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安徽省2024-2025學年下高三3月調研考試語文試題及參考答案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材料一:我們姑且把詩人所要說的思想和情調叫做意境,把他所說出來的叫做語言。這兩種成分本是密切相關的,不能分剖。不過為說話便利起見,我們不妨把它們分開來說。詩的難懂在語言亦在意境。中國人向有“言近旨遠”的說法。在言近旨遠時,語言的易懂不能保障意境的易懂,陶淵明的詩可以為例。但是“旨遠”有時可以“言近”,亦有時不可以“言近”。意境難,語言也往往因之而難,李賀和李商隱比元稹、白居易難懂,是同時在意境和語言兩方面見出的。語言可分義的組織和音的組織兩點來說。前者屬于文法,后者屬于音韻學。義的組織大半取決于文法的慣例。這在每國語言里都根深蒂固,如何想,如何說,如何寫,都因習慣成為自然。詩人在大體上都得接受這個習慣,縱然在選字、配字兩方面每人有每人的個性,總不至于把文法的基礎完全放棄。所以詩在語言方面的難懂,起于義的組織者非常微細??v然偶有困難,那也是讀者可用努力征服的。音的組織可就不然。這是情調思致所伴的生理變化的微妙痕跡。詩是情感的語言,而情感的變化最直接的表現是聲音節(jié)奏,這是詩的命脈。讀一首好詩,如果不能把它的聲音節(jié)奏的微妙起伏抓住,那根本就是沒有領略到它的意味。不幸得很,詩的這個最重要的成分卻也是最難的成分。大多數人對于聲音的反應都非常遲鈍。心理學家對于不能辨別紅綠青黃的人有“色盲”一個名詞可用,我想他們也應該造“音聾”一個名詞,這是很需要的。我們大部分人多少都是“音聾”。這并非說對于一切詩都聾,只是對于某種音無感覺力。比如英國批評家約翰遜博士只喜歡聽“聯韻”詩,而不能欣賞彌爾頓的“無韻五節(jié)格”,便是“音聾”的好例?!耙裘@”有起于先天的,有起于種族差別的,也有起于習慣與修養(yǎng)的。中國人讀外國詩,或是英國人讀法國詩,無論修養(yǎng)如何深厚,在聲音上總有一層隔閩。讀憤舊詩的人一讀詩就期待五七言的音的模型,對于本有音樂性的新詩總覺得不順口不順耳。這只是就粗淺的說。如說得更嚴密一點,每個詩人甚至于他的每一首詩,因為是一種特殊個性與特殊情趣的表現,都有他的特殊的聲音節(jié)奏。這是自然流露,不必出諸有意造作,所以詩人自己也往往不能加以分析說明,甚至于有些詩人因沒有意識到音樂性的存在而根本否認它的存在。詩的最難懂的——一般人所謂“晦澀”的——一部分就是它的聲音節(jié)奏。現在一般談詩的清楚與晦澀的人們根本就不提這一點,他們仿佛以為只要語言意義明白清楚了,詩也一定是明白清楚的。這似乎是沒有認清問題的癥結所在。(摘編自朱光潛《談晦澀》)材料二:著名美學家赫斯曾對文學文本的意義作過“意思”與“意味”的區(qū)分?!耙馑肌奔醋髡邔戇M文本并要借助文本加以傳達的原意,而“意味”則是讀者在文本閱讀過程中所“認定”的文本意義。赫斯所作的區(qū)分啟發(fā)我們,與非文學文本的閱讀不同,文學文本的閱讀和鑒賞,絕不僅僅只是從語義的理解到文本“意思”的把握這么簡單。文學語言并不僅僅只是要完成一種單純的語義傳達,更重要的是要通過語言的特殊運用,營造出一種審美的情調和韻味,以引導讀者在對語言的感受中體悟到某種特殊的意味。對詩歌這樣一種以抒情為主的文體而言,尤其如此。詩歌的欣賞不能純粹依靠語言的邏輯分析來完成,也不能單純通過語義的準確理解來實現,原因也正在這里。所以,唐代司空圖才會有“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詩”的說法。在語言中,除一些諧聲字可以由聲見義外,絕大多數語詞的語音與詞義之間并沒有直接的聯系,即它們的讀音與意義無關。這是一個常識。但是,我們必須注意的是,在其他文本類型如科學文本中無關緊要的語音的組合,在文學文本中卻是十分重要的,語音的精心組織仍然是文學文本,特別是詩歌文本獨特審美效果的重要構成層面。正如美國文學理論家韋勒克、沃倫在他們合著的《文學理論》一書中所指出的,“每一件文學作品首先是一個聲音系列,從這個聲音的系列再生出意義”。我們可以補充說,從這個“聲音系列”中再生出來的“意義”,正是需要我們去細心體味的情調韻致或者說意味。