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頁(共1頁)2025年陜西省西安市長安區(qū)高考語文三模試卷一、現(xiàn)代文閱讀1.(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題。材料一:在《論語》里孔子被描寫成一個教育家。從某種觀點看來,也的確如此。他期望他的弟子成為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成人”(《論語?憲問》),所以教給他們以經典為基礎的各門知識。作為教師,他覺得他的基本任務,是向弟子們解釋古代文化遺產?!墩撜Z》記載,孔子說他自己“述而不作”(《論語?述而》),就是這個緣故。不過這只是孔子的一個方面,他還有另一方面,那就是,在傳述傳統(tǒng)的制度和觀念時,孔子給予它們的解釋,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觀推導出來的。例如在解釋“三年之喪”這種古老的禮制時,孔子說:“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論語?陽貨》)換句話說,兒子的一生,至少頭三年完全依賴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應當以同樣長的時間服喪,表示感恩。還有在講授經典時,孔子給它們以新的解釋。例如講到《詩》,他強調它的道德價值時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保ā墩撜Z?為政》)這樣一來,孔子就不只是單純地傳述了,因為他在“述”里“作”出了一些新的東西。這種以“述”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學傳之永久,經書代代相傳時,他們就寫出了無數(shù)的注疏。后來的《十三經注疏》,就是用這種精神對經書原文進行注釋而形成的。(摘編自馮友蘭《孔子:第一位教師》)材料二:“述”的內涵非常豐富?!墩f文解字》將“述”解釋為“循”;在現(xiàn)代漢語中,“述”可以理解為“敘述”“陳述”“講述”“論述”或“闡述”;等等。在《中庸》中,儒家德性“孝”的定義和“述”是相關的。《中庸》:“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比绻覀儗ⅰ靶ⅰ钡倪@種解釋和孔子在《論語?述而》第一章中的自我描述聯(lián)系起來,“述”的深層含義便躍然紙上,也就是“述”表達了“孝”的德性。孔子踐履“孝”這種德性的對象是天?!墩撜Z?八佾》講到,“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孔子道德追尋的是天的使命。對于孔子而言,他的工作就是傳天道,興天道。在《論語?陽貨》第十八章中,孔子說他不想再說話,但是他的弟子子貢說:“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孔子回答:“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從這段話中可以得出兩點:第一,孔子述的是天道,天是最終的創(chuàng)造者;第二,孔子認為自己是天道的述者,子貢則將自己著作是孔子思想的述者??鬃盂`履德性的活動表達了對天的“孝”,而子貢踐履德性的活動則表達了對孔子的“孝”。因此,孔子將他對經典的傳承比作一個孝子做的事情。兒子對父親最大的孝是對父親志向、事業(yè)、夢想的繼承,實現(xiàn)和發(fā)揚光大。同樣孔子述的天道也是對天的孝。對于孔子而言,他的智力活動是恢復天道,這就是對天盡孝。在孔子那里,“孝”的含義涉及了延續(xù)文化傳統(tǒng)和歷史傳承的義務??鬃硬皇俏ㄒ话颜軐W活動與“孝”聯(lián)結起來的人。孔子與柏拉圖早期的作品《游敘弗倫》對“孝”的定義殊途同歸。蘇格拉底的詰問對象游敘弗倫得出“孝”是公正的一部分,“孝”是人類對上帝的侍奉。蘇格拉底認為自己的哲學活動就是對神靈的侍奉,自己的問答法就是對神靈的侍奉。基于蘇格拉底對上帝侍奉的論證,蘇格拉底提供的答案就是進行哲學活動是對上帝真正的“孝”。對哲學活動與孝的密切聯(lián)系,亞里士多德也有所表述。他在《尼各馬可倫理學》中說,“孝”要求更加尊重真理而不是尊重你的朋友。他認為“孝”的對象是真理,而不是上帝。踐行“孝”這一德性活動是追求哲學的嚴肅義務,因為追尋哲學是為了探尋真理。孔子、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都把哲學活動和“孝”聯(lián)結起來,盡管每一個人對“孝”的理解不同,這也反映了他們做哲學的方法不同。蘇格拉底通過詰問的方式審查人的信念;亞里士多德更多的是通過對前人理論的考察、批判發(fā)現(xiàn)真理;孔子則認為從事“孝”的活動就是對天道的傳承。(摘編自余紀元?金小燕?韓燕麗《“述而不作”何以成就孔子?》)材料三:“述而不作”的信條影響深遠,達兩千年之久,成為風氣。自孔子以后,儒家教育多遵從這一原則,以傳授、注解經典為己任。要從事這一學問,必然熟記經文才能言而有據。因而,熟記經典成為學生的基本功。孔子教育弟子是為了讓他們從政,用子夏的話說是“學而優(yōu)則仕”(《論語?子張》)。隋唐以后,科舉盛行,官方明確規(guī)定了讀書人的出路,只有為官一途。學校成為向科舉輸送考生的途徑之一??婆e使用八股文體,專以四書五經命題,以儒家經典考學生,答案闡釋以經典為準,不允許有超出范圍的見解??梢哉f,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條,使得他在教學中有偏重繼承、輕視創(chuàng)新的傾向;倫理關系與師生關系的結合,造成學生對教師的依賴,這使人們從青少年時代起就減少或部分失去了探索未知的興趣。這樣使得傳統(tǒng)教育以教師解釋、學生背誦為基本方式,因循以往,缺乏創(chuàng)新精神。(摘編自李楊《“述而不作”與傳統(tǒng)教育》)(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A.《論語》中雖然記錄孔子說自己“述而不作”,其實孔子在傳述文化遺產的同時,也“作”了一些新的東西,后孔子時代的儒學都長期傳承并發(fā)展著這種精神。B.“述而不作”中的“述”內涵非常豐富,在古代辭書中解釋為“循”,但在現(xiàn)代漢語中這一含義被“敘述”“陳述”“講述”“論述”或“闡述”等含義所取代。C.在儒家經典著作《中庸》一書中,認為“孝”應包括“善述人之事者也”,也就是說,“述而不作”中的“述”與“孝”是統(tǒng)一的,這種理解恰好切合孔子的觀點。D.“述而不作”的信條,后來成為儒學教育的一條重要原則,熟記經典成為學生的基本功,這一傳統(tǒng)一直影響到后來的科舉考試,并且命題答案均以四書五經為限。(2)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作為第一位教師,孔子期望把學生培養(yǎng)成對國家和社會有用的人;作為偉大的思想家,他認為從事“孝”的活動是對天道的傳承。B.孔子認為,兒子出生的頭三年完全依賴父母,故父母死后孩子應以同樣的時長服喪以表感恩,于是提出了“三年之喪”的禮制。C.“孝”在儒家思想學說中占有著重要的地位,在孔子看來,“孝”不僅限于父母,也體現(xiàn)在對歷史的傳承和對文化傳統(tǒng)的延續(xù)。D.孔子、柏拉圖、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等人都將哲學活動與“孝”聯(lián)結起來,因做哲學的方法不同,對“孝”的理解也有差異。(3)下列說法中,可以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二主要觀點的一項是A.“上帝為每個人靈魂提供了選擇機會;或是擁有真理,或是得到安寧。你可以任選其一,但不能兼而有之?!盉.“倘若沒有天地,哪里會有人類生存發(fā)展的空間。因此,敬天祈福正是對天地自然獻上的一份崇高敬意?!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fā)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盌.