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歷史年表_第1頁
溫州歷史年表_第2頁
溫州歷史年表_第3頁
溫州歷史年表_第4頁
溫州歷史年表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溫州歷史年表

(沈克成編撰)

(-):新石器時代晚期(約前25世紀)

日前,溫州學者沈克成先生編撰出版了《溫州歷史年表》專著,它

也是我市第一部可供電子檢索的文史工具書。

作為世界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具有悠久而豐富的文化傳統(tǒng)。地處

東南一隅的溫州也有著近2000年的文明史。歲月滄桑,甌越文明經(jīng)歷

了脫胎換骨的過程,以自己獨有的個性和魅力,向世人展現(xiàn)出蓬勃的生

機和鮮活的生命力?;赝麃沓?,溫州具有什么?溫州欠缺什么?形成這

些特性的原因又是什么?歷史本身就是最好的答案。

甌越?風情今起開設(shè)《甌越溯源》欄目,回放溫州歷史片斷,既讓讀

者對腳下的這片土地具有更深刻的了解,也是很好的工具書?!幷?/p>

新石器時代晚期(約前25世紀)

在今溫州境內(nèi),已發(fā)現(xiàn)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100余處,出土有石犁、

石鐮、石斧、石鎊、石刀、石鑿、石鑲、石網(wǎng)墜、石矛及紡輪等勞動工

具,尚有夾炭陶片和夾粗沙陶片。先民從事漁獵和耕作。

夏商時期(約前21世紀一前11世紀)

今溫州地區(qū),在夏代名為甌,商代名為謳,史稱“甌越”或“越謳”,

其俗“剪發(fā)文身”。

今泰順縣獅子崗、平陽縣鳳嶺等地發(fā)現(xiàn)商晚期的陶器,陶器表面刻

有似古文字的符號。

西周時期(前11世紀中期一前771)

在今瑞安馬嶼棋盤山、莘雁岱石山、塘下楊梅山及平陽錢倉龍頭山,

相繼發(fā)現(xiàn)30多座西周時期的石棚墓,墓中有青銅短劍、戈、矛、撅、

鑄、小編鐘、原始瓷器和印紋硬陶器等陪葬品。

周成王年間(約前1063—前1027),甌人以海蛤、蟬蛇、文蜃及魚

皮之、吳之醬、鯨利劍進貢周王室(《逸周書?王會解》)

春秋時期(前722—前481)

在今永嘉、樂清等地,出土一批春秋時期的鏟、斧、鋪、鑲、鎊、

鑲、耨等青銅農(nóng)具以及銅盤、銅鼎等銅器,并有銅貝一枚。

戰(zhàn)國時期(前475—前221)

在今永嘉縣永臨西岸,發(fā)現(xiàn)戰(zhàn)國中晚期青銅器和煉制青銅的原料黃

銅塊、錫塊以及鐵制農(nóng)具。

周元王三年(前473),越滅吳,成為春秋最后一霸。

今溫州納入越國版圖。境內(nèi)人們使用鐵制農(nóng)具鏟、耨和矛等。耕地

面積逐漸擴大,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日益發(fā)展。

周顯王三十六年,楚威王七年(前333),楚威王破越國,殺越王無,

越國亡,越王子孫紛紛率民南下,“濱于江南海上”和“走南山”,部分散

居在甌、閩、粵等地,在甌地的謂甌越。

周赧王九年,楚懷王二十三年(前306),是年或稍前,楚滅越,設(shè)

郡江東,據(jù)越國北境地(今浙江錢塘江以北)。原越王無子孫向東南沿

海逃遷,小部分散居在今浙南一帶,稱王稱君,服朝于楚。

(二):秦朝、西漢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秦派王翦平定楚江南地,降服越君,置會

稽郡(郡治吳,今蘇州),兼并東越(東甌)。

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前221—前210)秦置閩中郡,閩越、

甌越屬之,郡治設(shè)東冶縣(今福州市)。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當朝強徒“于越人”于今之浙西、皖南,

抵制遷徙者中的部分人流入永嘉、樂清縣境。(《越絕書》卷八)

