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第二次模擬考試語文(新高考八省卷02)(考試版)_第1頁
2025年高考第二次模擬考試語文(新高考八省卷02)(考試版)_第2頁
2025年高考第二次模擬考試語文(新高考八省卷02)(考試版)_第3頁
2025年高考第二次模擬考試語文(新高考八省卷02)(考試版)_第4頁
2025年高考第二次模擬考試語文(新高考八省卷02)(考試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2025年高考第二次模擬考試語文(新高考八省卷)02(考試時間:150分鐘試卷滿分:150分)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將自己的準考證號、姓名、考場號和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用2B鉛筆在“考場號”和“座位號”欄相應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場號和座位號。將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條形碼粘貼處”。2.作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選項的答案信息點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試卷上。3.非選擇題必須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作答,答案必須寫在答題卡各題目指定區(qū)域內(nèi)相應位置上;如需改動,先劃掉原來的答案,然后再寫上新的答案;不準使用鉛筆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無效。4.考試結(jié)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一)現(xiàn)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題。無論是古代的“包公戲”,還是今人創(chuàng)作的司法題材影視作品,如《大宋提刑官》等,在涉及宋代審訊場面時,原告和被告都得跪在公堂上聽審。這些文藝作品塑造出來的歷史想象,甚至影響了歷史研究者。法律史學者潘宇的論文《傳統(tǒng)訴訟觀念的基本形態(tài)與轉(zhuǎn)型》就認為:“在古代司法實踐中,涉訟雙方一旦受審,不僅要下跪叩首,而且還要受到‘喝堂威’的驚嚇?!钡?,我在閱讀宋人筆記時,隱約覺得宋代的訴訟是不需要“下跪叩首”的。沈括《夢溪筆談》中的《歐陽文忠推挽后學》載,有一書生起訴學生拖欠束脩,官員判書生敗訴,“書生不直向判,徑持牒以見歐公(歐陽修)”。既然是“徑持牒”,應該不會是“跪稟”。朱熹編著的《五朝名臣言行錄》也載:“舊制,凡訴訟不得徑造庭下,府吏坐門,先收狀牒,謂之‘牌司’。公(包拯)開正門,徑使至前,自言曲直,吏民不敢欺?!痹V訟人“徑至前,自言曲直”,也不像是“跪稟”的樣子。這些材料記錄的信息比較模糊,不能作為確鑿的“歷史證詞”。我們不妨通過檢索宋代司法文獻加以驗證。需要說明的是,我采用的文獻主要有兩類,一是《名公書判清明集》《折獄龜鑒》《洗冤錄》等宋代司法文獻,一是《作邑自箴》《州縣提綱》《晝簾緒論》等宋代官箴書。至于加入了后人創(chuàng)作與想象成分的宋元話本小說與元雜劇,一概不納入考證范圍。翻檢這些文獻均找不到任何“跪著受審”的記錄。反倒是在《折獄龜鑒》中可以找到相反的記載?!陡鹪磿V》條載,宋人葛源為吉水縣令,“猾吏誘民數(shù)百訟庭下”,葛源聽訟,“立訟者兩廡下,取其狀視”;《王罕資遷》條載,宋人王罕為潭州知州,“民有與其族人爭產(chǎn)者,辯而復訴,前后十余年。