“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yǎng)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后能事親?!保?)材料二在論證上有哪些特點?請簡要說明。(5)對影響兩千年之久的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條,你是如何看待的?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認識。2.(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豺狗和阿拉伯人[奧地利]卡夫卡①我們在一塊沙漠的綠洲上露營。我的同伴們已經睡著了,一個阿拉伯人高大的白色身影從旁掠過;他一直在照料著駱駝,此時正朝他自己的睡鋪走去。②我向后一仰,躺倒在草地上,我竭力想入睡,卻睡不著,一只豺狗在遠處嗥叫;我又坐了起來。離得十分遙遠的嗥叫聲突然一下子相當近了。豺狗們擁擠在我的周圍,眼睛閃著黯淡的金黃色的光,隨即又消失了。a它們柔軟的身軀仿佛在一條鞭子的噼啪抽打下,敏捷而有節(jié)奏地扭動著。③一只豺狗從我身后走出來,輕輕地拱到我的胳臂下面,向我擠靠著,好像它需要我的體溫,然后站在我的面前,幾乎四目相對地向我開口道:④b“我是天底下最年邁的豺狗。我很高興終于在這兒遇見了你。我的母親等待過你,還有她的母親,以及我們所有豺狗的老祖宗,一直可以追溯到我們所有豺狗的第一位母親。這是真的,相信我吧!”⑤“那可真令人感到意外,”我說道,“聽起來讓我感到太意外了。我完全是出于偶然,才從遙遠的北方到這兒來。你們這些豺狗想要什么呢?”⑥“我們知道你從北方來,”最年老的那只豺狗開始說道,“那恰恰正是我們所希望的。你們北方人所具有的那種才智,在阿拉伯人中間是找不到的,c他們捕殺動物作為食物,對于腐肉臭尸,他們是不屑一顧的?!雹摺耙苍S,也許,”我說,“遠遠超出我本分的事,我是沒有能力評斷的。照我看來,這像是一種積年的宿怨,我想它存在于血液中,也許只有用鮮血來結束?!雹唷澳惴浅B斆?,”這只老豺狗說,它們全都開始更加快速地噓噓喘氣,盡管它們一動不動地站著,氣體卻從它們的肺里急促地往外噴吐,一股使我不得不時時咬緊牙關強忍著的惡臭從它們張開的嘴巴里泛出來,“你非常聰明,你方才所講的話,與我們古老的傳說是一致的。所以,我們將從他們那里吸取鮮血,這種宿怨也就會了結了?!雹帷澳敲?,你們想要干什么?”我問道,試圖站起身來。但我無法站起來。⑩“先生,”它大聲喊道,所有的豺狗跟著一齊嗥叫,聽起來顯得非常遙遠,就像一支優(yōu)美的樂曲?!跋壬覀兿胍憬Y束這場分割世界的爭吵,你恰恰正是我們祖先所預言的天生來完成此事的人。我們再也不想被阿拉伯人煩擾,我們想要自由呼吸的空間,想要一個把他們清洗干凈的地平線;想不再聽到被阿拉伯人宰割的綿羊的咩咩叫聲,想要每一只動物都能正常地死亡;想要不受干擾地把動物尸體的鮮血吮盡喝光,并且把它們的骨頭啃得干干凈凈。干干凈凈,我們所想要的正是干干凈凈。”此刻它們全都慟哭起來,唏噓不止——“所以,親愛的先生,借助你全能的雙手,用這把剪刀剪斷他們的喉嚨吧!”它將頭一擺,于是一只豺狗便叼著一把縫紉小剪刀顛上前來,剪刀布滿了陳舊的斑斑銹跡,掛在上顎大牙處擺動著。?“哦,剪刀終于拿來了,該是停止的時候了!”我們商隊的那位阿拉伯首領大聲喝道,他已迎著風躡手躡腳地來到我們近前,噼啪一聲掄起了他的大鞭子。?豺狗們匆忙逃竄,但在不遠的一個地方重又緊密地聚成一團,所有這些野獸如此緊密而僵硬地擁擠著。?“那么,對你也進行過這番表演啰,先生。”這位阿拉伯人說著,以這個民族的節(jié)制性格所容許的快活程度呵呵笑了?!澳敲?,你知道,這些畜生究竟要干什么嗎?”我問?!爱斎?,”他說,“這是個常識,只要阿拉伯人存在,那把剪刀就會在沙漠中四下游蕩,并將同我們一起游蕩到我們的末日。它被奉獻給每一個歐洲人去干偉大的工作;每一個歐洲人恰恰是命運為他們選擇好了的人選。它們具有最瘋狂的希望,這些野獸們;它們不過是些傻瓜,地道的傻瓜,那正是我們喜歡它們的緣故;它們是我們的狗,比你們的任何一只都要精良的狗?,F(xiàn)在,請注意,一只駱駝昨天夜里死去了,我已經叫人把它帶到這兒來了?!?四個人抬著這只沉重的動物尸體走上前來,把它扔在我們的面前。它幾乎還未落地,豺狗們便嗥叫起來。它們好像被不可抵抗的繩索牽拉著,一個個都開始向前搖晃,肚皮貼著地面爬行。它們忘記了這些阿拉伯人,忘記了它們的仇恨;將眼前這堆惡臭的腐肉全部消滅掉的愿望蠱惑著它們。瞬息間,它們全都爬到了尸體上面,堆積得山一樣高,共同努力著。?此刻,商隊首領揚起他那銳利刺骨的鞭子,在它們的脊背上左右交叉地鞭打起來。它們抬起了頭,心醉神迷,恍恍惚惚,看見阿拉伯人站在它們的面前,感到鞭打在口鼻上的劇痛,跳著向后倒退,逃開了一段距離。但是,那只駱駝的血已經流成了一攤攤血潭,它們經受不住這個誘惑;它們又走了回來,那位首領又一次舉起了他的鞭子,我攔住了他的胳膊。?“你是對的,先生,”他說,“我們把這些臭肉留給它們去處理吧。此外,拔營起程的時刻要到了。哦,你已經看見了它們。d它們是了不起的生物,不是嗎?可它們又多么仇恨我們啊!”(有刪改)(1)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豺狗們自知弱小,會懇求每一個見到的歐洲人,傾訴它們對阿拉伯人的厭惡,希望歐洲人把它們從阿拉伯人手中解救出來。B.“我”是線索人物,也是豺狗與阿拉伯人爭斗的見證者,“我”對豺狗的遭遇抱有同情和憐憫,有幫助他們結束這分裂世界的爭吵的意愿。C.阿拉伯人的大鞭子、豺狗銹跡斑斑的剪刀,是他們各自的斗爭武器,也是他們力量強弱的象征,暗含斗爭的結果。D.小說很多細節(jié)具有諷刺意味,例如豺狗嘴巴里“使我不得不時時咬緊牙關強忍著”的惡臭,它們在鞭子下“心醉神迷”等,耐人尋味。(2)下列對畫線處語句內容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a處以豺狗們在“鞭子的噼啪抽打下”“敏捷而有節(jié)奏地扭動著”營造了魔幻氛圍,也為后文進一步塑造豺狗形象埋下了伏筆。B.b處豺狗說自己是“最年邁的”,然后提到“老祖宗”和“第一位母親”,目的是通過營造神秘感,來取得“我”對它們的信任。C.c處“他們捕殺動物作為食物”道出了豺狗仇恨阿拉伯人的緣由。弱肉強食在它們之間一直存在,“我”一眼看出他們的“宿怨”。D.d處阿拉伯人認為豺狗是“了不起的生物”,是被豺狗們承受銳利刺骨的鞭子的抽打的韌性觸動,這使阿拉伯人留下了駱駝的尸體。(3)小說中“駱駝尸體”具有哪些象征意義?結合文本簡要分析。(4)小說描寫了一場豺狗與阿拉伯人由來已久的斗爭,過程中阿拉伯首領發(fā)出了一次“快活”的笑聲(第?段),請簡析他“快活”的原因。二、文言文閱讀3.(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材料一:肇有人倫,是稱家國。史氏有事涉君親必言多隱諱雖直道不足而名教存焉其有舞詞弄札,飾非文過,若王隱、虞預毀辱相凌,子野、休文釋紛相謝。用舍由乎臆說,威福行乎筆端,斯乃作者之丑行,人倫所同疾也。亦有事每憑虛,詞多烏有;或假人之美,藉為私惠;或誣人之惡,持報已仇。若王沈《魏錄》濫述貶甄之詔,陸機《晉史》虛張拒葛之鋒。班固受金而始書,陳壽借米而方傳。此又記言之奸賊,裁筆之兇人,雖肆諸市朝,投畀豺虎可也。陳氏《三國志?劉后主傳》云:“蜀無史職,故災祥靡聞?!卑更S氣見于秭歸,群鳥墮于江水,成都言有景星出,益州言無宰相氣,若史官不置,此事從何而書?蓋由父辱受髡,故加茲謗議者也。(節(jié)選自劉知幾《史通?內篇?曲筆》)材料二:斛律光,字明月,少工騎射,以武藝知名。魏末,從父金西征,光年十七,馳馬射賊,矢無虛發(fā),周文嘆曰:“此真射雕手也!”由是知名。河清三年,周將尉遲迥寇洛陽,光率騎五千逆戰(zhàn)。迥陣于邙山,光登高望之,謂諸將曰:“迥軍雖眾,行列不整,可破也。”乃分麾下為三隊,迭出沖陣。自旦及午,戰(zhàn)數(shù)十合,迥軍大潰,俘斬萬計。武帝聞之,親執(zhí)其手曰:“公之威略,雖古名將何以加焉!”光性剛嚴,治軍整肅,嘗行兵,士有遺麥于路者,立斬以徇。由是部伍肅然,莫敢犯令。然頗忌刻,朝臣有忤意者,必加挫辱。祖斑用事,光惡其奸佞,每見斑,輒叱曰:“此等小人,何足與語!”斑深銜之。