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講 生物的進化_第1頁
第34講 生物的進化_第2頁
第34講 生物的進化_第3頁
第34講 生物的進化_第4頁
第34講 生物的進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34講生物的進化高中總復習·生物1.

嘗試通過化石記錄、比較解剖學和胚胎學等,說明當今生物具有共同的

祖先。2.

嘗試通過細胞生物學和分子生物學等知識,說明當今生物在新陳代謝、

DNA的結構與功能等方面具有許多共同特征。3.

舉例說明種群內的某些可遺傳變異將賦予個體在特定環(huán)境中的生存和繁

殖優(yōu)勢。4.

說明自然選擇促進生物更好地適應特定的生存環(huán)境。5.

闡明具有優(yōu)勢性狀的個體在種群中所占比例將會增加。6.

概述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以自然選擇學說為核心,為地球上的生命進化史

提供了科學的解釋。7.

闡述變異、選擇和隔離可導致新物種形成。課程標準1.破考點·抓必備2.研真題·扣教材3.驗收效·提能力目錄Contents01破考點·抓必備梳理歸納,鞏固基本知識考點一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證據(jù)、自然選擇與適應的形成1.

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的主要組成

2.

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證據(jù)(1)地層中陳列的證據(jù)——化石

(2)當今生物體上進化的印跡——其他方面的證據(jù)3.

適應的普遍性和相對性

(1)拉馬克的進化學說4.

適應是自然選擇的結果(2)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

提醒變異先于環(huán)境選擇。變異在環(huán)境變化之前已經產生且是不定向的,環(huán)境只是起選擇作用。(3)達爾文以后進化理論的發(fā)展①發(fā)展原因:關于遺傳和變異的研究,已經從性狀水平深入到基因水平,

人們逐漸認識到了

的本質;關于適應以及物種的形成等問

題的研究,已經從以生物個體為單位,發(fā)展到以

為基本單位。②發(fā)展的結果:形成了以

為核心的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遺傳和變異

種群

自然選擇

1.

(必修2

P100正文)生物的遺體、遺物或生活痕跡就叫作化石。

×

)2.

(必修2

P104正文)不同生物之間的DNA序列都有一定的差異性,說明

生物不是由共同祖先進化來的。

×

)提示: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質等生物大分子既有共同點,又存在差異

性,其差異的大小可揭示物種的親緣關系的遠近,以及它們在進化史上出

現(xiàn)的順序。

××3.

(必修2

P108正文)環(huán)境的定向選擇是適應形成的唯一條件。

×

)4.

(必修2

P109概念檢測)適應相對性的根本原因是遺傳的穩(wěn)定性與環(huán)境

不斷變化之間的矛盾。

)5.

(必修2

P109概念檢測)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主要由共同由來學說和獲

得性遺傳兩大學說組成。

×

)提示: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主要由共同由來學說和自然選擇學說組成,獲

得性遺傳是拉馬克的觀點?!痢獭?/p>

1.

(2023·浙江6月選考3題)不同物種體內會存在相同功能的蛋白質,編

碼該類蛋白質的DNA序列以大致恒定的速率發(fā)生變異。猩猩、大猩猩、黑

猩猩和人體內編碼某種蛋白質的同源DNA序列比對結果如下表,表中數(shù)據(jù)

表示DNA序列比對堿基相同的百分率。大猩猩黑猩猩人猩猩96.61%96.58%96.70%大猩猩98.18%98.31%黑猩猩98.44%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

表中數(shù)據(jù)為生物進化提供了分子水平的證據(jù)B.

猩猩出現(xiàn)的時間早于大猩猩、黑猩猩C.

人類、黑猩猩、大猩猩和猩猩具有共同的祖先D.

黑猩猩和大猩猩的親緣關系比黑猩猩與猩猩的親緣關系遠√解析:

同源DNA序列的比對是在分子水平上進行的研究,為生物進化

提供了分子水平的證據(jù),A正確;根據(jù)題干可知不同物種體內會存在相同

功能的蛋白質,編碼該類蛋白質的DNA序列以大致恒定的速率發(fā)生變異,

人在進化中出現(xiàn)是最晚的,而猩猩的堿基和人類相同的百分率是最小的,

說明猩猩出現(xiàn)的時間早于大猩猩、黑猩猩,B正確;多重證據(jù)表明,當今

生物具有共同的祖先,C正確;黑猩猩和大猩猩的堿基相同的百分率是

98.18%,黑猩猩與猩猩的堿基相同的百分率是96.58%,因此黑猩猩和大

猩猩的親緣關系比黑猩猩與猩猩的親緣關系近,D錯誤。2.

(2025·湖南衡陽模擬)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對生物“適應”的形成過程作出了科學的解釋,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A.

枯葉蝶在停息時形似枯葉是適應的一種表現(xiàn)B.

可遺傳的有利變異和環(huán)境的定向選擇是適應形成的必要條件C.

