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閱讀5頁,還剩10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感染與免疫 病原微生物感染 機體對抗 免疫學 免疫 immunity 生物體能夠辯認自我與非自我 對非我做出反應以保持自身穩(wěn)定的功能 P393第一段 機體抵抗病原微生物的能力 即抗感染免疫 傳統(tǒng)的免疫概念 免疫功能的分類 免疫的類型 固有性免疫 非特異性免疫 innateimmunity nonspecificimmunity 獲得性免疫 特異性的免疫 acquiredimmunity specificimmunity 本章主要內容 病原體對機體的感染 機體對感染的預防和治療 非特異性免疫 特異性免疫 重點 病原體的感染及機體的抗感染免疫作用 第一節(jié)感染的一般概念 病原微生物 pahogenicmicroorganism 或病原體 pathogen 寄生于生物 包括人 機體并引起疾病的微生物 P392第一段 感染 infection 又稱傳染 機體與病原體在一定條件下相互作用而引起的病理過程 P392第二段 傳染病 由有生命力的病原體引起的疾病 與由其它致病因素引起的疾病在本質上是有區(qū)別的 病原體 傳染性 流行性 地方性 季節(jié)性 免疫性 P392第二段 一 感染的途徑與方式 外源性感染 來源于宿主體外的感染 主要來自病人 健康帶菌 毒 者和帶菌 毒 動 植物 內源性感染 當濫用抗生素導致菌群失調或某些因素致使機體免疫功能下降時 宿主體內正常菌群引起的感染 1 感染的途徑 呼吸道感染 消化道感染 創(chuàng)傷感染 接觸感染 垂直傳播 P393 P394 2 感染的部位及方式 病原體侵入機體的途徑 a 絕大多數(shù)病原體不能穿過完整的皮膚 而是通過機體的自然開口 皮膚表面的創(chuàng)傷裂口 或通過導管 靜脈注入或外科切口等醫(yī)源性的途徑 進入機體內部 b 極少數(shù)能穿過皮膚 如布魯氏菌 血吸蟲 鉤蟲 c 有的能穿過粘膜 如脊髓灰質炎病毒 麻診病毒 淋球菌 沙眼衣原體 然后通過血循環(huán)達到特定組織部位 造成病變 有的 如白喉桿菌 能附著在粘膜上生長繁殖形成局部病灶 產生毒素 引起各種癥狀 病原體侵入人體后寄生和造成病變的方式 細胞外感染 細胞內感染 兼性細胞內感染 專性細胞內感染 某些細菌 真菌 弓形體被吞噬細胞吞噬后不被殺死 反而在細胞內增殖 稱為兼性細胞內感染 所有的病毒 立克次氏體 衣原體及少數(shù)細菌和原蟲只能在靶細胞內增殖 它們必須存在于細胞內才能引起感染 為專性細胞內感染 許多病原體有親器官性 肝炎病毒 肝細胞 肺炎球菌 呼吸道粘膜 微生物的致病能力 感染 致病 宿主與病原菌斗爭的后果 感染后的表癥 二 微生物的致病性 1 細菌的致病性 細菌的致病性是對特定宿主而言 能使宿主致病的為致病菌 反之為非致病菌 但二者并無絕然界限 條件致病菌 opportunisticpathogen 或機會致病菌 在一般情況下不致病 但在某些條件改變的特殊情況下可致病 P394 病原菌致病力的強弱 毒力 侵襲力 毒素 1 侵襲力 invasiveness 病原菌突破宿主防線 并能在宿主體內定居 繁殖 擴散的能力 稱為侵襲力 P394第三段 吸附和侵入能力 繁殖與擴散能力 對宿主防御機能的抵抗能力 