罕一日悉召立庭下”。從這幾起民訟案例不難發(fā)現(xiàn),當法官開庭聽訟時,訴訟人是立于庭下的。現(xiàn)在的問題是,“站著聽審”到底是個別法官的開恩,還是宋代的一般訴訟情景?根據(jù)官箴書《州縣提綱》介紹的州縣審訟“標準化”程式,平民到法庭遞狀起訴是用不著下跪的:“受狀之日,引(訴訟人)自西廊,整整而入,至庭下,且令小立,以序撥三四人,相續(xù)執(zhí)狀親付排狀之吏,吏略加檢視,令過東廊,聽喚姓名,當廳而出。”朱熹當?shù)胤焦贂r,曾制訂了一個“約束榜”,對訴訟程序進行規(guī)范,其中一條說:州衙門設有兩面木牌,一面是“詞訟牌”,一面叫作“屈牌”,凡非緊急的民事訴訟,原告可在“詞訟牌”下投狀,由法庭擇日開庭;如果是緊張事項需要告官,則到“屈牌”下投狀:“具說有實負屈緊急事件之人,仰于此牌下跂立,仰監(jiān)牌使臣即時收領(lǐng)出頭,切待施行?!薄摆柫ⅰ倍忠脖砻?,民眾到衙門告狀無須下跪。當然最具直觀效果的證據(jù)還是宋代的圖像材料。我們能不能找出一張宋人描繪訴訟場景的圖像作品呢?我確實找到了——宋代多位畫師都畫過《孝經(jīng)圖卷》,而《孝經(jīng)》中的“五刑章”恰好涉及司法訴訟的內(nèi)容,因此宋人筆下的《孝經(jīng)圖卷》也畫出了法官審訊的場面。先來看仇英《孝經(jīng)圖卷》中的“五刑章圖”:庭上法官正在閱覽訴狀,而庭下聽審的訴訟人是站著的,沒有一人下跪。也許有人反駁:仇英不是明代人嗎?仇英的《孝經(jīng)圖卷》是臨摹品,乃臨摹北宋畫師王端的《孝經(jīng)圖》而成。王端的原圖可能已佚失,不過美國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收藏有一幅出自北宋李公麟手筆的《孝經(jīng)圖卷》,此卷因年代久遠、保護不善,以致墨跡模糊,甚至可能有圖文拼接錯誤之處,但我們還是可以辨看出來,其中有一圖,畫的正是庭審場景,圖中的訴訟人,也是站立聽審,并無下跪之姿。遼寧省博物館也收藏了一幅《孝經(jīng)圖卷》,舊題唐代閻立本所繪,但圖中文字出現(xiàn)避宋太祖趙匡胤及宋孝宗趙昚字諱的情況,人物衣冠也是宋代樣式,可認定為南宋作品。本圖卷的“五刑章圖”,同樣是法官審訟的畫面,畫上的訴訟人也是站著的。至此,我們可以斷言:宋朝平民如果對簿公庭,并無“下跪叩首”之強制。跪于公堂聽審的制度,應該是元代之后才出現(xiàn)的。當然,我們也不能說《包公案》、“包公戲”中的下跪受審場面是創(chuàng)作者的胡編亂造。這類話本小說、雜劇發(fā)端于元代,而盛行于明清,那是彼時底層文人按照他們的社會經(jīng)驗想象出來的“歷史”,實際上就是元、明、清時期司法狀態(tài)的鏡像。不管是從文獻還是從歷史圖像來看,我們都可以確信,清代的平民如果上衙門打官司,是必須下跪叩頭的。只有那些取得功名的縉紳,才能獲得免跪于公堂的特權(quán)。當時人撰寫的官箴書,已經(jīng)將“跪”列為訴訟人的“規(guī)定動作”了,如鄭端《政學錄》介紹的“理堂事”程式:“訴告之人,不妨逐名細審,一人持狀跪下,直堂吏接上;聽審完,或準或否,又令一人跪下,執(zhí)狀聽審。后仿此?!焙苊黠@,清代官箴書中的審訟場面跟宋代官箴書中描述的審訟情景,差異非常大。這個嬗變是如何發(fā)生的呢?又印證了怎么樣的時代精神的流變?這是值得歷史研究者探究的一個問題。(摘編自吳鉤《宋人打官司需要下跪嗎?》)1.(3分)下列關(guān)于原文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無論是古代的“包公戲”,還是今天的《大宋提刑官》等司法題材影視作品,都準確還原了宋代審訊場面。B.《夢溪筆談》和《折獄龜鑒》中記載的宋代訴訟的場景,暗示了宋代平民參加訴訟可能并不需要下跪。