經環(huán)境誘發(fā)產生基因突變的個體都更加適應環(huán)境D.

所有生物都有共同的祖先,生物適應性是進化的結果解析:基因突變具有不定向性,發(fā)生基因突變的個體不一定都更加適應環(huán)境?!炭键c二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與物種的形成1.

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1)種群、基因庫和基因頻率

(2)可遺傳變異提供生物進化的原材料

(3)自然選擇對種群基因頻率變化的影響

①實驗原理:一般情況下,一定濃度的抗生素會殺死細菌,但變異的細菌

可能產生

。在實驗室連續(xù)培養(yǎng)細菌時,如果向培養(yǎng)基中添加抗

生素,

有可能存活下來。耐藥性

耐藥菌

(4)探究抗生素對細菌的選擇作用②方法步驟

③衡量本實驗結果的指標:

?。④預期實驗結果抑菌圈直徑隨著傳代次數(shù)增加而

;抑菌圈的逐代縮小說明細菌對

抗生素的抗性逐代

?。提醒實驗結束后,應將耐藥菌、培養(yǎng)基、紙片等進行高溫滅菌處理,防止

對環(huán)境造成污染。抑菌圈直徑的大小

減小

增強

2.

隔離在物種形成中的作用(1)物種

提醒

①物種是自然狀態(tài)下能夠相互交配并產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一個

物種可能在不同地點和時間形成不同的種群;種群是同一種生物、同一地

點、同一時間形成的一個群體。②種群“小”,不同種群間有地理隔離;

物種“大”,不同物種間有生殖隔離。③判斷生物是不是同一物種,如果

來歷不明,形態(tài)結構相似,可靠依據(jù)是看是否存在生殖隔離。若存在生殖

隔離,則不是同一物種。(2)隔離

①只有地理隔離而沒有形成生殖隔離,可能產生亞種,但沒有產生新

物種。②生殖隔離是物種形成的關鍵,是物種形成的最后階段,是物種間的真正

界限。③生殖隔離有三種情況:不能雜交;雜交后代不活;雜交后代活而不育。提醒隔離≠生殖隔離隔離包括地理隔離和生殖隔離。隔離導致物種的形成:(3)新物種形成的三種模式(4)物種形成與生物進化的關系項目物種形成生物進化標志出現(xiàn)

?

?改變變化后生物與原生物的關系出現(xiàn)生殖隔離,屬于不同物種,是質變基因頻率改變,屬于同一物

種,是量變二者聯(lián)系①只有不同種群的基因庫產生了明顯差異,出現(xiàn)生殖隔

離,才形成新物種②進化

產生新物種,但新物種產生

?存

在進化生殖隔離

基因頻率

不一定

一定

1.

(必修2

P110正文)一個種群中的雌雄個體可以通過繁殖將各自的基因

遺傳給后代。

)2.

(必修2

P111思考·討論)在環(huán)境條件保持穩(wěn)定的前提下,種群的基因頻

率不會發(fā)生變化。

×

)提示:在環(huán)境條件保持穩(wěn)定的前提下,種群的基因頻率也會因基因突變、

遷入、遷出等原因而發(fā)生變化。√×3.

(必修2

P112小字部分)環(huán)境條件的改變導致了生物適應性變異的產

生。

×

)4.

(必修2

P112~113探究·實踐)所有變異都不能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

但都能提供進化的原材料。

×

)提示:可遺傳的變異為生物進化提供原材料,不可遺傳的變異不能為生物

進化提供原材料。5.

(必修2

P116正文)交配后能產生后代的兩個種群就是同一物種。

×

)×××

1.

(2025·湖南長沙階段考)科學家對南美洲某島嶼上的地雀進行連續(xù)多年觀察,在研究期間該島遭遇過多次嚴重干旱。干旱使島上的漿果減少,地雀只能取食更大、更硬的堅果。干旱發(fā)生前后地雀種群喙平均深度有較大變化(如圖),但是每只地雀在經歷干旱時,喙的深度并未發(fā)生改變。下列分析錯誤的是(

A.

地雀種群中喙的深度存在個體差異B.

干旱導致地雀喙的深度發(fā)生定向變異C.

干旱年份喙大而厚的地雀能獲得更多食物D.

該島上地雀喙的深度的進化是以種群為單位而非個體√解析:

地雀喙的深度存在個體差異,是自然選擇的結果,A正確;變異是不定向的,B錯誤;由于干旱少雨,植物枯死了許多,種子數(shù)量大大下降,島上只剩下一些耐干旱的外殼堅硬的種子。許多喙小而?。ú粓怨蹋┑牡厝葛I死了,只留下喙大而厚的地雀,故干旱年份喙大而厚的地雀能獲得更多食物,C正確;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認為,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所以該島上地雀喙的深度的進化是以種群為單位的,D正確。2.