1 吸附和侵入能力 細菌通過具有粘附能力的結構如革蘭氏陰性菌的菌毛粘附于宿主的呼吸道 消化道及泌尿生殖道粘膜上皮細胞的相應受體 于局部繁殖 積聚毒力或繼續(xù)侵入機體內部 淋病奈瑟氏球菌 菌毛可使其吸附于尿道粘膜上皮的表面而不被尿液沖走 變異鏈球菌 乳桿菌 牙齒表面粘連成菌班 造成齲齒 在原處生長繁殖并引起疾病 霍亂弧菌 Vibrio 侵入細胞內生長繁殖并產生毒素 使細胞死亡 造成潰瘍 痢疾志賀氏菌 Shigelladdysenteriae 通過粘膜上皮細胞或細胞間質侵入表層下部組織或血液中進一步擴散 溶血鏈球菌 Streptococcushaemolyticus 2 繁殖與擴散能力 通過水解性酶類 使組織疏松 通透性增加 有利于病原菌擴散 透明質酸酶 鏈激酶 鏈道酶等 鏈球菌 能分解細胞間質的透明質酸 故能增加細菌的侵襲力 使病菌易在組織中擴散 能使血液中纖維蛋白酶原變成纖維蛋白酶 具有增強細菌在組織中的擴散作用 能使膿液稀薄 促進病菌擴散 3 對宿主防御機能的抵抗能力 a 細菌的莢膜和微莢膜具有抗吞噬和體液殺菌物質的能力 有助于病原菌在體內存活 例如肺炎球菌的莢膜 b 致病性葡萄球菌產生的血漿凝固酶有抗吞噬作用 c 分泌一些活性物質如溶血素 抑制白細胞的趨化作用 d 具抵抗在吞噬細胞內被殺死的能力 能在吞噬細胞內寄生 2 毒素 toxin 細菌毒素按其來源 性質和作用的不同 外毒素 內毒素 病原細菌 主要是一些革蘭氏陽性菌 在生長過程中合成并分泌到胞外的毒素 如破傷風痙攣毒素 白喉毒素等 也有存于胞內當細菌溶解后才釋放的如痢疾志賀菌的腸毒素 1 外毒素 exotoxin 特點 通常為蛋白質 抗原性強 可選擇作用于各自特定的組織器官 不同病原菌產生的外毒素不同 所引起的癥狀也不同 其毒性作用強 但毒性不穩(wěn)定 對熱和某些化學物質敏感 參見P394第四段 舉例 破傷風梭菌的破傷風痙攣毒素 tetanospamin 和破傷風溶血毒素 tetanolysin 破傷風痙攣毒素對中樞神經系統(tǒng)有高度親和力 與其細胞表面神經節(jié)苷脂結合 進入細胞后通過輕鏈毒性封閉抑制性突觸的介質釋放 導致伸肌 屈肌同時強烈收縮 肌肉強直痙攣 破傷風痙攣毒素的毒性僅次于肉毒毒素 當其含量尚不能引起免疫時即足以致病 而毒素與神經突觸的結合是不可逆的 一般治療無效 因此該病的免疫預防特別重要 破傷風梭菌感染 類毒素 toxoid 和抗毒素 antitoxin 利用外毒素對熱和某些化學物質敏感的特點 用0 3 0 4 甲醛處理 使其毒性完全喪失 但仍保持抗原性 這種經處理的外毒素為類毒素 常用來預防注射 也可用類毒素注射動物 如馬 以制備外毒素的抗體 稱為抗毒素 作治療用 對破傷風的防 治 廣西成功以甲型流感康復者血液救治重癥患者2009年11月13日00 30中國新聞網中新社南寧十一月十二日電 龐娟妮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衛(wèi)生廳醫(yī)政處副處長王建政十二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廣西成功實踐了以甲流康復者血液救治甲流重癥患者的治療方法 他說 十月三十日 南寧市報告了廣西首例甲流重癥病例 醫(yī)療部門采集了兩份甲流康復者血液 甲流康復者血液送到醫(yī)院后 立即用于該甲流重癥患者的治療 