C.通過檢索宋代司法文獻如《名公書判清明集》等,可以發(fā)現(xiàn)宋代平民在法庭上起訴時不需下跪的證據(jù)。D.作者借助宋代和清代平民上衙門打官司時是否下跪這一問題,印證并分析了不同時代精神的流變。2.(3分)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宋代平民打官司無須下跪,清代則需要,因此我們可以說宋代審訟制度某種程度上比清代更加平等。B.美國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收藏的李公麟《孝經(jīng)圖卷》,雖然墨跡模糊,但畫面主體應該還是可以辨識的。C.《包公案》《孝經(jīng)圖卷》及《大宋提刑官》中的審訟場景,都是作者按自己時代的司法現(xiàn)實進行的歷史想象。D.清代距離現(xiàn)在更近,如果作者需要證明清代平民訴訟時是下跪的,有可能找到更多文字和圖像材料。3.(3分)下列有關(guān)《孝經(jīng)圖卷》的信息中,最能支持作者觀點的一項是(

)A.仇英《孝經(jīng)圖卷》中“五刑章圖”描繪了庭上法官正在閱覽訴狀,庭下的訴訟人無人下跪。B.仇英是明朝人,他的《孝經(jīng)圖卷》臨摹北宋畫師王端的《孝經(jīng)圖》而成,但王端的原圖可能已佚失。C.遼寧省博物館收藏的《孝經(jīng)圖卷》,舊題唐代閻立本所繪,但據(jù)圖中文字避諱和人物衣冠樣式,可認定為南宋作品。D.北宋李公麟的《孝經(jīng)圖卷》,雖然墨跡模糊,但仍可辨認出其中一幅為庭審場景,訴訟人站立聽審。4.(4分)作者為什么要在文章第一段特意提到法律史學者潘宇的論文?5.(6分)這篇文章的論據(jù)選擇和使用順序很有特點,請結(jié)合材料談談這對我們的文章寫作有哪些啟發(fā)。(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文本一:說

客凡一平他一輩子幾乎只做一件事:暈聞。暈聞是壯語,意思是勸說別人。暈是勸說,聞是人,暈聞,意思就是說客。樊寶沙是上嶺村的說客。他是我堂叔,從我記事起,就耳聞目睹他走村串戶做說客。他憑著一張嘴,說服了一個又一個的人,解決了一樁又一樁事情。我清楚地記得我五歲那年,樊寶沙去勸服韋光益和潘秀香夫婦要把女兒送人的過程和情景,至今依然動人心魄、歷歷在目。那是寒冬臘月的一天,我還蜷縮在被窩里,有人摳我的腳心。我被迫掀開被子躍起,堂叔樊寶沙咧著嘴對我笑,說:“想不想吃糖果?”我穿上我認為最好的衣服,從里屋出去,看見堂叔和我父親在說事情。①兩個大人見我出來,停止說事,把目光投向了我。我以為堂叔是帶我上街,想不到他帶我走進了村里的某家,我后來知道是韋光益的家。堂叔樊寶沙與韋光益在兩張小矮凳上坐著,面對面。我站在堂叔樊寶沙一側(cè),看見他掃視了一遍房里的三個女孩和潘秀香懷中的襁褓,然后對韋光益說:“送哪個?”韋光益視線移向潘秀香懷里的襁褓,像生怕女嬰聽見一樣,只努了努嘴。潘秀香抱著襁褓過來。我看見襁褓里的嬰兒,小不拉幾,面黃肌瘦,像菜地里被水淹過的南瓜。堂叔樊寶沙說:“取名了嗎?”“韋四紅,”韋光益說,卻搖搖頭,“送人后要改的,至少改姓?!薄吧桨俗郑俊迸诵阆氵呄脒厛蟪鲰f四紅出生的年月日時。我記得那日子,韋四紅比我小五歲零兩個月。堂叔樊寶沙用心記下,然后掐指算,嘴里默念著什么,過了很久,忽然呼喊:“這孩子不能送人呀!”“其他女兒也不能送,一個都不能送!”堂叔樊寶沙斬釘截鐵地說,他站了起來,對除了我以外的人指手畫腳,或評頭品足,意思是韋光益全家的人,相生相成,缺一不可,闔家團圓,戮力同心,將來才能發(fā)達興家,福蔭世代。他口若懸河,說得頭頭是道。潘秀香情不自禁親了襁褓中的韋四紅一口,又親一口。她另外的女兒們也都放松了許多。韋光益仍高興不起來,說:“可現(xiàn)在我們家那么多口人,養(yǎng)不起呢?!薄斑@你就短視了,井底之蛙。”