很大關系。生老病死、送往迎來、祭神敬祖都是禮。禮記·禮運中說:“夫禮之初,始諸飲食?!薄叭Y”中幾科沒有一頁不曾提到祭祀中的酒和食物。禮指一種秩序和規(guī)范。坐席的方向、箸匙的排列、上菜的次序都體現著“禮”。    我們談“禮”,不要簡單地將它看作一種禮儀,而應該將它理解成一種精神,一種內在的倫理精神。這種“禮”的精

9、神,貫穿在飲食活動過程中,從而構成中國飲食文明的邏輯起點。    精、美、情、禮,分別從不同的角度概括了中華飲食文化的基本內涵,換言之,這四個方面有機地構成了中華飲食文化這個整體概念。精與美側重于飲食的形象和品質,而情與禮,則側重于飲食的心態(tài)、習俗和社會功能。但是,它們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相互依存、互為因果的。唯其“精”,才能有完整的“美”;唯其“美”才能激發(fā)“情”;唯有“情”,才能有合科時代風尚的“禮”。四者環(huán)環(huán)相生、完美統(tǒng)一,便形成中華飲食文化的最高境界。我們只有準確是把握“精、美、情、禮”,才能深刻地理解中華飲食文化,因則也才能更好地繼承和弘揚中華

10、飲食文化。 從沿革看,中國飲食文化綿延170多萬年,分為生食、熟食、自然烹飪、科學烹飪4個發(fā)展階段,推出6萬多種傳統(tǒng)菜點、2萬多種工業(yè)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風味流派,獲得“烹飪王國”的美譽。    從內涵上看,中國飲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開發(fā)與利用、食具的運用與創(chuàng)新、食品的生產與消費、餐飲的服務與接待、餐飲業(yè)與食品業(yè)的經營與管理,以及飲食與國泰民安、飲食與文學藝術、飲食與人生境界的關系等,深厚廣博。 從特質看,中國飲食文化突出養(yǎng)助益充的營衛(wèi)論(素食為主,重視藥膳和進補),并且講究“色、香、味”俱全。五味調和的境界說(風味鮮明,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