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古代漢語-通論3語法_第1頁
z古代漢語-通論3語法_第2頁
z古代漢語-通論3語法_第3頁
z古代漢語-通論3語法_第4頁
z古代漢語-通論3語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2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古代漢語

通論·語法

語法是語言的結(jié)構(gòu)規(guī)則,包括詞法和句法。古代虛詞特別多,虛詞具有不同的意義和語法功能,亦需關(guān)注。古今漢語一脈相承,語法規(guī)則同中有異。了解古代語法的重點在于其中的古今差異。

第一節(jié)詞類活用詞類活用是指詞在具體語境中臨時改變原有語法作用、用作其他類別的詞?!盎钣谩?、“本用”沒有外在標志,只能憑借意義來區(qū)別。一,名詞用作動詞指名詞改變語法作用,由指稱轉(zhuǎn)而表示陳述,同時又保留原有的名詞意義。從左右,皆肘之。(左·成二)——用肘撞擊。晉靈公不君。(左·宣二)——不象國君。辨別名詞是否用作動詞主要根據(jù)意義,此外還可借助詞與詞的組合關(guān)系。在詞與詞的組合關(guān)系中,凡處于動詞地位的名詞都活用為動詞。第一,兩名詞連用(“名+名”),其中之一可能用作動詞。焉有仁人在位,網(wǎng)民而可為也?(孟·梁上)——用網(wǎng)捕捉。橫成則秦帝,從成則楚王。(策·秦四)昔禹水湯旱,百姓匱乏。(鹽鐵論·力耕)——“禹”、“湯”,時間狀語。若入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史·項羽)名、名連用,一般為定中或并列關(guān)系,如果出現(xiàn)動賓、主謂、狀中、動補關(guān)系,則必有一名詞用作動詞。第二,代詞前的名詞(“名+代”)用作動詞。戰(zhàn)于長勺,公將鼓之。(左·莊十)——擊鼓(命令)。夫以人言善我,必以人言罪我。(韓·說林上)——加罪。與人刃我,寧自刃。(史·魯仲連)——用刀殺。王太尉不與庾子嵩交,庾卿之不置。王曰:“卿不得為爾。”庾曰:“卿自君我,我自卿卿?!保ㄊ勒f·方正)——作我君、稱你卿。名詞不能修飾代詞,名、代連用一般為并列關(guān)系,若出現(xiàn)動賓關(guān)系,則位置居前的名詞必然用作動詞。第三,副詞、助動詞之后的名詞(“副/助+名”)一般用作動詞。今京不度,非制也。(左·隱元)——合法度。秦師遂東。(左·僖三二)——向東進發(fā)。為臣必臣,為君必君。(語·周中)——象臣、象君。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荀·勸學)——游水?;屎笮滞跣趴珊钜病#ㄊ贰そ{侯世家)——封侯。左右欲刃相如。(史·廉頗藺相如)——殺。副詞、助動詞不能修飾名詞,其后名詞一般用作動詞。第四,介賓結(jié)構(gòu)前后的名詞(“名+介賓”/“介賓+名”)一般用作動詞。夫子之在此也,猶燕之巢于幕上。(左·襄二九)——筑巢。子雖兄弟於晉,然蔡吾甥也。(語·楚上)——為兄弟。梁南與楚境,西與韓境。(策·魏一)——接壤。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論·季氏)——辯解。(鍾)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世說·言語)介賓結(jié)構(gòu)一般修飾動詞(在前或后),很少修飾名詞(作定語),所以介賓結(jié)構(gòu)前后的名詞一般用作動詞。第五,與動詞并列的名詞用作動詞。老萊子之弟子出薪。(莊·外物)——打柴。率皇后列侯夫人桑。(漢·元后)——采桑。決滎澤而水大梁,大梁必亡矣。(策·魏三)——用水澆灌。食桑者有絲而蛾。(大戴禮記·易本命)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策·燕三)——脫去(正式衣冠)。由“以”連接并列成分。并列成分的語法作用是一致的,與動詞并列的名詞必然用作動詞。第六,“者”、“所”結(jié)構(gòu)中的名詞用作動詞。此非明主之所臣也。(韓·外儲說右上)——當作臣(使用)。趙主之子孫侯者,其繼有在者乎?(策·趙四)——封侯。圣人南面而聽天下者,所且先者五。(禮記·大傳)——置于首位?!罢摺?、“所”的作用是把動詞或形容詞改造為名詞結(jié)構(gòu),因此進入其中的名詞一般用作動詞。第七,充當陳述性謂語的名詞用作動詞。晉侯圍曹,門焉。(左·僖二八)——攻打城門。彼徒,我車。(左·昭元)秉太一者,牢籠天地,彈壓山川。(淮·本經(jīng))——掌控。且秦復得志于天下,則齮龁(音以合)用事者墳墓矣。(史·田儋)——進墳墓,指死。注意:充當描寫性謂語的名詞不在此例,如《荀子·勸學》:“蟹六跪而二螯?!倍?,名詞用作狀語指名詞修飾動詞,作用相當于副詞。第一,表示動作方式。草木疇生,禽獸群居,物各從其類也。(荀·勸學)——同類一起(生長)、成群地(居?。?。彼秦者,……權(quán)使其士,虜使其民。(策·趙三)——以權(quán)詐(驅(qū)使)。(義縱)遷為河內(nèi)都尉,至則族滅其豪穰氏之屬。(史·酷吏)尋進(董)卓為相國,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后漢·董卓)名詞表示動作方式常常是一種比喻。豕人立而啼。(左·莊八)——象人一樣(站立)。表獨立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下。(屈原:九歌·山鬼)——象表木一樣(獨自站立)。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史·項羽本紀)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莊·逍遙游)參分天下,鼎足而立。(漢·蒯通)此一用法殘留于現(xiàn)代漢語,如“蠶食”、“鯨吞”、“鳥瞰”、“土崩瓦解”、“星羅棋布”。對人的態(tài)度也是動作方式,往往也以比喻進行。彼秦者,……權(quán)使其士,虜使其民。(策·趙三)——象使喚奴隸一樣(使喚)。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項羽本紀)今而后知君之犬馬畜伋。(孟·萬章下)知伯以國士遇臣,臣故國士報之。(策·趙一)第二,表示動作工具。商君歸還,秦王車裂之。(策·秦一)——用車(撕裂)。乃盛樊於期首,函封之。(史·刺客)今日之議,不得旋踵,群臣后應者,臣請劍斬之。(漢·霍光)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列·湯問)太尉宣王還至河內(nèi),帝驛馬召到。(三·魏·明帝紀)第三,表示動作依據(jù)。