會周人遣間,散布謠言于鄴,云“光蓄甲兵,謀不軌”。斑因譖于帝曰:“光家藏弩甲,奴僮千數(shù),若不早圖,恐為后患?!钡郦q豫未決。斑復賂光府典簽封士讓密告光反。帝遂信之,誘光入涼風堂,力士劉桃枝自后拉殺之,血流于地,鏟之跡終不滅。光死,周武帝大喜,赦其境內。(節(jié)選自《北齊書?斛律光傳》)(1)材料一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史氏有事A涉君親B必言多C隱諱D雖直E道不足F而名G教存焉(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謝”,文中指“道歉”。這與成語“敬謝不敏”的“謝”的意思相同。B.“蓋”,表推測語氣。與《庖丁解牛》中“技蓋至此乎”中“蓋”的用法及意思相同。C.“間”,指“間諜”。這與《鴻門宴》中“道芷陽間行”中“間”的用法及意思不同。D.“因”,表“趁機”。這與《燭之武退秦師》中“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的“因”用法及意思不同。(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材料一認為史書應該“名教存焉”,故對君親之事可以隱晦,但不可虛構事實。B.材料一在表明作者史學觀點的同時也態(tài)度鮮明地批判了陳壽記錄歷史時的不當行為。C.材料二記載斛律光治軍嚴明,因士兵遺落麥穗而將其斬殺,并加強了問詢機制。D.材料二詳寫斛律光被誣陷謀反的過程,暗示作者對其冤屈的同情。(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①用舍由乎臆說,威福行乎筆端,斯乃作者之丑行,人倫所同疾也。②公之威略,雖古名將何以加焉?。?)劉知幾主張“直道不足,而名教存焉”,請結合兩則材料,分析材料二如何在“實錄”與“名教”間尋求平衡。三、古代詩歌閱讀4.(9分)閱讀下面的宋詞,完成下面小題。水調歌頭?過岳陽樓作張孝祥湖海倦游客,江漢有歸舟。西風千里,送我今夜岳陽樓。日落君山云氣,春到沅湘①草木,遠思渺難收。徙倚欄干久,缺月掛簾鉤。雄三楚,吞七澤,隘九州。人間好處,何處更似此樓頭?欲吊沉累②無所,但有漁兒樵子,哀此寫離憂?;厥捉杏菟储郏湃魸M芳洲?!咀ⅰ竣巽湎妫簮蹏娙饲涣鞣畔娼诮厡O夫說:“寧赴湘流,葬于江魚之腹中?!雹诔晾?,指沉江的屈原。③虞舜:舜帝,相傳南巡時死于蒼梧之野,葬在九嶷山下(在今湖南寧遠縣)。(1)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作者上闋從自身遭際寫起,湖海漂泊,已經厭倦,乘著歸舟,由江漢返鄉(xiāng),在夜晚登上岳陽樓。B.“徙倚欄干久”兩句,寫詞人憑欄遠眺,久久徘徊,直至殘月升起,表現(xiàn)了詞人的思緒難以平靜。C.下闋首句描寫岳陽樓的雄偉景色,并用一反問句表達贊譽之情,認為人世間的一切好處都比不上此處。D.最后兩句寫杜若花開滿了水中沙洲,以杜若花的燦爛、美好烘托作者遇到舜帝一樣的明君的驚喜之情。(2)有人評論本詩“境界闊大中帶著沉郁的格調”,請結合詩歌下闋簡要分析。四、名篇名句默寫5.(6分)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司馬遷曾在《史記》中評價項羽居功自傲,我們也可以引用《<老子>四章》中的“,”兩句話來作出同樣的評價。(2)古人在描寫女子時經常使用“香”字,如溫庭筠《菩薩蠻》中“”一句,再如辛棄疾《青玉案》中“”一句。(3)古人寫詩文時常常使用借代手法,使所寫內容生動形象,增添作品的感染力。如“,”。五、語言文字運用6.(2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汪曾祺先生在《人間草木》中有一句很著名的話,“如果你來訪我,我不在,請和我門外的花坐一會兒?!痹L友不遇,只能和門外的花坐一會兒,有“失意”也有“詩意”,訪者因“失意”而得靈感,沒準會有意想不到的美好,①_______。古代文人因訪友不遇而誕生的“不遇詩”(甲)。最著名的要數(shù)唐代賈島的《尋隱者不遇》:“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弊髡咚獙ぴL的人是令其敬仰和欽慕的隱者,尋人不見就有淡淡的失落,好在還有主人“門外的花”——郁郁青松與悠悠白云。青松和白云,其形象與色調恰好和云山深處的隱者身份相符?!叭退曋校一◣稘?。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崩畎走@首《訪戴天山道士不遇》也是一首著名的以“尋人不遇”為題材的詩。早上乘興而來,到中午了卻撲了個空,詩人倚靠在門前的松樹上悵然若失。友人不在家,但其門外如世外桃園的悠靜卻吸引著詩人,眼前翠竹參天,遠處飛流直下,天竹一色、云氣相接的奇景,②_______,伴人同坐,令人流戀忘返。尋人不遇是個非常有趣的題材,《全唐詩》中以此為題村的有80多首。因為失落更容易激發(fā)靈感,使詩人展開豐富的想象,產生奇思妙想。尋人不遇的結果往往誕生一首好詩,這恐怕是尋訪者未曾料到的事。如高駢的《訪隱者不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f應物的《休假日訪王侍御不遇》“九日驅馳一日閑,尋君不遇又空還。怪來詩思清人骨,門對寒流雪滿山?!薄@些都是“不遇詩”中(乙)的佳作。試想,③_______,便會很少“失意”,但多半因無心顧及主人“門外的花”,而少有“詩意”。只有從前的慢生活慢時光,人們才肯花上大半天的功夫,去拜訪心儀的友人。如果訪友不遇,而且愿意與主人“門外的花”坐一會兒、一首好詩也就可能誕生了。(1)在文中甲、乙兩處括號內填上恰當?shù)某烧Z。(2)文中第三段有多處錯別字,請找出兩處并改正。(3)在文中標有序號的橫線處補寫上恰當?shù)木渥?,使上下文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2個字。(4)下面是高駢《訪隱者不遇》中的詩句,順序已經打亂,下列排序正確的一項是()①滿庭紅杏碧桃開②半醉閑吟獨自來③惆悵仙翁何處去④落花流水認天臺A.①④③②B.②④③①C.④②③①D.③②④①o(5)文中多次用到“失意”和“詩意”,有什么作用和效果?六、作文7.(60分)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參考答案僅供參考,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以上材料引發(fā)了你怎樣的聯(lián)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5年陜西省西安市長安區(qū)高考語文三模試卷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一、現(xiàn)代文閱讀1.(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題。材料一:在《論語》里孔子被描寫成一個教育家。從某種觀點看來,也的確如此。他期望他的弟子成為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成人”(《論語?憲問》),所以教給他們以經典為基礎的各門知識。作為教師,他覺得他的基本任務,是向弟子們解釋古代文化遺產。《論語》記載,孔子說他自己“述而不作”(《論語?述而》),就是這個緣故。不過這只是孔子的一個方面,他還有另一方面,那就是,在傳述傳統(tǒng)的制度和觀念時,孔子給予它們的解釋,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觀推導出來的。例如在解釋“三年之喪”這種古老的禮制時,孔子說:“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論語?陽貨》)換句話說,兒子的一生,至少頭三年完全依賴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應當以同樣長的時間服喪,表示感恩。還有在講授經典時,孔子給它們以新的解釋。例如講到《詩》,他強調它的道德價值時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保ā墩撜Z?