那么,語音的巧妙組合何以能夠再生出豐富雋永的意味呢?這和語音具有的“調質”有關。比如:“委婉”與“直率”,“清越”與“鏗鏘”,“柔弱”與“剛強”,“局促”與“豪放”,“沉落”與“飛揚”,“和藹”與“暴躁”,“徐緩”與“迅疾”,不只在意義上對立相反,而且從調質上來說,也有明顯的反差。由余語音的長短、疾徐、高低、輕重與人的情感、情緒的運動節(jié)奏和強度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物理層面的聲音,節(jié)奏的選擇、組合等音律技巧的運用.也就能夠通過“調質”形成一種特殊意味的“暗示”,并喚起某種相應的情緒體驗。通過選擇富于暗示性或象征性的“調質”,往往能營造出獨特的情緒氛圍,引導讀者去體味文本特殊的情調韻致。(摘編自《文學欣賞導引》)1.下列對材料一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陶淵明的詩言辭較為淺近,然而意旨深遠,李賀和李商隱的詩通常意境和語言相對難懂。B.各國語言里文法都有其慣例,詩人選字和配字時雖然各具個性,但大體上仍須遵循該慣例。C.即便修養(yǎng)深厚的人讀外國詩,在聲音上也會有隔閡,可能是因為他的母語和外國語有差別。D.有些人認為一首詩的清楚與晦澀是由語義決定的,所以他們否認詩歌存在音樂性。2.根據材料二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就同一文本而言,文本中的“意思”與“意味”雖有差別,但不大可能截然不同。B.閱讀非文學文本時,人們一般可以通過準確理解字詞、語句的語義,從而把握文本的“意思”。C.語音的組合對于文學文本非常重要,但是寫作科學論文時,就無須考慮這方面的問題。D.表達同一個意思時,如有多個詞語或句子可供選擇,語音效果通常是作家的重要考量之一。3.下列對兩則材料相關論述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材料一舉約翰遜博士不能欣賞彌爾頓的“無韻五節(jié)格”的例子,有助于理解“音聾”這個詞。B.材料二多用引用論證法,引用了古今中外名人的觀點,以使論證更為有力。C.材料一采用總分式結構,主體部分逐層推進、逐步深入地論述了語言問題。D.材料二運用“絕大多數”“往往”等詞語,體現了論述文注重語言準確性的特點。4.請結合材料二,從“調質”方面分析下列詩句中加點詞的作用。(4分)(1)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2)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李清照《聲聲慢》)5.在校園詩歌節(jié)上,你應邀就“詩歌語言”的問題進行發(fā)言。請根據上面兩則材料,擬寫發(fā)言要點。(6分)(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文本一:公差(節(jié)選)【注】
[俄]契訶夫偵訊官睡得不安穩(wěn)。屋里熱,不舒服,在睡夢中他覺得自己不是在達烏尼茨家里,不是躺在一張軟和干凈的床上,而是仍舊在地方自治局的小木房里,躺在一堆干草上,聽著那些證人壓低嗓門說話。他覺得列斯尼茨基好像就在近處,離他十五步遠。①他在睡夢中又想起地方自治局的保險代理人,那個黑頭發(fā)、白臉、穿著撲滿灰塵的長筒靴的人……后來他夢見在田野上,在雪地里,列斯尼茨基和鄉(xiāng)村警察洛沙津仿佛在肩并肩地走路,互相攙扶著,暴風雪在他們頭上飛舞,風吹著他們的后背,他們一邊走一邊唱著:“我們往前走,走啊走,走啊走……你們那兒溫暖,你們那兒明亮,你們那兒舒適,我們卻在嚴寒里,在暴風雪里,在深深的雪地里奔走……我們不曾有過安寧,不曾有過歡樂……我們肩負著我們和你們的生活的全部重擔……嗚——嗚——鳴!我們往前走,我們走啊走,走啊走……”雷仁醒了,在床上坐起來。多么混亂的噩夢啊!怎么會夢見保險代理人和鄉(xiāng)村警察在一塊兒呢?多么荒唐呀!這時候雷仁的心怦怦地跳著,他坐在床上.用兩只手抱住頭,覺得那個保險代理人和那個鄉(xiāng)村警察在生活里確實有一種共同點。