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題PAGEPAGE1廣東省惠州市博羅縣2023-2024學年高二下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卷木試卷共20小題,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6分仲一、選并題:木題共16小題,梔小圈3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1.下圖為我因古代某一時期的水陸交通系統(tǒng)。該水運系統(tǒng)()A.有利于消除地區(qū)間文化差異 B.保證了秦王朝的長治久安C.旨在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D.加強了對西南邊疆的管理【答案】C【解析】據材料可知,靈渠的鑿通,溝通了湘江、漓江,打通了南北水上通道,為秦王朝統(tǒng)一嶺南提供了重要的保證,大批糧草經水路運往嶺南,有了充足的物資供應,對鞏固國家的統(tǒng)一,加強南北政治、經濟、文化的交流具有重要的作用,C項正確;靈渠的修建有利于文化交流,但消除地區(qū)間文化差異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A項;保證了秦王朝的長治久安,夸大了靈渠的作用,排除B項;靈渠的修建有利于鞏固國家的統(tǒng)一,但該水運系統(tǒng)并不能直接加強對西南邊疆的管理,排除D項。故選C項。2.朱熹雖然承認疫病有可能傳染,但若因可能傳染而躲避不照顧親人,則“傷俗害理,莫此為甚”,故從恩義的角度,即便會感染也不當避。清朝出現了大量贊頌人們不避瘟疫照顧得病親人而終無恙的記載。這反映了()A.朱熹不重視科學防疫措施 B.主流價值觀影響防疫行為C.政府注重基層的防疫治理 D.時人批判不顧病人的做法【答案】B【解析】據題干“朱熹雖然承認疫病……從恩義的角度,即便會感染也不當避。清朝出現了大量贊頌人們不避瘟疫照顧得病親人而終無恙的記載”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表明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儒家倫理道德如孝道使人們在面對疫病時,更傾向于照顧親人而非保護個人健康,體現了道德價值取向對社會行為模式的塑造,B項正確;朱熹的主張側重于強調親情與倫理義務,并非不重視防疫,排除A項;材料側重于個人行為受價值觀影響,而非政府行為,排除C項;材料題干中強調的是贊頌照顧病人的行為,而非批判不顧病人的做法,排除D項。故選B項。3.明末李之藻、徐光啟等學者接受西學,與傳教士合作翻詳西方地理學、數學、農學水利等書籍,清代學者趙翼指出“今欽天監(jiān)中占星及定憲書,多用洋人,蓋其推算比中國舊法較密云”。由此可知()A.中國學者擁有開放意識 B.西方地理數學成就突出C.傳教士文化侵略的意圖 D.中西文化開始全面融合【答案】A【解析】據本題材料可知,李之藻、徐光啟等學者接受西學,趙翼也意識到西洋文化確有先進之處,引申出中國士人應該克服保守和自大的成見,努力探索域外新事物的深刻道理,得出中國學者擁有一定的開放意識,A項正確;西方地理數學成就突出是材料的表現,未反應中國學者態(tài)度,排除B項;“文化侵略”表述不當,材料強調的是科技方面交流,排除C項;“全面融合”表述不當,過于絕對,排除D項。故選A項。4.1908年以來,上海許多住在城市邊緣住宅區(qū)的工人每天都乘電車通勤,往來于住地和城市工商業(yè)中心區(qū)之間。到1930年代,輪船航運、鐵路火車形成全國水陸交通網,但在鄉(xiāng)村仍以木船、畜力車等舊式工具為主,出行困難,封閉性強。這說明近代交通變遷()A.開闊了人們的眼界 B.推動生活習俗的變遷C.殖民色彩非常濃厚 D.傳統(tǒng)與近代交織并存【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可以,中國城市交通發(fā)展較快,而鄉(xiāng)村交通還較為落后,這說明近代交通變遷傳統(tǒng)與近代交織并存,D項正確;材料未涉及交通變遷與開闊人們眼界的關系,排除A項;交通變遷會推動熱門生活習俗的變遷,但材料強調城市交通與鄉(xiāng)村交通的對比,排除B項;殖民色彩非常濃厚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5.