(2022·湖南高考12題)稻蝗屬的三個近緣物種①日本稻蝗、②中華稻蝗臺灣亞種和③小翅稻蝗中,①與②、①與③的分布區(qū)域有重疊,②與③的分布區(qū)域不重疊。為探究它們之間的生殖隔離機制,進行了種間交配實驗,結果如表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交配(♀×♂)①×②②×①①×③③×①②×③③×②交配率(%)081624618精子傳送率(%)0000100100注:精子傳送率是指受精囊中有精子的雌蟲占確認交配雌蟲的百分比。A.

實驗結果表明近緣物種之間也可進行交配B.

生殖隔離與物種的分布區(qū)域是否重疊無關C.

隔離是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D.

②和③之間可進行基因交流√解析:

①與②、①與③之間可以進行交配,但精子傳送率為0,這說明

近緣物種之間雖然存在生殖隔離,但可以進行交配,A正確;①與②、①

與③的分布區(qū)域有重疊,②與③的分布區(qū)域不重疊,但從交配率和精子傳

送率來看,生殖隔離與物種的分布區(qū)域是否重疊無關,B正確;隔離包括

地理隔離和生殖隔離,生殖隔離使種群間不能進行基因交流,從而形成新

物種,C正確;②與③的分布區(qū)域不重疊,故存在地理隔離,兩者屬于兩

個近緣物種,題表中②與③交配精子傳送率為100%,即使交配成功,也

會因為存在生殖隔離,而不能進行基因交流,D錯誤。3.

(2025·浙江溫州模擬)野生型金黃色葡萄球菌對青霉素敏感。將它接

種到青霉素濃度為0.1單位/cm3的培養(yǎng)基里,絕大多數(shù)死亡,有個別存活如

圖甲,并能進行繁殖。繼續(xù)用同濃度的青霉素處理存活的細菌結果如圖

乙、丙。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

該細菌抗藥性產生是人工選擇的結果B.

存活的細菌進行繁殖并將抗青霉素性狀直接傳遞給后代C.

該細菌在接觸青霉素前可能通過染色體變異產生了變異D.

圖甲→乙→丙過程中,該細菌的基因頻率發(fā)生了定向改變√解析:

一般而言,變異在前,選擇在后,即細菌抗藥性的產生是基因

突變的結果,與人工選擇無關,A錯誤;存活下來的個體通過繁殖產生后

代不一定有來自存活細菌的抗青霉素性狀,B錯誤;金黃色葡萄球菌為原

核生物,細胞中沒有染色體,故不能發(fā)生染色體變異,C錯誤;據(jù)圖可

知,圖甲→乙→丙過程中,不斷用青霉素進行處理,青霉素的作用相當于

自然選擇,故該過程中細菌的基因頻率發(fā)生了定向改變,D正確??键c三協(xié)同進化與生物多樣性的形成1.

協(xié)同進化(1)概念與收割理論

(2)協(xié)同進化的類型與實例協(xié)同進化類型包含類型實例不同物種之間種間互助某種蘭花和專門給它傳粉的蛾種間斗爭捕食獵豹和斑馬寄生黏液瘤病毒和兔子種間競爭作物與雜草生物與無機環(huán)境之間生物影響環(huán)境,環(huán)境影響生物地球早期無氧環(huán)境→厭氧生物→光合生物出現(xiàn)→空氣中有氧氣→出現(xiàn)好氧生物提醒同一物種內生物個體間不存在協(xié)同進化。2.

生物多樣性生物多樣性主要包括

多樣性、

多樣性和

?

多樣性三個層次,三個層次之間的關系可以用如圖的形式描述:遺傳(基因)

物種

生態(tài)

系統(tǒng)

3.

生物進化理論在發(fā)展

1.

(必修2

P121正文)最早的光合生物產生的氧氣為好氧生物的出現(xiàn)創(chuàng)造

了前提條件。

)2.

(必修2

P121正文)協(xié)同進化都是通過物種之間的生存斗爭實現(xiàn)的。

×

)3.

(必修2

P121正文)生物多樣性包括遺傳多樣性、種群多樣性和生態(tài)系

統(tǒng)多樣性三個層次。

×

)4.

(必修2

P123正文)生物進化的過程實際上是生物與無機環(huán)境協(xié)同進化

的過程。

×

)√×××5.

(必修2

P121正文)生物多樣性的形成也就是新的物種不斷形成的過

程。

×

)提示:生物多樣性包括三個層次:遺傳(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

和生態(tài)系統(tǒng)多樣性??梢?,新的物種不斷形成的過程不能代表生物多

樣性的形成?!?/p>

1.

中國境內生存著四川大熊貓和陜西大熊貓兩個亞種,前者更像熊,后者

更像貓。兩者雖然是近親,但它們近30萬年來一直處于地理隔離狀態(tài)。下

列敘述錯誤的是(

)A.

兩地區(qū)大熊貓在形態(tài)方面的適應性特征是環(huán)境選擇下有利變異逐代積

累形成的B.