秋水時至,百川灌河。(莊·秋水)——按照時節(jié)(來到)。失期,法皆斬。(史·陳涉世家)——根據(jù)法律(都應斬首)。今子楚賢,而自知中男也,次不得為適(借作“嫡”)。(史·呂不韋)臣愚以為凡人之心,理不相遠。(后漢·左雄)愚以為長吏在遠,茍不告語,勢不得知。(三·吳·吳主)早孤家貧,燈燭難辦,常買荻尺寸折之,然明夜讀。(家訓·勉學)第四,表示動作處所。舜勤民事而野死,……稷勤百谷而山死。(語·魯上)——(死)于野、(死)于山。范?。ㄒ艟樱┲粒赝跬ビ?。(策·秦三)——在庭中(迎接)。童子隅坐而執(zhí)燭。(禮記·檀弓上)淮陰屠中少年……眾辱之。(史·淮陰侯)——當眾(侮辱)。(袁)紹遣將道路奉迎。(蜀志·先主)都護樓蘭返,將軍疏勒歸。(庾信:擬詠懷十七)第五,表示動作原因。孝文時,(竇)嬰為吳相,病免。(史·魏其武安侯)——因?。夤伲D凶颖烙忻?,且以為吉;病終謂之劣,又以為不祥。(后漢紀卷九)——因當兵(而死),因生病(而終)。武安負貴而好權(quán),杯酒責望,陷彼兩賢。(史·魏其武安侯)察孝廉,補尚書郎,公事免官。(三·吳·士燮)(崔)振既才干被擢,當世以為榮。(魏書·崔挺傳附)第六,表示動作涉及對象。肉食者鄙,未能遠謀。(左·莊十)——食肉。是以君王無羞亟問,不媿下學。(策·齊四)——學習低下者。楚人生乎楚、長乎楚而楚言。(呂·用眾)——說楚語。魯有單豹者,巌居而水飲。(莊·達生)——飲水。民濕寢則腰疾偏枯。(莊·齊物論)——睡在潮濕的地方。臣聞“母愛者子抱?!保ㄊ贰ち艉钍兰遥副粣邸⒆颖槐?。第七,表示動作頻度。吾日三省吾身。(論·學而)——日日、每日。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莊·養(yǎng)生主)至(汲)黯七世,世為卿大夫。(史·汲黯)大王當王關(guān)中,關(guān)中民戶知之。(漢·韓信)豫章遭蝗,谷不收,民饑死,縣數(shù)千人。(后漢·五行志三注引謝承書)宣、成之世,《五經(jīng)》家法稍增,經(jīng)置博士一人。(宋書·百官志上)三,其他詞類活用1.形容詞活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梁惠王上)今何以卑污長者?(史·日者)——用作動詞以盛水漿,其堅不能自舉也。(莊·逍遙游)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荀·勸學)——用作名詞趙太后新用事。(策·趙四)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孟·梁惠王上)——善于。——用作副詞2.動詞活用齊人拔五城于宋,而荊救不至。(韓·說林上)乾鵠知來而不知往。(淮·泛論訓)——用作名詞足下必欲誅無道秦,不宜踞見長者。(史·高祖本紀)為虜所生得,當斬。(史·李將軍)——用作副詞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特兮?(衛(wèi)風·伐檀)諸侯振驚,皆還齊侵地。(史·滑稽)——用作形容詞3.數(shù)詞活用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左·隱元)——用作名詞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禮記·中庸)用兵攻戰(zhàn)之本,在乎壹民。(荀·議兵)——用作動詞逐之,三周華不注。(左·成二)凡天災害之下也,君子謹避之,故不八九死。(管·度地)——用作副詞先圣后圣,其揆一也。(孟·離婁下)——用作形容詞(謂語)

4.代詞活用且也相與吾之耳矣,庸知吾所謂吾之乎?(莊·大宗師)——稱“吾”。河北人事,……倡和之禮,或爾汝之。(顏氏家訓·治家)仲父年老矣,寡人與仲父為樂將幾之?(呂·達郁)——多少時間呢?過而不改,又之,是謂之過。(谷梁傳·僖二十一)——這樣做?!米鲃釉~5.介詞活用狂者東走,逐者亦東走,其東走則同,其所以東走之為(wèi)則異。(韓·說林上)——“為”,目的。夫物莫虛至,必有以也。(管·形勢解)——“以”,原因。不可以直言,則過無道聞而善無自至矣。(呂·壅塞)——“道”,由,所由之路?!白浴保灾?。若與有倍約者,以四國攻之。(策·趙四)——“與”,同伙,同盟者。——用作名詞四,使動用法賓語一般表示受事,但有時表示施事,試比較:孟子將朝王。(孟·公孫丑上)武丁朝諸侯。(孟·公孫丑下)“朝王”,朝見王,賓語“王”是動作承受者,“朝”是動詞一般用法。“朝諸侯”,使諸侯朝見,賓語“諸侯”是動作實施者,“朝”是動詞使動用法。辨別兩者只能依據(jù)意義。孟子地位低于“王”,故朝見王;“武丁”地位高于諸侯,故使諸侯朝見。1.動詞使動用法主語使賓語作出動詞所表示的動作,即“使賓語動”。莊公寤生,驚姜氏。(左·隱元)——莊公使姜氏驚。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論·先進)(吳)廣故數(shù)言欲亡,忿恚尉。(史·陳涉世家)嘗人,人死;食狗,狗死。(呂·上德)——使人嘗、使狗吃。主語省略。使動賓語有時省略:王子搜不肯出,越人熏之以艾,乘以王輿。(莊·讓王)——使之乘坐王輿。漢兵……無所得食,可無戰(zhàn)而降也。(史·淮陰侯)

動詞用作使動有時帶雙賓語,其間接賓語為使動賓語。若弗與,則請除之,無生民心。(左·隱元)——不要使百姓產(chǎn)生二心。晉侯飲趙盾酒。(左·宣二)——使趙盾飲酒彌子瑕之行,足以觀后人佞幸矣。(史·佞幸)——使后人看到佞幸。2.形容詞使動用法當形容詞用作動詞后,主語使其賓語產(chǎn)生該形容詞表示的性質(zhì)或狀態(tài),即“使賓語變得如何如何”。夫民勞困不足,則簡禁而輕罪。(管·正世)——使禁令簡、使罪罰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衛(wèi)靈公)能富貴將軍者,上也。(史·魏其武安侯)——主語省略。形容詞用作使動,其賓語有時省略:強本而節(jié)用,則天不能貧。(荀·天論)——使人貧??滔髦?,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韓·說林下)——使之大、使之小。3.名詞使動用法表示兩種語義關(guān)系:一是當名詞用作動詞后,主語使其賓語作出涉及該名詞的動作,即“使賓語動”。吾見申叔,夫子所謂生死而肉骨也。(左·襄二二)——使白骨生肉。舍相如廣成傳。(史·廉頗藺相如)——使藺相如住宿。王不如東蘇子,秦必疑而不信蘇子矣。(策·燕一)——使蘇代往東(齊國)去。一是當名詞用作動詞后,主語使其賓語成為該名詞表示的事物,即“使賓語成為”。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左·僖三十)——使遠方成為鄙。然后罷戎休邊,民天下之兵。(賈誼《新書·匈奴》)殺人之父,孤人之子。