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4第二單元6 辛棄疾詞兩首課件(7).ppt_第1頁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4第二單元6 辛棄疾詞兩首課件(7).ppt_第2頁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4第二單元6 辛棄疾詞兩首課件(7).ppt_第3頁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4第二單元6 辛棄疾詞兩首課件(7).ppt_第4頁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4第二單元6 辛棄疾詞兩首課件(7).ppt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辛棄疾詞兩首 學習導入 蘇軾開創(chuàng)豪放先河 突破詞為艷科的傳統(tǒng)束縛 他把詞從娛賓遣興的天地里解放出來 使詞跳出花間月下而有了廣闊的社會生活 辛棄疾更是將愛國情懷填入詞作 成為時代最強音 與之相先后 李清照的詞 抒家國之痛 成為婉約中最具真情的絕響 學習導入 豪放派的形成和發(fā)展 分為四個階段 1 范仲淹寫的 漁家傲 塞下秋來風景異 發(fā)豪放詞之先聲 可稱為預備階段 2 蘇軾大力提倡寫壯詞 欲與柳永 曹元憲分庭抗禮 豪放派從此進入第二階段 3 第三階段即頂峰階段 這一時期 除了產生了豪放派領袖辛棄疾外 還有李綱 陳與義 葉夢得 朱敦儒 張元干 張孝祥 陸游 陳亮 劉過等一大批杰出的詞人 他們相激相慰 以愛國為主題的壯闊宏聲組成了雄渾的陣容 統(tǒng)治了整個詞壇 4 第四階段為延續(xù)階段 代表詞人有劉克莊 黃機 戴復古 劉辰翁等 他們繼承辛棄疾的詞風 賦詞依然雄豪 豪放詞由北宋蘇軾開創(chuàng) 經南宋辛棄疾發(fā)展而推向高峰 走近作者 愛國詞人辛棄疾 辛棄疾 1140 1207 字幼安 號稼軒 著名愛國詩人 辛棄疾于紹興10年生于被金人占領的山東 這時距北宋敗亡已13年 他的祖父辛贊曾在金朝做官 但心懷宋室 常帶著辛棄疾 指畫山河 諦觀形勢 要待時機成熟 起兵抗金復國 21歲的辛棄疾率眾2000多人起義 加入以耿京為首的抗金義軍 辛棄疾曾親率50騎 直入駐有5萬大軍的金營 活捉了殺害耿京 瓦解義軍的叛徒張安國 渡過淮水 南歸建康 南京 作者 南歸的辛棄疾一再奏表 主張北伐 朝廷只派他地方官職 不給他帶兵的機會 他歷任湖北 湖南 江西安撫使等 多有利國便民舉措 從43歲起 他閑居江西信州達20余年 到了晚年 朝廷又起用他 任浙東安撫使和鎮(zhèn)江知府 朝廷對他總是起而又黜 罷而又用 他不論出仕或歸隱 從不放棄自己伐金復國的主張 但由于政敵的排擠 他始終未能實現自己的報國理想 67歲志未遂而死 第一時期 南渡之前 辛棄疾從小讀書 受業(yè)于著名學者劉瞻 祖父辛贊雖仕金 但未忘故國 在辛棄疾心中播下了愛國思想的種子 淪陷區(qū)人民的痛苦生活更加深了他對金人統(tǒng)治的憎恨 后辛棄疾組織義軍參加耿京起義 進行抗金斗爭 辛棄疾生平大體可分四個時期 得知叛徒張安國謀殺耿京 投降金人后 辛棄疾義憤填膺 組織五十名壯士 突襲金兵大營 活捉張安國 并押回建康 斬首示眾 這一傳奇式英勇事跡盛傳一時 轟動南宋朝野 從此他就留在了南方 