西漢

高祖五年(前202)漢高祖劉邦立駱搖為海陽侯,封無諸為閩越王。

東甌人在勾踐七世孫野搖率領(lǐng)下,跟從鄱陽令吳芮參加反秦,轉(zhuǎn)戰(zhàn)關(guān)中,

繼而佐漢,經(jīng)歷楚漢之爭達5年。

惠帝三年(前192)五月,惠帝劉盈因駱搖佐漢滅楚有功,立其為

東海王,以東甌為都邑,俗稱東甌王,其地域相當于今溫州、麗水、臺

州三地區(qū)的整個浙南。駱搖被人們認為是開發(fā)東甌的始祖,世稱他為永

嘉地主昭烈廣澤王。東甌都城在永寧江(甌江)北岸今永嘉縣境內(nèi),南

北朝時遺址尚存。一說則在甌浦(今溫州市西郊),近代又說在溫嶺縣

大溪鎮(zhèn)唐嶺腳。

是年,駱搖卒,謚為“信”,今甌浦山有其墓,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

曾重修,溫州知府張球撰墓碑記,此碑現(xiàn)嵌在甌浦重建之東甌王墓右壁。

子駱期嗣位,在位六年,謚“昭襄”。孫駱建繼之。

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吳楚七國之亂。正月,吳王劉潺起兵反叛

漢王朝,東甌王舉兵脅從。吳王兵敗丹徒。漢朝廷派密使以利害誘說東

甌王,東甌王見大勢已去,便反正歸漢,計殺吳王,東甌王因此得到寬

赦而回到東甌,吳王子劉駒逃往閩越(今福建)。

武帝建元三年(前138)七月,劉駒為報殺父之仇,多次請求閩越

王出兵圍攻東甌。東甌國向朝廷告急。漢兵尚未到達,閩越王已聞訊撤

逃,東甌國因此解圍。東甌王駱望(駱搖旁系子孫)恐閩越再來攻打,

經(jīng)請求漢武帝同意,率領(lǐng)“族屬吏卒四萬余人”北上,遷徙至江淮流域廬

江郡(今安徽西南部舒城一帶)居?。ㄒ姟妒酚?東越列傳》)。東甌王遂

被降為廣武侯,后稱彭澤王。東甌國從建立到解體,總共55年。閩越

人乘機遷入。

武帝建元六年(前135)閩越王郢擊南越,漢發(fā)兵往救,郢據(jù)險御

漢。其弟余善殺郢降漢,漢立余善為東越王,王東甌故地。閩越分為越

繇利東越兩部,東甌屬東越。

(三):西漢、東漢

西漢

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冬,越衍侯吳陽等殺余善,領(lǐng)其眾降漢。

武帝以“東越地方多狹谷險阻,難可管治;閩越強悍多變,反復無?!睘?/p>

由,下詔將東越、閩越兩地軍吏偕其民全部遷徙到江淮一帶安置,從此

東越國除,地遂虛。在短短27年里,溫州遭到兩次大遷徙,給溫州生

產(chǎn)文化帶來重大損失,原來已露出文明曙光之東甌地,從此又變成蕭條

冷落之窮鄉(xiāng)僻壤。以后,閩人仍自海路或經(jīng)陸路北上移居浙南。

昭帝始元二年(前85)以東甌故地置回浦縣(治所章安),回浦屬

會稽郡南部都尉管轄(據(jù)《漢書?地理志》)?;仄帜私穹罨h回浦鄉(xiāng),而

今溫州僅為回浦縣一個鄉(xiāng),即“東甌鄉(xiāng)”。

東漢

光武帝建武六年(30)回浦撤縣改鄉(xiāng),東甌鄉(xiāng)歸鄴縣管轄。

章帝章和元年(87)改回浦縣為章安縣,縣治設(shè)章安(今臺州市椒

江區(qū)章安鎮(zhèn)),東甌鄉(xiāng)屬之。

順帝永建四年(129)分會稽郡浙江(錢塘江)以西設(shè)吳郡,郡治

在吳縣(今蘇州市);浙江以東為會稽郡,郡治在山陰(今紹興市)。這

是以錢塘為界劃分政區(qū)的最早記載。

順帝永和三年(138)析章安縣之東甌鄉(xiāng)置永寧縣,屬揚州會稽郡

東部都尉,縣治設(shè)賢宰鄉(xiāng)(今永嘉甌北鎮(zhèn)),這是溫州建縣之始。據(jù)《太

平御覽》引《吳地志》,當時境內(nèi)地廣人稀,“地廣千里,戶不滿萬”,

是一個小縣。建縣時,設(shè)永寧長、丞、尉。長為一縣之長,掌管縣中各

項事務。丞和尉是縣令長主要佐官,因職務所使,經(jīng)常在縣內(nèi)巡行。

靈帝光和年間(178—184)瑞安蔡敬則(約151—約221,字文莊,

會稽永寧人)舉孝廉,授南陽令。后因率莊園武裝援東平(今福建建甌)

防“山寇”有功,授會稽郡東部都尉,鎮(zhèn)永寧,設(shè)署于邵公嶼(今舊瑞安

縣城東部),筑城郭,浚河道,號令明肅,境內(nèi)大治,進爵安鄉(xiāng)侯。三

國初年,罷兵歸農(nóng),退處閑散。當時邑有猛虎噬人為患,又率眾除虎,

里人立祠祭祀,尊為顯王和忠義王。并在其墓邊建搏虎相。吳黃武

(222—229)初,賜謚忠義,不久加封他為輔正王。后人尊其祠為忠義

廟,今瑞安人民公認他為瑞安市區(qū)首批開發(fā)創(chuàng)建者之一。

東漢末年(189—220)中原長期戰(zhàn)亂,江南相對安定,中原部分世

家大族紛紛南遷避亂,部分進入浙南,浙南人口漸增。

獻帝興平年間(194-195)析章安、永寧置松陽、始平,是時,永

寧縣地約相當于今溫州市范圍。

獻帝建安元年(196)獻帝回洛陽,曹操迎至許昌,挾天子以令諸

侯。孫策據(jù)江東,先后派韓晏、賀輔、賀齊為永寧長,討伐東冶山越。

獻帝建安四年(199)分永寧縣之南鄉(xiāng),置松陽縣。

東漢中晚期(200前后)溫州地區(qū)出現(xiàn)東甌窯,燒制青瓷。晉杜毓

《苑賦》有“器擇陶棟,出自東甌”之句。

獻帝建安十五年(210)東甌窯產(chǎn)品有青瓷和里瓷,器物有罐、缽、

壺、盆等。東漢晚期,今永嘉縣東岸、羅溪、蘆田等地已燒制青瓷。

(四):三國、西晉

三國

吳大帝黃武元年(222)以孫琳為永寧侯,韓宴為永寧長。

吳大帝赤烏二年(239)析永寧縣大羅山(泉山)以南地置羅陽縣,

為瑞安建縣之始,縣治設(shè)集云山南麓魯番(今瑞安西希村一帶),始屬

會稽郡東部都尉,后屬臨海郡。是時,永寧僅有永嘉、樂清兩縣地。

東吳孫權(quán)在橫嶼山(今平陽縣宋埠鎮(zhèn)仙口村一帶)置橫嶼船屯(今

平陽縣宋埠鎮(zhèn)仙口村南),徙遷一批囚徒來橫嶼船屯,委派典船校尉監(jiān)

督罪徒造船、操練水師,為東南沿海主要造船基地之一。古有“萬船”之

稱,后淤積成陸,民間取諧音為“萬全

吳會稽王太平二年(257)二月,析會稽郡東南部地置臨海郡,治

在臨海章安,轄章安、臨海、始平(后改始豐)、永寧、羅陽、松陽。

永寧縣改屬臨海郡。

三國吳末帝寶鼎三年,西晉武帝泰始四年(268)改羅陽縣為安陽

縣,領(lǐng)屬不變。

西晉

武帝太康元年(280)西晉滅吳,統(tǒng)一全國。改安陽縣為安固縣,

隸屬州郡仍無變動。是年,臨??び袘粢蝗f八千戶。

西晉武帝太康年間(280—289)橫陽周凱率眾治理永寧、安固、橫

陽三江(今甌江、飛云江、鰲江)及瀕海地,疏鑿河道,引水入海。

西晉武帝太康四年(283)析安固縣境南以橫嶼船屯及其南境為始

陽縣(今為平陽、蒼南縣及泰順縣一部),旋改名橫陽縣(取橫嶼利橫

陽江之義。橫陽江原稱始陽江,今鰲江,即今平陽、蒼南縣全境及泰順

縣境一部分)。仍隸屬揚州臨???。平陽單獨設(shè)縣始于此。橫陽縣剛建

制,即建有學宮。唐初,學宮在證真寺南,即今廣福宮舊址,縣學即設(shè)

在學宮之中。

西晉惠帝元康元年(291)北方戰(zhàn)亂,人口大批南移,遷入永嘉縣

境內(nèi)居住較多。永寧、安固、橫陽海溢。溫州地區(qū)災異記載始此。

西晉惠帝元康五年(295)羅浮雙塔在今甌北鎮(zhèn)羅浮小東村東南龜

山、蛇山上建成。宋元豐七年(1084)重建,現(xiàn)存塔建于明嘉靖年間

(1522—1566)o雙塔形式和結(jié)構(gòu)大致相同,為平面六角形,磚木結(jié)構(gòu),

樓閣式,基座用塊石鋪砌,塔身呈錐形。

西晉惠帝永康至永興年間(301-306)皇室八王之亂招致“五胡亂

華”,北方處于大動亂局面。晉室南遷,百姓自拔南奔,出現(xiàn)我國歷史

上第一次北人大規(guī)模南遷現(xiàn)象。當時遷入溫州的北人,數(shù)量不少。

西晉愍帝建興四年(316)西晉亡。北方進入五胡(匈奴、鮮卑、

羯、氐、羌)十六國時期。大批中原人士為躲避游牧部族入侵,紛紛避

亂南遷,不少豪門大族亦隨家族、鄉(xiāng)黨南渡入縣境,被稱作“僑人”,對

南方開發(fā)起了很大作用。

(五):東晉(一)