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目前 這名重癥患者已經解除了重癥警報 病情正在逐漸好轉 王建政指出 甲型H1N1流感痊愈者血漿是治療甲型H1N1流感重癥患者的有效方式 廣西下一步將根據(jù)甲型H1N1流感重癥者的病情 適量使用 同時不放棄其他治療方式 綜合全面醫(yī)治甲型H1N1流感患者 王建政鼓勵甲型H1N1流感痊愈者出院半個月后和接種甲型H1N1流感疫苗滿一個月的愛心人士到當?shù)氐难精I血漿 廣西衛(wèi)生廳十二日宣布 截止十一月十一日 廣西累計報告甲型H1N1流感確診病例一千六百四十八例 已治愈一千一百七十九例 重癥病例八例 已治愈出院二例 死亡一例 其他五例病情穩(wěn)定 十二日 廣西衛(wèi)生廳緊急出臺了十項措施 防御甲型H1N1流感大面積爆發(fā) 這十條措施包括 實行分級分類救治甲型H1N1流感病人 加強醫(yī)療救治的物資準備 組織開展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接種工作 組織開展對甲型H1N1流感痊愈者和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接種人員病毒抗體血漿采集工作等 完 革蘭氏陰性菌的細胞壁物質 主要成分是脂多糖 LPS 于菌體裂解時釋放 作用于白細胞 血小板 補體系統(tǒng) 凝血系統(tǒng)等多種細胞和體液系統(tǒng) 引起發(fā)熱 白細胞增多 血壓下降及微循環(huán)障礙 有多方面復雜作用 但相對毒性較弱 各種革蘭氏陰性菌的內毒素作用相似 且沒有器官特異性 2 內毒素 endotoxin 外毒素與內毒素的比較 1mg肉毒毒素純品可殺死2億只小鼠或一百萬只豚鼠 中毒的死亡率幾近100 但及時注射抗毒素及對癥治療可使之降低 1mg破傷風毒素可殺死100萬只小鼠 1mg白喉毒素可殺死1000只豚鼠 三 感染后的表癥 病原體 不同的個體 相同個體的不同生理狀態(tài) 不同的結果 病原體侵入其宿主后 二者之間的力量對比決定著傳染的結局 隱性傳染 帶菌狀態(tài) 顯性傳染 隱性傳染 如果宿主的免疫力很強 而病原體的毒力相對較弱 數(shù)量又較少 傳染后只引起宿主的輕微傷害 且很快就將病原體徹底消滅 因而基本上不表現(xiàn)臨床癥狀 帶菌狀態(tài) 如果病原體與宿主雙方都有一定的優(yōu)勢 但病原體僅被限制于某一局部且無法大量繁殖 二者長期處于僵持狀態(tài) 就稱為帶菌狀態(tài) 這種長期處于帶菌狀態(tài)的宿主 稱為帶菌者 成為該傳染病的傳染源 十分危險 傷寒瑪麗 真名 MaryMallon 一個健康帶菌者 被證實在美國有7個地區(qū)多達1500個傷寒患者都是她傳染的 顯性傳染 如果宿主的免疫力較低 或入侵病原菌的毒力較強 數(shù)量較多 病原菌很快在體內繁殖并產生大量有毒產物 使宿主的細胞和組織蒙受嚴重損害 生理功能異常 于是就出現(xiàn)了一系列臨床癥狀 第二節(jié)宿主的非特異免疫 非特異免疫 non specificimmunity 機體的一般生理防衛(wèi)功能 又稱天然免疫 innateimmunity 是在種系發(fā)育過程中形成的 由先天遺傳而來 防衛(wèi)任何外界異物對機體的侵入而不需要特殊的刺激或誘導 主要包括生理屏障 體液因素和細胞因素 P397第一段 天然免疫的組成 