他們之間有一種肉眼看不見的,然而有意義的、必要的聯系,甚至在他們和達烏尼茨中間,在所有的人中間,在各式各樣的人中問,也有這種聯系。在生活里,甚至在最荒涼的窮鄉(xiāng)僻壤,也沒有一件事情是偶然的,一切事情都充滿一個共同的思想,一切事情都有同一個靈魂、同一個目標,要理解這一點,光是思考還不夠,光是推斷也不夠,大概還需要有一種洞察生活的能力,而這種能力顯然不是人人都有的。只有把自己的生存看做偶然的人,才會認為那個不幸的、傷透了心的、自殺的、醫(yī)師稱之為“神經衰弱患者”的人和那個一生當中天天為人奔走的鄉(xiāng)村警察,是偶然現象,是生活的片斷;而把自己的生活看做整個有機體的一部分,并且理解這一點的人,則認為他們是這個神奇而合理的整體的一部分。雷仁這樣想著,這是一個早已深藏在他心里的思想,只是現在才在他的意識里充分而清楚地顯現出來罷了。,他躺下去,開始昏昏入睡:忽然,又夢見他們在一塊兒走,唱著:“②我們往前走,走啊走,走啊走?!覀兂惺苌钪凶钌钪氐目嚯y和哀痛,而把輕快和歡樂留給你們,讓你們在坐下來吃晚飯的時候,可以冷靜而頭頭是道地議論為什么我們受苦和死亡,為什么我們不像你們那么健康和滿足?!彼麄兏璩膬热菀彩且郧八氲竭^的,不過這個思想在他的頭腦里不知怎的總是隱藏在別的思想背后,膽怯地閃現一下,好比大霧天氣里遠處的一個燈火。他感到他對這樁自殺案和那個農民的痛苦負有責任。這些人順從自己的命運,承愛生活中最沉重最黑暗的一切,而我們卻熟視無睹,這是多么可怕呀!一方面對這些熟視無睹,一方面又巴望自己在幸福滿足的人們當中過一種光明而熱鬧的生活,不斷地渴望這樣的生活,這就無異于渴望新的自殺案,渴望那些被勞動和煩惱壓倒的人或者那些軟弱而被拋棄的人一個個地自殺。關于他們,人們只有偶爾在晚飯桌上談起,有的人心煩,有的人譏誚,可就是沒有一個人去幫助他們。……接著,又唱起來:“我們往前走,走啊走,走啊走……”③仿佛有個什么人用小錘子敲他的太陽穴似的。(有刪改)【注】保險代理人列斯尼茨基為生活所迫,在地方自治局的破爛小木房里開槍自殺了。偵訊官雷仁和醫(yī)師斯達爾倩科在暴風雪中前往驗尸,尸未驗完,他們就到地主達烏尼茨寬敞、溫暖、明亮的家中宿夜去了。鄉(xiāng)村警察洛沙津是一個善良貧苦的老農民。文本二:致瑪·符·基謝廖娃(節(jié)選)人性并不完善,因此在世界上只看見正人君子反而是奇怪的。如果認為文學的職責就是要從許許多多壞人中發(fā)掘“珍珠”,那就是否定文學本身。文學之所以叫做文學,就因為它是按照生活原有的樣子來描繪生活的。它的宗旨是真實,是無條件的老老實實的真實。如果用采取“珍珠”這種專門工作去縮小文藝的功用,這種做法對它來說會是致命性的,就好比您叫列維坦畫樹,但事先又吩咐他別畫污穢的樹皮和發(fā)黃的樹葉一樣。“珍珠”是好東西,這一點我同意,但是要知道文學家不是做糖果點心的,不是化妝美容的,也不是使人消愁解悶的;他是一個負有義務的人,他受自己的責任感和良心的約束;既然他已經干了起來,他就不應該打退堂鼓,因此不管他感到多么痛苦,他也該克服自己的潔癖,讓生活中的骯臟事兒來玷污自己的想象……他同任何一個普通的通訊記者一樣。如果一個通訊記者出于他自己的潔癖以及要使讀者高興的愿望,而只描寫一些廉潔奉公的市長、道德高尚的太太和品行端正的鐵路職員,那么您又會說些什么呢?在化學家的心目中,世界上沒有任何不干凈的東西。文學家應當像化學家一樣客觀:他應當摒棄世俗的主觀性,他應當懂得,糞堆在風景畫中的作用很大,而兇惡的感情同善良的感情一樣,它們也都是生活中所固有的。④文學家是自己時代的兒子,因而他們同其他所有人一樣,都應當服從外界的社會生活條件。如果聽任個人觀點隨便處置文學作品,那么,文學的命運將會是可悲的,這是一。其次,沒有一種警察會認為自己在文學事業(yè)上是內行。我同意:沒有約束和棍棒是不行的,因為騙子手也會鉆進文學界來。但是,對文學來說,不管您怎么想,您想不出一種比批評和作家本人的良心更好的警察來。不是嗎?自從開天辟地以來人們就一直在想,可就是沒有找出一個什么更好的東西來……尊敬和忠實于您的安·契訶夫1886年9月29日(有刪改)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正確的一項是(3分)A.