下圖是創(chuàng)作于建國初的一幅宣傳畫,該作品旨在()把愛國衛(wèi)生運動推向新高潮A.說明青年是衛(wèi)生發(fā)展主力 B.推動了醫(yī)療保障體系的建立C.增強群眾的公共衛(wèi)生意識 D.鼓勵人民投身社會主義建設【答案】C【解析】據本題材料可知,漫畫中反映的是愛國衛(wèi)生運動,減少疾病提升健康水平,這增強了群眾的公共衛(wèi)生意識,C項正確;“青年”表述片面,材料內容沒有體現衛(wèi)生發(fā)展的主力,排除A項;材料主旨是宣傳教育,并未推動了醫(yī)療保障體系的建立,排除B項;材料主旨是健康衛(wèi)生方面,并未涉及社會主義建設,排除D項。故選C項。6.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提出處理不同文化關系應“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基于這一原則中國政府提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呼吁。表明中國傳統(tǒng)文化()A.倡導自強不息 B.崇尚人文精神 C.主張崇德尚賢 D.追求和而不同【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及所學可知,費孝通強調各民族在民族平等的基礎上,保持文化的多樣性,世界才會更加豐富多彩?!昂投煌敝冈谌穗H交往中能夠與他人保持一種和諧友善的關系,但在對具體問題的看法上卻不必茍同于對方,D項正確;自強不息強調自己不懈地努力向上,排除A項;人文精神是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表現為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維護、追求和關切,排除B項;崇德尚賢指的是崇敬有道德的人,崇尚有才能的人,排除C項。故選D項。7.1949-1983年,中國國內人口流動相對較少,主要由城市向農村遷移及向中西部地區(qū)遷移。1984年以來,人口流動規(guī)模擴大,主要由農村向城市流動、中西部地區(qū)向沿海地區(qū)流動。出現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對外開放的成就 B.工業(yè)體系的建立 C.改革開放的推進 D.城市經濟的發(fā)展【答案】C【解析】1984年以來,人口大量由農村向城市流動,與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產生大量剩余勞動力,城市經濟體制改革促進城市經濟發(fā)展和推動城市化進程有關。人口從中西部地區(qū)向沿海地區(qū)流動,與對外開放推動沿海地區(qū)經濟發(fā)展有關。綜上可知,上述人口流動主要是因為改革開放的推進,C項正確;人口大量由農村向城市流動主要與經濟體制改革有關,“對外開放的成就”不能完整說明材料所述人口流動的原因,概括不全面,排除A項;改革開放前我國就已經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yè)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不能解釋改革開放后人口流動的原因,排除B項;城市經濟的發(fā)展可以解釋人口向城市流動的原因,不能解釋人口向沿海地區(qū)流動的原因,排除D項。故選C項。8.古代埃及人在尼羅河沿岸建筑起宏偉的金字塔,古代阿茲特克人同樣在茂密叢林中建起太陽與月亮金字塔;古代兩河流域與古代印加人都根據月亮的陰晴圓缺變化規(guī)律制定了太陰歷。這說明文化具有()A.差異性 B.共通性 C.多樣性 D.互動性【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古代埃及人在尼羅河沿岸建筑起宏偉的金字塔,古代阿茲特克人同樣在茂密叢林中建起太陽與月亮金字塔;古代兩河流域與古代印加人都根據月亮的陰晴圓缺變化規(guī)律制定了太陰歷?!