第二時期 南渡初期 辛棄疾南歸后只擔任過一些閑散官職 但他的愛國熱情不減 積極建言獻策 乾道元年給孝宗上 美芹十論 乾道六年又給宰相虞允文上 九議 全面 精辟地分析了形勢 提出了進取方略 顯示了他卓越的政治和軍事才干 乾道八年 辛棄疾出任滁州知州 有政績 淳熙二年 辛棄疾出任江西提點刑獄 鎮(zhèn)壓了茶商軍 因功加官 此后又歷任京西轉運判官 湖北 江西 湖南安撫使 轉運使等職 在整治地方 懲辦貪官 平定暴亂 發(fā)展生產方面頗有成績 淳熙八年冬 他被誣以貪污等罪名革職 第三時期 賦閑生活 辛棄疾退居上饒的帶湖和瓢泉 過了近二十年的賦閑生活 他給居室起名 稼軒 并以此為號 寫下了一系列激越奮發(fā) 寓意高遠的作品 形成了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高潮 也奠定了他在文學史上的不朽地位 第四時期 晚年再起 寧宗嘉泰三年被起用 次年 受寧宗召見 問以北伐大計 但并未重用 將其改任鎮(zhèn)江知府 辛棄疾一方面積極備戰(zhàn) 一邊又勸韓侂胄不可草率冒進 寧宗開禧元年 因與韓意見不合而遭彈劾罷官 回到瓢泉 其理想壯志徹底破滅 開禧二年 韓侂胄北伐 大敗而歸 開禧三年 朝廷為了借重辛棄疾的威望挽救危機 詔命辛棄疾為試兵部侍郎 辛棄疾上章辭免 后朝廷又決定起用他為樞密都承旨 此時辛棄疾已重病臥床 不久便抱恨溘然長逝 辛詞和蘇詞都以境界闊大 感情豪爽開朗著稱 但不同的是 蘇軾常以曠達的胸襟與超越的時空觀來體驗人生 常表現出哲理式的感悟 并以這種滲透人生的感悟使情感從沖動歸于深沉的平靜 偏于瀟灑疏朗 曠達超邁 而辛棄疾總是以熾熱的感情與崇高的理想來擁抱人生 更多地表現出英雄的豪情與悲憤 給人以慷慨悲歌 激情飛揚之感 主觀情感的濃烈 主觀理念的執(zhí)著 構成了辛詞的一大特色 辛棄疾與蘇軾 辛棄疾有許多與陸游相似之處 始終把洗雪國恥 收復失地作為自己的畢生事業(yè) 并在自己的文學創(chuàng)作中寫出了時代的期望和失望 民族的熱情與憤慨 但辛棄疾也有許多與陸游不同的地方 他作為一個具有實干才能的政治家 曾經獲得相當高的地位 他對抗金事業(yè)的追求 不像陸游那樣主要出于一腔熱情 作為一個英雄豪杰式的人物 他的個性要比陸游來得強 辛棄疾與陸游 烈 他的思想也不像陸游那樣 純正 他的理想 不僅反映了民族的共同心愿 而且反映了一個英雄之士渴望在歷史大舞臺上自我完成的志向 因此 在文學創(chuàng)作方面 他不像陸游喜歡寫作詩歌尤其是格式嚴整的七律 而是把全部精力投入詞這一更宜于表達激蕩多變的情緒的體裁 他的詞集 稼軒長短句 保存了詞作六百多首 用典 典故指詩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書中的故事或有出處的詞句 在懷古詠史詩中 不少篇章在吟詠主要的人和事之外 還會引用一些典故 用典或仰慕古人 或以古人自況 感慨身世 或借古諷今等 使詩文言簡意賅 含蓄雋永 對于這些典故 我們一定要有所了解 并要很好地體會作者用典的目的 至于用典的方式 有明用的 也有暗用的 有正面用的 也有反其意而用的 下面我們簡單了解一下有關用典的知識 用典的分類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詩句兩種 用事是借用歷史故事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 