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八所重點學校2025屆高三上學期1月期末聯(lián)考語文試卷含答案_第1頁
天津市八所重點學校2025屆高三上學期1月期末聯(lián)考語文試卷含答案_第2頁
天津市八所重點學校2025屆高三上學期1月期末聯(lián)考語文試卷含答案_第3頁
天津市八所重點學校2025屆高三上學期1月期末聯(lián)考語文試卷含答案_第4頁
天津市八所重點學校2025屆高三上學期1月期末聯(lián)考語文試卷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年天津市八所重點學校高三畢業(yè)班聯(lián)考語文試卷一、(9分,每小題9分)閱讀下面文字,完成各題。材料一:人與自然的生命共同體是一個“命運共同體”。這里使用的“命運”概念,是指生命有機體所具有的一種不可改變的、必然的行為趨勢、價值指向和最終歸宿。生存是生命的天命,因而生存就是一切生命不可改變的命運。同樣,如果沒有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也就不能維持人與自然這個生命共同體的可持續(xù)生存。因此,人類必須順勢而行,尊重自然生命,保護自然,把實現(xiàn)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看作是人與自然這一生命共同體得以保全的必要條件。從古代的農(nóng)業(yè)文明經(jīng)過近代的工業(yè)文明到當代的生態(tài)文明,人與自然的關系經(jīng)歷了一個歷史的“否定之否定”的演變過程。這一過程,也是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理念的形成過程。農(nóng)業(yè)文明中的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以自然為中心的。這種文明的主要生產(chǎn)方式是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而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基本特征就是它的“自然性”:這種生產(chǎn)是由“自然生命”直接進行的,因而是一種“自然性生產(chǎn)”——糧食是莊稼自己長出來的,而不是由人在生產(chǎn)過程中制造出來的,從這個意義上說,“莊稼”才是真正的“生產(chǎn)者”。農(nóng)民在生產(chǎn)中的作用,只是提高了產(chǎn)品的質(zhì)量和數(shù)量。在這種生產(chǎn)中,決定產(chǎn)品的質(zhì)量和數(shù)量的主要條件是自然條件。工業(yè)文明中的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以人類為中心的。工業(yè)生產(chǎn)的生產(chǎn)方式所具有的特殊性質(zhì),從根本上決定了人在整個社會生活中的主導地位。工業(yè)生產(chǎn)已經(jīng)不是人對自然的順從,而是對自然界的改造,從而創(chuàng)造一個在自然界本來不存在的“人造物”;整個生產(chǎn)過程都是由人進行的,人真正成為生產(chǎn)的主體,讓自然服從人的意志。從個別人的觀點看來,似乎“自動化生產(chǎn)”沒有人的參與,僅僅是自然物(機器、電腦)在進行生產(chǎn)。而實際上,在生產(chǎn)中勞動資料的運動,不過是人的“過去勞動”在運動,因而是人的“過去勞動”在進行生產(chǎn),生產(chǎn)的全部產(chǎn)品,都是人的勞動的結果。因此,工業(yè)文明時代的人類中心主義的哲學與倫理意識,否定和取代了農(nóng)業(yè)文明時代的自然中心主義的哲學與倫理意識。在這種哲學看來,自然不可脫離人而獨立存在,而只能依賴于主體(人)。在當代,我們所要構建的生態(tài)文明中的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系?,F(xiàn)在,人們既看到了人類為了生存而改造自然的必要性,也重新認識到了維護自然生命系統(tǒng)的穩(wěn)定與平衡的必要性。我們正在進行的生態(tài)文明建設,是對工業(yè)文明中形成的那種以人類為中心的人與自然關系的否定,也是對農(nóng)業(yè)文明的以自然為中心的人與自然關系的否定,其中每一次否定都不是簡單的拋棄,而是在吸收對立面所包含的合理因素的基礎上,克服對立、走向和諧統(tǒng)一的螺旋式上升的過程。