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文言文18《魚我所欲也》
一、作者簡介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城東南)人,戰(zhàn)國時
期的思想家。他是儒家學(xué)派的代表人物,地位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稱,
有“亞圣”之稱。有《孟子》一書傳世?!睹献印烽L于言辭,其文氣勢磅礴,論證
嚴密,富有說服力和感染力,對后來散文的發(fā)展有很大的影響。
二、問題歸納
1.文章開頭寫“魚”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魚和熊掌價值不同,魚普通而熊掌珍貴。二者不能同時得到,必然舍棄魚而選
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義的價值也不同.正義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時
得到的情況下,必須舍棄生命選取正義。這里運用了類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義”
的中心論點。
2.“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中“所欲”“所惡”可以指哪些事情?
這里的“所欲”應(yīng)指正義的事業(yè),如為人民謀福利,為了國家建設(shè),為了別人
的安危等。這里的“所惡”應(yīng)指不正義的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變革命,貪污
受賄,濫用職權(quán),殺人放火等。
3.“故患有所不辟”中“患”指什么?“非獨賢者有是心”中“是心”指什么?
前者指遭到迫害,遇到生命危險等。后者指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
是非之心等這些善心。
4.“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這句話用了哪些
修辭手法?有何作用?
此題第二問運用排比句表達效果分析法和反問句表達效果分析法。先用了一組
排比句,把“向”和“今”進行對比,斥責(zé)了那些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
窮乏者得我”而拋掉禮義的人,氣勢恢弘;再用一個反問句,極有力地指出這種
做法應(yīng)該停止,語氣嚴厲。這句話通過排比、對比、反問,強烈譴責(zé)了那些見利忘
“義”的人,說理透辟,論證雄辯。
5.“失其本心”中的“本心”指的是什么?
“本心”指人生下來所固有的善的本性,就是“羞惡之心”,就是“義”。
6.本文論證是如何展開的?
由設(shè)喻引出論點“舍生而取義者也”,接著運用嚴密的邏輯推理展開分析論證。
第一步是通過對喜愛的東西和厭惡的東西的分析,闡明了為了“義”(有甚于生者)
可以“舍生”(不為茍得),即使死掉(患有所不避),也不做無“義”的事。第
二步是假設(shè)推理,設(shè)想如果人們所喜愛的沒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如果人們所厭惡的
沒有比死亡更厲害的,那么只要保全生命,躲避死亡,就什么事都能干出來。通過
正反兩方面進行推理分析,接著又舉例進一步論證。
三、課文主題
本文通過比喻引出中心論點,然后從正反兩方面論述“舍生取義”是人的本心;
最后列舉兩個事例強調(diào)了“義”高于生命,見利忘義是喪失人的本心。
《魚我所欲也》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jidn),舍魚而取熊掌者
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
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gbu)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
故患(huan)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
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
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
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譯文】
魚,是我想要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要得到的,(如果)兩者不能同時獲得,
(那么我就)舍棄魚而選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想要得到的,正義,也是我想要得
到的,(如果)兩者不能同時獲得,(我就)舍棄生命而選取正義。生命也是我想
要得到的,所追求的(東西)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干茍且得到生
命的事。死亡也是我所厭惡的(事情)有比死亡更厲害的,所以(即使)有禍患,
(我)也不躲避。如果人們所追求的(東西)沒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
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使用呢?如果人們所厭惡的(事情)沒有比死亡更厲
害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禍患(而保全生命)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用呢?由于這
個原因,有可以獲得生存的手段而不使用(的人);由于這個原因,有可以避免禍
患而不采用(的人)。因為這個緣故(人們)所追求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厭惡
的有比死亡更厲害的。不只是賢德的人有這種思想,人人都有這種思想,只不過賢
德的人能夠不喪失罷了。
一簞(ddn)食,一豆羹(geng),得之則生,弗(fii)得則死。呼爾而與之,
行道之人弗受;蹴(cii)爾而與之,乞人不屑(xiC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yii)?鄉(xiāng)為身死而
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
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譯文】
一筐飯,一碗湯,得到它可以活,得不到就會死。(然而)如果盛氣凌人喊叫
著給人(吃),路上饑餓的行人不會接受;(將食物)踩踏過才給人家,乞丐也不
屑于接受。不管是否符合禮與義就接受優(yōu)厚的俸祿,優(yōu)厚的俸祿對我有什么好處呢!