文本一淡化情節(jié)沖突,弱化外部事件,以主人公雷仁的夢境和內心獨自為主,并通過雷仁的思考揭示社會問題。B.盡管外面風雪肆虐,達烏尼茨家中卻很熱,這種溫度反差使得雷仁不舒服,雖然在舒適的床上也睡不安穩(wěn),噩夢連連。C.文本一中醫(yī)師斯達爾倩科并末露面,但他稱列斯尼茨基為“神經衰弱患者”,這句話突出他是一位專業(yè)的醫(yī)生。D.從文本二中可以看出,契訶夫不贊成將作者個人的觀點融入文學作品之中,他認為“文學家應當像化學家一樣客觀”。7.對文本畫線句子的分析與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句子①在刻畫列斯尼茨基的形象時,運用了外貌描寫和細節(jié)描寫,“撲滿灰塵的長筒靴”暗示了他為生活奔走的辛勞。B.句子②是雷仁夢中列斯尼茨基和洛沙津唱詞的重要部分,在文中反復出現,體現了他們面對生活的苦難敢于迎難而上的決心。C.句子③形象地表達了雷仁做夢后難受的心情,句中的“小錘子”可視為列斯尼茨基和洛沙津唱詞的喻體。D.句子④中的“應當服從外界的社會生活條件”,不是指文學家應屈服于現實,對社會的不公、黑暗采取隱忍甚至肯定的態(tài)度。8.“鄉(xiāng)村警察洛沙津”在選文中有哪些作用?請簡要分析。(4分)9.請結合文本一的內容,簡要分析文學家“是一個負有義務的人,他受自己的責任感和良心的約束”在契訶夫小說創(chuàng)作中的體現。(6分)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盲文,完成10~14題。沒而祠之,禮也。由漢以來,牧守有惠政于民者,民或為立生祠。雖非先王之制,皆發(fā)于人之去思,亦不可廢也。然年時浸遠,人浸忘之。惟唐狄梁公①為魏州刺史,屬契丹寇河北,梁公省徹戰(zhàn)守之備,撫綏凋弊之民,民安而虜自退,魏人祠之,至今血食。熙寧初,河北水溢,地大震,官寺民居蕩覆者大半。詔以淮南節(jié)度使、司徒兼侍中韓魏公②為河北安撫使,判大名府兼北京留守。公既愛民如愛子,治民如治家,去其疾忘己之疾,閔其勞忘己之勞。未幾,居者以安,流者以還,饑者以充,乏者以足。群心既和,歲則屢豐。在魏五年,徙判相州,魏人泣涕遮止,數日乃得去。魏人思公而不得見也,相與立祠于熙寧禪院,塑公像而事之。后二年,公薨于相州,魏人聞之,爭奔走哭祠下,云合而雷動,連日乃稍息。自是,每歲公生及違世之日,皆來致祠作佛事,未嘗少懈。噫!公之德及一方,功施一時者,魏人固知之矣。至于德及海內,功施后世者,亦嘗知之乎?公為宰相十年,當仁宗之末,英宗之初,朝廷多故,公臨大節(jié),處危疑,茍利國家,知無不為,若湍水之赴深壑,無所疑憚。故能光輔三后,大濟艱難,使中外之人情啜嬉游自若,曾無驚視傾聽竊語之警,坐置天下于太寧,公之力也。嗚呼!公與狄梁公皆有惠政于魏,故魏人祠之。然其為遠近所尊慕,年時雖遠而不毀,非有大功于社稷,為神祇所相佑,能如是乎?況梁公之功顯,天下皆知之;魏公之功隱,天下或未能盡知也。然則魏公不又賢乎?宜其與梁公之祠并立于魏,享祀無窮。公薨后九年魏人以狀抵西京俾光為記將刻于石。竊惟梁公之二記,乃李邕、馮宿之文,光實何人,敢不自量?顧魏人之美意不可抑,又欲以其所未知者諗③之,故不敢辭。時元豐七年六月丙戌,涑水司馬光記。(節(jié)選自司馬光《北京韓魏公祠堂記》)【注】①狄梁公:狄仁杰,睿宗朝追封梁國公。任宰相時曾力勸武則天立其子李顯為太子,為李唐王朝的再建奠定了基礎。②韓魏公:韓琦,英宗朝封魏國公。③諗:知悉。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公薨后A九年B魏人以狀C抵西D京E俾光F為記G將H刻于石。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牧守,州郡的長官,州官稱牧,郡官稱守?!澳敛币辉~也可指稱州郡長官。B.和,和悅、和樂,與《岳陽樓記》“政通人和.百廢具興”的“和”意思相同。C.茍,如果、假如,與《種樹郭橐駝傳:》“茍有能反是者”的“茍”意思不相同。D.“為神祇所相佑”與《石鐘山記》“微風鼓浪,水石相搏”的“相”用法不相同。