P397表14 1 一 生理屏障 皮膚與粘膜 生理上的屏障結構 1 皮膚與粘膜 1 機械的阻擋和排除作用 健康機體的外表面覆蓋著連續(xù)完整的皮膚和粘膜結構 其外面的角質層是堅韌的 不可滲透的 組成了阻擋微生物入侵的有效屏障 2 分泌液中所含化學物質有局部抗菌作用 各種分泌液中的殺菌成分 呼吸道 消化道 泌尿生殖道表面粘膜所分泌的粘液的化學性屏障作用 機體的機械方式如纖毛運動 咳嗽和噴嚏排除異物 眼淚 唾液和尿液的清洗作用 共生菌群 3 共生菌群 人的體表和與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存在大量正常菌群 通過在表面部位競爭必要的營養(yǎng)物 或者產生如象大腸桿菌素 酸類 脂類等抑制物 而抑制多數(shù)具有疾病潛能的細菌或真菌生長 結膜的正常菌群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 鼻的正常菌群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色鏈球菌 肺炎鏈球菌 外耳的正常菌群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類白喉菌假單胞菌屬 胃的正常菌群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 皮膚的正常菌群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類白喉菌芽孢桿菌假絲酵母屬 尿道的正常菌群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類白喉菌分支桿菌 口腔和咽的正常菌群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類白喉菌 肺炎鏈球菌假單胞菌屬 嗜血桿菌屬放線菌屬 小腸的正常菌群乳酸桿菌屬 擬桿菌屬腸道球菌 梭菌屬腸桿菌屬 分支桿菌屬 大腸的正常菌群大腸桿菌 擬桿菌屬 梭菌屬消化鏈球菌 乳酸桿菌屬假單胞菌屬 分支桿菌屬 陰道的正常菌群乳酸桿菌屬假絲酵母菌屬擬桿菌屬 梭菌屬消化鏈球菌屬 2 生理上的屏障結構 體內的某些部位具有特殊的結構而形成阻擋微生物和大分子異物進入的局部屏障 對保護該器官 維持局部生理環(huán)境恒定有重要作用 1 血腦屏障 主要由軟腦膜 脈絡叢 腦毛細血管壁及其外的腦星形細胞組成 具有細胞間連接緊密 胞飲作用弱的特點 可阻擋病原體及其有毒產物從血液透入腦組織或腦脊液 保護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穩(wěn)定 嬰幼兒因其血腦屏障還未發(fā)育完善 故易患腦膜炎或流行性乙型腦炎等傳染病 由懷孕母體子宮內膜的基蛻膜和胎兒的絨毛膜滋養(yǎng)層細胞共同組成 當它發(fā)育成熟 一般在妊娠3個月 后 能阻擋病原微生物由母體通過胎盤感染胎兒 但并不妨礙母子間的物質交換 2 血胎屏障 二 細胞因素 主要是指體內的各種吞噬細胞吞噬病原體及其它各種異物的能力 1 吞噬細胞 phagocytes 的種類 吞噬細胞分為大 小吞噬細胞兩類 具有吞噬入侵的病原微生物等顆粒的能力 并且由于吞噬細胞表面存在補體受體 抗體受體等多種受體 當有相應配體存在并與之結合時 將刺激吞噬細胞活化 大大增強其吞噬殺傷能力 