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中學(xué)2024屆高三年級下冊4月定時檢測語文試題(原卷版+解析版)_第1頁
某中學(xué)2024屆高三年級下冊4月定時檢測語文試題(原卷版+解析版)_第2頁
某中學(xué)2024屆高三年級下冊4月定時檢測語文試題(原卷版+解析版)_第3頁
某中學(xué)2024屆高三年級下冊4月定時檢測語文試題(原卷版+解析版)_第4頁
某中學(xué)2024屆高三年級下冊4月定時檢測語文試題(原卷版+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第一中學(xué)2024屆高三下學(xué)期4月定時檢測語文試題原

卷版+解析版)

濟寧市第一中學(xué)2023-2024學(xué)年高三下學(xué)期4月定時檢測語文試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

(一)現(xiàn)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①偶然讀到白居易的《暮江吟》,竟被一句“可憐九月初三夜"

感動到了,說不出什么原因,只覺得觸碰到了中國文人特有的藝術(shù)“自

留地”的邊緣。

②九月初三,不是節(jié)日,不是節(jié)氣,似乎也不是什么特別的日子。

這個日子在白居易的詩里,似乎處于被忽視的位置一一人們想象著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的景致,回味著“露似珍珠月

似弓”的靈動,甚至琢磨著"可憐"二字里透露出的愛憐、珍惜之情,

至于“九月初三夜“,無足輕重的日子罷了,誰會在意它呢?它偏偏

幾乎占據(jù)了整一行詩,以看似“無意義"的狀態(tài)構(gòu)成了一首七絕的四

分之一。如果說《暮江吟》是一幅畫,那么“九月初三夜”就是這幅

畫的留白,一片“無意義"的空白,為天地之間的山水留出了可供呼

吸的空氣,這種空白,就是物質(zhì)與精神流動的空間,也是中國文人呼

吸藝術(shù)氣息的一片安靜之地。

③詩需要意猶未盡,畫也需要余味無窮,而文字和筆墨未曾觸及

的地方,就是留白。留白作為一種藝術(shù)表現(xiàn)形式,是滲透在傳統(tǒng)中國

文人的日常生活和審美中的。鏤空的花窗、鏤空的回廊,連太湖石也

一定要以瘦、漏、皺、透為美,在石頭的空隙間感受光線和空氣的流

動。這是一種延續(xù)性的美,它讓人的感官跳出了客觀事物的束縛,進

入了精神世界,進入了情感世界。留白,留下的是想象,而美,一旦

進入想象的空間,就有了無限可能。

④我相信古人對于時空的概念必有他們獨到的理解,遠近高低,

既是詩歌,也是繪畫和書法??葱煳嫉膶懸饣B,仿佛在看飄零的人

生一一墨葡萄在風(fēng)中狂舞。風(fēng)在哪里?風(fēng)在留白處,這些飄忽不定的

風(fēng),在葡萄的反襯下躍然于觀者眼前。再看米芾、張旭的狂草,鋒利

的狼毫將怪誕狂妄鋪陳開來,筆斷意連,無墨之筆反倒更加變幻莫測,

扣人心弦。

⑤中國的文人自古就生活在矛盾之中,他們渴望坐看南山、采菊

飲酒,過著與世無爭的日子,但又舍不得“貨與帝王家”帶來的榮耀,

他們讀書、求學(xué),滿腹經(jīng)綸只求考取一個功名。功名是什么?功名與

理想無關(guān),與詩無關(guān),與人的存在價值無關(guān),可它偏偏攫住了無數(shù)人

的胳膊,讓人掙扎不得。迫于生計,文人在他們的人生畫卷上描繪了

太多尋常人眼中“有意義"的圖像,可越是如此,他們就越需要一些

留白了,越需要在一些“無意義”的藝術(shù)形式里呼吸真性情的空氣。

于是九月初三的夜晚就成了永恒的藝術(shù),成了無窮的遐想和懷念。

⑥將留白藝術(shù)發(fā)揮到極致的當屬倪瓚。倪瓚的留白是為水域和天

空準備的,他用寥寥數(shù)筆勾勒出山的輪廓,然后留下一片干干凈凈的

白色,幾乎不事墨色一一將觀者帶進倪瓚的美學(xué)空間的,不是山,恰

是水天處的空白。在倪瓚筆下,山只是陪襯,水和天才是主體,虛實

和主次的關(guān)系在倪瓚的空間維度里發(fā)生了巨大反轉(zhuǎn)。所以《漁莊秋霽

圖》也好,《秋亭嘉樹圖》也罷,倪瓚筆下的山水總透著點點寒意,

大片的留白給即將南下的冷空氣騰出了呼嘯而過的空間一一涼意在

呼吸間浸透肺腑,最終化作無限的寂寞。這樣的意境,明代張岱在隨

筆《湖心亭看雪》中也有相似的表現(xiàn):“霧淞沆揚,天與云,山與水,

上下一白,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

已。"這是文學(xué)領(lǐng)域虛實和主次關(guān)系的反差,同樣通過視覺上的留白

手法來實現(xiàn),不同的是,倪瓚的留白更為干凈和徹底,他的畫面是無

人之境,是無我之境一一他不是畫中風(fēng)景的參與者,甚至連旁觀者的

身份都不需要。

⑦倪瓚和趙孟)演、黃公望、王蒙并稱為“元四家”,他們在創(chuàng)作

上講究空隙和蒼潤之美,明朗通透的枯筆山水宣告了文人畫標準畫風(fēng)

的形成?;乜凑麄€元朝,東方傳統(tǒng)文化和藝術(shù)幾乎都處于一種自發(fā)生

長的狀態(tài),像一片無人看管的原野,各種植物競相生長,詩歌、散曲、

話本小說、書法、繪畫、雜劇,都由著自己的性子結(jié)出了不同形態(tài)的

果實。來自草原的統(tǒng)治者更愿意將目光投向遙遠的美索不達米亞,甚

至歐羅巴,他們醉心于馬背上的征服,把江南留給了一群社會地位卑

微卻胸懷智慧和士大夫精神的文人。這是儒家士大夫從廟堂走向鄉(xiāng)野

的時代,也是貴族氣息、士大夫氣息與平民氣息相遇的時代,這是兩

宋畫院里擁有官員身份的宮廷畫師無法感受到的。有元一代,士人變

成了文人,繪畫中的匠氣變成了文人氣、書卷氣,元朝統(tǒng)治者對文化

藝術(shù)的漠視反而推動了文人畫的發(fā)展。

⑧其實繪畫里的東西,詩歌里也有,你讀“采菊東籬下,悠然見

南山”,這是白描,可偌大的畫卷上還有大片留白,你想知道空白處

到底是山上的風(fēng)景還是山下的農(nóng)家生活,可詩人卻說“已忘言”,他

說得那么灑脫又真摯,讓你分不清他是真的忘卻了,還是故意使性子

不說。不說,反而比說了更讓人心安。許多人生,因為“不說"變得

簡單和真摯了,就像許多詩歌,因為留白變得樸素和平易近人了。這

樣的人生和詩歌都讓人感動。

⑨好的藝術(shù)形式都會在空間和時間上留下一些空白,喜怒哀樂就

在這空白里。

⑩空白是什么?是無限延伸的外延,是語言無法描摹的內(nèi)心最柔

軟的地方,留下一些空白,也是為了在下一次驀然相遇時激起情感深

處的波瀾和感動。比如南朝陶弘景看山,說“嶺上多白云,只可自怡

悅,不堪持贈君”。山上究竟有多少妙處?他也是只看在眼里,絕不

說破——你若急切地想知道,何不親自上山一見?