東晉

元帝建武元年(317)在江南建康(南京)建立東晉政權(quán),北方因匈奴、鮮卑等少數(shù)民

族入駐中原,長期戰(zhàn)亂,中原民眾又陸續(xù)南遷。

筑橫陽縣城。

明帝太寧元年(323)析臨??貗蓭X以南地置永嘉郡,屬揚州,治所設(shè)永寧嬌南即今

溫州,轄永寧、安固、橫陽、松陽4縣。永嘉二字意謂“水長而美”。所屬各縣的基層行政制

度,承襲前朝鄉(xiāng)里制,即鄉(xiāng)居者稱鄉(xiāng),邑居者稱里。安固縣縣治自魯番遷至邵公嶼。橫陽縣

治據(jù)說是郭璞所選。

永嘉郡建郡城于甌江南岸,時郭璞剛好游歷溫州,特請他為之卜城。郭璞(276—324),

字景純,山西聞喜人,官尚書郎,好經(jīng)術(shù),工詩賦,善卜筮,精通五行、天文,是晉代著名

學者和文學家。當時他登上溫州西郭山察看地形,看到九山環(huán)列,猶如北斗星座,依山控海,

形勢險要,其中華蓋、松臺、海壇、西郭四山像北斗"斗魁”;積谷、巽吉、仁王三山像“斗

杓”;黃土、靈官二山則是輔弼。因此他建議跨山筑城。”若城繞山外,當驟富盛,然不免兵

戈水火;城于山則寇不入斗,可長保安逸郭璞在設(shè)計郡城時,還在溫州城內(nèi)設(shè)計并開鑿

二十八口水井,以應天上星辰二十八宿,并解決城內(nèi)人民用水和適應戰(zhàn)時需要。溫州人民為

紀念郭璞卜城重要貢獻,把他登臨相城的西廓山(又名西部山)改名為郭公山,并在山下建

郭公祠。相傳有白鹿銜花而過,故后名鹿城,是為永嘉建郡之始。

是年,始建溫州府城,又名九斗山城、白鹿城和羅城。府城北傍甌江,東西依山,南臨

會昌湖,周長18里,東西寬7里,南北長5里,城高3丈5尺,寬1丈2尺,長2977丈,

城區(qū)面積約3.8平方公里。墻體磚石,四面有城門,外環(huán)護城河。明萬歷間(1573—1619)

增筑敵臺,城門有七,即東鎮(zhèn)海(東門),南瑞安(大南門)、永寧(小南門),西南來福(三

角門),西北迎恩(西郭門)、永清(麻行門),北拱宸(望江門、朔門)。每個城門外增筑?

道半月形城墻,稱月城。北宋宣和,南宋建炎、嘉定,元至正,明洪武、嘉靖、萬歷,清順

治、雍正、乾隆、道光、同治歷經(jīng)修繕。1930年至1945年,因城市交通發(fā)展,陸續(xù)拆除。

現(xiàn)僅存華蓋山東北角約50米長城基。

是年,中界山(屬今洞頭縣)始有移民。

明帝太寧二年(324)置永嘉郡學于華蓋山麓。溫州立學自此始,亦是溫州最早的地方

學校之一。

(六):東晉(二)

東晉

穆帝永和三年(347)大書法家王羲之游永嘉(一說345年至361

年間,王羲之任永嘉郡守)。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2),字逸

少,號澹齋,山東瑯哪(今臨沂)人,居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出

身高門士族,父曠,淮南太守。從伯王導為東晉元帝丞相。幼從表親衛(wèi)

夫人學書,后博采前代諸書法家之長,一變漢魏以來波挑用筆,獨創(chuàng)圓

轉(zhuǎn)流利風格,兼擅隸、草、正、行各體,成為歷史上最著名的書法家,

被奉為“書圣”。初為秘書郎,歷任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右軍將軍、會

稽內(nèi)史。世稱“王右軍”。

據(jù)明神宗萬歷《溫州府志》、清德宗光緒《永嘉縣志》引祝穆《方

輿勝覽》等書記載,王羲之曾任永嘉郡太守。但《晉書?本傳》及其他有

關(guān)史籍無此記載。南朝宋鄭緝之《永嘉郡記》載:“昔王右軍游永嘉,

經(jīng)于惡道,右軍書南邊大石,今猶見墨跡,而字不甚了了?!毕鄠魍豸?/p>

之在任永嘉郡太守時,庭列五馬,繡鞍金勒,每次出行時,五馬齊驅(qū),

馳騁于道。故有“五馬坊”以志紀念。唐溫州刺史張又新在《百里坊》一

詩中專述此事:”時清游騎南徂暑,正值荷花百里開;民喜出行迎五馬,

全家知是使君來?!北彼螠刂葜輻铙?,在其《五馬坊》詩中說:“相傳

有五馬,曾此立跣1蹦,人愛使君好,換鵝非俗書?!?/p>

永嘉縣城有“墨池坊”。清德宗光緒《永嘉縣志?古跡》載:“墨池,

在墨池坊,王右軍臨池作書,洗硯于此。”宋代大書法家米芾曾題過“墨

池”兩字在此。清代溫州司馬郭鐘岳寫有《詠墨池》詞:“風流太守憶王

郎,經(jīng)換籠鵝字字香;昨日見郎書法好,移家合住墨池坊。”又王羲之

在法帖中寫有:“近得華嚴石硯頗佳?!边@華嚴山就在永嘉江北岸。清德

宗光緒《永嘉縣志?敘山》有具體記載。永嘉郭公山麓原有“富覽亭”,亭

額為王羲之在守永嘉時所書。又華蓋山麓原一井欄上所銘“容成太玉洞

天”,也出于其手筆,可惜這些真跡均已湮滅。清方子穎《溫州竹枝詞》

“富館亭空一懷古,右軍真跡付云煙”,就是為此而感慨不已。

是年,東晉樂清名士張舍宅為寺,在樂成鎮(zhèn)金溪村建白鶴寺,唐天

授三年(692)移郡城“白鶴寺”舊額于此寺。宋宣和間寺毀,紹興十七

年(1147)復建,民國初復修,黎元洪題“法苑猶龍”額?,F(xiàn)存大雄寶殿

五間,歷代詩人,如唐沈期、宋王十朋、元李孝光、喬吉等都有題詠。

張篇,后人寫作“張:B”,字子雁,號文君,東晉樂成縣民,隱居

于丹霞山麓(今樂成鎮(zhèn)金溪村境內(nèi)),不應征召。平素修道頤志,以煉

丹為事。家旁栽有苦竹數(shù)十頃,在竹林中建屋,閑居其中。時郡守王羲

之慕名前往拜訪,他避入竹林中,不與相見,郡人號為高士。后騎鹿出

游,不知所終。

(七)東晉(三)