為政》)這樣一來,孔子就不只是單純地傳述了,因為他在“述”里“作”出了一些新的東西。這種以“述”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學傳之永久,經書代代相傳時,他們就寫出了無數(shù)的注疏。后來的《十三經注疏》,就是用這種精神對經書原文進行注釋而形成的。(摘編自馮友蘭《孔子:第一位教師》)材料二:“述”的內涵非常豐富?!墩f文解字》將“述”解釋為“循”;在現(xiàn)代漢語中,“述”可以理解為“敘述”“陳述”“講述”“論述”或“闡述”;等等。在《中庸》中,儒家德性“孝”的定義和“述”是相關的。《中庸》:“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如果我們將“孝”的這種解釋和孔子在《論語?述而》第一章中的自我描述聯(lián)系起來,“述”的深層含義便躍然紙上,也就是“述”表達了“孝”的德性??鬃盂`履“孝”這種德性的對象是天?!墩撜Z?八佾》講到,“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鬃拥赖伦穼さ氖翘斓氖姑?。對于孔子而言,他的工作就是傳天道,興天道。在《論語?陽貨》第十八章中,孔子說他不想再說話,但是他的弟子子貢說:“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孔子回答:“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從這段話中可以得出兩點:第一,孔子述的是天道,天是最終的創(chuàng)造者;第二,孔子認為自己是天道的述者,子貢則將自己著作是孔子思想的述者。孔子踐履德性的活動表達了對天的“孝”,而子貢踐履德性的活動則表達了對孔子的“孝”。因此,孔子將他對經典的傳承比作一個孝子做的事情。兒子對父親最大的孝是對父親志向、事業(yè)、夢想的繼承,實現(xiàn)和發(fā)揚光大。同樣孔子述的天道也是對天的孝。對于孔子而言,他的智力活動是恢復天道,這就是對天盡孝。在孔子那里,“孝”的含義涉及了延續(xù)文化傳統(tǒng)和歷史傳承的義務??鬃硬皇俏ㄒ话颜軐W活動與“孝”聯(lián)結起來的人??鬃优c柏拉圖早期的作品《游敘弗倫》對“孝”的定義殊途同歸。蘇格拉底的詰問對象游敘弗倫得出“孝”是公正的一部分,“孝”是人類對上帝的侍奉。蘇格拉底認為自己的哲學活動就是對神靈的侍奉,自己的問答法就是對神靈的侍奉?;谔K格拉底對上帝侍奉的論證,蘇格拉底提供的答案就是進行哲學活動是對上帝真正的“孝”。對哲學活動與孝的密切聯(lián)系,亞里士多德也有所表述。他在《尼各馬可倫理學》中說,“孝”要求更加尊重真理而不是尊重你的朋友。他認為“孝”的對象是真理,而不是上帝。踐行“孝”這一德性活動是追求哲學的嚴肅義務,因為追尋哲學是為了探尋真理??鬃?、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都把哲學活動和“孝”聯(lián)結起來,盡管每一個人對“孝”的理解不同,這也反映了他們做哲學的方法不同。蘇格拉底通過詰問的方式審查人的信念;亞里士多德更多的是通過對前人理論的考察、批判發(fā)現(xiàn)真理;孔子則認為從事“孝”的活動就是對天道的傳承。(摘編自余紀元?金小燕?韓燕麗《“述而不作”何以成就孔子?》)材料三:“述而不作”的信條影響深遠,達兩千年之久,成為風氣。自孔子以后,儒家教育多遵從這一原則,以傳授、注解經典為己任。要從事這一學問,必然熟記經文才能言而有據。因而,熟記經典成為學生的基本功??鬃咏逃茏邮菫榱俗屗麄儚恼?,用子夏的話說是“學而優(yōu)則仕”(《論語?子張》)。隋唐以后,科舉盛行,官方明確規(guī)定了讀書人的出路,只有為官一途。學校成為向科舉輸送考生的途徑之一??婆e使用八股文體,專以四書五經命題,以儒家經典考學生,答案闡釋以經典為準,不允許有超出范圍的見解??梢哉f,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條,使得他在教學中有偏重繼承、輕視創(chuàng)新的傾向;倫理關系與師生關系的結合,造成學生對教師的依賴,這使人們從青少年時代起就減少或部分失去了探索未知的興趣。這樣使得傳統(tǒng)教育以教師解釋、學生背誦為基本方式,因循以往,缺乏創(chuàng)新精神。(摘編自李楊《“述而不作”與傳統(tǒng)教育》)(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DA.《論語》中雖然記錄孔子說自己“述而不作”,其實孔子在傳述文化遺產的同時,也“作”了一些新的東西,后孔子時代的儒學都長期傳承并發(fā)展著這種精神。B.“述而不作”中的“述”內涵非常豐富,在古代辭書中解釋為“循”,但在現(xiàn)代漢語中這一含義被“敘述”“陳述”“講述”“論述”或“闡述”等含義所取代。C.在儒家經典著作《中庸》一書中,認為“孝”應包括“善述人之事者也”,也就是說,“述而不作”中的“述”與“孝”是統(tǒng)一的,這種理解恰好切合孔子的觀點。D.“述而不作”的信條,后來成為儒學教育的一條重要原則,熟記經典成為學生的基本功,這一傳統(tǒng)一直影響到后來的科舉考試,并且命題答案均以四書五經為限。(2)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BA.作為第一位教師,孔子期望把學生培養(yǎng)成對國家和社會有用的人;作為偉大的思想家,他認為從事“孝”的活動是對天道的傳承。B.孔子認為,兒子出生的頭三年完全依賴父母,故父母死后孩子應以同樣的時長服喪以表感恩,于是提出了“三年之喪”的禮制。C.“孝”在儒家思想學說中占有著重要的地位,在孔子看來,“孝”不僅限于父母,也體現(xiàn)在對歷史的傳承和對文化傳統(tǒng)的延續(xù)。D.孔子、柏拉圖、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等人都將哲學活動與“孝”聯(lián)結起來,因做哲學的方法不同,對“孝”的理解也有差異。(3)下列說法中,可以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二主要觀點的一項是CA.“上帝為每個人靈魂提供了選擇機會;或是擁有真理,或是得到安寧。你可以任選其一,但不能兼而有之。”B.“倘若沒有天地,哪里會有人類生存發(fā)展的空間。因此,敬天祈福正是對天地自然獻上的一份崇高敬意?!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fā)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盌.“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yǎng)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后能事親?!保?)材料二在論證上有哪些特點?請簡要說明。(5)對影響兩千年之久的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條,你是如何看待的?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認識?!窘獯稹浚?)A.材料一第二段原文說“這種以‘述’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學傳之永久”,并非“都”“發(fā)展”。B.材料二開頭一段原文僅僅對“述”的古今含義做了客觀摘錄,并未說古代的含義被現(xiàn)代含義“所取代”。C.材料二第二段在對《中庸》中這句話的分析闡述時只是說“‘述’表達了‘孝’的德性”,但這句話并不包含這兩者“統(tǒng)一”的意思。故選D。(2)B.根據材料一第一段,“三年之喪”是古代禮制,早于孔子,只是孔子對這一禮制作出了相應的解釋,并非是他提出來的。(3)要正確選出支撐材料二主要觀點的語句,首先要明確材料二的主要觀點。從閱讀材料二不難發(fā)現(xiàn),這段材料主要是就孔子的“孝”展開論述的,而論述的中心就是延續(xù)文化傳統(tǒng)和歷史傳承。