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下】2025屆河南省五市高三第二次聯考語文試題含答案_第1頁
【高三下】2025屆河南省五市高三第二次聯考語文試題含答案_第2頁
【高三下】2025屆河南省五市高三第二次聯考語文試題含答案_第3頁
【高三下】2025屆河南省五市高三第二次聯考語文試題含答案_第4頁
【高三下】2025屆河南省五市高三第二次聯考語文試題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三下】2025屆河南省五市高三第二次聯考語文試題語文試題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等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卮鸱沁x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閱讀(70分)(一)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技術是想象力的催化劑和放大器,它將天馬行空的戲劇創(chuàng)意“轉碼”為可觸可感的舞臺面貌,為觀眾帶來視聽新體驗,為舞臺提供廣闊的創(chuàng)意空間,為演出帶來前所未有的可能。其實,“藝術+技術”的實踐古已有之,今日舞臺之面貌,也是在一次次科技進步的推動下,升級演進而來的。250多年前,始建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的故宮暢音閣大戲樓就可以用轆轤把演員和道具從頂上送下來,造成從天而降的效果。80多年前,海派京劇舞臺上的威亞、真車真馬、轉臺水幕等舞臺裝置,至今仍然在現代戲劇中被廣泛借鑒和運用。戲劇舞臺運用高科技是為了凸顯藝術表達,說到底,高科技與包括表演、音樂、舞美等在內的舞臺手段在本質上都屬于藝術語匯。只要內容過硬,科技運用絲毫不會掩蓋戲劇本體,完全可以服務于思想揭示、故事講述、人物塑造和情感表達,帶給觀眾更多驚喜和感動。另外,在劇場里,數字技術替代了繁復的物理布景,舞臺上干擾項更少,表演空間更開闊,演員行動更自由,意境更曠達了。如多媒體京劇《梅蘭霓裳》首創(chuàng)以全屏LED屏幕為全劇背景,實現動漫與演員表演互動,通過虛擬影像打破原有天幕屏障,實體舞臺布景與數字延伸景觀無縫銜接。三維建模、動態(tài)捕捉系統和音頻修復技術的結合,再現了梅蘭芳盛年的舞姿身段和唱腔魅力,引得不少觀眾熱淚盈眶。高科技進入舞臺還可以提升觀眾的沉浸感、互動感,拉近戲劇與年輕觀眾的距離。與其說高科技破壞了原有的觀演默契,不如說是對傳統、既有觀演關系的不斷突破,從而建構了符合當下審美習慣的新的觀演關系。如湖南省博物院駐場演出的馬王堆動態(tài)展演小劇場戲劇《一念·辛追夢》,通過多層次、動態(tài)的紗幕投影技術,將復刻還原的文物素材與視頻制作的場景相結合,讓純正的京劇唱、念、做、打融于光影營造的幻境中,使演員現場表演與數字影像形成亦真亦幻的人屏互動,為觀眾創(chuàng)造了深度沉浸式的觀賞體驗。不少年輕人一開始是沖著光影特效而來,看完之后卻說:“原來京劇這么好看!”技術是“死”的,人是“活”的,不能因“炫彩”就貶斥“肆意賣弄炫技”,不能因“奇觀”就斷定“濫施奇技淫巧”。每個戲劇人都是自己的“第一責任人”,要對舞臺藝術有擔當。對技術的正向或負面使用,根本責任不在于技術本身,而在于掌握和使用技術的人。人心若是守住了正確的戲劇觀,立正位、行大道、不忘本,再高新的科技也是為人所控、為情所用。(摘編自池浚《現代高科技為戲劇舞臺插上新羽翼》)材料二:可能有人會問,舞臺上的高新科技會對京劇藝術造成沖擊嗎?我非常自信——不管科技如何發(fā)展,在舞臺上,內容才是“王者之道”。王國維曾說,“戲曲者,謂以歌舞演故事也”。對于戲曲工作者而言,在內容與形式的博弈中,應該“咬定青山不放松”,這個“青山”即是故事,即是內容。此外,中國戲曲講求程式性、虛擬性,虛實相生,借景抒情,以少勝多,強調以演員為中心,通過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jié)、一波三折的矛盾沖突、惟妙惟肖的人物形象講述動人故事,這些都是中國戲曲獨特韻味的重要體現,是“形式為內容服務”的戲曲特征。高科技為舞臺創(chuàng)作提供便利的同時,也必須服務于內容的表達,把握好戲曲傳統的氣韻與時代精神的脈搏。舞臺上的科技不“喧賓奪主”,才能有效地服務于舞臺創(chuàng)意。在中國戲曲舞臺上,元雜劇中便已有關于舞臺布景和道具的專門術語——“砌末”,用以刻畫人物形象,彰顯舞美,暗示時間地點,渲染氣氛。如戲曲舞臺中的一桌二椅以及點染環(huán)境的各種物件等,它們的功能并非獨立表現實景,而是結合人物造型和表演,為演員提供動作依憑,以適應戲曲處理舞臺空間高度靈活的特點。在戲曲現代戲創(chuàng)作中,我們可以使用科技手段,根據內容需要和觀眾審美來進行創(chuàng)新,這對于拓展空間場景、豐富觀演體驗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然而,不論是傳統戲還是現代戲,依靠科技手段呈現出的過于逼真的舞臺布景和道具,削減了戲曲的假定性特征,削弱了其程式化的美感,尤其是過度依賴科技手段,還會使演員的表演技巧打上折扣,從而淡化了戲曲藝術的本質特征。孟子強調“充實之謂美”,戲曲則講求托物言志、意境深遠。在當前的藝術創(chuàng)作中,我們常會看到一些以多媒體、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數字技術為主導的大制作,這些外在逼真的形式雖然震撼,卻剝奪了文、舞、樂所蘊含的生命力。