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2020屆本科生畢業(yè)論文淺析中日語言中動物詞語的感情色彩差異及其文化心理成因淺析中日語言中動物詞語的感情色彩差異及其文化心理成因——以十二生肖為例淺析中日語言中動物詞語的感情色彩差異及其文化心理成因——以十二生肖為例摘要目前,漢語經(jīng)過了悠久的發(fā)展歷程之后,其動物詞匯所蘊含的感情色彩日益豐富。日本作為與中國一衣帶水的鄰國,其動物詞匯的意義與內(nèi)涵起初也是由中國傳播并發(fā)展的。而隨著時代的變遷,中日兩國的動物詞匯的感情色彩也逐漸產(chǎn)生了差異。近年來,中日兩國人民對跨文化交際的需求逐步增大。因此以動物詞匯為切入點,選取了部分典型案例,通過對比分析來探究中日動物詞匯的感情色彩的異同,從而更好地了解中日語言中的動物形象以及其使用偏好,有助于跨文化交際的進一步發(fā)展。因此,本文對中日語言中的動物詞語展開研究,以兩國的諺語及民間故事中的動物詞語為例證,從文化傳播誤差、人文歷史背景、思維方式差異三個方面入手,研究兩國語言中動物詞語的感情色彩差異的文化心理成因。期待在兩國人民的跨文化交際中,雙方都對對方國家的文化、動物詞匯所體現(xiàn)的感情色彩有了解,以此促進民族與國家之間的無礙交流,減少甚至消除在跨文化交際與跨文化傳播時的誤區(qū)。關(guān)鍵詞:動物詞匯;跨文化交流;中日文化對比
An
Analysis
of
the
Emotion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Japanese
Animal
Words
and
Their
Cultural
and
Psychological
Causes
——
A
Case
Study
of
Chinese
ZodiacAbstractAt
present,
after
a
long
history
of
development,
Chinese
animal
vocabulary
contains
more
and
more
emotional
colors.
As
a
neighboring
country
with
China,
the
meaning
and
connotation
of
Japan's
animal
words
were
originally
spread
and
developed
by
China.
With
the
changes
of
the
times,
the
emotional
colors
of
animal
words
in
China
and
Japan
have
gradually
become
different.
In
recent
years,
the
Chinese
and
Japanese
people's
demand
for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has
gradually
increased.
Therefore,
taking
the
animal
words
as
the
starting
point,
this
paper
selects
some
typical
cases,
and
through
comparative
analysis,
explor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e
emotional
colors
of
Chinese
and
Japanese
animal
words,
so
a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animal
images
in
Chinese
and
Japanese
languages
and
their
use
preferences,
it
is
helpful
to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refore,
this
paper
studies
the
animal
words
in
Chinese
and
Japanese
languages,
taking
the
proverbs
and
animal
words
in
folklore
as
examples,
and
starting
from
three
aspects:
Cultural
Communication
Error,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thinking
mode
difference,
this
paper
studies
the
cultural
and
psychological
causes
of
the
emotional
differences
of
animal
words
in
the
two
languages.
Expecting
that
in
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two
peoples,
both
sides
will
have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emotional
colors
embodied
in
each
other's
culture
and
animal