包括對現實生活中某些問題的立場和態(tài)度 個人的意緒和愿望等等 屬于借古抒懷 引用或化用前人詩句目的是加深詩詞中的意境 促使人聯想而尋意于言外 在詩歌中援引史實 使用典故 作用 使詩歌語言精練 有一種簡約美 可增加內容的豐富性 增加表達的生動性 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以古喻今 文章就顯得古樸而文采斐然 可以使詩詞委婉含蓄 避免平鋪直敘 可收到言簡意豐 耐人尋味的效果 用典的作用 明用 古典詩詞在使用典故時 如果能使讀者從字面一看便知使用了某個典故的就是明用典故 這種現象在古典詩詞中是常見的 如蘇軾 江城子 密州出獵 持節(jié)云中 何日遣馮唐 這是明用 史記 馮唐列傳 中的故事 東坡居士在這里明用這個典故 意在以魏尚自況 希望有一個象馮唐那樣識才敢諫之人 為自己在宋神宗面前保薦 派人將自己召回 委以重任 這是古人憂國憂民的憂患意識的反映 在皖南事變后 周恩來憤筆疾書 同室操戈 相煎何急 這里明顯化用了曹植 七步詩 里的句子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用典的方式 暗用 古典詩詞在使用典故時 有時表面上看用典處似乎與上下文句融合為一 不細察則不知為用典 這就是暗用典故 例如 江城子 密州出獵 的末句是 會挽雕弓如滿月 西北望 射天狼 表面看來好象是寫 出獵 描寫獵人彎弓射狼的情況 其實這是暗用了 楚辭 東君 舉長矢兮射天狼 的典故 天狼 是星名 古代用以代表貪殘掠奪 作者在此代指遼和西夏統(tǒng)治者 射天狼 則表明自己御敵保國的決心 用典的方式 正用 李白的 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云 中有 蓬萊文章建安骨 中間小謝又清發(fā) 以典代人 通過文章既以贊李云 也以自贊 蓬萊 為海中神山名 傳說仙府中難得的典籍 均藏于此 后漢書 竇章傳 言 是時學者稱東觀 后漢政府的藏書機構 為老氏藏室 道家蓬萊山 這首詩中的 蓬萊 是借指校書郎李云 建安骨 為建安風骨之簡稱 東漢末建安時期 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為代表的詩歌 風格清新剛健 被后人稱為建安風骨 小謝 指謝眺 區(qū)別于 大謝 謝靈運 李白非常推崇謝眺 這里有自比的意思 這兩句中 上句稱贊李云文章得建安風骨 清新剛健 下句謂自己的詩歌應像謝眺那樣清新雋永 用典的方式 反用 有的詞人取典故所述之人事而反其意用之 如辛棄疾的 滿江紅 送李正之提刑入蜀 極力鼓勵李入蜀做一番事業(yè) 首句化用李白 蜀道難 中的 蜀道之難 難于上青天 將其概括為 蜀道登天 本來 李白在 蜀道難 中要突出的是蜀道的高危艱險 辛棄疾在 滿江紅 中卻強調通過艱苦的攀登可以上達青天 這就是典型的反用典故了 用典的方式 水龍吟 辛棄疾 題目解說 水龍吟 為詞牌名 建康 即今天的江蘇南京市 是東吳 東晉 宋 齊 梁 陳六個朝代的都城 賞心亭是南宋建康城墻上的一座亭臺 據 景定建康志 記載 賞心亭在 城西 下水門城上 盡觀賞之勝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作于淳熙元年 1174 辛棄疾在建康任江東安撫司參議官時 這時 他自江東率領人馬來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 