(接受這些俸祿)是為了宮室的華美,妻妾的侍奉,所認識的貧苦人感激我的恩德
嗎?從前為了(禮義)舍身死亡也不接受,現(xiàn)在卻為了宮室的華美接受了;從前為
了(禮義)舍身死亡也不接受,現(xiàn)在卻為了妻妾的侍奉接受了;從前為了(禮義)
舍身死亡也不接受,現(xiàn)在卻為了那些認識的貧苦人感激我的恩德接受了;這種(做
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嗎?這就叫作喪失了自己的天性。
一、名句名篇默寫
1.(2022下?九年級課時練習(xí))按要求默寫填空。
(1)作者說人人都有向善之心,而賢者能一直保持這種心的句子是"________
(2)在文中承上啟下,從人們熟知的生活現(xiàn)象談起的句子是",
(3)與《禮記》中記載的“不食嗟來之食”的典故意思一致的句子是
【答案】(1)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2)一簞食一豆羹
得之則生弗得則死(3)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詳解】考查理解性默寫。顧名思義,理解了才能默寫出來;理解了才能記得久、記得牢。只是搖頭晃腦
不加理解的背是沒用的,因為你所記憶的東西,能用的地方,遠遠不止于默寫這點范疇。所以平時一定要
加強理解性默寫的訓(xùn)練。根據(jù)題干與詩文內(nèi)容選準詩句是作答的關(guān)鍵。要注意"喪""簞""羹""蹴"等字詞的書
寫。
2.(2020下?九年級課時練習(xí))根據(jù)提示默寫填空。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體現(xiàn)“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與“不食嗟來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
【答案】(1)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2)非
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3)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詳解】本題考查理解默寫能力。一要用課文中的原句作答;二要仔細審題,篩選最恰當?shù)恼Z句;三要避
免寫錯別字,漏字。注意“兼〃"蹴爾"的正確書寫。"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J翻譯:
不僅賢人有這種本性,人人都有,不過賢人能夠不喪失(它)罷了。理解:在孟子看來,人性天生就是
善良的?!百t者”能夠做到舍生取義,是因為他們能夠一直保有善良的品行。然而,這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
到的。
二、文言文閱讀
(2023?山東威海?統(tǒng)考中考真題)閱讀下列語段,完成下面小題。
【甲】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
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令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
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亭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傻人之所惡
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西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
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
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勺?鄉(xiāng)歸身死而不受,
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信我而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孟子?告子上》
【乙】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
去也。君子去仁,惡乎①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
一一《論語?里仁》
【注釋】①惡(wU)乎:怎樣。②造次:急促、倉猝。③顛沛:用以形容人事困頓,社會動亂。
3.下列句中加點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①當生而取義者也②其人畬然大喜
B.①故審有所不辟也②生于憂中,死于安樂
C.①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②上使外將兵
D.①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②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4.下列句中加點詞語意義與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A.①由是則生財有不用也②予獨愛蓮之出淤泥畫不染
B.①所識窮乏者得我與②為是其智弗若與
C.①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②為人謀而不忠乎
D.①不以其道得之②策之不以其道
5.與【甲】文中"魚,我所欲也”句式不同的一項是()
A.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B.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
C.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哪也
D.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
6.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文中畫線句子。
①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②君子去仁,惡乎成名!
7.【甲】【乙】兩文闡述的觀點是,請另舉兩個事例證明這一觀點。
【答案】3.B4.C5.A6.①不僅賢人有這種本性,人人都有,不過賢人能夠不喪失(它)
罷了。
②君子背離了仁的準則,怎么能夠成名呢?7.在生和義不能兼顧時,要舍生取義。參考
示例:鄧世昌誓死保家衛(wèi)國,李大釗為信仰慷慨就義,董存瑞舍身炸碉堡,鄧稼先為科研事業(yè)奉獻終生。
(符合要求即可,只舉出一例不得分)
【解析】3.本題考查理解文言實詞的能力。
A.舍:①舍棄;②通"釋",解除,消除;
B.患:均為“災(zāi)禍,禍患”;
C.使:①假使,如果;②派遣;
D.得:①感激;②大概,"得無"固定搭配,表推測;
故選Bo
4.本題考查理解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而:均為連詞,表轉(zhuǎn)折,可譯為"卻,但是";
B.與:均為句末語氣詞,表疑問;
C.為:①介詞,為了;②介詞,替,給;