焙退鶎W知識可知,非洲的埃及人和美洲的阿茲特克人都建有金字塔,西亞的兩河流域和美洲的印加都制定了太陰歷,這說明古代文明發(fā)展在不同地域具有相似性、共通性,B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文明發(fā)展的相似性,非差異性,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文明發(fā)展的相似性,非多樣性,排除C項;受生產力水平影響,早期文明之間的交流借鑒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故選B項。9.亞歷山大在埃及拜謁阿漿神廟,為女神伊西絲建廟;在巴比倫向當地的主神馬都克獻祭下令重建被薛西斯毀掉的馬都克神廟。亞歷山大此舉意在()A.實行宗教寬容政策 B.擴大帝國統(tǒng)治基礎C.形成多元文化格局 D.籠絡人心鞏固統(tǒng)治【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可知,為了使被征服地區(qū)真心歸順,亞歷山大在埃及拜謁阿蒙神廟,為女神伊西絲建廟,在巴比倫向當地的主神馬都克獻祭,下令重建被薛西斯毀掉的馬都克神廟,此舉贏得了當地祭司的好感。這些做法的目的是籠絡征服地區(qū)人心,D項正確;亞歷山大祭拜神廟是為了強化統(tǒng)治,與宗教寬容無關,排除A項;材料中歷山大帝國采取的目的是為了鞏固自身的統(tǒng)治,而非擴大統(tǒng)治基礎,排除B項;的建立有利于各地文化的交流,形成多元文化格局,屬于客觀結果,不是亞歷山大的主觀目的,排除C項。故選D項。10.在中世紀,教會不僅收集翻譯古代希臘、羅馬時期作品,編寫史籍。教會還直接創(chuàng)辦了學校,無論是修道院學校,還是大教堂學校,所開設課程基本上是在“七藝”的范圍之內(“七藝”是古希臘、古羅馬的傳統(tǒng)課程)。這表明()A.教會起到傳承文化的作用 B.基督教崇尚人文主義精神C.基督教源于古希臘古羅馬 D.古希臘羅馬文化全面復興【答案】A【解析】據材料,中世紀時期,教會不僅收集翻譯古代希臘、羅馬時期作品,還創(chuàng)辦學校,教授古希臘、古羅馬的傳統(tǒng)課程,促進了古希臘、古羅馬文化的保存和傳承,體現教會起到傳承文化的作用,A項正確;中世紀基督教神學主張以神為中心,與人文主義主張的以人為中心不同,排除B項;公元1世紀,基督教產生于羅馬帝國統(tǒng)治之下的巴勒斯坦,而非起源于古希臘,排除C項;“全面復興”說法夸大,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故選A項。11.有學者提出“蒙古人建立的大帝國,在客觀上促進了歐亞大陸東西之間的陸上交通。阿拉伯人的帝國除發(fā)展了歐亞兩大洲之間的陸上交通而外,還發(fā)展了連接紅海、印度洋、西南太平洋的海上交通。”該學者強調,帝國的擴張()A.推動游牧民族進步 B.加強了世界的聯系C.促進文明交流融合 D.推動區(qū)域文化形成【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可知,蒙古帝國促進了歐亞大陸東西之間的陸上交通,阿拉伯帝國發(fā)展了歐亞兩大洲之間的陸上交通,和亞非之間的海上交通,說明古代帝國的擴張有助于促進世界的聯系,B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帝國擴張對游牧民族進步的作用,排除A項;帝國擴張能夠促進文明交流融合的關系和區(qū)域文化形成,但題干材料強調帝國擴張對交通的影響,D項不符合題意,排除C、D項。故選B項。12.西班牙移民到美洲時,隨行女性很少,因此不得不在印第安人中尋找伴侶,兩個種族的通婚很普通。總的來說,西班牙政府鼓勵通婚。西班牙人與北美十三殖民地的英格蘭人不同,而與加拿大的法蘭西人相似,不反感自己和當地人的血統(tǒng)混合。這()A.導致美洲族群分布差異 B.有利于加強西班牙的統(tǒng)治C.致使印第安人種族的滅絕 D.有助于拉美多元文化交融【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可知,西班牙王室通過鼓勵自由通婚的方式,推動拉丁美洲地區(qū)民族的融合,這有助于緩和民族矛盾,加強西班牙在拉美的統(tǒng)治,B項正確;西班牙的這種做法會促進人種的混合,改變美洲的族群結構,并不能得出美洲族群分布的特點,排除A項;美洲印第安人口數量銳減主要是因為歐洲殖民者的屠殺、奴役以及從歐洲傳來的天花等傳染病等,排除C項;材料無法直接得出血統(tǒng)混合與多元文化交融的關系,排除D項。故選B項。