卻一直沒有受到朝廷的重用 朝廷只給他一些地方官當當 決不肯讓他帶兵去抗金復國 在這種境遇下他深感壓抑 內心充滿了憤懣不平 當為了消愁解悶而登上賞心亭時 面對這大好江山 反而是無限感慨涌上心頭 遂寫下了這首慷慨 激昂的抒情詞 寫作背景 岑c n 小而高的山 簪z n 別住頭發(fā)的簪子 游子 久居外鄉(xiāng)的人 吳鉤 鉤 形似劍而曲 春秋吳人善鑄鉤 故稱 膾ku i 把魚 肉切細 揾w n 拭擦 字詞積累 楚地千萬里是清肅秋天 江水流向天邊 秋色漫無邊際 眺望遠處的山嶺 有如直插的玉做的簪子和像青螺狀的發(fā)髻 呈獻著憂愁 流寓江南的游子 落日時分登上樓頭 聽失群的孤雁哀鳴 看完了寶刀 再拍著欄桿 卻沒有人領會我登臨樓臺的心意 張季鷹你不要說鱸魚正好切碎烹煮 秋風已吹遍 你歸田沒有 像許汜一樣買田置屋 怕會羞于面見才氣橫溢的劉備 可嘆年華如流水 經歷風雨頻添憂患 樹木猶且如此 人怎能忍受 請誰人喚來美女 用紅巾翠袖揩拭英雄熱淚 詞意梳理 上闋寫景敘事 建康為東吳 東晉 宋 齊 梁 陳六朝都城 賞心亭是南宋建康城上的亭子 詞人極目遠眺 滿目秋色 流水 青山 而狀如玉簪 螺髻的遠山最能引發(fā)人的憂患 詞人置身于樓頭 眼見落日 耳聞雁啼 倍感江南游子的寄寓人生 兩個動作表達了詞人內心的情懷 一是把玩吳鉤 一是拍打亭欄 持劍卻無揮刀之時 發(fā)力卻無用武之地 北伐殺敵收復失地的雄心壯志竟無人理會 詞人用長天 落日 秋水 遠山 斷鴻等一組自然景物 烘托他游子心境 使景中有情 情景交融 上闋 下闋懷古抒情 詞人用歷史故事 表達自己理想的困頓和情感的悲憤 晉張翰官于洛陽而生莼鱸之思 他曾兩難于官 隱之間 三國許汜不問天下大事 只想買田置產 詞人很是不屑 而晉桓溫北伐 說 木猶如此 人何以堪 他曾感慨時光如電 大業(yè)未成 詞人思及古人油然而生進退皆不如意 的悲感 他既不愿棄官歸田 又不肯買田置產 便決定為實現抗金復國的理想而奮斗始終 詞末的一滴英雄淚 涂抹了報國無路 壯志難酬卻義無反顧的激昂慷慨的悲壯色彩 下闋 閱讀賞析 水龍吟 中所抒發(fā)的 登臨意 有著怎樣的意緒 辛棄疾的登臨意是復雜的 眺望楚天清秋山水 引發(fā)家國恢復的憂患 聽聞江南落日哀鴻 牽動游子流寓的悲思 拍握身邊寶劍欄桿 空懷英雄北伐的壯志 思想古人胸襟抱負 深感功業(yè)難成的悲憤 登臨所見的景物 被涂抹了一層英雄遲暮 壯志難酬的悲愴的色彩 賞析參考 知識運用 在 水龍吟 登建康賞心亭 這首詞的下闋中 作者借助三個典故來抒情 結合課下注釋 用自己的話描述這三個典故 并思考這三個典故的運用方式是什么樣的 作者的目的是什么 三個典故 休說鱸魚堪膾 盡西風 季鷹歸未 莼鱸之思求田問舍 怕應羞見 劉郎才氣 求田問舍可惜流年 憂愁風雨 樹猶如此 樹猶如此 1 莼鱸之思 晉人張翰應當時的執(zhí)政者齊王之邀在洛陽做官 見秋風起 想到家鄉(xiāng)莼菜羹和鱸魚膾的美味 便立即棄官歸鄉(xiāng) 巧合的是 張翰歸鄉(xiāng)后不久 齊王兵敗 張翰得免于難 世人都認為他的棄官是看準了時機 后來的文人將思念家鄉(xiāng) 棄官歸隱稱為莼鱸之思 作者的用意 現在雖然非常思念家鄉(xiāng) 但即使有莼鱸之思又能怎么樣呢 家鄉(xiāng)還在金兵的統(tǒng)治下 表達了悲憤之情 張翰因見齊王將敗而棄官歸鄉(xiāng) 但我卻并不因為南宋王朝面臨危機而隱退 因為我有著精忠報國的雄心壯志 這兩種理解都體現了作者是反其意而用之 2 求田問舍 陳登因許汜沒有大志 