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哲學智慧漫談.doc_第1頁
《周易》哲學智慧漫談.doc_第2頁
《周易》哲學智慧漫談.doc_第3頁
《周易》哲學智慧漫談.doc_第4頁
《周易》哲學智慧漫談.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周易哲學智慧漫談.txt人生重要的不是所站的位置,而是所朝的方向。不要用自己的需求去衡量別人的給予,否則永遠是抱怨。- Page 1- Page 2- 引語 神秘的殿堂 卓異的智慧 請來關(guān)注 周易的哲學智慧 親愛的少年朋友,我們同屬于世界上的一個古老的文明國家中國, 同屬于在這個文明國家里生息、繁衍和發(fā)展的偉大的民族中華民族。 在人類文明演進的歷史長河中,我們勤勞智慧的祖先們,創(chuàng)立了輝煌燦 爛的中華文化,對人類文明的進步,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少年朋友們,千百年來,古老的中華,以其文化上的遙遙領(lǐng)先的優(yōu)勢, 曾長期享有泱泱文明大國的盛譽,并深深影響了周邊民族或國家,由此形成 過一個以中華為軸心的 “文化圈”。 所有這一切,都是值得每一個炎黃子孫由衷地自豪的。 因此,充分地發(fā)掘、認識和吸收祖先的智慧,是我們開創(chuàng)中華民族光輝 燦爛的未來的基本前提。 這里,我們暫且先把注意力放到對祖先智慧的發(fā)掘和認識上。 我們將會看到的是,我們偉大中華文化形成與發(fā)展的過程中,一部名叫 周易的古老典籍,發(fā)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而我們的這本小冊子所要介 紹的,也就是古老的 周易的哲學和智慧,它的起源、發(fā)生和發(fā)展,它在 今日之風采。這對于我們了解中國的歷史是有好處的。 親愛的少年朋友,你們聽說過這部書嗎?你們聽說過 “八卦”這種東西 嗎? “八卦”就是我們將要講到的周易中的八種符號。 諸葛亮是我們熟知的三國時期的一位軍事家,他足智多謀。據(jù)說,他指 揮作戰(zhàn)時,就曾利用 周易中的“八卦”,擺過“八卦陣”。這個陣式, 可有無窮變化,其中的神奇奧妙,真可令人眼花繚亂。 自然,隨著歷史的發(fā)展,古老的 周易哲學智慧,也已經(jīng)在近代,初 步再現(xiàn)出其風采。比如,本世紀40 年代,留學于法國的我國著名科學家、周 易學家劉子華先生,就通過潛心研究,運用 周易有關(guān)學說、思想,預 測到太陽系中第十顆行星木王星的存在,由此斷定,木王星,應為構(gòu)成 太陽系的最后一顆主要星球,因此獲得巴黎大學所授予的博士學位。他的這 一重大發(fā)現(xiàn),已初步為現(xiàn)代天文學所證實。 以上所述,是 周易以及與之相關(guān)的一些內(nèi)容。這些內(nèi)容涉及的只是 周易哲學與智慧的某些側(cè)面或方面,我們希望順著以下論述的展開,少 年朋友們會跟隨我們一步步地進入到 周易的哲學殿堂,真正較為全面、 準確地領(lǐng)略到其精妙、卓異之處。 一、艱難求生存趨吉而避兇 周易的誕生 周易這部閃耀著先民精妙而又神秘的智慧之光的古老典籍,包括 經(jīng)與傳兩個有機的組成部分。 經(jīng)即周易的古經(jīng),也就是周易這部經(jīng)典的原初形式。傳 之 “傳”字讀“zhun”,指 易傳,包括彖(tun)傳上、下, 象 傳上、下, 文言傳,系辭傳上、下,說卦傳,序卦傳以 - Page 3-及 雜卦傳等10篇文字。這 10篇文字是最早全面、系統(tǒng)地解說、闡發(fā) 周 易古經(jīng)的文字,古人又稱之為 “十翼”。 “傳”是古代的一種文體。作為一種著述的“傳”,是對經(jīng)典的解釋和 闡發(fā)。上述解說和闡發(fā) 周易古經(jīng)思想的10篇最早的文字,自然就被稱之 為 易傳。 而 “翼”,本義指的是飛鳥的翅膀。大家知道,正是因為有了翅膀,鳥 兒才得以自由自在地在大自然中飛翔。而且,各式各樣美麗可愛的翅膀,又 是鳥兒們自身所擁有的,最佳身體 “保護傘”。因此,鳥兒的翅膀,至少有 兩個重要功能或作用:一個是輔助鳥兒,使它們能夠飛翔;一個則是保護鳥 兒的身體,使它們在一定程度上免受傷害。于是, “翼”字就衍生出一個重 要的引申義: “輔佐”或“輔助”。由10篇文字所組成的 易傳又稱“十 翼”,意味著這 10篇文字,是輔助于對 周易古經(jīng)的理解和應用的。 周易的經(jīng)與傳,皆非出自一人、一時,它們的形成,都經(jīng) 歷了一個比較長的歷史過程。 漢朝時的人們就認為,就 周易的經(jīng)與傳的成書而言,可概 括為以下兩句話: “人更三圣,世歷三古?!?