如果說演高山就在臺上造山坡、演戰(zhàn)場就往臺上調人馬,從視覺上或許有沖擊效果,卻擠壓了演員的表演、去除了想象的空間、破壞了戲曲的情境、分散了觀眾的注意力,從而導致了注重整體的戲曲藝術在各個具體藝術門類創(chuàng)作中的生態(tài)失衡。雖然以小舞臺來展示大世界是戲曲舞臺的宗旨,但若過分依賴高科技包裝,過分追求場面宏大、視聽真實,使得形式大于內容,便與戲曲精神背道而馳。(摘編自王勇《舞臺上的科技不能“喧賓奪主”》)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轉碼”指利用技術對戲劇創(chuàng)意進行轉化,使其從設想變成現實。B.“炫彩”指技術賦能舞臺制造光影特效,對觀眾形成視覺沖擊。C.“王者之道”指在戲劇表演中應遵循內容占據本體地位的原則。D.“喧賓奪主”是指戲曲舞臺上重視說白、忽視演唱的不當行為。2.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A.在科技的加持和主導作用下,中國古代戲劇發(fā)展成了現在的面貌。B.運用高科技會不會掩蓋戲劇本體,關鍵要看戲劇的內容是否優(yōu)質。C.中國古代戲曲具有假定性特征,不能在表演時采用逼真的舞臺布景和道具。D.戲曲舞臺中點染環(huán)境的物件在獨立表現實景的同時為演員提供了動作依憑。3.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物理布景越少,戲劇舞臺上的干擾因素就越少,對演員行走和表演就越有利。B.很多戲劇可以嘗試用現代科技手段烘托和展示,為觀眾提供更好的觀演體驗。C.用高科技設計現代戲劇舞臺時,要結合劇種風格和劇目主題等進行權衡協調。D.有必要提倡科技有限度地參與戲曲舞臺創(chuàng)意,反對盲目追求形式的科技創(chuàng)新。4.請簡要概括材料一的行文思路。5.班級舉行辯論會,正方的觀點是“高科技進入戲曲舞臺是錦上添花”。假如你是反方,請根據材料列出你的反駁提綱?!敬鸢浮?.D2.B3.A4.①首先點明技術對戲劇的重要作用;②其次闡述技術在戲劇中的運用由來已久;③然后指出技術的本質及其運用給戲劇帶來的藝術效果;④最后強調技術與戲劇人的關系。5.觀點:高科技進入戲劇舞臺會“喧賓奪主”,影響藝術表達。①運用高科技會擠壓演員的表演空間,弱化演員的中心地位,影響故事講述和人物形象。②運用高科技會削弱戲劇的假定性特征,破壞戲劇情境,不利于思想揭示和情感表達。③運用高科技會分散觀眾注意力,破壞觀演默契,影響觀眾的審美體驗?!窘馕觥俊緦дZ】這兩則材料圍繞“科技與戲劇藝術關系”展開辯證探討。材料一以積極視角論述科技對戲劇的賦能作用:從歷史維度梳理技術演進對舞臺表現的推動,通過《梅蘭霓裳》等案例展示數字技術如何拓展表演維度、增強沉浸體驗,強調“技術為藝術服務”的創(chuàng)作倫理。材料二則立足戲曲本體特征,警示科技過度應用可能消解程式化、虛擬性等傳統美學精髓,提出“內容為王”的核心主張?!?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重要詞語的能力。D.“指戲曲舞臺上重視說白、忽視演唱的不當行為”錯,根據“高科技為舞臺創(chuàng)作提供便利的同時,也必須服務于內容的表達,……舞臺上的科技不“喧賓奪主”,才能有效地服務于舞臺創(chuàng)意”可知,材料二中提到“喧賓奪主”是指科技手段過于突出,掩蓋了戲曲的本身的內容,而不是指重視說白忽視演唱。故選D【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A.“在科技的加持和主導作用下”錯,無中生有,材料一僅提及科技推動戲劇發(fā)展,科技是“推動力”而非主導。發(fā)展成現在面貌的是“舞臺”,不是“中國古代戲劇”。C.“不能在表演時采用逼真的舞臺布景和道具”錯,根據“但若過分依賴高科技包裝,……便與戲曲精神背道而馳”可知,材料二反對“過度依賴”逼真布景,但未完全禁止,表述絕對化。D.“獨立表現實景”錯,根據“它們的功能并非獨立表現實景,而是結合人物造型和表演,為演員提供動作依憑”可知,戲曲物件“功能并非獨立表現實景”。故選B?!?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A.“物理布景越少,戲劇舞臺上的干擾因素就越少”錯,原文指出“數字技術替代了繁復的物理布景,舞臺上干擾項更少”,但并未說物理布景越少,演員的行走和表演就越有利,因為還涉及物理布景對演員表演的烘托作用等。故選A?!?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結構和思路的能力。材料一共六段,可劃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層:第一段,總起論點,強調技術對戲劇的賦能作用;通過“催化劑和放大器”“視聽新體驗”“廣闊創(chuàng)意空間”等表述,直接點明技術對戲劇的核心價值。第二層:第二段,追溯歷史,論證技術與戲劇結合的悠久傳統;以故宮暢音閣、海派京劇為例,證明“藝術+技術”實踐的歷史延續(xù)性。第三層:第三至五段,分析技術本質、藝術效果及觀眾體驗;第三段闡述技術本質(“藝術語匯”“服務于思想揭示”);第四、五段以《梅蘭霓裳》《一念·辛追夢》為例,說明技術帶來的“藝術效果”(如虛擬影像、沉浸體驗)。第四層:第六段,總結升華,強調技術與人的辯證關系;通過“技術是‘死’的,人是‘活’的”“責任在于人”等對比論證,強調技術與戲劇人的主從關系。從“技術作用”到“歷史淵源”,再深入“本質與效果”,最后落腳“人與技術關系”,形成“總——分——總”結構?!?