vocabulary,
so
as
to
promote
the
unimpeded
communication
between
nations,
reduce
or
even
eliminate
misunderstandings
in
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Trans-cultural
diffusion.Keywords:Animal
Vocabulary;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Sino-Japanese
Cultural
Contrast目錄HYPERLINK一、引言 引言(一)選題緣由從古至今,語言一直被視為用來交流思想的工具,而文化對各國語言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動物詞語作為日常用語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會不可避免地受到文化的影響,隨著歷史的不斷行進,中日文化差異日漸增大,因此中日兩國動物詞語的感情色彩差異自然也越來越大?;诖?,本文通過研究中日語言中動物詞語的感情色彩差異及其文化心理成因,從十二生肖出發(fā),闡明因文化差異而導致的語言差異。此研究對于中日兩國的跨文化交流不僅有著理論參考價值,也有著實踐意義,當不同國家的人們了解并正視彼此的文化差異,才能促進民族之間的無礙交流,進而使全球文化融會貫通。(二)研究現(xiàn)狀漢語經(jīng)過了悠久的發(fā)展歷程之后,其動物詞匯所蘊含的感情色彩日益豐富。而日本作為與中國一衣帶水的鄰國,其動物詞匯的意義與內(nèi)涵起初也是由中國傳播并發(fā)展的。隨著時代的變遷,中日兩國的動物詞匯的感情色彩也逐漸產(chǎn)生了差異。筆者通過檢索中國知網(wǎng)、維普等網(wǎng)站,發(fā)現(xiàn)有為數(shù)不多的學者正在進行相關(guān)研究。例如:陳菁晶(2011)、曲明月(2015)以中日諺語為切入點,分析比較了中日兩國動物的形象。姬穎(2019)、尚榕(2006)等學者則著重于中日動物詞匯的文化信息,對動物詞本身的文化信息進行研究。王勝波(2018)、李鑫(2018)、楊柳(2017)、孟芳(1998)、郁建生(1998)等學者以中日民間動物報恩故事為切入點,比較分析中日兩國的動物報恩觀。羅亮(2016)、吳昊(2015)、王鳳嬌(2014)、唐莉(2014)等學者則著重比較一種動物在中日兩國的文化差異。然而,通過文獻檢索的方式極少發(fā)現(xiàn)與本課題密切相關(guān)的研究文獻,即較少根據(jù)中日語言中的動物詞匯的感情色彩進行對比分析。因此,本文對中日語言中的動物詞語展開研究,以兩國的諺語及民間故事中的動物詞語為例證,研究兩國語言中動物詞語的感情色彩差異。(三)研究意義本文對于中日語言中動物詞語的研究有助于幫助了解和認識漢語和日語中動物詞匯的感情色彩的差異,期待在兩國人民的跨文化交際中,雙方都對對方國家的文化、動物詞匯所體現(xiàn)的感情色彩有了解,以此促進民族與國家之間的無礙交流,減少在跨文化交際與跨文化傳播時的誤區(qū)。(四)研究方法1.文獻資料法通過查閱中文數(shù)據(jù)庫:中國知網(wǎng)以及萬方數(shù)據(jù)庫中的相關(guān)文獻,從中了解中日兩國動物詞匯感情差異的理論研究成果。并在借鑒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chǔ)上,探尋中日語言中的動物詞語文化意象以及動物詞語使用偏好。走訪調(diào)查法使用抽樣法,筆者從在日華人留學生及日籍友人中選取了定量調(diào)查對象,通過同調(diào)查對象電聯(lián)、面談等方式,獲取他們的想法和建議。二、中日語言中十二生肖動物的文化意象對比中日兩國各具有許多獨有的文化特征,這些帶有民族色彩的文化,以及不同民族的文化對于同一事物的文化意象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文化意象凝聚著勞動人民的智慧與文明,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都與民間傳說有關(guān),經(jīng)過歷史的洗禮,它們演變成了一種文化符號,具有著相對固定的文化含義。而日常用語中經(jīng)常使用的動物詞語的文化意象,自然會無法避免地受到民族文化的影響。中日兩國的文化在許多方面有著相似之處,也有不同之處,在某些動物詞語的文化意象上也是如此。本章節(jié)將以十二生肖為例,分析研究中日語言中動物的文化意象差異。意象基本相同虎虎在十二生肖中位列第三,被稱作“寅虎”?;⑽幕谥袊鴤鹘y(tǒng)文化中,占有著一個非常重要的地位。在中國,驍勇善戰(zhàn)的將領(lǐng)被人們稱為“虎將”,三國時期,劉備麾下的五員猛將關(guān)羽、張飛、馬超、黃忠、趙云便被稱為“五虎將”。中國人愛虎,給小孩戴虎紋的帽子、穿虎頭鞋,是希望孩子可以健康得像個小老虎。古今的書法、繪畫大家也愛畫虎寫虎,創(chuàng)造出了很多別具匠心的藝術(shù)作品。而人們在愛虎的同時,也畏懼著虎,老虎潛藏于山林之中,是天生的食肉動物,生性兇殘,非常危險。例如:伴君如伴虎。出自清朝的《說呼全傳》。將君王比作老虎,形容陪伴君王像陪伴老虎一樣,隨時有殺身之禍?;⒖诎窝莱鲎栽霛摹兑簧絿鴰熣Z錄》。比喻做非常危險的事。