因此,人與自然的關系經(jīng)過了否定之否定的曲折道路之后,我們要創(chuàng)建的新的文明,應當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tài)文明。在這種文明中,人與自然就是一個生命共同體,而不是爭奪各自利益的敵人,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成為生態(tài)哲學的最為重要的價值。但是,西方的生態(tài)學家們卻沉浸在自然中心主義與人類中心主義爭論之中,企圖用農(nóng)業(yè)文明時代的自然中心主義的生態(tài)意識代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tài)意識。馬克思曾經(jīng)說過,“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精神的精華”。我們當代所需要的生態(tài)哲學,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tài)哲學。當代西方的自然中心主義生態(tài)哲學從根本上堵塞了實現(xiàn)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道路,也使得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失去了存在基礎。(摘編自劉福森《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理念的哲學意蘊》)材料二:普里皮亞季不同于我到過的任何地方。表面上看,這個小城舒適宜人,我們?nèi)祟悶槭孢m生活創(chuàng)造的各種便利,這里應有盡有。它是為近5萬人精心設計的完美家園,然而今天的普里皮亞季渺無人煙。房屋外墻搖搖欲墜,窗戶玻璃破碎,房梁傾斜坍塌。這里的一切,從無人觀看的告示板,到科學教室里丟棄的計算尺,再到咖啡館里殘破的鋼琴,都凸顯了一個事實,那就是人類能夠喪失其需要的一切和珍視的一切。地球上只有我們?nèi)祟愑凶銐虻牧α縿?chuàng)造世界,然后再將其毀掉。1986年4月26日,普里皮亞季附近以“切爾諾貝利”之名為今人所知的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核電站的4號反應堆發(fā)生了爆炸。爆炸的肇因是規(guī)劃不周和人為失誤。爆炸后,輻射物質(zhì)隨強風吹遍歐洲大部,含在雨滴和雪花里從空中落下,滲入許多國家的土壤和河流,最終進入了食物鏈。許多人說,切爾諾貝利事件是歷史上代價最慘重的環(huán)境災難??杀氖牵聦嵅⒎侨绱?。20世紀大部分時間里,另一場災難在幾乎無人注意的情況下日復一日地在全球各地展開。它的成因也是規(guī)劃不周和人為失誤。它在無人知曉的狀況中靜悄悄地發(fā)生,它的影響比幾個不幸的國家土壤和河道遭到污染深遠得多,它就是我們時代真正的悲劇——我們星球上生物多樣性的螺旋式下滑。我們星球上的生命要真正旺盛蓬勃,廣泛的生物多樣性必不可少。只有當無數(shù)有機個體最充分地利用每一種資源、每一個機會的時候,只有當千百萬物種的生命相互關聯(lián)、彼此維持的時候,我們的星球才能有效運行。生物多樣性越豐富,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包括我們自己,就越安全。然而,人類現(xiàn)在的生活方式正在造成生物多樣性的退化。我們在過去幾十年間才慢慢明白,我們每個人生于斯長于斯的人類世界從來有其內(nèi)在的不可持續(xù)性。但是,現(xiàn)在我們既然知道了,就要做出選擇。我們可以在我們建立的現(xiàn)代社會中忙于各種實在的追求,卻選擇對迫在眉睫的災難視而不見。我們也可以選擇改變。這個選擇可不那么簡單。畢竟,對已知的東西堅持固守、對未知的事物不予置信或心存恐懼乃人之常情。不過,如果我們現(xiàn)在行動起來,仍來得及痛改前非。(摘編自大衛(wèi)?愛登堡《我們星球上的生命》,林華譯)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只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才能可持續(xù)生存,這一認識經(jīng)歷了漫長的過程。B.農(nóng)業(yè)文明中,農(nóng)業(yè)產(chǎn)品的質(zhì)量和數(shù)量主要由自然條件決定,農(nóng)民的作用只是提高產(chǎn)品的質(zhì)量和數(shù)量。C.當代生態(tài)文明建設是在拋棄以前的文明、吸收對立面所包含的因素的基礎上螺旋式上升過程。D.