東晉

穆帝永和十二年(356)王羲之薦孫綽為永嘉太守。孫綽(314—371),

字興公,原籍太原中都,后定居會稽,初為著作郎。晉永和間(345—356)

王羲之薦為右軍長史,轉(zhuǎn)永嘉太守,官至廷尉卿。著名文學家,是我國

玄言詩的代表作家,在東晉文士中堪稱宏富博學,其《天臺山賦》文辭

工麗,聞名于世。原有集已佚,明人輯有《孫廷尉集》。

廢帝太和二年(367)相傳道教主葛洪在永嘉烏牛下村東蒙山天然

道觀修煉,至今還保留他的煉丹臺。天然道觀又名烏牛纂,清末至今,

經(jīng)龍門派弟子幾度重整,辟小方巖、餐霞洞、長生洞、丹臺、青牛塢、

紫云亭。

孝武帝寧康二年(374)析永寧縣東部地區(qū)一部分地置樂成縣,屬

永嘉郡,是為樂清縣之始,歷南朝宋、齊、梁、陳而不變。是時,永寧

縣境約相當于今鹿城、龍灣、甌海、永嘉縣范圍。

孝武帝太元十五年(390)八月,永嘉人李耽率農(nóng)民起義,揭開東

晉末年浙東農(nóng)民大起義序幕。后為太守劉懷之擊敗。

孝武帝太元十七年(392)六月,大風雨,潮水倒灌,永寧、安固、

橫陽、樂成等近海4縣溺死者甚眾。

安帝隆安三年(399)永嘉人張永率眾響應“五斗米道”徒孫恩起義,

殺郡守司馬逸,一度占領(lǐng)郡城,殺官吏,燒衙門,影響很大。

安帝隆安五年(401)“五斗米道”徒孫恩部將孫安入木榴嶼,搗都

田莊,筑孫恩城于永嘉郡界中。(參見《甌乘補》)

安帝元興元年(402)四月,永嘉大饑,人相易子而食。山海間民

逃亡殊異,永嘉乃以五百戶去,深可憂。

是年,孫恩攻臨海,為太守辛景所敗,投水自殺,余眾推其妹夫盧

循代領(lǐng)其眾。

安帝元興二年(403)八月,盧循攻下永嘉郡城,后為晉將劉裕所

敗,浮海南走廣州。

安帝義熙三年(407)二月,東陽太守殷仲文、永嘉太守駱球謀反,

被劉裕所殺,家屬受株連。

東晉年間(317—19)東甌窯開始燒制“釉下褐彩青瓷”——溫州成

為“釉下彩”的起源地。1957年瑞安出土的點彩雞首壺(高22,口徑9

厘米)為其代表作?!坝韵虏省钡纳a(chǎn),是當時我國制瓷工業(yè)技術(shù)的重大

突破。

(八)南朝(一)

南朝

劉宋時期(42179)鄭緝之撰成《永嘉郡記》,乃溫州地區(qū)最早

一部地方志?!队兰慰び洝芬杂涊d風土物產(chǎn)為詳,故又稱《永嘉地志》

或《永嘉志》。孫詒讓稱之為“吾鄉(xiāng)圖牒之權(quán)輿”。原書亡佚,僅存清孫

詒讓輯本1卷50余條。鄭緝之,生平不詳,約生于晉末南朝之間,曾

官劉宋員外郎,著有《孝子傳》、《東陽記》、《永嘉郡記》等。

永嘉、樂清等地飼養(yǎng)“八輩蠶”,并掌握培育蠶種技術(shù)?!洱R民要術(shù)》

卷5引《永嘉記》云:“永嘉有八輩蠶:珍蠶,三月績;柘蠶,四月初

績;蠶,四月初績;愛珍,五月績;愛蠶,六月末績;寒珍,七月末績;