養(yǎng)虎為患出自西漢司馬遷的《史記·項羽本紀》。比喻縱容敵人,留下后患,自己反受其害。虎口余生出自戰(zhàn)國時期的《莊子·盜跖》。意即絕處逢生。以上成語都證明著虎在人們的認識中,是勇猛的象征,也是兇殘危險的動物。而在日本,也有許多關(guān)于虎的俗語、慣用語。比如說:「虎は千里往って千里返る」老虎一日往返千里。形容老虎勇猛強壯?!富ⅳ艘怼挂馔叭缁⑻硪怼?。比喻能力強的人得到了支持變得更加強?!富ⅳ蝠B(yǎng)いて自ら患いを遺す」意同“養(yǎng)虎為患”。指的是老虎兇殘危險。徐微潔.漢日動物形象特征比較研究——以十二生肖動物為視角[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6(05):111-114.「虎を野に放つ」意同“放虎歸山”。比喻把壞人放走,留下后患。由此看來,中日兩國的“虎”的文化意象大致是相等的。龍龍在十二生肖中位列第五,被稱為“辰龍”。雖然龍文化貫穿了中國的歷史,中國人民也以龍的傳人自居,并且龍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代表之一被海內(nèi)外熟知,但龍文化卻并不只在中國傳播。在中國,龍是吉祥、祥瑞的代名詞。因為人們對于自然的恐懼,圖騰上的龍的形象被人們當做能夠呼風喚雨的神靈。為了彰顯統(tǒng)治者的正統(tǒng)性,后世的統(tǒng)治者又將帝王與龍的形象融合。到了隋唐,因為佛教文化以及印度龍文化的傳入,“龍”與佛教中的龍,道教中的龍等意象進一步融合,龍的文化意象日漸成熟。在現(xiàn)代中國社會中,“龍”已然被賦予了新的生命意義,它擺脫了封建迷信,成為了代表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而日本龍的形象雖然受中國的影響頗深,但在中國龍文化傳到日本之后,日本也演變出了自己獨有的龍文化,因此中日兩國的龍的文化意象,大致是一脈相承的。日本“和龍”是中國龍文化與日本自身的八岐大蛇文化融合的結(jié)果,在日本,龍與蛇的概念比較模糊,在佛教的神話故事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龍和蛇互換的情況。并且比起中國的龍來說,既是龍神也是蛇神的“和龍”也有著妖異的色彩。在中國,龍作為人與神之間的紐帶收到了人民的敬仰與膜拜,中國的龍文化源遠流長,龍的形象與文化內(nèi)涵是經(jīng)過了幾千年的融合與發(fā)展最終形成的。龍作為象征祥瑞的神明,也被統(tǒng)治階層用作皇權(quán)的象征。而在日本,龍文化終究是外來的文化,因此不可能被當做統(tǒng)治者的象征,經(jīng)過不斷的融合演變,而產(chǎn)生的“和龍”成為了有著佛教背景的外來神明。由此看來,中日兩國的“龍”的文化意象大致相同。蛇蛇在十二生肖中位于第六,被稱為“巳蛇”。在人們心目中,蛇是狠毒、陰險的動物,并且也都有“蛇妖”的概念。在漢語中有許多與蛇有關(guān)的成語,如:蛇蝎心腸出自元朝的《抱妝盒》。形容人心腸狠毒。牛鬼蛇神出自唐朝的《李賀集序》。泛指妖魔鬼怪。以上成語都象征著蛇的殘忍、可惡。但也有《白娘子》中善良單純的蛇妖白娘子,中國神話傳說中,女媧的形象也是人身蛇尾的女神。日語中也有許多與蛇有關(guān)的俗語,例如:「蛇に噛まれて朽ち縄に怖ず」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比喻經(jīng)歷了一次失敗后十分害怕同樣的失敗?!干撙艘娹zまれた蛙」被蛇盯著的青蛙。比喻嚇得不敢亂動?!杆捝摺怪缸哉衣闊R陨系睦诱f明日本人把蛇當做了令人害怕的事物。以及:「蛇のような奴」像蛇一樣的家伙。比喻人陰險狡詐?!干撙吻旮浴股咔鄣谋拘?。形容鉆牛角尖、容易記仇的人。由此可見,中日兩國的“蛇”的文化意象基本相同。羊羊在十二生肖中位于第八,被稱為“未羊”。不管是在中國人或是日本人的眼里,羊都是一種非常善良、溫馴的動物。在中國古代,羊被人們認為是一種代表著吉祥、祥瑞的瑞獸,如:三羊開泰出自《周易·泰》。在民間是一句吉祥的話,祝愿諸事順遂。但因為羊通常會被強大的肉食動物捕食,因此羊同時也是可憐、弱小的代名詞,如:替罪羊“替罪羊”一詞為舶來品,世界各地的人們都用替罪羊來比喻代人受過的人。劉毓敏.再析艾米麗的悲劇成因[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03):155-156.虎入羊群出自明朝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比喻強者肆意欺凌弱者。羊落虎口出自元朝朱凱的《昊天塔》。比喻處于險境,有死無生。日本人雖然較少飼養(yǎng)羊作為食物來源,但在日本人心目中的羊也是柔弱、老實的動物,如:「羊の歩」羊的腳步。引申義為逐漸靠近死亡?!秆蝾^狗肉」掛羊頭賣狗肉。比喻名不副實?!竿浪窝颉拱赴迳系难?。在漢語中,也有相同意思的詞“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由此看來,中日兩國“羊”的文化意象大致相同。意象部分相同鼠鼠作為十二生肖之首,與人類的關(guān)系十分密切。從人類的歷史上看,鼠與人類共生的同時,也成為了人類的敵人。鼠象征著堅韌不拔的生命,同時也帶來了無盡的災厄。因此人類對于鼠的感情可謂是亦恨亦喜、亦畏亦敬,在不同的國度,人們對于“鼠”的態(tài)度也不盡相同。關(guān)于十二生肖的傳說,在中國民間流傳著各式各樣的版本。