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博客”現(xiàn)象_第1頁
淺析“博客”現(xiàn)象_第2頁
淺析“博客”現(xiàn)象_第3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淺析“博客”現(xiàn)象

【摘要】“博客”作為一種網絡時代的新生事物,正逐漸進入大眾的視野。從社會學視角對博客現(xiàn)象的特點及其表現(xiàn)、博客文化的內涵及意義等進行探討有重要意義?!娟P鍵詞】網絡;博客;現(xiàn)象;社會學內涵2002年以來,博客(WebLog)作為一種新興的網絡傳播交流方式被引入我國。今天,“博客”一詞已經被套用到“你吃飯了嗎”的句式中;打開百度鍵入該詞,點擊搜索項,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100,000,000條結果。據(jù)新華社2005年12月底的報道,中國內地網民超過一億,其中的博客大概有近1000萬,在校大學生占到不小的比例……不難想象,博客與我們的生活產生了怎樣的關聯(lián),面對給互聯(lián)網帶來巨大活力的網絡博客,本文將以社會學的視角對“博客”這種社會現(xiàn)象與社會行為進行初步的探討與分析。

一、博客現(xiàn)象概述(一)博客的界定

Blog是WebBlog(網絡日志)的縮寫,2002年由互聯(lián)網專家方興東、王俊秀正式將其譯為“博客”。在這里,“博客”一詞兼具名詞性和動詞性,作為名詞使用時,指“網絡日志”這種特殊的個人出版形式,同時也指擁有和創(chuàng)作博客的人(Blogger);作動詞時特指通過Blog進行寫作的行為。我們該如何界定“博客”呢?由于博客本身處在一個不斷成長發(fā)展的過程之中,國內外學者也從不同的角度給出了對博客的定義:博客代表著“新聞媒體3.0”:舊媒體→新媒體→互媒體(硅谷最著名的IT專欄作家丹·吉爾摩);Blog是每周7天,每天24時運轉的言論網站,這種網站以其率真、野性、無保留、富于思想而奇怪的方式提供無拘無束的言論(佩姬·努南);博客是繼E-mail、BBS、ICQ之后的第四種網絡交流方式;博客是媒體的開放源代碼運動(方興東);博客是用文字進行對話的網上咖啡廳(《博客手冊》);網上寫作的一種特定形式和格式,由按時間倒序排列的文擋組成的欄目,兩側通常還可以有補充材料,頻繁更新,一般大量使用鏈接……筆者認為,應該在眾多對“博客”的理解中掌握其實質,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1)以日志體形式記錄并按文本發(fā)布時間倒序排列,且內容不拘一格,時常更新,信息流動即時。(2)強調個人的自由表達,注重交流與互動,人們可以輕松自如地把自己的生活體驗、靈感想法、學術研究、新聞時評等等與朋友、同事、網友分享。網友也可以留言的形式進行延時性的雙向交流。(3)以“超鏈接”為主要特點,充分利用超鏈接,以拓展文章的內容、實現(xiàn)與別人的聯(lián)系、達到知識的共享。

(二)博客的表現(xiàn)形式

隨著博客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和理念的深入,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加入其中,因為任何一個網民都可以在幾分鐘之內擁有自己的個人網站,自由揮寫。博客的主體更加多元化,除了普通大眾,更多專業(yè)人士、文化名流、工商業(yè)精英、明星、政治領袖都擁有了Blog,自由的形態(tài)讓博客在不同的人身上有不同的體現(xiàn)。根據(jù)《全球中文博客發(fā)展報告》顯示:77%的博客用戶認為博客是“表達自己情感的一個很好的方式”,而“想要與別人分享自己的一些資源”,“與其他博客進行交流”,“希望自己的觀點獲得別人的支持”這類與人際溝通高度相關的功能的選擇者分別為54%、48%、44%。[1]下面以一些博客為例,可以讓讀者對博客的內容和表現(xiàn)形式有更直觀的感受。

個案一:從小就有寫日記習慣的小秦,進入大學后,選擇用Blog的方式記錄下生活中有感觸的人和事,“博客對我來說就是個人記錄本,不時更新和查看,現(xiàn)在如果打印出來,會是一本厚厚的生活備忘錄?!?/p>

個案二:小鄧是中文專業(yè)的高材生,他將自己平時創(chuàng)作的散文、小說都放到自己的博客上,同時,他也會轉載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的作品,用“自娛自樂”來形容他對待博客的態(tài)度再合適不過。因為他既不在乎瀏覽量的多少,也不在乎別人評論的好壞。

個案三:博客薩利姆·帕克斯,他從2002年9月開始一直撰寫并張貼有關巴格達局勢的文章。據(jù)傳他的工作地點就在巴格達,每天都有成天上萬的人在互聯(lián)網上瀏覽他的博客。因為那兒記載著戰(zhàn)火之下、圍城之中的巴格達最真實的生活。

個案四:2006年1月13日和16日,浙江省政協(xié)委員肖鋒和浙江省人大代表張群英分別開出“兩會”博客,內容除提案外,還記錄了他們眼中的兩會進程、亮點和自己的心聲。人們認為高官博客將推動政治文明進程。

個案五:2006年2月13日,徐靜蕾的博客沖破1000萬點擊量大關,徐靜蕾成為了中國名人博客第一人,網民被她的真實、自然所打動。自此,“老徐的博客”成了她的第二張名片。