(選自宋羽《留白,中國文人的藝術(shù)“自留地"》,光明網(wǎng),2023

年10月5日,有刪改)

1.下列對原文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人們讀《暮江吟》,容易忽視九月初三這個似乎并不特別的日

子,而重視“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的景致。

B.在日常生活中,鏤空的花窗和回廊所呈現(xiàn)出來的留白之美,

讓人的感官跳出客觀事物的束縛進入到精神和情感世界。

C.倪瓚的《秋亭嘉樹圖》中,山只是陪襯,水天處的空白引導(dǎo)

觀者進入他的美學(xué)空間,虛實和主次的關(guān)系發(fā)生了反轉(zhuǎn)。

D.倪瓚在繪畫中的留白比張岱在《湖心亭看雪》中的留白更為

干凈和徹底,這說明留白在繪畫領(lǐng)域比在文學(xué)領(lǐng)域更深刻。

2.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中國的文人想要在一些“無意義”的藝術(shù)形式里呼吸真性情的

空氣,但又為生計所迫,不得不去追求功名,所以一直生活在矛盾中。

B.九月初三夜成了永恒的藝術(shù),成了無窮的遐想和懷念,可能

是因為白居易在他的人生畫卷上描繪了太多尋常人眼中“有意義”的

圖像。

C.在元朝,統(tǒng)治者醉心于馬背上的征服而漠視文化藝術(shù),客觀

上使儒家士大夫從廟堂走向鄉(xiāng)野,從而推動了文人畫的自由發(fā)展。

D.我們想知道“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空白處究竟隱藏著

什么,詩人卻說“已忘言","不說”使詩歌因此變得樸素和平易近

人。

3.下列選項對留白手法解說錯誤的一項是()

A.馬致遠《天凈沙?秋思》中“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描

繪的是“夕陽"和“人”,卻讓讀者感受到羈旅異鄉(xiāng)的作者無盡的落寞

與思念。

B.姜夔的《揚州慢》中“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留下大

片空白,引領(lǐng)讀者去品味、思索那年年盛開的紅藥背后所隱藏的無限

悲愴。

C.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山回路轉(zhuǎn)不見君,雪山空

留馬行處”,以馬的足印寫惆悵惜別之情,給讀者留下了豐富的想象

空間。

D.李清照《如夢令》中“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試問”

一句,問得自然,空出所問內(nèi)容;“卻道”一句,答得認真,空出侍女

的細心。

4.作者為什么認為留白是中國文人的藝術(shù)“自留地”?請根據(jù)

文本概括。

5.結(jié)合文中主要觀點,對《琵琶行》中“東船西舫悄無言,唯

見江心秋月白"作簡要分析

【答案】1.D2.A

3.D4.①留白體現(xiàn)了中國文人的真性情,隱藏著他們內(nèi)心

的秘密和喜怒哀樂。②留白表現(xiàn)了中國文人自由而獨特的藝術(shù)風(fēng)格和

審美追求。

5.①這兩句詩運用了留白的手法。②當所有人還沉浸在美妙的

音樂中的時候,音樂卻戛然而止,聽眾顯然還沒有從音樂的氛圍中走

出來,因此就形成了突然的空白,詩人用江水和秋月去填補人們心中

的空白。③詩人宕開一筆寫環(huán)境的寂靜無聲,給讀者留下了涵泳回味

的廣闊空間,從側(cè)面烘托了琵琶女的技藝高超。

【解析】

【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xué)生篩選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D.“這說明留白在繪畫領(lǐng)域比在文學(xué)領(lǐng)域更深刻”無中生有,原

文“不同的是,倪瓚的留白更為干凈和徹底,他的畫面是無人之境,

是無我之境一一他不是畫中風(fēng)景的參與者,甚至連旁觀者的身份都不

需要“,只是就倪瓚的留白和張岱在隨筆《湖心亭看雪》的留白而言

的,不能就此上升到留白在繪畫領(lǐng)域比在文學(xué)領(lǐng)域更深刻。

故選D。

【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xué)生對多個信息進行比較、辨析的能力。

A.“中國的文人想要在一些‘無意義’的藝術(shù)形式里呼吸真性情

的空氣……所以一直生活在矛盾中”錯,原文“中國的文人自古就生

活在矛盾之中,他們渴望坐看南山、采菊飲酒,過著與世無爭的日子,

但又舍不得'貨與帝王家’帶來的榮耀“,可見中國文人生活在矛盾

中不是因為“想要在一些‘無意義’的藝術(shù)形式里呼吸真性情的空氣”,

而是“他們渴望坐看南山、采菊飲酒,過著與世無爭的日子,但又舍

不得'貨與帝王家’帶來的榮耀"。

故選Ao

【3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xué)生正確理解重要概念含義的能力。

留白是一種藝術(shù)表現(xiàn)形式,詩需要意猶未盡,畫也需要余味無窮,

而文字和筆墨未曾觸及的地方,就是留白。

D.“卻道海棠依舊”說出了海棠的狀態(tài),并沒有“留白"。

故選D。

【4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xué)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

“自留地”意思是中國文人留給自己的一方自由天地,能夠盡情

展現(xiàn)自己的真性情。

①由“可越是如此,他們就越需要一些留白了,越需要在一些‘無

意義’的藝術(shù)形式里呼吸真性情的空氣"好的藝術(shù)形式都會在空間和

時間上留下一些空白,喜怒哀樂就在這空白里”可知,留白體現(xiàn)了中

國文人的真性情,隱藏著他們內(nèi)心的秘密和喜怒哀樂。

②由“留白作為一種藝術(shù)表現(xiàn)形式,是滲透在傳統(tǒng)中國文人的日

常生活和審美中的"空白是什么?是無限延伸的外延,是語言無法描

摹的內(nèi)心最柔軟的地方,留下一些空白,也是為了在下一次驀然相遇

時激起情感深處的波瀾和感動”可知,留白表現(xiàn)了中國文人自由而獨

特的藝術(shù)風(fēng)格和審美追求。

【5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xué)生分析、運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這兩句詩運用了留白手法。

②“詩需要意猶未盡,畫也需要余味無窮,而文字和筆墨未曾觸

及的地方,就是留白”,“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這兩

句是寫琵琶女的演奏效果。大家都聽得入迷了,演奏已經(jīng)結(jié)束,而聽

者尚沉浸在音樂的境界里,周圍鴉雀無聲,只有水中倒映著一輪明月。

詩句中的“留白"體現(xiàn)在,所有人還沉浸在美妙的音樂中意猶未盡,

音樂卻戛然而止,聲音的突然終止呈現(xiàn)出寂靜的“留白”,聽眾還還

沒有從音樂的氛圍中走出來,于是詩人巧妙地借助畫面來填補人們心

中的空白,如此就造成了余味無窮的藝術(shù)效果。

③詩句中最后出現(xiàn)的江水和月亮的寧靜畫面,反而更讓人沉浸在

美妙的音樂中,回味剛剛的演奏,這就給讀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廣闊

空間,從側(cè)面烘托了琵琶女的技藝高超。

(二)現(xiàn)代文閱讀n(本題共4小題,16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母親眼中的山水

