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張家口市蔚縣一中2025屆高考臨考沖刺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1頁
河北省張家口市蔚縣一中2025屆高考臨考沖刺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2頁
河北省張家口市蔚縣一中2025屆高考臨考沖刺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3頁
河北省張家口市蔚縣一中2025屆高考臨考沖刺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4頁
河北省張家口市蔚縣一中2025屆高考臨考沖刺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屆高考歷史模擬試卷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碼填寫清楚,將條形碼準確粘貼在條形碼區(qū)域內。2.答題時請按要求用筆。3.請按照題號順序在答題卡各題目的答題區(qū)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qū)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草稿紙、試卷上答題無效。4.作圖可先使用鉛筆畫出,確定后必須用黑色字跡的簽字筆描黑。5.保持卡面清潔,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皺,不準使用涂改液、修正帶、刮紙刀。一.選擇題(12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1930~1934年,國內主要農作物年收成大約相當于十足年份的60%左右,上海農產品價格指數在此期間下降28%(1930年=100),其中谷類價格下降38%,豆類下降40%,紡織原料類下降1.5%。導致這一狀況的主要原因是A.國內政局持續(xù)動蕩 B.民族工業(yè)的發(fā)展受挫C.世界經濟危機影響 D.國民政府推行統(tǒng)制政策2.金碚在《大國筋骨》中說:“如果從1992年正式明確走向市場經濟道路算起,那么,僅僅經過了短短的5年時間,中國就基本上消除了件隨計劃經濟30年的普遍‘短缺’現象,越來越多的產品從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甚至出現了生產過剩以及市場需求約束經濟增長這種典型的市場經濟現象?!边@表明傳統(tǒng)的計劃經濟體制A.已經徹底退出歷史舞臺 B.沒有發(fā)揮任何積極作用C.制約了經濟的快速增長 D.與市場經濟體制并行不悖3.如圖為成都市郊漢墓畫像磚上的《收獲圖》,此圖可以說明當時A.農業(yè)生產技術世界領先 B.農業(yè)工具運用較為充分C.小農經濟形態(tài)趨于成熟 D.成都平原成為農業(yè)中心4.“(辛亥)革命的不徹底,遷就妥協(xié),使大盜竊國,軍閥攘權……革命無統(tǒng)治之威,人民乏制裁之力,再看那舊染污俗,絲毫未能觸及?!睘榇耍?0世紀前期先進的中國人主張A.進行二次革命 B.實行“實業(yè)救國”C.改造文化心理 D.實施預備立憲5.《三國演義》中塑造了以關羽為代表的許多的忠義英雄形象。就忠義思想看,其來源應該包括①春秋孔子的主張②西漢董仲舒的學說③宋明時期的程朱理學④明清之際的反專制思想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6.據如圖可知A.農村經濟體制失去活力 B.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發(fā)展迅速C.經濟體制改革成效顯著 D.城鄉(xiāng)差距不斷擴大7.1934年10月,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后,奉命留在南方八省的部分紅軍和游擊隊,在項英、陳毅等的領導下,充分依靠人民群眾,開展了艱苦卓絕的三年游擊戰(zhàn)爭。下列關于南方三年游擊戰(zhàn)爭對中國革命的歷史作用,說法正確的是A.支援了其他革命根據地的游擊戰(zhàn)B.擴大了革命根據地C.在戰(zhàn)略上策應了主力紅軍的長征D.保存了原中央蘇區(qū)8.鴉片戰(zhàn)爭后不久,資本主義各國就開始在中國設立銀行。1845年英國首先在上海設立東方銀行。1889年德國設立德華銀行,1893年日本設立橫濱正金銀行。這些銀行的設立意在A.加強對中國的商品輸出 B.操縱中國的財政金融C.壓制中國民族工業(yè)發(fā)展 D.轉嫁本國的經濟危機9.宋代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經濟文化最繁榮的時代。觀察如圖,下列項中的經濟文化現象與圖中地點對應正確的①地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②地名窯以其產品的質量聞名天下③地棉花種植和棉紡織技術已經推廣④地為朱熹、陸九淵講學之地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④ D.③④10.這部憲法是在一片冷漠中通過的,議員們既無熱情,又無掌聲。