(史·張耳陳馀)昌國君樂毅……下七十余城,盡郡縣之。(策·燕二)名詞用作使動,其賓語有時省略:a.養(yǎng)備而時動,則天不能病。(荀·天論)——使人病。b.天子不得而臣也,諸侯不得而友也。(劉向《新序·節(jié)士》)——使之成為臣、使之成為友。五,意動用法指主語認為賓語具有某種性質(zhì)、狀態(tài)或成為某個事物,即“認為賓語如何如何”。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策·齊一)——贊美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荀·勸學)——使……美甘其食,美其服。(老·八十章)——認為……美對比可知:在使動用法中,賓語作出的動作客觀存在;在意動用法中,賓語發(fā)生的變化只是主觀的認識或感覺,未必真實存在。意動用法只出現(xiàn)于用作動詞形容詞和名詞,而動詞本身無意動用法。1.形容詞意動用法當形容詞用作動詞后,其賓語被認為具有該形容詞表示的狀態(tài)或性質(zhì),即”認為賓語如何如何”。人不難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左·成二)——不認為以死使國君免于災難是困難的(“免”用作使動)。即“認為……難”。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太山而小天下。(孟·盡心上)——認為魯國小、天下小。故貴爵而賤德者,雖為天子,不尊也。(韓詩外傳卷五)頃之未發(fā),太子遲之,疑其改悔。(史·刺客)2.名詞意動用法當名詞用作動詞后,其賓語被當作該名詞表示的人或事物,即“認為賓語是、把賓語當作”。友風而子雨。(荀·賦)——把風當作朋友、把雨當作子女。寶珠玉者,殃必及身。(孟·盡心下)今我在也,而人皆藉吾弟,令我百歲后,皆魚肉之也。(史·魏其武安侯)外黃富人女甚美,傭奴其夫,亡邸父客。(漢·張耳)儒家者流,……憲章文武,宗師仲尼。(漢·藝文志)名詞的使動用法與意動用法有時難以區(qū)別,如“孟嘗君客我”,理解為“把我當成門客”?或“使我成為門客”?皆通,因為此時客觀事實與主觀認識恰好一致。六,為動、對動、與動、處動用法1.為動用法指主語為賓語作出動詞表示的動作,即“為賓語動”?!盀椤庇胁煌饬x,為動用法的意義也不盡相同,可細分為四。(1)為/替賓語動。夫人將啟之。(左·隱元)——為/替他開門。邴夏御齊侯,逢丑父為右。(左·成二)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孟·梁惠王上)父曰:“履我!”(張)良業(yè)為取履,因長跪履之。(史·留侯世家)天下多冤王氏。(漢·元后)(2)為/為了賓語動。伯夷死名于首陽之下。(莊·駢拇)——為/為了名而死。引是非,爭天下大體。(史·酷吏)廣陵太守陳登病,……(華)佗脈之。(三·魏·華佗傳)吾以南面而君天下,執(zhí)民之紀而憂其死。(莊·德充符)(3)為/因為賓語動。吾非悲刖足也。(韓·和氏)——為/因為刖足而悲傷。是以君王無羞亟問、不愧下學。(策·齊四)吾驚怖其言,猶河漢而無極也。(莊·逍遙游)(4)為/被賓語動。關(guān)中阻山河,四塞,……可都以霸。(史·項羽本紀)——被山河阻隔。會東從上來,又迫賤事,相見日淺,卒卒無須臾之間得竭至意。(司馬遷:報任安書)天下共苦秦久矣。(史·淮陰侯)動詞的為動用法有時也帶雙賓語: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書·泰誓上)——為/替他們設立君主、為/替他們設立師傅。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左·襄十四)——為/替他們設立君主。為動用法是以動賓形式表達“介賓短語+動詞”的語義內(nèi)容。2.對動用法指主語對或向賓語作出動詞表示的動作,即“對或向賓語動”。遂置姜氏于城穎,而誓之曰……。(左·隱元)——對/向她發(fā)誓。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贊諸客。(史·魏公子)——向……稱贊。諸侯之驕我者,吾不為臣。(荀·大略)是故賢君必恭儉禮下。(孟·滕文公上)魏氏人張儀,材士也,將西游于秦,愿君禮貌之也。(呂·報更)對動用法也有時帶雙賓語:示我顯德行。(周頌·敬之)——向我顯示美好的德行。對動用法是以動賓形式表達“介賓短語+動詞”的語義內(nèi)容。3.與動用法指主語與賓語共同作出動詞表示的動作,即“與賓語一起動”。晉郤犫盟秦伯于河西。(左·成十一)——與秦伯盟。外連衡而斗諸侯。(賈誼《新書·過秦上》)陵七十余城,戰(zhàn)三十萬眾。(史·司馬穰苴)與動用法是以動賓形式表達“介賓短語+動詞”的語義內(nèi)容。4.處動用法指主語對賓語作出處置,即“把賓語怎么樣”。鄂侯爭之急,辯之急,故脯鄂侯。(策·趙三)——把……做成肉干。盜竊賊亂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禮記·禮運)——把……向外(打開)。樊噲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史·項羽本紀)——把彘肩放在上面。為高俎,置太公其上。(史·項羽本紀)處動用法是以動賓形式表達“介賓短語+動詞”的語義內(nèi)容。七,詞類活用與詞義引申詞類活用是詞的臨時用法,詞義引申則是詞義發(fā)生變化、形成新義。引申義不應誤解為詞類活用。橫成則秦帝,從成即楚王。(策·秦四)——“衣、食、冠”同。齊人有因子墨子而學其子者。(墨·魯問)——“學”,使……學,即敩。是以君子遠庖廚也。(孟·梁惠王上)——遠離世之所高,莫如黃帝。(莊·盜跖)——稱道晉軍函陵,秦軍氾南。(左·僖三十)第二節(jié)句式與結(jié)構(gòu)一,判斷句古代肯定判斷用“是、為、維惟唯、伊、繄”表示,否定判斷用“非、匪”表示。韓必……畏魏,不敢反魏,韓是魏之縣也。(策·魏三)問人曰:“此是何種也?”對曰:“此車軛也。”(韓·外儲說左上)是是帚彗,有內(nèi)兵,年大孰。(馬王堆漢墓帛書·彗星圖注文)我為汝父也。(呂·疑似)桀溺曰:“子為誰?”曰:“為仲由。”(論·微子)爾惟舊人。(尚書·大誥)反成乃亡,其罪伊何?(屈原:天問)——王逸注:“言殷王位已成,反覆亡之,其罪惟何乎?”子親伊姑,我父唯舅。(潘岳:北芒送別王世胄)——潘岳與王堪(字世胄)為姑表兄弟。此一王四伯,豈繄多寵?皆亡王之后也。(語·周下)——韋昭注:“繄,是也。言禹與四岳豈是多寵之人,乃亡王之后也?!苯滩恼J為“為”是動詞、“唯”等是語氣詞,郭錫良《古代漢語》已作部分修正。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秋水)我心匪石,不可轉(zhuǎn)也。(邶風·柏舟)肯定判斷一般不用判斷詞(系詞),特別在先秦。其基本結(jié)構(gòu)有四種:A.虢,虞之表也。