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第三次模擬考試歷史試卷(云南卷)(解析版)_第1頁
2025年高考第三次模擬考試歷史試卷(云南卷)(解析版)_第2頁
2025年高考第三次模擬考試歷史試卷(云南卷)(解析版)_第3頁
2025年高考第三次模擬考試歷史試卷(云南卷)(解析版)_第4頁
2025年高考第三次模擬考試歷史試卷(云南卷)(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題PAGEPAGE12025年高考第三次模擬考試歷史試卷(云南卷)(考試時間:75分鐘試卷分:100分)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等填寫在答題卡和試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第Ⅰ卷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1.賈湖遺址被譽為華夏文明的重要源頭之一,其出土的部分器物表面刻有神秘符號(見下圖)。這些符號模仿自然物的形象(如近似于甲骨文中“目”字、“日”字),還有反映動植物、天文氣象、人類活動等元素的圖案。由此可知,賈湖刻符()A.形成了相對成熟的文字體系 B.為探尋漢字的起源提供了珍貴線索C.重構了華夏文明的多元起源 D.體現了奴隸制時代先人的直觀認知【答案】B【解析】由“模仿自然物的形象”“近似于甲骨文中‘目’字、‘日’字”可知,賈湖遺址器物上的神秘符號近似于甲骨文,這為探尋漢字的起源提供了珍貴的歷史線索,B項正確。賈湖刻符并非成熟文字體系,甲骨文是中國已知的最早的成熟文字,排除A項;賈湖刻符并未重構華夏文明的多元起源,排除C項;賈湖文化還處于原始社會時期,并非處于奴隸制時代,排除D項。2.“平賈”是一種官定的價格標準,涉及公私交易、司法鑒定、財政統(tǒng)計等諸多方面。下表所示是“平賈”在秦漢時期的演變歷程。這反映了秦漢時期()出處內容《岳麓書院藏秦簡(肆)》“田律曰:吏歸休,有縣官吏乘馬及縣官乘馬過縣,欲貸芻藁、禾、粟、米及買菽者,縣以朔日平賈(價)受錢”漢《二年律令·金布律》“有罰、贖、責(債),當入金,欲以平賈(價)入錢,及當受購、償而毋金,及當出金、錢縣官而欲以除其罰、贖、責(債),及為人除者,皆許之。各以其二千石官治所縣十月金平賈(價)予錢,為除”《漢書·食貨志》“置平準(平賈)于京師,都受天下委輸……大農諸官盡籠天下之貨物,貴則賣之,賤則買之”A.國家治理體系完善 B.政府放棄市場干預C.中央集權得到加強 D.稅收以貨幣稅為主【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平賈’是一種官定的價格標準”“縣以朔日平賈(價)受錢”“及當出金、錢縣官而欲以除其罰、贖、責(債),及為人除者,皆許之。各以其二千石官治所縣十月金平賈(價)予錢,為除”“置平準(平賈)于京師,都受天下委輸”可知,“平賈”由官方制定,其具體操作由官方主持,反映了政府對經濟的干預,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C項正確;材料反映了秦漢時期實行“平賈”政策,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僅憑材料信息,無法得出“國家治理體系完善”的結論,排除A項;根據材料“置平準(平賈)于京師,都受天下委輸……大農諸官盡籠天下之貨物,貴則賣之,賤則買之”可知,漢朝推行平準,反映了政府對市場的干預,排除B項;秦漢時期稅收以實物稅為主,排除D項。故選C項。3.宋神宗曾發(fā)布敕令:前來福州、泉州、興化沿海的外國商船,經廣州、明州(寧波)和杭州市舶司抽解、博買之后,持有公憑者可以放行,未經抽解或無公憑者押送附近市舶司抽解、博買后放行,并鼓勵百姓檢舉“漏舶”商人。這一措施()A.限制了海外貿易發(fā)展 B.保證了中央政府財政收入C.打擊了私人對外貿易 D.利于海外貿易管理規(guī)范化【答案】D【解析】材料所述措施主要涉及對外國商船的管理,要求通過指定的市舶司進行抽解和博買,持有公憑者才能放行,鼓勵百姓檢舉未按規(guī)定操作的商人。材料中的敕令體現了對海外貿易活動的規(guī)范化管理,D項正確。材料所述措施對海外貿易活動進行了規(guī)范管理,有利于海外貿易的發(fā)展,排除A項;通過市舶司的抽解和博買,中央政府確實可以獲得一些稅收,但這并非材料主旨,并且“保證了”說法絕對,排除B項;材料所述措施打擊的是不遵守規(guī)定的外國商人,而不是所有的私人對外貿易,排除C項。4.明初,“非官差而私造印信,詐稱差使,騙詐取財”的現象屢次出現,于是朱元璋設置勘合,規(guī)定“凡有差使,若往某衙門公干,即將應該去處填寫勘合,前去干辦公務。