在溫和的君主派眼里,這是他們無可奈何地接受的共和國,是“較小的壞事”;而在溫和共和派眼里,這是一個與其設想的憲政計劃想去甚遠的“妥協(xié)的共和國”,它還需要大力改造。下列表述屬于這部憲法且論述正確的是A.把五個黑人折合為三個人來計算,打上了種族歧視的烙印B.規(guī)定議會采用兩院制,眾議院有權否定參議院通過的法律C.規(guī)定議會由聯(lián)邦議會和帝國議會兩部分組成D.總統(tǒng)有權任命文武官員、締結條約、實行大涉等11.下表為江南25個市鎮(zhèn)373座橋梁建造情況統(tǒng)計簡表(單位:座)時期宋代元代明初明中后期清前期清中期數量102727993059注官建與民建的總比例是1:12如表中呈現的變化反映了A.宋代商品經濟落后 B.民間建橋技術更高 C.政府財稅收入下降 D.商貿販運逐漸發(fā)達12.1955年,蘇聯(lián)《外國文學》發(fā)表了美國作家厄斯金考德威爾的小說《男人群》,其內容包括美國企業(yè)的無賴行徑、黑人的貧困與自暴自棄。蘇聯(lián)此舉的主要目的是A.揭露黑奴制度的罪惡歷史 B.借助文化交流宣揚和平共處C.服務國內改革的實際需要 D.在美蘇對抗中占據輿論優(yōu)勢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52分)13.(3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國古代食品安全治理理念起源早.《禮記》規(guī)定,“禽獸魚鱉不中殺,不粥于市”。隨著商業(yè)發(fā)展,食品安全問題逐漸地突顯出來。到了漢代,政府作為食品安全治理的主要力量開始登上歷史舞臺漢律規(guī)定,“諸食脯肉,脯肉毒殺、傷、病人者,與盜同法”。唐代是食品安全管理關鍵期:與食品安全法規(guī)建設的同時,唐朝在宮廷中設置尚食局和太官署,專門負責掌管膳食安全,同時在民間設立行會進行管理,行會的管理納入到官員考核范疇。在此期間藥食同源理念得到較大發(fā)展,并涌現出一批藥學著作。例如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北宋對食品安全的治理達到了歷史新高度,對違法亂紀者實行“重刑”。清朝法律在食品安全監(jiān)管上從對人的處罰轉移到問題食品上,并執(zhí)行嚴格的食品安全抽檢制度?!幾在w向豪等《中國食品安全治理理念的歷史追溯與反思》材料二19世紀前期,隨著工業(yè)革命的開展,食品安全問題日漸突出。19世紀中期,《柳葉刀》雜志對食品質量衛(wèi)生調查報告,引起英國輿論界的空前支持和響應。在此情況下,英國成立專門委員會調查摻假問題,并在1860年通過了《食品摻假法》,授權地方當局成立“公共分析師”.但是“沒有建立中央機關,確保食品安全的責任完全是地方性和可選性的”。1875年英國最終通過《食品與藥品銷售法》,擴大了地方委員會權力,增加分析師人數,最重要是擴大中央控制權力。此后經過一系列改革,地方政府委員會終于成為主管英國食品安全的重要機構。在該機構的努力下,到20世紀初英國食品安全監(jiān)管機制初步完善。——摘編自魏秀麗《英國食品安全立法的歷史考查》(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古代中國和近代英國在食品安全治理上的異同。(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1860年英國《食品摻假法》的背景。并綜合上述材料談談外國食品安全的啟示。14.(20分)(歷史選修3:20世紀的戰(zhàn)爭與和平)材料一戰(zhàn)留給人們的教訓是.大國必須在維護世界秩序中發(fā)揮核心作用。正如聯(lián)合國的設計者所設想的那樣,中、蘇、美、英、法五大國被賦予了“世界警察”的職責。他們可以聯(lián)合其他國家一道對他們認為將危及世界和平的事件予以干涉,反之,這五國的任何一國,也可以行使其至關重要的一票否決權否決以聯(lián)合國名義發(fā)起的任何干涉。對于大國的核心作用聯(lián)合國顯然比國聯(lián)更為看重。另一方面聯(lián)合國也更為重視和保護中小國家及弱小民族的主權與利益。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不僅使德意日受到沉重打擊,也對英法主導的舊的殖民體系形成了沖擊。《聯(lián)合國憲章》明確規(guī)定聯(lián)合國的宗旨是“發(fā)展國際間以尊重人民平等權利及自決原則為根據之友好關系”,第一次使民族自決成為公認的國際準則。為了促進民族自決,《聯(lián)合國憲章》專門列有“關于非自治領土之宣言”“國際托管制度”“托管理事會”三章。總體而言,二戰(zhàn)后期盟國對國際秩序的設計基本上得以實現,這對于維系世界和平發(fā)揮了積極作用,一直到今天。——摘編自王建朗《淺議二戰(zhàn)后國際秩序設計的幾個特點》(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二戰(zhàn)后國際秩序設計的基本理念。(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二戰(zhàn)后國際秩序設計的歷史影響。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12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C【解析】