很看不起他 自己睡大床 叫許汜睡下床 許汜把此事告訴了劉備 劉備說 如今天下大亂 希望你能憂國忘家 你卻只管買房置地 假如我是陳登 我將睡在高樓上 叫你睡在地下 豈止是上下床之別 作者的用意 我如果像許汜一樣只顧買房置地為個人打算 那就羞見劉備那樣胸懷雄才大略的英雄人物了 詞人反其意而用之 意思是說自己留在南宋王朝并不是為了自己的榮華富貴 而是要為國盡忠盡力 鞠躬盡瘁的 表明了詞人為國忘私的廣闊胸懷 也批判了那些不顧國事 鉆營私利的人 3 樹猶如此 晉朝桓溫北伐 途中見到自己早年栽種的柳樹已粗過十圍 便嘆息說 木猶如此 人何以堪 感嘆歲月無情 催人衰老 自然規(guī)律讓人無奈 感傷 作者的用意 時光流逝 國家仍處于風雨飄搖之中 可是北伐無期 恢復中原的夙愿一直不能實現 人已漸漸老去 什么時候能實現自己的愿望呢 表達了自己的無奈 遺憾和悲憤之情 課堂小結 作者連用三個典故言志抒情 婉轉曲折 一用反問句 一用推測句 一用感嘆句 極富錯綜變化之妙 這三個典故要表達的意思是 在這時 我確實思念故鄉(xiāng) 但我不會像張翰 許汜那樣貪圖安逸 我的內心是悵恨憂懼的 我所憂懼的是國事飄搖 時光流逝 北伐無期 恢復中原的夙愿不能實現 年歲漸增 如果在閑置恐怕就無力為國效命馳騁疆場了 到這里 作者的感情經過層層遞進發(fā)展到高潮 下面就自然地收束結尾 知音難求 作者的痛苦無人來安慰 因此只好換取紅巾翠袖的歌女來揾淚了 但 倩何人 又表明無人可代為換取紅巾翠袖 因而只好獨自哀傷 從而表現了詞人的極度孤獨與痛苦 結句與上闋結句 無人會 登臨意 相呼應 感情沉郁 結構嚴謹 永遇樂 辛棄疾 寫作背景 寫這首詞的時候辛棄疾已經六十五歲了 辛棄疾從42歲到60歲一直過著 隱居 的生活 得不到朝廷的重用 這期間 1203年再次被當時執(zhí)掌大權的韓侂胄起用 任浙江東路安撫史 翌年改任鎮(zhèn)江知府 1204年韓侂胄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 草草北伐 而鎮(zhèn)江瀕臨抗戰(zhàn)前線 是北伐的重要基地 辛棄疾到任后 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 但是韓侂胄把持朝政 只想僥幸求逞 不愿認真準備 韓侂胄聽不進辛棄疾的勸告 后來就把他調離了鎮(zhèn)江 這首詞是辛棄疾被起用又被降職時 登上北固亭 滿懷悲憤而寫下的 字詞積累 仲謀 孫權的字 孫權曾在京口建立吳都 風流 指英雄遺風 英雄偉業(yè)帶來的影響 寄奴 南朝宋武帝劉裕的小名 金戈鐵馬 指精銳的軍隊 氣吞萬里 豪氣能吞吐萬里江山 言容氣概非凡元嘉 劉裕之子劉義隆的年號 指劉義隆 狼居胥 山名 在內蒙境內 漢霍去病擊匈奴至此 封山而還 可堪 哪堪 怎堪 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佛貍b l 后魏太武帝拓跋燾的小名 詞意梳理 大好江山古今恒在 只是 無處尋找孫權那樣的英雄人物了 當年繁華的景象歌舞樓臺 連同英雄業(yè)跡都在歷史的風雨吹打中而隨時光流逝了 如今 夕陽映照著荒涼草木 在那普通的街巷 人們說這就是 當年 南朝宋武帝劉裕住過的地方 回想當年 劉裕率領精銳軍隊北伐 氣勢像猛虎一樣 掃蕩萬里 把盤踞中原的敵人都趕跑了 宋文帝 劉裕的兒子 元嘉年間興兵北伐 想要效法前人再封狼居胥山 他草率從事 只落得兵敗逃跑 倉皇失措 南歸至今 四十三年過去了 向北遙望 