13.1825年美國伊利運河通航,使五大湖的水運與紐約港連通,紐約迅速發(fā)展成為全國最大的港口和城市。圍繞這一湖區(qū),芝加哥、匹茲堡、底特律都發(fā)展成為美國的制造業(yè)中心。這可用于說明()A.美國經濟格局發(fā)生變化 B.紐約政治地位迅速提高C.交通改變影響城市發(fā)展 D.城市化助推工業(yè)化進程【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伊利運河全線開通使紐約發(fā)展成為全國最大的港口和城市,反映了交通的發(fā)展改變了城市的發(fā)展,C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紐約城市地位的提升,并不能反映美國經濟格局發(fā)生變化,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紐約經濟地位的提升,排除B項;材料的主旨是伊利運河開通使得美國東北部經濟發(fā)展,紐約等城市地位上升,主旨為運河的開通,并未涉及城市化,排除D項。故選C項。14.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伊斯蘭知識界普遍意識到,西方文明本身即存在著對這一文明的深刻批判,眾多穆斯林國家曾經竭力效仿的西方模式本身已經土崩瓦解。因此,中東的民族主義者開始重新探討國家的發(fā)展道路問題。這反映了()A.西方民主制度走向衰落 B.二戰(zhàn)激發(fā)中東民族意識C.民族自決原則廣泛傳播 D.世界殖民體系土崩瓦解【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和所學可知,材料中提到了二戰(zhàn)后的背景,以及中東民族主義者開始重新探討國家的發(fā)展道路。這表明二戰(zhàn)后,中東地區(qū)的民族意識有所覺醒和加強,開始尋求適合自己的發(fā)展道路,而不是盲目效仿西方,B項正確;雖然材料提到了西方模式的土崩瓦解,但這并不直接等同于西方民主制度的衰落,西方模式指的是一種特定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框架,而不是指西方民主制度本身,排除A項;民族自決原則是指處于外國奴役和殖民統(tǒng)治下的被壓迫民族有自由決定自己命運、擺脫殖民統(tǒng)治、建立民族獨立國家的權利,材料中并未直接提及該原則的傳播情況,排除C項;雖然二戰(zhàn)后確實有很多殖民地獲得獨立,世界殖民體系逐漸瓦解,但材料中主要討論的是伊斯蘭知識界和中東民族主義者的思考和行動,與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無直接關系,排除D項。故選B項。15.如圖為1880-1996年世界貿易、金融、移民統(tǒng)計表,據圖可知()A.20世紀初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推動移民指數上升B.兩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世界貿易、金融指數同步下降C.二戰(zhàn)后國際組織推動世界貿易、金融指數的上升D.20世紀90年代世界多極格局加強推動金融一體化【答案】C【解析】根據題干統(tǒng)計表可知,二戰(zhàn)后世界貿易開放度、金融一體化程度總體上呈現上升的趨勢,結合所學,二戰(zhàn)后,資本主義國家通過建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關稅與貿易總協(xié)定等國際經濟組織,加強在金融、投資和貿易等領域的國際協(xié)調,促進了國際貿易和金融一體化的發(fā)展,C項正確;20世紀初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而非初步形成,排除A項;兩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1918-1939年)世界貿易開放度、金融一體化程度整體下降,但并非完全同步,排除B項;20世紀90年代,隨著冷戰(zhàn)的結束和兩極格局的消失,世界多極化加速發(fā)展。但多極化仍然只是趨勢,多極格局尚未形成,排除D項。故選C項。16.