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復習資料_第1頁
詩歌復習資料_第2頁
詩歌復習資料_第3頁
詩歌復習資料_第4頁
詩歌復習資料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詩歌專題復習資料匯總

《詩經(jīng)》的編定和體制

一、概述和體制:

(一)《詩經(jīng)》第一部詩歌總集,原名《詩》,或稱“詩三百”,共有305篇,

另有6篇笙詩,有目無辭。

(二)周初至春秋中葉五百多年間,約公元前6世紀編定成書。

(三)地域約相當于今陜西、山西、河南、河北、山東及湖北北部一帶。

(四)作者包括從貴族到平民的社會各個階層人士。

(五)包括公卿列士獻詩,民間詩,周王朝樂官保存下的宗教宴饗中樂歌等。

(六)按風、雅、頌分為三類,最初都是樂歌。

1、風即音樂曲調(diào),國風即各地區(qū)的樂調(diào)。國是地區(qū)、方域之意。十五國風160

篇包括周南、召南、北B、庸B、衛(wèi)、王、關(guān)B、齊、魏、唐、秦、陳、檜、曹、豳。

王是指東周王畿洛陽,十五國風即地方土樂。豳風全是西周作品,其他大部分是

東周作品。

2、“雅”即正,指朝廷正樂,西周王畿樂調(diào)。雅分為大雅、小雅。

(1)大雅31篇西周作品,大部作于西周初,小部作于西周末;小雅共74篇,

除少數(shù)篇目可能是東周作品外,其余都是西周晚期的作品。

(2)大雅作者,主要上層貴族;小雅作者,上層貴族、下層貴族、地位低微者。

3、頌是宗廟祭祀之樂,許多都是舞曲,音樂可能比較舒緩;周頌31篇,是西周

初期的詩,每篇只一章;魯頌4篇,作于春秋中葉魯僖公時,都是頌美魯僖公之

作,《泮水》、宮》體裁近乎雅詩,《有睨》、《舸》則近于國風,可見頌

詩演變之跡;商頌5篇,大約是商中后期作品,內(nèi)容上可分兩類:《那》、《烈

祖》、《玄鳥》是祭歌,主要是寫歌舞娛神和對祖先的贊頌?!堕L發(fā)》和《殷武》

的祭祀意味不濃,可能是一種祝頌詩,主要寫商部族的歷史傳說和神話。前三篇

不分章,后二篇分章,風格近于“雅”,可能比前三篇晚出。

(七)最初用于典禮、諷諫和娛樂,是周代禮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行教

化的重要工具;今文魯、齊、韓三家詩:魯詩出自魯人申培,齊詩出自齊人轅固,

韓詩出自燕人韓嬰。魯人毛亨和趙人毛仁的古文“毛詩”晚出。

《詩經(jīng)》的內(nèi)容

一、《詩經(jīng)》內(nèi)容反映殷周時期,尤其是西周初至春秋中葉社會生活各個方面。

二、內(nèi)容:

(一)贊頌神靈、祖先,以及祈福禳災的祭歌。保存在大雅和“三頌”中的祭祀

詩,大多是歌功頌德之作。如周族史詩《生民》、《公劉》、《綿》、《皇矣》、

《大明》五篇作品,贊頌了后稷、公劉、太王、王季、文王、武王業(yè)績,反映了

周開國歷史。

(二)我新石器晚期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標志農(nóng)業(yè)的初步發(fā)展。直接描寫農(nóng)業(yè)

生產(chǎn)生活和相關(guān)的政治、宗教活動的農(nóng)事詩。如《七月》(風詩中最長)。

(三)以君臣、親朋歡聚宴享為內(nèi)容燕饗詩,更多反映上層社會歡樂、和諧。如

《小雅?鹿鳴》天子宴群臣嘉賓。周代是農(nóng)業(yè)宗法制社會,宗族關(guān)系是維系社會

重要紐帶,統(tǒng)治者重視用宗法關(guān)系加強統(tǒng)治,表現(xiàn)宗法觀念和親族溫情;宴飲中

的儀式,體現(xiàn)禮的規(guī)則和人的內(nèi)在道德風范;贊美守禮關(guān)系,否定縱酒失德;是

周初社會繁榮、和諧、融洽的反映。

(四)西周中葉特別西周末,出現(xiàn)喪亂、針硬時政的怨刺詩,主要保存在“二雅”

和國風中,如大雅《板》、《蕩》,小雅《節(jié)南山》、《正月》等,反映厲王、

幽王時的黑暗現(xiàn)實,是政治腐朽和社會黑暗的產(chǎn)物。

1、大雅怨刺詩,大多出自身份和社會地位較高的作者,諷刺有節(jié)制,帶更多規(guī)

諫之意,又充滿無可奈何的悲哀;

2、小雅怨刺詩作者,地位不高,不但憂國哀民,而且感嘆自身遭遇。如《節(jié)南

山》、《正月》。還有直接傾泄對讒佞小人的怨恨詛咒,如《巷伯》、《北山》。

小雅中更多將筆鋒指向在奸臣佞幸者,言辭激烈,情緒怨憤;

3、國風中辛辣地對統(tǒng)治者加以揭露和嘲諷,如《魏風?伐檀》、《魏風?碩鼠》;

國風中針對具體人、事而發(fā)諷刺詩,直接揭露統(tǒng)治者的丑行,如《陳風?株林》。

(五)戰(zhàn)爭詩。

1、正面描寫天子、諸侯武功,表現(xiàn)強烈的自豪感,充滿樂觀精神,大雅中的《江

漢》,《常武》,這類歌頌角度寫的戰(zhàn)爭詩,不重描寫戰(zhàn)斗場面,而是表現(xiàn)軍威

聲勢,強調(diào)道德感化和軍事力量的震懾,是我國古代崇德尚義,注重文德教化,

使敵人不戰(zhàn)而服的政治理想的體現(xiàn)。

2、表現(xiàn)對戰(zhàn)爭的厭倦和對和平的向往,充滿憂傷的情緒。如《小雅?采薇》。

3、徭役詩對繁重徭役的憤慨厭倦,如《唐風?鴇羽》;還有以戰(zhàn)爭、徭役為背

景,寫夫妻離散的思婦哀歌,如《衛(wèi)風?伯兮》,有豐富復雜的內(nèi)容和情感取向。

(六)反映婚姻愛情生活的,既有反映男女相慕相戀,相思相愛的情歌,也有反

映婚嫁場面,家庭生活等婚姻家庭詩,還有表現(xiàn)不幸婚姻給婦女帶來痛苦的棄婦

詩。主要集中在“國風”中。

1、反映男女愛情的幸福歡樂和挫折痛苦,充滿坦誠、真摯的情感,如《周南?關(guān)

睢》、《鄴風?靜女》。

2、愛情遇挫的痛苦,如《齊風?南山》;愛情受阻撓時痛苦和要求自主婚姻的

愿望,如《庸B風?柏舟》。

3、反映結(jié)婚和夫妻家庭生活的,如《周南?桃天》。

4、表現(xiàn)婚姻不幸的哀歌,如《鄴風?綠衣》、《衛(wèi)風?氓》和《鄴風?谷風》。

(七)其他。如《王風?黍離》寫故國之思,《鄙風?載馳》抒愛國之情。

三、特點:

(一)內(nèi)容廣泛,立足社會現(xiàn)實,無虛妄與怪誕,極少超自然神話。

(二)祭祀、宴飲、農(nóng)事是周社會經(jīng)濟和禮樂文化的產(chǎn)物;其他詩對時政世風、

戰(zhàn)爭徭役、婚姻愛情的敘寫,是對當時政治狀況、社會生活、風俗民情描寫。

(三)揭示了周人的精神風貌和情感世界,是我國最早的富于現(xiàn)實精神的詩歌,

奠定了我國詩歌面向現(xiàn)實的傳統(tǒng)。其現(xiàn)實精神,在國風和“二雅”中表現(xiàn)尤其突

出。大雅中的周族史詩,再現(xiàn)了周民族的發(fā)生發(fā)展史;大小雅中的怨刺詩,表現(xiàn)

詩人對現(xiàn)實的關(guān)注,充滿憂患意識和干預政治的熱情,進一步強化了反映現(xiàn)實的

深度;國風中的作品,更多對生活側(cè)面描述,表現(xiàn)詩人情感、個性和生活態(tài)度。

《詩經(jīng)》的藝術(shù)特點

一、賦、比、興的運用。開啟了我國古代詩歌創(chuàng)作的基本手法。

(一)賦:鋪陳直敘,即詩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關(guān)的事物平鋪直敘地表達出來,

如《七月》。賦是一種基本的表現(xiàn)手法,賦中用比,或者起興后再用賦,在《詩

經(jīng)》中是很常見的。賦可以敘事描寫,也可以議論抒情,比興為表達本事和抒發(fā)

情感服務(wù),三者中,賦是基礎(chǔ)。

(二)比: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詩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個事物來作比喻。其

中整首都以擬物手法表達感情的比體詩,如《豳風?氐鳥鵑》、《魏風?碩鼠》、

《小雅?鶴鳴》;部分運用比手法,如《衛(wèi)風?碩人》描繪莊姜之美:“手如柔

英,膚如凝脂,領(lǐng)如蟠蟒,齒如瓠犀,螺首蛾眉?!?;以動作和事物比擬情感和

獨具特征的事物,如“中心如醉”、“中心如噎”(《王風?黍離》),“巧言

如簧”(《小雅?巧言》)、“其甘如葬”(《鄴風?谷風》),能夠以具體形

象的詩歌語言來表達思想感情。

(三)興:觸物興詞,客觀事物觸發(fā)了詩人的情感,引起詩人歌唱,所以大多在

詩歌的發(fā)端。有的只是在開關(guān)起調(diào)節(jié)韻律、喚起情緒的作用,興句與下文在內(nèi)容

上的聯(lián)系并不明顯,如《小雅?鴛鴦》:“鴛鴦在梁,戢其左翼,君子萬年,宜

其遐福?!?;《小雅?白華》以同樣的句子起興,抒發(fā)的卻是怨刺之情:“鴛鴦

在梁,戢其左翼。之子無良,二三其德?!保桓嗯d句與下文有著內(nèi)在聯(lián)系,或

烘托渲染環(huán)境氣氛,或比附象征中心題旨,構(gòu)成詩歌藝術(shù)境界不可缺的部分,如

《鄭風?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溥兮。有美一人,清揚婉兮。邂逅相遇,

適我愿兮?!保辉娙擞|物起興,興句與所詠之詞通過藝術(shù)聯(lián)想前后相承,是一種

象征暗示的關(guān)系。比興都是以間接形象表達感情的方式。

(四)三種手法交叉使用的作品,已達到情景交融、物我相諧的境界,啟發(fā)后世

詩歌意境的創(chuàng)造,如《秦風?兼葭》。

二、句式:

(一)四言二節(jié)拍。以四言為主,四句獨立成章,其間雜有二言至八言不等。二

節(jié)拍的四言句節(jié)奏感帶強,是構(gòu)成《詩經(jīng)》韻律基本單位。

(二)重章疊句。重章疊句和雙聲疊韻回環(huán)往復,節(jié)奏舒卷徐緩?!对娊?jīng)》重章

疊句的復沓結(jié)構(gòu),便于圍繞同一旋律反復詠唱,在表達和修辭上也具很好效果。

1、整篇同一詩章重疊,只變換少數(shù)幾個詞,來表現(xiàn)動作的進程或情感的變化。

如《周南?米詼:》。

2、一篇之中,兩種疊章,如《鄭風?豐》由兩種疊章組成,前兩章為一疊章,

后兩章為一疊章。

3、一篇之中,有重章,也有非重章,如《周南?卷耳》首章不疊,后三章重章。

4、如《豳風?東山》四章都用“我徂東山,恪恪不歸。我來自東,零雨其濠”

開頭,《周南?漢廣》三章都以“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結(jié)尾。

5、同一詩章中,疊用相同或相近的詩句,如《召南?江有汜》,既是重章,又

是疊句。三章在倒數(shù)第二、三句分別疊用“不我以”、“不我與”、“不我過”。

6、疊字,又稱重言?!胺ツ径《。B鳴嚶嚶”(《小雅?伐木》)。

7、雙聲疊韻使詩歌章節(jié)舒緩悠揚,具有音樂美。雙聲如“參差”、“踴躍”、

“邑勉”、“栗烈”等;疊韻如“委蛇”、“差池”、“綢繆”、“棲遲”等;

還有用在一字三字或二字四字上。如“如切如磋”(《衛(wèi)風?淇奧》)、“硝之

燔之”(《小雅?瓠葉》)、“爰居爰處”(《鄴風?擊鼓》)、"婉兮孌兮”

(《齊風?甫田》)等。

三、押韻。(舉例)

(一)常見的是一章之中只用一個韻部,隔句押韻,韻腳在偶句上;

(二)還有句句用韻;

(三)也有一詩之中換用兩韻以上的;

(四)甚至還有極少數(shù)無韻之作。

四、語言。不僅具音樂美,而且在表意和修辭上也具很好效果。

(一)數(shù)量豐富的名詞;

(二)《詩經(jīng)》對動作描繪的具體準確,如《米莒》將采米莒的動作分解開來,

以六個動詞分別加以表示:“采,始求之也;有,既得之也?!薄岸?,拾也;捋,

取其子也?!薄叭梗砸沦A之而執(zhí)其衽也。襁,以衣貯之而報其衽于帶間也。”

(株熹《詩集傳》卷一);

(三)修辭:

1、夸張如“誰謂河廣,曾不容刀”(《衛(wèi)風?河廣》);

2、對比如“女也不爽,士貳其行”(《衛(wèi)風?氓》);

3、對偶如“毅則異室,死則同穴”(《王風?大車》)等。

五、總體特色。往往能“以少總多”、“情貌無遺”(《文心雕龍?物色》)。

(一)雅、頌多數(shù)篇章運用嚴整的四言句,極少雜言,國風中雜言比較多;

(二)小雅和國風中,重章疊句運用得比較多,在大雅和頌中則比較少見;

(三)國風中很多語氣詞,如“兮”、"之”、“止”、“思”、“乎”、“而”、

“矣”、“也”等,在雅、頌中不如國風中數(shù)量眾多,富于變化。

這些不同反映了時代社會變化,創(chuàng)作主體身份差異。雅、頌多為西周時期的作品,

出自貴族之手,體現(xiàn)了“雅樂”的威儀典重;國風多為春秋時期的作品,有許多

采自民間,更多體現(xiàn)新聲的自由奔放,比較接近當時口語。

《詩經(jīng)》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和影響

一、抒情言志。有少數(shù)敘事史詩,主要是抒情言志之作。《衛(wèi)風?氓》這類偏于

敘述的詩篇,其敘事也是為抒情服務(wù)。顯示出我國抒情詩特別發(fā)達的民族文學特

色。此后,我國詩歌沿《詩經(jīng)》抒情言志道路前進,抒情詩成為我國詩歌的主要

形式。

二、現(xiàn)實主義?!对娊?jīng)》表現(xiàn)出的關(guān)注現(xiàn)實的熱情、強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識、真