本處衙門聞有差使人員到來,即索勘合比對”,如無或比對不同,綁縛赴京予以嚴懲。這一制度的設立()A.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 B.維護了國家治理的權威性C.旨在構建權力制衡機制 D.進一步完善中央監(jiān)察制度【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明初,朱元璋制定勘合制度來核驗差使身份和任務的真實性,對假冒人員予以嚴厲懲處,這有利于加強行政管理,維護國家治理的權威性,B項正確。這一制度的施行,增加了工作程序,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A項;材料僅涉及勘合制度,未涉及與權力機構之間的制衡關系,排除C項;勘合制度主要用來核實差使身份和任務的真實性,不屬于監(jiān)察制度,排除D項。5.票號是晚清發(fā)源于山西的本土金融機構,主要為長途貿易提供匯款兌現服務,兼營政府、官吏、商戶的存貸款業(yè)務。如圖所示是1823—1923年山西票號的數量統(tǒng)計,影響這一時期票號數量變化的主要因素是(

)A.外來資本沖擊的加劇 B.工商營業(yè)環(huán)境的變化C.西方商品輸入的增加 D.票號信用危機的出現【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票號服務于官府和長途貿易,鴉片戰(zhàn)爭后,因通商口岸增加、支付賠款和興辦洋務使得財政開支增加,總體上改變了票號的營業(yè)環(huán)境,因此票號得以迅速發(fā)展;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后,列強侵略加深,外資銀行開始在中國廣泛開展業(yè)務,逐漸和票號形成競爭關系,票號發(fā)展受限;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外資銀行大量出現,清政府又試辦銀行開展存貸款業(yè)務,工商業(yè)環(huán)境趨于復雜,票號在主營領域中失去優(yōu)勢,數量開始減少。整體來看,票號的興起和衰落都是近代以來國內工商業(yè)的經營環(huán)境變化所造成的,B項正確;外來資本沖擊的加劇,只能解釋20世紀初票號數量減少,無法概括19世紀中后期票號數量增加,排除A項;西方商品輸入增加,但未抑制19世紀中后期票號發(fā)展,也不是材料所述現象的主要原因,排除C項;票號的信用危機是結果,不是原因,排除D項。故選B項。6.1901年,清廷推行科舉改制,因對西學難除戒心,而史學既能選拔人才,又有尊正統(tǒng)之用,于是決定各級考試“均以中國政治史事及各國政治藝學命題”。這表明清政府(

)A.試圖兼顧新舊派別的政治訴求 B.旨在借助史學穩(wěn)固統(tǒng)治根基C.以史學為手段推動教育近代化 D.體現對西式教育的全面接納【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清廷推行科舉改制以史學命題,是因為史學既能選拔人才,又有尊正統(tǒng)之用,且的是借助史學穩(wěn)固統(tǒng)治根基,B項正確;材料表明清政府旨在借助史學穩(wěn)固統(tǒng)治根基,并未體現兼顧新舊派別的政治訴求,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項;清政府的根本目的是借助史學穩(wěn)固統(tǒng)治根基,推動教育近代化并非主要目的,排除C項;“全面接納”說法錯誤,此時清政府對西學仍有戒心,排除D項。故選B項。7.在20世紀20年代的中國,不乏“同一量器,一城之隔,相差十一”的現象。大多數城市家庭中都備有一桿秤,商人除了有通用的秤外,也有私人的秤?!八坪踉谌魏我粋€市鎮(zhèn)里,不論一斤什么東西的重量,都是隨環(huán)境而不同的”。這()A.造成了社會民生的凋敝 B.源于軍閥混戰(zhàn)社會動蕩C.體現出國內市場的割裂 D.利于抵制外來經濟侵略【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在20世紀20年代的中國,度量衡制度混亂,不同的城市、行業(yè)、市場等都有不同的重量標準;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一時期,受到戰(zhàn)亂和帝國主義侵略等眾多因素的影響,國內市場割裂,影響了統(tǒng)一開放的全國市場和統(tǒng)一有序的市場秩序的形成,C項正確。材料并未涉及社會民生的凋敝,排除A項;度量衡制度混亂是由眾多因素影響下造成的,排除B項;度量衡制度混亂影響了國內民族企業(yè)的發(fā)展,不利于抵制外來經濟侵略,排除D項。