(左·僖五)——“……,……也”式B.兵者,不祥之器。(老·三十一章)——“……者,……”式C.南冥者,天池也。(莊·逍遙游)——“……者,……也”式D.今秦,萬乘之國。(策·趙三)——“……,……”式差別僅在有無“者”、“也”。“也”表示煞句、“者”表示停頓,就語法分析而言,皆可忽略不計。判斷句基本結(jié)構(gòu)的變化形式:第一,主謂之間加進某個副詞:若乃梁,則吾乃梁人也。(策·趙三)此則寡人之罪也。(孟·公孫丑下)梁父即楚將項燕。(史·項羽本紀)子誠齊人也!(孟·公孫丑上)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史·項羽本紀)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策·魏四)此亦妄人也已矣。(孟·離婁下)陳嬰者,故東陽令史。(史·項羽本紀)孝成趙皇后,本長安宮人。(漢·外戚下)各詞均保持原來意義和作用,但修飾謂語,不修飾動詞。第二,主謂之間加“是”或“此”: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左·僖三十)而和氏之璧、隋侯之珠、三棘六異不可以利人,是非天下之良寶也。(墨·耕柱)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呂·察今)——“千里”,指千里馬。和氏之璧、隋侯之珠、三棘六異,此諸侯之所謂良寶也。(墨·耕柱)“是”、“此”皆為指示代詞,復指主語?!笆恰鼻坝型nD,復指成為可能;若無停頓,則復指成為贅余,即為判斷詞。謂我諸戎是四岳之裔胄也。(左·襄十四)十有四世,乃有天乙是成湯。(荀·成相)——作兼語結(jié)構(gòu)V2蔡人不知其是陳君也,而殺之。(谷梁·桓六)何用見其是齊侯也?(谷梁·僖元)——作主謂短語之謂語問人曰:“此是何種也?”(韓·外儲說左上)韓是魏之縣也。(策·魏三)——主語過短鈞是人也,或為大人,或為小人,何也?(孟·告子上)情安禮、知若師,則是圣人也。(荀·修身)——被副詞修飾第三,“是”字后移,成為“……是也”: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策·魏四)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孟·梁惠王下)地籟則眾竅是已,天籟則比竹是已。(莊·齊物論)教材認為此類“是”亦為指示代詞,表示復指。其事表復指的“是也、此也”前面也必須停頓,與此不同:所以王三問而不對者,是也。(戰(zhàn)·秦三)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勸愛人者”,此也。(墨·兼愛上)表示判斷的“……是也”前面沒有停頓,而且還可被副詞修飾: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論·微子)無其名而又無其實者,王乃是也。(策·秦四)璧則猶是也,雖然,馬齒亦益長矣。(韓·十過)夫虞之有虢也,如車之有輔。輔依車,車亦依輔,虞、虢之勢正是也。(韓·十過)少頃東郭牙至,管仲曰:“此必是已?!保▍巍ぶ匮裕恶R氏文通》認為先秦漢語存在判斷詞,但一般不用,至確?!芭袛嗑洹笔钦Z法概念,不等于邏輯學的“是非判斷”,因而判斷句常常表達“是非判斷”以外的語義內(nèi)容。百乘,顯使也。(策·齊四)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左·僖五)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盡心下)君者,舟也;小人者,水也。(荀·王制)——比喻——確認性質(zhì)秋,盟于寧母,謀鄭故也。(左·僖七)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論·憲問)——解釋原因二,被動句主語可以是謂語動詞的施事,也可以是受事,前者叫“主動句”,后者叫“被動句”。漢語特殊,只有被動概念,沒有表示被動的語法形式,即主動、被動沒有形式區(qū)別:書看完了=書被看完了飯吃過了=飯被吃過了“被”可不用,而且“被”是虛詞,與英語的被動形式“be……-ed”不同。古代被動句也與主動句相同。十三年,晉侯弒。(語·周下)魯酒薄而邯鄲圍。(莊·胠篋)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司馬遷:報任安書)主動、被動沒有外在形式變化,只能依據(jù)意義辨別,懂漢語的人對此并不困難。如果表被動意義的動詞被副詞或助動詞修飾,其被動意義更易辨別。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左·隱元)是四國者,專足畏也。(左·昭十二)逮至暴亂已勝,海內(nèi)大定。(淮·泛論訓)少主幼弱則大臣不使。(漢·外戚下)人固不易知,知人亦不易也。(史·范睢蔡澤)因而漢語只有“語義被動句”,沒有“形式被動句”。通常所謂的“形式被動句”其實只是以介詞介出施事的被動句,有“于”、“為”、“被”以及“見”。1)“于”字句基本結(jié)構(gòu):“V+于……”,“于”介出施事。亦可寫成“於”、“乎”。憂心悄悄,慍于群小。(邶風·柏舟)——介詞賓語為施事。比干忠而誅於君。(韓詩外傳卷七)郄克傷於矢,流血及屨。(左·成二)二君者驅(qū)於聲詞,眩乎辯說。(韓·問田)“于、於、乎”僅介紹施事,與主動、被動無關(guān)。試比較:魯、衛(wèi)偪于齊而親于晉。(左·昭四)——被齊逼迫,與晉親近。隨亡于荊,吳并于越,智伯滅于晉陽之下。(韓·說疑)——被楚滅亡,被越兼并,在晉陽城下被消滅。生乎亂世,不得正行,劫乎暴人,不得全義,悲夫!(韓詩外傳卷六)蓋六國所以兼并於強秦,西楚所以北面於漢高也。(三·吳·陸遜傳附)王力早年認為“于”字表示被動,晚年修正了這一看法,認為“這只是借用處所狀語來引進施事者”。2)“為”字句基本結(jié)構(gòu)三種:A.“為V”式:身死,妻子為戮。(語·越下)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史·陳涉世家)B.“為……V”式:戰(zhàn)而不克,為諸侯笑。(左·襄十)不為酒困。(論·子罕)C.“為V于……”式:秦……多出兵,則晉、楚為制于秦。(策·秦二)身死,為僇于天下,后世子孫毀之。(墨·法儀)——“僇”,笑辱。A式省略施事,B式用“為”、C式用“于”介紹施事?!盀椤弊志鋽U展形式第一,加虛詞: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史·項羽本紀)——“為所V”弊邑為大國所患。(呂·審應)——“為……所V”烈士為天下見善矣,未足以活身。(莊·至樂)——“為……見V”數(shù)為小吏黠人所見侵奪。(后漢·西羌)——“為……所見V”此行也,君為婦人之笑辱也。(左·成三)——“為……之V”有制人者,有為人之所制者。(管·樞言)——“為……之所V”自以本非巖穴知名之士,恐為海內(nèi)人之所見凡愚,欲為一郡守。