切爾諾貝利事件造成了嚴重環(huán)境污染,其放出的輻射物質(zhì)在自然條件下最終會反噬人類自身。2.根據(jù)材料,填入示意圖空缺處的內(nèi)容,不正確的一項是()A.①人順應自然B.②以人類為中心C.③生態(tài)文明D.④生物多樣性理念3.下列選項,最符合材料二提到的“生物多樣性”意義的一項是()A.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孟子》)B.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于人。(《黃帝內(nèi)經(jīng)》)C.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D.自然高遠,無比神通。(《禮記》)二、(15分,每小題25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材料一:江水又東,逕巫峽,杜宇所鑿以通江水也。郭仲產(chǎn)云:“按地理志,巫山在縣西南,而今縣東有巫山,將郡縣居治無恒故也!”江水歷峽,東,逕新崩灘。此山漢和帝永元十二年崩,晉太元二年又崩。當崩之日,水逆流百余里,涌起數(shù)十丈。今灘上有石,或圓如簞,或方似笥,若此者甚眾,皆崩崖所隕,致怒湍流,故謂之新崩灘。其頹巖所余,比之諸嶺,尚為竦桀。其下十余里,有大巫山,非惟三峽所無,乃當抗峰岷峨①,偕嶺衡疑②;其翼附群山,并概青云,更就霄漢辨其優(yōu)劣耳!神孟涂所處。《山海經(jīng)》曰:“夏后啟之臣孟涂,是司神于巴,巴人訟于孟涂之所,其衣有血者執(zhí)之,是請生,居山上,在丹山西?!惫凹冊疲骸暗ど皆诘り?,屬巴?!钡ど轿骷次咨秸咭?。又帝女居焉。宋玉所謂:“天帝之季女,名曰瑤姬,未行而亡,封于巫山之陽。精魂為草,寔為靈芝?!彼^“‘巫山之女,高唐之阻,旦為行云,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旦早視之,果如其言。故為立廟,號朝云焉?!逼溟g首尾百六十里,謂之巫峽,蓋因山為名也。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恐燎绯跛?,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選自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有刪改)【注】①岷峨:岷山、峨眉山。②衡疑:衡山、九疑山。材料二:二十三日,過巫山凝真觀,謁妙用真人祠。真人,即世所謂巫山神女也。祠正對巫山,峰巒上入霄漢,山腳直插江中。議者謂太、華、衡、廬,皆無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見,所見八九峰,惟神女峰最為纖麗奇峭,宜為仙真所托。祝史云:“每八月十五夜月明時,有絲竹之音,往來峰頂。山猿皆鳴,達旦方漸止?!睆R后,山半有石壇,平曠。傳云:“夏禹見神女,授符書于此。”壇上觀十二峰,宛如屏障。是日天宇晴霽四顧無纖翳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數(shù)片如鸞鶴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異也。(節(jié)選自陸游《入蜀記》)材料三白居易除蘇州刺史,自峽沿流赴郡。時秭歸縣繁知一,聞居易將過巫山,先于神女祠粉壁大署之曰:“蘇州刺史今才子,行到巫山必有詩。為報高丘神女道,速排云雨候清詞?!本右锥妙}處暢然,邀知一至曰:“歷陽劉郎中劉禹錫,三年理白帝,欲作一詩于此,怯而不為。罷郡經(jīng)過,悉去千余詩,但留沈云卿、王促烈、李正已、皇甫茂政四章而已。此四章者,乃古今之絕唱也,人造次不合為之?!卑拙右滓魉钠姡c繁生同濟,而竟不為。(選自宋朝《太平廣記》卷一百九十八?文章一,有刪改)4.對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比之諸嶺比:鄰近B.其翼附群山翼:遮蔽C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見悉:全,都D.與繁生同濟濟:渡水5.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A.杜宇所鑿以通江水也不賂者以賂者喪B.夏后啟之臣孟涂仰觀宇宙之大C.又帝女居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6.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最合理的一項是()A.