1930~1934年,世界性經濟危機波及中國,導致農業(yè)生產遭破壞,故選C;在這一期間,國民政府已經完成了形式上的統(tǒng)一,雖然在對根據地進行鎮(zhèn)壓和圍剿,但不能因此說政局持續(xù)動蕩,排除A;結合所學可知,1930~1934年,由于國民政府推行促進工業(yè)發(fā)展的措施,民族工業(yè)快速發(fā)展,并且材料無法體現民族工業(yè)的發(fā)展情況,排除B;“統(tǒng)制政策”是抗日戰(zhàn)爭時期,國民黨政府以所謂“非常時期”為由,實行經濟統(tǒng)制政策,主要是采取統(tǒng)購統(tǒng)銷,專賣,限價等方法,與材料時間不符合,排除D。2、C【解析】

材料信息是,中國走上市場經濟道路后,“短短的5年時間,就基本上消除了伴隨計劃經濟30年的普遍‘短缺’現象”。這表明了市場經濟體制對經濟的強大促進作用,也體現了傳統(tǒng)的計劃經濟體制對經濟增長的制約作用,故C正確;A項錯在“已經徹底退出”,說法絕對;計劃經濟體制曾經發(fā)揮了積極作用,故B錯誤;材料沒有體現出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體制并行不悖,故D錯誤。3、B【解析】

材料中的《收獲圖》體現的是使用的農具較多,說明當時農業(yè)工具運用的較為充分,B正確;材料未涉及和世界其它地區(qū)的農業(yè)技術進行比較,A排除;材料是對東漢莊園經濟的描述,C排除;D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故選B。4、C【解析】試題分析:辛亥革命并沒有在思想上對舊文化造成打擊,它失敗后,中國很快就開展了新文化運動,對辛亥革命進行補課。所以近代先進的中國從學制度改變成學習西方文化,通過學習西方文化來達到改造文化心理的作用。故答案選擇C項??键c:思想解放的潮流·維新思想、新文化運動·中國思想的近代化5、A【解析】

“忠義”思想是古代傳統(tǒng)文化中很典型的一種性格,依據所學可知,這主要是受到傳統(tǒng)儒家思想的影響,尤其是宋明理學,①②③符合題意。A正確;明清之際的反傳統(tǒng)思想是抨擊傳統(tǒng)儒學的,它不是忠義思想的來源,④不符合題意,BCD錯誤。故選A。6、C【解析】