還記得當年揚州一帶遍地烽火 往事怎能回想 在敵占區(qū)里 后魏帝佛貍的祠廟前 眼下一片神鴉的啼叫聲和祭社的鼓噪聲 由誰來問 廉頗老了 飯量還好嗎 鑒賞點撥 這首詞懷古撫今 以詞論政 是其特色 詞作于詞人鎮(zhèn)江知府任上 時詩人66歲 宋寧宗嘉泰四年 1204年 執(zhí)政的韓侂胄意欲以北伐鞏固自己的地位 起用辛棄疾任鎮(zhèn)江知府 鎮(zhèn)江瀕臨抗戰(zhàn)前線 是北伐重要基地 辛棄疾不同意韓侂胄草率北伐的主張 韓就把他調離了鎮(zhèn)江 這首詞幾乎是給韓的一封 諫書 詞借 懷古 贊頌孫權 劉裕的英雄業(yè)績和劉義隆兵敗故事 批評南宋當政者草率北伐急于事功 表達自己積極抗金 恢復中原熱切愿望 即景言事 用孫權 劉裕建功立業(yè)史實 表明作者抗金救國的雄圖大略 開篇遠眺大好河山 借景抒情 緬懷曾在京口建都的孫權 赤壁一戰(zhàn) 孫權以少敵多 敗曹操軍隊 辛棄疾先以 英雄 一詞頌揚 轉而以為 像孫仲謀那樣的 英雄人物再無處找尋 暗示南宋統(tǒng)治者昏庸無能 憂國之心已見 上闋 再寫曾起事于京口的另一個英雄南朝劉裕 他出身寒微 仍能以英雄氣概北伐中原 氣吞胡虜 先滅山東的后燕 后滅陜西的后秦 光復洛陽 長安 功業(yè)的煊赫 都因一個 無處尋覓 而成了流風余韻 當時韓侂胄急 于北伐 辛棄疾歌頌劉裕實是機帶雙敲 諷諫當權者應采納正確的北伐戰(zhàn)略 顯示了作者對光復大業(yè)的深謀遠慮 既表現了詞人抗金救國熱切愿望和壯志難酬的苦悶 也抒發(fā)了對統(tǒng)治者茍且偷安 不圖恢復 不用人才的憤懣 鑒史述懷 刻意用劉氏父子功業(yè)相反的故事 以事說理 切中要害 詞人展開的是一幅令人沮喪的歷史圖景 宋文帝劉義隆是劉裕之子 他不能繼承父業(yè) 好大喜功 輕信王玄漠北伐之策 打沒有準備的仗 結果一敗涂地 北魏軍隊一直追到長江邊 都城震恐 詞人回溯歷史 意在告誡 下闋 權要 次年韓侂胄伐金敗績 果為辛棄疾不幸而言中 詞人追憶當年南歸途經揚州所見戰(zhàn)火過后的慘象 用心很深 有眼見朝廷不思進取 致時日遷延的無奈 更有歲月催人老 壯志難酬的痛苦 佛貍祠下 一片神鴉社鼓 的細節(jié)描寫 使人警醒 身為志在恢復的詞人表達了自己的隱憂 如今江北各地淪陷既 久 民眾會安于異族風俗 忘記自己是宋朝臣民 后果不堪設想 從中也見南宋朝廷昏聵無能 篇末以廉頗自比 感嘆良將被棄置不用 一腔忠憤溢于言表 閱讀賞析 永遇樂 中 一片神鴉社鼓 的情景 讓詞人陷入怎樣的思考 從1162年辛棄疾渡江歸南宋 到1205年鎮(zhèn)守鎮(zhèn)江 彈指43年 面對 神鴉社鼓 詞人陷入沉思 將眼前的茍安與過去的戰(zhàn)亂對比 詞人深感不安 頗為悲憤 43年前 詞人南歸過揚州途中 所見都是金兵劫掠后的廢墟 43年過去了 眼前佛貍祠下 一片神鴉的叫聲和祭社的鼓聲 淪陷區(qū)的人民安于異族統(tǒng)治 似已不再指望恢復 更讓詞人悲憤不已的是 南宋統(tǒng)治者偏安一隅 罔顧中原淪陷 或草率用兵 或不思進取 賞析參考 合作探究 全詞用了哪幾個典故 根據這幾個典故 我們可以把這首詞分為幾個部分 下面進行具體探究 明確 孫權 劉裕 劉義隆 佛貍祠 廉頗五個典故 1 千古江山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孫權2 斜陽草樹 氣吞萬里如虎 劉裕3 元嘉草草 贏得倉皇北顧 劉義隆4 四十三年 一片神鴉社鼓 佛貍祠5 憑誰問 尚能飯否 廉頗 1 