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的能力。正方觀點強調高科技對戲曲的“錦上添花”作用,需從材料中提煉反方核心論據,即技術對戲曲本質屬性的削弱。材料二明確指出“科技不能喧賓奪主”,需以此為邏輯起點,圍繞“技術對藝術本體的傷害”構建反駁框架。拆解材料二,提煉三重反駁維度形成提綱:①演員維度:材料二提到“過于逼真的舞臺布景……使演員的表演技巧打上折扣”,戲曲以演員為中心,技術介入可能擠壓表演空間(如“演高山造山坡”替代演員身段表現),弱化“唱念做打”的程式化美感,最終影響故事講述與人物塑造。故可以將反駁觀點概括為:運用高科技會擠壓演員的表演空間,弱化演員的中心地位,影響故事講述和人物形象。②戲劇本質維度:材料二強調戲曲“講求程式性、虛擬性”“虛實相生”,而高科技的逼真呈現會“削減假定性特征”“破壞戲曲情境”(如“一桌二椅”的象征意義被具象化場景取代),導致“托物言志、意境深遠”的審美特質流失。故可以將反駁觀點概括為:運用高科技會削弱戲劇的假定性特征,破壞戲劇情境,不利于思想揭示和情感表達。③觀眾體驗維度:材料二批判“外在逼真的形式剝奪文舞樂的生命力”,并指出技術可能“分散觀眾注意力”“破壞觀演默契”。觀眾因視覺奇觀忽視表演內核(如“沖著光影特效而來”卻未理解京劇精髓),違背戲曲“以歌舞演故事”的宗旨。故可以將反駁觀點概括為:運用高科技會分散觀眾注意力,破壞觀演默契,影響觀眾的審美體驗。(二)閱讀II(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文本一:你的凝視(節(jié)選)沈念凝視的起點和終點,都是那件黑色的陶杯。它只有22克,一個無法想象的關于時間的重量,灌注在這黑如漆、亮如鏡、薄如紙、硬如瓷、聲如磬的黑陶之上。它被命名為蛋殼黑陶鏤孔高柄杯,造型簡潔明暢,細薄的陶壁,精巧的鏤孔,高聳的柄身,透露著神秘的美感。長久凝視,能看到杯身布滿細密的弦紋,杯口外侈,仿佛幾千年前的風,剛從口沿上呼嘯而過。這凝視就是一場對話,說的是時間里的寓言,關乎久遠歷史與地方遷變。杯身直筒圜底,器柄中空,內含陶球,搖之有聲,無釉而黑亮,胎薄卻堅硬,器壁有細密的條形鏤孔和陶土紋路,仿佛敘說著神圣的母語。陶器上殘留著未干的黑色陶衣,在晨光中泛著幽亮的光澤。先民種植水稻和粟,飼養(yǎng)家畜,制陶、紡線、織布、雕琢玉器,一群手捧陶杯的先民,正繞著火堆歡歌舞蹈,在祭祀、慶典、宴飲中捧出的高柄杯不再是一件日常盛酒的用具,而是一種禮器,承載著禮儀與信仰。時間里的事物灰飛煙滅,只有那些陶器頑強艱難地留存下來,塵封在大地之下,成為歷史長河的見證。一位陶藝大師給你講述黑陶制作的不易。選土、采土、曬土、舂土、篩土、羼料、和泥,經過這些花費很長時間的工序后,再將陶泥揉捏成想要的形狀。遙想匠人們在水邊淘洗陶土,判斷胎體的厚薄,考驗手上功夫,你的耳際似乎聽到匠人粗糙的手拍打陶土發(fā)出的聲響。你急切地想聽講述者說那最關鍵的一步——燒制黑陶需要非常高的溫度控制技術。陶藝大師說,陶坯在燒制時要經歷低溫素燒、高溫釉燒和熏煙滲碳等復雜的工序,尤其是在熏煙滲碳階段,匠人們要選擇合適的燃料和煙熏材料,通過控制煙熏的時間和溫度,讓煙中的碳粒均勻地滲透到陶坯的表面和內部,從而形成黑色的釉層。他講述里摻雜的現代名詞被你忽略,你的心底涌動著一個滾燙的聲音:黑陶,是泥土與火焰的結晶,這個過程一定是千萬次的實踐,和此后留在匠人手上的經驗包漿?;鹧婕t灼,濃煙黑繞,如果溫度控制不當或者煙熏材料選擇不合適,都會導致燒制失敗。時間在某一刻凝固,也在某一刻新生,①在經歷泥土的溫潤、匠人的雕琢、烈火的焚燒之后,它最終涅槃為火中的鳳凰。盡管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科技的發(fā)展,黑陶的制作和用途也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在制陶的村莊和街道,依然有許多非遺傳承人堅守著這份古老的技藝。你無從一一走訪,80種工藝技法,鏤、挑、雕、剔、壓……在今天的匠人手里,黑陶依舊在生長變化,簡潔中有繁復之美,繁復里藏著簡潔之力。他們制作的黑陶藝術品不僅繼承了傳統的精髓,也在融入現代的審美設計后,有了新的形式轉化。那些手揉捏著陶泥,感受著泥土的體溫,②是時間的裂變,也是時間在隱身……這樣的凝視是泥土對火焰的凝視,是人對大地的凝視,也是生命在凝視著自身的深邃與廣闊。(有刪改)文本二:八千年的凝視(節(jié)選)姜明世間美好無數,我最心儀的,是青銅器的沉綠華美。無法形容那樣的美好,只是覺得自己會整個地傻掉,手足無措,目瞪口呆。青銅器閃爍出來的綠光,并不耀眼,甚至可以說非常暗淡,但是,它具有一種由外向內收攝的魔力,你會被那抹綠光所吸引、吸納,甚至吞沒。青銅器的綠,不是天然調和出來的,它是銅錫合金,本來的顏色是金黃色,但是它們都出生于數千年前,被時光之手反復摩挲,在黑暗的泥土里,經過數千年的長眠最終出土重光,身上就披染上了這樣的綠色鎧甲。沒有這身鎧甲,它很難重現人世,而正是這樣一身鎧甲,讓它榮光加身,無人不對它頓首叩禮。沒有人能打敗時光,青銅器也不能。但是青銅器可以抗衡時光。③青銅器之綠,與其說是一種色澤,不如說是一種時光。幸運得很,我們居然可以具象地、奢侈地看見時光、品味時光。青銅器是歷史給后世的慷慨饋贈,那么大的器物在幾千年的人事代謝、山海嬗變中沒有湮沒損毀,不能不說是奇跡。但僅說是奇跡,也是不對的。客觀地講,青銅器之返世重光,與其說是奇跡,不如說是命定。換句話說,制造青銅器的人,特別是下令制造青銅器的人,早就謀定了要讓青銅器與日月同光,永垂不朽。謀求不朽,正是制造青銅器的本質意圖??