“更”是經(jīng)歷的意思。就是說,由經(jīng)與傳所組成的周易一 書,曾先后經(jīng)由三位圣人的撰述,方得以形成;這在時間上,則經(jīng)歷了相對 于漢朝人而言的 “上古”、 “中古”與“近古”三個歷史階段。 三位圣人,分別是伏羲、周文王和孔子;三個歷史階段,則分別指伏羲 所處的遠古時代 (“上古”),周文王所處的西周時期(“中古”)以及孔 子所處的春秋時期 (“近古”)。 伏羲,是傳說中我國原始時代的圣人,相傳,他曾教民結(jié)網(wǎng),從事漁獵 和畜牧活動,因而被譽為我國文明的始祖。周文王,則是周朝的開創(chuàng)者,他 及他的兒子周武王,領(lǐng)導曾是商王朝管轄之下的周部落,并聯(lián)合周邊其他部 落,打敗殘酷暴虐的商紂王,從而建立了周王朝??鬃樱谴蠹宜煜さ?, 他是春秋末期開創(chuàng)私人講學之風的著名教育家、思想家,也是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 始人。 在古人看來, 周易的經(jīng)與傳,出自于伏羲等手,是伏羲等 數(shù)位圣人憂世憫人的力作,也是他們的精妙智慧的結(jié)晶。 當然,伏羲等被稱為 “圣人”,最主要的一點,就在于他們聰慧特達而 超出于常人。然而,實際上,在這里, “圣人”毋寧應視為先民集體智慧的 一種象征。將 周易的成書,歸之于伏羲等數(shù)位名人身上的看法,并不那 么可靠。但是,如果我們轉(zhuǎn)換一下角度,視這些人為幾個人格化了時代概念, 則這一傳統(tǒng)看法又變得基本可信了,并且也能與上述 “三古”說,大致吻合 在一起。 那么,言及此,少年朋友,你們或許要發(fā)問了: 周易一書到底是如 何產(chǎn)生的呢?它既然多半不可能出自于古人所講的伏羲等數(shù)位名人之手,那 么又究竟是什么人的作品?這一作品的問世,經(jīng)歷了怎樣的歷史發(fā)展過程? 這些,也正是下面所要回答的問題。 首先,我們先看一下 周易古經(jīng)的誕生過程。 1.萬物有靈 人物相通 - Page 4- 一個原始的宇宙觀 “世界觀”或“宇宙觀” 少年朋友們,在哲學上,有一個基本的術(shù)語,叫做 “世界觀”或“宇宙 觀”。大家知道,一提到人,在我們的腦海中所閃現(xiàn)出來的,總是一個個活 生生的人。這些人,總要生活在一定的具體時間與空間之中。作為一個活生 生地存在著的人,他終歸要對與自己相處的他人,對自己生活于其中的社會 及大自然,有一個總的基本看法。這個總的基本看法,在哲學上,就稱之為 “世界觀”或“宇宙觀”?!坝^”字,就是看法的意思。 “世界觀”或“宇宙觀”,是哲學家們所要投入大量精力,苦力究心, 予以探討的。但是,這并不意味著 “世界觀”或“宇宙觀”是哲學家們的專 有品。實際上,任何人,無論他是男性還是女性,是老人還是青年,是工人 還是農(nóng)民,是貴族還是平民,是高層次的文化人還是低層次的一般人士,是 中國人還是外國人;也無論他是原始人、古代人、近代人,還是現(xiàn)代人,都 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形成自己的 “世界觀”或“宇宙觀”,或者是類似于“世 界觀”或 “宇宙觀”的一些基本觀念。所不同的是,哲學家們的“世界觀” 或 “宇宙觀”,較之一般人的“世界觀”或“宇宙觀”,更為系統(tǒng)、縝密、 深刻而已。 “世界觀”或“宇宙觀”,并不是人們在求生存、求發(fā)展之余,為打發(fā) 時光,為 “找樂”,才產(chǎn)生的。相反,人們形成和樹立一定的“世界觀”或 “宇宙觀”,為的就是以它來作為自己生存、生活和發(fā)展的指導,從而更好 地生活下去。一切文化、文明的創(chuàng)造,都是要以這種 “世界觀”或“宇宙觀” 作為最初始基的。而且,人們又不斷通過其文化、文明的創(chuàng)造、傳承與更新, 豐富、完善和重建著自己的 “世界觀”或“宇宙觀”。而這一不斷得以豐富、 完善和重建的 “世界觀”或“宇宙觀”,又指導、激勵著人們,去從事新的 文化、文明的創(chuàng)造。 “宇宙觀”的出現(xiàn),幾乎與人類的歷史同步 自從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世界上就有了人類的存在。作為人類先祖的原始人, 在他們勞動、生存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 “世界觀”或“宇宙觀”畫 面。 這一畫面,是人類最早或最為原始的 “世界觀”或“宇宙觀”畫面。正 因為它最早或最為原始,所以也就不可避免地顯得頗為粗糙和幼稚。然而, 正是這一頗顯粗糙和幼稚的 “世界觀”或“宇宙觀”畫面,指導著原始人去 求生存,去回應周圍世界所發(fā)生的一切。