其中有一種說法是,鼠能排在十二生肖之首是因為它利用了貓,因此到了后來,老鼠見了貓是抱頭鼠竄。不過這只是傳說,但因為老鼠平時給人的印象都是鬼鬼祟祟、偷偷摸摸的,因此,人們對老鼠的厭惡毋庸置疑。如中國的成語:膽小如鼠出自《魏書·汝陰王天賜傳》。形容非常膽小。梧鼠技窮出自《荀子·勸學》。比喻才能有限。賊眉鼠眼出自清朝石玉昆的《三俠五義》。形容神情鬼鬼祟祟。鼠目寸光出自清朝蔣士銓的《臨川夢·隱奸》。形容目光短淺,沒有遠見。老鼠過街人人喊打比喻害人的東西,大家一致痛恨。在日本,大多數(shù)人也認為老鼠是喜歡小偷小摸的動物,如「國に盜人、家に鼠」。但在日語中,老鼠的讀音「ねずみ」,也有「寢ず見」的寫法,意即夜晚不睡覺,守護人們,這與老鼠夜行的性質(zhì)相符。日本人也稱睡覺為「稲積む」,稱起床為「稲上ぐ」,取「寢」的諧音「稲」來避諱。在日本,老鼠被人們當作歲神的使者,老鼠與稻荷神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王秀文.日本“鼠”民俗的傳承及其文化內(nèi)涵[J].大連民族學院學報,2008(06):501-503+508.現(xiàn)在日本稱新年為“正月”,歲神在日本是五谷之神,人們在正月祭祀歲神,祈愿來年五谷豐登、財源滾滾。人們在十二月底需要進行“大掃除”,尤其重視廚房。還需要準備“門松”,門松是由松、竹、梅三種植物制作而成的裝飾,放在門口兩邊作為歲神來宅中的地標。以及“しめ縄”,放在門口,傳說中有辟邪的效果,這樣歲神才能安心地來家里。最后是“王秀文.日本“鼠”民俗的傳承及其文化內(nèi)涵[J].大連民族學院學報,2008(06):501-503+508.由此可見,中日兩國語言中“鼠”的文化意象部分相同,但也存在差異。兔兔在十二生肖中位列第四,被稱為“卯兔”。在中日兩國的人民心目中,兔是機敏、可愛的象征。中國有“玉兔搗藥”,“靜若處子,動若脫兔”。也有“狡兔三窟”,將狡猾的人比作兔子。提起兔子,在神話傳說最為出名的便是玉兔與嫦娥的故事。中國的神話故事中多重在描寫嫦娥、吳剛等人物的故事,而日本人則將月亮上偶現(xiàn)的黑影想象成是兔子在搗年糕。日語中的「兎の糞」表示的是人做事不能持之以恒,而漢語中也有表示同樣意義的俗語,即“兔子的尾巴長不了”;日語中兔子也能用來形容膽子很小的人,而在漢語中同樣意義的成語是“膽小如鼠”。日語中也用「兎小屋」形容住的地方狹小,用「兎耳」形容人消息靈通,通常為貶義。因此中日兩國“兔”的文化意象部分相同。馬馬在十二生肖中位于第七,被稱為“午馬”。在古代中國,工業(yè)尚未發(fā)展成熟,而作為主要交通工具的馬便象征著一個國家的繁榮與富強,是社會的主要生產(chǎn)力之一。經(jīng)過馴養(yǎng)的馬在將領(lǐng)征戰(zhàn)時普遍被運用到戰(zhàn)車上,“御駕”、“千乘之國”等詞語便是因此而出現(xiàn)的。漢語中也有“快馬加鞭”、“馬到成功”、“汗馬功勞”等成語,這些都表明“馬”在中國人心中是敏捷矯健、迅捷靈活的形象。而在日語中,也有「牛を馬に乗り換える」一說,意即鈍牛換快馬。在中日兩國,馬都可以用來指代人。在中國有“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而在日本,則有:「野次馬」野次馬。指愛管閑事的人?!格Rの骨」馬的骨頭。指不速之客?!格Rの腳」馬腳。指龍?zhí)籽輪T。「馬太郎」馬太郎。指不聰明的人。徐微潔.漢日動物形象特征比較研究——以十二生肖動物為視角[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6(05):111-114.通常都是較負面的比喻。中國說人的臉長用的是“馬臉”,在日本同樣意思的詞則是「馬面」。由此看來,中日兩國“馬”的文化意象部分相同,也有許多差異。猴猴在十二生肖中位于第九,被稱為“申猴”。在中國,因為“猴”與古代的官職“侯”諧音,被當作吉祥的動物。在神話中,日月神都是猴神,《山海經(jīng)·四次三經(jīng)》中記載道:“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發(fā)戴勝,司天之厲及五殘?!钡珴h語中也有許多貶義色彩的含有“猴”的習語,比如說:心猿意馬出自漢朝魏伯陽的《參同契》。形容心思已經(jīng)不在這里了。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比喻在沒有人才的情況下,稍差點的人也能扛大梁。猴急形容因為急于做某事而焦急的模樣。而在日本,人們認為猴子是聰明靈敏的動物。如:「猿知恵」猴子的智慧?!冈长饽兢槁浃沥搿购镒右矔臉渖系粝聛?。意同“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但與中國相同的情況是,日語中也存在許多貶義色彩的含有“猴”的習語,如:「猿が仏を笑う」猴子嘲笑佛祖。形容人不知尊卑深淺?!冈长五晷Δぁ购镒映靶e人的紅屁股,但是自己的屁股也是紅的。意同“五十步笑百步”。比喻和別人有差不多的錯誤,只是程度上沒那么嚴重,卻嘲笑別人的人?!冈长谌啶唷购镒幽碇友b人。意同“狗鼻子插大蔥,裝相”。比喻裝模作樣。因為猴子的「猿」音同緣分的「緣」,日本人家門前常常掛著一串由五只小猴子布偶做成的裝飾,祈愿吉祥如意?!肝逶场沟淖x法也可以是「ござる」,意即「お客が御座る」,寓意顧客盈門,因此從商的人家也常常將猴子的裝飾掛在店內(nèi),祈愿生意興隆。在日本民間,猴子也被尊為安產(chǎn)之神、水神、山神等。