新加坡2012年開始實行文化社會政策,其目標為以“國家動員——個體參與”方式進行文化共間體塑造,即國家在公民對于“新加坡人”的理解逐漸深化的前提下,對社會的多元文化形態(tài)進行進一步的整合,探索建立一種“新加坡民族”的認同。2017年的一項調查顯示,多數新加坡人認為國家身份比族群身份更為重要。這表明新加坡()A.國家政策促進國家認同 B.文化具有多元性和包容性C.族群認同被不斷地削弱 D.本土文化與西方文化結合【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新加坡政府對多元文化形態(tài)進行整合,致力于增強民眾對“新加坡民族”認同,形成了多數新加坡人認為國家身份比族群身份更為重要的意識,體現了國家政策有助于促進國家認同,A項正確;材料并不是強調新加坡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特征,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材料無法直接得出族群認同被不斷削弱的結論,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新加坡將本土文化與西方文化相結合的內容,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A項。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包括4小題,共52分。17.龍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龍的形象和它承載的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漫長的演變過程。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龍”的形象出自遠古的圖騰崇拜,來自遠古的神話傳說。唐宋之后,龍發(fā)展成為皇權的象征,成為皇帝統(tǒng)治黎民百姓的工具。衛(wèi)帝稱“真龍?zhí)熳印保柚裨挼牧α糠€(wěn)固統(tǒng)治。明清時期,龍除了象征皇權的一面,它作為吉祥瑞獸的一面越來越顯現出來,而且又回到了民間。每到正月,舞龍成了受百性歡迎的娛樂節(jié)目。材料二劉楊《論神話龍形象表征含義的變遷?》為方便大清水師與西方海軍交涉,清政府制作三角龍旗作為中國水師的標志。1888年,龍族正式成為“國旗”。義和團運動之后,皇權被大大削弱,商家則相約以愛國之名高掛龍旗。大清王朝也逐漸認識到龍旗對于凝聚民心的作用。有意識地提倡各工商機構及學校等在國事慶典中懸掛龍旗,自此,龍旗作為國旗開始廣泛得到民眾認可。1911年辛亥革命勝利后,大清龍旗結來了它的歷史使命。雖然如此,經過這段歷史的洗禮,中國人把“龍”與民族、國家聯系起來,龍成為民族、國家的象征物?!滏面谩丁爸袊垺钡奶皆春徒饷堋u施愛東<16-20世紀的龍政治與中國形象>》(1)根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古代龍文化的內涵。(2)結合材料二及所學知識,簡述龍旗的使用有何意義?(3)綜合以上材料,說明“中國龍”形象的演變體現了中國文化的哪些特點?【答案】(1)內涵:皇權的象征;吉祥瑞獸;民族身份認同。(2)意義:凝聚民心;提升民族意識和國家意識。(3)特點:本土性;凝聚性;連續(xù)性。【解析】【小問1】內涵:根據材料“ 龍發(fā)展成為皇權的象征,成為皇帝統(tǒng)治黎民百姓的工具”可分析出皇權的象征;根據材料“作為吉祥瑞獸的一面越來越顯現出來”可分析出吉祥瑞獸;結合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龍的傳人”的說法可知,民族身份認同。【小問2】意義:根據材料“龍旗對于凝聚民心的作用”可分析出凝聚民心;根據材料“中國人把‘龍’與民族、國家聯系起來,龍成為民族、國家的象征物”可分析出提升民族意識和國家意識?!拘?】特點:根據材料“出自遠古的圖騰崇拜,來自遠古的神話傳說”可分析出本土性;根據材料“舞龍成了受百性歡迎的娛樂節(jié)目”、“中國人把‘龍’與民族、國家聯系起來,龍成為民族、國家的象征物”可分析出凝聚性;根據材料“唐宋之后,龍發(fā)展成為皇權的象征”、“明清時期,龍除了象征皇權的一面,它作為吉祥瑞獸的一面越來越顯現出來,而且又回到了民間”可分析出連續(xù)性。18.客家人是一支獨特的漢族民系,其歷史文化是一郎人類文化的縮影。