四出蠶,九月初績;寒蠶,十月績?!?/p>

宋武帝永初三年(422)秋,謝靈運被貶為永嘉郡守。七月十六日

從建康動身,同年八月十二日抵永嘉。

謝靈運(385-433),南朝劉宋著名詩人,原籍陳郡陽夏(今河南

太康),出生于會稽始寧(今浙江上虞),東晉名將謝玄之孫。因父煥早

亡,故幼時寄養(yǎng)于外,族人因名為“客兒”,“謝客”之號緣此。自幼穎悟

好學,“文章之美,江左莫逮”。18歲襲封康樂公,世稱“謝康樂”。東晉

安帝義熙元年(405),任瑯哪王大司馬行參軍。次年任撫軍將軍劉毅記

室參軍。八年(412)四月,轉(zhuǎn)任衛(wèi)軍從事中郎。十一月,任太尉參軍。

次年任秘書丞。十一年(415)任咨議參軍,此后歷任中書侍郎、世子

中軍咨議、黃門侍郎、相國從事中郎、世子左衛(wèi)率等職。元熙二年(420),

劉裕代晉立宋(南朝),改元永初,降先朝封爵,靈運降為康樂縣侯,

任散騎常侍。因受司徒徐羨之與傅亮等權(quán)臣排擠,出為永嘉郡太守。

謝靈運愛好永嘉山水奇麗,加之政治失意,寄情山水,恣意遨游,

足跡遍及永嘉郡境內(nèi)諸縣,在永嘉寫下31首不朽詩篇?!锻沓鑫魃涮谩?、

《游南亭》、《石壁精舍還湖上作》、《初發(fā)南城》、《登池上樓》、《登江中

孤嶼》諸作,似“初日芙蓉,自然可愛”?!哆^白岸亭》(今永嘉縣境西南),

《登綠嶂山》(綠嶂山今屬永嘉縣上塘鎮(zhèn))、《石室山》(石室山即今大若

巖)等詩,意境新奇,辭章絢麗。所作山水詩名動京師,被后世稱為山

水詩派鼻祖。明人輯有《謝康樂集》。

謝靈運在永嘉曾積極提倡植桑,興修水利,命學士講書,發(fā)展農(nóng)業(yè)、

手工業(yè)和教育事業(yè)。明嘉靖《溫州府志》中有“王右軍導以文教,謝康

樂繼之,人乃知方”句。在任一年,次年(423)秋托病辭官,在北亭與

永嘉吏民告別。在永嘉留下“竹馬坊”、“西堂”、“池上樓”、“謝公池”、“讀

書齋”、“南亭”、“西射堂”、“北亭”、“謝公樓”、“謝公亭”、“謝客巖”等

古跡多處,因年長月久,部分湮滅,部分已重修。

宋文帝即位(424),征為秘書監(jiān),整理秘閣書,又令撰《晉書》,

粗立條目,書竟未成。后遷侍中,文帝朝夕接見,賞遇甚厚。詩書兼絕,

文帝稱為“二寶”。既自以名輩,才能應參以時政,而文帝唯以文義見接,

每侍上宴,讀賞而已。謝靈運意不平,多稱疾不朝直。后靈運上表陳疾,

文帝賜假東歸。文帝元嘉八年(431)求決回踵湖為田,不得,又求始

寧湖為田,也不得。會稽太守孟覬因靈運橫恣,上表言靈運有“異志”,

靈運馳赴京師,上表自辯,文帝知其受誣,不加罪責,任為臨川內(nèi)史。

到臨川,“在郡游放,不異永嘉”。為有司所糾,司徒劉義康前往逮捕,

靈運興兵拒捕被擒,論罪當斬,文帝念其祖謝玄功大,降死一等,“徙

放廣州”。到廣州后,又有人告發(fā)他遷徙途中曾約人在三江口劫奪逃跑。

十年(433),以“謀反罪”被殺于廣州。其母憂慮而死,葬于永嘉郡城飛

霞洞。今永嘉鶴、蓬溪、箸裊等村謝姓,即為其后裔。

永嘉之青山秀水自得謝靈運詩后始為天下知,蘇軾有詩贊曰:“但

言長官如靈運,能使江山似永嘉?!庇兰稳嗣駷榧o念這位對傳揚永嘉山

水有特殊貢獻的偉大詩人,1986年特在甌北鎮(zhèn)楠溪江大橋橋頭,塑立謝

靈運像,作為永嘉縣名山秀水的象征。

(九):南朝(二)

南朝宋文帝元嘉三年(426)裴松之任永嘉太守(一說在429年

前后),在任時“勤恤民隱,吏民便之"。裴松之(372—451),字世朝,河

南聞喜人,著名史學家。南朝宋文帝元嘉六年(429)召為太子洗馬,轉(zhuǎn)中書

侍郎,奉宋文帝命,注釋陳壽《三國志》,補注缺遺,搜集傳記,廣增異聞,

博采群書,注文多出正文3倍,保存下大量史料,開史書作注新例。后授國子

博士,進太中大夫。

宋文帝元嘉中期(439前后)顏延之出任永嘉太守(一說在426年前后)。

顏延之(384—456),字延年,山東瑯珊(今臨沂)人,文章冠世,與謝靈運

齊名,世稱“顏謝”。晉少帝時為始安太守,后為步兵校尉,官至金紫光祿大

夫,因與劉湛忤,出為永嘉太守。在任期間曾在青澳山(今洞頭大門)觀海,

后人為紀念他,建有“望海亭”。著作有《五君詠》等,今存明輯本《顏光祿

集》。

宋孝武帝孝建元年(454)分揚州浙江東五郡置東揚州,統(tǒng)會稽、東陽、

新安、臨海、永嘉五郡,治設(shè)會稽。

蕭齊時期(479-502)著名學者檀道鸞出任永嘉太守。檀道鸞,字萬安,

山東高平金鄉(xiāng)人,生卒年不詳。任前曾為國子博士,撰有《續(xù)晉陽秋》20卷,

今已佚。

齊明帝建武元年(494)范述曾任永嘉太守。范述曾(431—509),字子

玄,-字穎彥,吳郡錢唐(今杭州)人。為政清平,不尚威猛,民俗稱便,商

旅流通,百姓安業(yè),受到明帝褒揚,升調(diào)游擊將軍。離郡時,郡人送故錢20

余萬,他分文不受,民無老小都出來送行,號哭之聲聞于數(shù)十里(見萬歷《溫

州府志?治行》)。

齊東昏侯永元元年(499)東陽州并入揚州,仍統(tǒng)永嘉等郡。

梁武帝年間(502—549)道教思想家、藥物學家、“山中宰相”陶弘景來

瑞安陶山隱居。后隱居永嘉大若巖石室,著《真靈位業(yè)圖》。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號華陽隱士,南朝丹陽秣陵(今江蘇江寧)

人。讀書破萬卷,工草隸,善琴棋,好道術(shù),明陰陽、五行、地理、醫(yī)藥。為

南朝齊梁時期著名的道教思想家、著作家和藥物學家。對我國最古藥物學經(jīng)典

《神農(nóng)本草》精心整理補正,寫成《本草經(jīng)集注》7卷,成為隋唐后本草學專

家研究藥學之藍本。還著有《陶隱居本草》10卷,《藥總訣》2卷,《補闕肘

后百一方》3卷,《效驗施用藥方》5卷,《養(yǎng)生延命錄》等。平生著作惜多

散佚。

陶弘景歸隱后,云游方外,公元六世紀初到永嘉楠溪江畔風景秀麗的大若

巖石室隱居,是為浙南最大石室,三國吳時辟為石室,為溫州有記載的最早道

觀,可容納數(shù)千人。“千仞絕壁,一洞中開”,四周奇峰疊嶂,飛瀑流泉,道

書《云笈七簽》稱之為“天下第十二福地”。陶公洞以此得名。據(jù)記載,陶弘

景在此編纂《真誥》一書,因而大若巖又名“真誥巖”。永嘉縣去郡城西北40

里有青嶂山(一名烏石山),陶弘景亦曾棲止于此,上有陶真君祠、煉丹井、

石棋秤等古跡。

(+):南宋

南宋高宗紹興三十年(1160)平陽林混(1132—1202,字正甫,原

籍福建長溪)登進士第,任富陽尉,以功改知晉江。紹熙元年(1190)遷監(jiān)

察御史。寧宗即位,升司農(nóng)丞,除湖北轉(zhuǎn)運副使,進直龍圖閣致仕。晚

年定居松山(在蒼南橋墩鎮(zhèn)),嘉泰二年(1202)卒。寧宗慶元間,韓倔胄

制造慶元黨案,趙汝愚、朱熹、葉適等59人遭貶斥,指責朱熹倡導的

理學為偽學,嚴加禁止,一時士大夫都諱言與朱熹的關(guān)系。林混曾從學

于朱熹,是最早把朱熹理學引入平陽的學者,他執(zhí)弟子禮不變,臨終前

數(shù)月還派人送信給朱熹,向他請教,以求解答疑義。

高宗紹興三十一年(1161)溫州在沿海山勢高阜處設(shè)置烽塘36處。每

處各備旗、鑼一,并儲柴草、羊糞、柴籠,以代狼煙,一旦出現(xiàn)敵情,

晝則鳴鑼燒煙,夜則鳴鑼舉火,并用旗作為招望。

高宗紹興三十二年(1162)永嘉四靈之一徐凱出生。徐磯

(1162-1214),字文淵,又字致中,號靈淵、靈中,永嘉城區(qū)人,出身

官宦之家,因恩蔭得職,歷任建安主簿、永州司理、龍游縣丞等職,為

官清正,執(zhí)法不阿。工詩,善五律,以清苦為工,亦工書法。著有《泉

山集》(一名《二薇亭集》),存詩164首。

孝宗隆興元年(1163)木待問中狀元。木待問(1140—1212),字蘊(應)