而 周易古經(jīng),也正與我國先民 的這類原始 “世界觀”或“宇宙觀”畫面,密切相關(guān)。前者的產(chǎn)生,開始時, 在很大程度上,就曾受過后者的啟發(fā)與指導。 那么,少年朋友,你們或許要追問了:我國先民的這種原始 “世界觀” 和 “宇宙觀”畫面,究竟是個什么樣子?它是如何形成的?它的出現(xiàn),又跟 周易古經(jīng)發(fā)生過怎樣的聯(lián)系? 原來,人類文化的發(fā)展和人類文明的進步,是一個逐漸提升的過程。它 由萌芽面發(fā)生、發(fā)展,直到今天,才出現(xiàn)我們所見到的這種高度發(fā)達的狀態(tài)。 - Page 5-而生活于人類文明萌芽期中的原始先民,他們正像一個個處于幼年期的孩 子。由他們所勾勒出的 “宇宙觀”畫面,自然不能同我們生活于高度文明今 天的人類相比。 萬物有靈論 就我國的原始先民而言,他們所勾勒出的早期、原始的總體 “宇宙觀” 畫面,被稱做是一種 “萬物有靈論”的“宇宙觀”畫面。而這一畫面的產(chǎn)生, 也經(jīng)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呢! 開始時,通過勞動,古猿手足逐漸分工,學會了使用工具。這時,最早 的一批人類,就開始與其他動物及整個大自然分離開來,形成了一種相對獨 立的存在。 我國的早期先民,也是這樣產(chǎn)生的。他們剛剛從大自然中分離出來,自 然是懵懵懂懂的。隨著時間的向前推移,由于艱難的生存環(huán)境和生存需要的 逼迫,也由于生存或生活經(jīng)驗的積累,使得他們的智力,逐漸得以開發(fā)。 生存與死亡。靈魂觀念的產(chǎn)生 智力得以初步開發(fā)的我國先民,在艱難、惡劣的環(huán)境之下,在文化、文 明幾乎等于零的困局之中 “求生存”,并成了他們貫穿始終的頭等大事。他 們懼怕死亡,渴望生存,希望生活得更加順利,更加圓滿,更加長久一些。 因此, “生存”與“死亡”,成了他們時時刻刻所要面對的嚴峻問題。 在對 “生存”與“死亡”這樣兩種截然相反的現(xiàn)實命運進行思索與趨避 的過程中,我國先民開始生發(fā)出了 “靈魂”觀念,以及“靈魂不死”的觀念。 生存環(huán)境的險惡,使得他們時時刻刻都要面臨死亡的威脅。他們逐漸發(fā)現(xiàn), 活著的人與死去的人,其身體的構(gòu)成,并沒有什么兩樣。但是,為什么活著 的人,能夠 “活蹦亂跳”地活著,而死去的人,卻不能再有所動作,并且還 將腐爛成土呢?苦苦思索的結(jié)果,使他們忽有所悟:噢!該是有一種叫做“靈 魂”的東西,在起作用。這種東西,只要與人們的身體結(jié)合在一起,人們就 會成為一個活著的 “活蹦而又亂跳”的人。而一旦它離開人的身體,那么, 這個人,馬上就會隨之死去。 這就是靈魂觀念產(chǎn)生的大致經(jīng)過。 既然靈魂這種東西,附著在人的身體之上,人就會活著,而一旦它離開 人的身體,人就會死去,我國先民因此而逐漸想象到:看來,靈魂是一種比 肉體更為高貴、更為根本,更為重要的東西。而且,人的肉體可以腐爛成土, 而人的靈魂,卻可能是不死不滅的。這樣, “靈魂不死不滅”的觀念,不久 也開始出現(xiàn)了。 少年朋友,也許當你們看完我在上面的有關(guān)敘述之后,又開始展開了你 們想象的翅膀。你們也許馬上聯(lián)想到老阿婆或老爺爺給你們講過的有關(guān)神鬼 妖怪的故事。這類故事,可曾使得你們夜晚不敢單獨行走,入睡時又時常做 一些可怕的夢呢!你們或許聽心地善良的阿婆講過,某某人死后,他的“魂”, 卻不時要來 “勾”另一個活著的人。某些時候,你突然病得恍恍惚惚,又是 心地善良、卻又十分迷信的阿婆,急急忙忙地給你施以 “叫魂”的措施。在 她看來,你的靈魂游散出殼了,所以才導致你神志不清;通過 “叫魂”,你 - Page 6-的游散出去的靈魂,就會很快返回,從而使你康復。所有這些迷信觀念,同 上面剛講到的先民的靈魂觀念,以及靈魂不滅觀念,是十分相似的。而且, 前者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后者的延續(xù)呢! 距今大約 1.8萬年前的山頂洞人,就已經(jīng)有了這種靈魂不死觀念。 借助于考古發(fā)掘,人們發(fā)現(xiàn),在北京周口店龍骨山山頂洞中的山頂洞人 的尸體周圍,撒有赤鐵礦粉粒。紅色,被認為是生命的象征。因此,也可以 用來象征靈魂。山頂洞人之所以要在他們死去的親人周圍撒上赤鐵礦粉粒, 或許是因為他們認為,死去的親人,將到另外的一個世界中去,而唯有靈魂 繼續(xù)伴隨著他們,他們才會在另一個世界中 “活著”,并且活得更好一些。 萬物有靈論的產(chǎn)生 由靈魂觀念,再向前推進一步, “萬物有靈論”的觀念,也就逐漸產(chǎn)生 了。