由此看來,中日兩國“猴”的文化意象有一致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雞雞在十二生肖中位于第十,被稱為“酉雞”。自古至今,中國社會常常用“五谷豐登,六畜興旺”來表達對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而雞便是這“六畜”之一?!俄n詩外傳》中記載道:“頭戴冠者,文也;足傅距者,武也;敵在前敢斗者,勇也;見食相呼者,仁也;守時不失者,信也?!比f建中.雞年說雞[J].生命世界,2017(06):76-81.在計時器發(fā)明之前,因為雞主要的作用便是報時,被人們當作“報時神”,也被稱為“司晨鳥”。公雞的“公”與功名的“功”諧音,打鳴的“鳴”與功名的“名”諧音,雞冠的“冠”與官員的“官”諧音,因此公雞在當時也寓意著功成名就、加官進爵。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雞是有著“五德”的家禽。鳳的形象便來源于雞。傳說中雞是日中之鳥,日出雞鳴,能夠祛除魑魅魍魎。李建萍.雞趣雜談——中國雞文化[J].農(nóng)村·農(nóng)業(yè)·農(nóng)民(A版),2017(06):60-61.但漢語中也有一些貶義色彩的含有“雞”的習語,如“雞肋”、萬建中.雞年說雞[J].生命世界,2017(06):76-81.李建萍.雞趣雜談——中國雞文化[J].農(nóng)村·農(nóng)業(yè)·農(nóng)民(A版),2017(06):60-61.在日本,雞被稱為「長鳴鳥」,由此可見雞在日本人心目中是驅(qū)散黑暗的神鳥。但因為它的鳴叫也寓意著春宵之夜的結(jié)束,因此雞出現(xiàn)在和歌的唱詞中時,往往被當作“忌諱之鳥”。日語中有「ひよこ」,意即雛雞,等同于漢語中的雛鳥,意為不能獨當一面的新人,「鷄冠にくる」,雞冠豎起來了,意為怒發(fā)沖冠,等等。其余與“雞”有關(guān)的詞語大部分來自漢語。由此看來,中日兩國“雞”的文化意象部分一致,也有不同的地方。狗狗在十二生肖中位于第十一,被稱為“戌狗”。在中國古代人們的思想中,物有善惡之分,可以預知吉兇禍福。在《古今讀書集成》中,有許多描述“白狗”的記載,在中國古代民間的傳說中,有“王者仁德則見白狗”的故事,這說明“白狗”在當時寓意著吉祥。狗有著忠誠的根性,在漢語中便有“犬馬之勞”,“兒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貧”等習語。但漢語中更多的是如“狼心狗肺”、“狗眼看人低”、“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等含有貶義色彩的習語。在日本,人們則更多地認為狗是知恩圖報、忠誠護主的動物,在石器時代的遺存中,未曾發(fā)現(xiàn)馬、牛等其他家畜,只出現(xiàn)了狗的遺骸?!度龂尽の褐救べ寥藗鳌分杏涊d道:“其地(倭國)無牛馬虎豹羊鵲?!币蚨恍v史學家認為,日本早年的狗便是“繩文犬”,它們可以協(xié)助人類狩獵,也被作為食物和祭品,同時,它們也是寵物。在近現(xiàn)代,也有諸如《忠犬八公》、《為你取名的那一天》等許多以狗作為主人公的作品。雖然日本也有「權(quán)力の走狗」、「犬畜生」等,但人們還是更多地認為狗是聰明、可愛而忠誠的動物。由此看來,中日兩國“狗”的文化意象部分一致,漢語更偏向于貶義色彩,而日語則更偏向于褒義色彩。豬豬在十二生肖中位于第十二,被稱為“亥豬”。中華民族作為一個農(nóng)耕民族,在其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農(nóng)耕文化中的“豬”文化對歷史進程產(chǎn)生了莫大的影響。張偉力,丁月云.論中國豬文化可以水煮歷史(上)[J].豬業(yè)科學,2015,32(02):125-126.豬在中國象征著吉祥如意,比如說在我國北方和部分少數(shù)民族,人們在春節(jié)時用“肥豬拱門”圖案的剪紙裝飾家宅,希望肥豬馱著金銀珠寶和糧食拱門而入,祈愿來年人財興旺、五谷豐登?!柏i”字與祝福的“祝”張偉力,丁月云.論中國豬文化可以水煮歷史(上)[J].豬業(yè)科學,2015,32(02):125-126.在日語中,豚小屋的意思是骯臟雜亂的房間,漢語中也有同樣意思的詞:“豬圈”、“豬窩”等。雖然中日兩國都用豬來罵人,但漢語中的“豬”更偏向于形容人肥胖、蠢笨,而日語則更傾向于形容人肥胖、貪吃。日本人沒有中國人這么討厭豬,雖然認為它貪食,但也認為豬是健壯的動物。日本的《新明解國語詞典》中記載道:「イノシシは古代日本の肉食獣であった?!梗饧匆柏i是古時日本的食肉動物。在快速地向前跑的時候,豬不會轉(zhuǎn)變方向,因此日語中有「豬突猛進」一詞,用來比喻盲目、莽撞地前進,也有「豬武者」一詞,用來比喻不觀察敵人情況就向前沖的武士。雖然這兩個詞都用豬來比喻莽撞的人,但仍能看出“豬”在日本人的心目中是勇敢無畏的動物。由此看來,中日兩國“豬”的文化意象部分一致,但也有很大的差異。意象大不相同1.牛牛在十二生肖中位列第二?!芭!笔寝r(nóng)耕社會的標志性象征,早在上古時期,我國的《山海經(jīng)》中便有大量記載。在《史記·補三皇本紀》中,神農(nóng)氏炎帝便是牛首人身的形象。在廣西壯族聚居地一帶,每年的正月初一有讓小孩在河邊牽石?;丶业牧曀?,以祈禱這一年里牛丁興旺、少病少災。在江浙地區(qū),姑娘出嫁時新郎要在花轎前牽一頭黃牛,為新娘開路。因為人們相信“?!毕笳髦?,用牛開路可以保護新娘,辟邪消災。王媛媛.