(曹操:讓縣自明本志令)——“為……之所見V”。所加虛詞皆有音無義,只是協(xié)調(diào)話語節(jié)奏。第二,動詞復雜化:甚苦!食于道旁,乃為烏所盜肉。(漢·黃霸傳)——動賓(黥)布為楚所攻敗。(荀悅《漢紀》卷二)——動補(孫策)為許貢客射破其面。(世說·豪爽注引)——動補賓北方有獸,名曰蹶,……常為蛩蛩距虛取甘草以與之。(呂·不廣)——連動太原周黨伯況,少為鄉(xiāng)佐發(fā)黨過于人中辱之。(風俗通義·過譽)——連動“為”可寫作“維唯惟”、“伊”、“與”:晉、楚唯天所相,不可與爭。(左·昭四)曾是忠勇,惟帝攸嘆。(陸機:漢高祖功臣頌)——“攸”,所。民生鮮長在,矧伊愁苦纏?(陶潛:歲暮和張常侍)秦與天下疲,則不橫行于周也。(策·西周)——“與”借作“為”。吳王夫差……遂與勾踐禽,死于干隧。(策·秦五)和尚是高人,莫與他所使。(祖堂集·惠可禪師)3)“被”字句基本結(jié)構(gòu)三種:A.“被V”式:國一日被攻,雖欲事秦,不可得也(策·齊二)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史·屈原)B.“被……V”式:五月二十日,臣被尚書召問。(蔡邕:被收時表)舉體如被刀刺,叫呼而終。(顏氏家訓·歸心)C.“被V于……”:萬乘之國,被圍于趙。(策·齊六)而太公、呂后被獲于楚。(漢紀卷二)A式無施事,B式用“被”、C式用“于”介紹施事?!氨弧弊志涞臄U展形式第一,加虛詞:如賊賢,則被所賊者何負?(論衡·福虛)——“被所V”父子……尤妙丹青,常被元帝所使。(顏氏家訓·雜藝)——“被……所V”今被平王見尋討。(敦煌變文集·伍子胥變文)——“被……見”故被不肖主之所誅也。(呂·至忠高誘注)——“被……之所V”第二,動詞復雜化:時(劉)焉被天火燒城,車具蕩盡。(三·蜀·劉焉)——動賓禰衡被魏武帝謫為鼓吏。(世說·言語)——動補美辭多被刪落。(三·魏·王粲傳裴注)——動補墓上人……被(劉玄)石酒氣沖入鼻中,亦各醉臥三月。(搜神記卷十九))——動補“被”字句先秦已經(jīng)產(chǎn)生,但魏晉以前遠沒有“為”字句普遍,而后來卻逐漸成為漢語被動句的主流形式。4)“見”字句基本結(jié)構(gòu)三種:A.“見V”式:盆成括見殺。(孟·盡心下)故君子恥不修,不恥見污。(荀·非十二子)B.“見V于……”式: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莊·秋水)比干生而惡于商,死而見說乎周。(呂·不茍)C.“為……見V”式烈士為天下見善矣,未足以活身。(莊·至樂)臣誠恐卒為豺狼橫見噬食,故冒死欲詣闕披肝膽、布腹心。(后漢·寇榮)A式無施事,B式用“于”、C式用“為”介紹施事?!耙姟保痹~,意義略同“相”:天下為秦相割,秦曾不出刀,天下為秦相烹,秦曾不出薪,何秦之智而山東之愚耶?(策·齊一)故“見”不能帶賓語,其施事須以“于、為”介紹?!耙姟弊志涞臄U展形式第一,動詞復雜化:王子比干不見剖心乎?(荀·宥坐)——動賓吾行仁義見削地,寡人甚恥之。(漢·淮南王)——動賓(賈)恩及桓(氏)俱見燒死。(宋·孝義·賈恩)——動補史子心見署為丞相史。(抱樸子內(nèi)篇·黃白)——動補第二,受“為、被”同化影響,“見”偶帶賓語,成為介詞:其心安焉,不見異物而遷焉。(語·齊上)——“而”字無義。怯,脅也,見敵恐脅也。(釋名·釋言語)轉(zhuǎn)頭向戶里,漸見愁煎迫。(古詩為焦仲卿妻作)未言涕交零,如何見君隔?(晉詩·上聲歌五)雖無亭長識,終見野人傳。(庾信:奉和趙王隱士)魏晉以后“被”字句崛起,“見”字句衰落,“見……V”式也隨之消失,僅在漢語語法史上曇花一現(xiàn)。

3.其他被動句漢語遭受義動詞有時也構(gòu)成被動句:遭問所哭者誰,對曰:“夫遭燒死?!保ㄋ焉裼浘硎唬┎灰姀U棄,頗亦遭明達君子亮其本心。(三·魏·杜恕傳裴注)受先絕齊,后責地,必且受欺于張儀。(策·秦二)至惡之質(zhì),不受藍朱變也。(論衡·本性)蒙卿有何功行,而蒙先帝所識?(魏書·李先)(岑)彭幸蒙司徒公所見全濟。(后漢·岑彭)經(jīng)雀離浮圖自作以來,三經(jīng)天火所燒。(洛陽伽藍記卷五)——“經(jīng)”《法苑珠林》引作“為”。三,疑問句疑問句提出問題、征求答案。依據(jù)語氣輕重,分為詢問句、測問句、反問句;依據(jù)語法結(jié)構(gòu),則分為是非問句、特指問句、選擇問句。對于語氣的體會因人而異,故疑問句研究應側(cè)重于客觀的語法結(jié)構(gòu)。1.是非問句用語氣詞表示疑問,要求對方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疑問語氣詞一般用“乎/夫/于”、“邪/耶、“與/歟”以及合音字“諸”。馮公有親乎?(策·齊四)孔子曰:“吾歌,可夫?”(史·孔子世家)(魏)昭王曰:“然則先生圣于?”(呂·審應)——“乎、夫、于”通用汝狗猛邪?(韓·外儲說右上)問之曰:“客耶?”對曰:“主人?!保n·說林上)——“邪”、“耶”古今字是魯孔丘與?(論·微子)“卿明知功之不如武安君歟?”曰:“知之。”(策·秦五)——“歟”,“與”古今字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諸?(孟·梁惠王下)——“諸”,“之乎”合音字女子怒曰:“公是韓伯休那?乃不二價乎?”(后漢·逸民韓康)語氣詞在是非問句中起主導作用,去掉它句子結(jié)構(gòu)則與陳述句相同。君子于役,茍無饑渴?(王風·君子于役)甘茂曰:“韓急矣!先生病而來?!睆埓湓唬骸绊n未急也。且急矣?”(策·韓二)或問之曰:“若是乎,從者之廋也?”(孟·盡心下)二世問左右:“此乃鹿也?”左右皆曰“馬也”。(史·李斯)句意不夠清晰,需揣摩體察。是非問句以語氣詞表示疑問,但語氣輕重卻由副詞表示。聞大王將攻宋,信有之乎?(呂·愛類)既使我與若辯矣,若勝我,我不若勝,若果是也?我果非也?(莊·齊物論)子未學禮乎?(孟·滕文公下)子非三閭大夫歟?(史·屈原)——反問,“難道……?”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梁惠王上)(白公)勝好勇而陰求死士,殆有私乎?(史·伍子胥)昔者辭以病,今日弔,或者不可乎?(孟·公孫丑下)——測問,“大概……?”2.特指問句用疑問詞表示疑問,要求對方做出針對性回答。疑問詞分為疑問代詞和疑問副詞。由于存在疑問詞,特指問句可不用語氣詞。疑問詞所提問題:第一,問人——“誰、孰、疇”,疑問代詞。追我者,誰也?(孟·離婁下)圣王有百,吾孰法焉?(荀·非相)運轉(zhuǎn)亡已,天地密移,疇覺之哉?(列·天瑞)