D.以:均為介詞,用;
故選C。
5.本題考查理解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題干中的句子為判斷句。句意:魚是我所想要的。
A.句式為倒裝句。句意:這樣之后,就知道常在憂愁禍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在安逸快樂之中可以使人死
亡的道理了。
B.句式為判斷句,"為"表判斷。句意:中間戴著高高的帽子并且有很多胡須的人是蘇東坡。
C.句式為判斷句,"......者,......也"表判斷。句意:一眼望去,樹木茂盛,又幽深又秀麗的,是瑯珊山。
D.句式為判斷句,"......者也"表判斷。句意:弈秋是全國最擅長下棋的人。
故選Ao
6.本題考查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①"非獨",不只,不僅;"是",這;"勿喪",不喪失;"耳",罷了。
②"去",舍棄,背離;"惡",咱們。
7.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并篩選整合信息的能力。
從【甲】文"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和【乙】文"君子去仁,
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可以看出兩文都在強調(diào)"義""仁",故兩文的觀點為:在生和義不能兼顧時,
要舍生取義。
示例:錢學(xué)森放棄國外優(yōu)厚的待遇依然回國,獻身祖國國防事業(yè);文天祥不懼敵人威逼利誘,寧死不屈。
【點睛】參考譯文:
【甲】魚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棄魚
而選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義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這兩樣?xùn)|西不能同時都具有的話,那么我
就只好犧牲生命而選取道義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所以我不做
茍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厭惡的,但我所厭惡的還有超過死亡的事,因此有的災(zāi)禍我也不躲避。如果人
們所想要的東西沒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夠用來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樣不可以采用呢?如果
人們所厭惡的事情沒有超過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禍患的辦法為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種手段就能
夠活命,可是有的人卻不肯采用;采用某種辦法就能夠躲避災(zāi)禍,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見,他
們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那就是"義");他們所厭惡的,有比死亡更嚴重的事(那就是"不義")O
不僅賢人有這種心,人人都有,只不過賢能的人不喪失罷了。
一碗食物,一碗湯,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它就會餓死。如果盛氣凌人地呼喝著給他吃,饑餓的
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腳踢給別人吃,就連乞丐也會因輕視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祿卻不辨是否合乎禮義就接
受了它。這樣,高官厚祿對我有什么好處呢?是為了住宅的華麗、妻妾的侍奉和認識的窮人感激我嗎?以
前有人為了大義寧死也不愿接受,現(xiàn)在卻為了住宅的華麗接受了它;以前有人為了大義寧死也不愿接受,
現(xiàn)在卻為了妻妾的侍奉接受了它;以前有人為了大義寧死也不愿接受,現(xiàn)在為了認識的窮人感激自己接受
了它。這種做法難道不應(yīng)該停止嗎?這就叫做喪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惡之心。
【乙】孔子說:"富裕和顯貴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當?shù)姆椒ǖ玫剿?,就不會去享受的;?/p>
窮與低賤是人人都厭惡的,但不用正當?shù)姆椒ㄈ[脫它,就不會擺脫的。君子如果離開了仁德,又怎么能
叫君子呢?君子沒有一頓飯的時間背離仁德的,就是在最緊迫的時刻也必須按照仁德辦事,就是在顛沛流
離的時候,也一定會按仁德去辦事的。"
8.(2023?湖南張家界?統(tǒng)考模擬預(yù)測)閱讀下面的文言文語段,完成問題。
【甲】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
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
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
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
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
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
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節(jié)選自《魚我所欲也》)
【乙】
任人有問屋廬子曰:“禮與食孰重?”日:“禮重?!?/p>
日:“以禮食,則饑而死;不以禮食,則得食,必以禮乎?”屋廬子不能對,明日之鄒以告孟子。
孟子日:“于答是也何有?不揣?其本,而齊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樓。金重于羽者,豈謂一
內(nèi)金與一輿②羽之謂戰(zhàn)?取食之重者與禮之輕者而比之奚翅食重?往應(yīng)之曰:'軫③兄之臂而奪之食,則得
食;不軫,則不得食,則將軫之乎?
(選自《孟子?告子下》,有刪改)
【注釋】①揣:比較,后面的"齊"也是同義。②輿:車。③軫(zhen):扭。
⑴下列各項中加點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故審有所不辟也無凍餒之審矣
B.是亦不可以弓乎骨弓盡矣
C.豈謂一內(nèi)金是可謂善學(xué)者矣
D.則不得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⑵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②屋廬子不能對,明日之鄒以告孟子。
(3)請用"/”給文中畫線的句子斷句。
取食之重者與禮之輕者而比之奚翅食重
⑷兩文都認為"禮"比"食"重要,但也有人認為“在生存面前,一切都要讓步",你覺得這兩個觀點是否矛盾?
請說說理由。
【答案】⑴C
⑵①假如人們所喜愛的東西沒有超過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夠用來求得生存的手段,什么(手段)不用呢?