P400 嗜中性粒細胞 嗜酸性粒細胞 嗜堿性粒細胞 單核巨噬細胞 2 吞噬過程 水解酶 溶菌酶等多種酶類和其它殺菌物質的作用下殺滅病原體 病原體 吞噬細胞 偶然相遇 或各種趨化因子的吸引作用 吞噬細胞可在趨化因子的作用下穿過毛細血管壁到達感染局部 吞噬細胞伸出偽足 吞入病原體形成吞噬體 與溶酶體融合為吞噬溶酶體 完全吞噬 病原體被吞噬后 被殺死并消化分解 不能消化的殘渣排出體外 不完全吞噬 有些病原體 如結核桿菌 麻風桿菌 布氏桿菌等胞內寄生菌 具有抗吞噬溶酶體形成或抗溶菌酶等逃避機制 在免疫力低下的機體內 雖被吞噬 卻不能殺死 反而隨吞噬細胞移動 造成擴散 參見P400 肺部巨噬細胞吞噬大腸桿菌 分泌 IL 1 IL 6 IL 12 TNF a IL 8 GM CSF 細胞因子 酶 其它因子 殺傷 腫瘤細胞 抗原 呈遞作用 前列腺素 白三烯 補體成分 纖維蛋白 結合蛋白 凝血因子 溶菌酶 酸性水解酶 賴氨酸酶 酯酶 膠原蛋白酶 彈性纖維蛋白酶 傷口修復 吞噬并殺傷 病原微生物 巨噬細胞的功能 3 自然殺傷細胞 Naturalkillercells NK NK細胞屬于淋巴細胞 主要分布于外周血和脾臟 具有不須事先致敏 不須其它輔助細胞或分子的參與而直接殺傷靶細胞的功能 NK細胞通過釋放穿孔素 perforin 和顆粒酶造成靶細胞死亡 也可通過釋放腫瘤壞死因子 TNF 殺傷靶細胞 某些腫瘤細胞和微生物感染細胞可以成為NK細胞的靶細胞 而且NK細胞活性較其它殺傷細胞更早出現(xiàn) 因此在抗腫瘤抗感染特別是病毒感染中起重要作用 P400 三 體液因素 正常體液和組織中抵抗病原體的成分 補體系統(tǒng) 干擾素 溶菌酶 等 1 補體系統(tǒng) complementsystem 存在于正常機體體液中的非特異性的殺菌物質 包括廿余種蛋白質成分 主要由肝細胞和巨噬細胞產生 通常以無活性形式存在于正常血清和體液中 當在一定條件下促發(fā)補體系統(tǒng)的一系列酶促級聯(lián)反應 使補體由無活性形式轉變?yōu)閷Σ≡w具有殺滅作用的活性形式稱補體激活 參見P398 補體的生物學功能 溶解和殺傷細胞 趨化作用 免疫粘附作用 中和病毒 過敏毒素 促進炎癥 作用 補體活性形式對病原體具有殺滅作用 引起膜不可逆損傷 導致細胞溶解 革蘭氏陰性菌 具有脂蛋白膜的病毒顆粒 紅細胞和有核細胞 攻膜復合體 MACs 的效應 炎癥細胞的募集 炎癥激肽活性釋放組胺趨化性嗜中性粒細胞吞噬 甘露糖蛋白結合于病原表面的甘露糖 具重復化學結構的分子 內毒素 多糖 脂多糖 磷壁酸或IgA IgE 啟動 擴大 攻膜復合物 對抗原的調理作用與吞噬細胞上的補體受體結合調理病原 除去免疫復合物 攻膜復合物 插入 細胞溶解 死亡 殺死病原 經典激活途徑 凝集素途徑 替代途徑 2 干擾素 interferon IFN 宿主淋巴細胞在病毒等多種誘生劑刺激下產生的一類低分子量糖蛋白 分a b g三組 干擾素作用于宿主細胞 使之合成抗病毒蛋白 控制病毒蛋白質合成 影響病毒的組裝釋放 具有廣譜抗病毒功能 同時 還有多方面的免疫調節(jié)作用 病毒或干擾素誘生劑 參見P399 3 溶菌酶 lysozyme 14 7KD不耐熱的堿性蛋白 主要來源于吞噬細胞并可分泌到血清及各種分泌液中 能水解革蘭氏陽性菌胞壁肽聚糖而使細胞裂解 P400第二段 溶菌酶也存在于雞蛋清和某些細菌中 可提純并加工制成各種制劑 用于治療中耳炎 咽喉炎 