8.1951年,《新電影》雜志在北京創(chuàng)刊,第一期為“抗美援朝保家衛(wèi)國”“解放了的中國”特輯,第二期為“國營電影廠出品的新片展覽月”特輯,之后先后出版“堅決鎮(zhèn)壓反革命”“蘇聯(lián)電影展覽”等特輯。以上特輯出版反映出A.電影創(chuàng)作發(fā)行緊跟時代主題 B.戰(zhàn)爭題材影片深受觀眾歡迎C.外國影片在中國的市場廣闊 D.弘揚勞模精神不斷激勵人民【答案】A【解析】建國初期,我國為了鞏固新生政權,采取了鎮(zhèn)壓反革命、抗美援朝、外交倒向與蘇聯(lián)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等措施,適應了當時國家發(fā)展需要,反映出這一時期的電影內容緊跟時代要求,A項正確;材料主旨是電影服務時代需要,材料不能看出觀眾對影片題材的態(tài)度,排除B項:材料只涉及蘇聯(lián),而且蘇聯(lián)是社會主義國家,不是任何外國影片都能在當時中國播放的,排除C項;“抗美援朝保家衛(wèi)國”“堅決鎮(zhèn)壓反革命”“蘇聯(lián)電影展覽”等特輯不能反映弘揚勞模精神,排除D項。9.1979—1990年,華北制藥廠開展企業(yè)轉軌變型,實行經營承包,加強先進技術和設備的引進,并逐步開展跨地區(qū)、跨行業(yè)的橫向聯(lián)合。至1990年,其產品品種累計增加到98種,抗生素總產量較1978年增加了54%,有緊密型聯(lián)營企業(yè)25家。由此可知,華北制藥廠的發(fā)展()A.健全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B.助推了區(qū)域經濟結構的優(yōu)化C.得益于企業(yè)經營自主權的擴大 D.加快了中醫(yī)藥業(yè)的開放步伐【答案】C【解析】由材料中“1979—1990年”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此時我國正在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由材料中“華北制藥廠開展企業(yè)轉軌變型,實行經營承包……開展……橫向聯(lián)合”“至1990年,其產品品種累計增加到98種……緊密型聯(lián)營企業(yè)25家”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擴大了企業(yè)的經營自主權,推動了企業(yè)的發(fā)展,C項正確。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排除A項;材料只涉及一個企業(yè)的發(fā)展情況,無法體現區(qū)域經濟結構的優(yōu)化,排除B項;由材料可知,華北制藥廠生產的產品主要是西藥,如抗生素,排除D項。10.羅馬共和國時期長期實行兵農合一的公民兵制度,公元前107年蓋烏斯·馬略當選執(zhí)政官后,對羅馬進行了一系列的軍事改革,如表。據此可知,馬略的軍事改革(

)改革內容具體做法以募兵制代替征兵制放棄了早就難以為繼的財產資格限制(即征兵制),規(guī)定凡是自愿且符合條件的羅馬公民,包括無財產者都可以應募入伍(募兵制)。延長服役年限并明確軍餉報酬士兵一旦入伍,就必須服役滿16年。服役期間,由國家統(tǒng)一供養(yǎng),并按照等級發(fā)給薪酬。士兵退伍后,還能在被征服地區(qū)分得屬于自己的土地。改革軍團組成并統(tǒng)一武器裝備將所有的重裝步兵統(tǒng)一為軍團士兵,統(tǒng)一裝備以投槍、短劍和拉丁長盾。A.推動了羅馬由共和制向帝制的轉變 B.加速了羅馬帝國對外擴張的步伐C.極大地提升了羅馬公民的政治地位 D.消除了羅馬貴族與平民間的矛盾【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羅馬共和國晚期馬略軍事改革的內容是以募兵制代替征兵制、延長服役年限并明確軍餉報酬,這有利于擴大兵源、增強軍隊戰(zhàn)斗力,但也使軍隊性質逐漸發(fā)生變化,為日后的軍閥出現以及軍事獨裁的建立奠定基礎,推動羅馬由共和制向帝制的轉變,A項正確;材料中所述及的時間是共和國時期,排除B項;馬略的軍事改革與羅馬公民的政治地位無關,排除C項;消除了羅馬貴族與平民間的矛盾說法過于絕對,且與材料主旨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11.16世紀葡萄牙航海者的日志記載:“吾等沿非洲海岸前行,于關鍵海域以堅船利炮重創(chuàng)阿拉伯商隊,自此東方諸般奇貨之途,盡落吾邦之手,他國商船鮮能染指?!睋丝芍?,新航路開辟后葡萄牙A.奠定了成為世界工廠的堅實基礎 B.引發(fā)了歐洲物價的急劇波動C.推動了西歐主導的世界市場形成 D.