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農村財產主體的變遷軌跡及改革取向 06-01-01 17:23:00 作者:佚名 編輯:studa9ngns 農村經(jīng)濟體制改革是以承認獨立的經(jīng)濟利益、財產權利開始的,農村經(jīng)濟體制改革的過程,其實就是農村財產主體變遷的過程,也是恢復和重建農民個人財產權利的過程,肯定經(jīng)營主體獨立的經(jīng)濟利益(其核心是獨立的財產權利),對協(xié)調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改革和完善財產制度具有根本意義。本文擬
2、從農村財產主體的變遷軌跡,來談談當前農村財產制度存在的問題及改革方向。 一、農村財產主體的變遷軌跡分析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農村財產制度幾經(jīng)變遷,農村財產主體經(jīng)歷了一個由多元化財產主體向單一化財產主體轉變,又由單一化財產主體向多元化財產主體轉變的逆向演繹過程,這兩個過程都使農村財產關系發(fā)生了極其深刻的變化,正因為有這兩個逆向的演繹過程,兩種財產主體和兩種財產制度才有了一個橫向的對比機會。 (一)多元化財產主體向單一化財產主體的強制性制度變遷過程。多元化
3、財產主體向單一化財產主體轉變是自上而下的強制性制度變遷,是國家改造農民個人財產,建立公有財產制度的過程。這一過程有四個階段,即農業(yè)生產互助組、初級合作社 、高級合作社和農村人民公社階段。 農業(yè)生產互助組是在個體經(jīng)濟基礎上組織的集體勞動組織,是典型的多元化財產主體(19521955年)。這一時期農民擁有土地、耕畜和家具,可以按照自愿的原則,在農忙季節(jié)臨時組織起來進行換工互助,財產依然為農民個人所有,財產主體地位獨立、超然,財產主體偏好與農民偏好高度一致。常年互助組已經(jīng)積累了一些公積金和少量的公共財產,并集體購置了部分生產資料,農村公有財產制度開始萌
4、芽,但仍以個人財產制度為主。在這種財產制度下,實行按勞分配和按資分配相結合的分配方式,農民往往能獲得勞動報酬和資本報酬,積極性很高,制度績效明顯。 初級合作初時期(19551956年)。1955年10月關于農業(yè)合作化問題報告所作的重要決議規(guī)定: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則,社員將土地、耕畜、大型農具等主要生產資料折價入股成為全體社員的共同財產,社員對入社的資產不再享有直接的支配權、使用權和占有處分權。但并沒有喪失財產的所有權,只是這種所有權已由具體的物的權利變?yōu)槌橄蟮呢敭a股份權利,也就是說,社員入社時放棄了土地等財產的直接使用經(jīng)營權,而沒有放棄這部分財產的
5、最終受益權,財產權的實現(xiàn)形式由直接受益變?yōu)樽罱K受益。初級合作社是典型的多元化財產主體,私人財產制度和公有財產制度共存,是財產的不同層次的權屬,其中,集體財產是通過強制性的制度變遷對農民的無償剝奪積累起來的,可以凌架于個人財產主體之上的特殊財產主體,公有財產主體與私有財產主體相比,具有明顯的優(yōu)勢。在這種混合財產制度下,實行按勞分配,但是農民擁有集體財產的股份,也能獲得少量的股份報酬,具有一定的生產經(jīng)營決策權,有一定的經(jīng)濟民主。財產主體的績效偏好與農民的績效偏好基本一致。 高級合作社時期(19561960)。1956年的農業(yè)合作社示范章程規(guī)定:“高級