劉笑宇

十年前,我領(lǐng)著母親去古城祁陽??h城邊上,有一個地方叫涪溪,

有涪溪碑林。其旁依湘江,百十來畝土地,奇石聳立,綠樹掩映。仰

天地造化,鬼斧神工,造就了這個充滿靈性的奇域。

涪溪有山有水,整山的樹木像一把大傘。我和母親來到這座小山,

沒走幾步,汗水就冒出來?!疤炖蠣斶B一滴眼淚都冒得"日頭像慘白的

紙”“我兒子還是蠻土,帶我到山包包來“,只會寫自己名字的母親,

埋怨都帶泥巴味。

母親沒出過遠門,常年在山里轉(zhuǎn)。對她而言,這個山包包,是有

點老和土。旁邊的湘江從古流到今,春天漲水,冬天見沙。河邊起勢

的大石頭和一塊塊石碑,年代已經(jīng)許久。母親不認得字,更不曉得什

么元結(jié)、顏真卿,這么多石碑,以為是誰的祖山。

在母親看來,比起家鄉(xiāng)的大山,這里是不起眼的。

家鄉(xiāng)的山叫天明山,樹大山莽,春夏秋冬色彩不同。過去人多田

少,把日子過甜,就得上山。母親砍柴爬樹、撿茶籽、割牛草、找蕨

根、摘野果、挖草藥……那里似乎有無盡的寶藏。母親被毒蛇咬過,

被黃蜂叮過,被野狗追過。山是母親的命,也是孩子的養(yǎng)分。

母親眼中的山水,是艱難歲月可以補充營養(yǎng)的乳汁,是水牛健旺

可以背動一年的生計,是點燃柴火不斷升起的裊裊炊煙,是兒女走出

山外念念不忘的汩汩清泉。

這涪溪是擺看的。春夏季節(jié),涪溪花紅水碧,魚躍鳥飛,嵐影沉

浮,霞光掩映,這是讀書人的講法。這一圈水域多洲灘,有成片的蘆

葦起舞。如果母親來,可以看到野鴨鷺鷺等水鳥,定會樂滋滋的。至

于元結(jié)造字占山,寫下《大唐中興頌》,由顏真卿書刻于摩崖之上。

元文、顏字,加之天公造就的峭巖,文奇、字奇、石奇,世稱“摩崖

三絕”,被尊為國寶,這些個名堂,是與母親無關(guān)的。

爬到涪溪最高處,有一陣風(fēng)吹來,母親臉色好看多了。登高望遠,

母親說,兒子,還莫講,這地也好。一河水,曉不得難,一年四季照

樣流;一山的樹,從石縫里長,彎彎扭扭的,可憐又有味,沒事的人

可以散心。你說那個姓元的官,一定是受了什么委屈,在這個水邊邊

砌亭子,寫東西,過日子。我們窮苦人家,哪有這份閑心。

母親靠石頭坐下來,突然發(fā)現(xiàn)石頭上有兩個深深的腳掌印,頓時

興奮起來。說,哪個神仙,腳勁真大,可以把石頭踩出來幾寸深的印

子。

母親用手量量,用腳試試,像當年做草鞋打樣。母親打過草鞋,

是從山上把筍殼撿回來,曬干,剪成片片,揉成索,按尺寸,做成鞋,

換成錢。

涪溪的山路平平仄仄,石頭被踩得光溜溜的。山雖小,卻也是上

山容易下山難。此刻,七十多歲的母親下山卻比我們快。我知道,故

鄉(xiāng)的山路就是被許多母親踩彎踩細的,再苦再累,山里人同樣把平凡

日子踩得順順溜溜。

涪溪真有一條清亮亮的溪水。不知從何而來,也不知向哪里去。

母親蹲下來,像在打量自己,繼而用溪水洗了把臉,像在家鄉(xiāng)的井邊,

打水前先打量自己,生怕臉上有煙漬。母親經(jīng)歷過亂世,她知道如花

的年華和美麗當不得飯吃,用處不大。但她見到水,是有感覺的,這

感覺是常年撈魚打蝦積累的。絲瓜煮蝦米,是母親的拿手菜。即使窮,

母親也很講究。梳好頭發(fā),她要抹上一點清油。母親斗大的字認得一

夢筐,但發(fā)明過很多土得干凈而有趣的山歌。心里苦時,寂寞時,她

就唱。如:山對山來坡對坡,鼓對鼓,鑼對鑼,燕子對對回到窩等等。

母親把孩子當成小樹來養(yǎng)。哥哥牙齒有點跑,就叫駝子樹;妹妹

偏瘦,叫長竹竿;弟弟調(diào)皮,叫刺毛樹;我算聽話的,好養(yǎng),叫水桐

樹。目不識丁的母親,在山里水里穿梭,心思像納鞋底的線腳,縝縝

密密。

在陪伴母親的這一個上午,我一路走一路思考。我想,涪溪的水

也是母性的,甚至是孤獨的。作為母親的兒子,不知道山一程水一程,

見過無數(shù)風(fēng)景的元結(jié),是不是這樣想的。不然,元刺史為何在母喪守

制時,隱居蠻荒之地的這一處?

風(fēng)很低,涪溪水靜靜地流。母親像要把水看出魚蝦來,我的思緒

遠了?!斑@里山水是好,就是少了一座廟”,母親喃喃地說。我說:

“媽,這山下有一所學(xué)校。這個山包包風(fēng)水好呢,我就是在這里考上

吃國家糧的?!鄙嚼锏暮⒆樱聒B飛出山,今又回到亮翅的地方,母

親終于明白我陪她來涪溪的原因了。

我與涪溪注定有緣。母親不知道,我曾就讀的祁陽三中,就在這

座神奇的山下。眼前的涪溪碑林,不再是零星的藝術(shù)的碎片,而是不

可磨滅的書法藝術(shù)的濃墨重彩和歷史見證的精神符號。愛好書法,從

涪溪始。我在這里經(jīng)受了不止于山水的厚重洗禮。

一陣涼風(fēng)從涪溪山上的綠樹中吹來,吹動了母親稀疏的白發(fā),我

用紙巾輕輕揩掉了母親的眼淚。此刻,在山水間,母親高大起來。母

親算不上智者,但一定是仁者。孩子們那些生命、青春、才華,原來

不過是被時間不斷擠掉的水分,不過是父母用堅毅和希望縫紉了山中

月亮的缺角。父愛是山,母愛是水。我說,父母是兒女眼里不變的山

水;而在父母眼中,兒女便是整個世界!

6.下列對文本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山水作為大自然的杰作,總能喚起文人墨客對生活、對人生

的深沉感悟,本文作者主要借秀麗山川塑造母親的形象,表達對母親

的情感。

B.涪溪山水在母親眼中是變化的,自然山水疊加了作者的求學(xué)

經(jīng)歷和思想蛻變,使母親從略有嫌棄到深情落淚。

C.母親給孩子們起名的思維樸素而深刻,“長竹竿"刺毛樹”,是

對母親“心思像納鞋底的線腳"的生動注解。

D.文章借游覽涪溪山水引出對母親生命中許多生活瑣碎片段的

回顧,在作者眼中,山水是母親艱難一生的縮影。

7.下列對文本藝術(shù)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母親眼中的涪溪山水與家鄉(xiāng)樹大山莽的天明山形成鮮明對比,

凸顯了家鄉(xiāng)山水在母親心中的獨特意義。

B.作者寫母親“斗大的字認得一管筐”“目不識丁”,卻會自創(chuàng)

有趣的山歌,欲揚先抑,突出母親的高大形象。

C.作者穿插敘述涪溪碑林,元結(jié)、顏真卿在此處寫奇文、刻奇

書,創(chuàng)造了“摩崖三絕”,使文章具有文化厚重感。

D,從撿筍洗、晾曬修剪到揉索、做鞋,清晰地展示打草鞋的細

節(jié)和過程,語言簡潔而細膩,生活情境歷歷在目。

8.為什么說“我在這里經(jīng)受了不止于山水的厚重洗禮"?

9.散文語言往往飽含深情,且富有哲理。請簡要分析本文是如

何體現(xiàn)這一特點的。

【答案】6.B7.B

8.①祁陽三中是我考上吃國家糧的地方,飛出群山,開啟夢想,

生命發(fā)生了蛻變。

②涪溪碑林激發(fā)了我對書法藝術(shù)愛好,古碑上的文字作為見證歷

史的精神符號給予人更深刻的影響。

③陪伴母親重游涪溪,回顧母親生命中的艱難時刻,更清晰地感

知到母愛的深沉與偉大。

9.①“山是母親的命,也是孩子的養(yǎng)分”,表達對大山的歌頌,

體現(xiàn)出自然是生命之源,是生存之本;

②“故鄉(xiāng)的山路就是被許多母親踩彎踩細的……”,表達對天下

母親的歌頌,體現(xiàn)出苦難可以讓她們變得堅韌;

③“父母是兒女眼里不變的山水;而在父母眼中,兒女便是整個

世界!”表達了父母與兒女之間的深厚情感,體現(xiàn)平凡中孕育著偉大。

【解析】

【6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xué)生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借秀麗山川塑造母親的形象"錯誤,文章并非借秀麗山川直