千古江山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孫權 明確 寫作者向四周遠眺大好河山 緬懷曾經在京口建都的孫權 孫權是三國時吳國的皇帝 他在京口建立吳都 并且打垮了來自北方的侵略者曹操的軍隊 保衛(wèi)了家園 辛棄疾以 英雄 一詞贊頌他 表示自己對他的敬仰和向往 只不過像孫仲謀這樣的英雄人物再也無處可尋了 舞榭歌臺 一句承接上文 感慨英雄事業(yè)的流風余韻也已經沒有了 表達了對前人事業(yè)后繼無人的惋惜 2 斜陽草樹 氣吞萬里如虎 劉裕 明確 作者俯瞰京口街市 緬懷曾經在那里居住的劉裕 劉裕出身貧寒 曾經生活在荒僻的小街巷 卻能討伐桓直 平定叛亂 想當年 三句頌揚劉裕率領兵強馬壯的北伐軍馳騁中原 氣吞胡虜 作者登高遠望 自然會想起在京口建功立業(yè)的劉裕 劉裕故居隨著時間風雨的沖刷 已經湮沒在夕陽的余暉和枯枝敗葉之中 在人間早已不著一點痕跡 詞人有一腔報國志 卻難以向劉裕那樣建立豐功偉績 仰慕與抑郁夾雜著蒼涼之情溢于言表 合作探究 在上闋作者用了孫權和劉裕的典故 這兩者有什么相同點 明確 都是能夠建功立業(yè)的英雄人物 而且他們的業(yè)績都在京口起步 找出最能表現詞人對孫權和劉裕充滿情感的詞語 句子 并說說詞人對他們充滿什么感情 明確 覓 英雄 風流 金戈鐵馬 氣吞萬里如虎 等詞語句子準確地表現了作者對英雄人物的崇敬 仰慕與向往 慨嘆英雄難覓 主觀情感色彩十分強烈 作者用這兩個典故的目的是什么 明確 追憶兩位就在京口起步建立豐功偉績的英雄人物 激發(fā)起詞人的抗擊金人 收復中原的愛國豪情 同樣是帝王 而南宋王朝呢 因此 用此二人典 又諷刺了宋王室昏聵不堪 屈辱求和的無恥行徑 合作探究 3 元嘉草草 贏得倉皇北顧 劉義隆 明確 元嘉 是南朝宋文帝年號 宋文帝劉義隆是劉裕的兒子 他好大喜功 在準備不足的情況下聽信王玄謨的北伐之策 結果一敗涂地 北魏軍隊一直追到長江邊 聲稱要渡江 都城震恐 封狼居胥 是用南朝霍去病戰(zhàn)勝匈奴 于狼居胥山舉行祭天大禮的故事 倉皇北顧 是看到北方追來的敵人而張皇失色的意思 極寫慘敗之情狀 合作探究 4 四十三年 一片神鴉社鼓 佛貍祠 明確 從1162年辛棄疾渡江到南宋 到1205年寫這首詞 有整整43年 這幾句的語序可調整為 望中猶記四十三年揚州路烽火 作者清楚地記得43年前金兵對南宋發(fā)動進攻 占領了揚州一帶的情景 作者在南下途中 還能看到金兵焚燒的廢墟 43年過去了 當時的慘象作者還記憶猶新 可現在呢 佛貍祠下 卻是一片神鴉的叫聲和祭社的鼓聲 佛貍祠 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追擊王玄謨軍隊時在長江北岸建造的行宮 現在當地百姓年年在佛貍祠下迎神賽會 很是熱鬧 淪陷區(qū)的人民安于異族統(tǒng)治 多可悲啊 南宋統(tǒng)治者偏安江南一隅 忘記收復失地更讓人心寒 詞人將這番意思藝術地融入 佛貍祠下 一片神鴉社鼓 這幅圖景里 頗能發(fā)人深思 合作探究 5 憑誰問 尚能飯否 廉頗 明確 廉頗是戰(zhàn)國時趙國名將 因被人陷害逃到了魏國 后來秦國攻打趙國 趙王派使者去探望他 看他還能不能為國家出力 廉頗本來也很想被趙王召見 效命疆場 擊破強秦 使趙國能夠強大起來 所以他在趙國使者面前 一飯斗米 肉十斤 被甲上馬 以示尚可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