6、農業(yè)合作社是在自愿和互利的基礎上組織起來的社會主義經(jīng)濟組織,把社會私有的主要生產資料轉為合作社集體所有,組織集體勞動,實行按勞分配?!鞭r民的土地、農具等生產資料被強制集體化,財產無償?shù)剞D讓給了集體,成為物權與股權同一的集體財產主體,完全取消個人財產主體,限制個人財產。從此農民只有名義上的有財產和生產資料,農民也就由獨立的財產主體褪變?yōu)槭С隽恕白杂伞钡纳鐔T。由于高級合作社的公有性質,國家目標函數(shù)會直接影響集體財產主體的行為模式,導致集體財產主體只服從和服務于財產終極主體國家的戰(zhàn)略需要,不太注意名義財產主體農民的利益。在這種財產制度下,各種財產可以在集體這一主體內部實行“一平二調”。使單一的分配方
7、式不僅取代了多元化的分配方式,而且單一的分配方式還被集體財產主體的單一性而扭曲,財產主體與農民的績效偏好存在很大的偏差,生產效率低,農民被固化在社區(qū)內,機械的勞動。 農村人民公社時期(19601978年)。農村人民公社是在農業(yè)合作社的基礎上聯(lián)合組成的,生產資料歸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嚴格實行單一的財產主體制度和單一的分配制度。農村人民公社條例規(guī)定:“人民公社現(xiàn)階段的性質是社會主義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實行公社、生產大隊和生產小隊三級所有,以生產隊為基本核算單位個人消費品堅決貫徹按勞分配的原則?!鄙a資料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即集體成員人人都 所有,從另一個角
8、度來看,人人都有,無異于人人都沒有,因為每一個人都沒有很具體的權利和義務。這就產生了三個方面的偏差。一是集體充當法律財產主體反而導致主體缺位。而財產的真正主體或“名義主體”農民,卻因有了集體這行政主導傾向較強,不能很好表達名義主體意志的“法人代表 ”,因此,名義主體農民的主體地位也無法順理成章的成為財產主體獲取財產報酬,這又導致了主體錯位。二是集體出于社會公正、社會利益的目的,限制個人財產,限制消費,使個人作為利益主體在財富創(chuàng)造與財富的分配過程中的貢獻與收益不對等的,按勞分配在現(xiàn)實中被扭曲為按就業(yè)分配。三是集體在國家這個最大的“托拉斯”或最終財產主體的目標函數(shù)的導向下,往往犧性名義財產主體的利
9、益,彌補國家財政的不足。社會積累代替了個人積累,社會財產代替了個人財產,喪失了追求個人財產權利和機會的農民只能心甘情愿地做一個“有名無份”的所有者,集體財產主體取代了農民的績效偏好,終級財產主體更是與農民的績效偏好背道而馳,財產制度的效率必然極低。 (二)單一財產主體向多元財產主體的誘致性制度變遷過程(1980年至今)。“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農村人民公社,“一大二公三純”的農村財產制度使農村經(jīng)濟瀕臨崩潰。農村的改革主體農民,在個人利益的驅動下,沖破公有財產制度的“制度樊籬”,自發(fā)地對農村的財產制度的核心土地進行了局部制度創(chuàng)新。這是自下而上的誘致
10、性制度變遷,其漸進變遷過程嚴格遵循“帕累托改進”性質。 這個漸進變遷過程是1978年從安徽鳳陽縣小崗村開始的,然后推及全國。家庭聯(lián)產承包和集體農戶雙層經(jīng)營的體制,使農村最大的財產土地,初步實現(xiàn)了所有權與經(jīng)營使用權分離,從此,財產主體向多元化方向邁出了第一步。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最初是由農戶響應制度不均衡而尋找獲利機會時自發(fā)產生的,是農民這個財產的真正主體對自己財產提出的要求,這就使集體法人,即財產主體的的績效偏好逐漸與真正的財產主體農民的績效偏好趨同。 1982年黨的十二大報告對這一自發(fā)的制度創(chuàng)新予以