誠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被后人概括為“風雅”精神,直接影響了后世詩人的創(chuàng)作。

三、“風雅”精神?!对娊?jīng)》中以個人為主體的抒情發(fā)憤之作,為屈原所繼承。

“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若《離騷》者可謂兼之矣!”(《史記?屈

原列傳》)

《離騷》及《九章》中憂憤深廣的作品;漢樂府詩緣事而發(fā)的特點;建安詩人慷

慨之音;陳子昂主張以“風雅”廣泛深刻的現(xiàn)實性和嚴肅崇高的思想性,以及質(zhì)

樸自然、剛健明朗的創(chuàng)作風格,來矯正詩壇長期流行的頹靡風氣;李白;杜詩以

其題材的廣泛和反映社會現(xiàn)實的深刻而被稱為“詩史”;白居易和新樂府諸家注

重現(xiàn)實生活、干預政治的旨趣和關(guān)心人民疾苦的傾向;陸游到黃遵憲。

四、“比興”、寄托。比興手法成為我國古代詩歌獨有的民族文化傳統(tǒng)。比興就

成固定詞,用來指詩歌的形象思維,或有所寄托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形式。《詩經(jīng)》于比

興時有寄托,屈原在《楚辭》中發(fā)展比興寄托的表現(xiàn)手法。比興的運用,形成了

我國古代詩歌含蓄蘊藉、韻味無窮的藝術(shù)特點。

五、體裁結(jié)構(gòu)、語言藝術(shù)。

曹操、嵇康、陶淵明等人四言詩創(chuàng)作;后世箴、銘、誦、贊等文體的四方言句和

辭賦、駢文以四六句為基本句式,也可追溯到《詩經(jīng)》。

楚辭

楚辭產(chǎn)生的文化政治背景

一、楚文化源于中原文化,受少數(shù)民族文化影響。

二、政治思想方面和中原很一致。

三、習俗和審美趣味上“信巫鬼,重淫祀”(《漢書?地理志下》),崇尚巫

風的習氣受夏商文化和當?shù)赝林褡屣L氣的影響。對楚國審美風氣影響明顯,

使其藝術(shù)充滿奇異的浪漫色彩,富有飄逸、艷麗、深邃等美學特點。

四、楚當時由盛而衰,內(nèi)部政治黑暗,貴族間相互傾軋的社會現(xiàn)實。

屈原的生平和作品

一、屈原生平及思想。

(一)兩次放逐經(jīng)歷。一次漢北,一次江南,積聚了深厚的悲痛和思念之情。

(二)主張聯(lián)橫,對理想充滿信心,對遭到的不公正待遇充滿了哀怨、憤激。

二、楚辭。

(一)“楚辭”之名始見于漢武帝時,這時已經(jīng)成為專門學問,與“六經(jīng)”并歹U。

(二)宋黃伯思《翼騷序》云:“屈宋諸騷,皆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

物,故可謂之‘楚辭'?!薄俺o”是指有楚地方特色的樂調(diào)、語言、名物創(chuàng)作

的詩賦。

(三)直接淵源是《九歌》為代表的楚地民歌。祭歌的浪漫精神,影響了楚辭的

表現(xiàn)方法及風格特征。由于楚辭和漢賦間的淵源關(guān)系,所以屈原作品又稱“屈賦”。

(四)西漢末,劉向輯屈原、宋玉等人作品,編成《楚辭》?!稘h書?藝文志》

載屈賦25篇,東漢王逸作《楚辭章句》,認為屈原所作有《離騷》、《九歌》

(H篇)、《天問》、《九章》、《遠游》、《卜居》共24篇。王逸《楚辭章

句》目錄中,除去《遠游》、《卜居》、《漁父》、《大招》,屈原的作品共計

23篇。

《離騷》

一、概述。帶有自傳性質(zhì)的長篇抒情詩。

(一)“離騷”解釋。司馬遷:遭受憂患,《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說:“《離

騷》者,猶離憂也。";王逸:離別的憂愁,《楚辭章句》云:“離,別也;騷,

愁也?!?/p>

(二)一般認為寫于屈原離開郢都往漢北之時。

二、思想。

(一)對楚國黑暗腐朽政治的憤慨,和他熱愛宗國愿為之效力而不可得的悲痛心

情,也抒發(fā)了自己遭到不公平待遇的哀怨,感情反復迸發(fā),形成回旋復沓的特點。

1、大致分為前后兩部分。前部分到“豈余心之可懲”,自敘家世生平,認為自

己具有“內(nèi)美”。他堅持自我修養(yǎng),希望引導君王興盛宗國,實現(xiàn)“美政”理想

和情操。

2、后部分幻漫詭奇,以象征性行為,突出屈原對宗國的摯愛之情。

(二)主旨是愛國和忠君。

1、“系心懷王”的詩句,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用婚姻愛情

不諧比喻君臣的疏遠,可解釋為忠君。

2、國君一定程度上是國家象征,通過國君實現(xiàn)興國理想,忠君是愛國的一部分。

3、愛國之情和宗族感情連在一起。

4、愛國更表現(xiàn)在對楚國現(xiàn)實關(guān)切,反復勸戒楚王向先賢學習,吸取教訓。

5、對奸佞小人的仇恨,對宗國命運的擔憂,批判精神。

(三)“美政”理想,即明君賢臣共興楚國。

1、國君應該具高尚的品德。

2、應該選賢任能,罷黜奸佞。

3、修明法度。

4、對自己不幸身世的哀嘆,飽含著悲憤之情。

三、堅貞高潔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奮發(fā)自勵、蘇世獨立的人格,對理想的執(zhí)著

追求,探求的熱情和功業(yè)未就的焦慮,傲岸的人格和不屈的斗爭精神。

四、美人、香草意象。

(一)美人意象或比喻君王,或自喻。前者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后者如“眾女嫉余之娥眉兮,謠逐謂余以善淫”。所以全詩哀婉纏綿,如泣如訴。

(二)香草支持并豐富了美人意象;作為獨立的象征物,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

高潔,一方面和惡草相對,象征著政治斗爭的雙方。香草美人意象構(gòu)成象征比喻

系統(tǒng)。

(三)“香草美人”、“求女”、香草和飛升作為象征手法,與楚文化緊密相關(guān)

的。

(四)與《詩經(jīng)》在形式上的比較。

《詩經(jīng)》:整齊劃一而典重

屈作:生動、自由、長短不一的''騷體”。建立在對民間文學學習基礎(chǔ)上的。屈

原以前,楚地民歌句式參差不齊,并且采用“兮”字放在句中或句尾,如《越人

歌》(《說苑?善說》),促成句式變化;吸收大量楚方言。黃伯思《翼騷序》

云:“屈宋諸騷皆書楚語,作楚聲?!薄邦D挫悲壯,或韻或否”,增強了詩歌的

形象性和生動性,使其帶有濃郁的地方色彩。

屈原的其他作品

一、《九歌》。

(一)幽微綿緲的情致和優(yōu)美的詩歌形式,原是流傳于江南楚地的民間祭歌,屈

原改定后保留,南方巫祭文化的產(chǎn)物。

(二)體質(zhì):11篇。聞一多:《九歌》首尾兩章(即《東皇太一》和《禮魂》)

分別為迎、送神曲。中間的九章為娛神曲,《九歌》因中間九章而得名;所祭的

神只有東皇太一,中間九章所寫的諸神、鬼皆是陪襯。9篇在形式上不同于《東

皇太一》,更少拘束,符合上古“索祭”之禮,主要借男女戀情來吸引神靈,表

達對神靈的向往。

(三)思想內(nèi)容:

1、諸神:《東皇太一》為至尊天神,《云中君》祭云神豐?。ㄓ置留瑁断?/p>

君》、《湘夫人》皆祭湘水之神(舜妃娥皇、女英),《大司命》祭主壽命之神,

《少司命》祭主子嗣之神,《東君》祭太陽神,《河伯》祭河神,《山鬼》祭山

神,《國殛》祭陣亡將士之魂。

2、以描寫愛情為主,也表達對神靈的贊頌和祭者的虔敬,還描述了陣亡將士的

勇烈悲壯。如《東皇太一》頌贊辭,莊嚴富麗,顯示主神和陪祭諸神的區(qū)別。

3、人神情感的摹寫,除《東皇太一》、《國殛》、《禮魂》外,其他篇皆有此

內(nèi)容。如《少司命》“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王世貞推為“千古

情語之祖”(《藝苑卮言》)。《九歌》中抒發(fā)的貞潔自好、哀怨傷感之情緒,

可看做是屈原心情流露。

(四)藝術(shù)性。

1、具明顯的表演性。

(1)歌樂舞合一。對舞樂的描述,如《東皇太一》:"揚袍兮拊鼓,疏緩節(jié)兮

安歌,陳竽瑟兮浩倡。靈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滿堂?!?/p>

(2)有獨唱、對唱、合唱。如《湘君》、《湘夫人》o

2、心理描寫細膩深入,除頌訴外還敘寫細節(jié),如《湘君》:"君不行兮夷猶,

蹇論證留兮中洲I?”,《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裊裊兮秋

風,洞庭波兮木葉下?!北环Q為“千古言秋之祖”(胡應麟《詩藪》)。

二、《九章》。

(一)體制。是屈原所作的一組抒情詩歌的總稱,包括《惜誦》、《涉江》、《哀

郢》、《抽思》、《懷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頌》、《悲回風》

等9篇作品?!熬耪隆敝蠹s是西漢末年劉向編訂屈原作品時所加上的。

(二)內(nèi)容。與《離騷》基本接近,主要敘述身世和遭遇。寫作年代如珠熹所說:

“隨事感觸,輒形于聲。后人輯之,得其九章,合為一卷,非必出于一時之言也?!?/p>

(《楚辭集注》)。其中《橘頌》是屈原早期作品,借詠物述志。全篇比興,四

言體,;《抽思》在漢北作;其余各篇流放江南時作,抒寫自己憂國傷時的情懷。

《哀郢》對楚國即將覆亡的哀嘆。這種情緒貫穿于《九章》各篇;《涉江》抒寫

義行高潔不為世人理解的悲哀,表達不變心從俗的決心。以奇服象征品格清高脫

俗,文氣從容沖雅。

(三)更具紀實性;采取直接鋪敘、反復抒寫的手法,表現(xiàn)情感直接、奔放,浪

漫色彩則略遜于《離騷》。

三、《天問》o

(一k)體制。

1、“天問”即列舉歷史和自然界不可理解的現(xiàn)象對天發(fā)問,探討宇宙萬事萬物

變化發(fā)展的道理。

2、共172問,大致次序先問天地形成,次問人事興衰,最后到楚國現(xiàn)實。

(二)思想。蔣驥說:“每于國運興廢、賢才去留、讒臣女戎之構(gòu)禍,感激徘徊,

太息而不能自己。”(《山帶閣注楚辭?馀論》)焦慮而急切的情感狀態(tài),失望

和憤懣,以及孜孜不倦的求索精神。

(三)以“曰”字領(lǐng)起,幾乎都由問句組成,節(jié)奏明快而強烈;全詩基本以四言

句為主,間以少量五、六、七言;四句一組,每組一韻,也有極少數(shù)兩名一韻。

四、《招魂》。

(一)懷王死后,為招懷王招魂而作。全詩由引言、正文、亂辭三部分組成。

(二)內(nèi)容以屋宇、服飾、姬妾、飲食及舞樂,以招楚懷王亡魂。

(三)可能在招魂儀式中演唱。豐富的想象力,鋪陳手法,根據(jù)地域方位特點,

營造出或險惡陰森或華美豪奢的意境,優(yōu)美抒情的描述,如亂辭:"湛湛江水兮

上有楓,目極千里兮傷春心?;曩鈿w來哀江南!”

楚辭的流變與屈原的地位

一、流變。

(一)《九辯》主要抒發(fā)因不同流俗而被讒見疏、流離失所的悲哀,批判了楚國

黑暗的現(xiàn)實政治,表達了對君王的忠誠和自己的怨苦,表現(xiàn)了對國家興亡的憂慮。

把秋景的凄涼寂寞和自身的失意之情交織,“悲秋”主題由此發(fā)端。悲憤深沉的

風格。

(二)《高唐賦》、《神女賦》。分別寫楚懷王和襄王夢遇巫山高唐神女之事。

前者以鋪陳景物風光為主,后者以描摹神女之美為主;《神女賦》不但寫神女之

美,也寫她潔身自持。文筆委婉曲折,狀貌傳神,肆意鋪陳,而且略陳諷諫,開

漢大賦先河。

(三)《風賦》、《登徒子好色賦》、《對楚王問》等是楚辭至漢大賦的過渡階

段。

二、屈原的影響。

(一)砥勵不懈、特立獨行的節(jié)操,在逆境中堅持真理,反抗黑暗的精神。

(二)屈賦的藝術(shù)。魯迅《漢文學史綱要》:“逸響偉辭,卓絕一世”。

1、首先,創(chuàng)造了一種新的詩歌樣式,無論是在句式還是在結(jié)構(gòu)上,都較《詩經(jīng)》

更為自由且富于變化。就句式而言,以雜言為主,詞語繁富,重視外在形式美,

為漢代賦體文學的產(chǎn)生創(chuàng)造了條件。

2、浪漫的精神氣質(zhì)。

(1)主要表現(xiàn)為感情奔放,追求理想,凸現(xiàn)抒情主人公形象,想象奇幻等。

(2)另一浪漫特征表現(xiàn)在通過幻想、神話等創(chuàng)造了一幅幅雄偉壯麗的圖景。

(3)象征手法可概括為香草美人,是對《詩經(jīng)》比興手法的繼承和發(fā)展。王逸:

“善鳥香草,以配忠貞;惡禽臭物,以比讒佞;靈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

以譬賢臣;虬龍鸞鳳,以托君子;飄風云霓,以為小人。"(《楚辭章句?離騷

經(jīng)序》),又包含了一些原始宗教的情感體驗,屈原使之更富現(xiàn)實感。

樂府和樂府詩

一、行政體制。

(一)兩漢樂府詩是指由朝廷樂府系統(tǒng)或相當于樂府職能的音樂管理機關(guān)搜集、

保存而流傳下來的漢代詩歌。樂府在西漢哀帝之前是朝廷常設(shè)的音樂管理部門,

行政長官是樂府令,隸屬于少府,是少府所轄的十六令丞之一。

(二)西漢負責管理音樂的還有太樂令,隸屬于奉常。

(三)樂府和太樂在行政上分屬兩個系統(tǒng),起初在職能上有大體明確的分工:太

樂主管的郊廟之樂,是前代流傳下來的雅公布古樂;樂府執(zhí)掌天子及朝廷平時所

用的樂章,是以楚聲為主的流行曲調(diào),最初用楚聲演唱的樂府詩是《安世房中歌》

17章。

二、體制的沿革。

(一)樂府的職能在武帝時進一步強化,除了組織文人創(chuàng)作歌詩外,還搜集各地

歌謠。文人所作樂府歌詩可在祭天時演唱,樂府詩地位提高。武帝到成帝期間的

一百多年,是樂府的昌盛期。

(二)哀帝取消樂府建制。

(三)東漢管理音樂的機關(guān)一個是太予樂署,行政長官是太予樂令,隸屬于太常

卿;一個是黃門鼓吹署,由承華令掌管,隸屬于少府。東漢由承華令掌管的黃門

鼓吹署為天子享宴群臣提供歌詩,實際上發(fā)揮著西漢樂府的作用。

(四)魏晉時舊的樂府歌辭有的還在繼續(xù)沿用。

三、宋郭茂倩編《樂府詩集》,把漢至唐的樂府詩搜集在一起,共分為12類:

郊廟歌辭、燕射歌辭、鼓吹曲辭、橫吹曲辭、相和歌辭、清商曲辭、舞曲歌辭、

琴曲歌辭、雜曲歌辭、近代曲辭、雜歌謠辭、新樂府辭。兩漢樂府詩主要保存在

郊廟歌辭、鼓吹曲辭、相和歌辭和雜歌謠辭中,以相和歌辭最多。

四、現(xiàn)存兩漢樂府詩的作者從帝王到平民各階層?,F(xiàn)在所能見的、可認定是西

漢的作品有《大風歌》、《安世房中歌》17章、《郊祀歌》19章、《饒歌》18

首。

豐富多彩的藝術(shù)畫面

《漢書?藝文志》:“皆感于哀樂,緣事而發(fā)?!眱蓾h樂府詩都是創(chuàng)作主體有感

而發(fā),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樂府詩作者表現(xiàn)是日常生活中的具體事件,道出了那

個時代的苦與樂、愛與恨,以及對于生與死的人生態(tài)度。

一、苦與樂。社會成員之間的貧富懸殊、苦樂不均在詩中得到充分的反映。

(一)平民百姓的疾苦,對這些貧民百姓寄予深切同情。如相和歌辭中的《東門

行》、《婦病行》、《孤兒行》,“盎中無斗米儲,還視架上無懸衣”《東門行》)O

(二)用欣賞筆調(diào)渲染富貴之家,如相和歌辭中的《雞鳴》、《相逢行》、《長

安有狹斜行》。《相逢行》“兄弟兩三人,中子為侍郎?!薄峨u鳴》警告豪門蕩

子不要胡作非為,帶勸諫和批判的成分。三婦織綿鼓瑟的段落,名為“三婦艷”,

成為富貴之家的象征。

(三)表現(xiàn)平民疾苦和反映富貴之家奢華的詩同被收錄在相和歌辭中,形成對比

鮮明的畫面,其客觀效果是引導讀者領(lǐng)略人間貧富懸殊、苦樂不均的兩極世界。

二、表現(xiàn)愛與恨大膽潑辣,毫不掩飾。

(一)愛。鼓吹曲辭《上邪》銳歌18篇之一,是女子自誓之詞。

(二)恨。一旦發(fā)現(xiàn)對方移情別戀,就會變愛為恨,果斷分手,絕不猶豫。鎰歌

《有所思》反映未婚女子由愛到恨的變化。

(三)《孔雀東南飛》一另一種類型的愛與恨。作者在敘述這一婚姻悲劇時,愛

其之所愛,恨其之所恨,傾向鮮明。

(四)還有像《陌上?!泛汀队鹆掷伞焚潛P和鞭撻明顯的詩。

三、表達樂生惡死愿望。

(一)惡死。

1、正常死亡如《迷露》、《蒿里》是喪歌,收在相和歌辭中。

2、夭折橫死如鏡歌《戰(zhàn)城南》表現(xiàn)對陣亡將士的哀悼。

3、這類詩在描寫死亡的凄慘悲哀時,表現(xiàn)出對生命的珍惜和留戀,對死亡的疏

遠和拒斥,死亡被寫成是無法回避而強加于人的殘酷事件。

(二)樂生。以虛幻的形式把樂生愿望寄托在與神靈的溝通上。

1、人入仙境。郊祀歌《日出入》由太陽的升降聯(lián)想到人的個體壽命,雜曲歌辭

中的《艷歌》描繪天國畫面,再如相和歌辭中《長歌行》、《董逃行》。

2、寫神界精靈到人間。如郊祀歌《練時日》、《華憚?wù)ā?,鏡歌《上陵》。

3、把人神置于同一層面,通過人神仙化、神仙世俗化,表達溝通天人的理想。

四、表現(xiàn)苦與樂、愛與恨時,有國風、小雅的余韻;在抒發(fā)樂生惡死愿望時,

主要受《莊》、《騷》的遺響,繼承了楚文化的傳統(tǒng)。

嫻熟巧妙的敘事手法

兩漢樂府敘事詩的出現(xiàn),標志中國古代敘事詩的成熟。

一、創(chuàng)作主體在選擇敘事對象時,善于發(fā)現(xiàn)富有詩意的鏡頭,及時攝入畫面。

(一)酒店及其女主人。相和歌辭《隴西行》和辛延年的《羽林郎》。

(二)京都,《相逢行》、《長安有狹斜行》。

(三)《陌上?!芬源喝詹缮楸尘?,相和歌辭《艷歌行》擇取女主人為他鄉(xiāng)游

子縫補衣服,引起丈夫猜忌的情節(jié),都是以常見而又富有情趣畫面入詩。

二、偶然性、突發(fā)性事件的捕捉。

(一)棄婦遇故夫。古詩類《上山采靠蕪》是樂府詩。

(二)相和歌辭《艷歌何嘗行》以鵠喻人,寫夫妻同行,妻子生病分手。

三、題材選擇的尚奇傾向。來自異域的新鮮事物,如郊廟歌辭《天馬》,雜曲

歌辭《蠕蝶行》,雜曲歌辭《樂府》;迎神求仙詩,更體現(xiàn)崇尚奇異傾向。

四、多數(shù)具有比較完整的情節(jié),代表作品都是講述有連續(xù)情節(jié)的故事,如《十

五從軍征》,《孔雀東南飛》。

五、人物刻畫,在塑造人物形象時,運用個性化對話,注意細節(jié)描寫,善于利

用環(huán)境或景物作襯托。

六、敘事詳略得當,繁簡有法。大體遵循以下規(guī)則:

(一)自覺的敘事意識,詳于敘事而略于抒情,言事盡而言情不欲盡。

(二)鋪陳場面、詳寫過程而略寫始末。

(三)詳寫服飾儀仗而略寫容貌形體,顯示出由重形似向尚神似演變的征兆。

七、先秦只有《詩經(jīng)?豳風?鳴鵑》是嚴格意義的寓言詩。兩漢樂府有多首寓

言詩。以寓言的形式敘事,成為兩漢樂府詩的一個特點。

(一)一種類型假托動植物之口進行自述,如鼓吹曲辭《雉子班》,相和歌辭《烏

生》、《豫章行》,雜曲歌辭《蛙蝶行》;