②屋廬子不能回答,第二天就到鄒國,把這話告訴了孟子。
(3)取食之重者/與禮之輕者而比之/奚翅食重
⑷示例:不矛盾。生存固然非常重要,"食"的本質(zhì)就是代表生存,如果沒有生存,那再多的東西也失去了
它的意義。然而,如果生存需要靠舍棄道德才能實現(xiàn),這樣的生存又有什么意義呢?因此,不違背道義、
保持本心的生存,才是真正的生存。
【詳解】(1)本題考查一詞多義。
A.禍患、災(zāi)難/憂患;
B.停止/已經(jīng);
C.兩個"謂"都理解為"說";
D.能夠/領(lǐng)會:
故選C。
(2)本題考查文言文翻譯。翻譯時應(yīng)注意如下重點字詞的意思:
(1)如使:假如。人之所欲:人們所想要的東西。莫:沒有。甚于生:超過生命。甚:超過。于:比。
則:那么。凡:凡是。得生者:能夠用來求得生存的手段。何:什么。
(2)對:回答。明日:第二天。之:去,至I]。以:把。告:告訴。"以告孟子”是省略句,完整的句子是"以
(之)告(于)孟子"。
(3)本題考查文言文短句。短句時可結(jié)合句意和語法結(jié)構(gòu)以及重點字詞來分析。
“取食之重者”是動賓短語,在句子里作主語,其后應(yīng)斷開;“與禮之輕者而比之"在句子里做謂語和賓語,
其后應(yīng)斷開;"奚"作為疑問詞,通常用在句首,因此"奚"的前面應(yīng)斷開;句意:拿吃的重要方面和禮的細
節(jié)相比較,何止于吃的重要?故斷句為:取食之重者/與禮之輕者而比之/奚翅食重。
(4)本題考查內(nèi)容理解。首先回答不矛盾,然后結(jié)合文章內(nèi)容來分析作答。
結(jié)合甲文"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是亦
不可以己乎?此之謂失其本心”可知,生存固然非常重要,"食"的本質(zhì)就是代表生存,只有生存,外在的東
西才有意義。再結(jié)合"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
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可知,如果生存需要靠舍棄道德才能實現(xiàn),這樣
的生存則是茍且偷生,毫無意義,因此不違背道義并堅守本心的生存之道才是我們應(yīng)該追求的。
【點睛】參考譯文:
(甲)魚,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都得到的話,那么我就
只好放棄魚而選取熊掌了。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正義,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都
得到的話,那么我就只好犧牲生命而選取道義了。生命是我所喜愛的,但我所喜愛的還有勝過生命的東西,
所以我不做茍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厭惡的,但我所厭惡的還有超過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災(zāi)禍我不躲避。
如果人們所喜愛的東西沒有超過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夠用來求得生存的手段,如果人們所厭惡的事情沒有
超過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夠用來逃避災(zāi)禍的壞事,采用某種手段就能夠活命,可是有的人卻不肯采用;采
用某種辦法就能夠躲避災(zāi)禍,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見,他們所喜愛的有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
但我所厭惡的還有超過死亡的事,不僅賢人有這種本性,人人都有,只不過有賢能的人不喪失罷了。
一碗飯,一碗湯,吃了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它就會餓死??墒禽p蔑地呼喝著給人吃,饑餓的行人也不
愿接受;用腳踢給別人吃,乞丐也因輕視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祿卻不辨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它。這樣,
高官厚祿對我有什么好處呢?是為了住宅的華麗,妻妾的侍奉和熟識的窮人感激我嗎?從前有人為了道義
寧愿死也不愿接受別人的施舍,現(xiàn)在卻為了住宅的華麗卻接受了它;從前有人為了道義寧愿死也不愿接受
別人的施舍,現(xiàn)在有人卻為了妻妾的侍奉卻接受了它;從前有人為了道義寧愿死也不愿接受別人的施舍,
如今有人卻為了讓所認識窮困貧乏的人感激他們的恩德而接受了它。這種行為難道不可以停止嗎?這就叫
做喪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乙)有一位任國人問屋廬子說:"禮和食哪個重要?"屋廬子說:禮重要。
任國人問道:"如果守禮法找吃的,會餓死;不守禮法找吃的,能找到吃的,那一定要守禮法嗎?”屋
廬子答不上來,第二天去鄒國時,把這話告訴了孟子。
孟子說:"回答這個問題有什么困難呢?如果不比較基礎(chǔ)的高低是否一致,只比較頂端,那么,一塊
一寸見方的木頭可以使它高過尖頂高樓。我們說金屬比羽毛重,難道是說一個衣帶鉤的金屬比一車羽毛還
重嗎?拿吃的重要方面和禮的細節(jié)相比較,何止于吃的重要?拿娶妻的重要方面和禮的細節(jié)相比較,何止
于娶妻重要?你去這樣答復(fù)他:扭折哥哥的胳膊,搶奪他的食物,就可以得到吃的;不扭,便得不到吃的,
那會去扭嗎?”
(2023?廣東茂名?校聯(lián)考一模)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甲】
魚我所欲也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
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茗得也;死亦我所惡,
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妲使人之所欲甚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煮何丕用也?_便人之所遙甚甚
土生煮屋則幾可必避避翥何丕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
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熟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
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借我與?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
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9.解釋文中加點詞語的意思。
(1)故不為,得()(2)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3)摩爾而與之()
10.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
(2)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
【乙】
《春秋》之所治?,人與我也。所以治人與我者,仁與義也。以仁安人,以義正我。故仁之為言人也②,
義之為言我也,言名以別矣?。仁之于人,義之于我者,不可不察也。眾人不察,乃反以仁自裕④,而以義
設(shè)⑤人,詭其處而逆其理⑥,鮮不亂矣。是故人莫欲亂而大抵常亂以暗于人我之分而不省仁義之所在也。
仁之法⑦在愛人,不在愛我;義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我不自正,雖能正人,弗予為義;人不被其愛,
雖厚自愛,不予為仁。
(摘編自董仲舒《春秋繁露?仁義法》)
注釋:①治:研究。②該句大意:"仁”說的是如何對待他人。③該句大意:命名不同就是為了區(qū)別仁和
義。④裕:這里是寬待的意思。⑤設(shè):這里指要求。⑥該句大意:混淆了二者的關(guān)系,違背了這一道理。
⑦法:標準。
11.解釋文中加點詞語的意思。
(1)鰥不亂矣()(2)歲予為義()
12.請用"/"給文中畫線的句子斷句。
是故人莫欲亂而大抵常亂以暗于人我之分而不省仁義之所在也。
13.古人在論證觀點時常從反面著筆,如《誡子書》中“非寧靜無以致遠"就從反面強調(diào)了靜的重要性。【甲】
文和【乙】文也有類似的寫法,請結(jié)合【甲】【乙】兩文中畫波浪線的語句簡要分析。
【答案】9.茍且同"德",感恩,感激踩踏10.(1)由此可見(因此),他們所喜愛
的有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那就是"義");但我所厭惡的還有超過死亡的事。
(2)(可是有的人)見了優(yōu)厚俸祿卻不辨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這樣,優(yōu)厚的俸祿對我有什么好處呢?