構建起東西方貿易獨家格局【答案】D【解析】葡萄牙通過武力手段控制了東方貨物的貿易通道,基本壟斷了東西方之間的貿易,構建起了東西方貿易的獨家格局,D項正確;“世界工廠”是指在工業(yè)革命后英國等國家因工業(yè)生產能力強大而獲得的稱呼,16世紀的葡萄牙主要是通過殖民掠奪和貿易壟斷來獲取財富,其經濟模式并非以大規(guī)模工業(yè)生產為基礎,與“世界工廠”的概念相差甚遠,排除A項;但材料中主要強調的是葡萄牙對東方貿易的壟斷,沒有提及物價波動相關內容,排除B項;新航路開辟確實推動了世界市場的形成,但材料重點突出的是葡萄牙在東西方貿易中的獨家地位,沒有體現出整個西歐主導世界市場的形成過程,排除C項。12.19世紀后期,英國在印度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停止廢除土邦進程,繼續(xù)保留印度境內的500個土邦政權;印度軍隊由原先從同一地區(qū)的高種姓人群中招募,改為在各地區(qū)、各種姓中混合招募;不允許印度人充任炮兵和其他技術兵種(包括后來的空軍)。這些改革措施意在()A.順應印度本土風俗習慣 B.加快印度各地族群交融C.強化殖民高壓統(tǒng)治 D.緩和當地社會矛盾【答案】C【解析】材料中英國保留印度境內的500個土邦政權,是為了維持印度的分裂局面,方便英國操控印度內政;在各地區(qū)、各種姓中混合招募印度軍隊成員,這有利于避免印度高層控制軍隊;不允許印度人充任軍隊中的炮兵及其他技術兵種,這有利于削弱印度士兵的實力。綜上所述,英國改革措施意在強化其在印度殖民高壓統(tǒng)治,C項正確。材料中英國在各地區(qū)、各種姓中混合招募印度軍隊成員是對印度原有風俗習慣的破壞,排除A項;“保留印度境內的500個土邦政權”不利于印度各地族群的交融,且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當地的矛盾,排除B、D兩項。13.1885年國大黨建立后,印度世俗主義傾向盛行。在其影響下,印度宗教觀念和宗教身份褪色,國家利益和國家安全的重要性凸顯。這是因為,印度在近代的進步無法依靠封建傳統(tǒng),相反,必須摒棄阻擋印度社會向前發(fā)展的宗教陋習和封建秩序。這表明世俗主義傾向A.鞏固了國大黨在印度的統(tǒng)治地位 B.是印度民族民主運動內在的要求C.推動了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興起 D.消除了印度傳統(tǒng)宗教文化的影響【答案】B【解析】在“國家利益和國家安全的重要性凸顯”,民族主義意識日益強烈的大背景下,世俗主義傾向有利于推動印度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運動,B項正確;當時英國處在英國殖民當局統(tǒng)治下,國大黨并非執(zhí)政黨排除A項;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是由甘地領導的印度人民反抗英國殖民統(tǒng)治的一場影響深遠的運動。這一傾向與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無直接關聯(lián),排除C項;世俗主義傾向盛行下宗教觀念和宗教身份褪色,但并沒有表明完全消除了印度傳統(tǒng)宗教文化的影響,選項說法過于絕對,排除D項。14.1940年,美國總統(tǒng)羅斯福組織成立了美洲事務協(xié)調員辦公室,其作用是:說服拉美國家服從美國的領導,在泛美體系下進行友好的經濟政治交流;通過開展項目,阻止美洲國家進行革命、對抗軸心國宣傳、提高美國對拉美國家的貿易額。羅斯福此舉意在()A.奠定兩極格局形成的基礎 B.推動反法西斯戰(zhàn)爭取得最終勝利C.促進拉美地區(qū)的快速發(fā)展 D.加強美國對拉美地區(qū)的滲透控制【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40年,美國成立美洲事務協(xié)調員辦公室,開展各種項目說服拉美國家服從美國的領導、提高美國對拉美國家的貿易額等,體現出美國意在從政治、經濟等方面加強對拉美地區(qū)的滲透控制,D項正確。兩極格局是在冷戰(zhàn)的發(fā)生和發(fā)展中形成的,此時二戰(zhàn)尚未結束,A項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材料強調的是美國采取措施意圖加強其對拉美地區(qū)的滲透控制,而非推動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和促進拉美地區(qū)的發(fā)展,排除B、C兩項。15.列寧認為“靠凡爾賽和約來維系的整個國際體系、國際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丘吉爾把凡爾賽體系稱為“勝利者的蠢事”。