(二)另一類寓言是植物和人對話,如宋子侯《董嬌嬌》O

異曲新聲與詩體演變

兩漢樂府詩實現(xiàn)了由四言詩向雜言詩和五言詩的過渡。

一、兩漢樂府詩最初是配樂演唱的,楚聲的流行對樂府詩的形成有促進作用。

《離騷》體通常每句六言或七言,七言句最后一個字往往是語氣詞。稍加延伸,

去掉語氣詞,就變成七言句;把六言句拆開,就變成兩個三言句;楚聲四言詩,

如劉邦《鴻鵠歌》。因此,漢代樂府用楚聲演唱的歌詩,就出現(xiàn)了三言句和七言

句,如《安世房中歌》用楚聲演唱,其中第六章是七言和三言相雜:“大海蕩蕩

水所歸,高賢愉愉民所懷。大山崔,百卉殖,民何貴?貴有德?!钡搅宋涞蹠r代

的《郊祀歌》19首,純四言詩只有9首,其余或是三言,或是雜言,尤以三言

和七言居多。

二、少數(shù)民族歌曲。鼓吹曲辭鏡歌18首配合北狄西域之樂演唱,均是雜言。鼓

吹曲本是軍中用樂,來自北方少數(shù)民族。

三、五言歌謠。西漢戚夫人《舂歌》,六句中有五句是五言;《尹賞歌》、《邪

徑敗良田》歌謠,都已經(jīng)是標準的五言詩。從西漢五言歌謠到樂府五言詩,再

到文人五言詩,這是早期五言詩發(fā)展的基本軌跡。

文人詩

東漢文人詩

東漢文人詩創(chuàng)作出現(xiàn)新局面,五言取代傳統(tǒng)的四言成為新的詩歌樣式,完整的七

言詩篇也開始產(chǎn)生。賦末附詩,始見于東漢。

班固、張衡、秦嘉的詩

一\班固。

(一)現(xiàn)存東漢文人最早的完整五言詩是班固《詠史》,內(nèi)容是堤縈救父事。按

時間先后道來,以敘事為主,以寫紀傳體史書的手法創(chuàng)作《詠史》詩,用辭質(zhì)樸。

(二)《竹扇賦》今存殘篇,是完整的七言詩,敘述竹扇的制作過程,它的形制、

功用,遣詞造句質(zhì)樸無華,淺顯通俗,原來當是系于賦尾。

(三)班固很大程度上以史學家的筆法寫五、七言詩,以敘事為主。他的五、七

言詩和系于《東都賦》的五首四言及騷體詩有質(zhì)、文之別,前者質(zhì)樸,后者典雅。

原因在于對于五、七言詩比較生疏,還處于模擬階段。

二、張衡。

(一)《同聲歌》假托新婚女子口氣自述,借鑒民歌手法,措辭奇妙,興寄高遠。

(二)《四愁詩》是經(jīng)改造的騷體,是騷體整齊化之后而形成的七言詩。除每章

首句中間有“兮”字外,其余全詩皆為七言句。是后代七言歌行的先聲。

(三)《思玄賦》結(jié)尾的七言詩。

(四)張衡的五、七言詩在技巧上明顯較班固高。班固五、七言詩繼承質(zhì)樸風格,

張衡的五、七言詩則沿著緡麗華美的方向發(fā)展;班固的五、七言詩以敘事為主,

張衡的五、七言詩則長于抒情。自張衡始,東漢文人五、七言詩形成以抒情為主

的傾向。

三、秦嘉《贈婦詩》3首,是東漢文人五言抒情詩成熟的標志。

(一)《贈婦詩》在時間上有連續(xù)性。第一首寫秦嘉赴京之際遣車迎婦;第二首

寫秦嘉要前往徐淑處面敘;第三首寫啟程赴京時以禮物贈徐淑。

(二)在抒發(fā)離愁別緒時,把夫婦情愛放到彼此的人生經(jīng)歷中加以審視,點出少

與多、早與晚的矛盾。

(三)都用對車駕描寫來襯托詩人的復雜心情?!扒曹囉舆€,空往復空返”,

傳達的是失望之情;“良馬不回鞍,輕車不轉(zhuǎn)轂”,表現(xiàn)的是臨路悵惘、徘徊不

定;“肅肅仆夫征,鏘鏘揚和鈴”,暗示車鈴催促啟程,流露出無可奈何之情。

《贈婦詩》是一組藝術(shù)成就較高的抒情詩,是漢代文人五言抒情詩的成熟之作。

酈炎、趙壹、蔡邕的五言詩

一、桓帝前,東漢文人詩歌經(jīng)歷了由敘事向抒情、由模仿民歌到作家獨創(chuàng)的轉(zhuǎn)

折,但詩歌基調(diào)一直保持前后的連續(xù)性。班固、張衡、秦嘉的五、七言詩均表

現(xiàn)溫柔敦厚的中和之美。東漢末年的幾位著名詩人則通過控訴、吶喊,以對現(xiàn)