中國民間剪紙中的牛文化[J].三峽論壇(三峽文學.理論版),2010(02):83-88+148.在中國民間,牛也被稱為“神?!?,我國傳說中的龍便有著牛頭蛇身,牛郎去天上找織女時也披著老牛的牛皮,在中國文化中,牛也象征著力量與神力。人們常常用“老黃?!蓖蹑骆?中國民間剪紙中的牛文化[J].三峽論壇(三峽文學.理論版),2010(02):83-88+148.而在日本牛卻經(jīng)常被形容為「怠惰」「だらだら」,意即呶呶不休,日語中有俗語道「食べてすぐ寢ると牛になる」,意即吃完了就睡會變成牛。而「牛の涎」、「牛の小便」則用來形容人做事拖泥帶水、磨磨蹭蹭。但在西日本也有著許多與牛有關(guān)的信仰與習俗。斗牛等民間活動至今也在新瀉縣、隱歧島等地區(qū)流傳。徐微潔.漢日動物形象特征比較研究——以十二生肖動物為視角[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6(05):111-114.由此看來,中日兩國“牛”的文化意象大相徑庭。三、中日文中動物詞語的感情色彩對比中日兩國人民在與動物相處、共存的過程中都經(jīng)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因為人文、地理環(huán)境的不同,兩個不同國家語言中的動物詞語的感情色彩也會產(chǎn)生差異。(一)中日諺語中的動物詞匯感情色彩對比諺語指的是流傳于民間的言簡意賅的短語,作為勞動人民實踐經(jīng)驗的結(jié)晶,諺語總是反映著一個國家的民族特色。諺語是漢語整體中的一部分,口語性強、通俗易懂。在日本,諺語也被人們稱為熟語,語言表達能力強、具有應(yīng)用范圍廣泛、內(nèi)容形式固定等特點。中日諺語是凝結(jié)了兩國不同的民族文化的載體,從語言表達上來看,各具特色,非常有研究價值。比如說漢語中的“人中呂布,馬中赤兔”在日語中有相同意義的諺語:「花は木、人は武士」。中國人認為呂布是萬里挑一的人才,赤兔便是呂布的愛馬,而日本人則以櫻花為花中之王,武士為極致高潔之人。可見,中日諺語有同為東方國家的同源之處,但因為人文地理環(huán)境的不同,也產(chǎn)生了一些差異。在中日兩個國家,都有不少包含動物的諺語。1.鼠在中國,人們通常用老鼠來形容做了壞事、鬼鬼祟祟的人,是陰險狡詐、貪得無厭的代名詞。如:(1)老鼠過街,人人喊打。出自毛澤東的《反對黨八股》。比喻人人都痛恨害人的東西。(2)老鼠看倉,看個精光。如果讓老鼠看守糧倉,正是給它機會大吃大喝。比喻監(jiān)守自盜。而在日語中,老鼠則有著在背地里說人閑話的小人的形象。如:(1)城狐社鼠。指在安全的主君身邊做壞事的人。意即狐假虎威。(2)國に盜人、家に鼠。國賊家鼠,用老鼠來比喻對一個集體有害的人。(3)頭の黑い鼠。因為頭發(fā)是黑色,所以把自己家中偷東西的人比作老鼠。例:「今回のことは、頭の黒い鼠のしわざだと思う?!刮艺J為這次的事情是我們自家人干的。在日本,老鼠也可以預知火災、占卜吉兇。如:鼠が居なくなると火事になる。老鼠不在的話會發(fā)生火災。鼠社によりて貴し。即使想把藏在神社中的老鼠消滅掉,也要擔心神社被燒掉。因此人們對神社的老鼠可謂是束手無策。用來比喻仗著君主的威望任意妄為的小人。2.虎在中國,虎通常被當作是權(quán)勢和力量的象征,并且虎的力量一直被人們敬畏著。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出自《后漢書·班超傳》,不歷經(jīng)艱險,便不能取得成功。也指實踐得真知。王萌.對外漢語教學及對外漢語教材中的典故熟語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3.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出自《水滸傳》,形容明知道做某事很危險,卻義無反顧。初生牛犢不怕虎。出自《莊子·知北游》。剛生下來的小牛就像初入社會的年輕人,敢作敢為,連老虎都不怕。而在日本,虎的形象也是帶有王者之風,威嚴勇猛的動物。如:虎を野に放つ。意同“放虎歸山”。意指把壞人放回老巢,留下禍根。虎の尾を踏む。踩在老虎的尾巴上。意同“如履薄冰”,形容非常危險。3.兔在中國人的印象中,兔子是溫和、膽小的素食動物。如:兔子不吃窩邊草。出自高陽《胡雪巖全傳·平步青云》。別在家門口做壞事,也引申為壞人不在自己的地盤上做壞事。不見棺材不落淚,不見兔子不撒鷹。出自明朝蘭陵笑笑生的《金瓶梅》。形容不到徹底失敗的時候決不罷休,沒有看到真正的目標,絕對不放出自己的底牌。而日本人因為受了唐代文化的影響,民間也流傳著嫦娥與玉兔的傳說,早在《古事記》中便有“因幡之白兔”的記載,人們把月亮上的黑影想象成是玉兔在搗年糕。日本文化也很大程度上受了佛教文化的影響,在《今昔物語》中,也有“舍身行善,行菩薩道”的玉兔的故事。如:烏兎怱怱?烏飛兎走。出自唐代詩人韓的《春愁》。兔走烏飛,亦作“烏飛兔走”。烏兔意即日月,形容時光飛逝。始めは処女の如く、終わりは脫兎の如し。出自《孫子·九地》。靜若處子,動若脫兔。形容軍隊駐扎還未行動時就像閨中姑娘一樣安靜,行動起來就像兔子一樣敏捷。兎の晝寢。出自《兔子和烏龜》。兔子過分輕敵,睡了一覺而輸給了烏龜。比喻因為疏忽而導致的失敗也用來比喻總是在睡覺的人。4.狗在中國狗的形象有兩種,一種為褒義,認為狗是忠誠的動物。如:兒不嫌母丑,狗不嫌家窮。出自宋朝釋梵琮的《偈頌九十三首》。母親再丑,兒子都不會嫌棄她,家里再窮,狗也不會嫌棄。教育人不能忘本。狗見人貧死也守,人見人貧親也疏。