因此,該題提供的四個選項只有C項可以作為這一論點的論據。A.強調要擁有真理,排除。B.表達對天地自然的敬畏,排除。D.只是就孝順父母宗親而言的,排除。故選C。(4)材料二第一二段首先辨明“述”的含義與“孝”有關,接著第三段通過孔子的言行論述孔子踐行“孝”的對象是“天”,第四段進一步闡述孔子的“孝”的深刻含義。第六七段把孔子與柏拉圖、蘇格拉底等西方哲學家的觀點進行類比,層層遞進地闡述了孔子的孝道理論。文中多處引用孔子的語言、《中庸》《論語》的記載,采用引用論證、舉例論證以及類比論證等方法進行論述。(5)“述而不作”是指“作為教師,他覺得他的基本任務,是向弟子們解釋古代文化遺產”,造成的影響是材料三中“要從事這一學問,必然熟記經文才能言而有據。因而,熟記經典成為學生的基本功”,這些都讓中國古典傳統(tǒng)文化得以更好地繼承和發(fā)展;根據材料三最后一段,又可見這種信條造成的弊端,即“在教學中有偏重繼承、輕視創(chuàng)新的傾向;倫理關系與師生關系的結合,造成學生對教師的依賴,這使人們從青少年時代起就減少或部分失去了探索未知的興趣。這樣使得傳統(tǒng)教育以教師解釋、學生背誦為基本方式,因循以往,缺乏創(chuàng)新精神”。分條概括作答即可。答案:(1)D(2)B(3)C(4)①緊緊圍繞中心論點展開論述,主要以孔子的言行為論據;②采用遞進式的論證結構,層層深入,邏輯嚴密;③論證綜合運用了多種論證方法,如引證法、例證法、類比論證等。(5)①“述而不作”有其積極的一面,孔子向弟子們解釋古代文化遺產,對文化經典的傳承以及要求學生熟背文化經典都是值得提倡和繼承的;②但教學中偏重繼承,限制學生探索未知的興趣和創(chuàng)新精神,又有局限性。2.(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豺狗和阿拉伯人[奧地利]卡夫卡①我們在一塊沙漠的綠洲上露營。我的同伴們已經睡著了,一個阿拉伯人高大的白色身影從旁掠過;他一直在照料著駱駝,此時正朝他自己的睡鋪走去。②我向后一仰,躺倒在草地上,我竭力想入睡,卻睡不著,一只豺狗在遠處嗥叫;我又坐了起來。離得十分遙遠的嗥叫聲突然一下子相當近了。豺狗們擁擠在我的周圍,眼睛閃著黯淡的金黃色的光,隨即又消失了。a它們柔軟的身軀仿佛在一條鞭子的噼啪抽打下,敏捷而有節(jié)奏地扭動著。③一只豺狗從我身后走出來,輕輕地拱到我的胳臂下面,向我擠靠著,好像它需要我的體溫,然后站在我的面前,幾乎四目相對地向我開口道:④b“我是天底下最年邁的豺狗。我很高興終于在這兒遇見了你。我的母親等待過你,還有她的母親,以及我們所有豺狗的老祖宗,一直可以追溯到我們所有豺狗的第一位母親。這是真的,相信我吧!”⑤“那可真令人感到意外,”我說道,“聽起來讓我感到太意外了。我完全是出于偶然,才從遙遠的北方到這兒來。你們這些豺狗想要什么呢?”⑥“我們知道你從北方來,”最年老的那只豺狗開始說道,“那恰恰正是我們所希望的。你們北方人所具有的那種才智,在阿拉伯人中間是找不到的,c他們捕殺動物作為食物,對于腐肉臭尸,他們是不屑一顧的。”⑦“也許,也許,”我說,“遠遠超出我本分的事,我是沒有能力評斷的。照我看來,這像是一種積年的宿怨,我想它存在于血液中,也許只有用鮮血來結束?!雹唷澳惴浅B斆?,”這只老豺狗說,它們全都開始更加快速地噓噓喘氣,盡管它們一動不動地站著,氣體卻從它們的肺里急促地往外噴吐,一股使我不得不時時咬緊牙關強忍著的惡臭從它們張開的嘴巴里泛出來,“你非常聰明,你方才所講的話,與我們古老的傳說是一致的。所以,我們將從他們那里吸取鮮血,這種宿怨也就會了結了。”⑨“那么,你們想要干什么?”我問道,試圖站起身來。但我無法站起來。⑩“先生,”它大聲喊道,所有的豺狗跟著一齊嗥叫,聽起來顯得非常遙遠,就像一支優(yōu)美的樂曲?!跋壬覀兿胍憬Y束這場分割世界的爭吵,你恰恰正是我們祖先所預言的天生來完成此事的人。我們再也不想被阿拉伯人煩擾,我們想要自由呼吸的空間,想要一個把他們清洗干凈的地平線;想不再聽到被阿拉伯人宰割的綿羊的咩咩叫聲,想要每一只動物都能正常地死亡;想要不受干擾地把動物尸體的鮮血吮盡喝光,并且把它們的骨頭啃得干干凈凈。干干凈凈,我們所想要的正是干干凈凈?!贝丝趟鼈內紤Q哭起來,唏噓不止——“所以,親愛的先生,借助你全能的雙手,用這把剪刀剪斷他們的喉嚨吧!”它將頭一擺,于是一只豺狗便叼著一把縫紉小剪刀顛上前來,剪刀布滿了陳舊的斑斑銹跡,掛在上顎大牙處擺動著。?“哦,剪刀終于拿來了,該是停止的時候了!”我們商隊的那位阿拉伯首領大聲喝道,他已迎著風躡手躡腳地來到我們近前,噼啪一聲掄起了他的大鞭子。?豺狗們匆忙逃竄,但在不遠的一個地方重又緊密地聚成一團,所有這些野獸如此緊密而僵硬地擁擠著。?“那么,對你也進行過這番表演啰,先生?!边@位阿拉伯人說著,以這個民族的節(jié)制性格所容許的快活程度呵呵笑了?!澳敲矗阒?,這些畜生究竟要干什么嗎?”我問?!爱斎唬彼f,“這是個常識,只要阿拉伯人存在,那把剪刀就會在沙漠中四下游蕩,并將同我們一起游蕩到我們的末日。它被奉獻給每一個歐洲人去干偉大的工作;每一個歐洲人恰恰是命運為他們選擇好了的人選。它們具有最瘋狂的希望,這些野獸們;它們不過是些傻瓜,地道的傻瓜,那正是我們喜歡它們的緣故;它們是我們的狗,比你們的任何一只都要精良的狗。現(xiàn)在,請注意,一只駱駝昨天夜里死去了,我已經叫人把它帶到這兒來了?!?四個人抬著這只沉重的動物尸體走上前來,把它扔在我們的面前。它幾乎還未落地,豺狗們便嗥叫起來。它們好像被不可抵抗的繩索牽拉著,一個個都開始向前搖晃,肚皮貼著地面爬行。它們忘記了這些阿拉伯人,忘記了它們的仇恨;將眼前這堆惡臭的腐肉全部消滅掉的愿望蠱惑著它們。瞬息間,它們全都爬到了尸體上面,堆積得山一樣高,共同努力著。?此刻,商隊首領揚起他那銳利刺骨的鞭子,在它們的脊背上左右交叉地鞭打起來。它們抬起了頭,心醉神迷,恍恍惚惚,看見阿拉伯人站在它們的面前,感到鞭打在口鼻上的劇痛,跳著向后倒退,逃開了一段距離。但是,那只駱駝的血已經流成了一攤攤血潭,它們經受不住這個誘惑;它們又走了回來,那位首領又一次舉起了他的鞭子,我攔住了他的胳膊。?“你是對的,先生,”他說,“我們把這些臭肉留給它們去處理吧。此外,拔營起程的時刻要到了。哦,你已經看見了它們。d它們是了不起的生物,不是嗎?可它們又多么仇恨我們?。 保ㄓ袆h改)(1)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B)A.豺狗們自知弱小,會懇求每一個見到的歐洲人,傾訴它們對阿拉伯人的厭惡,希望歐洲人把它們從阿拉伯人手中解救出來。B.“我”是線索人物,也是豺狗與阿拉伯人爭斗的見證者,“我”對豺狗的遭遇抱有同情和憐憫,有幫助他們結束這分裂世界的爭吵的意愿。C.阿拉伯人的大鞭子、豺狗銹跡斑斑的剪刀,是他們各自的斗爭武器,也是他們力量強弱的象征,暗含斗爭的結果。D.小說很多細節(jié)具有諷刺意味,例如豺狗嘴巴里“使我不得不時時咬緊牙關強忍著”的惡臭,它們在鞭子下“心醉神迷”等,耐人尋味。(2)下列對畫線處語句內容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D)A.a處以豺狗們在“鞭子的噼啪抽打下”“敏捷而有節(jié)奏地扭動著”營造了魔幻氛圍,也為后文進一步塑造豺狗形象埋下了伏筆。B.b處豺狗說自己是“最年邁的”,然后提到“老祖宗”和“第一位母親”,目的是通過營造神秘感,來取得“我”對它們的信任。C.c處“他們捕殺動物作為食物”道出了豺狗仇恨阿拉伯人的緣由。弱肉強食在它們之間一直存在,“我”一眼看出他們的“宿怨”。D.d處阿拉伯人認為豺狗是“了不起的生物”,是被豺狗們承受銳利刺骨的鞭子的抽打的韌性觸動,這使阿拉伯人留下了駱駝的尸體。(3)小說中“駱駝尸體”具有哪些象征意義?結合文本簡要分析。(4)小說描寫了一場豺狗與阿拉伯人由來已久的斗爭,過程中阿拉伯首領發(fā)出了一次“快活”的笑聲(第?段),請簡析他“快活”的原因。【解答】(1)B.“有幫助他們結束這分裂世界的爭吵的意愿”錯誤,“我”只是一個見證者,雖然聽到了豺狗的訴求,但并沒有明確表現(xiàn)出“我”有幫助他們結束這分裂世界的爭吵的意愿。故選:B。(2)D.“是被豺狗們承受銳利刺骨的鞭子的抽打的韌性觸動,這使阿拉伯人留下了駱駝的尸體”錯誤,那位首領舉起鞭子時“我攔住了他的胳膊”,然后阿拉伯人說“我們把這些臭肉留給它們去處理吧”,可見阿拉伯人留下駱駝的尸體是因為“我”攔住了他揮鞭子的胳膊,并且他也覺得可以把臭肉留給豺狗去處理,與認為豺狗了不起并無直接因果關系。