實猛烈批判告終。

二、酈炎五言體《見志詩》2首,抒發(fā)懷才不遇的感慨和遭受壓抑的不平之氣。

(一)第一首詩通篇坦露自己高遠的志向;第二首詩格調(diào)有些低沉,傾訴坎坷。

(二)運用比喻和象征手法。前首以修翼、陵霄羽、千里足等詞語構(gòu)成連綿意象,

把自己比作巨鳥和駿馬;第二首以靈芝困于洪波、蘭榮摧于嚴霜象征志士遭受壓

抑。

(三)趙壹《疾邪詩》2首均是5言,附在《刺世疾邪賦》后。

1、以秦客、魯生對唱的形式出現(xiàn)。

2、第1首詩以“河清不可俟,人命不可延”開頭,表示對東漢王朝的絕望。

3、兩首詩通過對比,暴露黑暗,指斥時弊。“文籍雖滿腹,不如一囊錢?!迸?/p>

判賄賂公行,取士用人看重錢財而輕視學問。

4、“伊優(yōu)北堂上,抗臟倚門邊?!苯衣度∈坑萌瞬蛔⒅仄返?,致使諂媚之徒升

堂而坐,耿直之士倚門而立。

5、“勢家多所宜,頒吐自成珠。被褐懷金玉,蘭蕙化為芻?!笨卦V權(quán)勢成為價

值判斷的唯一尺度,從而出現(xiàn)善惡顛倒,正義和真理被扭曲的反?,F(xiàn)象。

6、《疾邪詩》所表達的感情在東漢文人詩中最為激烈,有東漢黨人的婢直之風。

三、蔡邕《翠鳥詩》是亂世文人全身遠害心態(tài)的寫照。

四、上述五言詩都作于靈帝時,具有亂世文學的特征。蔡邕《翠鳥詩》流露出深

重的憂患意識;酈炎、趙壹詩都以批判社會黑暗為宗旨,表現(xiàn)壓抑感和抗爭意識,

體現(xiàn)出漢代作家的獨立人格。酈炎、趙壹的作品大聲疾呼,鋒芒畢露,影響了后

來建安文學梗概多氣、志深筆長特點的形成。

《古詩十九首》

一、《古詩十九首》代表漢代文人五言詩最高成就,不是一時一地作,作者多

人,其出現(xiàn)最遲不晚于桓帝時期。

二、游子羈旅情懷和思婦閨愁相互補充,是基本內(nèi)容。

(一)游子情懷。

1、思鄉(xiāng)情結(jié)。《涉江采芙蓉》:“還顧望舊鄉(xiāng),長路漫浩浩。同心而離居,憂

傷以終老。”《明月何皎皎》:“客行雖云樂,不如早旋歸?!币酝氖穫魑膶W

作品中,常見的是富貴還鄉(xiāng)的場面,《古詩十九首》作者多是失意士子,充滿淪

落凄楚;《詩經(jīng)》中思念對象有妻子,更多的是桑梓情中滲透親子愛,《古詩十

九首》思鄉(xiāng)焦點集中在妻子身上,思鄉(xiāng)和懷內(nèi)密不可分。

2、作者之所以離家在外,目的建功立業(yè),步入仕途?!督袢樟枷鼤罚骸昂尾?/p>

策高足,先據(jù)要路津。無為守貧賤,帽軻??嘈??!薄痘剀囻{言邁》:“盛衰各

有時,立身苦不早?!薄把俸鲭S物化,榮名以為寶?!眱蓾h樂府詩除敘事詩外,

也有抒情詩,格調(diào)上和《古詩十九首》相近,但表現(xiàn)積極用世精神的作品很少。

3、由于仕宦成功率低,需要尋找慰藉,以保持心態(tài)平衡。作者人生意識清醒,

追求現(xiàn)實享受:“蕩滌放情志”(《東城高且長》),《驅(qū)車上東門》:“服食

求神仙,多為藥所誤。不如飲美酒,被服紈與素?!蹦康氖菍で笱a償,話雖達觀,

有深層悲哀。

(二)思婦心態(tài)。

1、盼望游子早歸。盼而不歸,反應不同。

(1)有的珍視婚姻:保存游子的信“三歲字不滅”(《孟冬寒氣至》)。

(2)有的因“游子不顧返”,日感衰老,寬慰自己“努力加餐飯”(《行行重

行行》)。

(3)有的在春光明媚的季節(jié)經(jīng)受不住寂寞,“空床難獨守”(《青青河畔草》)。

2、其作者大部分可能是游子揣摹思婦心理而作,重在表現(xiàn)獨處的苦悶?!豆旁?/p>

十九首》中思婦和游子的形象都是孤獨的。和游子相比,思婦更孤獨。

(三)游子思婦徘徊于禮教與世俗之間,時有違禮之言,但無違禮之行。游子

即使決心“蕩滌放情志”,一旦面對燕趙佳人,又“沉吟聊哪躅”。(《東城高

且長》)女子先是埋怨對方的迎娶過遲,但又表白:“君亮執(zhí)高節(jié),賤妾亦何為。”

(《冉冉孤生竹》)游子從立功立名轉(zhuǎn)向佳女美酒體現(xiàn)了失路士人的趨勢,徘徊

于禮教與世俗之間的做法,是東漢士林風氣的折射。

二、展示游子思婦復雜心態(tài),揭示出許多人生哲理:

(一)永恒與有限?!豆旁娛攀住钒讶松虝簩懙贸浞?,給人以轉(zhuǎn)瞬即逝之感。

手法:一是物長人促,以物的永恒反襯人生的有限,“人生非金石,豈能長壽考”

(《回車駕言邁》),《青青陵上植》、《驅(qū)車上東門》;有時也寫物我同構(gòu),

外物和人命都有限;多首表現(xiàn)節(jié)序感,都是推物及人,點出人生的短暫。

(二)人心態(tài)與生命周期。《行行重行行》和《冉冉孤生竹》有“思君令人老”

語,前者是思婦嘆息,后者是待嫁女子怨艾,流露出青春易逝的惋惜。她們是思

念使芳華早逝,更悲哀,背后隱藏潛臺詞;男主人公的羈旅情懷,也有早衰的感

慨。抑郁、思念使他們衰老速度加快。

(三)憂郁與歡樂。《古詩十九首》揭示憂與樂的關(guān)系,并提出消極的解脫方式。

“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解脫辦法是及時行樂:“為樂當及時,何能待來

茲?!保ā渡瓴粷M百》)詩人從精神解脫的高度看待行樂,對物質(zhì)條件并十分

注重,即使“驅(qū)車策弩馬”,也不妨到繁華都市游戲(《青青陵上植》)得樂且

樂,化憂為樂,甚至以憂為樂。

(四)來去親疏。“去者日以疏,來者日以親”(《去者日以疏》)詩人從歷史

長河中看待親疏的推移變化,揭示時間帶來的角色轉(zhuǎn)換;生者間亦有來去親疏之

異,《西北有高樓》、《明月皎夜光》等詩篇對此作了表現(xiàn)。

三、游子漂泊生活使他們產(chǎn)生獨特感受:

(一)敏銳的節(jié)序感。明確標出季節(jié)的有6篇,反映節(jié)序感的占絕大部分,作為

激發(fā)詩人情感的對象出現(xiàn),也是表達情感的載體。詩人以感傷情調(diào)回應季節(jié)變化,

不同季節(jié)多種物候都被愁思籠罩。蕭瑟秋風引起蒼涼之感,“東風搖百草”的春

天,也使他們“所遇無故物”(《回車駕言邁》);閨房思婦更因春天牽動愁腸。

(二)微妙的空間感。詩人把自己置于不同空間,產(chǎn)生微妙感受?!跋嗳トf余里,

故人心尚爾”(《客從遠方來》)是遠距離的心靈溝通;“盈盈一水間,脈脈不

得語"(《迢迢牽牛星》)是近距離的感情交流受阻;“回車駕言邁,悠悠涉長

道”(《回車駕言邁》)通過展現(xiàn)空間距離的遙遠,抒發(fā)未能及時建功立業(yè)的惆

悵,道路漫長暗示宦游前程渺茫;“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保ā肚嗲嗔晟?/p>

柏》)以遠距離行走比喻人生歷程,人生短暫感和距離遙遠感交織。

(三)深切的世態(tài)炎涼感。作者飽經(jīng)憂患,需要同情和幫助,對人間冷暖感受深

切?!段鞅庇懈邩恰罚骸安幌Ц枵呖啵珎粝??!薄睹髟吗ㄒ构狻罚骸拔粑?/p>

同門友,高舉振六翩。不念攜手好,棄我如遺跡。”富貴易交的悲傷。

四、長于抒情,委曲宛轉(zhuǎn)。

(-)許多詩篇巧妙起興發(fā)端,有具體物象,如《涉江采芙蓉》、《庭中有奇樹》。

以物象起興發(fā)端多選擇和時序相關(guān)的景觀,引發(fā)思緒;以事件起興發(fā)端的詩篇,

往往推衍成故事,如《孟冬寒氣至》《客從遠方來》。以具體物象起興的詩篇,

由這些物象構(gòu)成優(yōu)美的藝術(shù)境界;以寫景敘事發(fā)端,自然地轉(zhuǎn)入抒情。

(二)許多詩篇以情景交融、物我互化筆法,構(gòu)成渾然圓融的藝術(shù)境界?!秳C

凜歲云暮》《明月何皎皎》典型寫境;《西北有高樓》“愿為雙鴻鵠,奮翅起高

飛”;抒情主人公絕大多數(shù)在詩中直接出現(xiàn),《迢迢牽牛星》例外。

五、語言,鐘蝶《詩品》稱“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用明白曉暢的

語言道出真情至理,深衷淺貌的語言風格,具高度概括性和表現(xiàn)力;名言警句,

哲理深詩意濃;多日常用語,造語平淡有韻味;化用古代典故,不晦澀生硬;

《青青河畔草》《迢迢牽牛星》連用疊字;《客從遠方來》雙關(guān)語。

六、《文心雕龍?明詩》談“古詩”時稱:“觀其結(jié)體散文,直而不野,婉轉(zhuǎn)

附物,悟悵切情,實五言之冠冕也?!?/p>

建安風骨

建安詩歌:操古直悲涼,丕便娟婉約,植文采氣骨兼?zhèn)?,曹氏父子?chuàng)作,完成樂

府民歌向文人徒詩的轉(zhuǎn)變;正始時政治險惡,作家苦悶,阮籍《詠懷》組詩,用

比興手法隱晦曲折地抒發(fā)感慨、批判現(xiàn)實。

曹操與曹丕

一、曹操?,F(xiàn)存20詩馀首都是樂府詩,內(nèi)容和寫作方法都與漢樂府“感于哀樂,

緣事而發(fā)”(《漢書?藝文志》)精神一脈相承。

(一)內(nèi)容:

1、反映漢末戰(zhàn)亂的現(xiàn)實和人民遭受的苦難的,如《蒿里行》寫關(guān)東義軍討董卓。

這些詩歌由于反映現(xiàn)實深刻真實,被稱為“漢末實錄”(錦惺《古詩歸》)。

2、政治主張和統(tǒng)一天下的壯志。前者如《度關(guān)山》、《對酒》;后者如《短歌

行》。

3、《步出夏門行?觀滄?!肥俏覈F(xiàn)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詩。

(二)藝術(shù):

1、學漢樂府:用樂府古題寫時事,如《蔑露》《蒿里》本是挽歌,操用來寫現(xiàn)

實;《陌上桑》本寫羅敷故事,操改寫求仙;《秋胡行》本寫秋胡戲妻,操用來

抒發(fā)感慨。

2、繼承漢樂府傳統(tǒng),既反映現(xiàn)實,又有感慨,語言古樸率真,胡應麟說《短歌

行》等是“漢人樂府本色尚存”(《詩藪》)。

3、于悲涼中多跌宕慷慨之氣,錘蝶說“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詩品》);

陳祚明“跌宕悲涼,獨致超絕”(《采菽堂古詩選》);馮班“慷慨悲涼”(《鈍

吟雜錄》);宋敖器之《詩評》:“魏武帝如幽燕老將,氣韻沉雄?!比纭恫匠?/p>

夏門行?龜雖壽》。

(三)聚集“建安七子”、蔡琰、書法家梁鵠、音樂家杜夔、李堅,學者邯

鄲淳、仲長統(tǒng),詩人繁欽等,開創(chuàng)“建安文學”局面。

二、曹丕。

(一)現(xiàn)存詩40首,分三類:

1、宴游詩,如寫夜游銅雀園《芙蓉池作詩》,紀游玄武池《于玄武陂作詩》等,

多寫游賞之樂,模山范水細致,文詞富麗,常用對偶,在山水詩發(fā)展史上有一定

地位。

2、抒情言志之作,如《黎陽作詩》3首,《煌煌京洛行》。

3、征人思婦的相思離別及思鄉(xiāng)之情,體現(xiàn)丕詩水平。如《于清河縣見挽船士新

婚與妻別》、《代劉勛妻王氏雜詩》、《雜詩》2首等,最著名的《燕歌行》是

我國現(xiàn)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詩。

(二)清沈德潛:“子桓詩有文士氣,一變乃父悲壯之習矣。要其便娟婉約,能

移人情?!保ā豆旁娫础罚┎茇伦儯?/p>

1、個人情感的抒發(fā)。曹操所抒之情多與歷史命運感和平定天下抱負有關(guān),曹卻

更努力于表達個人情感。他敏感多情“樂極哀情來,寥亮摧肝心”(《善哉行》),

“為樂??噙t”(《大墻上蒿行》)對人生凄涼情感的體驗,是超出同代其他詩

人的。

2、文人化表現(xiàn)手法的使用與藝術(shù)風格的形成,主要表現(xiàn)在語言的工麗綺練和藝

術(shù)形式的創(chuàng)造上。善于選用清詞麗句,配以諧和的音韻,表達纖麗的情思;藝術(shù)

形式上勇于創(chuàng)新,諸體具備。長篇雜言歌行《大墻上蒿行》75句,360馀字,三

字至九字句都有。王夫之:“長句長篇,斯為開山第一祖。?!保ā洞焦旁娫u

選》)。

(三)丕與鄴下文人詩酒唱和,開創(chuàng)文人雅集先河,已具備文人集團性質(zhì)。

曹植

一、曹植創(chuàng)作以建安25年為界,分為前后期。

(一)前期主要歌唱理想和抱負,洋溢著樂觀、浪漫的情調(diào),對前途充滿信心。

如《白馬篇》:

(二)后期詩歌主要表達由理想與現(xiàn)實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憤。內(nèi)容分為4類:

1、是對自己和朋友遭迫害的憤懣。如《野田黃雀行》,《贈白馬王彪》分7章,

以感情活動為線索,集中抒發(fā)詩人屢受迫害而積壓在心頭的憤慨。

2、用思婦、棄婦托寓身世,表白心跡。如《美女篇》、《七哀詩》、《雜詩》

(“西北有織婦”、“南國有佳人”)等。這類詩歌或嘆盛年無偶,或自述無辜

被棄,其主旨在于抒發(fā)自己的失意。

3、述志詩。用世黃初后訴諸詩賦,《雜詩》(“仆夫早嚴駕”)是代表作。

4、游仙詩。如《仙人篇》、《五游詠》、《游仙詩》、《遠游篇》、《升天行》

等。詩中描繪的神仙境界明凈、高潔,是詩人理想世界的象征;《贈白馬王彪》:

“虛無求列仙,松子久吾欺?!庇蜗稍妼嶋H是其憂生之心、憂患之詞。

二、“骨氣奇高,辭采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zhì)。”(鐘蝶《詩品》)兼父

兄之長,風骨與文采完美結(jié)合。

曹植是第一位大力寫作五言詩的文人,現(xiàn)存詩90馀首,其中60多首是五言詩。

既體現(xiàn)《詩經(jīng)》“哀而不傷”的莊雅,又蘊含著《楚辭》奇謫;既繼承漢樂府反

映現(xiàn)實的筆力,又保留了《古詩十九首》溫麗悲遠的情調(diào),完成樂府民歌向文人

詩的轉(zhuǎn)變。

三、對后世影響:胡應鱗:子建“《蝦旦篇》、太沖《詠史》所自出也;《遠游

篇》,景純《游仙》所自出也;'南國有佳人’等篇,嗣宗諸作之祖;'公子敬

愛客’等篇,士衡群制之宗。諸子皆六朝巨擘,無能出其范圍。”(《詩藪》)

四、植詩受后人推崇的原因:

(一)文采富艷;

(二)對五言詩發(fā)展的重大影響;

(三)作為失意文人的典型,不幸的身世引起后世文人的認同?!蔽牡垡晕蛔饻p

才,思王以勢窘益價”(《文心雕龍?才略》)。

王粲、劉楨及蔡琰

一、建安七子:曹丕《典論?論文》稱孔融、陳琳、王粲、徐干、阮璃、應場、

劉楨為“七子”。其中王粲、劉楨成就最突出。

二、“七子之冠冕”王粲,今存詩23首。

(一)內(nèi)容。

1、建安13年歸曹操以前,作品或紀戰(zhàn)亂,或?qū)懫淞髀淝G州時的羈旅之情和壯志

難酬的感慨,代表詩作《七哀詩》3首,第一首最著名。沈德潛許為:“杜少陵

《無家別》、《垂老別》諸篇之祖”(《古詩源》)。

2、歸曹后較重要的作品是《從軍詩》5首,主要寫隨操出征的感受,再現(xiàn)漢末

戰(zhàn)亂后農(nóng)村田園荒蕪、滿目瘡痍的景象,歌頌操英明神武,表達追隨操為國效力

的意愿。

3、鄴下與丕、植兄弟及其他文人唱和的作品,如《公宴詩》等,雖是“憐風月、

狎池苑”之作,但在詩題開拓、技巧探索等方面有積極意義。

(二)藝術(shù):

1、粲詩感情深沉,慷慨悲壯,“自傷”是主要感情特征。謝靈運:“家本秦川,

貴公子孫,遭亂流寓,自傷情多。”(《擬魏太子鄴中集?王粲詩序》)。

2、雖有對百姓的同情和伸展抱負的愿望,但都是從個人身世的感傷中展開的。

因此“發(fā)愀愴之詞”(《詩品》)為其主要特點,難免“悲而不壯”(劉熙載《藝

概?詩概》)。

(三)地位:劉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