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材料二宋元之際,客家人開始遷往海外。明清時期,因客家地區(qū)人口柴衍過快,山多田少,生活貧困,到南洋謀生的客字人亞多。1820年西方殖民者在東南亞開礦山、開發(fā)種植因、建海港需要大批勞動力,出洋華工日重。19世紀中葉后,由于內外方面的原因,客家人不斷大批遷居海外。……遷居海外的客家人對移居國、祖肝國都作出了巨大所獻。1885年完成的美國大鐵路的修建,客家人占了華工的大部分。20世紀六七十年代,在東南亞的容家人中,出現許多使用現代科學技術產生的“大王”,如“錫礦大王”“橡膠大王”“塑料大王”等。東南亞許多大名鼎鼎的人物都是客家人,如新加坡總理華光粗和李顯龍等?!幾杂⑽遽摗墩摽图胰诉w秘海外的經歷及其歷史貢獻》(1)根據材料一、概括客家人遷徙的特點。(2)根據材料一、二和所學知識,概括客家人遷徙海外的原因及影響?!敬鸢浮浚?)歷史動亂催生遷徙;歷時長、階段分明;受政局與自然雙重影響;由北向南的地理分布;伴隨沖突與融合。(2)原因:國內戰(zhàn)亂、政府政策限制、人地矛盾突出等方面。影響:緩解了國內人地矛盾、促進了南洋的開發(fā)和西方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加強了中外聯系、提高了海外華人的社會地位并促進了所在國經濟的發(fā)展等方面。【解析】小問1】據材料一“五胡亂華引起第一次客家遷徙”、“大唐王朝崩潰時期”、“大宋王朝淪陷。元朝竭起”、“明清大災變。沿海禁令”、“太平天國運動。土客械斗”可知,客家人遷徙往往發(fā)生在社會劇烈動蕩時期,特別是外族入侵或朝代更迭之時,即歷史動亂催生遷徙;從4世紀初的五胡亂華到20世紀初的太平天國運動,時間跨度近1600年,體現出客家遷徙是一個長期且分為多個階段的過程,歷時長、階段分明;“明清大災變”提及自然災害,“沿海禁令”涉及政策因素,說明遷徙受政局與自然雙重影響;如圖所示五次遷徙均顯示了從中原地區(qū)向南方省份如福建、廣東、廣西等地的移動趨勢,反映出遷徙由北向南的地理分布;“土客械斗”反映出遷徙過程中與當地居民間的沖突,但也伴隨著文化的適應與融合,體現遷徙伴隨沖突與融合的特點?!拘?】原因:據材料一“公元17世紀中明清大災變。沿海禁令公元19世紀中至20世紀初太平天國運動.土客械斗”可得出“國內戰(zhàn)亂頻仍,社會動蕩不安”;“沿海禁令”可得出“政府的政策,限制了沿海地區(qū)人民的生計”;“公元19世紀中至20世紀初太平天國運動,土客械斗”可得出“人地矛盾尖銳,生存環(huán)境惡化”。影響:據材料二“宋元之際,客家人開始遷往海外。明清時期,因客家地區(qū)人口繁衍過快,山多田少,生活貧困,到南洋謀生的客家人很多”可得出“緩解了國內人地矛盾,開發(fā)了南洋,促進了當地經濟和社會的發(fā)展”;“1820年西方殖民者在東南亞開礦山、開發(fā)種植園、建海港需要大批勞動力,出洋華工日重”可得出“為西方殖民者提供了勞動力,客觀上促進了西方資本主義的發(fā)展”;“遷居海外的客家人對移居國、祖國都作出了巨大貢獻”可得出“加強了中外聯系,促進了中外經濟文化交流”;“20世紀六七十年代,在東南亞的客家人中,出現許多使用現代科學技術產生的‘大王’,如‘錫礦大王’‘橡膠大王’‘塑料大王’等”可得出“有利于海外華人社會地位的提高,并促進了所在國經濟的發(fā)展”。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由于人類在不同地區(qū)棲息、繁衍和發(fā)展,受不同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條件影響,因此形成了不同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它既體現為不同的語言、不同的思維方式和交流方式,也體現為不同的物質條件、不同的及俗習慣和行為方式。人類生活的多樣性,決定了人類文化具有多樣性。在人類漫長發(fā)展史中,不同民族形成了自身的傳統(tǒng)文化。正是多樣的歷史和文化傳統(tǒng),使得人們形成了多樣的思維方式和表達方式,形成了多樣的信仰和思想體系,形成了多樣的文化藝術成果。——《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解讀》根據材料,圍繞“文化多樣性的原因”自擬論題,運用世界史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成文)【答案】論題:文化因地理環(huán)境不同而具有多樣性。