是日天宇/晴霽四顧無纖翳/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數(shù)片如鸞鶴/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異也B.是日/天宇晴霽/四顧無纖翳/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數(shù)片/如鸞鶴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異也。C.是日天宇/晴霽四顧無纖翳/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數(shù)片/如鸞鶴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異也。D.是日/天宇晴霽/四顧無纖翳/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數(shù)片如鸞鶴/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異也。7.下列有關文中加點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永元十二年,使用年號紀年法。漢武帝起始設年號?!杜眯小分械摹霸褪辍薄ⅰ短m亭集序》中的“永和九年,歲在癸丑”都是這種紀年法。B.季女,即年齡最小的女兒。古時以伯仲叔季為兄弟排行,《鴻門宴》中“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季父就是最小的叔父。C.猿鳴、猿啼是中國古代詩歌中的常見意象,多象征一種悲傷的感情。杜甫《登高》中“風急天高猿嘯哀”,白居易《琵琶行》中“杜鵑啼血猿哀鳴”,都有此意。D.除,古可指授予官職,如《陳情表》中“除臣洗馬”。古代常用以表示授予官職的詞還有征、辟、拜、選等。8.下列對三則材料的理解,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ǎ〢.新崩灘的山在漢和帝永元十二年崩塌過一次,晉太元二年又崩塌過一次。形狀各異的石頭都是從山崖上滾落下來的,使得江水更洶涌,新崩灘也因此得名。B.陸游筆下巫山既“神”又“奇”。峰巒上插霄漢,下入江中,每八月十五月明之夜,絲竹猿聲達旦方止,神女峰上白云浮游等,都體現(xiàn)了它“奇”的特點。C.白居易路過巫山,看到繁知一在神女祠題詩后,心情很舒暢,在講述了劉禹錫不敢在此作詩的軼事后,欣然吟誦詩歌題于粉墻之上。D.三則材料都可體現(xiàn)巫峽一帶山水風貌獨特,第一、二則材料側重于自然地理的描繪和神話傳說,多正面描寫;第三則材料主要是人物軼事的記錄,側重于側面烘托。9.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非惟三峽所無,乃當抗峰岷峨,偕嶺衡疑。(2)此四章者,乃古今之絕唱也,人造次不合為之。10.歷代文人在巫山、巫峽留下了許多精彩的詩篇,正如繁知一所說:“行到巫山必有詩?!闭埥Y合三則材料,概括巫山巫峽吸引詩人為之歌詠的原因。三、(25分)閱讀下面這首詩,按要求作答。贈傅都曹【注】別【南北朝】鮑照輕鴻戲江潭,孤雁集洲沚。邂逅兩相親,緣念共無已。風雨好東西,一隔頓萬里。追憶棲宿時,聲容滿心耳。落日川渚寒,愁云繞天起。短翮不能翔,徘徊煙霧里?!咀ⅰ慷疾埽憾脊偕袝鴮傧碌牟芄?。1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與賞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ǎ〢.本詩體裁上屬于古體詩,題材上屬于送別詩,是作者贈別友人傅都曹時所作,整齊有序。B.首二句分別寫了“鴻”與“雁”兩種飛禽,“鴻”喻指自己,“雁”喻指傅都曹。C.三、四句寫二人雖然是萍水相逢,但情意相投,兩兩相親。D.“風雨”四句,寫在分別之時,詩人追憶起相處的時光,表現(xiàn)出濃濃的惜別之情。12.下面三句詩,你認為哪句在原詩中的作用與本詩九、十兩句在詩中的作用相同?并分別分析。①桑之落矣,其黃而隕。(《詩經(jīng)?衛(wèi)風?氓》)②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陶淵明《歸園田居》)③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13.