就算主人落魄,狗也會護著主人直到死去,但人卻并非如此。而中國諺語中也有許多狗的貶義形象,認為狗卑賤、仗勢欺人。如:狗眼看人低。形容一個人高傲自大,看不起別人。是一句罵人話。魯迅.狗的駁詰[J].學習與輔導,1986(02):28.人敬富的,狗咬破的。人對富有的人抱有敬畏之心,狗只追著衣衫襤褸者撕咬。在日語中,情況與在漢語中相似,有褒貶之分。狗的褒義形象是忠誠護主、可愛靈敏的寵物。如:犬は三日飼えば三年恩を忘れぬ。養(yǎng)了三天的狗尚且知道報恩。意即不能忘恩負義。犬は人に付き、貓は家に付く。狗寄托于人,貓寄托于家。形容狗的忠誠,貓的戀家。在日本也有一些諺語描寫了狗的貶義形象。認為狗無知、兇惡、卑賤。如:狡兔死して走狗になる。出自《史記·越王勾踐世家》。意同“狡兔死,走狗烹”。比喻需要的時候把你當塊寶,沒用的時候馬上扔掉。犬の逺吠え。狗在遠處狂吠。比喻膽小的人只敢在背后說壞話。家の前の瘦せ犬。家門前的瘦狗。比喻狗仗人勢。(二)中日民間故事中的動物形象感情色彩對比孔夫子曾說:“性相近,習相遠”,在中日兩國民間都有數(shù)不勝數(shù)的與動物有關(guān)的民間故事,故事的內(nèi)容與含義有其相似之處,也有不同之處,其中動物詞匯的感情色彩也有差異。在兩國的民間故事中,關(guān)于“猴”的民間故事數(shù)量繁多,關(guān)于“雞”的民間故事則多數(shù)反映了中日兩國報恩觀的不同。猴在中國,關(guān)于“猴”的民間故事多如牛毛。如:(1)《樹梢猴心》現(xiàn)今流傳在民間的有兩個版本,其中一個版本講的是猴子因為救了烏龜而和這只烏龜成了朋友,烏龜?shù)钠拮酉腴L壽,欲得猴心,于是烏龜和龜婦計劃將猴子邀請到家里趁機取心,可在中途烏龜卻將計劃道出,猴子說自己把心掛在了樹梢上,讓烏龜帶自己去取,不曾想猴子爬上樹梢后,烏龜原以為猴子要為自己取猴心,猴子卻不再下來了。還有一個版本是龍王得了心慌病,要烏龜拿猴子的心來。兩個版本都反映了猴子在中國人民心目中有著聰明而敏捷的形象。這個故事在日本民間也有流傳,但日本民間流傳的兩個版本其中之一是說龍女病了,要猴肝治病,另一個版本是龍王的妻子懷孕了,想吃猴肝補身子。并且泄密的過程和中國民間流傳的版本有微妙的差別,是水母和一些小魚在途中告訴了猴子龍王要取它的肝,所以猴子逃脫后,水母被剝皮抽骨。(2)《白猿獻壽》這個故事在中國民間廣為流傳,許多作品中都有“白猿”這一意象的出現(xiàn),如《補江總白猿傳》、《山海經(jīng)》、《封神演義》、《吳越春秋》中都有對“白猿”的長壽與神力的描寫。“白猿獻壽”這一典故出自晉朝葛洪《抱樸子》以及唐朝小說《續(xù)江氏傳》。典故大意為:一只位于云蒙山的猿猴得知母親身患重疾,為了緩解母親的疾病白猿只身去孫臏的園子里偷取桃果被抓獲。猿猴向?qū)O臏跪泣道自己家內(nèi)有重病的母親想吃桃子,孫臏見猿猴雖為動物尚知孝道,便起了憐憫之心,將桃子贈與白猿并放之歸山,白猿母親吃下桃子后,大疾痊愈。隨后猿猴為報此大恩,便將藏于山洞內(nèi)的兵書贈與孫臏。此后孫臏成了齊國一代虎將。徐紫云,劉夢.《補江總白猿傳》白猿形象探微[J].內(nèi)江師范學院學報,2019,34(01):10-14.徐紫云,劉夢.《補江總白猿傳》白猿形象探微[J].內(nèi)江師范學院學報,2019,34(01):10-14.(3)《西游記》在中國,人們最不陌生的便是《西游記》中的“美猴王”孫悟空的故事。在《西游記》中的孫悟空甚至被賦予了“人”性,他勇于斗爭、不畏強權(quán),有著頑強的斗志,也是一位愛憎分明、膽識超群的英雄好漢??梢娫谥袊说恼J識中,猴是非常聰明而且勇敢的動物。在日本也有許多與猴有關(guān)的故事,如:(1)《猴蟹合搗年糕》猴子和螃蟹商量好要一起搗年糕,猴子說需要一根搗年糕的杵,讓螃蟹去砍一根,可是螃蟹拿著杵回來時卻說還不夠直,要螃蟹再去砍一根直一點的。在螃蟹離開時猴子自己搗好了年糕,想爬上樹自己一個人私吞。猴子運用自己聰明的特性企圖獨吞食物的故事在日本民間還有許多個版本,故事中的猴子都有著狡詐、貪婪的形象,但故事的結(jié)局多為猴子最終沒有得到食物,食物被同伴吃掉了,并且因為羞恥,變成了紅臉紅屁股的樣子。(2)《大貓和小貓》大貓和小貓撿到了一大一小兩個飯團,兩只貓為了吃大的那個吵了起來,這時猴子介入,提出要幫它們公平分配食物,把兩個飯團放到稱上,重的那個就會被猴子咬一口,接著再稱一次,猴子心里的如意算盤是,這樣循環(huán)往復,兩個飯團都會落入猴子的肚子。在故事的開頭,猴子往往運用計謀想要謀取私利,但在故事的結(jié)局中猴子往往得不到食物,面貌也遭破壞。在日本人眼里,猴子的聰明和狡猾無異,以一種貶義形象存在于民間故事中。(3)《貍與猴與水獺》貍、猴與水獺撿到了一袋鹽、一升豆子以及一張席子并商量如何分配,貍說:“猴子要能看到四面八方,可以把席子鋪在樹上。水獺將鹽撒到池塘里就能讓魚浮起來?!苯酉聛?,猴子將席子鋪在樹上,可是它站在席子上時席子卻滑了下來,猴子的腿摔骨折了。趙靜.日本民間故事猴形象考察[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5(05):6-7.趙靜.日本民間故事猴形象考察[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5(05):6-7.雞在中國和日本民間都流傳著“金雞報恩”的故事。在中國浙江省雁山一帶便流傳著“金雞峰”的故事:從前有個農(nóng)夫叫做李少貴,有天他的妻子上山砍柴時,發(fā)現(xiàn)有條大蛇在捕食一只山雞,她便趕走蛇救下了這只雞,沒想到這只雞是一只能生出金子來的金雞,金雞為了報答救命之恩,每天都到李家下一個蛋,每一個蛋里邊都有金子。