副鼻竇炎等慢性疾病 四 炎癥 inflammatory 機體受到有害刺激時所表現(xiàn)的一系列局部和全身性防御應答 可以看作是非特異免疫的綜合作用結果 其作用 清除有害異物 修復受傷組織 保持自身穩(wěn)定性 P401第一段 有害刺激包括各種理化因素 但以病原微生物感染為主 病原體感染 組織和微血管損傷 旁路途徑激活補體 5 羥巴胺 凝血因子等 趨化因子 過敏毒素 血管擴張 毛細血管通透性升高 血流變緩 血管內細胞和血清成分逸出 各種白細胞吞噬殺滅病原體 活化的補體攻擊 溶解病原菌 其它血漿成分擴大炎癥反應 內 外源性熱原物質作用于下丘腦導致發(fā)熱 發(fā)燒 吞噬細胞的溶酶體酶釋放或泄漏會損傷自身組織成分 各種毒性產物與活性介質將刺激正常機體組織 死亡白細胞與破壞裂解的靶細胞共同釀成膿液 化膿 紅 腫 痛 熱和功能障礙 炎癥 炎癥既是一種病理過程 又是一種防御病原體的積極方式 動員了大量的吞噬細胞聚集在炎癥部位 血液中的抗菌因子和抗體發(fā)生局部濃縮 死亡宿主細胞的堆積可釋放抗微生物物質 炎癥中心氧濃度下降和乳酸積累 進一步抑制病原菌的生長 適度的體溫升高可以加速免疫反應的進程 病原體 外源熱源 中樞神經系統(tǒng)下丘腦發(fā)熱 增強宿主白細胞的移動和解聚 增強宿主的防御能力 宿主白細產生內源熱源EP IL 1 降低血漿和血管外組織的游離鐵 EP使嗜中性粒細胞釋放乳鐵蛋白 是一種強的鐵螯合劑 刺激肝臟對鐵的吸收 增強T和B細胞對IL 1的應答 增強對病原體的免疫反應 第三節(jié)宿主的特異性免疫 一 特異性免疫的一般概念 1 特異性免疫 specificimmunity 的概念 見P401 機體在生命過程中接受抗原性異物刺激 如微生物感染或接種疫苗后產生的 又稱獲得性免疫 acquiredimmunity 特點 記憶性 獲得性 高度特異性 2 免疫系統(tǒng) immunesystem 免疫系統(tǒng) 獲得性免疫的物質基礎 免疫器官 免疫細胞 免疫分子 1 免疫器官 中樞免疫器官 周圍免疫器官 中樞免疫器官 免疫細胞發(fā)生和分化的場所 包括骨髓 胸腺 法氏囊等 周圍免疫器官 免疫細胞居住和發(fā)生免疫應答的場所 包括淋巴結 脾臟和粘膜相關淋巴組織 參見P402 1 在胚胎時期由第 對咽囊內胚層分化而來 位于胸骨的后方 分成左 右兩葉 體積小2 新生兒胸腺的重量為10 15g 后逐漸增大 青春期最重 為30 40g 后逐漸退化 大部分為脂肪組織替代 生理功能退化 胸腺 中樞免疫器官 骨髓1 B淋巴細胞發(fā)育成熟的場所2 為其它血細胞 淋巴細胞的發(fā)源地及分化增殖的場所 中樞免疫器官 法式囊 bursdofFabricius 1 是鳥類特有的免疫器官2 為B細胞增殖 分化的場所 而人類和其它的哺乳類動物的在骨髓中進行 中樞免疫器官 1 為圓形淋巴器官 人體約有500 600個 主要分布在肘 腋下 腘窩 腹股溝 腸系膜等非粘膜部位 2 淋巴結內實質分為皮質和髓質兩部分3 淋巴結的功能 淋巴細胞定居和增殖的場所 T細胞 70 75 B細胞 30 25 過濾淋巴液 參與淋巴再循環(huán) 免疫應答的場所 淋巴結 lymphnode 外周免疫器官 脾臟 Spleen 1 是體內最大淋巴器官 血循環(huán)的重要濾器 2 功能 造血器官 濾血及貯存和調節(jié)血量的血庫功能 淋巴細胞居留及免疫應答場所 脾臟 白髓 紅髓 由脾索圍成脾竇 