接塑造母親形象,而是借游覽涪溪山水引出對母親生命中許多生活瑣

碎片段的回顧,進而表達情思。

C.“深刻”錯誤,目不識丁的母親“把孩子當成小樹來養(yǎng)"只體

現(xiàn)母親思維的樸素,并不能體現(xiàn)“深刻二

D.“艱難一生的縮影"錯誤,"故鄉(xiāng)的山路就是被許多母親踩彎踩

細的,再苦再累,山里人同樣把平凡日子踩得順順溜溜”“涪溪真有

一條清亮亮的溪水。不知從何而來,也不知向哪里去。母親蹲下來,

像在打量自己“,在作者眼中,山水是母親艱難生活的見證,并非縮

影。且文章只是回顧了母親生命中的幾個生活瑣碎片段,并非“一生二

故選B。

【7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xué)生分析和鑒賞文章藝術(shù)特色的能力。

B.“欲揚先抑"錯誤。文章寫母親“斗大的字認得一管筐”“目不

識丁"沒有否定母親的意思,相反這更能襯托出母親的質(zhì)樸、堅強和

偉大。所以并非“欲揚先抑

故選B。

【8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句子含意的能力。

這座山下就是祁陽三中,是“我"讀書的地方,“我就是在這里考

上吃國家糧的“,祁陽三中是我考上吃國家糧的地方,飛出群山,開

啟夢想,生命發(fā)生了蛻變。

涪溪有碑林,對于“我”來說,"眼前的涪溪碑林,不再是零星的

藝術(shù)的碎片,而是不可磨滅的書法藝術(shù)的濃墨重彩和歷史見證的精神

符號。愛好書法,從涪溪始”,涪溪碑林激發(fā)了“我”對書法藝術(shù)的愛

好,古碑上的文字作為見證歷史的精神符號給予人更深刻的影響。

“在陪伴母親的這一個上午,我一路走一路思考。我想,涪溪的

水也是母性的,甚至是孤獨的”“一陣涼風(fēng)從涪溪山上的綠樹中吹來,

吹動了母親稀疏的白發(fā),我用紙巾輕輕揩掉了母親的眼淚。此刻,在

山水間,母親高大起來。母親算不上智者,但一定是仁者。孩子們那

些生命、青春、才華,原來不過是被時間不斷擠掉的水分,不過是父

母用堅毅和希望縫紉了山中月亮的缺角“,“我”陪伴母親重游涪溪,

回顧母親生命中“上山勞作"被毒蛇咬過,被黃蜂叮過,被野狗追過”

“對山唱出心中的苦與寂寞"等艱難的時刻,更清晰地感知到母愛的

深沉與偉大。

【9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xué)生賞析文章語言特色的能力。

母親在山上“砍柴爬樹、撿茶籽、割牛草、找蕨根、摘野果、挖

草藥……那里似乎有無盡的寶藏“,母親靠山養(yǎng)育孩子。“山是母親的

命,也是孩子的養(yǎng)分”,表達對大山的歌頌,體現(xiàn)出自然是生命之源,

是生存之本。

“我知道,故鄉(xiāng)的山路就是被許多母親踩彎踩細的,再苦再累,

山里人同樣把平凡日子踩得順順溜溜”,陡峭艱難的山路被無數(shù)想“把

日子過甜"的母親、想為兒女“補充營養(yǎng)”的母親們的踩彎踩細了,

這句話表達對天下母親的歌頌,體現(xiàn)出苦難可以讓她們變得堅韌。

“父母是兒女眼里不變的山水;而在父母眼中,兒女便是整個世

界”,兒女眼里,父母對他們的供養(yǎng)與愛永遠不變;而在父母眼中,

愛兒女就是他們生活的全部。這句話表達了父母與兒女之間的深厚情

感,體現(xiàn)平凡中孕育著偉大。

二、古代詩文閱讀(29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韓宣子①有環(huán),其一在鄭商。宣子謁諸鄭伯,子產(chǎn)②弗與。曰:

“非官府之守器也,寡君不知。”子大叔、子羽謂子產(chǎn)曰:“韓子亦無

幾求,晉國亦未可以貳。晉國、韓子,不可偷也。若屬有讒人交斗其

間,以興其兇怒,悔之何及?吾子何愛于一環(huán),以取憎于大國也?盍

求而與之?"子產(chǎn)曰:"吾非偷晉而有二心,將終事之,是以弗與,忠

信故也。(公孫)僑聞君子非無賄之難,立而無令名之患;為國非不

能事大字小之難,無禮以定其位之患。夫大國之人,令于小國,而皆

獲其求,將何以給之?一共一否,為罪滋大。大國之求,無禮以斥之,

何庵之有?吾且為敝邑,則失位矣。若韓子奉命以使,而求玉焉,貪

淫甚矣,獨非罪乎?出一玉以起二罪,吾又失位,韓子成貪,將焉用

之?”

韓子買諸商人,既成賈矣。商人曰:“必告君大夫。"韓子請諸子

產(chǎn),曰:“昔起請夫環(huán),執(zhí)政弗義,弗敢復(fù)也。今買諸商人,商人日

'必以聞',敢以為請。”子產(chǎn)對曰:“昔我先君桓公與商人皆出自周

以艾殺此地斬之蓬蒿藜著而共處之世有盟誓以相信也。曰:'爾無我

叛,我無強賈。'恃此質(zhì)誓,故能相保以至于今。今吾子以好來辱,

而謂敝邑強奪商人,是教敝邑背盟誓也,毋乃不可乎!吾子得玉而失

諸侯,必不為也。若大國令而共無藝③,鄭,鄙邑也,亦弗為也。僑

若獻玉,不知所成,敢私布之。"韓子辭玉,曰:“(韓)起不敏,敢

求玉以徼二罪?敢辭之

(節(jié)選自《左傳?昭公十六年》,有刪改)

材料二

晉平公會諸侯于平丘,齊侯及盟。鄭子產(chǎn)爭貢賦之所承,曰:“昔

日天子班貢,輕重以列,列尊貢重,周之制也。卑而貢重者,甸服④

也。鄭,伯男也,而使從公侯之貢,懼弗給也,敢以為請。貢之無藝,

小國有闕,所以得罪也。諸侯修盟,存小國也。貢獻無極,亡可待也。

存亡之制,將在今矣。"自日中爭之,以至于昏,許之。既盟,子大

叔咎之曰:“諸侯若討,其可瀆乎?”子產(chǎn)曰:“國不競亦陵,何國之

為?"

(節(jié)選自《孔子家語?正論解》,有刪改)

【注】①韓宣子:姬姓,韓氏,名起,晉國執(zhí)政大臣,謚號宣,

史稱韓宣子。②子產(chǎn):鄭穆公之孫,世稱公孫僑,字子產(chǎn),鄭國執(zhí)政

大臣。③藝:限度,極限。④甸服:古制稱離王城方圓五百里的區(qū)域。

男服,甸服之外方圓五百里的區(qū)域。鄭國屬男服。

10.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

上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涂黑。

昔我先君A桓公與商B人皆出自周C以艾殺D此地E斬之F蓬蒿

藜著而共處之G世有盟誓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宣子謁諸鄭伯”與《桃花源記》“及郡下,謁太守,說如此

"中“謁”字的詞義相同。

B.“吾非偷晉而有二心"與《石壕吏》“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

矣"中“偷”字的詞義相同。

C.“為國非不能事大字小之難”與《種樹郭橐駝傳》“字而幼孩,

遂而雞豚"中“字”字的詞義不相同。

D.“子大叔咎之曰"與《出師表》“則責(zé)攸之、祎、允等之慢,

以彰其咎"中“咎"字詞義不相同。

12.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面對子大叔、子羽等人的擔憂,子產(chǎn)強調(diào)國家要樹立美名,

就需要依禮來確立鄭國在諸侯中的邦國地位。

B.子產(chǎn)從大小國之間關(guān)系、對先祖盟誓守信的角度,拒絕了晉

國執(zhí)政韓宣子從鄭國商人處購買玉環(huán)的要求。

C.子產(chǎn)認為根據(jù)周制,貢賦輕重應(yīng)與各諸侯國的地位尊卑、次

序先后相關(guān),鄭國不應(yīng)依照公侯的標準來供給。

D.子產(chǎn)修盟諸侯,以對大國貢賦沒有極限、小國難以滿足大國

要求的理由,使周天子同意提議,最終不辱使命。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吾子何愛于一環(huán),以取憎于大國也?

(2)國不競亦陵,何國之為?

14.弱國無外交,子產(chǎn)為何能夠說服超級大國的君臣,最終維護

了鄭國的尊嚴?請簡要概括。

【答案】10.CEG11.B12.D

13.(1)您為什么吝惜一個玉環(huán),因此從大國那里招來憎恨呢?