1992年中共十四大以來,我國三大產業(yè)的比例調整體現出經濟體制改革的成效顯著,C項正確;1993年以來第一產業(yè)的比重下降,不能說明農村經濟體制失去了活力,A項錯誤;我國產業(yè)結構的變化不僅僅是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發(fā)展迅速的結果,B項錯誤;我國產業(yè)結構的調整不能說明城鄉(xiāng)差距的不斷擴大,D項錯誤。7、C【解析】試題分析:支援了其它革命根據地的游擊戰(zhàn)對材料的過于寬泛理解,故A項錯誤;因第五次反圍剿的失利,紅軍開始長征,根據地大幅度的縮小,故B項錯誤;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和南方八省游擊隊的抗爭交相呼應共同反抗國民黨武裝壓迫,故C項正確;中央蘇區(qū)因第五次反圍剿失利而陷落,故D項錯誤。考點: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國共十年對峙·長征8、B【解析】

“資本輸出”指資本主義國家為獲得高額利潤,用過剩資本向其他國家投資或貸款,設立銀行是近代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中國進行資本輸出的手段,其本質意圖在于操縱中國的財政金融,故選B,排除A;C不是本質意圖,排除;D不是資本主義各國在中國設立銀行的原因,排除?!军c睛】抓住關鍵信息“資本主義各國就開始在中國設立銀行”,聯(lián)系資本輸出的概念分析解答。9、D【解析】

①是陜西,結合所學可知,北宋時四川地區(qū)出現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排除①;②是浙江,在宋代江西景德鎮(zhèn)名窯以其產品的質量聞名天下,排除②;③是廣東,宋代中國的棉花種植和棉紡織業(yè)技術推廣到閩粵江南地區(qū),③正確;④是江西,此地的白鹿洞書院是朱熹和陸九淵講學之地,③④正確,故選D;①②對應不正確,排除ABC。10、D【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這一憲法是君主派和共和派妥協(xié)的結果,這符合1875年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這一憲法規(guī)定總統(tǒng)有權任命文武官員、締結條約、實行大赦等,選項D正確;選項A是美國1787年憲法,排除;選項B表述錯誤,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參議院可以否決眾議院的法律,排除;選項C是德意志帝國的憲法,排除。11、D【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受商貿發(fā)展的要求和推動,明清時期江南橋梁建設特別是民建橋梁遠遠多于宋元時期,D項正確;宋代商品經濟已經有所發(fā)展,民間建筑橋梁增加是基本社會生產生活需要,民間建橋多于政府行為,不能說明財政收入下降,ABC三項不符合題意。12、D【解析】

1955年美蘇爭霸時期,蘇聯(lián)發(fā)表揭露美國社會問題與矛盾的小說,意在借此在美蘇對抗中占據輿論優(yōu)勢,D項正確;揭露黑奴制度的罪惡歷史不是此舉的主要目的,A項錯誤;小說中揭露的美國社會問題,與美蘇“和平共處”和蘇聯(lián)的“國內改革”無關,BC兩項錯誤。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52分)13、(1)相同:充分發(fā)揮政府主體作用;重視法律治理;治理主體呈現多元化;設置機構,重視食品的抽檢管理。不同:中國強調重刑,英國重視輿論監(jiān)督。中國由中央政權主導食品安全治理,英國地方政權在食品安全治理中發(fā)揮重要作用。(2)背景:工業(yè)革命后,食品安全問題突出;民眾生活水平提高,對食品安全重視;新聞媒體輿論監(jiān)督影響;民主政治發(fā)展,政府治理能力提高。啟示:重視多元監(jiān)督;加強食品安全立法;強化食品安全檢查等【解析】

(1)相同:根據“政府作為食品安全治理的主要力量開始登上歷史舞臺”、“漢律規(guī)定”、“英國成立專門委員會調查摻假問題,并在1860年通過了《食品摻假法》,授權地方當局成立‘公共分析師’”等信息可知充分發(fā)揮政府主體作用;重視法律治理;根據“同時在民間設立行會進行管理”、“執(zhí)行嚴格的食品安全抽檢制度”、“地方政府委員會終于成為主管英國食品安全的重要機構。在該機構的努力下,到20世紀初英國食品安全監(jiān)管機制初步完善”等信息可知治理主體呈現多元化;設置機構,重視食品的抽檢管理。不同:綜合上述材料可知,古代中國和近代英國在食品安全治理上的不同主要是在監(jiān)督手段和主導者的差異上。(2)根據“19世紀前期,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