充滿血液和巨噬細胞 樹突狀細胞 淋巴鞘 為T細胞定居部位 淋巴小結 為B細胞定居部位 外周免疫器官 P385倒數(shù)第二段 2 免疫細胞 主要包括淋巴細胞 粒細胞和肥大細胞 單核巨噬細胞 樹突狀細胞 廣義地還包括紅細胞和血小板及其各類細胞的祖細胞 它們均來自骨髓多能造血干細胞 肥大細胞 免疫活性細胞 一類能接受抗原刺激 并引起特異性免疫反應的細胞 T細胞 起源于骨髓 在胸腺中成熟 然后轉移到外周淋巴器官 其功能是執(zhí)行細胞免疫 參與抗腫瘤 抗細胞內感染微生物 移植排斥 遲發(fā)型超敏反應 對部分體液免疫發(fā)揮輔助功能 T細胞 調節(jié)性T細胞效應性T細胞 輔助性T細胞Th 促使B細胞活化為漿細胞抑制性T細胞Ts 抑制其它T細胞和B細胞的活性 遲發(fā)型超敏T細胞TD 結合抗原后釋放淋巴因子 引起遲發(fā)型超敏反應細胞毒T細胞Tc 殺死帶抗原的靶細胞 骨髓中的多能干細胞分化成淋巴細胞 再分化成前B細胞 進一步發(fā)育成為成熟B細胞 當受抗原刺激后 B細胞先轉化為漿母細胞 再分化為漿細胞 產生并分泌抗體 進行體液免疫 B細胞 3 免疫分子 膜表面免疫分子 體液免疫分子 膜表面分子 主要包括膜表面抗原受體 主要組織相容性抗原 白細胞分化抗原和粘附分子 B細胞和T細胞表面有各自的特異性膜表面抗原受體BCR和TCR 能識別不同的抗原并與之結合 啟動特異性免疫 體液免疫分子 主要包括抗體 補體和細胞因子 細胞因子具有對細胞功能的多方面調節(jié)作用 其中有些還具有細胞毒性 如腫瘤壞死因子 和抗病毒功能 如干擾素 直接參與免疫應答的效應過程 補體和抗體分別是非特異免疫和特異免疫的主要體液成分 P404 抑制增殖 趨化 分化 增殖 細胞凋亡 代謝激活 二 抗原和抗體 1 抗原 Antigen Ag 能誘導機體產生體液抗體和細胞免疫應答 并能與抗體和致敏淋巴細胞在體內外發(fā)生特異結合反應的物質 免疫原性 immunogenicity 在體內激活免疫系統(tǒng) 使其產生抗體和特異效應細胞的特性 免疫反應性 immunoreactivity 或反應原性 reactinogenicity 能與相對應的免疫應答產物 抗體及致敏淋巴細胞 發(fā)生特異結合和反應的能力 完全抗原 completeantigen 或免疫原 immunogen 具有免疫原性和反應原性的抗原 不完全抗原 incompleteantigen 或半抗原 hapten 只有反應原性而沒有免疫原性的抗原 參見P404 408 抗原免疫原性的物質基礎 異物性 分子量大小 化學結構與組成 抗原物質上能夠刺激淋巴細胞產生應答并與其產物特異反應的化學基團 它是抗原特異性的物質基礎 抗原所攜抗原決定簇的數(shù)目稱為抗原價 一般抗原是多價的 P389第一段 抗原決定簇 antigndeterminant 或表位 epitope 表面抗原 細胞壁外層的抗原 主要是莢膜或微莢膜菌體抗原 細胞壁 細胞膜和細胞質中的抗原鞭毛抗原 存在于鞭毛上的抗原菌毛抗原 菌毛蛋白抗原外毒素和類毒素 細菌細胞的包含的抗原 1無應答 抗原濃度太低或者宿主已經處于耐受狀態(tài)2抗原特異性體液和細胞免疫應答 正性應答 宿主此后的一段時間里對該抗原處于免疫狀態(tài)3超敏反應抗原特異性免疫應答伴有較強的炎癥反應或損傷4誘導免疫耐受 負性應答 宿主在此后的一段時間里對該抗原處于無反應狀態(tài) 外來抗原進入體內可能產生四種不同的結果 