所謂 “萬物有靈論”,它是這樣一種觀念:它認定,宇宙間的萬事萬物, 一切飛潛動植、鳥獸蟲魚,一切生物乃至無生命的非生物,都有靈性乃至靈 魂。 “萬物有靈論”觀念,在世界各地、各民族中間,都曾出現(xiàn)過。不過, 我國先民的這類觀念,又存有其自身的特點。 在我國先民那里,由他們自身的有靈魂,馳騁其想象或聯(lián)想,也進而推 及到萬事萬物,認為萬事萬物就像自己一樣,想必也有它們的靈性乃至靈魂。 在他們看來,那些能飛、能跑、能走的鳥獸,有其靈性乃至靈魂,似乎是不 容置疑的。而那些雖不能走動,但卻能夠生長、能夠開花結(jié)果的草木,也應 存有靈性。至于水火土石、山陵川谷這些非生物,也并不是死物,它們也必 定會有其靈性。 經(jīng)過這番類推,大自然中所存在著的一切,都和人一樣,皆是有靈性乃 至靈魂的了。于是,一幅簡單而又粗糙的 “萬物有靈論”的原始“宇宙觀”, 就基本勾畫出來了。 萬物有靈且可交相溝通 在 “萬物有靈論”觀念出現(xiàn)后,我國先民進而推想到,生活于自己周圍 的飛潛動植、鳥獸蟲魚,一切生物及非生物,總之,大自然中所存在的一切, 不僅具有與自己相同或相近的靈性乃至靈魂,而且,人的靈性與其他萬事萬 物的靈性之間,還可以相互 “溝通”、相互“交流”呢! 這就是萬物有靈且可交相溝通的觀念。 親愛的少年朋友們,萬物有靈且可交相溝通 (“人物相通”)的觀念, 從總體上來說,的確是一種十分幼稚、錯誤的觀點。但是,就是這種觀念, 少年朋友們,在某一特殊的處境之下,你們或許也曾生發(fā)過吧?而且,在這 種特殊處境之下,你們是多么希望這種觀念是真的或正確的,又是那般的確 信它是真的或正確的呢! 例如,你們中間的某一位,就叫毛毛吧!養(yǎng)過一只可愛的小狗,毛絨絨 的,著實招人喜歡。毛毛呢,經(jīng)常跟這只小狗廝守在一起。他倆時?!皩υ挕?, 這只小狗,似乎很機靈,善解人意,能夠迅捷地領(lǐng)會到它的小主人的意圖。 而且,毛毛也堅信,就憑他跟這只小狗深深的交情,憑他倆間的交相溝通, - Page 7-只要小狗呆在自己的身邊,它就會永遠支持自己,維護自己和幫助自己,這 樣一來,無論發(fā)生什么樣的困難,是大的還是小的,都會最終得到克服的。 再比如,有個叫琛琛的小朋友,他因事要過一條大河,可是河水太深, 難壞了琛琛。正在他為難之際,忽然間,腦海中猛的一個閃念出現(xiàn):河水或 許有它的靈性吧?于是,琛琛在心中反覆地默念道:大河呀,大河!讓我們 交個好朋友吧!請你保祐我,讓我順利過去,我會由衷地感激你的。結(jié)果, 琛琛還真的順利地過了大河。不過,少年朋友們,琛琛真的是因為通過他與 河的 “溝通”,從而得到河的“保祐”,才順利走過大河的嗎?不是!完全 不是!琛琛之所以能夠走過大河,實在是因為他所生發(fā)的 “大河必定會保祐 我順利過去”這一信念發(fā)生了作用,使得他因而鼓足了勇氣,消除了膽怯。 毛毛 “依靠”與自己所精心喂養(yǎng)的小狗之間的“交相溝通”,戰(zhàn)勝了一 個又一個的困難,琛琛則 “仰仗”河水的“保祐”,順利地走過了大河,而 我們的原始先民,則依靠這種 “萬物有靈、人物相通”的原始總體“宇宙觀” 的指導,來艱難地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間,維持自己的生存,并最終導致 周 易古經(jīng)這部古老典籍的誕生。 2.決疑有方骨龜?shù)菆?骨卜 (b)及龜卜 從 “萬物有靈、人物相通”觀念到自覺地進行趨吉避兇 “萬物有靈、人物相通”的“萬物有靈論”觀念的建立,開辟了我國先 民生存和生活的新天地。在這一原始總體 “宇宙觀”的指導下,自覺地趨吉 避兇,以求更好地生存與生活的活動,隨之出現(xiàn)了。這種趨吉避兇活動的出 現(xiàn),又自是 周易古經(jīng)的前導。 要實現(xiàn)趨吉避兇,關(guān)鍵的一點,在于能夠預先知曉未來所可能發(fā)生的一 切變化,把握住未來的相關(guān)信息,以便于隨時采取相應的對策。如何才能預 先知悉未來的一切呢?這就成了我國先民苦苦思索的一個首要問題。 親愛的少年朋友們,你們或許耳聞目睹過這樣一些現(xiàn)象吧:在地震發(fā)生 前夕,老鼠們匆匆搬家,魚兒們急急在水中跳躍。這是因為,老鼠、魚兒等 動物,有一種預先知曉地震將要發(fā)生的本能。 先民的趨吉避兇活動,也就跟老鼠搬家、魚兒跳躍一樣,同樣是希望在 預先知悉未來所可能發(fā)生的一切的前提下,維持自己的生存和發(fā)展。當然, 由于文化,文明發(fā)展的限制,剛剛從大自然中獨立出來之后不久的人類,他 們預見未來的能力,似乎較老鼠、魚兒等動物,略遜一籌。 “萬物有靈且可 交相溝通”的觀念的產(chǎn)生,無疑,為我國先民的趨吉避兇活動,提供了基本 的指導信念,它為先民們獲得與老鼠、魚兒等動物相近而又準確的預見或預 測能力,增強了信心。 