纯辞嚆~器的銘文就知道了,他們歌頌歷代帝王的豐功偉績,歌頌列祖列宗的嘉言懿行,歌頌自己的勤勉耕耘,祝福子孫瓜瓞綿綿、永綏吉劭,為的就是萬古流芳,并以之為媒介,接受后人們的感恩戴德。他們知道,銅錫合金不憚于風刀霜劍,不腐于流水黑土,也不大容易被人為損毀,畢竟它乃龐然大物,而且自古就以禮器兵器之身,被賦予神圣尊貴的內涵,損毀青銅器,恐怕要給自身帶來血光之災。所以,青銅易主,不是新主如獲至寶,將之供奉膜拜,就是被厚土沉埋,靜待下一次重生。所有初見,都是重逢。所有重逢,都宛如初見。我看見了一只眼睛;我凝視它的時候,它也正在凝視我。我們互相凝視,我們對視,我突然醒悟:④這不就是溯源嗎?而所有的溯本求源,不就是認祖歸宗嗎?在這種凝視下,八千年來,中華文明代代承續(xù)盡現連續(xù)性,革故鼎新盡現創(chuàng)新性,民族交融盡現統一性,兼收并蓄盡現包容性,天下一家盡現和平性。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滋養(yǎng)著中華兒女的文化自信,也構建著繼往開來的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每一件文物都是一個對視者。(有刪改)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本一描述黑陶制作過程時,詳細列舉了選土、采土、曬土等工序,旨在突出作者對黑陶的喜愛之情。B.文本二將青銅器的綠色銅銹稱為“綠色鎧甲”,突出其歷經歲月沉淀的滄桑感,又暗含對青銅器的贊美。C.文本一圍繞黑陶展開,文本二從青銅器的綠光寫起,所寫內容各有側重,但表達情感的方式卻有相似之處。D.文本一和文本二分別采用不同的人稱敘述,但都運用豐富的想象,將讀者帶入一個充滿藝術魅力的世界。7.對畫線句子的分析與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①句運用典故增加內涵和文采,“泥土的溫潤、匠人的雕琢、烈火的焚燒”形成排比,結構整齊,節(jié)奏感強。B.②句中“裂變”和“隱身”,是指黑陶藝術品不僅繼承了傳統,還有形式的創(chuàng)新,內涵豐富,引發(fā)讀者思考。C.③句運用比擬手法,賦予青銅器以生命,使讀者對青銅器的“綠”有了更深刻的感受,表達效果得到了強化。D.④句運用反問句式,引發(fā)思考,語意逐層深入,語氣堅定且富有感染力,強調了凝視的意義不僅是看文物。8.兩個文本的第二段分別對藝術品進行了描寫,其角度各有何側重?請簡要分析。9.兩個文本中的“凝視”都有對文化的深入思考。請結合文本談談你的認識?!敬鸢浮?.A7.C8.①文本一側重直觀描繪和細節(jié)刻畫,描述了藝術品的重量、顏色、造型、材質等特征,讓讀者清晰把握其外在形態(tài)。②文本二側重描寫藝術品引發(fā)

主觀感受,通過描寫青銅器綠光給人的獨特心理觸動,展現出青銅器的神秘感與獨特魅力,引發(fā)讀者對文物的好奇與向往。9.①文本一中,“凝視”聚焦于“技藝的歷史”,通過黑陶杯的制作工藝與留存過程,探討了傳統技藝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②文本二中,“凝視”聚焦于“文明的歷史”,通過青銅器,思考了中華文明的歷史傳承、文化創(chuàng)新,展現中華文明的連續(xù)性、創(chuàng)新性與包容性。③“凝視”是理解自身文化身份的過程,啟示我們珍視傳統、守護文化根脈,增強文化自信,在創(chuàng)新中延續(xù)中華文明?!窘馕觥俊緦дZ】文本一聚焦黑陶,通過工藝細節(jié)的工筆描摹與制作場景的想象還原,揭示泥土在火中涅槃的生命哲學;文本二則以青銅器的銅綠為切入點,用“綠色鎧甲”的意象勾連時光侵蝕與永恒存續(xù)的悖論。二者均采用器物擬人化敘事,在微觀器物史中投射出文明延續(xù)的宏觀命題——黑陶見證農耕文明的生命力,青銅器銘刻權力話語的永恒企圖,最終共同指向中華文明“革故鼎新”與“守正傳承”的雙重基因?!?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的能力。A.“旨在突出作者對黑陶的喜愛之情”錯,文本一描述黑陶制作過程時,詳細列舉了選土、采土、曬土等工序,主要是為了突出黑陶制作過程的復雜性和匠人技藝的精湛,而不是突出作者對黑陶的喜愛之情。故選A?!?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C.“運用比擬手法,賦予青銅器以生命”錯,“青銅器之綠,與其說是一種色澤,不如說是一種時光”運用的是比喻手法,將青銅器的綠色銅銹比作“時光”,強調其歷經歲月沉淀的象征意義,使讀者對青銅器的“綠”有了更深刻的感受,而非比擬手法。故選C?!?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概括文章內容的能力。①文本一第二段對黑陶藝術品的描寫側重于直觀描繪和細節(jié)刻畫。作者首先描述了黑陶的重量,“它只有22克”,接著詳細描繪了其顏色“黑如漆、亮如鏡”、造型“簡潔明暢,細薄的陶壁,精巧的鏤孔,高聳的柄身”、材質“薄如紙、硬如瓷、聲如磬”等,突出黑陶的重量、顏色、材質等物理特征,展現其外在形態(tài)的精致與神秘。這些描寫讓讀者能夠清晰地把握黑陶的外在形態(tài),感受到其獨特的藝術魅力。②文本二第二段對青銅器的描寫則側重于主觀感受的描寫。作者沒有直接描述青銅器的具體形態(tài),而是通過描寫青銅器綠光給人的獨特心理觸動,如:以“手足無措,目瞪口呆”“你會被那抹綠光所吸引、吸納,甚至吞沒”等心理描寫,來展現青銅器的神秘感與獨特魅力;用“綠色鎧甲”“榮光加身”等隱喻,賦予青銅器神秘感和歷史厚重感。這種描寫方式通過情感共鳴引發(fā)了讀者對文物的好奇與向往,使讀者仿佛能夠親身感受到青銅器的歷史韻味和文化底蘊。