闡述:古希臘中心地區(qū)多山少平原,陸上交通不便,不利于地區(qū)性大國的興起,眾多小國寡民的城邦發(fā)展起來,公民直接參與國家管理的民主政治形成,孕育了古希臘光輝燦爛的文化,例如古希臘的神話、悲劇、喜劇、史學、哲學成就。埃及位于非洲的東北部,南為尼羅河谷地,北為地中海,東為紅海,西為撒哈拉沙漠。因此古埃及是相對獨立的地理單元,較少受到外來入侵。同時,尼羅河的定期泛濫,有利于農業(yè)生產的發(fā)展。古埃及相對獨立的地理環(huán)境和尼羅河提供的優(yōu)越生活條件,使得古埃及成為最早的古文明發(fā)源地之一。古埃及建立起比較完善的官僚系統(tǒng),出現了豐富多彩的神話和文學故事,誕生了象形文字、第一部太陽歷,建造了金字塔、神廟等。綜上所述,地理環(huán)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古文明的產生和發(fā)展?!窘馕觥渴紫?,閱讀材料,擬定論題,如由材料“由于人類在不同地區(qū)棲息、繁衍和發(fā)展,受不同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條件影響,因此形成了不同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人類生活的多樣性,決定了人類文化具有多樣性?!钡贸稣擃}:文化因地理環(huán)境不同而具有多樣性。其次,結合世界史的史實,并以古希臘文明形成、埃及文明的發(fā)展為例進行闡釋,如古希臘中心地區(qū)多山少平原,陸上交通不便,不利于地區(qū)性大國的興起,眾多小國寡民的城邦發(fā)展起來,公民直接參與國家管理的民主政治形成,孕育了古希臘光輝燦爛的文化,例如古希臘的神話、悲劇、喜劇、史學、哲學成就。埃及位于非洲的東北部,南為尼羅河谷地,北為地中海,東為紅海,西為撒哈拉沙漠。因此古埃及是相對獨立的地理單元,較少受到外來入侵。同時,尼羅河的定期泛濫,有利于農業(yè)生產的發(fā)展。古埃及相對獨立的地理環(huán)境和尼羅河提供的優(yōu)越生活條件,使得古埃及成為最早的古文明發(fā)源地之一。古埃及建立起比較完善的官僚系統(tǒng),出現了豐富多彩的神話和文學故事,誕生了象形文字、第一部太陽歷,建造了金字塔、神廟等。最后,總結歸納,完成表述。綜上所述,地理環(huán)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古文明的產生和發(fā)展。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耙粠б宦贰卑ā敖z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依據上圖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古代絲綢之路的影響。廣東是“一帶一路”上的重要一環(huán)。請你為廣東“一帶一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小學四年級上冊英語試卷單選題100道及答案
- 2025機械設備租賃合同樣本
- 2025合作合同書【合作經營合同書】
- 上海中介租房服務合同書
- 投資合作合同書范例二零二五年
- 回購協(xié)議合同書二零二五年
- 2025年上海長期服務合同
- 2025年餐飲企業(yè)供應合同樣本
- 2025修訂后造價師聘用合同
- 2025物業(yè)管理服務合同(派遣制范本)
- 小學三年級音樂《馬蘭謠》課件
- “當代文化參與”學習任務群相關單元的設計思路與教學建議課件(共51張PPT)
- 提高臥床患者踝泵運動的執(zhí)行率品管圈匯報書模板課件
- 同理心的應用教學教材課件
- DB4102-T 025-2021海綿城市建設施工與質量驗收規(guī)范-(高清現行)
- 城市軌道交通安全管理隱患清單
- 錫膏使用記錄表
- 兒童保健學課件:緒論
- 中小學校園安全穩(wěn)定工作崗位責任清單
- 校園安全存在問題及對策
- NY∕T 309-1996 全國耕地類型區(qū)、耕地地力等級劃分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