據此可知,二者都強調凡爾賽體系()A.動搖了歐洲世界中心地位 B.促進反對戰(zhàn)爭、要求和平的運動高漲C.埋下了新的國際沖突禍根 D.促使俄國走上社會主義制度探索道路【答案】C【解析】凡爾賽體系激化了殖民地半殖民地與帝國主義國家間的矛盾,當時的國際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是不穩(wěn)定的,C項正確;材料主旨是強調凡爾賽體系不穩(wěn)定,隱含著諸多矛盾,而且凡爾賽體系下的歐洲仍然處于世界中心地位,排除A項;材料主旨是強調凡爾賽體系不穩(wěn)定,隱含著諸多矛盾,是建立在火山口上的,而“促進反對戰(zhàn)爭、要求和平的運動高漲”是強調巴黎和會期間建立的國際聯(lián)盟的作用,B項說法與材料無關,排除B;1917年俄國爆發(fā)十月革命,走上社會主義制度探索道路,而巴黎和會是1919年召開,排除D。16.歐盟統(tǒng)計局發(fā)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首次超越美國成為歐盟最大貿易伙伴。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歐盟是最大的發(fā)達國家集團,雙方經貿的緊密合作、蓬勃發(fā)展,將極大促進疫情沖擊下的世界經濟的復蘇與增長。材料說明()A.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經濟復蘇和增長的引擎B.歐盟將在世界經濟的發(fā)展中發(fā)揮關鍵作用C.中歐經貿合作為世界經濟注入信心與活力D.中歐合作有助于促進全球貿易投資自由化【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中歐雙方合作將極大地促進疫情沖擊下的世界經濟的復蘇與增長,這表明中歐經貿合作為世界經濟注入信心與活力,C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中歐合作對世界經濟的促進作用,體現不出中國或歐盟在世界經濟復蘇和發(fā)展中的關鍵作用,排除A、B兩項;材料與全球貿易投資自由化無關,排除D項。第Ⅱ卷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中國傳統(tǒng)戶籍制度源遠流長……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諸侯國采用“編戶”和“定籍”等辦法進行人口控制。秦國確立了以“使民無得擅徙”等為內容的戶籍管理制度。西漢時期隨著口賦、算賦等的征收,家庭資產也成為戶籍登錄內容……《唐律?戶婚律》規(guī)定“父母在,子孫別籍、異財者,徒三年”,元朝的戶籍制度將居民按職業(yè)劃分為若干種戶,各戶具有不同特權。明代戶分軍民匠三等……所有人戶不得隨意遷居或者是外出,出門須持有路引(通行證)。隨著清代“攤丁入畝”的實行,人口統(tǒng)計遂與“保甲編戶”正式結合起來,以弭盜安民為要任的保甲法也從此為清查戶口所倚重?!幾浴吨袊糯膽艏贫扰c人口稅演進》等材料二清政府在參考歐美等國戶籍法規(guī)的基礎上,于1911年初制定了第一部現代法律意義的《戶籍法》。1912年《臨時約法》明確規(guī)定“人民有居住遷徙之自由”,此條文為民國時期歷次憲法所承襲。1915—1927年北洋政府相繼頒布了《縣治戶口編查規(guī)則》《警察廳戶口調查規(guī)則》等戶籍管理法規(guī)。清末民初制定的戶籍法律使戶籍有了傳遞人口信息、個人私權保障的功能,不再單純是國家管制工具,民眾對戶籍吏處置不當行為有訴訟抗告權利。新的戶籍法律解脫了過去的人身束縛,促進了社會的流動,大批農民來到城市,成為了第一批城市化的新市民?!幾酝鹾9狻吨袊鴳艏贫痊F代化演進路徑的歷史考察》材料三1954年,憲法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居住和遷徙的自由”。1953—1957年政府先后8次發(fā)出指示,改變自由遷移政策,為控制城市人口現模,限制農民進城。1958年出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首次對農村人口向城市遷移提出限制性政策,全體公民被劃分為“農業(yè)戶口”和“非農業(yè)人口”,非農業(yè)人口的糧油供應由國家解決,從而形成了與戶籍相關聯(lián)的社會福利制度。1982年1月,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全面推行,1984年1月中央決定“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可選若干集鎮(zhèn)進行試點,允許務工、經商,辦服務業(yè)的農民自理口糧到集鎮(zhèn)落戶”。