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禮制中有為去世的有功者立祠祭祀,但現實中也存在立生祠之事。唐代狄仁杰對魏州百姓有大恩,因此百姓為他建立了生祠,直到宋代還在祭祀他。B.韓琦在相州任上去世,魏州百姓得知噩耗后悲痛不已,接連數日到熙寧禪院魏公祠中痛哭。自此以后,魏州百姓每年在魏公的生日和忌日都來祠中為他禮佛。C.狄仁杰與韓琦同受魏州人的祭祀,是理所當然的,只是狄仁杰更加賢明,且功勞明娃,眾人皆知,韓琦功勞隱晦,世人未必都知道。D.司馬光自謙不敢為魏公祠堂作記,但是不能拂逆魏州人的好意,他也想借此機會,讓他們知曉韓琦隱晦不彰的功勞,所以沒有推辭,寫了這篇祠記。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雖非先王之制,皆發(fā)于人之去思,亦不可廢也。(2)在魏五年,徙判相州,魏人泣涕遮止,數日乃得去。14.宋人呂中評價韓琦德才兼?zhèn)?,文中韓魏公的哪些事跡可以體現?請簡要概括。(3分)(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15~16題。感舊(其五)①
陸
游凜凜隆中相,臨戎遂不還。塵埃出師表,草棘定軍山②。壯氣河潼③外,雄名管樂④間。登堂拜遺像,千載愧吾顏?!咀ⅰ竣賾c元四年(1198)夏,作于故鄉(xiāng)越州山陰。②定軍山:在今陜西省沔縣西南。山下有諸葛亮陵墓及廟宇。③河潼:黃河與潼關。④管樂:春秋時名相管仲和戰(zhàn)國時名將樂毅的合稱。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隆中相”指諸葛亮,他曾在隆中高臥。疊詞“凜凜”突出了其威嚴之狀。B.首聯次句寫諸葛亮病逝于軍中,“遂”是竟然的意思,表達了詩人痛惜的心情。C.頷聯描寫詩人當下所見景象,《出師表》上布滿塵埃,定軍山中草木叢生。D.頸聯時空對舉,下句將諸葛亮與“管樂”并列,對他做出了極高的評價。16.孟子曾提出“知人論世”說,要求結合時代背景和作者經歷來理解詩歌。請據此談談你對本詩尾聯的理解。(6分)(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魏征《諫太宗十思疏》中“
,
”兩句,通過鮮明的對比,指出了誠懇與謙虛的重要作用。(2)在《燕歌行并序》中,高適以深秋枯草、黃昏落日渲染悲劇場面的兩句是“
,
”。(3)唐宋詩詞中有很多寫到管樂器(如簫、笛)的詩句,如“
,
”。三、語盲文字運用(2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題。(本題共5小題,20分)近期,“摘了眼鏡后,聽力下降”相關詞條登上某社交平臺熱搜榜。不少“近視星人”在評論區(qū)稱,自己不戴眼鏡時,確實有時會“既看不清也聽不清”。視覺真的會影響聽覺嗎?專家告訴我們,人類主要通過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嗅覺等系統(甲
),各個感官系統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關聯的。不同器官獲得的信息會傳入大腦中各自對應的中樞,在經過動態(tài)、復雜的整和分析處理后,大腦最終形成對事務的全面感知。專家介紹,人們在交流時,眼睛能看到對方的體態(tài)、表情、口型等,這些視覺信息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對方表達的意思?近視者摘掉眼鏡后,視覺系統接收信息的能力減弱,人會不由自主地想努力看清。這時,大腦會將更多的注意力分配給視覺系統,(
乙
),所以會出現聽力“打折”的感受。但這種感受只是短期的,不代表聽力真的下降,我們不必過分擔憂。隨著眼睛逐漸適應不戴眼鏡的狀態(tài),大腦會重新分配注意力給聽覺系統,以幫助人們聽清外部聲音。18.下列詞語與文中加點的“口型”構詞方式相同的一項是(3分)A.江山
B.崔嵬
C.地震