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我們常常從前人的詩詞文賦中獲得人生價值的啟示:《屈原列傳》中“___________,________”教會我們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自持;《蜀相》中諸葛亮“_________,兩朝開濟老臣心”讓我們體會鞠躬盡瘁的偉大;《陳情表》中“_______,愿乞終養(yǎng)”讓我們懂得孝親溫情,感恩回報;《沁園春?長沙》中“到中流擊水,_______”也會在我們迷茫頹喪時給我們斗志;孔子“_________,任重而道遠”的諄諄教導,更讓吾輩青年看到自己的責任擔當。四、(22分)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題。踏雪尋梅趙日超①1月28日,飛雪降臨之時,在梅花盛開之際,踏雪尋梅,來到老淮安駙馬巷——周恩來故居。②這所民居由東西相連的兩個宅院組成,雅致的建筑風格,昭示了周恩來光輝、偉大而圣潔的一生。雪花飄飄,故居門前,顯得寬敞明亮。寒香縈繞,我深情地凝視“周恩來同志故居”七字匾額,心潮起伏,緘默無語,追憶偉人童年的故事……③進入故居大門,一股股臘梅花香撲鼻而來,沁入心肺,蕩人心旌。故居負責人告訴我們:周恩來的生母萬氏容貌俊美又聰慧機敏,她排解家庭矛盾的重要秘訣之一就是“求同存異”。當年她帶著幼小的恩來,讓恩來在耳濡目染中學到了許多辦事容人的方法。恩來的嗣母(小嬸母),性情溫和,待人真誠,有一定的文學修養(yǎng)。恩來四五歲時,就跟她認字、習書法、吟誦古詩詞。乳母蔣江氏是位心地善良、勤儉樸實、為人耿直而又不巴結權貴的勞動婦女。她常帶幼小的恩來到后院的空地上種瓜種菜,栽樹栽花,給了他慈母般的關懷,后院的臘梅就是恩來童年時在乳母蔣江氏帶領下親手栽植的。她還帶恩來到自家的小院里,讓恩來接觸窮苦人家的孩子,感受社會底層人的生活。恩來的力量來自于三位媽媽,來自于百姓。當上總理后,周恩來多次提及這位勤勞樸實的乳母,提及當年栽臘梅、種瓜的情景。④梅香牽引我前行。在周恩來童年讀書的地方,我找到了素心臘梅“臨寒獨自開”芬芳的原因所在。1903年,剛滿5歲的恩來遵祖訓入家塾館讀書。他聰明好學,記憶過人。6歲時,恩來移居清江浦外祖父家,在那里恩來先后讀了外祖父家的《西游記》《水滸傳》《三國演義》《說岳全傳》等大量藏書。他終日手不釋卷,還經(jīng)常挑燈夜讀。恩來從小就懂得生活的艱難。10歲時,恩來的父親經(jīng)常外出,他開始照管家里的柴、米、油、鹽,外出應酬,特殊的磨難使恩來從小就練就同他年齡不相稱的精明周到的辦事能力和勤勞儉樸的生活作風。他把家族親戚的生辰、忌日一一寫下來貼在墻上,到了日子便去張羅應酬。他的幾套料子服裝,穿了幾十年。這是周總理對乳母品德的傳承。⑤沿著梅香,我們來到了后院臘梅樹旁。雪花落在花枝上,散漫著熱情燦爛的芳香,所有的生命便柔情蕩漾、活潑跳動起來??粗苊艿牡S的花朵,導游介紹說,名叫素心臘梅,為臘梅中最為名貴的品種。后來,稱之為“一品梅樹”。每年寒冬臘月,臘梅傲骨錚錚,色澤明亮,濃香純正,沁人心脾。童年的周恩來在這里曾得到了眾多親人的憐恤和疼愛,受到了多種性格的影響,生母、嗣母和乳母使周恩來受到了不同性格涵養(yǎng)的熏陶,塑造了恩來樸實、正直、進取、熱情的思想感情,這是日后周恩來建大功、立大業(yè)的重要淵源。我順手擷取一朵盛開的臘梅花放在鼻尖,一股幽香直入心肺,仿佛五臟六腑都被熏香。⑥梅花香自苦寒來。1898年,周恩來出生前,在當?shù)劓?zhèn)北的缽池山上,有一個傳說,有一種與“鳳凰”齊名的神鳥叫“鸞”。這種羽毛斑斕的神鳥一出現(xiàn),普天之下將苦難盡逝,富庶安康。周家人都祈望這個新生的嬰兒能夠具有缽池山神鳥的品格和智慧,于是給他起乳名為“大鸞”,學名恩來,童年的大鸞過繼給小叔父僅兩個月,小叔父便去世了。1907年,已逐漸破落的周家,全靠借債度日,操勞過度的生母萬氏和嗣母陳氏不幸先后病逝。年幼的周恩來經(jīng)常出入當鋪,還要去叩富人家的大門借債,直視各種冷面孔。恩來幼小的心靈于是養(yǎng)成了梅花傲霜斗雪的性格,開始萌生仇恨舊社會的火種,痛恨為富不仁的人,開始同情并樂意接近清苦的勞動人民,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⑦我靜靜地站在素心臘梅旁,微風吹拂著百年臘梅,一片雪花飄入我的鼻孔,刺激著我愉悅的神經(jīng),這可是一品梅的花香。這時一幅幅畫面浮現(xiàn)在我的眼前:少年時,恩來多次與小伙伴登上淮安古老的鎮(zhèn)淮樓(yí,樓閣旁的小屋)”,游覽沈坤狀元樓、吳承恩故居“射日簃”,瞻仰巾幗英豪梁紅玉祠堂等多處名勝遺跡。故鄉(xiāng)野梅臨寒綻放的清香、風土人情、英雄豪杰的壯舉,孕育了恩來梅花般的品格。1958年,周恩來在接見淮安縣委負責人時,談到與小伙伴去梁紅玉祠堂的情景,并“令人吃驚”地背誦出祠堂中梁紅玉塑像旁的泥金楹聯(lián)。