兩地區(qū)大熊貓的形態(tài)差異是長期自然選擇作用下種群基因頻率定向改變

的結果C.

兩地區(qū)大熊貓的形態(tài)差異是長期種群內個體間、生物與環(huán)境間協(xié)同進化

的結果D.

加快同一區(qū)域內大熊貓碎片化小種群間的基因交流有助于減少遺傳衰

退的問題√解析:

協(xié)同進化發(fā)生在不同物種之間以及生物與無機環(huán)境之間,而不

是發(fā)生在種群內個體間,四川大熊貓和陜西大熊貓是兩個亞種,屬于同一

物種,二者形態(tài)的不同是長期處于不同的環(huán)境下自然選擇的結果,C錯

誤;加快同一區(qū)域內大熊貓碎片化小種群之間的基因交流,這有助于減少

近親繁殖和遺傳衰退問題,D正確。2.

(2025·河北邯鄲模擬)典型的褐花杓蘭的花呈深紫色,典型的西藏杓蘭的花呈紫紅色,兩者都分布于我國西南地區(qū)且分布區(qū)域有一定交叉,它們能自然雜交并產生可育后代,后代花色呈現(xiàn)從淺紅到深紫等一系列過渡類型,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

褐花杓蘭和西藏杓蘭會在分布交叉的區(qū)域協(xié)同進化B.

后代花色呈一系列過渡類型可能是基因重組的結果C.

后代花色呈一系列過渡類型可能與土壤條件等環(huán)境因素有關D.

褐花杓蘭和西藏杓蘭屬于同一物種√解析:

褐花杓蘭和西藏杓蘭屬于同一物種,而協(xié)同進化指的是不同物種之間、生物與無機環(huán)境之間在相互影響中共同進化和發(fā)展,故褐花杓蘭和西藏杓蘭不會發(fā)生協(xié)同進化,A錯誤,D正確;褐花杓蘭和西藏杓蘭屬于同一物種,同一物種不同基因型的個體之間雜交,會因為基因重組導致后代表型的多樣化,也可能是環(huán)境條件導致后代表型的差異,B、C正確。02研真題·扣教材探究分析,培養(yǎng)核心技能1.

(2024·廣東高考11題)EDAR基因的一個堿基替換與東亞人有更多汗腺

等典型體征有關。用M、m分別表示突變前后的EDAR基因,研究發(fā)現(xiàn),m

的頻率從末次盛冰期后開始明顯升高。下列推測合理的是(

)A.m的出現(xiàn)是自然選擇的結果B.m不存在于現(xiàn)代非洲和歐洲人群中C.m的頻率升高是末次盛冰期后環(huán)境選擇的結果D.MM、Mm和mm個體的汗腺密度依次下降√解析:

根據(jù)題意,EDAR基因的一個堿基替換導致M突變?yōu)閙,因此m

的出現(xiàn)是基因突變的結果,A不符合題意;根據(jù)題意,EDAR基因的一個

堿基替換與東亞人有更多汗腺等典型體征有關,因此無法判斷m是否存在

于現(xiàn)代非洲和歐洲人群中,B不符合題意;自然選擇導致基因頻率發(fā)生定

向改變,根據(jù)題意,m的頻率從末次盛冰期后開始明顯升高,因此m的頻

率升高是末次盛冰期后環(huán)境選擇的結果,C符合題意;根據(jù)題意,m的頻率

從末次盛冰期后開始明顯升高,末次盛冰期后氣溫逐漸升高,m基因頻率

升高,M基因頻率降低,因此推測MM、Mm和mm個體的汗腺密度依次上

升,D不符合題意。2.

(2024·甘肅高考7題)青藏高原隆升引起的生態(tài)地理隔離促進了物種的

形成。該地區(qū)某植物不同區(qū)域的兩個種群,進化過程中出現(xiàn)了花期等性狀

的分化,種群甲花期結束約20天后,種群乙才開始開花,研究發(fā)現(xiàn)兩者間

人工授粉不能形成有活力的種子。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

花期隔離標志著兩個種群間已出現(xiàn)了物種的分化B.

花期隔離進一步增大了種群甲和乙的基因庫差異C.

地理隔離和花期隔離限制了兩種群間的基因交流D.

物種形成過程實質上是種間生殖隔離建立的過程√解析:

花期隔離只是會導致種群間個體不能進行交配,但不一定導致

出現(xiàn)了生殖隔離,花期隔離不能說明兩個種群間已出現(xiàn)了物種的分化,A

錯誤;花期隔離使得兩個種群間不能進行交配,進一步增大了種群甲和乙

的基因庫差異,B正確;地理隔離和花期隔離都能導致不同種群間的個體

在自然條件下不能進行交配,都限制了兩種群間的基因交流,C正確;生

殖隔離是物種形成的標志,故物種形成過程實質上是種間生殖隔離建立的

過程,D正確。3.