D.飛禽19.文中第二段有多處錯別字,請我出兩處并加以改正。(4分)20.請在文中括號內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4分)21.文中畫波浪線的“打折”指什么?為什么要加引號?(4分)22.生活中,人們發(fā)現盲人的聽覺和觸覺往往格外敏銳,請結合文中信息簡要解釋這一現象。要求信息準確、語言流暢,不超過80個字。(5分)四、寫作(60分)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實現碳達峰、碳中和,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等不得也急不得”;共同富裕是一個長遠目標,“辦好這件事,等不得,也急不得”;內蒙古“一湖兩海”污染防治,“既急不得,也慢不得,要按規(guī)律辦事”……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處理好快與慢的關系,其中蘊含著成事之道。這引發(fā)了你怎樣的聯想與思考?請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語文·答案(1~3題,6~7題,11~12題,15題,18題,每小題3分)1.答案
D命題透析本題考查理解文章內容、篩選文中信息的能力。思路點撥強加因果,原文是說“有些詩人”沒有意識到詩的音樂性的存在而否認它的存在。2.答案
C命題透析本題考查理解文章內容、作者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思路點撥“就無須考慮這方面的問題”錯誤。材料二第二段中說“在其他文本類型如科學文本中無關緊要的語音的組合”,“無關緊要”指不重要、不影響大局,但不重要、不影響大局不是說無須考慮語音的組合問題。3.答案
C命題透析本題考查分析論點、論據、論證方法的能力。思路點撥“總分式結構”錯誤。材料一為層進式論證結構。4.命題透析
本題考查根據文意解決問題的能力。答案①“霹靂”音節(jié)響亮,音調較高,節(jié)奏較強,與該詞的豪放風格相稱,有助于傳達詞人激蕩澎湃的情感。②“戚戚”音色低沉,音調較低,與該詞的婉約風格相稱,契合整體輕柔、哀婉的情感節(jié)奏,有助于傳達聞人哀愁感傷的情感。(每點2分,意思對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給分)5.命題透析
本題考查篩選、歸納文本信息的能力。答案①詩歌語言與意境密不可分,語言易懂未必意境易懂,意境難懂語言往往難懂。②詩歌語言包括“義的組織”和“音的組織”,后者較前者難于理解。③詩歌語言具有很強的音樂性,可以通過誦讀等方式把握聲音節(jié)奏的微妙起伏,從而領略詩歌的意味。④詩歌語言不同于非文學文本語言,它會通過特殊的運用和語音的精心組織,營造出豐富雋永的意味,喚起讀者相應的情緒體驗。(每點2分,答出任意三點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給分)6.答案
A命題透析本題考查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分析鑒賞的能力。思路點撥B.雷仁“睡不安穩(wěn),蕊夢連連”的主要原因不是客觀環(huán)境上的溫度反差,而是他道德上的覺醒和良心上的自責。C.醫(yī)師斯達爾倩科稱自殺者列斯尼茨基為“神經衰弱患者”,這句話只能突出他的冷酷,毫無惻隱之心。D.契訶夫只是反對“聽任個人觀點隨便處置文學作品”,不是“不贊成將作者個人的觀點融入文學作品之中”。7.答案
B命題透析本題考查對文本重要語句的內容、藝術手法分析與鑒賞的能力。思路點撥“體現了他們面對生活的苦難敢于迎難而上的決心”理解錯誤,“我們往前走,走啊走,走啊走”反復出現,主要是強調下層人民苦難的深重和沒有盡頭。8.命題透析
本題考查理解、分析人物形象作用的能力。答案①他是社會底層人民的縮影。洛沙津作為鄉(xiāng)村警察,“一生當中天天為人奔走”,過著貧苦的生活,其存
在襯托了保險員列斯尼茨基的形象,代表了在艱難的生活中掙扎、為生活奔波的底層民眾。②揭露了社會的不公與冷漠。夢中洛沙津和列斯尼茨基的唱詞直接反映了下層人民的深重苦難,揭露了冷酷無情的社會現實,這也引發(fā)了雷仁的反思和覺醒。(每點2分,意思對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給分)9.命題透析