在 “萬物有靈、人物相通”的原始總體“守宙觀”的指導下,我國先民 們認定,既然自己生活于其中的周圍世界內(nèi)的任何事物,皆有靈性,并且還 可以同人類相互溝通,那么,人們豈不是可以通過這種溝通,來預先得知未 來事變的情狀嗎?沿著這一思路,早期的趨吉避兇活動,應運而生。 早期的趨吉避兇活動,就是借助于人與其他物類的相互 “溝通”,從而 - Page 8-獲取相關(guān)信息,得以實現(xiàn)的。 人物溝通的兩種基本途徑 那么,人與其他物類,如何才能實現(xiàn)彼此間的 “溝通”呢? 不錯,親愛的少年朋友們,大家都知道,人與人之間,可以通過語言、 手勢、表情等手段,比較順利地實現(xiàn)溝通。但是,人與其他物類,畢竟不是 同類呀!因此,要實現(xiàn)同它們間的溝通,就遠非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那樣簡單、 方便。但在我國先民看來,溝通的可能是存在的,而溝通的途徑,也畢竟不 外乎兩種:一種是直接的,一種是間接的。 所謂直接的溝通途徑,也就是直接與相關(guān)的物類相接觸,從而實現(xiàn)彼此 間的溝通,進而獲取有關(guān)信息。 比如,人們直接與一只小鳥進行 “對話”,從鳥聲及鳥的動作中,獲取 有關(guān)信息。 再比如,人們直接與一株正在盛開的牡丹花接近,一邊觸摸著花瓣及花 葉,一邊默默而語,虔誠地對花傾訴自己的衷腸,進而從牡丹花所展示的情 狀那里, “悟得”有關(guān)信息,等等。 所謂間接的溝通途徑,不言而喻,也就是借助于某一中間物,實現(xiàn)與相 關(guān)物類間的彼此溝通,從而獲取有關(guān)信息。其例自不待舉。這樣概括地說, 的確比較簡單,因為只有直接的與間接的商種溝通途徑。但是,如果具體地 講,則要復雜的多了。無論是直接的途徑還是間接的途徑,都分別包含有多 種多樣的具體形式,只不過是由于地域、習俗的差異,而使得人們多傾向于 使用某種或某幾種具體形式罷了。 間接溝通途徑中骨卜與龜卜的出現(xiàn) 隨著時間的進一步推移,隨著由此而來的先民的智力的進一步慢慢開 發(fā),以及文化、文明因素的進一步慢慢增加,先民的意識及至整個“宇宙觀”, 也在艱難地發(fā)生著變化。在這種趨勢下,我國先民以 “萬物有靈論”為特色 的總體“宇宙觀”畫面,從原始社會晚期始,已為稍作調(diào)整、改變的新的“宇 宙觀”畫面,所漸次取代。這種新的 “宇宙觀”畫面,在原有的“萬物有靈、 人物相通”的觀念的基礎上,進而認定,人們生活于其中的周圍世界,有大 大小小的 “神靈”存在著:山有山之神,水有水精靈,河有河之神而且, 人們與這些神靈之間,也是可以彼此溝通的。 在此稍有改觀的新的總體 “宇宙觀”之下,我國先民逐漸創(chuàng)造和選擇了 兩種基本的間接趨吉避兇方式:骨卜與龜卜。 卜,就是占問的意思。 骨卜,就是用一些獸類的骨頭,一般是牛、羊、豬的肩胛骨,來做占卜 的道具 (即中間物),先對這些骨頭進行鉆、鑿,繼而再用火來灼燒它們, 然后再根據(jù)燒裂而成的兆紋,具體判斷吉兇。 而龜卜,則是用龜甲,多用龜?shù)母辜祝袝r也用背甲,來做占卜的道具, 然后,也是先對龜甲進行鉆、鑿,繼而再用火來灼燒它,最后再根據(jù)燒裂而 成的兆紋,來判斷吉兇。 骨卜出現(xiàn)于我國原始社會末期,而龜卜則盛行于商朝。 先民們認為,牛、羊、豬等獸類,以及龜,它們都帶有很大的 “靈氣” 或 “靈性”,通過它們,就可以實現(xiàn)人與萬物及神靈間的感應與溝通,從而 - Page 9-獲取有關(guān)信息,預測到未來即將發(fā)生的一切。 尤其是龜,它多則可活數(shù)百年之久,具有極強的生命力。而在古人看來, 生命力的強弱,似乎是與 “靈氣”或“靈性”的高低,成正比的。生命力越 強,活著的時間就越久遠, “閱歷”相應地也就越深, “靈氣”與“神通”, 也就會越大。因此,通過反復比較與選擇,古人認識到,龜是 “靈性”極強、 “神通”極為廣大的一種靈異之物,所以對它倍加崇拜。這也大概是它逐漸 得以取代牛、羊、豬等獸類,從而成為商代占卜時所用的主要道具的緣故吧。 在先民們看來,進行占卜的時候,只要把人們所要占問的事項 “告訴” 牛、羊、豬的肩胛骨以及龜甲這些 “神通廣大”的占卜道具,然后再對道具 進行一番鉆、鑿與灼燒,這些道具,就會將人們所要占問的事項,傳達給其 他相關(guān)的物類及神靈,隨后,它們又會從相關(guān)物類及神靈那里,帶回相關(guān)的 信息。 而經(jīng)過一番灼燒之后,所形成的裂兆,被稱之為占卜之兆。這類占卜之 兆,就是通過牛、羊、豬的肩胛骨或龜卜之類的道具來作中間物, “順利實 現(xiàn)”人與外物及神靈間的感應與溝通之后,所獲取的相關(guān)信息的昭示物。