(2)國家(鄭國)不和別國競爭,也會遭到欺凌,(鄭國)哪里

還成其為國家呢?

14.①堅守原則,眼光長遠(或機智靈活)。②有禮有節(jié),不卑

不亢。③不畏強權(quán),據(jù)理力爭。

【解析】

【10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xué)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從前我們先君桓公和商人都是從周地遷移出來的,共同協(xié)

作來耕作這塊土地,除治荒草砍去草莽荒穢而一道居住在這里。世世

代代都有盟誓。

“我先君桓公與商人”是句子的主語,“出"謂語,“自周”是后

置狀語,中間不斷開,“周"后C處斷開;

“以艾殺此地“,"艾殺"意思是斬割、芟除,是句子的謂語,“此

地”是賓語,后面E處斷開;

“而"字連接“斬之蓬蒿藜著”和“共處之”,中間不斷開,“處

之”是“處于之"的省略,后面G處斷開。

故在CEG處斷句。

【1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xué)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xiàn)象的理解能力。

A.正確。均為拜謁、拜見的意思。句意:韓宣子拜見鄭定公。/

他到了郡城武陵,就去拜見太守,說了自己的這番經(jīng)歷。

B.錯誤。輕視。/茍且。句意:我并不是輕視晉國而對它有二心。

/活著的人茍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遠不會復(fù)生了。

C.正確。安撫。/撫養(yǎng)、養(yǎng)育。句意:治理國家不是憂慮能否侍

奉大國安撫小國。/養(yǎng)育好你們的孩子,喂養(yǎng)好你們的家禽牲畜。

D.正確。動詞,責(zé)備、指責(zé)。/名詞,過錯。句意:子大叔責(zé)備

子產(chǎn)說。/就責(zé)罰郭攸之、費祎、董允等人的怠慢,來揭示他們的過

失。

故選B。

【1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

D.“周天子同意提議”表述不正確。原文是“晉平公會諸侯于平

丘,齊侯及盟。鄭子產(chǎn)爭貢賦之所承",可見晉平公主盟,鄭國執(zhí)政

子產(chǎn)據(jù)理力爭。

故選D。

【13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愛”,吝惜;“取憎”,招致憎恨。

(2)“陵”,通“凌”,遭到欺凌,被欺凌;“國”,名詞作動詞,

成為國家;“何……為",哪里(怎么、難道)……呢。

【14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xué)生篩選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由材料一“韓宣子有環(huán),其一在鄭商。宣子謁諸鄭伯,子產(chǎn)弗

與。曰:'非官府之守器也,寡君不知。'“,當子大叔等人責(zé)備他時,

他說“吾非偷晉而有二心,將終事之,是以弗與,忠信故也……出一

玉以起二罪,吾又失位,韓子成貪,將焉用之?";韓宣子向商人購

買玉環(huán),然后告訴了子產(chǎn),子產(chǎn)說“昔我先君桓公與商人皆出自周……

僑若獻玉,不知所成,敢私布之“。從中可以看出他堅守原則,眼光

長遠(或機智靈活)。

②材料一中子產(chǎn)向韓宣子解釋為何不給他玉環(huán)時,先說“昔我先

君桓公與商人皆出自周……曰:'爾無我叛,我無強賈。'恃此質(zhì)誓,

故能相保以至于今”,說明當初兩國有誓言;然后說“今吾子以好來

辱,而謂敝邑強奪商人,是教敝邑背盟誓也,毋乃不可乎!吾子得玉

而失諸侯,必不為也”,指責(zé)韓宣子讓鄭國搶奪商人的東西,背叛誓

言,明確表明這樣做不行;接著說“若大國令而共無藝,鄭,鄙邑也,

亦弗為也。僑若獻玉,不知所成,敢私布之“,如果韓宣子的要求不

符合道義和原則,鄭國絕對不會答應(yīng)。由此可見子產(chǎn)有禮有節(jié),不卑

不亢。

③材料二中子產(chǎn)面對晉平公,依然敢于據(jù)理力爭“貢賦之所承”,

一番話也是有理有據(jù),“自日中爭之,以至于昏,許之”,終于迫使晉

平公答應(yīng)了他的要求,為鄭國爭取了利益。由此可見子產(chǎn)不畏強權(quán),

據(jù)理力爭。

參考譯文:

材料一

韓宣子有一對玉環(huán),其中另一只在鄭國商人手里。韓宣子拜見鄭

定公(請求得到那只玉環(huán)),子產(chǎn)不同意給。說:“(這)不是國家府

庫中保存的器物,我們國君不知道?!弊哟笫?、子羽對子產(chǎn)說:“韓宣

子也沒有太多的要求,(我們)對晉國也不能懷有貳心。(我們對)晉

國、韓宣子,都是不能輕視的。如果恰好有說壞話的人在兩國之間挑

撥離間,從而激起晉國、韓宣子的兇心怒氣,(我們對此事)后悔還

來得及嗎?您為什么吝惜一個玉環(huán),因此從大國那里招來憎恨呢?為

什么不找來給他呢?"子產(chǎn)說:“我并不是輕視晉國而對它有二心,而

是要一直侍奉它,因此不給他(玉環(huán)),是對晉國忠誠信實的緣故。

我聽說君子不是憂慮沒有財物,而是擔心身居官位卻沒有美好的名聲;

治理國家不是憂慮能否侍奉大國安撫小國,而是憂慮能否按照禮儀來

維護國家的地位。那些(掌管)大國的人,(如果隨意)對小國下達

命令,就都能得到他們所要求的東西,那(小國)將拿什么來滿足他

們的一切要求?有時供給了,有時又拒絕供給,所得的罪過更大。對

大國的(無理)要求,如果(我們)不依禮來駁斥,他們有什么滿足

的?我們假若將來成為(晉國的)偏遠城邑,那就失去了作為一個國

家的地位。如果韓宣子奉命出使(鄭國),卻來求取玉環(huán),他的貪婪

就太過分了,這難道不是罪過嗎?拿出一只玉環(huán)而構(gòu)成兩種罪過,使

我們國家失去諸侯國的地位,使韓宣子成為貪婪的人,怎么能采取這

種做法呢?”

韓宣子向商人購買玉環(huán),已經(jīng)做成了交易。商人說:“一定要告

訴君大夫。"韓宣子向子產(chǎn)請求,說:“不久前我請求得到那只玉環(huán),

執(zhí)政認為不符合道義,我就沒有敢再請求了?,F(xiàn)在(我)從商人那里

買到了,商人說‘一定要讓你知道這件事',謹以此作為請求。”子產(chǎn)

回答說:“從前我們先君桓公和商人都是從周地遷移出來的,共同協(xié)

作來耕作這塊土地,除治荒草砍去草莽荒穢而一道居住在這里。世世

代代都有盟誓,以此互相信賴。說:'你不背叛我,我不強行買你的

東西。'依靠這個有信用的盟誓,所以能互相支持直到今天?,F(xiàn)在您

為著兩國的友好關(guān)系來到敝邑,卻叫本國強奪商人的東西,這是教本

國背棄盟誓,恐怕不可以吧!您得到玉環(huán)卻失去諸侯,是一定不會這

樣做的。如果大國(晉國)發(fā)布命令并且要求我國供給的東西沒有極

限,我們鄭國雖是邊遠小國,也是不會答應(yīng)的。如果我把玉環(huán)獻給您,

不知道要達成什么目的,所以冒昧地私下把這些苦衷告訴您(謹敢私

下告訴您)。"韓宣子退回玉環(huán),說:“我韓起雖然不聰明,豈敢為得

到一枚玉環(huán)而招致兩項罪過?謹請退還它?!?/p>

材料二

晉平公在平丘與諸侯國會盟,齊侯參與會盟。鄭國子產(chǎn)為進貢物

品的輕重次序而諫逢,說:“從前天子確定進貢物品,其輕重是根據(jù)

地位次序排列的。地位尊貴,貢賦就重,這是周朝的制度。地位低下

而貢賦重的,這是距天子附近的小國(王畿之地)。鄭為伯爵,在男

服,如果讓鄭國按照公侯的貢賦標準,擔心不能足數(shù)供應(yīng),謹敢以此

作為請求。貢賦沒有個限度,小國(進貢)有所缺少,這就是獲罪的

原因。諸侯修訂盟約,這是為了使小國得以保存。貢賦沒有限制,滅

亡的日子會馬上到來。決定存亡的規(guī)定,就在今日了。"從中午開始

爭論,直到晚上,晉人同意了。結(jié)盟以后,子大叔責(zé)備子產(chǎn)說:“諸

侯如果來討伐(鄭國),(我們)哪里能夠輕易地對付(他們)呢?”