本題考查對文本創(chuàng)作手法廈主旨的理解能力。答案①直面社會苦難的真實性。作者重現了保險員因生活的重壓而自殺、鄉(xiāng)村警察終生為人奔走且貧困不堪的苦難現實,體現了作者對文學真實性的堅守。②知識分子的自我批判與覺醒。小說主人公雷仁是作者思想的“代言人”,他的覺醒反映了契訶夫反省自身、拷問靈魂的勇氣,作者是遵循良心的指示而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的。③表達對個體與社會關系的思考。底層人民的苦難并非孤立事件,是上層社會享受“光明生活”的基礎,作者通過個體悲劇反映了社會的深層問題,讓讀者看清了社會現實。(每點3分,答出任意兩點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給分)10.命題透析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的能力。答案BEG(每處1分,多涂不給分)11.答案
C命題透析本題考查理解并掌握文化常識及常見文言詞語含義、用法的能力。思路點撥《種樹郭橐駝侍》“茍有能反是者”的“茍”也是“如果、假如”的意思。12.答案C命題透析本題考查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思路點撥文中說“然則魏公不又賢乎”,并沒有認為狄仁杰更加賢明。13.命題透析
本題考查對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和翻譯的能力。答案(1)這雖然不符合古代圣王的制度,(但)都是發(fā)自人們內心對離職官員的懷念,也不能廢止。(關鍵詞“思”“廢”的翻譯各1分,大意2分)(2)(魏公)在魏州五年,調任相州知州,魏州人哭泣著攔阻,幾天后(魏公)才得以離去。(關鍵同“徙”“遮止”的翻譯各1分,大意2分)14.命題透析
本題考查理解文言文中內容及篩選文言文信息的能力。答案①任職河北時,韓琦恪盡職守,愛民如子,短期之內使局面大為改觀。②擔任宰相時,茍利國家,知無不為,不動聲色使天下安寧太平。(答出一點給1分,答出兩點給3分,意思對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給分)15.答案
C命題透析本題考查理解、鑒賞詩歌含義、藝術手法的能力。思路點撥“頷聯描寫詩人當下所見景象”錯誤。根據詩題“感舊”和注釋①,可知詩中情事發(fā)生在往昔,頷聯不是詩人“當下”(寫作此詩時)所見之景。16.命題透析本題考查理解詩歌情感內容的能力。答案①尾聯的意思是:我在千年之后敬拜諸葛亮的遺像,慚愧自己不能在軍中為國效力。②詩人感懷諸葛亮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建筑施工安全責任體系試題及答案
- 大學物理模擬測試與反饋的重要性題試題及答案
- 家具設計中的用戶研究方法與效果評估試題及答案
- 智能交通系統與新能源汽車的互動分析試題及答案
- 唯物史觀試題及答案解析
- 水循環(huán)考試題及答案
- 外籍人員在華工作的英語要求試題及答案
- 幼兒園數學情境探究題及答案解析
- 樂理考試綜合能力提升的試題及答案
- 事業(yè)編綜合c試題及答案
- 峨眉山月歌-李白
- 2024年江蘇武進經濟發(fā)展集團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高速公路收費員培訓模板案例(個人經驗總結分析)
- 跨文化交際智慧樹知到課后章節(jié)答案2023年下齊魯工業(yè)大學
- (完整版)中國書法英文版
- 宏觀經濟學期末考試試題(含答案)
- 構建規(guī)、建、管、運一體化的明珠灣智慧城市信息平臺
- 電梯井操作平臺
- 臨床免疫學檢驗技術第26章 腫瘤免疫及其免疫檢測
- 第三人稱單數專項練習(動詞)
- 膳管會會議記錄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