鎮(zhèn)淮樓東面還坐落著清朝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的祠堂。鴉片戰(zhàn)爭中,關天培于虎門炮臺抗擊英軍,壯烈犧牲。梅花喜歡漫天雪,1939年3月,周恩來在祖籍紹興談到抗日主張時,深情地背誦起林則徐悼念關天培的對聯(lián),勉勵大家發(fā)揚關天培的英雄精神,團結抗日。這就是周恩來對梅花品質(zhì)的弘揚。⑧梅香散發(fā)滿院詩。1984年10月29日,胡耀邦瞻仰周恩來故居時,揮毫寫下了“全黨楷?!彼膫€大字。(此文有刪改)14.下列對文章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兩項是()A.本文采用了多種寫作手法,如疊詞、想象、象征等。其中運用象征的手法,用雪中梅的特性象征周恩來樸實、正直、進取、熱情等思想品格。B.文中寫到周家人以家鄉(xiāng)傳說中神鳥——“鸞”給周恩來命名,這寄托了對他的美好期望,這美好的名字也激勵了周恩來立下高遠的志向。C.文中第⑦段兩次寫到周恩來背誦對聯(lián)的情景,意在表現(xiàn)周恩來極強的記憶力和其對梁紅玉與關天培的懷念之情。D.本文在動詞和形容詞使用上很有表現(xiàn)力,用“蕩漾”“跳動”等詞寫出梅的生命活力,用“熱情燦爛”等詞表現(xiàn)出梅花香氣的馥郁濃烈。E.文章最后一段與開頭呼應,借“全黨楷?!彼淖旨懈爬酥芏鱽韨ゴ蟪绺叩木衿焚|(zhì),表達了作者對周恩來的無比崇敬之情。15.文章第②段最后寫到“追憶偉人童年的故事”,請概括介紹作者所寫的周恩來的童年故事。16.結合文章內(nèi)容指出標題“踏雪尋梅”在文中的含義,指出并分析“尋梅”在文章結構上作用。17.第(1)題中提到“梅”象征的周恩來的一些精神品格,文中借“梅”還寫了他的什么品格?所學課本中同樣具有這種精神的人物五、(1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中國鄉(xiāng)土社會是“熟人”的社會,其社會結構是“差序格局”,這與西洋社會的團體格局不同,西洋社會有些像我們在田里捆柴,幾根稻草束成一把幾把束成一扎,幾扎束成一捆,幾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個挑里都屬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會亂。我們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漬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發(fā)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每個人都是他社會影響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紋所推及的就發(fā)生聯(lián)系,像《紅樓夢》賈家的大觀園里,可以住著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寶釵,后來更多了,什么寶琴、岫云,凡是拉得上親戚的,都包容得下。18.文中畫波浪線部分使用了哪些論證方法,請指出并簡要分析其表達效果。19.請用《鄉(xiāng)土中國》“差序格局”理論將下面《紅樓夢》中的人物填在下圖中的相應位置?!都t樓夢》人物:賈政賈璉秦鐘茗煙襲人蔣玉菡賈元春賈探春林黛玉薛寶釵王熙鳳王夫人六、作文(60分)20.閱讀下面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暗讱狻?,指源于某種因素而產(chǎn)生的信心。蘇武面對匈奴的威逼利誘,能夠大義凜然,是有底氣的;梁啟超在演講時說自己“沒有什么學問,也有一點嘍!”這種謙虛中的自負,是有底氣的,激揚文字”,這種胸懷氣魄,來源有很多。請結合上述材料,聯(lián)系個人的體驗和思考,談談當代青年人的“底氣”。要求:自選角度,自擬標題;文體不限(詩歌除外);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襲。

答案1.C2.D3C4A5.C6.B7.A8.C9.(1)(大巫山的高)不只是三峽所沒有,而且應當與岷山、峨眉山爭高低,和衡山、九疑山共并列。(2)這四首詩,是古今詩文最高水平的詩,一般人輕易不應當再寫(和巫山有關的)詩了。10.①地勢險要、風景獨特。巫山山勢高聳,巫峽景色秀美、猿啼悲戚,神女峰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