10月,出臺政策規(guī)定,凡申請到集鎮(zhèn)(指縣以下集鎮(zhèn),不含城鎮(zhèn))務工、經商、辦服務業(yè)的農民和家屬,公安部門應辦理入戶手續(xù),除口糧自理外,其他同集鎮(zhèn)居民一樣享有同等權利。據統(tǒng)計,1984—1990年全國共計有500萬農民落戶城鎮(zhèn)。2016年相關政策要求“促進有能力在城鎮(zhèn)穩(wěn)定就業(yè)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實現市民化,并與城鎮(zhèn)居民享有同等權利”?!幾怨鶘|杰《新中國70年∶戶籍制度變遷、人口流動與城鄉(xiāng)一體化》(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我國古代戶籍制度的主要功能?簡析影響戶籍制度演變的因素?(7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我國20世紀早期戶籍制度的特點并說明近代戶籍改革對中國社會的影響?(5分)(3)根據材料三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新時期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意義?(2分)【答案】(1)主要功能:①保障賦役征派;進行社會教化;②限制人口流動;③明確身份等級;維護社會治安。(3分,寫出三點即可)因素:①中央集權強化;②賦稅制度改革;③農民反抗斗爭;④商品經濟發(fā)展;⑤土地兼并和租佃關系演變;⑥財政危機;⑦重農抑商思想。(4分,寫出四點即可)(2)特點:①借鑒西方經驗;②加強法制建設;③彰顯公民權利。(2分,寫出兩點即可)影響:①解除人身束縛,推動社會階層流動;②有利于民族工業(yè)和近代城市的發(fā)展;③促進民主思想的傳播;④推動我國戶籍制度近代化。(3分,寫出三點即可)(3)意義:①促進社會公平;②促進城鎮(zhèn)化;③促進勞動力資源優(yōu)化配置;④促進經濟增長。(2分,寫出兩點即可)【解析】(1)功能,材料“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諸侯國采用“編戶”和“定籍”等辦法進行人口控制。秦國確立了以“使民無得擅徙”等為內容的戶籍管理制度”?!懊鞔鷳舴周娒窠橙取腥藨舨坏秒S意遷居或者是外出,出門須持有路引(通行證)?!闭f明我國古代戶籍制度起到了控制人口流動的作用;材料“西漢時期隨著口賦、算賦等的征收,家庭資產也成為戶籍登錄內容……《唐律?戶婚律》規(guī)定“父母在,子孫別籍、異財者,徒三年”,元朝的戶籍制度將居民按職業(yè)劃分為若干種戶,各戶具有不同特權。”說明我國古代戶籍制度可以通過掌握人口的變動,以便賦役的征派,還可以明確身份等級;根據材料“隨著清代攤丁入畝的實行,人口統(tǒng)計遂與保甲編戶正式結合起來,以弭盜安民為要任的保甲法也從此為清查戶口所倚重?!苯Y合所學知識,清朝時期推行的鄉(xiāng)里制兼具區(qū)劃和戶籍管理性質,與維護社會治安的保甲制合一,既能維護社會治安,在社會治理過程中也能起到教化鄉(xiāng)里的作用。因素,根據所學知識,從春秋戰(zhàn)國時期開始,隨著中央集權趨勢不斷明顯且日趨強化古代戶籍制度和基層治理也日漸嚴密和完善,可知中央集權強化對戶籍制度的演變產生了重要影響;同時,中國古代戶籍管理的一個重要作用和目的是便于賦稅的征收,因此賦稅制度改革、財政問題的出現、土地兼并和租佃關系變化、農民反抗斗爭以及重農抑商思想等因素也影響到了戶籍制度的演變。(2)特點:根據材料“清政府在參考歐美等國戶籍法規(guī)的基礎上,于1911年初制定了第一部現代法律意義的《戶籍法》。”可知我國20世紀早期戶籍制度借鑒了西方經驗;根據材料“1911年初制定了第一部現代法律意義的《戶籍法》。1912年《臨時約法》明確規(guī)定‘人民有居住遷徙之自由’,此條文為民國時期歷次憲法所承襲。1915—1927年北洋政府相繼頒布了《縣治戶口編查規(guī)則》《警察廳戶口調查規(guī)則》等戶籍管理法規(guī)?!斌w現了我國20世紀早期戶籍制度與法治建設相結合;材料“清末民初制定的戶籍法律使戶籍有了傳遞人口信息、個人私權保障的功能,不再單純是國家管制工具,民眾對戶籍吏處置不當行為有訴訟抗告權利?!闭f明我國20世紀早期戶籍制度注重彰顯民眾的權利。影響:根據材料“新的戶籍法律解脫了過去的人身束縛,促進了社會的流動”可知近代戶籍改革有利于解除人身束縛,推動社會階層流動;材料“大批農民來到城市,成為了第一批城市化的新市民?!睘槊褡骞I(yè)和近代城市的發(fā)展提供了大量人口和勞動力。結合材料可知戶籍制度與法治建設、民眾權利的體現相結合有利于推動我國戶籍制度近代化,同時促進民主思想的傳播。