之,號抱經(jīng)居士。先世自五代晉時由閩徙瑞,出生于崇仁里藤眷村(今

屬馬嶼鎮(zhèn)),紹興十四年(1144),隨父母遷居永嘉城區(qū)問政坊(七楓巷),

后寓居楓林。為鄭伯熊弟子,聰明好學,在儒學上有較高造詣,被大學

問家洪邁(今江西波陽人,南宋端明殿學士)賞識,以女妻之。隆興元年

(1163),木待問一舉奪魁,成為南宋第十二名狀元,也是孝宗朝第一名

狀元,又是永嘉第一位狀元。歷任國史院編修官、實錄院檢討官、著作

郎、知州等。嘉泰二年(1202)以禮部侍郎知貢舉,累官禮部尚書(從二品)。

嘉定五年(1212)壽終正寢。終正議大夫(從三品),贈少師(從一品)、光祿

大夫(正三品),謚“文簡”。木待問少力學,天資穎悟,博覽群書,詩文

俱佳,惜僅存詩若干,吉光片羽,彌足珍貴。著《抱經(jīng)集》3卷。

是年,永嘉鄭伯英登進士第四名。鄭伯英(1130—1192),字景元,

晚號歸隱愚翁,與其兄鄭伯熊齊名,人稱“小鄭公”,歷任秀州判官,杭

州、泉州推官。紹興末,曾上《中興急務書》,極言秦檜之罪。他俊健

果決,喜慷慨論事,性剛愎,自度不能隨俗浮沉,遂以母老為由,自請

辭職。9年后母喪終,授寧德縣丞、福建提刑司干,又辭不就職。在民

間講學20余年,對二程“洛學”在浙南、浙東地區(qū)的傳播起較大作用。

寓居鄉(xiāng)里后,喜交賢人,家產(chǎn)多資助師友,與永嘉學者關(guān)系甚為密切。

其弟鄭伯海頗受影響,居家立義塾,授學生500余人。著作被輯為《歸

愚集》26卷。

是年,平陽曾光(?-1169,歸仁鄉(xiāng)三十八都即今泰順縣東溪人)登

武科進士第,授車騎都尉。時值金兵大舉南侵,在北伐中驍勇善戰(zhàn),錄

功第一,升殿前太尉右通直郎。乾道五年(1169)歸里,卒于家。今泰順

東溪鄉(xiāng)石穴有其墓和祠。

是年,永嘉許及之(1141—1209,字深甫,號涉齋,城區(qū)人)登進士

第,任江西袁州分宜縣令,遷諸軍審計,后任宗正簿。光宗即位,任軍

器監(jiān),授職太常寺少卿,因被言官奏劾而罷官。紹熙元年(1190),貶任

廬州知州,后復召為大理寺少卿。寧宗即位,任吏部尚書兼給事中。晚

年閑住泉州,工詩文,著有《涉齋集》30卷、《涉齋課稿》9卷。

是年,黃度(1138—1213,字文叔,新昌人)登進士第,以迪功郎任

瑞安縣尉。黃度曾從薛季宣學,博通經(jīng)史,不以一己之見為滿足。陳傅

良聞其賢,與之定交。當時、瑞安筑海堤以護民田,堤內(nèi)是塘河。豪強

占塘外涂坦為田,挖堤為穴以引水灌溉。群眾對此憤憤不平,黃度即命

人堵塞。豪強又以設(shè)置陡門,設(shè)立水平為托詞以便引水,黃度不為所動,

據(jù)實上報,得以填穴保塘。任上遇時疫,禁用巫術(shù),帶醫(yī)遍巡四郊,給

以藥劑,民得以療治。后調(diào)處州教授,累官至寶謨閣直學士、禮部尚書,

多有建樹。著有《詩說》、《周禮說》等。

(十一):唐朝(一)