11.少不12.是故人莫欲亂/而大抵常亂/以暗于人我之分/而不省仁義之所在也13.甲
文:"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
為也"中,兩個"不"字從反面強調(diào)了"義"的重要性。乙文:"鮮不亂矣""仁之法在愛人,不在愛我;義之法在
正我,不在正人"中,三個"不"字從反面闡述人們不明白別人和自己的分別,不明白仁義(分別施用)在何
處,這樣會帶來災(zāi)禍,強調(diào)了區(qū)別"仁""義"的重要性。
【解析】9.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的用
法,如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xiàn)象。
(1)句意:所以我不做茍且偷生的事。茍:茍且。
(2)句意:是為了住宅的華麗、妻妾的侍奉和認識的窮人感激我嗎?得:同"德",感恩,感激。
(3)句意:用腳踢給別人吃。蹴:踩踏。
10.本題考查學(xué)生對句子翻譯能力。我們在翻譯句子時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
情況,如遇倒裝句就要按現(xiàn)代語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譯時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補充完整。重點詞有:
(1)是故:由此可見,因此;所欲:所喜愛的;甚于:超過;所惡:所厭惡的;
(2)萬鐘:優(yōu)厚俸祿;辯:同"辨",辨別;何加:有什么益處。
11.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的用法,如通
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xiàn)象。
(1)句意:(社會)卻很少不混亂。鮮:少。
(2)句意:也不能稱為義。弗:不。
12.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根據(jù)文言文斷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結(jié)合語法,然后斷句。
句意:之所以沒有人愿意混亂,(社會)卻卻大多常?;靵y,因為不明自別人和自己的分別,所以不明白
仁義(分別施用)在何處。
第一個"而"表轉(zhuǎn)折,在其前斷一處。"以",因為;與第二個"而"表因果關(guān)系,在"以""而"其前斷一處;
故斷為:是故人莫欲亂/而大抵常亂/以暗于人我之分/而不省仁義之所在也。
13.本題考查內(nèi)容理解。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
意思是:如果人們所想要的東西沒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夠用來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樣不可
以采用呢?如果人們所厭惡的事情沒有超過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禍患的辦法為什么不可以做呢?如
果人們追求的只是"生",厭惡的事沒有超過死亡的,那什么事都能做出來,兩個"不"字,從反面強調(diào)了"義”
的重要性。
“眾人不察,乃反以仁自裕,而以義設(shè)人,詭其處而逆其理,鮮不亂矣”意思是:許多人不明察(這一點),
竟然反過來用仁寬待自己,用又要求別人,混淆了二者的關(guān)系,違背了這一道理,(社會)少有不混亂的。
"仁之法在愛人,不在愛我;義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意思是:仁義的要求在于愛別人,不在于愛自己;
義的法則在于端正自己,不在于端正別人。點明了混淆了"仁"與"義"的對象(二者的關(guān)系),違背"以仁安
人,以義正我”的道理,社會就會混亂,三個"不"字從反面闡述人們不明白別人和自己的分別,不明白仁義
(分別施用)在何處,這樣會帶來災(zāi)禍,強調(diào)了區(qū)別"仁""義"的重要性;最后再次強調(diào)"仁"與"義"的受用對
象。
【點睛】【甲】參考譯文:
魚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棄魚而選取熊掌
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義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這兩樣?xùn)|西不能同時都具有的話,那么我就只好犧牲
生命而選取道義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所以我不做茍且偷生的
事。死亡是我所厭惡的,但我所厭惡的還有超過死亡的事,因此有的災(zāi)禍我也不躲避。如果人們所想要的
東西沒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夠用來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樣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們所厭惡
的事情沒有超過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禍患的辦法為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種手段就能夠活命,可
是有的人卻不肯采用;采用某種辦法就能夠躲避災(zāi)禍,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見,他們所想要的
有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那就是"義");他們所厭惡的,有比死亡更嚴重的事(那就是"不義")。不僅賢
人有這種心,人人都有,只不過賢能的人不喪失罷了。
一碗食物,一碗湯,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它就會餓死。如果盛氣凌人地呼喝著給他吃,饑餓的行人
也不愿接受;用腳踢給別人吃,就連乞丐也會因輕視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祿卻不辨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