堂叔樊寶沙把我拉過來,推到韋光益前面,“曉得我為什么把他帶來嗎?我侄仔。”韋光益看著我,又看著堂叔樊寶沙,搖搖頭。堂叔樊寶沙的手重重地拍了一下我的肩膀,說:“他就是你家的貴人,送財童子!”韋光益瞪大眼睛,“怎么講?”“我這侄仔將來就是你小女兒四紅的老公,你的女婿?!碧檬逡贿吤业念^一邊說,“我哥家的情況你是知道的,比你家好太多了。我哥是小學老師,領(lǐng)國家工資,我嫂會縫紉,有自己的縫紉機。只要四紅和我侄仔現(xiàn)在就定了親,你想想,我哥嫂他們家,能不幫你渡過眼前的困難嗎?”從韋家出來,我以為堂叔該帶我上街買糖果了。沒想到他說話不算數(shù),耍賴不帶我上街買糖果了。他語重心長地對我說:“你想想,我今天給你討了個老婆,難道不比一顆糖重要嗎?”我想想也是,服了他。從那以后,我真的把韋四紅當老婆一樣看待。②還有我的父親母親,也正兒八經(jīng)地把韋四紅當兒媳,他們時常讓我給她家送米,有肉吃的時候要分她家一半,每年給她家四姐妹各做一套衣裳。我在夢想中長大,上初中,升高中。③韋四紅在上嶺小學是我父親的學生,優(yōu)異得讓我父親贊不絕口,她除了學習成績好,唱歌跳舞也極具天賦。大學畢業(yè)那年,我分配在一所鄉(xiāng)中學,當老師。韋四紅在一部頗具影響力的電影里擔任主演,一炮走紅,成了明星。不久的一天,堂叔樊寶沙出現(xiàn)在了我在的鄉(xiāng)中學。他開門見山:“我是來勸說你放棄韋四紅的,你們不合適?!蔽抑弧芭丁币宦?,因為他一出現(xiàn)我就料到了來意。我四十歲那年,見了一回韋四紅。我在上嶺村過春節(jié),她正好回來。我作為我家的代表參加了她家的宴請。我忽然想起了堂叔樊寶沙,于是四處尋望,果然在宴席的主桌發(fā)現(xiàn)了他。我再見堂叔樊寶沙,又是十多年后,我五十四歲這年。我拿父親的骨灰,回上嶺村安葬。葬禮上,八十歲的堂叔樊寶沙凝視著我父親的遺像,眼睛里充滿著敬佩和深情,溫柔地對一旁的我說:“這輩子,你爸爸就委托我做了兩次說客。一次是你五歲那年,你爸知道韋光益要把女兒送人,便委托我去勸說韋光益,我借用了你,把韋光益給說服了。還有一次是你大學剛畢業(yè)工作,你爸委托我去勸你,不要再想著和韋四紅結(jié)婚成家。他的理由是差距太大。④你爸是個大善人吶,又是很有遠見的人。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你要理解你爸,也希望你能諒解我。”我看著堂叔樊寶沙,一個只有高小文化的說客,從他嘴里說出的話語,竟如深潭流出的水。靜美、干凈、甘甜……(選自《山花》2022年第1期,有刪改)文本二:進入新世紀以來,廣西作家凡一平的眾多小說被相繼改編為電影或者電視劇。凡一平被稱為“備受中國當代出品人、制片人、導演青睞的小說家”。從本質(zhì)上說,小說與影視都是講述故事的藝術(shù)樣式,都依靠故事來吸引讀者或者觀眾。作為一種文學體裁,小說有著各種各樣的敘事方式,凡一平選擇的是最傳統(tǒng)卻也最有效的一種:讓小說回歸故事,故事成為小說敘述的中心。可以說,講好故事是凡一平小說創(chuàng)作重要的美學追求。讀者在凡一平的小說中能夠體驗到故事的魅力,感受到故事對人物命運的掌控。(摘自胡國威《論凡一平小說的影視改編特質(zhì)》)6.(3分)下列對文本一中劃線句子的理解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句子①中“把目光投向了我”這一細節(jié)描寫表明堂叔和“我”父親在韋光益夫婦把女兒送人這件事的溝通上已達成默契。B.句子②通過敘寫“我”父母的系列行為,表明他們并不嫌貧愛富,真心希望韋四紅長大后嫁給“我”,成為他們的兒媳婦。C.句子③中寫“我”父親對韋四紅的“贊不絕口”,并肯定韋四紅的學習和藝術(shù)天賦,這暗示了韋四紅將來的發(fā)展前景。D.句子④通過堂叔的語言描寫,側(cè)面交代了堂叔作為說客對韋四紅家和我的勸說,都是因為“我”父親的善良和遠見。7.(3分)下列對文本相關(guān)內(nèi)容和藝術(shù)特色的分析鑒賞,正確的一項是(