先 民們認為,這類昭示物,就昭示著人們事先所要占問的有關(guān)信息,只要對它 們進行一番虔誠的仔細分析與體悟,那么,人們就會因此而獲取到相關(guān)的信 息。搞清楚占問事項的吉或者兇,進而就可以采取適當?shù)膶Σ撸瑏砗侠淼匕?排或調(diào)整自己的行動計劃,從而趨其吉而避其兇,達到較為理想的目標或目 的。 商朝人的龜卜 在我國歷史上,有一個朝代,名叫商朝。商朝時候的人們,十分迷信, 動不動,就要進行占卜。不過,由于當時奴隸制社會的建立,使得占卜這一 迷信活動,成了商朝最高統(tǒng)治者即商王的專有品。商王專門設有自己的占卜 官,掌管有關(guān)占卜的事宜。 當時,占卜的事項,則是多種多樣:祭祀、婚姻、征伐、商旅、年成、 天氣等等,總之,涉及方方面面,不一而足。 那時占卜時所用的道具,主要就是龜甲,其次才是獸骨。以龜甲做道具 的占卜,前面已講過,就稱做龜卜。因此,商朝,是龜卜大為盛行的時代。 龜,前面已提到過。它是屬于爬行類動物的一種,身體長圓而扁,背部 隆起。背部和腹部,都有堅硬的甲殼,由鱗片合成。它頭形似蛇,眼睛很小, 口卻較大,沒有牙齒。它四肢較短,頭、尾巴和四肢,都能縮入甲殼內(nèi)。它 又多生活在水邊,專吃植物或小動物,因此又被稱做水龜。常見的水龜???就是我們所熟悉的烏龜了 (見圖)。龜這種動物,擅長游泳,又能在陸地上 匍匐前進。生性遲鈍,能耐饑渴。 就是這樣一種被今天的人們往往用來制作名貴藥材,或者調(diào)制成上等美 味佳肴的水龜,在商朝時候的人們那里,卻被奉若神明,用于占卜。 商朝時,在我國幅員遼闊的大地上,遍布著大大小小的江、河、湖泊, 其數(shù)量之多,遠非今天可比。這就為龜?shù)姆毖埽峁┝藰O為廣闊而又理想的 環(huán)境,也使得當時的人們,能夠隨時隨地,極為方便地捕獲到它們。 在商朝人的心目中,天地間,有一個至高無上的神靈在主宰著,他們管 它叫 “帝”或“上帝”。在他們看來,是“帝”或“上帝”,統(tǒng)領(lǐng)著天地間 - Page 10-的日、月、山、川等眾神,從而管理著宇宙間的一切事務。而他們又認為, 借助于龜甲之類的中間物,也是可以實現(xiàn)人們與 “帝”或“上帝”以及眾神 和萬物間的彼此感應與溝通的。在這種信念指導下,商朝時候的人們,進行 過形形色色的占卜。 我們發(fā)現(xiàn),在一枚龜甲上,刻有這樣一條商朝人占卜事后的文字: “丙 子日卜,鬯 (chng)貞帝弗若?!?鐵云藏龜六一四) “丙子日”,即丙子這一天。在商朝時,人們已開始將“甲、乙、丙、 丁、戊、己、庚、辛、壬、癸”這 10個天干,與 “子、丑、寅、卯、辰、巳、 午、未、申、酉、戌、亥”這 12個地支,結(jié)合搭配在一起,用來記錄日期, 60 天為一個周期 (因為,10天干與 12地支的最小公倍數(shù)是 60)。 “鬯”,是進行占卜時的一個巫師的名字?!柏憽笔钦紗柕囊馑肌!暗邸?就是前面提到的,商朝人心目中的天地間的最高主宰?!案ァ保遣坏囊馑?。 “若”,則是允許或答應的意思。 這條占卜文字,記錄了丙子這一天,一個名叫鬯的巫師,利用龜甲進行 占卜后的情況。當然,它沒有記錄下當時占問的具體事項,只是說,巫師鬯 占問最后的結(jié)果是: “帝”不允許某某那樣去做。 3.步龜后塵蓍筮崛起 占筮及 周易古經(jīng)的問世 在西周,蓍筮開始逐漸取代了龜卜 商朝時,水源充足,龜?shù)臄?shù)量豐盛,因而龜卜大為盛行。時至西周,水 源逐漸減少,龜?shù)臄?shù)量,相應地也就變得越來越少了。 而且周部落,原先是商朝統(tǒng)治下的位于西部邊陲的一個部落,民情習俗, 與商朝的大本營,也存在著相當大的差異。周人取代商而建立起周朝之后, 雖然仍沒有全然放棄龜卜,但卻格外地青睞起另一種占問的形式 “蓍 筮”。 龜卜使用的道具是龜甲,而 “蓍筮”所使用的道具,則是一種叫做“蓍 草”的草類。 蓍草,又稱蚰蜒草或鋸齒草,是一種多年生的草本植物 (見圖)。高可 至二三尺,莖有棱,葉子互生 (即,莖的每個節(jié)上只長一個葉子,而相鄰的 兩個葉子,則長在相對的兩側(cè))而細長,又羽狀深裂,好似鋸齒。它秋月開 花,花兒呈白色或淡紅色。結(jié)的果實,則細瘦而又扁平。其全部,都可入藥, 有良好的健胃作用。而其莖、葉,又富含芳香油,可以用來制作香料。 就是這樣一種普普通通的草,西周時候的人們,卻并不認為它普通,反 而將它奉若神明,視為至寶,因此,他們常取其莖,以做占問之用。 周人認為, “蓍”字的意思與“耆”(q)字的意思大致相仿。“耆”,指 的是60 歲以上的老年人。周人認為,蓍草的壽命較長,在這一點上,它可與 人間的老壽星為伍。因此,比照人間60 歲以上的壽星通常被稱做 “蓍”,蓍 草這種草類,也就被命名為 “蓍草”了。 在周人的心目中,蓍草是百草中的 “壽星”,它生長千年后,即可達三 - Page 11-百莖,可以說是經(jīng)歷了天地間的風風雨雨。