(2023·遼寧高考2題)葡萄與爬山虎均是葡萄科常見植物,將二倍體爬

山虎的花粉涂在未受粉的二倍體葡萄柱頭上,可獲得無子葡萄。下列敘述

正確的是(

)A.

爬山虎和葡萄之間存在生殖隔離B.

爬山虎花粉引起葡萄果實發(fā)生了基因突變C.

無子葡萄經無性繁殖產生的植株仍結無子果實D.

無子葡萄的果肉細胞含一個染色體組√解析:

將二倍體爬山虎的花粉涂在未受粉的二倍體葡萄柱頭上,獲得

的葡萄中沒有種子,則爬山虎花粉中的精子與葡萄的卵細胞沒有完成受

精,所以爬山虎和葡萄之間存在生殖隔離,A正確;涂在未受粉的二倍體

葡萄柱頭上的爬山虎花粉不能引起葡萄果實發(fā)生基因突變,而是促使葡萄

產生生長素,促進子房發(fā)育成無子葡萄,B錯誤;這種無子葡萄是經生長

素作用產生的,其細胞中遺傳物質未發(fā)生改變,所以該無子葡萄經無性繁

殖產生的植株在自然條件下結有子果實,C錯誤;無子葡萄的果肉細胞是

由母本子房壁細胞經有絲分裂和分化形成的,而母本葡萄是二倍體,所以

無子葡萄的果肉細胞含兩個染色體組,D錯誤。溯源教材(1)體細胞中含有兩個染色體組的個體叫作二倍體。

(見必修2

P87正文)(2)能夠在自然狀態(tài)下相互交配并且產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稱為一個

物種。

(見必修2

P116正文)(3)不同物種之間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產生

可育后代,這種現(xiàn)象叫作生殖隔離。

(見必修2

P116正文)(4)生長素在器官水平上影響器官的生長、發(fā)育,影響花、葉和果實發(fā)

育等。

(見選擇性必修1

P93正文)4.

(2023·海南高考10題)某學者按選擇結果將自然選擇分為三種類型,即穩(wěn)定選擇、定向選擇和分裂選擇,如圖。橫坐標是按一定順序排布的種群個體表型特征,縱坐標是表型頻率,陰影區(qū)是環(huán)境壓力作用的區(qū)域。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A.

三種類型的選擇對種群基因頻率變化的影響是隨機的B.

穩(wěn)定選擇有利于表型頻率高的個體C.

定向選擇的結果是使種群表型均值發(fā)生偏移D.

分裂選擇對表型頻率高的個體不利,使其表型頻率降低√解析:

三種類型的選擇都是自然選擇,自然選擇對種群基因頻率變化

的影響是固定的,都使種群基因頻率發(fā)生定向的改變,A錯誤;根據(jù)圖示

信息,穩(wěn)定選擇淘汰了表型頻率低的個體,有利于表型頻率高的個體,B

正確;根據(jù)圖示信息,定向選擇是在一個方向上改變了種群某些表現(xiàn)性特

征的頻率曲線,使個體偏離平均值,C正確;分裂選擇淘汰了表型頻率高

的個體,使其頻率下降,D正確。5.

(2023·湖北高考17題)現(xiàn)有甲、乙兩種牽?;?,花冠的顏色由基因A、

a控制。含A基因的牽?;ㄩ_紫花,不含A基因的牽?;ㄩ_白花。甲開白

花,釋放的揮發(fā)物質多,主要靠蛾類傳粉;乙開紫花,釋放的揮發(fā)物質

少,主要靠蜂類傳粉。若將A基因轉入甲,其花顏色由白變紫,其他性狀

不變,但對蛾類的吸引下降,對蜂類的吸引增強。根據(jù)上述材料,下列敘

述正確的是(

)A.

甲、乙兩種牽?;▊鞣劾ハx的差異,對維持兩物種生殖隔離具有重要

作用B.

在蛾類多而蜂類少的環(huán)境下,甲有選擇優(yōu)勢,A基因突變加快C.

將A基因引入甲植物種群后,甲植物種群的基因庫未發(fā)生改變D.

甲釋放的揮發(fā)物是吸引蛾類傳粉的決定性因素√解析:

由題可知,甲、乙兩種牽?;▊鞣劾ハx不同,不會使甲和乙之

間相互傳粉,對維持兩物種生殖隔離具有重要作用,A正確;蛾類多蜂類

少,有利于甲傳粉,但是A基因突變不會加快,B錯誤;甲開白花,說明甲

中不存在A基因,將A基因引入甲植物種群后,其基因庫會發(fā)生改變,C錯

誤;據(jù)題干信息分析可知,將A基因引入甲植物種群后,甲花色由白變

紫,其他性狀不變,但是對蛾類的吸引下降,推測吸引蛾類傳粉的決定性

因素不是甲釋放的揮發(fā)物,可能是植物的花色,D錯誤。6.