它。這樣,高官厚祿對我有什么好處呢?是為了住宅的華麗、妻妾的侍奉和認識的窮人感激我嗎?以前有
人為了大義寧死也不愿接受,現(xiàn)在卻為了住宅的華麗接受了它;以前有人為了大義寧死也不愿接受,現(xiàn)在
卻為了妻妾的侍奉接受了它;以前有人為了大義寧死也不愿接受,現(xiàn)在為了認識的窮人感激自己接受了它。
這種做法難道不應(yīng)該停止嗎?這就叫做喪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惡之心。
【乙】參考譯文:
《春秋》研究的,是別人和自己(的關(guān)系)。用來研究別人和自己(之間關(guān)系)的,是仁和義。用仁安定
別人,用義端正自己。所以“仁”說的是如何對待他人,“義"說的是自己該如何做,命名不同就是為了區(qū)別
仁和義。仁對于別人(的作用),義對于自己的作用,是不可以不明察的。許多人不明察(這一點),竟
然反過來用仁寬待自己,用又要求別人,混淆了二者的關(guān)系,違背了這一道理,(社會)少有不混亂的。
之所以沒有人愿意混亂,(社會)卻卻大多常常混亂,因為不明自別人和自己的分別,所以不明白仁義(分
別施用)在何處。仁義的要求在于愛別人,不在于愛自己;義的法則在于端正自己,不在于端正別人。自
己不端正,即使能夠端正別人,也不能稱為義;別人沒有蒙受他的愛,即使(他)非常愛自己,也不能稱
為仁。
(2023?湖北?校聯(lián)考一模)閱讀下面的兩篇文言文,回答問題。
【甲】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
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
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
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
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選自《魚我所欲也》)
【乙】
荀巨伯遠看友人疾,值①胡賊攻郡②。友人語巨伯日:“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遠來相視,子令
吾去,敗義以求生,豈荀巨伯所行邪?”賊既至,謂巨伯日:“大軍至,一郡盡空,汝何男子,而敢獨止?”
巨伯日:“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寧以吾身代友人命?!辟\相謂曰:"我輩無義之人,而入有義之國!”遂班軍而
還,一郡并獲全。
(選自《世說新語?德行》)
【注釋】①值:恰逢,趕上。②郡:古代的行政區(qū)劃,這里指城。
14.解釋下列加點字的意思。
(1)死亦我所判)(2)故患有所不辟也()
(3)荀巨伯恒看友人疾()(4)不忍爭之()
15.下面各組句子中,加點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二者不可得兼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B.故事有所不辟也又審無碩師名人與游
C.所欲有甚于生者萬鐘于我何加焉
D.行道之人弗受弗之怠
16.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2)友人語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
17.請用"/"為【乙】文劃波浪線句子斷句。(劃兩處)
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寧以吾身代友人命
18.孟子認為在“生"與"義"處于兩難選擇時,應(yīng)舍生取義。請簡要說說巨伯是怎樣踐行這一主張的?
【答案】14.討厭,憎恨。辟同"避",躲避。到遠方。丟下,舍棄。15.D16.(1)
不僅賢人有這種本性,人人都有,只不過賢能的人不喪失罷了。
(2)朋友對巨伯說:"我如今就要死去了,你趕緊離開!"17.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寧以吾身代友人命
18.荀巨伯趕很遠的路去看望生病的友人,這是"義"。胡賊攻郡時,堅決不離開友人,愿意犧牲自己性命
來保全友人,體現(xiàn)了他"舍生取義"的精神。
【解析】14.本題考查對重點文言詞語含義的理解。理解文言詞語的含義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
詞類活用、一詞多義和古今異義詞等。
(1)"死亦我所惡”的句意是:死亡是我所厭惡的。惡:討厭,憎恨。
(2)"故患有所不辟也”的句意是:所以有的災(zāi)禍我不躲避。辟:同"避",躲避。
(3)"荀巨伯遠看友人疾”的句意是:荀巨伯到遠方看望生病的朋友。遠:到遠方。
(4)"不忍委之”的句意是:不忍心舍棄他而離開。委:丟下,舍棄。
15.本題考查對文言詞語一詞多義的理解。
A.得:得到/領(lǐng)悟,領(lǐng)會;
B.患:禍患/擔(dān)心;
C.于:比/對
D.弗:都是"不";
故選D。
16.本題考查翻譯文言語句的能力。
(1)句中的“獨(只)、是心(這種思想)、皆(全,都)、喪(喪失)”幾個詞是重點詞語。
(2)句中的“語(告訴,對......說)、子(你)、去(離開)”幾個詞是重點詞語。
17.本題考查文言文語句的句讀。在整體感知文章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根據(jù)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進行句讀;
同時也可利用虛詞來輔助句讀。語句"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寧以吾身代友人命”的意思是:我的朋友身患重病,
我不忍心舍棄他而離開,寧愿用我的性命來換取朋友的生命。"友人有疾"與"不忍委之"是因果關(guān)系,"寧以
吾身代友人命"是"不忍委之”的目的。根據(jù)句子之間的關(guān)系,正確的句讀是: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寧以吾身
代友人命。
18.本題考查對文章內(nèi)容和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根據(jù)乙文荀巨伯去探望重病的朋友時,“值胡賊攻郡。
友人語巨伯日:’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日:’遠來相視,子令吾去,敗義以求生,豈荀巨伯所行邪?
