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而獲智,知達高遠]知而獲智知達高遠_第1頁
[知而獲智,知達高遠]知而獲智知達高遠_第2頁
[知而獲智,知達高遠]知而獲智知達高遠_第3頁
[知而獲智,知達高遠]知而獲智知達高遠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知而獲智知達高遠一、頂層設計,構建“知”教育體系今年,我們通過對新苑學?,F(xiàn)狀的調查研究,傳承“融和教育一一融匯百川、和諧共進” 的辦學特色,以'和"為核心確立“知”教育理念文化,以培養(yǎng)“知學、知禮、知行、知樂、 知書、知勇”的學生為辦學目標,以構建“全人”課程體系為特色項目,全方位打造''知教 育”特色學校。1 .目標與理念系統(tǒng)設計我們確立了學校特色建設的“魂” 一一知教育。(“知” zhl,意為“深厚學識之智慧, 高遠智慧之學識”,即“知而獲智,知達高遠”。學知可以獲得智慧,學知可使智慧達到高遠 的境地,是一種學無止境、智慧無邊的思想。''知

2、而獲智”即對事情的了解、事物的發(fā)展,從 感性到理性,只有達到理性,才能獲得“智”。“知”之積淀,轉識成“智”。)“知”教育的育人目標是培養(yǎng)“六知”學生。“六知”源于孔子的“六藝”,孔子弟子三 千,授“六藝”之學即“禮、樂、射、御、書、數(shù)”,體現(xiàn)了 “德才兼?zhèn)洌奈浼娴?,知行?修,天人兼惠”的全面素質教育觀。所以,學校以傳承孔子的教育理念,結合現(xiàn)代教育的實 際,分析整理出對于學生素質全面發(fā)展至關重要的六大方而:禮儀、實踐、學品、讀書、藝 術、體育,由此確定了“知禮、知行、知學、知書、知樂、知勇”六大育人目標。讓學生“品 德優(yōu)、基礎實、能自主、有個性、會發(fā)展”,成為具有“人文情懷、科學精神、領袖

3、氣質、健 全人格”的現(xiàn)代人。2 .“全人”育人體系設計特色理念的落實和特色目標的實現(xiàn)必須通過課程、課堂、德育活動來實現(xiàn)。我們提出以 “全人課程”為特色項目,以“智慧課堂”為特色陣地,以“六知德育”為特色抓手,全方 位地落實“知教育”?!叭恕钡暮x:引用日本著名教育家小原國芳的'全人教育”思想。他的這一思想是 依據(jù)柏拉圖的“和諧就是善”以及裴斯泰洛齊的“和諧發(fā)展教育”思想創(chuàng)造出來的。小原國 芳的“全人”指的是“完美和諧的人”,是指多方面和諧發(fā)展的人。我校提出的“全人”引申 為多方面和諧發(fā)展、個性充分發(fā)展、人生各階段持續(xù)發(fā)展的人。3.保障系統(tǒng)設計教師隊伍建設和學校管理是特色學校建設的保障

4、。我們把培養(yǎng)“智慧型教師”作為教師 隊伍建設的目標,目標可以分解為單項的“六知示范型教師”。把“6S”管理作為特色制度的 根基。所謂“6S”管理,是指對各要素(主要是物的要素)所處的狀態(tài)不斷進行整理、整頓、 清潔、清掃、提高素養(yǎng)及安全的活動。由于整理(Seiri),整頓(Seiton)、清掃(Seis。)、 清潔(Seiketsu)x素養(yǎng)(Shitsuke)和安全(Safety)這六個詞在日語中的羅馬拼音或英語中的第一個字母都是“S",所以簡稱“字母經(jīng)過三個層面的設計,形成特色創(chuàng)建模型如下:二、文化認同,營建“知”教育環(huán)境我們設計了新苑學?!爸逃敝髦嘉幕?,并對校園進行了學校文化識

5、別系統(tǒng)“SIS”文 化設計。L理念文化(MI)辦學愿景:書香校園智慧課堂涵養(yǎng)教師儒雅學生辦學理念:潤育潛質培養(yǎng)習慣發(fā)展個性奠基未來校訓:讀書改變命運習慣成就人生校風:求真至善尚美教風:敬業(yè)愛生為人師表博學善教終身學習學風: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立君子品做有德人腹有詩書氣有浩然學無止境心無旁鷲學校精神:人本和諧文明向上追求卓越爭創(chuàng)一流成長箴言:博我以文約我以禮見賢思齊見善思及學校校徽:(VI)整個標志將“新苑學校”的首個字母“XY”巧妙地蘊含其中,整體似周易傳統(tǒng)陰陽太極 圖和太極拳經(jīng)典動作以及藝術體操經(jīng)典動作。表達了新苑學?!敖?jīng)典校園”“書香校園”“傳 統(tǒng)校園”的辦學愿景。經(jīng)典傳承、書香浸潤;潤育潛質