第二,問事物(包括時間、地點、狀況、原因、方式)——“何、奚、曷/朅、盍/闔、侯、胡、安、焉、惡、烏、爰”等,或為疑問代詞,或為疑問副詞。以“何”為例:公曰:“何謂忠貞?(左·僖九)——問事物,主語。三公者何?曰司馬、司空、司徒也。(韓詩外傳卷八)——問事物,指稱性謂語。牛何之?(孟·梁惠王上)——問地點,賓語?!皹氛?,何人也?”孟子曰:“善人也,信人也?!保稀けM心下)——問狀況,定語?!扒鋰泛萎敵??”孫(盛)曰:“久當成,在公無暇,故至今日?!保ㄊ勒f·排調(diào))——問時間,狀語。何為不酤莊氏之酒?(韓·外儲說右上)——問原因,賓語。夫子何哂由也?(論·先進)——問原因,狀語。晏子,齊之習辭者,今方來,吾欲辱之,何以也?(晏·內(nèi)篇雜下)——問方式,賓語。昔者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將何處?(莊·山木)——問方式,狀語。作主、定、賓、指稱性謂語時為疑問代詞,作狀、陳述性謂語時為疑問副詞。其他疑問詞與“何”用法基本相同,只是“安、焉、惡、烏”多用于問地點。問原因的特指問句“何……為”、“何以……為”生不布施,死何含珠為?(莊·外物)——何為含珠?有臣不用,何書其言為?(韓詩外傳卷二)——“為”,介詞君子質(zhì)而已矣,何以文為?(論·顏淵)——何以為文?大丈夫定諸侯,即為真王耳,何以假為?(史·淮陰侯)——“為”,動詞“何……為”等于“何為……”,“何以……為”等于“何以為……”,“為”,或介詞、或動詞,因強調(diào)疑問而移至句尾。“何”可寫成其他疑問詞:惡用是鶃鶃者為哉?(孟·滕文公下)——何為用這個鶃鶃叫的東西?“為”,介詞。吾得一人而一國盜為盡矣,奚用多為?(列子·說符)——奚為用許多人?“為”,介詞。子肉也,我肉也,尚胡革求肉而為?(呂·當務)——尚胡為而更求肉?“為”,介詞。偉哉造化!又將奚以汝為?將奚以汝適?(莊·大宗師)——奚以為汝、奚以適汝?“為”,動詞?!盀椤焙笱葑儬懸蓡栒Z氣詞。演變條件——句中另有動詞,為與其沖突:今怨高祖辱吾王,故欲殺之,何乃污王為乎?(史·張耳陳余)何故當圣君道為?(風俗通義·怪神)天下均治之為愿,而何計以有虞氏為?(莊·天地)——何計以為有虞氏(打算)?“為”,介詞,后省動詞。東漢以后“為”字獨立表示是非疑問:若徒守江東,脩崇寬政,兵自足用,復用多為?(三·吳·吳主傳)百里奚、五羊皮,……今日富貴忘我為?(家訓·書證)已失一牛,俱不全足,用是牛為?(百喻經(jīng)·殺群牛喻)第三,問數(shù)量——“幾、幾何、幾許、幾所、幾多、幾何所、何幾”,疑問代詞。夫有大功而無貴仕,其人能靖者與有幾?(左·僖二三)人長之極幾何?(語·魯下)數(shù)問其家:“金尚馀幾所?”(漢·疏廣)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古詩十九首十)問國之伏利、其可應人之急者幾何所也。(管·問)復令悲此曲,紅顏馀幾多?(庾信:夜聽搗衣)去我尋陽,經(jīng)途何幾?(徐陵:與齊尚書楊遵彥書)此數(shù)詞僅對數(shù)量提問,必要時可補足數(shù)量所屬事物:子來幾日矣?(孟·離婁上)君所治夷滅者幾何人矣?(史·酷吏)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虞美人)3.選擇問句列舉兩種或多種問題要求對方選擇回答。其結(jié)構(gòu)即并列的“是非問句”或”特指問句”。韓怨魏乎?怨秦乎?(策·魏四)先生之老歟?昏歟?(呂·貴直)欲其子之齊語也,則使齊人傅諸?使楚人傅諸?(孟·滕文公下)——并列是非問句然則我何為乎?何不為乎?(莊·秋水)萬物一齊,孰長?孰短?(莊·秋水)趙王與樓煩計之曰:“與秦城何如?不與何如?”(策·趙三)——并列特指問句選擇問句的兩種延伸形式。A.正反問并列兩問恰好一正一反,構(gòu)成“正反問”。天下有至樂無有哉?(莊·至樂)方伎所長及所能治病者,有其書無有?(史·倉公)其所取之者,義乎不義乎?(孟·萬章下)反面狀況可以簡化為一個否定詞:今我將出,子可以止乎?其未也?(莊·德充符)且王之論秦也,欲破王之軍乎?其不邪?(策·趙三)持老養(yǎng)衰,猶有善于是者與不?(荀·正論)(崔)僧祐若無母弟,來歸以不?(魏書·劉休賓傳附)如果進一步簡化,去掉“其、與、以/已”,句子就變成一問:張儀謂其妻曰:“視吾舌尚在不?”(史·張儀)我當作三公,不知卿堪為夫人不耳?(世說·賢媛注引)太后獨有帝,今哭而不悲,君知其解未?(漢·外戚傳上)前見何(晏)、鄧(飏)之日,為已有兇氣未也?(三·魏·方伎傳裴注引)此言與實反者非?(漢·終軍)此夫魯國之巧偽人孔丘非邪?(莊·盜跖)當能究達其義、通見其意否?(論衡·謝短)今病小愈,趨造于朝,我不識能至否乎?(孟·公孫丑下)B.比較問句列舉不同選項并提出選擇標準,供對方斟酌回答。一般以“孰”提問:父與夫孰親?(左·桓十五)無會而歸與會而先晉,孰利?(語·吳)立孤與死,孰難?(史·趙世家)吾與徐公孰美?(策·齊一)“孰”也可移至“與”前:趙孰與秦大?(策·秦五)王之獲利孰與秦多?(史·趙世家)不識坐而待伐,孰與伐人之利?(策·韓二)吾孰與徐公美?(策·齊一)“孰”的位置移動,引起語義輕重的變化:“與……孰……”表示客觀比較,意謂“比……如何?”,“孰與……”表示主觀質(zhì)疑,意謂“難道比……更……?”比較標準亦可省略:救趙孰與勿救[利]?(策·齊一)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荀·天論)——孰與制天命而用之[逾]?比較標準省略后,“孰與……”義為“怎能比得上……”,與“疑問詞+與、如、若”同:楚王之獵,何與寡人?(史·司馬相如)——《漢書·司馬相如傳》改作“孰與”。衛(wèi)君之愛(薄)疑,奚與媼?(韓·外儲說右上)予秦地何如毋予?(史·虞卿)請君自度:結(jié)眾連黨,何若七國?合肥之貴,孰若吳楚?(魏志·武帝紀裴注引曹操書)力謂命曰:“若之功奚若我哉?”(列·力命)妙才激揚,雖觸思利貞,曷若折之中和,庶保無咎?(文心雕龍·章句)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論·微子)注意:“孰與”還有另一種意義——“怎么、為何”,不應相混: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論·顏淵)綜上所述,比較問句有三種互相關(guān)聯(lián)的結(jié)構(gòu)形式:(1)“與……孰+形容詞”——吾與徐公孰美?(2)“孰與……+形容詞”——吾孰與徐公美?(3)“孰與……”——吾孰與徐公?4.表示疑問的固定格式(1)不亦……(乎)意為“不也是……嗎”,表示委婉的反問;有時語氣較重,可理解為“難道不……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論·學而)為子君者,不亦難乎?(左·僖十)“不”可成換成“無”,“亦”可換成“以”:德,國之基也,有基無壞,無亦是務乎?(左·襄二四)后車數(shù)十乘,從者數(shù)百人,以傳食與諸侯,不以泰乎?