子產(chǎn)說:“國家(鄭國)不和別國競爭,也會遭到欺凌,(鄭國)哪里

還成其為國家呢?"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明詩,完成下面小題。

次韻陸僉憲元日喜晴①

王守仁

城里夕陽城外雪,相將十里異陰晴。

也知②造物曾何意?底是③人心苦未平!

柏府④樓臺銜倒影,茅茨松竹瀉寒聲。

布衾莫謾愁僵臥,積素⑤還多達曙明。

【注】①寫作此詩時,王守仁正生活于貴州山區(qū)。②也知:誰知。

③底是:終是,實在是。④柏府:御史府,陸僉憲正擔任僉都御史。

⑤積素:積雪。

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城里和城外有十里的距離,相距并不遙遠,卻一個是夕陽晚

照,一個是白雪皚皚。

B.詩人詢問有誰知道造物主是何心意,表面是質(zhì)疑造物主,實

際詩人自有答案。

C.頸聯(lián)采用對照寫法,御史府上的樓臺倒映水面,詩人的茅屋

周圍高松翠竹流瀉寒意。

D.詩人擁布衾而眠,其心境與杜甫詩《茅屋秋風(fēng)所破歌》中“布

衾多年冷似鐵”相似。

16.本詩蘊含了作者豐富的思想感情,請結(jié)合詩句簡要分析。

【答案】15.D16.①對兩地風(fēng)景差異的驚異。城里是夕陽

晚照,城外是白雪皚皚,陰晴迥異的天氣使詩人感到驚奇。②不慕名

利、安貧樂道的恬淡心境。詩人不羨慕御史臺的樓臺,在茅屋中感受

寒意也不覺痛苦。③對美好明天的期待。詩人雖然處在寒冷的境況中,

但相信明天會更加美好。

【解析】

【15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詩歌內(nèi)容,賞析詩歌語言、手法的能力。

D.“其心境與杜甫詩《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中'布衾多年冷似鐵'

相似"錯。"布衾莫謾愁僵臥,積素還多達曙明”意思是有布被不要擔

心睡覺凍僵,雖然積雪還多,但能夠安穩(wěn)睡到天亮;而“布衾多年冷

似鐵”中的“布衾”給詩人以寒冷之感,杜甫的心境是凄苦的。

故選D。

【16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xué)生鑒賞詩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對兩地風(fēng)景差異的驚異。“城里夕陽城外雪,相將十里異陰晴"

城里有夕陽而城外卻下雪,相距十里天氣竟不一樣。寫出了貴州山區(qū)

復(fù)雜的氣候現(xiàn)象,陰晴迥異的天氣使詩人感到驚奇。

②不慕名利、安貧樂道的恬淡心境?!鞍馗畼桥_銜倒影,茅茨松

竹瀉寒聲”御史府的樓臺倒影在水中,茅屋松竹流瀉出寒冷的信息。

“布衾莫謾愁僵臥"有布被不要擔心睡覺凍僵,表明詩人不羨慕御史

臺的樓臺,在茅屋中感受寒意也不覺痛苦。

③對美好明天的期待。“布衾莫謾愁僵臥,積素還多達曙明”有

布被不要擔心睡覺凍僵,多一點耐心總會等到天明。詩人雖然處在寒

冷的境況中,但相信明天會更加美好。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蘇軾寫文章善于繪聲,《石鐘山記》中“"一句描

寫轟鳴不止的聲音,足以令船夫驚恐;《赤壁賦》中所描寫的幽咽不

絕的洞簫聲,既能“",亦能使獨坐孤舟的寡婦聽而落淚。

(2)小明在寫作以保家衛(wèi)國為主題的征文時,引用陸游《書憤》

中“,"兩句,描繪壯懷激烈的戰(zhàn)斗場面,抒發(fā)

克敵制勝的豪邁之情。

(3)張孝祥《念奴嬌?過洞庭》中的“,”

兩句,寫詞人于蕭條與冷落中,仍泛舟于浩渺的洞庭之上,心神不動,

氣魄不減。

【答案】①.噌眩如鐘鼓不絕②.舞幽壑之潛蛟③.

樓船夜雪瓜洲渡④.鐵馬秋風(fēng)大散關(guān)⑤.短發(fā)蕭騷襟袖冷

⑥.穩(wěn)泛滄浪空闊

【解析】

【詳解】本題考查學(xué)生默寫常見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錯字詞:噌眩、幽壑、瓜洲渡、蕭騷、襟。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一)語言文字運用I(本題共3小題,10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她站住了,那琴聲是從備齋里傳出來的,徐緩、輕柔的繞過那白

雪中的雕梁畫棟,在雪中的清冷的空氣里,A飄過來,向她

飄過來,琴弓在舒展,絲弦在震顫,扣人心扉的節(jié)奏和旋律,如泣,

如訴,如夢,如詩,從容不迫地講述著東方一個古老的、生死不渝的

故事①她的心被俘虜了,B地走過去,走過去,怕踩動腳下

的雪,發(fā)出一絲雜音,破壞了那純凈如水的韻律。②她又停下來,她

不忍心去叩響那小小書齋的門,去打斷那寧靜的世界中的天籟之

音……她從備齋前走開了,③踏著被白雪覆蓋的小橋,沿著粉雕玉琢

的石階,走上湖心小島,站在小亭的檐下,靜靜地聽著,琴聲在她耳

畔回旋,回旋……

雪花C地飄落,岸邊的博雅塔,水中的石舫,都披上了一身

輕柔的白紗。垂柳,國槐,銀杏,紅楓,樹葉都早已落盡了,如今被

白雪掛滿了枝頭④……潔白的燕園,潔白的未名湖,潔白的小島,漫

天飛雪中,佇立著一個少女的身影……

18.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shù)寞B詞,三處疊詞不能相同。

19.對文學(xué)作品來說,省略號的使用有時很有表現(xiàn)力。文中五個

段落都以省略號結(jié)尾,請分析第一處和最后一處省略號各有怎樣的表

現(xiàn)力。

20.“忽如一夜東風(fēng)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這兩句古詩出現(xiàn)的位

置,最恰當?shù)氖牵ǎ?/p>

A.①處B.②處C.③處D.④處

【答案】18.A慢慢B輕輕C靜靜

19.①第一處的省略號用來標示聲音的延續(xù),突出了琴聲悠揚,

持續(xù)不斷,使得“她”的心被俘虜,如癡如醉,沉浸其中。②最后一

處的省略號用來標示余意未盡,著意描繪燕園的銀裝素裹和少女的悄

然佇立,有著“言有盡意無窮"的文學(xué)感染力。20.D

【解析】

【18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xué)生正確使用詞語(包括熟語)的能力。

A處,根據(jù)空后句“飄過來,向她飄過來”可知,這里是指雪花

緩慢地向她飄過來,故可填“慢慢"。慢慢:指動作或進程緩慢,不

是迅速或急促的。

B處,根據(jù)空后句“走過去,走過去,怕踩動腳下的雪,發(fā)出一

絲雜音,破壞了那純凈如水的韻律”可知,她怕破壞了這美景,走的

非常小心,故可填"輕輕"。輕輕:動作細小、小心。

C處,根據(jù)空后句“岸邊的博雅塔,水中的石舫,都披上了一身

輕柔的白紗”可知,這里指雪落得很安靜,故可填“靜靜”。靜靜:

指很安靜,不受外界干擾。

【19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xué)生正確使用標點符號及分析標點符號的表現(xiàn)力的能