這就好比人世間閱歷深久的老壽 星,經(jīng)事多、廣而經(jīng)驗豐富。因此,蓍草的 “靈性”也極高,“神通”也極 為廣大,完全可以用來預卜吉兇。 因此,在周人看來,用蓍草來作為道具進行占問,完全可以達到與用龜 甲以及獸骨做道具進行占問不相上下的效果。 這就是西周時候的人們,用蓍草取代龜甲以及獸骨,以充占問之用的基 本原因。然而,以龜甲以及獸骨做道具的占問活動,與以蓍草做道具的占問 活動,是有明顯區(qū)別的。前者古人稱之為 “卜”,后者古人則稱之為“筮”。 所謂 “卜”,簡單地說,指的是鉆、鑿并繼而灼燒獸骨、龜甲一類的道具, 觀察灼燒后所形成的裂兆,以定吉兇與禍福。 “筮”這一占問方法,指的則是分數(shù)蓍草一類的道具,得出一定的數(shù), 繼而再將此類數(shù),轉(zhuǎn)換成一種叫做 “卦”的符號,然后,依據(jù)這種叫做“卦” 的符號,來斷定吉兇與禍福。 在“筮”這一占問方法中,如果所采用的道具是蓍草,那么,這種“筮”, 就被稱做是 “蓍筮”。 古人認為,聰明絕頂?shù)氖ト?,受到了神靈的 “啟示”,于是就發(fā)明了以 蓍草為道具的 “蓍筮”這樣一種新的占問方法。在他們看來,借助蓍草這一 中間物,也完全可以實現(xiàn)人與萬物及神靈間的彼此感應與溝通,從而達到趨 吉避兇的目的。 蓍筮的具體方法 那么,蓍筮的具體操作程序或方法是怎樣的呢?通過這種程序或方法, 那種被稱做 “卦”的符號,又是如何得來的呢?這就是我們下面所要介紹的 主要內(nèi)容。 少年朋友,如果你們親眼目睹過 “算命先生”具體給人“算卦”時的情 境的話,那么,你們對此或許已經(jīng)有過一種模糊的印象。其實,蓍筮的具體 操作程序或方法,在 “十翼”的系辭傳中,就曾詳細敘述過一種。這很 可能是到目前為止,我們所能見到的最早、最完整的 周易蓍筮操作具體 程序或方法亦即 “算卦”方法了。這里不妨對這一“算卦”方法,作一 簡要的介紹,以便你們對蓍筮占問,有一個初步的基本了解,看清它的迷信 的真面目。 這一 “算卦”方法是這樣的: 在進行具體占問之前,先準備好 50 根蓍草。50 根蓍草準備好之后,隨 即虔誠地將所要占問的事項,比如,要考學了,或者是丟失了什么東西要找 回了什么的, “告訴”這50根蓍草,讓這50根 “神通廣大”的蓍草,作為 中間物,來實現(xiàn)你跟 “神靈”及相關(guān)事物間的“感應”與“溝通”。 你們不是聽說過 “盤古開天辟地”的神話故事嗎?在古人看來,宇宙開 始的時候,本來是混沌一片。以后,經(jīng)過了好長時間的慢慢分化,才出現(xiàn)了 高高在上的天,和位居其下的大地。而這50根尚未分開的蓍草,也正用來象 征天地尚未開辟前的混沌狀態(tài)。 把你所要占問的事項 “告知”這50根蓍草之后,接著就要進入具體的占 問操作了。 具體操作時,先從50根蓍草中,任意抽出一根,永遠不再使用。然后, - Page 12-再將剩余的49 根蓍草,任意分作兩份,以象征宇宙打破混沌狀態(tài),分化出了 天與地。 兩份蓍草,需各握在左手與右手之中。左手所握的,象征天;右手所握 的,象征地。 繼而,再從右手所握的蓍草中,任意抽取出一根,夾在左手的小指與無 名指之間,以象征人。古人認為,人為 “萬物之靈”,宇宙間最重要的因素, 莫過于天、地、人三種。 接著,先用右手,四根一組,四根一組地分數(shù)左手中象征天的蓍草,看 一下最后能余下幾根。最后的余數(shù),或一根,或兩根,或三根。而當數(shù)至最 后,剩余的蓍草之數(shù)為四根時,切莫再數(shù)進去,而是就把這四根,看做是余 數(shù)。 分數(shù)完畢之后,再以同樣的方法,用右手,四根一組、四根一組地分數(shù) 右手中象征地的蓍草,看一下最后能余下幾根。最后的余數(shù),亦為一二三四 根不等。 為什么要四根一組,四根一組地進行分數(shù)呢?古人認為,這是為了用四 根的 “四”字這一數(shù)目字,來象征一年中的春、夏、秋、冬四個季節(jié)。 在四根一組、四根一組地分數(shù)左、右手中的蓍草的過程中,又需要把左 手所余下的蓍草 (一至四根不等),夾在左手的無名指與中指之間,而把右 手所余下的蓍草,夾在左手的中指與食指之間 (見圖)。 古代的歷法,每過幾年,就會出現(xiàn)閏月的現(xiàn)象。而夾在左手中的這些左、 右手所余下的蓍草之數(shù),古人認為,正是為了用來象征閏月現(xiàn)象的。 左、右手所余下的蓍草之數(shù),再加上操作開始時從右手中取出的象征人 的那一根之數(shù),和數(shù)必定是九或五。 這樣,就算完成了蓍筮占問的第一套程序。 第一套占問程序結(jié)束之后,古人認為,操作還不能就此終止。 