(孟·滕文公下)(2)無乃……(乎)意為“大概是……吧”、“是不是……”,表示委婉的反問;有時語氣較重,可理解為“難道不……嗎”、“豈不是……嗎”: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左·僖三二)居簡而行簡,無乃大簡乎?(論·雍也)列御寇蓋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國而窮,君無乃為不好士乎?(莊·讓王)無乃非為人子之道歟?(呂·悔過)“無”可換成“不”、“毋”、“非”等:然則鄉(xiāng)之所謂知者,不乃為大盜積者也?(莊·胠篋)君反其國而有私也,毋乃不可乎?(禮記·檀弓下)其咎安在?非乃朕德薄而教不明歟?(史·孝文本紀)“無乃”僅表推測,副詞,亦可用于陳述句:子有軍事,獸人無乃不給于鮮,敢獻于從者。(左·宣十二)“無乃”的疑問語氣很輕,需要語氣詞幫助才能構(gòu)成疑問。(3)得無……(乎)意為“大概是……吧”、“是不是……”,表示委婉的反問,疑問語氣比“無乃”輕。日食飲得無衰乎?(策·趙四)今民……入楚則盜,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晏·內(nèi)篇雜下)“無”可換成其他否定詞,如“微、毋、勿、亡、不”:今者闕然數(shù)日不見,車馬有行色,得微往見跖乎?(莊·盜跖)(韓)信問酈生:“魏得毋用周叔為大將乎?”(漢·韓信)今兵不出,得亡變生、與先零為一?(漢·趙充國)臂上金釧得非金印之征也?(宋書·王玄謨)(4)何有……(哉)意為“何有不可”,反問語氣相對較重:君實有國而不愛,臣何有于死?(語·楚下)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論·述而)王如好貨,與民同之,于王何有?(孟·梁惠王下)——趙岐注:“……于王何有不可也?”孟子曰:“不用賢,削何有也?”(韓詩外傳卷六)四,雙賓結(jié)構(gòu)一個動詞一般只帶一個賓語,但有少數(shù)動詞受意義制約可帶兩個賓語:給他書意義與動詞直接相關(guān)的叫“直接賓語”,一般指事物,而且結(jié)構(gòu)上遠離動詞,如“書”;意義與動詞間接相關(guān)的叫“間接賓語”,一般指人,而且結(jié)構(gòu)上靠近動詞,如“他”。

可帶雙賓語的動詞有三類:第一,授予義動詞。如“授、與、予、假、藉、齎、貸、賜、遺、貽、贈、餉、奉、獻、致、送”等:公賜之食。(左·隱元)此所謂藉賊兵而齎盜糧也。(策·秦三)彼求我予,假仇人斧。(韓·揚權(quán))我……將貸子三百金。(莊·外物)毋貽盲者鏡,毋予躄者履,毋賞越人章甫,非其用也。(淮·說林訓)妻自經(jīng)死,買臣乞其夫錢,令葬。(漢·朱買臣)上以此專屬任(蕭)何關(guān)中事。(史·蕭相國世家)人餉魏武一杯酪。(世說·捷悟)動詞“為”假借為“予”,也可帶雙賓語:齊侯將為臧紇田。(左·襄二三)——給臧紇田地。所謂假賊兵、為虎翼者也。(漢·賈誼)第二,告語義動詞。如“教、語、告、謂、曉、問”等:公語之故,且告之悔。(左·隱元)教之禮,使知上下之則。(語·楚上)天子數(shù)問(張)騫大夏之屬。(漢·張騫)第三,某些動詞的使動、為動、對動用法:若弗予,則請除之,無生民心。(左·隱元)——“生”,使動。安期生食臣棗,大如瓜。(漢·郊祀志上)——“食”,使動。天生民而立之君。(左·襄十四)——“立”,為動。示之弱,以誘楚也。(語·楚上韋昭注)——“示”,對動。前兩類沿用于現(xiàn)代,后一類為古代獨有。

雙賓結(jié)構(gòu)的形式變換:A)直接賓語前加“以”,將其改造為工具狀語:賜之食=賜之以食=以食賜之吳起教楚悼王以楚國之俗。(韓·和氏)子犯以璧授公子。(左·僖二四)——“動+賓+賓”→“動+賓+狀”或“狀+動+賓”。B)兩賓語位置對調(diào):范座獻書魏王。(策·趙四)=獻魏王書周公之代成王治,……七年后,還政成王。(史·魯世家)若侯身已歿,屬所上其子孫見名尚書,封拜。(后漢·光武帝上)但: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墨·公輸)≠言王之得璧,傳之美人。(史·廉頗藺相如)對調(diào)后間接賓語前可加介詞“于”,將其改造為趨向狀語:獻書魏王=獻書于魏王——“動+賓+賓”→“動+賓+狀”。C)兩賓語間可加進“之”:其身之不能定,焉能予人之邑?(語·魯上)——予人邑。非我與吾子之罪,幾天與之也?。ㄇf·徐無鬼)——與吾子罪?!爸眱H舒緩語氣節(jié)奏。天子……所以教諸侯之悌也。(韓詩外傳卷三)所加“之”字無義,僅諧調(diào)語氣節(jié)奏。分析雙賓結(jié)構(gòu)的關(guān)鍵:二賓語分別與動詞發(fā)生聯(lián)系,而彼此之間沒有意義或語法聯(lián)系?!伴]之門”、“奪之食”、“為之民”均非雙賓結(jié)構(gòu),“之”是定語,相當于“其”。教材誤解。五,兼語結(jié)構(gòu)結(jié)構(gòu)形式:動賓套著主謂。兩動詞夾一名詞(或代詞),該詞既是前一動詞的賓語,又是后一動詞的主語,身兼兩職,故稱“兼語”,兼語結(jié)構(gòu)由此得名。天帝使我長百獸。(策·楚一)——使,前V;長,后V魏王使客將軍辛垣衍令趙帝秦。(策·趙三)——使,前V;令后2/前V;帝,后V。必須兩個動詞,故稱前V后V。1.使令式前動詞表示“要求、命令、允準、禁止”等義,“使、令”最常見。請君討之。(左·莊九)不教魚長,又行網(wǎng)罟。(語·魯上)止子路宿。(論·微子)武安乃麾騎縛(灌)夫,置傳舍。(史·魏其武安侯)帝納其言,即以黃紙授(劉)放作詔。(魏志·劉放)必不敢禁我城壺丘矣。(韓·說林下)其為后世昭前之令聞也。(語·魯上)——韋昭注:“為,猶使也?!保ɡ洌┫蛴札R事王,使攻宋也。(策·秦一)——高誘注:“以,猶使也?!?/p>

“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顯”同。2.使成式后動詞表示“成為”義。積土成山,風雨興焉。(荀·勸學)秦王拜(李)斯為客卿。(史·李斯)其死,有棺無槨,封土作冢。(三·魏·東夷)3.稱謂式后動詞為“曰、為、作”。今君命太子曰仇。(左·桓二)東觀按圖,名鬼目作芝草、買菜作平慮草。(吳志·三嗣主)故關(guān)西號光武為銅馬帝。(后漢·光武紀)4.存現(xiàn)式前動詞為“有”或“無”。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論·學而)無草不死,無木不萎。(小雅·谷風)5.評價式前動詞表示看法或認識。晏子曰:“臣笑群臣諛甚?!保ㄊ贰R世家)諸侯謂吾怯,而輕來伐我。(史·淮陰侯)先君以寡人為賢,使主社稷。(左·隱三)出于節(jié)奏需要,兼語與后動詞之間可加“而、以”:王曰:“召相田單而來?!保ú摺R六)前有尺帛,且令工以為冠。(策·趙三)如此則與連動結(jié)構(gòu)形式相同,但語義關(guān)系不同。