二、博客現(xiàn)象的社會學內涵

博客進入我們生活的同時也在改變著我們的生活,為什么在短短幾年中博客數(shù)量會以幾何級數(shù)增長?作為一種社會現(xiàn)象,我們應當從更深的層次去理解這一隨著網絡社會化而來的網絡新生事物,因而從社會學的視角對它進行分析具有重要意義。

(一)網絡社會的虛擬社區(qū)

網絡自從出現(xiàn)以來,人與人的溝通就較少有社會性的接觸,這對人類來說是一個全新的生活體驗。因為在真實社會中,每一個個體都會擁有多個身份,在社會生活中的不同場景,人們必須不斷地交換自己的角色,以適應這些場景的特殊要求。但在網絡上,由于交往的間接性(不是面對面地交往)和匿名性(接受信息方不知道發(fā)送信息方的真實和全面的情況),網民一般都是以虛擬角色進行交往。而對于博客來說,雖然它仍然是一種基于虛擬互聯(lián)網絡的交流工具,但是個體在使用時,卻越來越多地將現(xiàn)實中的社會角色、社會關系及社會影響力帶入這種虛擬的溝通中,使得互聯(lián)網上的虛擬交流越來越趨向于現(xiàn)實,人們在網絡社會中找回了自己的位置感。

在博客世界中,交流互動和知識共享是其內在的精神。博客在網站中是主角,他提出自己的觀點和知識,而博客與博客、博客與讀者、讀者與讀者之間的多重相互溝通也是非常重要的,這樣他才能夠分享其他人的信息和知識,同時也獲得更多的心理支持。擁有相同的興趣、喜好和經驗的人,或是學有專精的專業(yè)人士,通過博客的社會聯(lián)系,他們之間就形成了一個個存在于網絡之間的虛擬社區(qū)。網民們可以溝通思想、尋找和自己價值道德觀相同的“志同道合”者,在這種環(huán)境下,人們的心態(tài)更接近于“本我”,也使自身的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并展示其才華。在這個意義上結合在一起的博客群體,在社會學范疇上不僅算是初級群體,還屬于趣緣群體。

(二)介于個人性和公共性之間的電子公共領域

“公共領域”這個概念源于古代希臘雅典時代的城邦精神,其理念強調的是公民每日可以任意在市集上自由地發(fā)表言論并參與公共事務的討論。根據(jù)這個古典的理念,社會私人的領域與公共領域原是不區(qū)分的,政治經常被理解為社會公民日常生活的重要事務之一。公共領域因此是“一個在公共空間的實現(xiàn),在這個空間中無數(shù)的觀點同時出現(xiàn),并在其過程中產生一個共同的意見”。近代以來自由社會的公共領域,根據(jù)哈貝馬斯的考察,最早源自啟蒙時期“布爾喬亞”式的公共領域,表現(xiàn)在沙龍政治及報業(yè)上,其公共參與的特征為同時性、自發(fā)性、所有議題可能性及不排除性,公共領域的實踐因此是當代民主社會體制重要的基石。但因它逐漸腐蝕在大眾傳媒的操縱支配下,哈貝馬斯因此呼吁重建公共領域的重要性。

博客不同于傳統(tǒng)的大眾媒體,是一種新媒介,它的即時性和高度自由性使信息的傳播變得更為容易,它的內容既可以是純個人化的,也可以是公共的;傳播的形式既可以是私人的,又可以是開放的;他人可自由瀏覽、鏈接和評論。我們可以說博客就是開放的私人房間,是私人空間的公共化。而博客對構建公共領域的意義在于,它拓展了個人介入公共領域的渠道,大大降低了私人領域向公共領域延伸的難度。

按照哈貝馬斯的設想,良好的溝通行動是在沒有內外制約之下達至相互理解的溝通。理想的溝通情境主要包含三點:(1)每個有能力說話和行動的人都可以參與公共事務的討論;(2)每個人都可以質疑任何主張,提出新的主張,表達其態(tài)度、欲望、需求及偏好;(3)不可借由內部或外部的強制力阻止參與者說話的權利。由于現(xiàn)實的種種條件,人們的言論總是受到種種的限制,網絡博客的出現(xiàn),使人們表達的自由達到了新的高度。一些當代前沿專家學者在博客網站中寫自己的專欄,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和作品,而普通民眾也可通過自己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意愿,打破了以往精英文化一統(tǒng)天下的局面,任何人在博客中都較少受外力的干擾,溝通更加自由。哈貝馬斯的“公共領域”或“理想的溝通情境”是理想化的交往形式,也就是說,我們所分析的博客場域中的溝通模式并不完全等同于哈貝馬斯的溝通模式,但相對于現(xiàn)實,一個真正的公共領域好像在網絡空間中才更容易出現(xiàn)。參考文獻

[1]胡春陽.博客現(xiàn)狀與亟待研究的議題[J].新聞記者,2006,(3).

[2]郭玉錦,王歡.網絡社會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3]謝立中.西方社會學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

[4]黃鵬.網絡個人傳播典型:博客研究[J].2006,(5).

[5]詹新慧.博客熱的冷思考[J].傳媒,2006,(2).

[6]王冰.自媒體的“歧路花園”——博客現(xiàn)象的深層解讀[J].學術論壇,2005,(1).

[7]周玉黍.趨向現(xiàn)實的虛擬交流——基于博客傳播的個案研究[J].社會學研究,2006,(5).

[8]汪寅,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