11、確認。在當時歷史條件下,農村改革的矛頭不能直接指向被視為神圣的財產制度本身,因為公有財產制度是不容置疑的。但是農村經(jīng)營方式的改變卻悄悄的導致了財產制度的變化。1985年土地管理法第十二條規(guī)定:“集體所有的土地,全民所有制單位、集體所有制單位使用的國有土地,可以由集體和個人承包經(jīng)營,從事農林牧漁業(yè)生產。承包經(jīng)營土地的集體或者個人,有保護和按照承包合同規(guī)定的用途,合理利用土地的義務,土地承包經(jīng)營權受法律保護”。隨著相對獨立經(jīng)營權的獲得,農村集體的基本財產土地的所有權與使用權開始分離,從而在不觸動農村集體財產所有制的前提下,在農村公有財產制度上打下了一個缺口。 &
12、#160;1993年7月2日第八屆人大二次會議通過的農業(yè)法第二章十七條規(guī)定:“國家保護農民和農業(yè)生產經(jīng)營組織合法財產不受侵犯”。這標志著農村財產主體多元化的格局初步形成,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法律保護。 1997年黨的十五大和1998年黨的十五屆三中全會明確規(guī)定,土地承包權三十年不變,承包經(jīng)營權雖然不是法律意義上的財產權,但是在這三十年內能夠為農民帶來收入,隨著生產力的提高,收入除供給農民個人生產生活消費外,必有剩余,收入的剩余自然是財產,可見承包權是實實在在的財產權,所以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土地產權的多元化其實就是財產主體的多元化。 由于農民獲得相
13、對獨立的財產權利,并且由此不斷積累起了屬于個人的財產,從而激發(fā)了廣大農戶的勞動熱情和不斷增加積累的積極性。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在農村財產關系的變化上是積極的。 06-01-01 17:23:00 作者:佚名 編輯:studa9ngns 二、農村財產主體逆向變遷的意義 農村財產主體的逆向變遷過程是對公有財產實現(xiàn)形式和個人財產存在形式的有益探索,逆向的演變和橫向的對比,可以清楚看到,現(xiàn)階段,劃小集體財
14、產主體單位,確立與公有(即集體)財產權對立的農村個人財產權,界定財產邊界,其交易費用遠遠低于單一財產主體的監(jiān)督管理費用,科斯定理在這里的作用相當明顯。農村財產主體多元化的過程其實就是將受損和受益效應內部化,降低執(zhí)行約定的合約成本,再造農民人格、人權,淡化農民對村社組織、政府的依附關系,構筑多元化的農村分配體制,推動農村勞動力就業(yè)的社會化的歷史進程。 1、農村財產主體的多元化及個人財產的形成將受損和受益效應內部化,降低了執(zhí)行約定的合約成本。一是農村財產主體的多元化,重建了個人財產。農村財產主體多元化就是將“大集體”這個模糊的主體裂變?yōu)橐赞r戶為單位的
15、多個財產主體,使財產得以歸位,農民再度擁有了可以獨立支配的財產權。這有助于把私人所有的資源配置到最有價值的用途去,從而增進資源的有效配置和使用。二是農村財產主體的多元化將受益和受損效應內在化。個人財產主體因在一定的程度上是“經(jīng)濟人”,其決策必定考慮成本收益。如農民土地承包后,如果放棄耕種將承擔比較高的棄地成本,這部分成本不能轉嫁給集體,只能由農民個人承擔。另外,農民調整種植結構,也會考慮機會成本,等等。這就與“大集體”時收益和損失都由集體承擔有著天壤之別,收益和損失都是農民自己的事了。而且當追求財富的權利掌握在自己手中時(即受益和受損內在化時),人們所迸發(fā)的熱情也就不斷高漲。三是追求個人利益和
16、個人財產的“經(jīng)濟人”,在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引導下,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經(jīng)營和使用自己的財產,會自覺不自覺地降低合約成本,必然會推進社會利益的增長。 2、農村財產主體的變遷和多元化促進了農民人格和人權地再造。中國歷來就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財權和人權偏見觀,建國前,農民雖然有個人財產,但是不受法律保護,農民雖然有法律上的自由,但其財產主體地位始終是從屬的,在強大的國家機器面前,常常被忽視、被侵蝕。新中國建立初期,允許個人財產和公有財產并存,但是好景不長,由于對公有制的錯誤理解和對社會主義建設的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片面強調社