(3)意義:材料“1984年1月中央決定"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可選若干集鎮(zhèn)進行試點,允許務工、經商,辦服務業(yè)的農民自理口糧到集鎮(zhèn)落戶”。10月,出臺政策規(guī)定,凡申請到集鎮(zhèn)(指縣以下集鎮(zhèn),不含城鎮(zhèn))務工、經商、辦服務業(yè)的農民和家屬,公安部門應辦理入戶手續(xù),除口糧自理外,其他同集鎮(zhèn)居民一樣享有同等權利。據統(tǒng)計,1984—1990年全國共計有500萬農民落戶城鎮(zhèn)。2016年相關政策要求“促進有能力在城鎮(zhèn)穩(wěn)定就業(yè)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實現市民化,并與城鎮(zhèn)居民享有同等權利”?!币欢ǔ潭壬洗龠M了社會公平,同時農村剩余勞動力大量流入城市,有利于勞動力資源優(yōu)化配置,促進經濟發(fā)展,且有效的推動了城鎮(zhèn)化。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18世紀以前,西歐人很少外出就餐,絕大多數人都在家里做飯吃。1765年,巴黎大街上一個名叫布朗熱的男子開設了一家有座位的餐飲店,并稱之為“餐館”。法國大革命爆發(fā)后,大批貴族傭人失業(yè)。無奈之下,他們掀起了一場餐飲業(yè)的變革。1789年,巴黎的餐館不到百家。隨著各地人員流動,越來越多的餐館出現在巴黎街道。經過短短十年時間,餐館數量已增長至500家,餐館變成王公貴族家餐桌的替代品。19世紀,英國人的生活方式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傳統(tǒng)家庭受到了巨大的沖擊,從生產單位變成了消費實體。人們開始離家工作,并在當地展開各類社交活動,包括飲酒吃飯等消遣項目。城市中酒店、餐館、酒吧的數量成倍增長,1818年發(fā)表的《倫敦一覽》評價:“也許在這個世界上,只有這座都市能給予勞動者與中產階級如此多的生活享受?!?0世紀50年代,美國高速公路不斷延展,汽車快餐餐廳的拓展也緊跟其后,把守在各個高速出口附近。很快,快餐就在全美國流行起來??觳偷陮Ξa品標準進行數字化管理,任何人只要按照數據操作,都可以炸出味道統(tǒng)一的薯條?!幾浴居ⅰ客は鼐S爾《餐館:一部橫跨2000年的外出用餐文化史》(1)根據材料,簡述西方餐飲業(yè)發(fā)展的歷程。(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任選一個時期,評析這一時期餐飲業(yè)的發(fā)展。(8分)【答案】(1)發(fā)展歷程:18世紀中后期,西歐出現餐館,并開始在上層社會中流行;19世紀以后,餐飲業(yè)迅速發(fā)展,餐館進入普通民眾生活并成為重要社交場所;20世紀50年代以后,快餐業(yè)逐漸流行起來。(6分)(2)評析:18世紀中后期,法國大革命的爆發(fā),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促進了人員的流動。在此背景下,西歐餐飲業(yè)應運而生。外出用餐的生活方式一定程度上沖擊了傳統(tǒng)的社會秩序和等級觀念,有利于社會進步。19世紀,工業(yè)革命沖擊了傳統(tǒng)生活方式,也加快了城市化進程。隨著人們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餐飲業(yè)迅速發(fā)展。餐飲業(yè)的發(fā)展為民眾提供了生活便利,推動了經濟發(fā)展。20世紀50年代以后,汽車增多、高速公路修建,快餐餐廳的數量迅速增加,科學技術的新發(fā)展促進了標準化生產數字化管理的發(fā)展,這一切推動了快餐業(yè)的流行??觳蜆I(yè)的流行使人們的生活更加快捷、便利。(8分,任選一個階段即可)【解析】第(1)問,根據材料中“1765年,巴黎大街上一個名叫布朗熱的男子開設了一家有座位的餐飲店,并稱之為‘餐館’”“經過短短十年時間,餐館數量已增長至500家,餐館變成王公貴族家餐桌的替代品”可知,18世紀中后期,西歐出現餐館,并開始在上層社會中流行;根據材料中“19世紀……城市中酒店、餐館、酒吧的數量成倍增長……給予勞動者與中產階級如此多的生活享受”可知,19世紀以后,餐飲業(yè)迅速發(fā)展,餐館進入普通民眾生活并成為重要社交場所;根據材料中“20世紀50年代”“汽車快餐餐廳的拓展也緊跟其后,把守在各個高速出口附近”“快餐就在全美國流行起來”可知,20世紀50年代以后,快餐業(yè)逐漸流行起來。第(2)問,本問屬于開放性問答。