故選:D。(3)①“駱駝尸體的腐肉是豺狗渴望的食物,代表著它們生存的利益”“它們忘記了這些阿拉伯人,忘記了它們的仇恨;將眼前這堆惡臭的腐肉全部消滅掉的愿望蠱惑著它們”,豺狗對駱駝尸體的瘋狂爭奪,象征了它們對食物的本能渴望,他們可以為了駱駝尸體暫時忘記對阿拉伯人的仇恨,所以“駱駝尸體”象征著利益的誘惑。②“四個人抬著這只沉重的動物尸體走上前來”,豺狗們便嗥叫起來,即使它們被辮鞭子抽打,“感到鞭打在口鼻上的劇痛,跳著向后倒退,逃開了一段距離”,但還是經受不住誘惑,又走了回來?!榜橊勈w”象征阿拉伯人的控制與權力。③阿拉伯人通過“駱駝尸體”控制著豺狗們,豺狗們也因此仇恨阿拉伯人,駱駝尸體是豺狗與阿拉伯人之間矛盾的焦點,象征豺狗與阿拉伯人之間的斗爭。(4)①對豺狗的輕蔑與掌控感?!澳敲?,對你也進行過這番表演啰,先生”句是阿拉伯人在看到豺狗對“我”的親近誘惑后說的話,可以看出這種情況以前也出現(xiàn)過,可能還是很多次,但最終豺狗的愿望都沒能實現(xiàn),可以看出阿拉伯人對豺狗的輕蔑。后文“它們不過是些傻瓜,地道的傻瓜,那正是我們喜歡它們的緣故”句更是赤裸裸的諷刺和蔑視。文章中“它將頭一擺,于是一只豺狗便叼著一把縫紉小剪刀顛上前來,剪刀布滿了陳舊的斑斑銹跡,掛在上顎大牙處擺動著”,豺狗們期望歐洲人用一把銹跡斑斑的小剪刀來對付阿拉伯人,這種想法在阿拉伯人眼中是幼稚且不切實際的。他對豺狗們有著一種掌控感,知道豺狗們雖然對他們心懷仇恨,但實際上并不能對他們構成實質性的威脅。當豺狗在他的鞭子威懾下逃竄又聚集,他說“我們把這些臭肉留給它們去處理吧。它們是了不起的生物,不是嗎?可它們又多么仇恨我們啊”,他覺得豺狗們就像被他玩弄于股掌之間的玩偶。他覺得豺狗的行為和想法是可笑的,他們對豺狗們貪婪地撲向腐肉的丑態(tài)感到好笑,這種優(yōu)越感促使他發(fā)出快活的笑聲。②對歐洲人態(tài)度的調侃?!澳敲?,對你也進行過這番表演啰,先生”處的語言描寫和他知道“這是個常識,只要阿拉伯人存在,那把剪刀就會在沙漠中四下游蕩,并將同我們一起游蕩到我們的末日。它被奉獻給每一個歐洲人去干偉大的工作;每一個歐洲人恰恰是命運為他們選擇好了的人選”,在他看來,歐洲人面對豺狗的請求時的那種困惑和不知所措是很有意思的。當他看到“我”被豺狗糾纏,似乎在向“我”炫耀阿拉伯人對豺狗的了解以及他們在與豺狗的關系中所處的主導地位,帶有一種調侃歐洲人的意味,這也讓他產生了快活的情緒。③對自身文化和地位的自信?!斑@是個常識”句的肯定的語氣,“商隊首領揚起他那銳利刺骨的鞭子,在它們的脊背上左右交叉地鞭打起來”“他們捕殺動物作為食物,對于腐肉臭尸,他們是不屑一顧的”句阿拉伯人有著自己的文化和生存方式,他們對待動物的方式捕殺動物作為食物,不屑于腐肉臭尸,與豺狗形成鮮明對比。他在面對豺狗的挑釁和訴求時,能夠憑借大鞭子輕易地讓豺狗們逃竄,并且能夠主宰動物尸體如駱駝的處置權,這種對自身文化和地位的自信使得他在面對豺狗的鬧劇時發(fā)出快活的笑聲。答案:(1)B(2)D(3)①象征著利益的誘惑。豺狗對駱駝尸體的瘋狂爭奪,表現(xiàn)它們對食物的本能渴望。②象征阿拉伯人的控制與權力。阿拉伯人通過控制駱駝尸體,展示了他們對豺狗的支配權。③象征豺狗與阿拉伯人之間的斗爭。駱駝尸體是豺狗與阿拉伯人之間矛盾的焦點,豺狗對駱駝尸體的貪婪反映了它們對阿拉伯人的仇恨。(4)①阿拉伯人看到豺狗對“我”的親近誘惑后表現(xiàn)出的對豺狗的輕蔑,當看到豺狗們期望歐洲人用一把銹跡斑斑的小剪刀來對付阿拉伯人,當豺狗在他的鞭子威懾下逃竄又聚集,他覺得豺狗們就像被他玩弄于股掌之間的玩偶,他覺得豺狗的行為和想法是可笑的,這種優(yōu)越感促使他發(fā)出快活的笑聲。②當他看到歐洲人面對豺狗的請求時的那種困惑和不知所措是很有意思的。當他看到“我”被豺狗糾纏,似乎在向“我”炫耀阿拉伯人對豺狗的了解以及他們在與豺狗的關系中所處的主導地位,帶有一種調侃歐洲人的意味,這也讓他產生了快活的情緒。③阿拉伯人有著自己的文化和生存方式,他們對待動物的方式捕殺動物作為食物,不屑于腐肉臭尸,與豺狗形成鮮明對比。他在面對豺狗的挑釁和訴求時,能夠憑借大鞭子輕易地讓豺狗們逃竄,并且能夠主宰動物尸體如駱駝的處置權,這種對自身文化和地位的自信使得他在面對豺狗的鬧劇時發(fā)出快活的笑聲。二、文言文閱讀3.(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材料一:肇有人倫,是稱家國。史氏有事涉君親必言多隱諱雖直道不足而名教存焉其有舞詞弄札,飾非文過,若王隱、虞預毀辱相凌,子野、休文釋紛相謝。用舍由乎臆說,威福行乎筆端,斯乃作者之丑行,人倫所同疾也。亦有事每憑虛,詞多烏有;或假人之美,藉為私惠;或誣人之惡,持報已仇。若王沈《魏錄》濫述貶甄之詔,陸機《晉史》虛張拒葛之鋒。班固受金而始書,陳壽借米而方傳。此又記言之奸賊,裁筆之兇人,雖肆諸市朝,投畀豺虎可也。陳氏《三國志?劉后主傳》云:“蜀無史職,故災祥靡聞?!卑更S氣見于秭歸,群鳥墮于江水,成都言有景星出,益州言無宰相氣,若史官不置,此事從何而書?蓋由父辱受髡,故加茲謗議者也。(節(jié)選自劉知幾《史通?內篇?曲筆》)材料二:斛律光,字明月,少工騎射,以武藝知名。魏末,從父金西征,光年十七,馳馬射賊,矢無虛發(fā),周文嘆曰:“此真射雕手也!”由是知名。河清三年,周將尉遲迥寇洛陽,光率騎五千逆戰(zhàn)。迥陣于邙山,光登高望之,謂諸將曰:“迥軍雖眾,行列不整,可破也。”乃分麾下為三隊,迭出沖陣。自旦及午,戰(zhàn)數(shù)十合,迥軍大潰,俘斬萬計。武帝聞之,親執(zhí)其手曰:“公之威略,雖古名將何以加焉!”光性剛嚴,治軍整肅,嘗行兵,士有遺麥于路者,立斬以徇。由是部伍肅然,莫敢犯令。然頗忌刻,朝臣有忤意者,必加挫辱。祖斑用事,光惡其奸佞,每見斑,輒叱曰:“此等小人,何足與語!”斑深銜之。會周人遣間,散布謠言于鄴,云“光蓄甲兵,謀不軌”。斑因譖于帝曰:“光家藏弩甲,奴僮千數(shù),若不早圖,恐為后患?!钡郦q豫未決。斑復賂光府典簽封士讓密告光反。帝遂信之,誘光入涼風堂,力士劉桃枝自后拉殺之,血流于地,鏟之跡終不滅。光死,周武帝大喜,赦其境內。(節(jié)選自《北齊書?斛律光傳》)(1)材料一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史氏有事A涉君親B必言多C隱諱D雖直E道不足F而名G教存焉(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B)A.“謝”,文中指“道歉”。這與成語“敬謝不敏”的“謝”的意思相同。B.“蓋”,表推測語氣。與《庖丁解?!分小凹忌w至此乎”中“蓋”的用法及意思相同。C.“間”,指“間諜”。這與《鴻門宴》中“道芷陽間行”中“間”的用法及意思不同。D.“因”,表“趁機”。這與《燭之武退秦師》中“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的“因”用法及意思不同。(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C)A.材料一認為史書應該“名教存焉”,故對君親之事可以隱晦,但不可虛構事實。B.材料一在表明作者史學觀點的同時也態(tài)度鮮明地批判了陳壽記錄歷史時的不當行為。C.材料二記載斛律光治軍嚴明,因士兵遺落麥穗而將其斬殺,并加強了問詢機制。D.材料二詳寫斛律光被誣陷謀反的過程,暗示作者對其冤屈的同情。(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①用舍由乎臆說,威福行乎筆端,斯乃作者之丑行,人倫所同疾也。②公之威略,雖古名將何以加焉?。?)劉知幾主張“直道不足,而名教存焉”,請結合兩則材料,分析材料二如何在“實錄”與“名教”間尋求平衡?!窘獯稹浚?)句意:史官記事涉及君王、父親,一定用詞有很多隱諱,雖然不夠直白,但是名教保存了下來?!笆肥嫌惺律婢H”是一個句子,主語是“史氏有事”,謂語是“涉”,賓語是“君親”,應在B處斷開。“必言多隱諱”是一個句子,主語是“言”,謂語是“多隱諱”,應在D處斷開?!岸檀嫜伞笔且粋€句子,“而”是表轉折關系的連詞,在其前面斷開,應在F處斷開。故選BDF。(2)A.正確。句意:子野和休文化解紛爭后互相道歉/恭敬地道歉表示自己能力不足,不能夠接受做某事。B.“用法及意思相同”錯誤。表推測語氣,大概/通“盍”,何、怎么。句意:大概是因為父親曾受剃發(fā)之辱。