(2024·河北高考6題)地中海沿岸某陸地區(qū)域為控制蚊子數(shù)量,每年在

距海岸線0~20

km范圍內(區(qū)域A)噴灑殺蟲劑,某種蚊子的Est基因與毒

素降解相關,其基因頻率如圖所示。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A.

在區(qū)域A中,該種蚊子的Est基因頻率發(fā)生不定向

改變B.

隨著遠離海岸線,區(qū)域A中該種蚊子Est基因頻率

的下降主要由遷入和遷出導致C.

距海岸線0~60

km區(qū)域內,蚊子受到殺蟲劑的選擇壓力相同D.

區(qū)域A中的蚊子可快速形成新物種√解析:

每年在距海岸線0~20

km范圍內(區(qū)域A)噴灑殺蟲劑,由于殺

蟲劑的選擇作用,在區(qū)域A中,該種蚊子的Est基因頻率發(fā)生定向改變,A

錯誤;某種蚊子的Est基因與毒素降解相關,隨著距海岸線距離的增加,

殺蟲劑的選擇作用減弱,推測區(qū)域A中(噴灑殺蟲劑)該種蚊子Est基因頻

率的下降主要由遷入和遷出導致,B正確;距海岸線0~60

km區(qū)域內,殺

蟲劑的選擇作用大小不同,蚊子受到殺蟲劑的選擇壓力不同,C錯誤;區(qū)

域A中蚊子形成新物種需要漫長的時間,不能快速形成新物種,D錯誤。

(1)在酵母菌、植物、昆蟲等不同生物類群中,rDNA(編碼核糖體RNA

的基因)的堿基序列大部分是相同的。這一事實為“這些不同生物類群具

有共同祖先”的觀點提供了胚胎學證據(jù)。

(2024·浙江6月選考)

×

)(2)線粒體存在于各地質年代生物細胞中能支持將線粒體用于生物進化

研究。

(2023·廣東高考)

×

)(3)人工選擇使鯽魚發(fā)生變異,產生多種形態(tài)。

(2021·湖南高考)

×

)提示:變異是生物自身產生的,不是選擇的結果?!痢痢粒?)經自然選擇,同一物種的不同種群的基因庫發(fā)生相同的變化。

(2021·浙江1月選考)

×

)提示:同一物種的不同種群向著適應各自環(huán)境的方向發(fā)展變化,其基因庫

的變化有差異。(5)人工選擇可以培育新品種,自然選擇不能形成新物種。

(2021·浙

江1月選考)

×

)提示:長期的自然選擇能形成新物種。(6)鱘類穩(wěn)定的形態(tài)結構能更好地適應不斷變化的環(huán)境。

(2024·黑吉

遼高考)

×

)×××03驗收效·提能力跟蹤訓練,檢驗學習效果一、選擇題1.

(2025·山東濟寧質檢)《物種起源》明確提出,當今地球上的生物都

是由共同祖先進化來的,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

可用238U作“地質時鐘”測定出某遠古魚類化石大概的形成時間B.

通過研究比較脊椎動物的器官、系統(tǒng)的形態(tài)和結構,可為生物有共同的祖先尋找證據(jù)C.

細胞色素c是細胞中普遍含有的一種蛋白質,它的氨基酸序列每2

000萬年才發(fā)生1%的改變,故不可根據(jù)細胞色素c的差異判斷不同物種的親緣關系D.

我國科學家以深圳擬蘭為重點研究對象,進行基因組測序和功能分

析,從基因水平上解開了蘭花進化之謎12345678910√解析:

細胞色素c是細胞中普遍含有的一種蛋白質,它的氨基酸序列每

2

000萬年才發(fā)生1%的改變,說明該基因突變率低,但可根據(jù)不同物種細

胞色素c的氨基酸序列差異大小判斷不同物種親緣關系的遠近,C錯誤。123456789102.

(2025·遼寧鞍山高三監(jiān)測)在物種的適應性演化過程中會發(fā)生基因融

合(由兩個或兩個以上基因發(fā)生堿基序列的重排),從而形成新基因。下

列敘述正確的是(

)A.

基因融合形成了新基因,產生了新物種B.

基因融合產生了新的基因型,屬于基因重組C.

基因融合豐富了種群基因庫,也為進化提供了原材料D.

基因融合依賴于基因具有相同的空間結構,是自然選擇的結果√12345678910解析:

基因融合產生了新的基因,但仍為原來的物種,屬于基因突

變,A、B錯誤;基因融合豐富了種群的基因庫,屬于可遺傳變異,為生物

進化提供了原材料,C正確;基因融合依賴于基因具有相同的雙螺旋結

構,生物進化是自然選擇的結果,D錯誤。123456789103.