9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中重要詞語含義、探究文章情感的能力。①文本一中的“凝視”聚焦于“技藝的歷史”。作者通過凝視黑陶杯,深入探討了其制作工藝與留存過程。黑陶杯的制作需要經過選土、采土、曬土、舂土、篩土、羼料、和泥等多道工序,再經過匠人的精心雕琢和烈火的焚燒,最終才能涅槃為火中的鳳凰。這一過程不僅體現了傳統技藝的精湛和復雜,也展現了匠人們對技藝的執(zhí)著和堅守。同時,作者還提到盡管時代變遷和科技發(fā)展,以“非遺傳承人堅守古老技藝”“現代審美轉化”,體現黑陶的制作技藝依然在傳承和創(chuàng)新中延續(xù)著。這種對技藝歷史的凝視,讓我們更加珍視和傳承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②文本二中的“凝視”則聚焦于“文明的歷史”。青銅器的“綠光”象征時光的凝固,其銘文與用途(禮器、兵器)映射古代對“不朽”的追求。作者通過凝視青銅器,思考了中華文明的歷史傳承、文化創(chuàng)新以及中華文明的連續(xù)性、創(chuàng)新性與包容性。青銅器作為歷史的見證者,身上披染著數千年的綠色鎧甲,記錄著中華民族的輝煌歷史和燦爛文化?!皩σ曊摺薄罢J祖歸宗”等表述,揭示文物作為文明載體的意義,強調中華文明的連續(xù)性、包容性與創(chuàng)新性。作者認為,青銅器的存在不僅是對歷史的銘記和傳承,更是對中華文明的認同和自豪。這種對文明歷史的凝視,讓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和源遠流長。③“凝視”是人與歷史的對話,通過器物追溯文化根脈,如文本一的“泥土與火焰的結晶”、文本二的“八千年的凝視”,兩個文本中的“凝視”都是理解自身文化身份的過程。文本一的“非遺傳承”、文本二的“構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兩個文本都啟示我們要珍視傳統、守護文化根脈,增強文化自信,并在創(chuàng)新中延續(xù)中華文明。只有當我們真正凝視和思考自己的文化時,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傳承它,讓它在新的時代里煥發(fā)出更加璀璨的光芒。(三)閱讀III(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至德二載,郭子儀率師趨長安,次潏水上。賊守忠等軍清渠左。大戰(zhàn),王師不利,委仗奔。子儀收潰卒保武功,待罪于朝。俄從元帥廣平王率蕃、漢兵十五萬收長安。入朝,勞之曰:“國家再造,卿力也?!弊觾x頓首陳謝。連營進圍相州,子儀督后軍,未及戰(zhàn),會大風拔木,遂晦,跬步不能相物色,于是王師南潰。魚朝恩素疾其功,因是媒譖之,故帝召子儀還。子儀雖失軍,無少望,乃心朝廷。思明再陷河、洛,西戎逼擾京輔,天子旰食。議者謂子儀有社稷功而孽寇首鼠乃置散地非所宜。帝亦悟。代宗立,程元振自謂于帝有功,忌宿將難制,離構百計。因罷子儀副元帥,為肅宗山陵使。會梁崇義據襄州叛,遽拜子儀為關內副元帥,鎮(zhèn)咸陽。子儀破吐蕃靈州,而朝恩使人發(fā)其父墓,盜未得。子儀自涇陽來朝,中外懼有變,及入見,帝唁之,即號泣曰:“臣久主兵,不能禁士殘人之墓,人今發(fā)先臣墓,此天譴,非人患也?!背饔謬L約子儀修具,元載使人告以軍容①將不利公。其下裹甲愿從,子儀不聽,但以家僮十數往。朝恩曰:“何車騎之寡?”告以所聞。朝恩泣曰:“非公長者,得無致疑乎?”田承嗣傲很不軌,子儀嘗遣使至魏,承嗣西望拜,指其膝謂使者曰:“茲膝不屈于人久矣,今為公拜?!崩铎`耀據汴州,公私財賦一皆遏絕,子儀封幣道其境,莫敢留,令持兵衛(wèi)送。麾下宿將數十,皆王侯貴重,子儀頤指進退,若部曲然。幕府六十余人,后皆為將相顯官,其取士得才類如此。(選自《新唐書》)材料二:郭子儀為唐社稷之臣,天下倚以重輕,后世無得而議者,又豈徒徼虛譽乎?任天下之重者,莫大乎平其情以聽物之順逆,而不挾意以自居于勝,此唯古之知道者能之。汾陽②以翹關負米③起家,而暗與道合,其得于天者,三代以下莫與之倫矣。汾陽于位之崇替,權之去留,上之疑信,讒佞之起滅,乃至功之成與不成,俱至則受之,受則任之,而無所容心于其間。情至平矣,而天下不能測其所為。平情之為用也,四海在其度中,賢不肖萬殊之情歸其范圍矣。(選自王夫之《讀通鑒論》)【注】①軍容:魚朝恩曾擔任過的官職。②汾陽:即郭子儀。③翹關負米:古代兩種不同的舉重項目,為武舉考試科目。10.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議者謂A子儀B有社稷C功D而孽寇E首鼠F乃置G散地H非所宜。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次潏水上”的“次”與《陳涉世家》中“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的“次”意思相同。B.“子儀頓首陳謝”中的“謝”與《孔雀東南飛》中“多謝后世人”的“謝”意思不同。C.“魚朝恩素疾其功”中的“疾”與《齊桓晉文之事》中“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的“疾”意思相同。D.“何車騎之寡”中的“之”與《庖丁解?!分小凹冀浛萧熘磭L”的“之”用法不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至德二年,郭子儀率領軍隊攻打長安,雖初戰(zhàn)不利,但之后跟隨廣平王收復了長安,受到皇帝的贊揚。B.