/技藝怎么能達到這種境界呢?C.正確。名詞,間諜/名詞作狀語,從小路。句意:恰逢周人派遣間諜,在鄴城散布謠言。/取道芷陽從小路逃走。D.正確。副詞,趁機/介詞,依靠。句意:祖斑趁機向皇帝進讒言說。/依靠別人的力量(成功),卻又去損害他,這是不仁義的。故選B。(3)C.“并加強了問詢機制”錯誤。材料二只是說“士有遺麥于路者,立斬以徇”,體現(xiàn)了斛律光治軍嚴明,并未提及加強了問詢機制。故選C。(4)①“由”,依據;“臆說”,主觀臆斷;“行乎筆端”,在筆端隨意體現(xiàn);“疾”,痛恨。譯文:采用或舍棄(史料)依據于個人的主觀臆斷,他人的禍福在筆端隨意體現(xiàn),這是作者的卑鄙行為,是世人共同痛恨的。②“威略”,威武和謀略;“雖”,即使;“何以”,憑什么;“加”,超過。譯文:您的威武謀略,即使是古代的名將又憑什么能超過呢?。?)實錄方面①根據材料二“周將尉遲迥寇洛陽,光率騎五千逆戰(zhàn)。迥陣于邙山,光登高望之……乃分麾下為三隊,迭出沖陣。自旦及午,戰(zhàn)數(shù)十合,迥軍大潰,俘斬萬計”可知,這詳細記錄了斛律光面對周將尉遲迥進犯時,指揮作戰(zhàn)并取得重大勝利的英勇事跡和卓越戰(zhàn)功,這是對史實的如實記錄。②根據原文“光性剛嚴,治軍整肅,嘗行兵,士有遺麥于路者,立斬以徇。然頗忌刻,朝臣有忤意者,必加挫辱”可知,這直接描述了斛律光性格剛嚴、治軍嚴格以及有些忌刻的特點,是對其性格的如實呈現(xiàn)。③根據原文“會周人遣間,散布謠言于鄴,云‘光蓄甲兵,謀不軌’。祖斑因譖于帝……帝遂信之,誘光入涼風堂,力士劉桃枝自后拉殺之”可知,這清晰記載了斛律光被周人散布謠言、祖斑進讒言誣陷謀反,最終被皇帝殺害的過程,是對事件的真實記錄。名教方面①根據原文“少工騎射,以武藝知名……周文嘆曰:‘此真射雕手也!’由是知名”“光率騎五千逆戰(zhàn)……迥軍大潰,俘斬萬計”等語句可知,這表明斛律光武藝高強且戰(zhàn)功赫赫,為國家抵御外敵立下汗馬功勞,體現(xiàn)了他對國家的忠誠,符合“名教”中對臣子忠義的要求。②根據原文“祖斑用事,光惡其奸佞,每見祖斑,輒叱曰:‘此等小人,何足與語!’斑深銜之”“祖斑因譖于帝曰……祖斑復賂光府典簽封士讓密告光反”可知,這描述了祖斑因斛律光厭惡他而懷恨在心,進而進讒言誣陷斛律光的過程,批判了祖斑等奸佞小人的行為,維護了“名教”中對善惡的評判標準。③根據原文“光死,周武帝大喜,赦其境內”可知,通過記載斛律光死后周武帝的反應,側面暗示了斛律光之死對本國的損失以及他的冤屈,體現(xiàn)了作者對他的同情,符合“名教”中弘揚正氣、維護正義和忠良的價值觀。答案:(1)BDF(2)B(3)C(4)①采用或舍棄(史料)依據于個人的主觀臆斷,他人的禍福在筆端隨意體現(xiàn),這是作者的卑鄙行為,是世人共同痛恨的。②您的威武謀略,即使是古代的名將又憑什么能超過呢?。?)實錄方面①記載戰(zhàn)功:詳細記錄了斛律光的英勇事跡和卓越戰(zhàn)功。②敘述性格:如實描述了斛律光的性格特點。③記錄冤死:記載了斛律光被誣陷謀反并最終被殺的過程。名教方面①體現(xiàn)忠義:斛律光武藝高強、戰(zhàn)功赫赫,為國家立下汗馬功勞,體現(xiàn)了他對國家的忠誠,符合“名教”中對臣子忠義的要求。②批判奸佞:對祖珽等奸佞小人進行批判,祖珽因斛律光厭惡他而懷恨在心,趁機進讒言導致斛律光被殺,這種描寫維護了“名教”中對善惡的評判標準,譴責了奸邪小人的行為。③表達同情:通過詳細記載斛律光被誣陷的過程,暗示了作者對他的同情,體現(xiàn)了對正義和忠良的維護,符合“名教”中弘揚正氣的價值觀。參考譯文:材料一:自從有了人倫,就產生了家國。史官記事涉及君王、父親,一定用詞有很多隱諱,雖然不夠直白,但是名教保存了下來。有玩弄文詞,掩飾過錯的,像虞預對王隱詆毀欺辱,子野和休文化解紛爭后互相致歉。采用或舍棄(史料)依據于個人的主觀臆斷,他人的禍福在筆端隨意體現(xiàn),這是作者的卑鄙行為,是世人共同痛恨的。也有記事常常憑空無據,言詞多屬虛設;有的贊美別人,借以獲取私利;有的污蔑別人,借以公報私仇。比如王沈寫《魏錄》濫述貶謫甄后的詔文,陸機寫《晉史》夸大司馬懿抵御諸葛亮的聲勢。班固接受金錢才撰寫史書,陳壽向人借米才肯為人立傳。這些又是記載歷史的奸賊,撰注史書的惡人,即使把他們的丑惡行為宣揚于鬧市朝堂,把他們扔給豺狼虎豹去吃都不過分。陳壽《三國志?劉后主傳》說:“蜀國沒有史官,所以福禍的征兆都沒有記載?!钡怯终f黃氣在秭歸出現(xiàn),群鳥墜落于江水之中,成都有瑞星出現(xiàn),益州沒有宰相之氣。如果蜀國沒有設置史官,這些事從何得知?大概是因為陳壽的父親在蜀國被羞辱,受了髡刑,所以才加上這些誹謗。材料二:斛律光,字明月,年少時就擅長騎馬射箭,憑借武藝而聞名。北魏末年,他跟隨父親斛律金西征,當時斛律光十七歲,騎馬奔馳著射擊敵人,箭無虛發(fā)。北周文帝宇文泰感嘆道:“這真是射雕的能手??!”斛律光因此而聲名遠揚。河清三年,北周將領尉遲迥侵犯洛陽,斛律光率領五千騎兵迎戰(zhàn)。尉遲迥在邙山列陣,斛律光登上高處眺望敵陣,對各位將領說:“尉遲迥的軍隊雖然眾多,但隊列不整齊,可以打敗他們?!庇谑撬麑Ⅶ庀碌氖勘殖扇?,輪流出擊沖擊敵陣。從清晨到中午,交戰(zhàn)了幾十回合,尉遲迥的軍隊大敗,被俘虜和斬殺的數(shù)以萬計。北齊武成帝聽說了這件事,親自拉著斛律光的手說:“您的威武謀略,即使是古代的名將又憑什么能超過呢!”斛律光性格剛直嚴厲,治軍嚴謹整肅。他曾經行軍時,有士兵把麥子遺落在路上,他立刻將其斬首示眾。從此軍隊紀律嚴明,沒有人敢違反命令。然而他頗為妒忌刻薄,朝廷大臣中有違背他心意的,他必定加以刁難侮辱。祖斑當權時,斛律光厭惡他的奸邪諂媚,每次見到祖斑,總是斥責道:“這種小人,哪里值得和他說話!”祖斑因此對他懷恨在心。恰逢北周人派間諜在鄴城散布謠言,說“斛律光私藏武器甲胄,圖謀不軌”。祖斑趁機向皇帝進讒言說:“斛律光家中藏有弓弩和鎧甲,奴仆僮仆有上千人,如果不早點謀劃對付他,恐怕會成為后患?!被实郦q豫不決。祖斑又賄賂斛律光府中的典簽封士讓,讓他秘密告發(fā)斛律光謀反?;实塾谑窍嘈帕诉@些話,誘騙斛律光進入涼風堂,力士劉桃枝從后面將他拉殺,鮮血濺到地上,鏟掉血跡后痕跡始終不消失。斛律光死后,北周武帝非常高興,在北周境內實行大赦。三、古代詩歌閱讀4.(9分)閱讀下面的宋詞,完成下面小題。水調歌頭?過岳陽樓作張孝祥湖海倦游客,江漢有歸舟。西風千里,送我今夜岳陽樓。日落君山云氣,春到沅湘①草木,遠思渺難收。徙倚欄干久,缺月掛簾鉤。雄三楚,吞七澤,隘九州。人間好處,何處更似此樓頭?欲吊沉累②無所,但有漁兒樵子,哀此寫離憂?;厥捉杏菟储?,杜若滿芳洲。【注】①沅湘:愛國詩人屈原曾被流放湘江,在江邊對漁夫說:“寧赴湘流,葬于江魚之腹中?!雹诔晾?,指沉江的屈原。③虞舜:舜帝,相傳南巡時死于蒼梧之野,葬在九嶷山下(在今湖南寧遠縣)。(1)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DA.作者上闋從自身遭際寫起,湖海漂泊,已經厭倦,乘著歸舟,由江漢返鄉(xiāng),在夜晚登上岳陽樓。B.“徙倚欄干久”兩句,寫詞人憑欄遠眺,久久徘徊,直至殘月升起,表現(xiàn)了詞人的思緒難以平靜。C.下闋首句描寫岳陽樓的雄偉景色,并用一反問句表達贊譽之情,認為人世間的一切好處都比不上此處。D.最后兩句寫杜若花開滿了水中沙洲,以杜若花的燦爛、美好烘托作者遇到舜帝一樣的明君的驚喜之情。(2)有人評論本詩“境界闊大中帶著沉郁的格調”,請結合詩歌下闋簡要分析。【解答】(1)D.“以杜若花的燦爛、美好烘托作者遇到舜帝一樣的明君的驚喜之情”錯誤。“回首叫虞舜,杜若滿芳洲”意思是:回過頭去呼喚一代英主虞舜大帝,只見杜若花開滿了水中沙洲。詞人因屈原的“離憂”而聯(lián)想到自己懷才不遇的辛酸困苦,希望有賢明的君主可以發(fā)現(xiàn)并重用自己,所以有了“回首叫虞舜”。但是除了滿山開得正艷的杜若花外,沒有任何人回答他的苦苦呼喚。其中花開爛漫的美景反襯出詞人心境的悲涼。故選:D。(2)“境界闊大”:“雄三楚,吞七澤,隘九州”首句描寫岳陽樓的雄偉景色?!靶邸敝苯用枥L岳陽樓的雄偉;“吞”意在表現(xiàn)岳陽樓視野的開闊;“隘九州”,點明岳陽樓位居國內險要的地方。景物雄壯闊大。“沉郁的格調”,詩人見到如此壯景,不禁反問:“人間好處,何處更似此樓頭?”疑問中不掩贊譽,認為人世間的一切好處,都比不上此處的景色?!坝酢本鋵懺~人對曾流放此地的詩人、政治家屈原的憑吊。