(2025·河南安陽一中高三模擬)科學家在墨西哥灣深海發(fā)現(xiàn)了一種新

的鮟鱇魚,雌魚頭頂自帶“釣魚竿”——若干個肉狀突起,可發(fā)出光源,

吸引獵物。雄魚則吸附在雌魚體表提供繁殖所需的精子,同時通過雌魚血

液獲取營養(yǎng)物質。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A.

生物進化的過程實際上是生物與生物、生物與無機環(huán)境協(xié)同進化的過程B.

雌雄魚的生活繁殖方式是它們長期協(xié)同進化中相互適應形成的C.

頭頂發(fā)光“釣魚竿”的形成是海底黑暗環(huán)境長期誘導的結果D.

鮟鱇魚形成的過程僅靠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提供進化的原材料√12345678910解析:

生物進化的過程實際上是生物與生物、生物與無機環(huán)境協(xié)同進

化的過程,A正確;雌雄魚屬于同一物種,二者生活繁殖方式形成的過程

不屬于協(xié)同進化,B錯誤;頭頂發(fā)光“釣魚竿”的形成是海底黑暗環(huán)境長

期自然選擇的結果,C錯誤;鮟鱇魚為真核生物,基因突變、染色體變

異、基因重組都會為其進化過程提供原材料,D錯誤。123456789104.

(2025·東北師大附中質檢)縫蠅是一種小昆蟲,雄蠅存在奇特的求偶

方式。雄蠅在求偶前先建造一個細軟的、與自身大小相當?shù)慕z質球,球內

通常包裹食物。雄蠅帶球飛到由其他帶球雄蠅組成的蠅群中,并繞圓圈飛

行以吸引雌蠅。雌蠅從雄蠅群中挑選一只雄蠅并接受絲球,結成配偶后雙

雙飛離蠅群并完成交配。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

雄蠅求偶時提供食物給雌蠅有利于雌蠅繁殖后代,該行為是定向變異形成的B.

雄蠅把食物裹成絲球送給雌蠅的求偶行為,是雌蠅對雄蠅長期選擇的結果C.

突變和基因重組為縫蠅的進化提供原材料,決定縫蠅的進化方向D.

雌雄蠅交配產生后代的過程中,種群的基因庫和基因頻率不會發(fā)生改變√12345678910解析:

雄蠅求偶時提供食物給雌蠅,一方面是為了獲得交配機會,另

一方面有利于雌蠅獲得更多的營養(yǎng)物質繁殖后代,這是一種長期進化形成

的適應性行為,且變異是不定向的,A錯誤;雄蠅把食物包裹在絲質球中

送給雌蠅進行求偶,雌蠅選擇這些雄蠅有利于種群的繁衍,不會送食物的

雄蠅可能被淘汰,這種行為是雌蠅對雄蠅長期選擇的結果,B正確;突變

和基因重組為縫蠅的進化提供原材料,但不能決定縫蠅的進化方向,自然

選擇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C錯誤;雌雄蠅交配產生后代的過程中,可能

會出現(xiàn)子代致死、某些個體沒有交配機會等現(xiàn)象,導致種群的基因庫和基

因頻率發(fā)生改變,D錯誤。123456789105.

(2025·山東煙臺模擬)廣義的協(xié)同進化可以發(fā)生在不同的生物學水

平,協(xié)同進化是物種平衡與多樣性的關鍵。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

細胞中的線粒體基因組的形成可能源于胞內共生菌的協(xié)同進化B.

物種之間的協(xié)同進化過程中,種群的基因頻率會發(fā)生改變C.

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種多樣性D.

營養(yǎng)級越高的種群和進化過程中形成越晚的物種,對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

越強√12345678910解析:

線粒體是半自主性細胞器,其內部的DNA呈環(huán)狀裸露結構,和

細菌的遺傳物質類似,所以線粒體基因組的形成可能源于胞內共生菌的協(xié)

同進化,A正確;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B正確;捕食者往往

捕食個體數(shù)量多的物種,這樣就會避免出現(xiàn)一種或少數(shù)幾種生物在生態(tài)系

統(tǒng)中占絕對優(yōu)勢的局面,為其他物種的形成騰出空間,因此捕食者的存在

有利于增加物種的多樣性,C正確;營養(yǎng)級越高的種群和進化過程中形成

越晚的物種,其形態(tài)結構一般較復雜,但對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不一定越強,

D錯誤。123456789106.

(2025·山東濰坊模擬)某山地的蝸牛被突然隆起的山丘分隔成兩個種

群,若干年后,兩個種群發(fā)生了明顯的進化,而后山丘障礙消失,進化過

程如圖所示。下列相關說法正確的是(

)A.b1和c1間出現(xiàn)了地理隔離,二者之間也一定出現(xiàn)了生殖隔離B.c1到c2的過程中種群的基因頻率一定發(fā)生了改變C.d1和d2形態(tài)差別較大,所以二者之間一定出現(xiàn)了生殖隔離D.