)A.小說中“我”的作用主要是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如“我”站在堂叔樊寶沙一側(cè)不離開,是對樊寶沙整個勸說行為的鋪墊。B.小說寫樊寶沙掐指算命勸服了韋光益,在表現(xiàn)樊寶沙這個“說客”形象的時候,暗含了作者對鄉(xiāng)村落后觀念的批判。C.小說通過描寫樊寶沙勸說韋光益夫婦不要把女兒送人這件事,展現(xiàn)了當時農(nóng)村社會的貧窮與落后以及人性的復雜。D.文本二指出“講好故事是凡一平小說創(chuàng)作重要的美學追求”,這是他的小說能夠被改編為影視作品的重要原因之一。8.(4分)文學鑒賞課上,同學們對文本一的人物展開了激烈討論,一種觀點認為主要塑造堂叔樊寶沙,一種觀點認為主要表現(xiàn)“我”的父親。你贊同哪一種觀點?為什么?9.(6分)文本二指出,“依靠故事來吸引讀者或者觀眾”“讓小說回歸故事,故事成為小說敘述的中心”。請從敘述人稱和線索兩個角度簡要分析文本一是怎樣使故事吸引讀者的。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題。漢武帝元朔三年。初,匈奴降者言:“月氏故居敦煌、祁連間,為強國,匈奴冒頓攻破之。老上單于殺月氏王,以其頭為飲器,余眾遁逃遠去,怨匈奴,無與共擊之?!鄙夏寄芡ㄊ乖率险?,漢中張騫以郎應募,出隴西,徑匈奴中,單于得之,留騫十余歲。騫得間亡,鄉(xiāng)月氏西走,之大宛。大宛為發(fā)導譯抵康居,傳致大月氏。大月氏太子為王,既擊大夏,分其地而居之,地肥饒,少寇,殊無報胡之心。騫留歲余竟不能得月氏要領(lǐng)乃還并南山復為匈奴所得。留歲余,匈奴國內(nèi)亂,騫乃與堂邑氏奴甘父逃歸。上拜騫為太中大夫,甘父為奉使君。張騫具為天子言西域諸國風俗,天子既聞大宛及大夏之屬,皆大國,而兵弱,貴漢財物;其北有大月氏、康居之屬,兵強,可以賂遺設利朝也。誠得而以義屬之,則廣地萬里,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元鼎二年,渾邪王既降漢,自鹽澤以東空無匈奴,西域道可通。于是張騫建言:“烏孫王昆莫本為匈奴臣,后兵稍強,不肯復朝事匈奴,匈奴攻不勝而遠之。今誠以此時厚幣賂烏孫,招以益東,居故渾邪之地,與漢結(jié)昆弟。既連烏孫,自其西大夏之屬皆可招來而為外臣?!碧熳右詾槿?,拜騫為中郎將,將三百人,赍金幣帛直數(shù)千巨萬,多持節(jié)副使,遣之他旁國。騫既至烏孫,昆莫見騫,禮節(jié)甚倨。騫諭指曰:“烏孫能東居故地,則漢遣公主為夫人,結(jié)為兄弟,共距匈奴?!睘鯇O自以遠漢,未知其大?。凰胤傩倥站?,其大臣皆畏匈奴,不欲移徙。騫因分遣副使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及諸旁國。烏孫發(fā)譯道送騫還,使數(shù)十人,隨騫報謝,因令窺漢大小。是歲騫還,拜為大行。后歲余,騫所遣使通大夏之屬者皆頗與其人俱來,于是西域始通于漢矣。(節(jié)選自《通鑒紀事本末·漢通西域》,有刪改)10.(3分)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在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騫A留B歲余C竟不能得D月氏E要領(lǐng)F乃還G并南山11.(3分)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月氏故居敦煌、祁連間”與白居易《琵琶行》“暮去朝來顏色故”中的“故”意義不同。B.“傳致大月氏”與荀子《勸學》“非利足也,而致千里”的“致”意義不同。C.