后來有財主想搶這只金雞,金雞被打傷了,最后死在了仙姑洞前的山坡上。李少貴夫妻為了紀念它,用金雞生下的金子修了一座“金雞橋”。張洪梅.從中日茶文化對比探討中國茶文化對日本茶道文化的影響[J].文化創(chuàng)新比較研究,2018,2(11):34+40.而在日本民間流傳的“母雞報恩”的故事中,作者則講述了從前有一戶人家的母雞知道貓要謀害這戶人家,便不斷啼鳴提醒人,可人們認為這是不祥之兆,把母雞扔進海里要淹死它,母雞在臨死前請求艄公幫忙捎信給主人,最后母雞的話靈驗,主人將貓殺死了。在這則故事中,就算主人把母雞扔進海里要淹死它,它在臨死前卻依然記著主人的養(yǎng)育之恩,體現(xiàn)了濃厚的日本文化特征。主人將無辜者扔進海里已是無德之舉,可母雞卻以德報怨。這體現(xiàn)了日本人思維的特點,主人對母雞有恩,就算把雞淹死了,母雞也會報恩于主人。中日這兩則民間故事中的母雞同是報恩者,但在“報恩”這一觀念上,日本的故事中缺乏了對“德”的考量。反觀中國的“金雞報恩”,故事中的李少貴夫婦是心地善良的仁義之人,李少貴妻子先救了金雞的命,所以金雞才以金蛋報之。從利益的角度上看,中國民間故事中的報恩者更計較得失,先施恩,后才有報恩,而日本民間故事中的報恩者只要人對自己有恩,便不計得失地報答。這也體現(xiàn)了在中日兩國和雞有關(guān)的民間故事中,雞都有著知恩報德的形象。從以上例句的比較和分析可以看出,與動物有關(guān)的中日諺語中,動物詞語的感情色彩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日本的諺語更多從狹義的角度切入,這體現(xiàn)了日本人偏向于形象具體的思維方式,而中國的諺語更多從廣義的角度切入,體現(xiàn)了中國人偏向于抽象概括的思維方式。中日兩國的民間故事反映著兩個不同國度、不同民族的文明,體現(xiàn)著古時人們的生活方式,也體現(xiàn)著整個民族的思想特征。由于民間故事正代表著人內(nèi)心的想法與欲求,因此動物的故事也是人的故事,如《西游記》、《聊齋志異》,人們賦予動物以人性,動物便能夠表達人最真實、最直接的情感。從例證中我們不難看出,在兩個國家,同一個動物所代表的形象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這恰恰反映出中日兩國文化背景的差異。這充分反映了中日兩國不同的人文、地理環(huán)境。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兩國人民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環(huán)境中,經(jīng)歷過不同的歷史,因此兩國人民有了不同的思想觀念以及文化性格特征,這導致了中日文中的動物詞匯具有了不同的象征意義及感情色彩。四、中日語言中動物詞匯感情色彩差異的文化心理成因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語言是由其文化、歷史構(gòu)成的集合體,同時語言也是組成一個國家文化主題的最核心的一部分,而構(gòu)成語言的詞匯背后便蘊含著這個民族的歷史以及文化底蘊。中日兩國一衣帶水,文化在許多地方都有同源之處,在遣唐使之后,經(jīng)過了漫長的歷史洗滌,中日動物詞匯的感情色彩出現(xiàn)了許多或微小或顯著的差異,出現(xiàn)差異的原因歸納如下:(一)文化傳播誤差中日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早在漢代便開始了。據(jù)文獻記載,在晉武帝太康年間,中日的《千字文》、《論語》便經(jīng)由韓國的百濟等人傳至日本。隋唐時期,因為日本的朝野人士對中華文化有巨大的興趣,所以多次派遣遣唐使,包括僧侶、使者和留學生,到中國訪問學習。張鉄弦.談唐代書法與中日文化交流[J].文物,1959(08):41-42.但因為文化在傳播的過程中,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人進行交流,由于母語結(jié)構(gòu)、思考模式、歷史文化的差異,張鉄弦.談唐代書法與中日文化交流[J].文物,19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過期食品銷毀協(xié)議書
- 保安和女工合同協(xié)議書
- 買賣合同轉(zhuǎn)欠款協(xié)議書
- 2人合作配件協(xié)議書
- 駕駛服務(wù)采購協(xié)議書
- 項目防疫責任協(xié)議書
- 酒店簽訂優(yōu)惠協(xié)議書
- 雇傭車輛合同協(xié)議書
- 贈送房屋出售協(xié)議書
- 討賬傭金提成協(xié)議書
- 中阮譜大全(24首)
- 人力資源經(jīng)營分析報告
- 電競酒店行業(yè)分析
- 煉鋼廠五臺英格索蘭空壓機維保技術(shù)協(xié)議
- 4G5G 移動通信技術(shù)-LTE信令流程
- 江西省交通安全知識講座
- 【生鮮電商發(fā)展探究國內(nèi)外文獻綜述1800字】
- 杭州城市發(fā)展與歷史沿革
- 訂購單模板(訂貨單模板)
- 干漆膜(涂層)厚度檢測報告
- 國內(nèi)外液壓機技術(shù)現(xiàn)狀及發(fā)展趨勢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