2 抗體 antibody Ab 機體在抗原物質刺激下所形成的一類能與抗原特異結合的血清活性成分稱為抗體 又稱免疫球蛋白 immunoglobulin Ig 抗體是由B細胞合成并分泌的 人的抗體有五類 IgG IgA IgM IgD IgE 一 免疫應答的基本過程 感應階段反應階段效應階段 三 免疫應答 1 感應階段 機體接受抗原刺激的階段 抗原 巨噬細胞 抗原遞呈細胞 APC T細胞 細胞免疫 B細胞 體液免疫 免疫活性細胞表面有抗原受體 所以能夠識別抗原 每個淋巴細胞表面只有一種抗原受體 只能識別一種抗原 當它們結合后 抗原刺激細胞增殖 分化而產生免疫應答 2 反應階段 淋巴細胞識別抗原后 即被活化進行增殖 分化 被特異性抗原激活的T細胞轉化為淋巴母細胞 再增殖 分化 成為有免疫效應的致敏淋巴細胞 細胞免疫 被特異性抗原激活的B細胞被活化后 轉化為漿母細胞 再增殖 分化為漿細胞 分泌抗體 體液免疫 受抗原刺激的淋巴細胞 在分化過程中 還有一部分細胞在中途停頓下來 不再增殖分化 成為記憶細胞 在體內能較長時間存在 當再次受到同種抗原刺激時 能迅速分化增殖成大量致敏淋巴細胞和漿細胞 分別產生大量淋巴因子及抗體 初次免疫應答 潛伏期長 抗體多為IgM 效價低 維持時間短再次免疫應答 潛伏期短 抗體以IgG為主 效價高 維持時間長 3 效應階段 抗原成為被打擊的對象 B細胞介導的體液免疫 體液中的抗體與相應的抗原進行特異性結合 發(fā)揮免疫效應的過程 與抗原特異結合 激活補體 結合細胞 通過胎盤 T細胞介導的細胞免疫 致敏淋巴細胞通過與相應的抗原接觸直接殺傷病原靶細胞 或釋放多種可溶性的生物活性物質 淋巴因子 發(fā)揮免疫效應 如果將人的機體比做一個國家 免疫系統(tǒng)就是這個國家的 軍隊 它時時刻刻呵護著我們的機體 抵御病原微生物的侵擾 固有免疫系統(tǒng)具有持續(xù)緊張即可應答的特點 補體就像遍布體液的 水雷 能夠準確的炸傷進入機體的病原體 巨噬細胞是分布于全身各種組織中的 常駐邊防部隊 具有較強的吞噬和殺傷能力 是微生物穿過體表之后所遇到的第一道主要防線 中性粒細胞是不停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遼代紀年墓葬、塔基出土陶瓷器研究-以分布和行銷為中心
- 物業(yè)服務公司安全保障義務研究
- 十年教育發(fā)展歷程
- 高效銷售團隊建設與運營體系設計
- 店長管理培訓總結
- 頸椎影像檢查技術課件
- 預防腮腺炎的課件
- 老年人健康宣講
- 體育培訓機構市場調查報告
- 肝膽疾病的早期診斷與治療方法
- 安全生產知識培訓試題及答案
- 2025玉林市陸川縣事業(yè)單位考試歷年真題
- 2025年河北省中考歷史試卷(含答案解析)
- 【課件】運動的描述.課件-2024-2025學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級上冊
- 市容管理課件教學
- 大集擺攤招商方案(3篇)
- 時事政治必考試題庫(含答案)
- 文藝院團改革現(xiàn)狀及對策研究
- 浙江心理b證考試試題及答案
- 2025至2030全球及中國IC托盤(電子芯片托盤)市場運行格局及前景戰(zhàn)略研究報告
- epc設計咨詢合同協(xié)議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