17、會公正、社會利益,壓制個人追求財產的利益機制,限制個人財產,而且進一步把個人財產集中在國家手中,農民再一次失出了成為獨立財產主體的機會。沒有獨立財產的農民,不可能有真正的政治發(fā)言權,也不可能有村社發(fā)展的決策權和自己命運的決定權。失出了個人財產的農民只是行政指揮棒的勞動工具,是政策的奴隸,不可能有持久的生產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家庭聯(lián)產承包制打破了財產單一主體的格局,重塑了個人產權,使農民對自己承包的土地有了使用權、經(jīng)營決策權和部分剩余產品(或收入)的決定權,有了一定的生產資料和生產工具。因此,從一定意義上講,農民成為了土地的主人,而非土地的奴仆。這就重建了農民的財產權,再造了獨立的人格。
18、60; 3、農村財產主體的變遷和多元化淡化了農民對鄉(xiāng)村社區(qū)的依附關系。改革前,財產主體的單一化,使農民被牢牢的束縛在鄉(xiāng)村社區(qū)。農村財產主體的嬗變使農民自己有了自下而上的生存空間,有了發(fā)展、致富的機會。雖然農民與鄉(xiāng)村社區(qū)仍沒有擺脫“唇齒相依”的關系,但是農民與鄉(xiāng)村社區(qū)的互動關系再不呈完全的正向變動或反向變動。農民的生存和致富與鄉(xiāng)村社區(qū)的貧弱、綜合勢力的大小再不完全對稱。較貧窮的鄉(xiāng)村社區(qū),有較富、較多財產的農民,較富裕鄉(xiāng)村社區(qū),也有不少貧窮的農戶。因此,隨著農民成為財產主體,農民有了自己的意識,有了自己生存空間,大大淡化了農民對鄉(xiāng)村社區(qū)和政府的依附關系。
19、0; 4、農村財產主體的變遷和多元化推動了農村勞動力就業(yè)的社會化。在改革以前,農民的就業(yè)固化到了大隊、生產小隊,離開集體,就不能就業(yè),更不能生存,勞動力的流動率幾乎為零。因此,單一的財產主體使勞動力資源不能按邊際收入等于邊際成本在全國范圍內配置,管理監(jiān)督費用遠遠大于農村勞動力在全國范圍配置的流動成本。同時,勞動力不能按邊際收入等于邊際成本在全國范圍內配置,使農村和農民的貧困固化下來。俗話說“窮則思變,變則通,通則久”,而改革前的農民連流動的機會都不存在,更談不上致富。改革后,多元化財產主體為農村勞動力就業(yè)社會化提供了前提條件。一是成為財產主體的農民在減少對鄉(xiāng)村
20、社區(qū)人身依附關系的基礎上,有了獨立的人格,能夠自主支配自己的勞動力,可以種田、也可以打工,還可以從事其它的工作。而這種獨立的勞動力支配權在改革以前是不可能的。因為在改革以前,勞動力屬于鄉(xiāng)村集體,其支配權屬于大隊和生產小隊,其勞動時間、勞動地點、勞動強度、勞動的熟練程度都非農民所能決定的,即使剩余勞動時間也無法獨立支配。二是農民有了自己的財產,就有了多種就業(yè)機會,有了多重的發(fā)展和致富空間,農民外出打工的實踐證明了這一點。三是多元化財產主體使農民有了自己的財產,就有機會、有能力購置設備從事其它產業(yè),為勞動力的社會化提供了物質基礎。四是財產主體多元化的過程就是資源重新配置過程,資源的重新配置必然導致