相州之戰(zhàn)中,王師潰敗,郭子儀因此被皇帝召回,離開軍隊,但他并沒有心生怨恨,仍然心系朝廷。C.代宗時期,郭子儀因程元振的離間而被罷免副元帥之職,后因梁崇義叛亂而被任命為關內副元帥。D.郭子儀對待敵人表現出了極高的智慧,他還善于用人,幕府中的六十余人后來都成為將相顯官。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人今發(fā)先臣墓,此天譴,非人患也。(2)天下倚以重輕,后世無得而議者,又豈徒徼虛譽乎?14.在材料一中找出能夠體現郭子儀“平其情以聽物之順逆,而不挾意以自居于勝”這一特質的事實?!敬鸢浮?0.DFH11.C12.B13.(1)現在別人挖開了我祖先的墳墓,這是上天的懲罰,不是人的禍患啊。(2)天下的安危都仰仗于他,后世沒有可以對他進行評議的人,怎么會白白地求取虛名呢?14.①在清渠之戰(zhàn)失敗后,立即收攏潰兵,保衛(wèi)武功,并向朝廷請罪。②君主贊揚他匡扶社稷時,他不居功自傲。③面對魚朝恩的誣陷,郭子儀并未心生怨恨,依然心系朝廷。④魚朝恩派人挖其祖墳,郭子儀以寬廣的胸懷和理智的態(tài)度化解矛盾?!窘馕觥俊緦дZ】這兩則材料從不同角度展現了郭子儀作為唐代中興名臣的卓越品格。材料一以史傳筆法,通過收復長安、相州兵敗、父墓被掘等典型事件,刻畫其忠勇謙遜、忍辱負重的形象;材料二則以史論形式,揭示其“平情任物”的處世智慧,指出這種不執(zhí)著于得失的境界正是其成為社稷之臣的關鍵。兩則材料互補,既見事功又明心性,共同構建了一個“功高不震主,權重不矜伐”的完美將相典范?!?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議論的人認為郭子儀有安定國家的功勞,而叛賊仍首鼠兩端,朝廷卻將他置于閑散之地,這樣做不合適?!白h者謂”是主謂結構,“子儀有社稷功”是一個完整的主謂賓結構做“謂”的賓語,故其后D處斷開;“而”是轉折連詞,“孽寇”做主語,“首鼠”做謂語,語意完整,故其后F處斷開;“置”做謂語,“散地”做賓語,語意完整,故其后H處斷開。故選DFH?!?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象的理解能力。A.正確。駐扎。句意:駐扎在潏水岸邊。/陳勝又暗地里派吳廣到駐地旁邊叢林里的神廟中。B.正確。感謝/告訴。句意:郭子儀叩頭謝恩。/多多告誡以后的人們。C.錯誤。意思不同,妒忌/憎恨。句意:魚朝恩一向嫉妒郭子儀的功勞。/天下憎恨他們國君的人。D.正確。助詞,放在主謂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助詞,賓語前置標志。句意:為什么車馬隨從這么少呢?/都不曾用刀去碰過脈絡相連、筋骨聚結的地方。故選C?!?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B.“王師潰敗,郭子儀因此被皇帝召回”錯誤,由“魚朝恩素疾其功,因是媒譖之,故帝召子儀還”可知,原因是魚朝恩在皇帝面前誣蔑郭子儀。故選B?!?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發(fā)”,挖掘;“譴”,懲罰;“非”,不是。(2)“倚”,仰仗;“徒”,白白地;“徼”通“邀”,追求,求取?!?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概括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①由“大戰(zhàn),王師不利,委仗奔。子儀收潰卒保武功,待罪于朝”可知,清渠之戰(zhàn)失敗后,郭子儀沒有推卸責任,而是立即收攏潰散的士兵保衛(wèi)武功,并主動向朝廷請罪。這體現了他面對逆境時的平和心態(tài)與擔當精神。②由“‘國家再造,卿力也。'子儀頓首陳謝”可知,當皇帝高度贊揚他“國家再造”的功勞時,郭子儀沒有居功自傲,而是叩首謝恩,表現出不居功的謙遜態(tài)度。③由“魚朝恩素疾其功,因是媒譖之,故帝召子儀還。子儀雖失軍,無少望,乃心朝廷”可知,在被魚朝恩讒言陷害、失去兵權后,郭子儀沒有絲毫怨望,仍然心系朝廷,展現了大局為重的胸懷。④由“朝恩使人發(fā)其父墓”“中外懼有變”“臣久主兵,不能禁士殘人之墓,人今發(fā)先臣墓,此天譴,非人患也”可知,面對祖墳被挖的嚴重侮辱,郭子儀不僅沒有報復,反而將其解釋為“天譴”,以超然的態(tài)度化解了可能的政治危機。參考譯文材料一:至德二年,郭子儀率軍奔赴長安,駐扎在潏水岸邊。叛賊張守忠等人率軍駐扎在清渠的左側。兩軍展開激戰(zhàn),唐軍失利,丟棄兵器逃跑。郭子儀收攏潰敗的士兵,守衛(wèi)武功縣,并向朝廷請罪。不久,他跟隨元帥廣平王率領十五萬蕃漢聯軍收復了長安。郭子儀入朝,唐肅宗慰勞他說:“國家得以重建,全靠你的功勞?!惫觾x叩頭謝恩。唐軍接連扎營,進兵包圍相州,郭子儀督率后軍,還沒來得及交戰(zhàn),突然遇到大風拔起樹木,天色昏暗,幾步之內無法辨認事物,于是唐軍向南潰敗。魚朝恩一向嫉妒郭子儀的功勞,趁機誣陷他,所以皇帝召郭子儀回朝。郭子儀雖然離開了軍隊,但毫無怨言,仍然忠心于朝廷。史思明再次攻陷黃河、洛水一帶,西部的戎族也逼近騷擾京畿地區(qū),皇帝政務繁忙無暇吃飯。議論的人認為郭子儀有安定國家的功勞,而叛賊仍首鼠兩端,朝廷卻將他置于閑散之地,這樣做不合適?;实垡残盐蜻^來了。代宗即位后,程元振自認為對皇帝有功,忌憚老將有威望難以控制,于是用盡各種手段離間他們。因此罷免了郭子儀副元帥的職務,讓他擔任肅宗山陵使。恰逢梁崇義占據襄州反叛,朝廷急忙任命郭子儀為關內副元帥,鎮(zhèn)守咸陽。郭子儀在靈州打敗吐蕃軍,而魚朝恩卻派人挖開他父親的墳墓,但盜墓的人沒有得手。