唐朝

高祖武德四年(621)郡域入唐,改永嘉郡復稱括州,表示恢復開

皇舊制。置總管府,轄括蒼、永嘉、松陽、臨海四縣。

高祖武德五年(622)析括州之永嘉縣地置東嘉州。析永嘉,復置

安固、橫陽、樂成。東嘉州轄永寧、安固、樂成、橫陽4縣。并置括州

總管府,管轄松州、東嘉州和臺州。從此開始,溫州與括州(處州)分

開自為一州。

是年,析永嘉縣之楠溪、西溪兩鄉(xiāng)復置永寧縣,縣治移至江北舊址,

故有新城之名。今清水埠尚有“新城坳頭”地名,似為舊城遺址。從此,

永嘉一縣分為兩縣,甌海以北為永寧縣,甌江以南為永嘉縣。

高祖武德七年(624)將樂成并入永寧縣,屬東嘉州。改括州總管

府為都督府。

太宗貞觀元年(627)分全國為十道。廢括州都督府,撤東嘉州,

省橫陽并入安固、省永寧并入永嘉,以永嘉、安固兩縣歸括州,隸屬江

南道越州都督府。

是年,安固開始采銅。

太宗貞觀十九年(645)安固叫一一源隨李世民親征高麗陣亡。U|一一

源(約600~645),字九江。原籍括州松陽,祖父葉格心,南朝陳宣帝

(569—582)時左相,宣帝配以季女。陳亡后棄官,遷居瑞安縣城東部。

父公圭,隋大業(yè)(605-617)中以明經(jīng)及第,官于長安,后謫居廣南,

一源隨父居住。一源幼有志操,通詩書,善騎射,見隋朝政局混亂,四

海糜沸,便聚兵千余人。后聽說李淵軍占領(lǐng)長安,便率眾從小路直奔太

原。李淵與晤談,甚投機,任命掌管軍中機密。李淵即帝位后,于唐武

德四年(621)授予建州(福建西北部)總管。貞觀十九年(645),李

世民親征高麗,檄令其隨副總管薛萬徹同往,所向先登。曾遇高麗堅守

之處,萬徹與薛仁貴齊出奮擊,整日不能攻克,李世民憂形于色。一源

慨然說:“主憂臣辱,幸生可乎?”奮不顧身,單騎沖殺,斬敵20余人,

身中流矢,馳歸而卒。李世民聞報,為停食哀悼,下詔在住地立祠祭祀,

謚“武義”。武后時(684—704)加封忠烈,祠稱忠烈武侯祠。周湖有忠

烈廟,并有葉適所撰《忠烈武義侯廟記》碑。

太宗貞觀二H^一年(647)為東征高麗,令宋州刺史王波利等征集

杭、越、湖、婺、臺、括等州工匠建造大船數(shù)百艘。

高宗顯慶四年(659)日本齊民天皇派遣唐使來華朝貢,途中遇風,

船上多人罹難,僅東漢阿利麻、坂合部稻積等五人漂流至永嘉縣境獲救,

得到當?shù)毓賳T救助和接待。溫州開始與日本船舶來往。

高宗總章二年(669)六月,颶風暴雨海溢,永嘉、安固兩縣被沖

毀民宅6843間,溺死9074人、牛500多頭,受損田禾4150頃。朝廷

遣使賑災。

高宗上元元年(674)是年(一說上元二年),析括州之永嘉、安固

兩縣置溫州,安固縣屬之,是“溫州”得名之始。據(jù)《浙江通志》卷8引

《圖經(jīng)》稱:永嘉人李行撫到京師請求設(shè)州,由于地在溫蟒嶺以南,民

多火耕,雖隆冬而恒故取名溫州。正如孫擴圖《憶江南?溫州好》一

詞所云:“溫州好,別是一乾坤,宜雨宜晴天較遠,不寒不^氣恒溫,

風色異朝昏?!?/p>

是年,甌柑被列為貢品,并貢布、桔、蔗、蛟革等(據(jù)《新唐書?地

理志》)。(十三):唐朝(二)

唐朝

玄宗開元年間(713-741)據(jù)唐《元和郡縣圖志》載,由于唐前期

獎勵婚嫁,興修水利,推行均田制,“生齒日繁”。永嘉郡所屬四縣轄78

鄉(xiāng),有戶37554,口無考。州轄永嘉、樂成、安固、橫陽四縣,平均每

縣有9389戶。這除了唐前期社會安定、閩人遷入外,均田制(按人口

授田和征調(diào)賦役)的實施,使大量隱匿人口入編,是戶口劇增的主要原

因。

玄宗開元、天寶年間(713—756)溫州崛起一位著名的書畫家兼詩

人張,因排行第五,人稱張五,是溫州首位見之于史載的書畫家兼詩人,

但未見有著錄傳世。張青年時期離家出游,和王維(699—759)居于河

南登封的嵩山少室山,閉門修肆,志甚勤苦,不及聲利,歷時十余年。

王維《戲贈張五弟三首》提及“張弟五車書,讀書仍隱居”,并在《故人

張工詩、易卜,兼能丹青、草隸,頃以詩見贈,聊獲酬之》中贊繪畫之

傳神和草書之精湛:“屏風誤點惑孫郎,團扇草書輕內(nèi)史。”李頑所居潁

陽,和嵩山相對,時有交往,其《詠張五山水》盛稱:“詩堪記室(指

左思)妒風流,畫與將軍(指顧愷之)作敵?!鄙院笤鴳e出仕,官至

刑部員外郎。明易象,善草隸,工丹青,兼畫山水,詩格高古。此后曾

有蜀中之行,復隱居襄陽附近,和孟浩然(689-740)相知。接著移居

安徽,王維有《送張五歸宣城》,可見曾寓宣城;又郎士元《贈張五歸

濠州別業(yè)》,可見曾在鳳陽筑有別墅。直至唐天寶(742-755)中方才

回歸永嘉,卒于故里。張以詩人而兼書畫家,《唐才子傳》、《唐詩紀事》

和《歷代名畫記》均有記述,南宋賈似道曾藏其《春山游賞圖》,明楊

慎在京肆見其《神鷹圖》。

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將全國十道分為十五道。道設(shè)采訪使

(猶漢之刺史)。溫州屬江南東道采訪使。

玄宗天寶元年(742)復改溫州為永嘉郡,改刺史為太守,轄永嘉、

安固、橫陽、樂成四縣。

是年,于永嘉置監(jiān)鹽,以李為監(jiān)鹽官,并被列為全國十大鹽場之

一。溫州榷鹽始于此。

玄宗天寶三年(744)以樂成縣署(今縣人武部)為中心筑縣城,

周1里,高1丈2尺,闊2丈4尺。設(shè)四門:東登瀛、南清遠、西承流、

北翔云。過溪插以木柵。

肅宗至德元年(756)菇溪溪心石山始建東泉禪寺。與明教寺、天

王寺,合稱永嘉三大名剎。

肅宗乾元元年(758)廢十五道。復改永嘉郡為溫州,縣屬之。初

屬江南道,后改屬浙江東道節(jié)度使。

(十四):唐朝(三)

唐朝

肅宗上元元年(760)溫州大旱,饑荒。長史李皋冒擅貸之罪,開

倉賑濟數(shù)十萬斛。皋字子蘭,上元初貶任溫州長史,不久攝行州事。是

年饑荒,州有存糧數(shù)十萬斛,李皋決定開倉賑濟:“夫人曰不再食當死,

安暇稟命。若殺我一人,活數(shù)千人,利莫大焉”。于是開倉盡賑之。同

時以擅貸之罪飛報朝廷自劾。唐肅宗披閱后,贊賞李皋所為,下詔嘉勉,

加少府監(jiān)。

代宗大歷六年(771)顧況在永嘉任江南鹽鐵使署監(jiān)官。顧況

(727-814),字逋翁,號華陽山人,海鹽人,唐至德二年(756)登進

士第。德宗時曾征為著作郎,后結(jié)廬茅山,隱居而終,是一位高壽詩人,

《全唐詩》收錄其詩239首。有《顧況集》。

德宗貞元元年(785)姚撰的《仙巖銘》最早見于仙巖山翠微嶺上。

仙巖山摩崖題刻已發(fā)現(xiàn)30處,分布在5個風景區(qū)(梅雨潭四周20處)。

篆、隸、草、行、楷兼?zhèn)洌蟛繗忭崻q存,保存完整,是寶貴的文化遺

產(chǎn)和人文景觀。

德宗貞元年間(785—805)堤防久廢,水患頻仍。溫州刺史路應在

樂成、橫陽兩縣疏浚河道,修筑堤堰,興修水利,圍墾農(nóng)田,“二邑由

是得腴田,除水害”,劣田成為上田。路應(748—811),字從眾,京兆

(今西安)人,以父蔭擢侍御史著作郎,刺處州。在處州任間,疏通甌

江,清除水患,減輕賦役,政績斐然,于大歷(766—779)間調(diào)為溫州

刺史。

憲宗元和年間(806-820)唐朝后期人口銳減,據(jù)《元利郡縣圖志》

載,溫州所轄由78鄉(xiāng)調(diào)整為76鄉(xiāng),戶數(shù)猛降至8484戶,其主要原因

是官府缺乏可授之田,均田制遭到破壞,大量戶口又被莊園主隱匿。持

續(xù)動亂及饑荒,也是造成戶口下降的原因。

敬宗寶歷年間(825—827)張又新任溫州刺史,任內(nèi)著《永嘉百詠》。

張又新,字孔昭,深州陸澤(今河北深縣)人,唐元和九年(814)狀

元,官至左司郎中。唐代著名詩人,著有《煎茶水記》等。在任期間,

對羅浮山、青澳山、帆游山、綠嶂山、白鶴山、華蓋山及江心孤嶼、謝

池、春草池等名勝古跡均有吟詠。期間,張又新巡視樂清,游雁蕩山、

白石山和樂成等地,留有《常云峰》、《丹霞山》、《白石》、《照膽》等詩。

《全唐詩》收他17首詩,其中寫溫州的就有12首。

(十五):唐朝(四)