21、產業(yè)組織的創(chuàng)新,這無疑會推動生產力的進一步提高,生產力的提高就必然提供更多的就業(yè)機會,鄉(xiāng)村個體私營經(jīng)濟的出現(xiàn)正是多元化財產主體的產物。因此,財產主體的多元化為農村勞動力就業(yè)的多元化和社會化的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條件和物質條件。 5、農村財產主體的變遷和多元化初步明晰了農村的產權關系。單一的財產主體使農村財產,如各種農田水利設施、農業(yè)生產經(jīng)營的工具,生產資料、生產對象都由公社、大隊和生產小隊所有,每一個集體(公社、大隊、生產小隊)就是該集體所有財產的所有者,代表集體成員行使所有權,是法律或法定的財產主體。但是這個主體既是一個抽象主體,又是一個權利主體。
22、其“法人代表”的權力至高無上,不受名義財產主體農民的約束,也不受終極財產主體國家的監(jiān)督。集體成員個個都為財產主體,其實質是個個都不是財產主體,因此,真正財產主體的有“名”無“份”導致了財產主體的缺位,國家終極財產主體權利的極度膨脹導致了法律(法律)財產主體的錯位,真正財產主體的缺位和法律財產主體的錯位必然導致財產制度安排效率低下,或者說財產權主體根本無法行使主體的權利,承擔主體的義務。而財產主體的多元化正是對這一財產制度安排缺陷的糾正,使農民和集體各自擁有了自己的財產權(或產權)。財產的歸位和財產主體的到位正是財產主體多元化的具體體現(xiàn),也是農村產權關系明晰的核心。
23、160; 6、農村財產主體的變遷和多元化使農村多元化的分配格局形成。單一的財產主體使農村的分配體制呈現(xiàn)自上而下的命令或計劃分配方式,名義上是按勞分配,但是這種按勞分配只是對農民基本生活費的一次性分配,其剩余產品的再分配,更具有壟斷性和奉獻性,基本上轉化為國家積累,支持工業(yè)的發(fā)展。這種分配格局對于建國以后,建立健全國民經(jīng)濟體系其意義不可估量。但是這種所謂的“按勞分配”在剩余產品不參與一次性分配的情況下,演化成了“大鍋飯”。按勞分配本質上不會導致“大鍋飯”,但是國家“以農建工”的傾斜政策,高積累低消費的分配政策,必然伴隨“大鍋飯”。因為當時農村生產力極低,農民的剩余產品不太多,在消費與積
24、累的搏弈中,國家選擇了后者,要支持工業(yè),必須把農民的生活壓在生存線上,因此,人與人之間的分配差距不可能會拉得太大,必定使當時的按勞分配演化成按就業(yè)平均分配格局。在這種分配體制下,農民始終無法走出貧困的惡性循環(huán)。而財產主體的多元化則突破了單一的“行政分配+按勞(就業(yè))分配”的格局。財產的歸位和財產主體的到位,使集體以所有權主體的身份獲得財產報酬(即要素報酬或地租),也就是當前的“三提五統(tǒng)” 06-01-01 17:23:00 作者:佚名 編輯:studa9
25、ngns三、當前財產主體的變遷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雖然農村財產主體的變遷使財產基本歸位財產主體基本到位,并向多元化的方向邁出了可喜的一步。但是這種變遷畢竟是其淺層次的,隨著以市場經(jīng)濟為目標模式的改革深入,淺層次的改革帶來的經(jīng)濟沖動已不能維持農村經(jīng)濟的持續(xù)穩(wěn)定增長,一系列的問題難以在目前的財產制度下解決,發(fā)展任重道遠,。 (一)農村財產制度的定義和性質不清楚。財產的歸位和財產主體的到位并不表明農村的財產制度改革已到位。一是農村財產制度的定義不明確。農村財產制度至今沒有明確的定義。以鄉(xiāng)村集體財產制度代替正
26、在出現(xiàn)的私人財產制度,有些地方甚至以集體財產制度取代私人財產制度,許多農戶和個體工商業(yè)者因其財產不能得到認可而惟惟不安,恐怕來運動,財產被上收、被集體化、被合作化,要使個人財產主體對自己的財產有穩(wěn)定的預期,能夠放手發(fā)展、放手致富,必須從法律上、政策上明確定義農村財產制度,否則多元化進程會受阻。二是農村財產制度的內容不完整。如土地承包權現(xiàn)在是一種實實在在的物權,應是農民的主要財產,可是現(xiàn)在由于農村財產制度不明確,土地的承包權是否為農戶個人財產都不清楚;又如農村地基是不是個人財產,個人財產與公有財產的關系如何也不清楚,這都為農村財產制度的建立和健全帶來了制度上的障礙。三是財產制度的體系不完善。從國