郭子儀從涇陽來到朝廷,朝廷內外都擔心會發(fā)生變故。等到他入朝拜見皇帝時,皇帝慰問了他,他當即號啕大哭說:“我長期統率軍隊,不能禁止士兵殘害別人的墳墓,現在別人挖開了我祖先的墳墓,這是上天的懲罰,不是人的禍患啊?!濒~朝恩曾經邀請郭子儀赴宴,元載派人告訴郭子儀說魚朝恩將對他不利。郭子儀的部下都穿著鎧甲請求跟隨他一起去赴宴,郭子儀沒有答應,只帶了十幾個家僮前往。魚朝恩說:“為什么車馬隨從這么少呢?”郭子儀把聽到的情況告訴了他。魚朝恩哭著說:“如果不是您長者大量,能不懷疑我嗎?”田承嗣傲慢蠻橫,不守法度,郭子儀曾經派遣使者到魏州,田承嗣向西遙望下拜,指著他的膝蓋對使者說:“我的膝蓋已經很久沒有向人下拜了,今天為了您而下拜?!崩铎`耀占據汴州,公家和私人的財物一律截斷,郭子儀封好財物經過他的領地,沒有人敢扣留,反而派士兵護送。他麾下有數十位宿將,都是王侯貴族,郭子儀指揮他們進退,就像指揮自己的部下一樣。他的幕府中有六十多人,后來都成為將相顯官,他選拔人才就是這樣。材料二:郭子儀作為唐朝的社稷之臣,天下的安危都仰仗于他,后世沒有可以對他進行評議的人,怎么會白白地求取虛名呢?承擔天下重任的人,最重要的是要持平自己的情感,以判斷事物的順逆,而不帶著主觀偏見去自認為處于優(yōu)勢地位,這只有古代那些懂得大道的人才能做到。汾陽王(郭子儀)以武舉起家,卻暗中與大道相合,他天賦的才能,三代以下的人沒有人能夠與他相比。對于職位的高低升降、權力的得失、皇帝的信任或懷疑、讒言奸佞的興起或消亡,乃至功勞的成就與否,郭子儀都順其自然地接受,接受了就去擔當,而不在這些事情上用心計較。他的情感極其平和,而天下人無法揣測他的行為。持平情感的作用,就是四海之內都在他的度量之中,無論賢良還是不肖,萬種不同的情感都歸結在他的掌握范圍之內。(四)閱讀IV(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寄復齋陳寺丞戴復古豈說從來用處難,出乘五馬看廬山。鳳凰覽德下千仞,虎豹憎人上九關。持論太高天動色,憂時未老鬢先斑。平生風節(jié)誰其似,汲黯朱云伯仲間。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首句以議論開篇,慨嘆有才學的人難以有機會施展抱負,表達了對陳寺丞的肯定。B.頷聯妙用比喻與對比等手法,很好地展現了陳寺丞才高德厚卻遭權臣排擠的困境。C.頸聯贊賞陳寺丞議論見解獨到,又以自身對比,感嘆自己雖未年老但已兩鬢斑白。D.尾聯使用典故,高度贊揚陳寺丞人品、氣節(jié),與陸游《書憤》尾聯所用手法相同。16.本詩和柳永的《望海潮·東南形勝》均以數字入詩,效果卻有所不同。請分別從這兩首詩詞中各選一處數字簡要分析?!敬鸢浮?5.C16.戴詩:①“千仞”形容極高的山峰或距離,象征陳寺丞的高尚品德和才能;②“九關”指九重天門或九天之關,代指皇宮或君主。柳詞:①“十萬”直觀地展現了杭州的人口規(guī)模和市井繁華;②“三秋”和“十里”不僅指出了時間(秋季)和空間(廣闊的區(qū)域),還表現了桂花和荷花的繁茂與美麗?!窘馕觥俊緦дZ】這首七律以雄渾筆觸塑造了陳寺丞剛直不阿的士大夫形象。首聯以“五馬”顯其身份,頷聯“千仞”“九關”形成空間張力,頸聯“天動色”的夸張與“鬢先斑”的寫實相映,尾聯用汲黯、朱云典故收束全篇。數字運用尤見匠心,“五馬”顯威儀,“千仞”狀德行之高,較之柳永詞中數字的鋪陳之美,更顯峻潔風骨?!?5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綜合理解和賞析能力。C.“又以自身對比”錯,“憂時未老鬢先斑”并非以詩人自身對比,而是直接描述了陳寺丞因憂慮時事而未老先衰的形象,表達了對他的同情和敬意。故選C?!?6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表達技巧的能力。戴詩:①“千仞”,虛指極高,以夸張手法形容鳳凰棲居極高的險峻山勢,象征陳寺丞的德行如鳳凰般高潔,常人難及。這種用法使得陳寺丞的形象更加高大、崇高,增強了詩歌的感染力和表現力。②“九關”,虛指皇宮或君主,數字“九”強化了權力的不可逾越性,代指權臣把持的朝廷中樞,與“虎豹憎人”呼應,其“憎人”之態(tài)與“九關”的森嚴壁壘共同構成陳寺丞仕途的險惡圖景,凸顯陳寺丞遭排擠的困境。虛數營造象征性意象,強化人物品格與處境的對比。柳詞:①“十萬人家”,實指規(guī)模,以夸張筆法勾勒出杭州城的人口稠密與市井繁華,直觀展現杭州人口繁盛,凸顯市井富庶。通過“十萬”這一具體的數字,讀者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杭州的繁榮和熱鬧,以及市井生活的豐富多彩。②“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虛實結合,“三秋”濃縮時間跨度,強調桂花香之久;“十里”擴展空間廣度,渲染荷花之盛之美。二者交織成一幅立體化的錢塘美景圖,突破了單一維度的時間或空間描寫。實數增強畫面真實感,虛數擴大意境,共同鋪陳杭州的繁華與美景。(五)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孔子用“________,________”兩句詢問幾位弟子的志向,表現了他長于啟發(fā)的特點。(2)屈原《離騷》中“________”一句,以佩掛香草“秋蘭”表明自己品質高潔;司馬遷在《屈原列傳》中,用“________”一句,贊美了屈原品德高潔、出淤泥而不染。(3)小剛在古詩詞探究學習中發(fā)現,有的作品將樂器與清冷的環(huán)境聯系在一起,從而營造出獨特的氛圍,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敬鸢浮竣?