生物圈中物種的形成都必須經歷這種長期的地理隔離√12345678910解析:

山丘的形成將蝸牛分成了兩個種群,使b1和c1之間出現(xiàn)了地理隔

離,但不一定形成了生殖隔離,A錯誤;c1到c2的過程中種群發(fā)生了進化,

進化的實質就是種群基因頻率發(fā)生改變,B正確;生殖隔離出現(xiàn)的標志是

兩種生物之間無法交配或交配后不能產生可育的后代,而形態(tài)差別大的生

物之間不一定出現(xiàn)了生殖隔離,C錯誤;不經過地理隔離也可以形成新物

種,如四倍體西瓜,D錯誤。123456789107.

(2025·山東淄博一模)為探究阿莫西林(一種抗生素)對連續(xù)傳代大腸桿菌的選擇作用,某生物興趣小組采用濾紙片法測定阿莫西林的抑菌效果,圖甲、乙、丙分別是大腸桿菌第一、二、三代抑菌圈的實驗結果,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A.

阿莫西林溶液不需要用高壓蒸汽滅菌法進行滅菌處理B.

擴增培養(yǎng)下一代大腸桿菌時應在上一代培養(yǎng)基的中央挑取菌落C.

培養(yǎng)基1號區(qū)域的濾紙片應是用無菌水處理后的濾紙片D.

隨著傳代次數(shù)的增加,大腸桿菌對阿莫西林的耐藥性越來越強√12345678910解析:

阿莫西林是一種抗生素,因此阿莫西林溶液不需要用高壓蒸汽

滅菌法進行滅菌處理,以免抗生素失效,A正確;擴增培養(yǎng)下一代大腸桿

菌時應在上一代培養(yǎng)基的抑菌圈邊緣挑取菌落,B錯誤;培養(yǎng)基1號區(qū)域的

濾紙片作為對照,應是用無菌水處理后的濾紙片,C正確;隨著傳代次數(shù)

的增加,抑菌圈越來越小,說明大腸桿菌對阿莫西林的耐藥性越來越強,

D正確。123456789108.

(2025·湖南湘潭開學考)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中提出“共同由來學

說”,其指出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是由共同祖先進化而來的,為此達爾文

列舉大量的證據(jù)來論證其觀點。下列有關說法不正確的是(

)A.

化石是研究生物進化最直接、最主要的證據(jù)B.

當今許多生物都有能進行生長、代謝和增殖的細胞,也為生物都有共同

祖先提供支持C.

成年人沒有鰓裂和尾,而成年的魚有鰓裂和尾,從這一點來說不支持生

物有共同祖先D.

不同的生物都含有蛋白質等生物大分子,這也從分子水平上支持生物

有共同祖先√12345678910解析:

人和魚有共同祖先,在胚胎發(fā)育早期人也會出現(xiàn)鰓裂和尾,只是在發(fā)育過程中消失了,C錯誤。9.

(2025·山東日照期末)如圖A、B、C表示自然條件有差異、存在地理

隔離的3個地區(qū)。物種甲的部分個體從A地區(qū)分別遷移到B、C地區(qū),經長

期進化逐漸形成了兩個新物種乙、丙(乙、丙兩種群數(shù)量較大,雌雄比例

相當)。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A.

上述過程說明地理隔離是新物種形成的標志B.

甲、丙存在地理隔離,但兩種群的基因頻率相同C.

可遺傳變異決定乙、丙兩種群的進化方向D.

若種群丙中XBXB個體占18%、XBXb占24%,則XbY占20%√12345678910解析:

新物種形成的標志是生殖隔離,A錯誤;由題意知,甲、丙已經屬于不同物種,因此兩種群的基因頻率不同,B錯誤;生物進化的方向是自然選擇決定的,C錯誤;如果種群丙中XBXB占18%、XBXb占24%,由于雌雄比例相當,雌性中XBXB=18%×2=36%、XBXb=24%×2=48%,雌性個體中XB的基因頻率=36%+48%÷2=60%,Xb的基因頻率是40%,雄性中的該基因頻率與雌性中的該基因頻率相同,雄性中XbY=40%,XbY占所有個體的比例是20%,D正確。12345678910二、非選擇題10.

(2025·遼寧錦州統(tǒng)考期末)從化石分析來看,距今1

000年前,某山林

曾生活著A、B、C三個品種的彩蝶,三個品種的彩蝶形狀差異很大,分別

集中分布于該山林的甲、乙、丙三個區(qū)域,如圖所示:距今500年前,在

乙、丙兩區(qū)之間曾出現(xiàn)過一條寬闊的大河,如今大河早已干涸,該山林

甲、乙區(qū)域依然保留A、B彩蝶,丙區(qū)域原C品種形狀的彩蝶已經絕跡,出

現(xiàn)的是一種新的形狀的彩蝶(D彩蝶),且甲、乙兩區(qū)結合處的A、B彩蝶

依然能互相交配產生可育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