力。

第一處,根據(jù)原文“琴弓在舒展,絲弦在震顫,扣人心扉的節(jié)奏

和旋律,如泣,如訴,如夢,如詩,從容不迫地講述著東方一個古老

的、生死不渝的故事”可知,這里對琴聲的描寫還在繼續(xù),這里的省

略號用來標示聲音的延續(xù),”扣人心扉的節(jié)奏和旋律,如泣,如訴,

如夢,如詩"突出了琴聲悠揚,持續(xù)不斷,根據(jù)原文“她的心被俘虜

了”可知,這延續(xù)的、悠揚的琴聲使得“她"的心被俘虜,使她如癡

如醉,沉浸在美妙的琴聲中。

最后一處,根據(jù)原文“潔白的燕園,潔白的未名湖,潔白的小島,

漫天飛雪中,佇立著一個少女的身影”可知,這里對雪中的景物的描

寫并沒有寫完,這里的省略號用來標示余意未盡,連用桑“潔白"著

意描繪了燕園的銀裝素裹和,最后一句對少女的描寫是突出少女的悄

然佇立,有著“言有盡意無窮”的文學(xué)感染力。

【20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xué)生語言表達之語句復(fù)位的能力。

這兩句詩的意思是忽然間宛如一夜春風(fēng)吹來,好像是千樹萬樹梨

花盛開。這是寫掛在枝頭的積雪,在詩人的眼中就像一夜盛開的梨花,

似乎是美麗的春天突然到來了一樣。根據(jù)詩句的意思可知這兩句詩應(yīng)

用來描寫樹上的積雪,原文第④處“垂柳,國槐,銀杏,紅楓,樹葉

都早已落盡了,如今被白雪掛滿了枝頭"是對樹木枝頭的雪的描寫,

所以詩句應(yīng)放在④處。

故選D。

(二)語言文字運用II(本題共2小題,10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①,這是我方的觀點,理由如下:

第一,從本體論上看,過程指事情進行或事物發(fā)展所經(jīng)過的程序,

它包括起因、經(jīng)過和結(jié)果,也就是說,②,難

道我們能見小忘大,以偏舍全嗎?祥林嫂置身封閉保守的魯鎮(zhèn),飽經(jīng)

磨難和壓迫,雖“捐門檻”來救贖自己而不得,最終慘死于祝福之夜,

如果我們讀這篇小說只關(guān)注祥林嫂“死"的結(jié)果而漠視事件發(fā)展過程,

那就“竹籃打水一場空”,什么深意也讀不到了。

第二,從邏輯上看,凡事有過程才會有結(jié)果,天道酬勤,做好過

程,結(jié)果必然不會令人失望。司馬光寫《資治通鑒》用了19年,班

固寫《漢書》花了20余年時間,曹雪芹著述《紅樓夢》耗費畢生精

力……如此等等,十年辛苦不尋常,字字讀來皆是血,坐不得冷板凳,

下不了真功夫,③,只會“欲速則不達,見小

利則大事不成"。

第三,從時空上看,結(jié)果往往只在一瞬間,而過程則往往需要數(shù)

日經(jīng)年的漫長磨礪和廣漠空間的輾轉(zhuǎn)騰挪,我們怎可因為一時的結(jié)果

而漠視甚至否定廣大時空的奮斗過程呢?陳勝、吳廣雖然失敗了,但

他們揭竿而起的一生不精彩嗎?李杜一生才華橫溢,滿腔抱負,最終

卻困頓飄零,我們難道會因為他們結(jié)局不佳就不記得他們一生的孜孜

以求嗎?

21.請在文中畫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

貫,內(nèi)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0個字。

22.請指出一辯第二個理由的邏輯謬誤。

【答案】21過程比結(jié)果更重要;

結(jié)果只是過程的一部分;

一味追求最后的結(jié)果。22.強加因果一一做好過程未必會取

得不令人失望的結(jié)果;

以偏概全一一天道酬勤,這只是做好過程的表現(xiàn)之一,做到“勤”

不等同于做好過程。

【解析】

【2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xué)生語言表達之情境補寫的能力。

①結(jié)合“如果我們讀這篇小說只關(guān)注祥林嫂'死'的結(jié)果而漠視

事件發(fā)展過程,那就‘竹籃打水一場空',什么深意也讀不到了"可知,

觀點是:過程比結(jié)果更重要。

②結(jié)合“過程指事情進行或事物發(fā)展所經(jīng)過的程序,它包括起因、

經(jīng)過和結(jié)果”及“難道我們能見小忘大,以偏舍全嗎"的語境可知,

作者認為“結(jié)果”是小、偏,而“過程"為大、全,故此處可填:結(jié)

果只是過程的一部分。

③"只會'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是對于前文舍過

程求結(jié)果的錯誤做法的后果分析,故此處可填:一味追求最后的結(jié)果。

【2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xué)生邏輯推理的能力。

“做好過程,結(jié)果必然不會令人失望"這句話的邏輯漏洞是強加

因果,“過程”與“結(jié)果"之間應(yīng)是條件關(guān)系,兩者之間的邏輯關(guān)系可

以這樣理解一一有“過程”才有“結(jié)果"。但其中“做好過程”并非

產(chǎn)生“必然不會令人失望的結(jié)果"的唯一條件,而是還有著其它的條

件,“做好過程”只是其中的一個條件。

“天道酬勤,做好過程,結(jié)果必然不會令人失望"一句中,“過程”

與“結(jié)果”之間應(yīng)是條件關(guān)系,天道酬勤,確實強調(diào)了勤奮的重要性,

但這并不意味著取得好的結(jié)果只有“勤奮”這一個條件,勤奮只是得

到好結(jié)果的一個方面,得到好結(jié)果還有其他許多因素,不能將其視為

取得好結(jié)果的唯一條件,這一說法是以偏概全。

四、作文(60分)

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滲透原指某種事物或勢力逐漸進入其他方面。微量元素滲進鋼鐵

煉就百煉鋼,春水滲進大地促發(fā)萬物滋長,時光滲進成長成就一段生

命,文化滲進制度形成一種社會形態(tài),“隨風(fēng)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諸如此類。

請以“滲透”為話題,結(jié)合時代與生活,寫一篇文章,談?wù)勀愕?/p>

感悟與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不限文體(詩歌除外),自擬標題;

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文化滲透激揚文明交流,中華文明堅守獨特魅力

文化滲透,如洪流般席卷全球,與各國文化根基激揚出交流與融

合的火花。在這股洪流中,中華文明作為千年古國的文化瑰寶,既展

現(xiàn)了海納百川的包容姿態(tài),又堅守著自身獨特的文化魅力。

無可否認,文化滲透為中華文明注入了新的活力。西方的流行音

樂、電影、時尚等文化產(chǎn)品涌入中國,不僅豐富了中華文明的內(nèi)涵,

也為其帶來了更廣闊的發(fā)展空間。

然而,文化滲透亦是一把雙刃劍。強勢文化的沖擊,如同狂風(fēng)般

試圖席卷中華文明的根基。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文化同質(zhì)化的問題

日益嚴重,中華文明的獨特性在逐漸消失。更為嚴重的是,一些不良

的外來文化元素,如同蛀蟲,悄然侵蝕著中華文明的價值觀,引發(fā)社

會道德和倫理的混亂。

面對這些挑戰(zhàn),中華文明并未屈服。它如同磐石般堅定,堅守著

自己的文化根基。在應(yīng)對文化滲透的過程中,中華文明展現(xiàn)出了強大

的生命力。它通過自身的文化底蘊和核心價值觀,對外來文化進行篩

選和整合。在吸收外來文化優(yōu)秀元素的同時,也堅決抵制了不良文化

的影響。近年來中國動漫產(chǎn)業(yè)的崛起便是一個生動的例證。在吸收日

本、美國等動漫大國優(yōu)秀元素的基礎(chǔ)上,中國動漫創(chuàng)作者們深入挖掘

傳統(tǒng)文化資源,創(chuàng)作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國特色和時代精神的優(yōu)秀作品。