根據材料中西方餐飲業(yè)發(fā)展的3個階段的特征并結合所學知識,任選一個時期,并從此時期餐飲業(yè)發(fā)展的背景和影響進行評析即可,如選擇18世紀中后期,可結合法國大革命的爆發(fā)、資本主義的發(fā)展、生產方式對社會觀念的影響等方面展開分析。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作為亞非世界現代復興運動的一部分,百年來,盡管非洲一直試圖通過“跨越式、多層次”的一體化運動來實現自身的現代復興、統(tǒng)一與發(fā)展,但是,受非洲文明形態(tài)與社會結構特征之深刻制約,加之外部強權力量重重干擾與阻撓,非洲一體化進程可謂跌宕起伏,步履蹣跚,表現出特有的發(fā)展形態(tài)與演進特點??傮w上看,非洲一體化不僅具有十分復雜而矛盾的多層次訴求與多主題折沖變奏特點,而且與百年來非洲大陸的政治建構、經濟發(fā)展、文明重建及當下政治經濟發(fā)展新情勢之間,有著更為復雜而緊密的互動與關聯(lián)?!幾詣Ⅷ櫸?、楊惠《非洲一體化歷史進程之百年審視及其理論辨析》材料二20世紀60年代以來,拉美與非洲各自經歷了60年的經濟一體化進程,但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的關稅同盟或共同市場,仍停留在自由貿易階段。兩個地區(qū)雖然取得了政治獨立,但兩大地區(qū)經濟都具有嚴重的對外部世界的依賴性和內部分割性。20世紀90年代后,拉美經濟一體化改變了追求全地區(qū)一體化的發(fā)展模式,更多表現為地理上相鄰、經濟發(fā)展水平相近或利益相一致的國家達成雙邊或小范圍協(xié)議,區(qū)域層面的經濟一體化前景黯淡。與此不同的是,非洲始終將泛非主義作為一體化的主要動力,其一體化認同歷經半個多世紀的發(fā)展而不斷強化?!幾酝趸壑?、曾愛平《拉美與非洲地區(qū)經濟一體化比較:基于歷史的考察》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比較拉美和非洲一體化進程的異同,針對兩地區(qū)在一體化運動中遭遇的困境談談你的認識。(12分)【答案】異:范圍不同,非洲追求全地區(qū)一體化,拉美地區(qū)以雙邊或小范圍合作為主;發(fā)展狀況不同,非洲的一體化意識更強。(答出2點即可,4分)同:都經歷了長期曲折的發(fā)展過程;經濟的對外依賴性和內部分裂性強;一體化層次較低。(答出2點即可,4分)認識:求同存異,加強發(fā)展中國家的交流合作;加強南北對話,積極推動構建公平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4分,言之有理即可)【解析】(1)由材料提供的“非洲一直試圖通過“跨越式、多層次”的一體化運動來實現自身的現代復興、統(tǒng)一與發(fā)展”由材料“拉美與非洲各自經歷了60年的經濟一體化進程,但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的關稅同盟或共同市場,仍停留在自由貿易階段?!焙汀暗珒纱蟮貐^(qū)經濟都具有嚴重的對外部世界的依賴性和內部分割性。”可以得出以下答案:異:范圍不同,非洲追求全地區(qū)一體化,拉美地區(qū)以雙邊或小范圍合作為主;發(fā)展狀況不同,非洲的一體化意識更強。同:都經歷了長期曲折的發(fā)展過程;經濟的對外依賴性和內部分裂性強;一體化層次較低。。(2)由材料和所學知識可以得出:求同存異,加強發(fā)展中國家的交流合作;加強南北對話,積極推動構建公平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幾浴吨芤住凡牧隙c中國智識線相交會的外來智識線,前有印度佛學,后有歐美文化。中西文化的接觸,可上溯漢唐,而唐代入華的景教,元朝入華的也里可溫教,影響甚微。明末清初入華的耶穌會士,揭開了中西文化互動的序幕……從世界格局言之,全球化是一種大趨勢,然而與之相對應的國別性、民族性也不可小視。因而,尊重民族國家的主權與獨立,尊重其文化的獨特性,是全球化時代的題中應有之義。文化的全球化趨勢與文化的民族性、本位性之間,歷來是一對矛盾。當下世界,洲界、國界似乎模糊起來……可見,文化的兩個向度——全球化和多元化同時并存……總之,與全球化相應的,既有文化的統(tǒng)一走勢,又有文化的多元發(fā)展以及在某種程度上的彼此紛爭。在這樣的背景下,研討世界文化的重要一支——中國文化,考察其自性與全球性,考察文化一與多的矛盾統(tǒng)一,便尤具意義?!幾择T天瑜、楊華、任放主編《中國文化史》根據材料,結合人類文明發(fā)展的歷史,選擇一個角度,自擬論題,展開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論證充分,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