如或知爾②.則何以哉③.紉秋蘭以為佩④.皭然泥而不滓者也⑤.十二門前融冷光⑥.二十三絲動紫皇(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漸黃昏,清角吹寒)【解析】【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錯字:紉、佩、皭、滓、融。二、語言文字運用(2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八鳖惓烧Z別具一格,不僅具有物質文化的特殊意義,還蘊含精神文化、行為文化的深邃涵義,能從獨特視角揭示中華民族的思想觀念及思維模式。水作為生態(tài)系統的基礎,以其順應性、流動性、平衡性、滋養(yǎng)性等特性,象征著和諧與平衡,(甲)。和合共生貫穿于人們對自然和社會關系的認知與處理中,例如,成語“細水長流”,比喻節(jié)約使用財物或精力,使之能夠持久,體現了人們對持續(xù)和諧狀態(tài)的追求;“山清水秀”,形容山水景色優(yōu)美、環(huán)境宜人,展現了人們對自然環(huán)境和諧之美的贊賞和向往?!八鳖惓烧Z還傳遞著中華傳統文化的價值觀念與道德標準,如“一碗水端平”體現了中華民族在處理人際關系和事務時所倡導的公平、公正、客觀、平等的價值觀念,鼓勵人們在社會生活中追求正義,保持公正無私的處事態(tài)度。成語“上善若水”不僅是一種哲學思想,也是中華民族價值取向的一種體現?!吧仙啤敝械摹吧稀北硎尽白睢钡囊饬x,“善”表示“美好、善良、具有高尚品德”的意義,與“惡”形成鮮明對比。由此,(乙),即最善?!吧仙迫羲背鲎浴兜赖陆洝?,“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①這句話強調了水的無私、柔和、包容、適應等特質,②不僅這些特質是道家哲學中“道”的體現,③也是人們應該追求的美德。④老子認為,人們可以通過向水學習,⑤從而培養(yǎng)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⑥進而平和與和諧內心?!八鳖惓烧Z宛如一面鏡子,應照出中華傳統文化的璀燦光輝,為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提供了寶貴資源。我們要守護好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這一根脈,使之在新時代崩發(fā)出新的力量。18.請在文中括號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2個字。19.下列詞語與文中加點的“細水長流”結構相同的一項是()A.山窮水盡 B.付之東流 C.一衣帶水 D.碧波蕩漾20.文中第三段標序號的部分有兩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其序號并做修改,使語言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得改變原意。21.文中第四段有多處錯別字,請找出兩處并加以改正。22.成語包含著豐富的文化信息,你所在班級將舉行“成語中的愛國文化”情景劇展演,請你仿照劇目一,設計兩個劇目名稱。要求:劇目名稱中包含成語,具有一定的文化內涵,體現家國情懷,語言生動得體,每條不超過12字。劇目一:投筆從戎誓守邊疆劇目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劇目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8.甲:展現了和合共生的哲學智慧乙:“上善”指最高境界

善19.D20.②這些特質不僅是道家哲學中“道”的體現;⑥進而達到內心的平和與和諧。21.①“應”改為“映”;②“燦”改為“璨”;③“崩”改為“迸”。22.①.蘇武牧羊②.矢志不渝(聞雞起舞報效祖國/精忠報國臨危不懼)【解析】【18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情境補寫的能力。甲處:由“水作為生態(tài)系統的基礎,以其順應性、流動性、平衡性、滋養(yǎng)性等特性,象征著和諧與平衡”以及后文“和合共生貫穿于人們對自然和社會關系的認知與處理中”可知,前文強調水的特性與和諧平衡相關,后文引出“和合共生”這一概念,所以甲處需要一個能將水的特性與“和合共生”相聯系的語句,可填“展現了和合共生的哲學智慧”。乙處:從“‘上善’中的‘上’表示‘最’的意義,‘善’表示‘美好、善良、具有高尚品德’的意義,與‘惡’形成鮮明對比。由此”可知,前文對“上善”的單個字進行了解釋,“由此”表明后文需要根據前面的解釋得出關于“上善”整體含義的結論。故可填“‘上善’指最高境界的善”?!?9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詞語結構的分析能力?!凹毸L流”是主謂結構,“細水”是主語,表示陳述的對象,“長流”是謂語,對主語進行陳述。A.“山窮水盡”是并列結構,“山窮”和“水盡”是并列關系,分別描述山和水的狀態(tài)。B.“付之東流”是動賓結構,“付”是動詞,表示行為動作,“之”是賓語,是動作的對象,“(于)東流”是后置狀語。C.“一衣帶水”是偏正結構,“一衣帶”是修飾語,對“水”進行限定和修飾,中心語是“水”。D.“碧波蕩漾”是主謂結構,“碧波”是主語,是陳述的對象,“蕩漾”是謂語,對“碧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