“自其西大夏之屬”的“屬”與韓愈《師說》“郯子之徒”的“徒”用法相同,都表示“某一類”。D.“因令窺漢大小”與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我欲因之夢吳越”的“因”意義不同。12.(3分)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匈奴與月氏爆發(fā)戰(zhàn)爭沖突,月氏戰(zhàn)敗,國君被殺,其余的月氏人逃到遠方,心中怨恨匈奴,可是不敢主動攻擊匈奴。B.張騫首次出使并不順利,輾轉(zhuǎn)多國未能達成目的,但他向漢武帝報告了西域各國的情況,為對西域的國策提供了參考。C.匈奴渾邪王投降漢朝,去往西域的道路變得暢通。漢武帝采納了張騫對待西域各國政策的建議,派張騫再度出使。D.烏孫開始對張騫的態(tài)度十分傲慢,直到張騫分別派副使與西域其他國家建立了來往關(guān)系后,烏孫的態(tài)度才有所轉(zhuǎn)變。13.(8分)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騫得間亡,鄉(xiāng)月氏西走,之大宛。(2)今誠以此時厚幣賂烏孫,招以益東,居故渾邪之地,與漢結(jié)昆弟。14.(3分)西域諸國不敢與匈奴對抗的原因有哪些,請結(jié)合文本簡要概括。(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完成15-16小題。己卯夏憂雨偶作(宋)杜范昨者憂不足,今者厭有余。垂垂匝曉夕,滟滟①平澮渠。苗事方用壯,過潦非所虞。但慮盈與虧,理或相乘除。它日儻②望霓,神貺③俱墮虛。造物原有終,屯膏④時其輸。自此大有年⑤,大書⑥不一書。飽飯樂田社,一官徒區(qū)區(qū)?!咀⑨尅竣黉黉伲河?。②儻:同“倘”。③神貺(kuàng):神靈的恩賜。④屯膏:吝嗇恩澤。⑤大有年:指豐年。⑥大書:鄭重記載。15.(3分)對詩句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A.“垂垂匝曉夕,滟滟平澮渠”意為雨水綿延不絕,溝渠即將滿溢。B.“苗事方用壯,過潦非所虞”意為禾苗需要雨水滋潤,越多越好。C.“它日儻望霓,神貺俱墮虛”意為希望神靈在凡人祈雨時不要失信。D.“造物愿有終,屯膏時其輸”意為希望上天不要吝惜恩澤,及時布雨。16.(6分)詩歌題目中的“憂”字意蘊豐富,請結(jié)合全詩加以賞析。(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本題6分)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元宵之夜,小慧看到街上車流涌動的景象,不由得聯(lián)想起辛棄疾《青玉案·元夕》中“”一句;看到煙花綻放于夜空,又不禁吟誦出本詞中的“”。(2)學習了《報任安書》之后,小剛覺得古代先賢頑強不屈、忍辱負重的素材可以運用到作文中,他想引用其中表現(xiàn)周文王和孔子的兩句:“;?!保?)“長安”在今陜西西安,而在一些詩句中,常用它借指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開封)。如“,”。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近段時間,“人生,易如反掌”這句臺詞,在網(wǎng)絡上熱度頗高。耳熟能祥的話,為何能拔動網(wǎng)友心舷?原來,這句外文電視劇的臺詞,本可直譯為“人生超簡單的”,翻譯卻用心地配合劇中角色攤開手掌的動作,將其意譯為“人生,易如反掌”,使表達更加貼切生動。翻譯,①不僅是語言的轉(zhuǎn)換,②而是文化的交流。③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