27、外情況來看,財產制度的體系有兩種,公有財產體系和私人財產體系。但是由于受傳統(tǒng)理論的慣性作用,我國的財產制度對私人財產依然諱莫如深,私人財產制度更沒有從建立市場經(jīng)濟的高度來加以規(guī)范和引導。四是農村財產制度的性質不清楚。雖然當前有淡化財產制度性質的趨勢,但是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有必要從理論上,對當前農村財產制度出現(xiàn)的新特點、新趨勢的性質界定清楚。哪些是私人財產,哪些是公有財產在農村并沒有很好的界定,如土地是集體公有,但是對承包者來說,又是一種財產(如果土地承包權長期化的政策得以落實更是如此)。又如個人改革開放以來積累起來的財產是不是財產也沒有從法律上認定,更沒有具體法律保護。因此,財產性質的界
28、定、財產制度的完善、財產制度的規(guī)范事關市場經(jīng)濟的建立和農村的進一步發(fā)展,俗話說“有恒產者有恒心”,農民辛辛苦苦積累的財富如不能從法律上加以保護,必然會影響農民進一步發(fā)展的積極性。 (二)財產主體的權利和義務分離。一是財產主體權利和義務不相稱。至今為止,沒有任何一部法律明確規(guī)定或闡述農村財產制度,沒有具體規(guī)定財產主體的權利和義務。這往往導致了權利和義務分離,財產主體的權利不能得到保障,義務不能履行。如個人承包權極度膨脹,有相當一部分農民不繳或欠繳稅費,侵蝕集體財產收益,或者集體財產主體,忽視了農民的主體地位,加重農民的負擔等等。二是財產主體地位不能
29、得到保障。雖然農業(yè)法已經(jīng)明確規(guī)定保護農民生產經(jīng)營的財產,但是生產的范圍卻不明確,如何保護也沒有具體的措施。對侵犯財產主體地位、侵蝕財產客體的行為的賠償和處罰措施不具體。如向農民亂罰款、亂收費、亂攤派、亂集資等。從另一個方面看,對財產主體不履行財產義務更沒有強制的手段,而且現(xiàn)在還有一種誤區(qū),過分的注重財產主體的權利,而忽視財產主體的義務。如當前各級政府和各種輿論只注重保護和呼吁農民財產和收入不受侵蝕,對加重農民負擔極為敏感。而對擁有土地財產承包權應履行的義務卻置之不理。正是這種偏差,同樣導致了個人財產權利極度膨脹,集體財產主體被侵蝕,許多該收的合理費用收不上來。三是農村財產主體的獨立性依然有限。農村市場經(jīng)濟的微觀主體農戶,盡管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智能駕駛技術與自動化交通系統(tǒng)考核試卷
- 空調器安裝適應性設計考核試卷
- 纖維板制造中的清潔生產技術與實施考核試卷
- 煙草制品零售法律法規(guī)變動影響考核試卷
- 行業(yè)發(fā)展趨勢考核試卷
- 租賃圖書的物流配送管理考核試卷
- 美術活動:動物的外衣
- 婚姻忠誠協(xié)議附件清單與效力保障合同
- 藝人彩妝品牌代言合作協(xié)議
- 兒童監(jiān)護權變更后探視安排調整合同
- 2023年江蘇省沭陽縣事業(yè)單位公開招聘輔警33名筆試題帶答案
- 聘請名譽顧問合同協(xié)議
- 移動營業(yè)廳合作合同協(xié)議
- 淘寶和商家合同協(xié)議
- 2025年河南高一學業(yè)水平合格考模擬地理試卷試題(含答案詳解)
- QGDW12505-2025電化學儲能電站安全風險評估規(guī)范
- 新人教版數(shù)學六年級下冊6.2.1 平面圖形的認識與測量課件
- 2025-2030中國劍麻行業(yè)市場發(fā)展趨勢與前景展望戰(zhàn)略研究報告
- 2025年上海市黃浦區(qū)高三語文二模試卷及答案
- 西部計劃面試題目及答案
- 烹飪原料知識題庫含參考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