可知,胡賊攻打城池,荀巨伯有生命危險,不聽朋友的勸離,而是選擇留下;“賤既至,謂巨伯曰:‘大軍
至,一郡盡空,汝何男子,而敢獨止?‘巨伯日:‘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寧以吾身代友人命?!?可知,荀巨
伯冒著生命危險也要保護他的朋友,這就是舍生取義。據(jù)此概括理解分析作答。
【點睛】參考譯文:
[甲]魚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得到,那么我寧愿舍棄魚而選
取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正義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這兩樣?xùn)|西不能同時得到,那么我寧愿犧牲生命
而選取大義。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還有勝過生命的,所以我不做茍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
厭惡的,但我所厭惡的還有超過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災(zāi)禍我不躲避。如果人們所想要的東西沒有比生命更
重要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又有什么手段不可用呢?如果人們所厭惡的事情沒有超過死
亡的,那么凡是能夠用來逃避災(zāi)禍的壞事,哪一樁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種手段就能夠活命,可是有的人卻
不肯采用;采用某種辦法就能夠躲避災(zāi)禍,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見,他們所喜愛的有比生命更
寶貴的東西(那就是"義");他們所厭惡的,有比死亡更嚴重的事(那就是"不義")。不僅賢人有這種思
想,人人都有,只不過是賢人能夠不丟掉罷了。
[乙]荀巨伯到遠方看望生病的朋友,正好遇上胡人來攻城。朋友對荀巨伯說:"我如今是快死的人了,
你趕快離開吧!"荀巨伯說:"我遠道而來看望你,你卻要我離開;敗壞道義來求生,這難道是我荀巨伯做
的事嗎?"胡人軍隊已經(jīng)來到,問荀巨伯說:"大軍一到,整個城都空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獨自停留在這
里?"荀巨伯回答說:"我的朋友身患重病,我不忍心舍棄他而離開,寧愿用我的性命來換取朋友的生命。"
胡兵聽后相互議論說到:"我們這些不懂道義的人,卻要攻入這個講究道義的國家!"于是調(diào)回外出打仗的
軍隊,使整個城都因此獲救。
(2023?遼寧阜新?統(tǒng)考一模)閱讀下面甲、乙兩段選文,完成各題。
【甲】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
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
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
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
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選自《魚我所欲也》)
【乙】南唐使者孫晟從帝①至大梁,帝待之甚厚。時召見飲必醇漕何必唐事。晟但言“唐主畏陛下神武,
事②陛下無二心?!奔暗锰葡灂郏鄞笈?,召晟,責(zé)以所對不實。晟正色抗辭,請死而已。問以唐虛實,
默不對。十一月乙巳,帝命都承旨曹翰送晟于右軍巡院,翰與之飲酒數(shù)行,更以帝意問之,晟終不言。翰
乃謂日:“有敕,賜相公死。”晟神色怡然,索袍笏,整衣冠,南向拜日:“臣謹以死報國。”乃就刑。
(選自《世宗征淮南》)
【注釋】①帝:周世宗,后周皇帝。②事:侍奉。③唐蠟書:南唐藏在蠟丸中的密信。
19.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意思不同的一項是()
A.秋不為茍得也政自號曰醉翁也
B.故審有所不辟也生于憂審死于安樂
C.重以所對不實則事攸之、祎、允等之慢
D.帝待之甚厚山川之美
20.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2)唐主畏陛下神武,事陛下無二心。
21.用"/"為乙文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斷兩處)
時召見飲以醇酒問以唐事
22.甲文中"魚"和"熊掌"分別喻指什么?