這是因為,按照古代的歷法,三年內(nèi)出現(xiàn)一次閏月,而大約五年以內(nèi), 則要先后出現(xiàn)兩次閏月;所以,古人認為,蓍筮占問要象征出大約五年內(nèi)的 先后兩次閏月,就必須繼續(xù)操作下去。 于是,我們又進入到蓍筮占問的第二套程序。 第二套程序,是第一套程序的繼續(xù)。 在第一套程序結(jié)束之后,去掉剩余的九根或五根蓍草,那么,所使用的 49 根蓍草,將僅余下40 根或44 根。 針對這40 根或44 根蓍草,我們?nèi)匀灰竦谝惶壮绦蚰菢?,首先將這40 根或44 根蓍草,任意地分作兩份,握在左手與右手之中;然后,再隨意從右 手中取出一根,夾在左手小指與無名指之間;繼而,再分別四根一組、四根 一組地分數(shù)左、右手中的蓍草,左手所余的蓍草 (也是一至四根不等),仍 夾在左手無名指與中指之間,右手所余的蓍草 (也是一至四根不等),仍夾 在左手中指與食指之間。 最后,左右手余下的蓍草之數(shù),加上小指與無名指之間所夾的那一根之 數(shù),總和,將必定是八或四。 這樣,第二套程序,也就算宣告結(jié)束了。 古人認為,第二套程序結(jié)束之后,還需繼續(xù)轉(zhuǎn)入到第三套程序。 第三套程序,又是第二程序的繼續(xù)。 在第二套程序結(jié)束之后,去掉剩余的八根或四根蓍草,那么,第一套程 - Page 13-序完結(jié)后尚存的40 或44 根蓍草,將剩余或32根 (40-8),或36根 (40-4; 或44-8),或40 根 (44-4)。 針對這或 32根、或 36根、或 40 根蓍草,我們?nèi)匀灰竦谝弧⒌诙壮?序那樣,先任意分作兩份,繼而再隨意取右手一根夾在左手小指與無名指之 間,隨后再四根一組、四根一組地分數(shù)左、右手中的蓍草 及至第三套程序完結(jié)之后,左、右手所余下的蓍草之數(shù),加上左手小指 與無名指之間所夾的那一根之數(shù),總和,也必定是八或四。 經(jīng)過以上三套程序的相繼操作,最后所剩余的蓍草之數(shù),將會出現(xiàn)四種 不同情況: (1)36根40-4; (2)32根40-8 或36-4; (3)28根36-8 或32-4; (4)24根328; (其中,作為被減數(shù)的40、36、32 指的就是第二套程序結(jié)束后,尚存的 蓍草之數(shù)) 而這四種不同情況的蓍草之數(shù),是由上述四根一組、四根一組地反覆分 數(shù),而最終得來的。因此古人又分別以 4 除之,于是就得出了 9 (364)、 8 (324)、7 (284)、6 (244)這樣四個數(shù)值。 古人就是根據(jù)9、8、7、6這樣四個不同數(shù)值,轉(zhuǎn)換成那種叫做 “卦”的 符號 (具體轉(zhuǎn)換方法,后文再講),并進而再根據(jù)這種被稱做“卦”的符號, 具體斷定占問事項的吉兇與禍福的。 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古人以任意分作兩份的蓍草象征天與地,以從右手 中隨意取的一根象征人,以四根一組、四根一組地分數(shù)象征一年內(nèi)的春、夏、 秋、冬四個季節(jié),以剩余的蓍草之數(shù)象征閏月,無非是想說明,天、地、人、 時節(jié) (包括閏月)等各方面的信息,都進入到了這一“感應”與“溝通”的 過程,因此蓍筮才會那般的 “靈驗”。 系辭傳中所途述的蓍筮的具體操作程序或方法,大致如此。 撥開籠罩于這一蓍筮具體操作程序或方法上的神迷主義迷霧,我們不難 看出,其實,依照這一程序或方法進行具體操作的過程,不過是一種具體的 算術(shù)演算或數(shù)學運算過程。其中,演算或運算的起始之數(shù),是 50,而最后的 得數(shù),則是或 9 (36),或8 (32),或7 (28),或6 (24)不等。只是由 于迷信的古人信仰、觀念的作怪,才把這么一種在今天的人們看來,十分普 通、十分一般的算術(shù)演算或數(shù)學運算過程,賦予了神秘的內(nèi)容,使它擔負起 了溝通人與萬物及神靈的橋梁作用。 周易古經(jīng)的問世 蓍筮占問,就是這樣具體進行的。 巫師們,相繼使用著這一蓍筮占問方法,或者是與此相類似的占問方法, 為人們占斷著各種各樣的事項的吉兇與禍福。經(jīng)過日日月月、年復一年的占 斷經(jīng)驗積累之后,就開始有那么一個或數(shù)個學問比較高的巫師出面,把自己 以及同行們的占斷經(jīng)驗總結(jié)一番,同時也參考了龜卜以及骨卜的豐富經(jīng)驗和 觀念,然后撰寫成書,希望借此為日后的蓍筮占問,提供一種比較方便的參 考或依據(jù),以便自己以及后人,在日后的蓍筮占問中,能夠既快捷又 “準確” - Page 14-地斷定出占問事項的吉兇與禍福,從而增強蓍筮占問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