唐朝

武宗會昌二年(842)是年(一說838年),中國商人李處人在日本

肥前值嘉島造海船一艘,于八月二十四日啟程,二十九日抵達樂成縣玉

留鎮(zhèn)(今玉環(huán)),首開由日本值嘉島直達溫州的新航線。日本僧人慧運

乘此船抵達溫州,然后去五臺山朝圣,是為首次記載日本與溫州的直接

通航。(參見日本木宮泰彥《日中文化交流史》第145頁)

武宗會昌四年(844)韋庸任溫州刺史。時永嘉縣城西南三溪(瞿

溪、雄溪、郭溪)之水入境,經(jīng)常發(fā)生水患。他“每以利民為念”,發(fā)動

民工,治理郡西南水患,開鑿通江排洪河道(今勤奮河等)十里,將瞿、

郭、雄三溪之水匯通于湖,既防水患,又利農(nóng)田灌溉,并在永嘉來福門

(三角門)外筑堤堰??と烁衅涠鞯拢Q其湖為會昌湖,堤為韋公堤。

工程由郡將龔歐濤規(guī)劃主持。今勤奮河上有將軍橋,橋西有將軍祠,都

是當時里人為紀念龔將軍而命名修建。從此,瑞安至溫州的塘河與永嘉

的會昌湖相通。

武宗會昌五年(845)唐武宗滅佛,溫州雖地處海隅,亦遭波及,

有寺廟被毀、僧尼還俗和逃入深山者。但不久又大興佛寺。唐代所建38

座寺院中,明確為會昌法難后建的有31座。自五代至宋,溫州道場林

立,高僧輩出,為溫州佛教鼎盛時期。到宋代寺廟已逾200座。

懿宗咸通七年(866)于江心孤嶼西山東麓建凈信禪寺,又名西塔

寺院。宋高宗駐跳孤嶼時一,改稱興慶。重建于清嘉慶年間(1796—1820)。

寺兩側(cè)有琉璃泉,泉水清洌,為溫州三大名泉之一。

懿宗咸通十年(869)是年(一說北宋太祖開寶二年,即969年),

在永嘉城區(qū)江心嶼西峰山上建江心西塔,明洪武、萬歷和清乾隆間曾多

次修繕。塔系樓閣式青磚仿木構(gòu)建筑,中空,平面呈六邊形,7層,高

32米,底徑7米。各層壺門內(nèi)今尚留有16尊石雕佛像。

是年,司空圖登進士第。司空圖,字表圣,號耐辱居士,河中虞鄉(xiāng)

(今山西永濟)人,唐代詩人、詩論家,有《詩品》傳世。曾撰《送草

書僧歸吳越》,評說辯光的詩作。辯光,字登封、俗姓吳,永嘉人,唐

昭宗(889—904)時高僧,善作古調(diào)詩,長于隸草,故名“草書僧”。聞

陸希聲謫官豫章(今屬江西省南昌市),特往謁見,陸授以五指撥燈訣。

曾受昭宗李曄召見,于御榻前揮毫作書,書體遒勁,受到贊賞。昭宗獎

贈紫方袍一件。與詩人羅隱有交,羅有《送辯光大師》詩。著有《辯光

上人詩》一卷,早佚。

僖宗中和元年(881)九月,溫州人朱褒擁兵占據(jù)溫州。次年,被

委為溫州刺史。

僖宗中和年間(881—885)在城區(qū)海壇山下建嘉福寺(今118醫(yī)院

原址)。北宋咸平(998—1003)賜額,元至元間(1271—1294)毀于火,

后建上下二院。清同治間(1862—1892),改作尼庵。后因多年失修,

傾斜倒塌,無人過問。

(十六):唐朝(五)

唐朝

僖宗文德元年(888)僧肇法師在樂清磐石鎮(zhèn)重石村庵山山麓建真

如寺,元大德二年(1298)重建,后并入七寶寺。寺前石塔建于宋代,

現(xiàn)存四座,三座缺頂蓋,僅一座完好,均仿印度堵坡式,制作精致,

是全省少見的宋代建筑。

昭宗大順元年(890)朱褒以其兄朱誕為溫州刺史。

昭宗乾寧元年(894)朱褒又以其兄朱著為溫州刺史。朱著,一名

緒,字膺明,永嘉人,唐昭宗時登進士第,后仕梁。

昭宗乾寧三年(896)四月,吳畦隱居安固(今瑞安)卓家莊,越

三年,復徙老翁峰下(今頭吳宅村)。吳畦(840—923),字禎祥,山陰

(今紹興)人,自幼穎悟,博學多才。唐咸通元年(860)進士,初授

河南節(jié)度判官,督修黃河有功。廣明元年(880)破黃巢亂,倍受朝廷

器重。中和二年(882)召入朝,授中書令同平章事(兼)。文德元年(888)

拜諫議大夫,后被貶潤州(今江蘇鎮(zhèn)江)刺史,因不安其職,引退歸里。

卒于同光元年(923)正月,享年84歲,葬于今頭吳宅村。

昭宗天復元年(901)朱褒再任溫州刺史。

昭宗天復二年(902)四月,朱褒卒,其兄朱敖自為刺史,主理州

事。十二月,被稗將丁章驅(qū)逐。自中和元年(881)至天復二年(902),

朱氏兄弟交替為刺史,占據(jù)溫州達22年之久。

是年(一作天復三年),吳越錢以“有白烏棲于縣之集云閣,以為

瑞”,奏請?zhí)瞥?,將安固縣改為瑞安縣。瑞安名縣始于此。(參吳任臣

《十國春秋》)

昭宗天復三年(903)四月,丁章因殘暴自大,為木工李彥所殺,

裨將張惠取而代之,據(jù)溫州。

哀帝天二年(905)八月,處州刺史盧約命其弟盧佶攻陷溫州,

張惠敗逃福州。

哀帝天四年,五代后梁太祖開平元年(907)正月,封錢為吳

越王,浙東屬焉。

三月,吳越王錢命其子傳(887-941,字明寶)率兵由海道討伐

盧佶,四月攻克溫州城,盧佶就戮。錢命吳璋為溫州制置使。至此,

溫州并入?yún)窃絿鎴D,為十三州之一。設(shè)溫州制置使,上隸吳越國東府,

瑞安縣屬之。

(十七):五代(一)

五代后梁太祖開平年間(907—911)錢元耀征用民工

增建內(nèi)城,又名子城,位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