23.甲文提出了什么觀點?乙文孫晟的做法能否印證這一觀點,請闡述理由。
【答案】19.D20.(1)不僅賢人有這種心,人人都有,不過賢人能夠不喪失(它)罷了。
(2)唐主畏服陛下神武,侍奉陛下沒有二心。21.時召見/飲以醇酒/問以唐事
22.生義23.舍生取義
孫晟的做法能印證這一觀點,因為孫晟面對威逼利誘,沒有背叛國家,最終以死報國,這種做法印證了"舍
生取義”的觀點。
【解析】19.本題考查一詞多義。要根據(jù)具體語境來理解辨析。
A.相同,都是"所以"的意思;
B.相同,都是“禍患"的意思;
C.相同,都是"責(zé)備”的意思;
D.不同,他/的;
故選D。
20.本題考查翻譯語句的能力。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1)重點詞:非不;獨,僅;賢者,有才德、有賢能的人;是,止匕,這樣;心,思想;喪,喪失。
(2)重點詞:畏,畏服;事,侍奉。
21.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要根據(jù)句意和句子結(jié)構(gòu)進行斷句。
句意:時常召見他,讓他喝醇酒,問他南唐的事。"時召見""飲以醇酒""問以唐事”是三個連續(xù)的行為,中
間應(yīng)斷開。故斷為:時召見/飲以醇酒/問以唐事。
22.本題考查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
結(jié)合"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
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可知:作者用"魚"比喻"生",用"熊掌"比喻"義",通過類比,
形象生動地引出了本文的中心論點一一舍生取義。
23.本題考查文章觀點及內(nèi)容理解。
甲文開頭通過比喻,提出了“舍生取義"的觀點。
乙文中孫晟面對周世宗"時召見飲以醇酒問以唐事"時,"但言’唐主畏陛下神武,事陛下無二心問以唐虛
實,默不對",面對威逼利誘,沒有背叛自己的國家;"晟正色抗辭,請死而已""南向拜日:‘臣謹以死報國?!?/p>
乃就刑”,孫晟最終以死報國,維護了自己的大義。他的言行印證了孟子提出的"舍生取義"的觀點。
【點睛】參考譯文:
甲
魚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得到,那么我寧愿舍棄魚而選取熊
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正義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這兩樣?xùn)|西不能同時得到,那么我寧愿犧牲生命而選
取大義。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還有勝過生命的,所以我不做茍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厭惡
的,但我所厭惡的還有超過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災(zāi)禍我不躲避。如果人們所想要的東西沒有比生命更重要
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又有什么手段不可用呢?如果人們所厭惡的事情沒有超過死亡的,
那么凡是能夠用來逃避災(zāi)禍的壞事,哪一樁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種手段就能夠活命,可是有的人卻不肯采
用;采用某種辦法就能夠躲避災(zāi)禍,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見,他們所喜愛的有比生命更寶貴的
東西(那就是"義”);他們所厭惡的,有比死亡更嚴重的事(那就是"不義")。不僅賢人有這種思想,人
人都有,只不過是賢人能夠不丟掉罷了。
乙
南唐使者孫晟跟著周世宗到了大梁,世宗待他他很好。時常召見他,讓他喝醇酒,問他南唐的事。孫
晟只是說"唐主畏服陛下神武,侍奉您沒有二心。"等到得到了南唐的蠟丸書,世宗大怒,召見孫晟,責(zé)備
他說的話不真實。孫晟神色從容地為自己辯解,愿以死謝罪。世宗問他南唐的情況,孫晟默不作聲。十一
月乙巳,世宗命令都承旨曹翰送孫晟到右軍巡院,曹翰和他飲酒幾巡后,把世宗的旨意問他,孫晟始終不
回答。曹翰于是對他說:“皇帝有命令,剔您一死。"孫晟神態(tài)安詳自然,要來上朝時穿的袍和用的笏板,
整理自己衣帽,望著南面下拜說:"我只有以死來報答國家了!”于是被殺。
(2023?吉林白山?統(tǒng)考一模)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題。
魚我所欲也
《孟子》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
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
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
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
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丕屑也。萬鐘則不
辨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
室之美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之者得我而為之:是亦
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24.下列句中加點字的意義和用法的判斷,不正確的一組是()
A.故患有所不廨也(動詞,同"避",躲避)
B.萬鐘于我何力.口焉(動詞,增加)
C.此書謂失其本心(助詞,無實義)
D.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連詞,假如)
25.用"/"給下列句子劃分節(jié)奏。
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26.作者是怎樣提出觀點的?文章表達了作者怎樣的主張?
27.將文中畫線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28.請根據(jù)選文內(nèi)容對出下聯(lián)。
上聯(lián):殺身成仁孔丘仁愛情懷不朽;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有償紅包領(lǐng)養(yǎng)協(xié)議書
- 港股委托投資協(xié)議書
- 無償借款轉(zhuǎn)讓協(xié)議書
- 昆明婚內(nèi)財產(chǎn)協(xié)議書
- 水庫安全轉(zhuǎn)移協(xié)議書
- 消毒設(shè)備轉(zhuǎn)讓協(xié)議書
- 杭州電梯加裝協(xié)議書
- 扶貧種植蔬菜協(xié)議書
- 消防驗收手續(xù)協(xié)議書
- 2013河南中考英語試卷+答案+解析
- 售后維修服務(wù)單
- 《實數(shù)》單元作業(yè)設(shè)計
- GB/T 9128.2-2023鋼制管法蘭用金屬環(huán)墊第2部分:Class系列
- 北師大版八年級數(shù)學(xué)下冊 (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組課件(第2課時)
- 干濕法脫硫運行經(jīng)濟成本對比(自動計算)
- 運輸與配送管理選擇題復(fù)習(xí)題庫
- 清華大學(xué)工商管理專業(yè)課程設(shè)置
- 兒科護理學(xué)智慧樹知到答案章節(jié)測試2023年石河子大學(xué)
- MT 285-1992縫管錨桿
- GB/T 19634-2021體外診斷檢驗系統(tǒng)自測用血糖監(jiān)測系統(tǒng)通用技術(shù)條件
- XK6125數(shù)控銑床總體及縱向進給傳動機構(gòu)設(shè)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