詞人欲要憑吊屈原,卻“無所”可吊,詞人不知道屈子沉水處,雖然心有遺憾、慚愧,但看到“漁兒樵子”不免慶幸,屈原死前與漁夫有過對話,便猜想他們可能懂得屈原離憂。詞人因屈原的“離憂”而聯(lián)想到自己懷才不遇的辛酸困苦,希望有賢明的君主可以發(fā)現(xiàn)并重用自己,所以有了“回首叫虞舜”。但是除了滿山開得正艷的杜若花外,沒有任何人回答他的苦苦呼喚。其中花開爛漫的美景反襯出詞人心境的悲涼。“沉郁的格調”指詩歌中凝結深重的憂思:欲憑吊屈原而不得的遺憾、懷才不遇的辛酸困苦。答案:(1)D(2)①“雄”“吞”“隘”字點明岳陽樓景色的雄偉、視野的開闊及地勢的險要,景物雄壯闊大;②“沉郁的格調”指詩歌中凝結深重的憂思:欲憑吊屈原而不得的遺憾、懷才不遇的辛酸困苦。譯文:疲倦于湖海飄泊的生活,離開江陵乘舟沿江東歸。西風正盛,一日千里一般,今夜把我送到岳陽樓。那湖中君山的暮靄云霧,四周縈繞,沅水、湘水相匯處的兩岸草木,呈現(xiàn)出一片蔥綠的春色,思緒翻騰,頗難平靜。獨自倚欄凝思,天上的月亮好似簾鉤。三楚、七澤、九州雄偉險要。人間美景,哪里比得上岳陽樓上所見呢?想祭奠屈原而不得,只能借登山臨水,效漁兒樵子,抒發(fā)離憂之情。回過頭去呼喚一代英主虞舜大帝,只見杜若花開滿了水中沙洲。賞析:上片寫詞人登樓背景和樓上初見時的景致。開頭“湖?!倍?,從自身落筆。橫空而起,抒發(fā)詞人湖海飄泊和懷才不遇的感慨,詞人曾在《請說歸休好》詩中吐露過脫離官場的復雜心情:“請說歸休好,從今自在閑?!庇终f:“田間四時景,何處不開顏?”這種宦海浮沉而今欲歸休的感受,貫穿全篇,使這首境界闊大、宏麗的詞作中帶上沉郁的格調。“西風千里,送我今夜岳陽樓?!背猩弦鈱懡涍^長途的江面飄蕩,終于來到了游覽勝地岳陽樓上?!叭章洹比?,詞人縱筆直寫登樓遠眺的景色:蔚藍的天空,萬里無云,夕陽斜照在廣闊的洞庭湖面上,波光粼粼;沅水、湘水相匯處的兩岸草木,呈現(xiàn)出一片蔥綠的春色,再看那湖中君山的暮靄云霧,四周縈繞。這些自然景色,引起詞人內心的深長感觸,思緒翻騰,頗難平靜?!搬阋袡诟删谩倍洌瑥陌淼皆乱沟臅r空轉換,更深一層地刻畫詞人倚欄凝思的種種意緒,而含蓄的筆墨又為下片直抒胸臆積蓄了情勢。上片尾句承上啟下,既收住了上片的寫景,也開啟了下片的抒情,為后文直抒胸臆營造了一個富含情味的環(huán)境。下片首句描寫岳陽樓的雄偉景色。“吞”意在表現(xiàn)岳陽樓視野的開闊。“隘九州”,點明岳陽樓位居國內險要的地方。見到如此壯景,詞人反問:“人間好處,何處更似此樓頭?”疑問中不掩贊譽,認為人世間的一切好處,都比不上此處的景色。“欲吊”句寫詞人對曾流放此地的詩人、政治家屈原的憑吊。詞人欲要憑吊屈原,卻“無所”可吊,詞人不知道屈子沉水處,雖然心有遺憾、慚愧,但看到“漁兒樵子”不免慶幸,屈原死前與漁夫有過對話,便猜想他們可能懂得屈原離憂。詞人因屈原的“離憂”而聯(lián)想到自己懷才不遇的辛酸困苦,希望有賢明的君主可以發(fā)現(xiàn)并重用自己,所以有了“回首叫虞舜”。但是除了滿山開得正艷的杜若花外,沒有任何人回答他的苦苦呼喚。其中花開爛漫的美景反襯出詞人心境的悲涼。詞中上片寫登臨岳陽樓,并贊賞岳陽樓的美景。下片接著寫雄美之景,并由此聯(lián)想到屈原的離憂來抒發(fā)自己心中的哀愁。結尾他喊出了自己渴求被遇的心聲,最后卻以無聲的景語默默作結,仿佛是給詞人的凄涼回答。整首詞在滿含豪氣的描寫中,夾雜欄桿拍遍卻無人會得的心酸,復雜的情感使詞情波瀾起伏。四、名篇名句默寫5.(6分)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司馬遷曾在《史記》中評價項羽居功自傲,我們也可以引用《<老子>四章》中的“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兩句話來作出同樣的評價。(2)古人在描寫女子時經常使用“香”字,如溫庭筠《菩薩蠻》中“鬢云欲度香腮雪”一句,再如辛棄疾《青玉案》中“笑語盈盈暗香去”一句。(3)古人寫詩文時常常使用借代手法,使所寫內容生動形象,增添作品的感染力。如“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解答】故答案為:(1)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重點字:伐、矜)(2)鬢云欲度香腮雪笑語盈盈暗香去(重點字:鬢)(3)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重點字:檣、櫓)五、語言文字運用6.(2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汪曾祺先生在《人間草木》中有一句很著名的話,“如果你來訪我,我不在,請和我門外的花坐一會兒?!痹L友不遇,只能和門外的花坐一會兒,有“失意”也有“詩意”,訪者因“失意”而得靈感,沒準會有意想不到的美好,①_______。古代文人因訪友不遇而誕生的“不遇詩”(甲)。最著名的要數(shù)唐代賈島的《尋隱者不遇》:“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作者所要尋訪的人是令其敬仰和欽慕的隱者,尋人不見就有淡淡的失落,好在還有主人“門外的花”——郁郁青松與悠悠白云。青松和白云,其形象與色調恰好和云山深處的隱者身份相符?!叭退曋校一◣稘?。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崩畎走@首《訪戴天山道士不遇》也是一首著名的以“尋人不遇”為題材的詩。早上乘興而來,到中午了卻撲了個空,詩人倚靠在門前的松樹上悵然若失。友人不在家,但其門外如世外桃園的悠靜卻吸引著詩人,眼前翠竹參天,遠處飛流直下,天竹一色、云氣相接的奇景,②_______,伴人同坐,令人流戀忘返。尋人不遇是個非常有趣的題材,《全唐詩》中以此為題村的有80多首。因為失落更容易激發(fā)靈感,使詩人展開豐富的想象,產生奇思妙想。尋人不遇的結果往往誕生一首好詩,這恐怕是尋訪者未曾料到的事。如高駢的《訪隱者不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f應物的《休假日訪王侍御不遇》“九日驅馳一日閑,尋君不遇又空還。怪來詩思清人骨,門對寒流雪滿山?!薄@些都是“不遇詩”中(乙)的佳作。試想,③_______,便會很少“失意”,但多半因無心顧及主人“門外的花”,而少有“詩意”。只有從前的慢生活慢時光,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影視特效化妝假牙租賃與道具租賃及后期特效制作及藝人形象設計及道具管理及品牌授權一體化服務合同
- 生物識別考勤系統(tǒng)集成與維護服務合同
- 緊急國際項目文檔翻譯與后期審核補充協(xié)議
- 綠色能源股權交割與可持續(xù)發(fā)展協(xié)議
- 生物醫(yī)藥企業(yè)競業(yè)限制協(xié)議法律審查、合規(guī)性評估與風險控制合同
- 病蟲害防控孢子檢測與數(shù)據分析租賃合同
- 應急救援人員勞務派遣與心理援助服務合同
- 精準醫(yī)療項目臨床試驗數(shù)據合作協(xié)議
- DB42-T 1989-2023 城鄉(xiāng)公益性安葬設施建設與管理規(guī)范
- 第31個教師節(jié)發(fā)言稿模版
- DB31T 1564-2025企業(yè)實驗室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規(guī)范
- 2025版校園食堂日管控、周排查、月調度記錄表
- (二模)咸陽市2025年高三高考模擬檢測(二)化學試卷(含答案)
- 《城鄉(xiāng)規(guī)劃管理與法規(guī)系列講座課件-建設項目規(guī)劃與審批》
- 第17課《短文兩篇》之《愛蓮說》知識點梳理及練習-2022-2023學年七年級語文下冊古詩文專題期中期末復習(部編版)(教師版)
- 零碳物流園區(qū)建設與運營模式研究
- 《高速公路改擴建工程預算定額》
- 化工裝置報廢拆除施工方案
- 職場心態(tài)-培訓課件
- 統(tǒng)編版 高中語文 選擇性必修下 第二單元《邊城》
- 白內障患者護理教學查房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