這些作品不僅在國內(nèi)贏得了廣泛贊譽,也在國際市場上獲得了認可。

更為可貴的是,中華文明在堅守自身特色的同時,也在積極地進

行自我更新和變革。它如同一條奔騰不息的河流,不斷吸收新的文化

元素和思維方式,以適應(yīng)全球化時代的需要。這種自我更新和變革,

不僅讓中華文明煥發(fā)出新的生機與活力,也為其在全球舞臺上贏得了

更多的尊重和認可。

在應(yīng)對文化滲透的過程中,中華文明還加強了與其他文明的交流

與對話。通過舉辦文化節(jié)、文化展覽等活動,中華文明與其他文明之

間建立了更加緊密的聯(lián)系,促進了不同文明之間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文化滲透與中華文明之間的互動與堅守,既是一場深刻的較量,

也是一場精彩的對話。在這場較量與對話中,中華文明既展現(xiàn)了其強

大的包容性,也堅守了其獨特的文化魅力。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中華

文明將繼續(xù)保持開放的心態(tài),積極吸收外來文化的優(yōu)秀元素;同時,

也將堅定守護自身的核心價值觀和文化特色,以實現(xiàn)自我更新和發(fā)展。

唯有如此,中華文明才能在全球化的舞臺上綻放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為世界文化的多樣性貢獻獨特的魅力。

【解析】

【詳解】本題考查學(xué)生的寫作能力。

審題:

本題是一道話題作文題。

材料首先就“滲透”概念進行了解析:滲透在物理概念上,指水

分子由高水分子區(qū)域(即低濃度溶液)滲入低水分子區(qū)域(即高濃度

溶液)的擴散現(xiàn)象。“微量元素滲進鋼鐵煉就百煉鋼”一句與此對應(yīng)。

在社會層面,指“某種事物或勢力逐漸進入其他方面“,能很好地引

發(fā)思考與聯(lián)想。

“春水滲進大地促發(fā)萬物滋長”引導(dǎo)學(xué)生思考自然界中的“滲透

"現(xiàn)象。"時光滲進成長成就一段生命”引導(dǎo)學(xué)生思考"思考"成長”

等話題,思考有什么東西滲透到自己身上,引領(lǐng)、啟發(fā)、指導(dǎo)自己成

長。比如某種思想滲進心靈成就靈透心性,比如某種道理想通透后,

引領(lǐng)自己成熟、了悟,從量變到質(zhì)變,甚至頓悟。“文化滲進制度形

成一種社會形態(tài)”,比如“西學(xué)東漸”,比如“傳統(tǒng)文化與民族自信”,

比如先賢英烈的思想、功績在當今生活中的“滲透”。比如某種哲學(xué)

思考在生活中的“滲透”,比如自己某種思考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

“隨風(fēng)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一句,引用杜甫《春夜喜雨》詩句,照

應(yīng)“滲透"在物理層面的現(xiàn)象,啟發(fā)學(xué)生思考對因“滲透”而起的演

變的思考,體會規(guī)律,闡發(fā)聯(lián)想。

要求以“滲透"為話題,結(jié)合時代與生活寫作。寫作時,如以“滲

透之力:時代變遷的隱形推手”為題目,開篇點題,明確論述主題。

主體分別從科技、文化、教育三個角度展開論述。在論證過程中,注

重分析“滲透"現(xiàn)象的特點和規(guī)律,揭示其積極作用和價值。結(jié)尾總

結(jié),強調(diào)“滲透”在時代變遷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呼吁人們更加關(guān)

注和理解“滲透"現(xiàn)象。

立意:

1.滲入融合,心性通透。

2.“滲入”和“透出"的智慧。

3.慢生活之“潤物細無聲二

4.心與心的滲透。濟寧市第一中學(xué)2023-2024學(xué)年高三下學(xué)期4

月定時檢測語文試題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

(一)現(xiàn)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①偶然讀到白居易的《暮江吟》,竟被一句“可憐九月初三夜"

感動到了,說不出什么原因,只覺得觸碰到了中國文人特有的藝術(shù)“自

留地”的邊緣。

②九月初三,不是節(jié)日,不是節(jié)氣,似乎也不是什么特別的日子。

這個日子在白居易的詩里,似乎處于被忽視的位置一一人們想象著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的景致,回味著“露似珍珠月

似弓”的靈動,甚至琢磨著"可憐"二字里透露出的愛憐、珍惜之情,

至于“九月初三夜“,無足輕重的日子罷了,誰會在意它呢?它偏偏

幾乎占據(jù)了整一行詩,以看似“無意義"的狀態(tài)構(gòu)成了一首七絕的四

分之一。如果說《暮江吟》是一幅畫,那么“九月初三夜”就是這幅

畫的留白,一片“無意義"的空白,為天地之間的山水留出了可供呼

吸的空氣,這種空白,就是物質(zhì)與精神流動的空間,也是中國文人呼

吸藝術(shù)氣息的一片安靜之地。

③詩需要意猶未盡,畫也需要余味無窮,而文字和筆墨未曾觸及

的地方,就是留白。留白作為一種藝術(shù)表現(xiàn)形式,是滲透在傳統(tǒng)中國

文人的日常生活和審美中的。鏤空的花窗、鏤空的回廊,連太湖石也

一定要以瘦、漏、皺、透為美,在石頭的空隙間感受光線和空氣的流

動。這是一種延續(xù)性的美,它讓人的感官跳出了客觀事物的束縛,進

入了精神世界,進入了情感世界。留白,留下的是想象,而美,一旦

進入想象的空間,就有了無限可能。

④我相信古人對于時空的概念必有他們獨到的理解,遠近高低,

既是詩歌,也是繪畫和書法??葱煳嫉膶懸饣B,仿佛在看飄零的人

生一一墨葡萄在風(fēng)中狂舞。風(fēng)在哪里?風(fēng)在留白處,這些飄忽不定的

風(fēng),在葡萄的反襯下躍然于觀者眼前。再看米芾、張旭的狂草,鋒利

的狼毫將怪誕狂妄鋪陳開來,筆斷意連,無墨之筆反倒更加變幻莫測,

扣人心弦。

⑤中國的文人自古就生活在矛盾之中,他們渴望坐看南山、采菊

飲酒,過著與世無爭的日子,但又舍不得“貨與帝王家”帶來的榮耀,

他們讀書、求學(xué),滿腹經(jīng)綸只求考取一個功名。功名是什么?功名與

理想無關(guān),與詩無關(guān),與人的存在價值無關(guān),可它偏偏攫住了無數(shù)人

的胳膊,讓人掙扎不得。迫于生計,文人在他們的人生畫卷上描繪了

太多尋常人眼中“有意義”的圖像,可越是如此,他們就越需要一些

留白了,越需要在一些“無意義”的藝術(shù)形式里呼吸真性情的空氣。

于是九月初三的夜晚就成了永恒的藝術(shù),成了無窮的遐想和懷念。

⑥將留白藝術(shù)發(fā)揮到極致的當屬倪瓚。倪瓚的留白是為水域和天

空準備的,他用寥寥數(shù)筆勾勒出山的輪廓,然后留下一片干干凈凈的

白色,幾乎不事墨色一一將觀者帶進倪瓚的美學(xué)空間的,不是山,恰

是水天處的空白。在倪瓚筆下,山只是陪襯,水和天才是主體,虛實

和主次的關(guān)系在倪瓚的空間維度里發(fā)生了巨大反轉(zhuǎn)。所以《漁莊秋霽

圖》也好,《秋亭嘉樹圖》也罷,倪瓚筆下的山水總透著點點寒意,

大片的留白給即將南下的冷空氣騰出了呼嘯而過的空間一一涼意在

呼吸間浸透肺腑,最終化作無限的寂寞。這樣的意境,明代張岱在隨

筆《湖心亭看雪》中也有相似的表現(xiàn):“霧淞沆揚,天與云,山與水,

上下一白,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

已。"這是文學(xué)領(lǐng)域虛實和主次關(guān)系的反差,同樣通過視覺上的留白

手法來實現(xiàn),不同的是,倪瓚的留白更為干凈和徹底,他的畫面是無

人之境,是無我之境一一他不是畫中風(fēng)景的參與者,甚至連旁觀者的

身份都不需要。

⑦倪瓚和趙孟)演、黃公望、王蒙并稱為“元四家”,他們在創(chuàng)作

上講究空隙和蒼潤之美,明朗通透的枯筆山水宣告了文人畫標準畫風(fēng)

的形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