6、、啟迪智慧;激揚夢想、個性飛揚 標志既體現(xiàn)了深厚的文化底蘊,也給人以無限的遐想,彰顯出新苑學子展翅高飛、蓬勃向上 的無限生機。延展設計為中國印“知章”和篆刻印“校章”。核心為新苑學校的“知”教育理 念文化,即以“和”文化為中心的知書、知學、知禮、知行、知勇、知樂“六藝” “育人”課 程結構體系。2 .環(huán)境文化(EI)學校注重“經(jīng)典、書香、傳統(tǒng)”學校文化環(huán)境營建。文化營建的主旨思想是讓學生在校 園潛移默化、耳濡目染地感受經(jīng)典文化、書香文化。同時我們特別注重“人本入微、以生為 本”的和諧學校文化環(huán)境的營建。健康、快樂的課間活動游戲設計;環(huán)保綠色、方便取用的直 飲水系統(tǒng);校園劃分課間、午間活動區(qū)域,

7、讓孩子的課間充滿快樂;班級增設生態(tài)儲物架、圖 書角,夏天提供午睡睡墊,處處體現(xiàn)著“基于學生、來自學生、面向學生”的生本文化理念, 時時、事事、處處關注學生學習成長的快樂體驗。3 .行為文化(BI)以“和”文化為核心,圍繞“人本和諧、文明向上、追求卓越、爭創(chuàng)一流”的新苑學校 精神,我們制定了新苑學校“6S”行動標準新苑學校學生“省身九項好習慣”新苑少 年必修十項傳統(tǒng)美德新苑學校教師“省身十項良好習慣”新苑教師職業(yè)素養(yǎng)九項修煉, 凝聚了新苑學校行為文化,已經(jīng)成為我們的行為規(guī)范,一種自省行為文化在師生中悄然形成。 三、全人課程,打造“知”教育課程“全人課程”融國家、地方、校本課程于一體,以培養(yǎng)學生“

8、知學、知禮、知行、知樂、 知書、知勇”六知為目標,創(chuàng)新開展三級課程建設,落實“知教育”。1 .國家課程的校本化運作我們將國家課程校本化運作,每個學科挖掘每個年級最基本的素質,充分利用課前五分 鐘進行重點訓練,形成了 “知教育”全人課程體系。同時,我們還將綜合實踐課程進行校本 化構建。將研究性學習與學科教學有效整合,不同級部分別開設英語、數(shù)學、政治、歷史、 物理、化學等學科研究性課程。以歷史學科為例,我校將威海歷史引入到實踐課程中來,通 過學生對家鄉(xiāng)周邊人文、歷史的探究,既解決了實踐課程缺少現(xiàn)成教材的問題,又提高了學 生的實踐能力,有效激發(fā)了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課程綱要及課程規(guī)劃、課程內容等已

9、基 本成型,隨著學校有計劃、有序的推動,“知教育”全人課程體系將逐步深入。2 .地方課程的整合化實施我們根據(jù)地方課程教材特點,將“傳統(tǒng)文化”與語文學科整合,將“環(huán)境教育”與科學、 地理、生物課結合,將“安全教育”與班隊會整合,在實施過程中將有關內容進行分解,相 關學科教師承擔地方課程教學任務,一方而,解決了學校師資短缺的問題,另一方面,也使 地方課程的授課質量得到了有效保證。3 .校本課程的個性化構建(1)必修校本課程將誦讀與育人高度整合。以經(jīng)典誦讀為內容的“知書”特色必修校本 課程融合地方課程中的“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開展國學經(jīng)典誦讀,旨在弘揚經(jīng)典,讓兒童接受 傳統(tǒng)優(yōu)良文化的熏陶,在潛移默化之中培養(yǎng)孩子仁義敦厚的高尚人格。我們規(guī)定每周一行經(jīng) 典誦讀課為必修校本課程,以校長主編的五冊少年蒙學經(jīng)典讀本為教材,開展經(jīng)典誦讀 活動,培養(yǎng)“六知”少年。(2)選修校本課程將特色與多元有效結合。初中部每周一下午第四節(jié)課、小學部每周四 下午二、三節(jié)課為選修課活動時間,我們開發(fā)了勞技類、藝術類、健身類、科學類、社會實 踐類等課程,充分體現(xiàn)“全人課程”尊重人的個性潛能的理念。我們通過“視頻發(fā)布一一自 主申報一一雙向選擇”完成了本學期的選修課程的構建,形成了 “知教育”選修課程體系。通過大力實施“知教育”,不斷塑造更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