后動詞??墒÷裕呵疤爻煎?,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臣以供養(yǎng)無主,辭不赴會。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李密:陳情表)省略后動詞“為”。六,主謂結(jié)構(gòu)“主+謂”既可構(gòu)成句子,又可構(gòu)成詞組(短語)。古代主謂之間常加“之”。此之謂死而不朽。(語·晉八)何許子之不憚煩?(孟·滕文公上)楚之有直躬,其父竊羊而謁之吏。(韓·五蠹)亦可構(gòu)成分句:皮之不存,毛將安附?(左·僖十四——假設分句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列·湯問)——讓步分句鄰之厚,君之薄也。(左·僖三十)——假設分句、結(jié)果分句“之”連接主謂,消弭其間停頓,可使句子詞組化,即所謂“取消句子獨立性”。試比較: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孟·梁惠王下)——句民之望之,若大旱之望雨也。(孟·滕文公下)——詞組喪欲速貧,死欲速朽。(禮記·檀弓上)——句死之欲速朽,為桓司馬言之也。(禮記·檀弓上)——詞組“之”,連詞。王力以為介詞,學界大多以為助詞。主謂結(jié)構(gòu)還可充當主語、謂語、賓語、定語、狀語: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供給?(左·僖四)——主語。此天之亡我,非戰(zhàn)之罪也。(史·項羽本紀)——謂語。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論·學而)——賓語。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莊·養(yǎng)生主)——定語。秦之圍邯鄲,趙使平原君求救。(史·平原君)——時間狀語。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辨牛馬。(莊·秋水)——原因狀語。

“之”還可用在主語和介詞結(jié)構(gòu)之間: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孟·梁惠王上)秦之與魏,譬若人有腹心之疾病。(史·商君)韓之在我,心腹之疾,吾將伐之,何如?(策·趙一)貌似主謂結(jié)構(gòu),其實不是?!爸笨刹挥茫航裎嵊谌艘玻犉溲远^其行。(語·公冶長)吳有越,腹心之疾;齊與吳,疥癬也。(史·越世家)主謂結(jié)構(gòu)還可以“而、其”連接: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論·憲問)——“而”,皇侃本作“之”。吾驚怖其言,猶河漢而無極也。(莊·逍遙游)然則禹湯文武其得賞何以也?(墨·天志下)卒與吏其始發(fā)也,皆曰“往擊寇”。(呂·當賞)晉公子重耳其亡過曹,曹君無禮,欲觀其駢脅。(史·管蔡世家)“而、其”均為連詞,這也證明了“之”的連詞性。七,“者”、“所”結(jié)構(gòu)“者”、“所”既具有指代性,又具有附著性,被稱為特殊的指示代詞、輔助代詞或者結(jié)構(gòu)助詞?!罢摺薄ⅰ八辈荒塥毩⑹褂?,必須組成短語。1.“者”字結(jié)構(gòu)“者”指代修飾對象,表示“……的人或事物”,附在非名詞性成分之后,將其改造為名詞短語。句中可作主語、定語、賓語或定語中心詞: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子罕)——動詞加“者”,主語。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論·雍也)——主謂短語加“者”,主語。是故不賢而為賢者師,不智而為智者正。(韓·主道)——形容詞加“者”,定語。孔子之弟子從遠方來者,孔子荷杖而問之……。(呂·異用)——狀中結(jié)構(gòu)加“者”,定語(后置)。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策·齊一)——形容詞加“者”,定語中心詞。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孟·梁惠王上)——動賓結(jié)構(gòu)加“者”,賓語。婦人見之,請于父母曰“與為人妻、寧為夫人妾”者十數(shù)而不止。(莊·德充符)——動賓結(jié)構(gòu)加“者”,賓語。

“者”附在數(shù)詞后,表示指代: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論·顏淵)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孟·梁惠王上)“者”附在名詞后,表示提示:窮發(fā)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莊·逍遙游)齊人有馮諼者,貧乏不能自存。(策·齊四)魏其者,沾沾自喜耳,多易。(史·魏其武安侯)進一步虛化,則為停頓語氣詞。2.“所”字結(jié)構(gòu)“所”指代動作對象,表示“……的(人或事物)”,附在動詞或介詞之前,組成“所”字結(jié)構(gòu)。(1)“所+動”相當于名詞,作主語、定語、賓語或定語中心詞: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莊·養(yǎng)生主)——主語。凡說之難,在知所說之心。(韓·說難)——定語。無怨無德,不知所報。(左·成三)——賓語。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莊·齊物論)——定語中心詞。(2)“所+介”相當于名詞,作主語、定語、賓語或定語中心詞:驕奢淫逸,所自邪也。(左·隱三)——來自的地方,主語。臭惡猶美,皆有所以。(呂·本味)——產(chǎn)生的原因,賓語。察其所以,觀其所由。(論·為政)——憑借的方法、依據(jù)的理由,定語中心詞。(3)“所+介+動”相當于名詞,作作主語、定語、賓語和定語中心詞,“所+介”修飾動詞,表示與動作有關(guān)的人物、時間、地點、工具、方式或原因等:刑余之人,無所比數(shù),非一世也,所從來遠矣。(司馬遷:報任安書)——“所從來”,主語;“所從”,“來”的時間。揖所與立,左右手、衣前后。(論·鄉(xiāng)黨)——“所與立”,賓語;“所與”,“立”的參與者。財用有馀而不知其所自來。(莊·天地)——“所自來”,定語中心詞;“所自”,“來”的地點。好榮惡辱,好利惡害,是君子與小人之所同也,若其所以求之之道則異矣。(荀·榮辱)——“所以求之”,定語;“所以”,“求”的方式。吾知其所由來矣。(左·僖七)——“所由來”,定語中心詞;“所由”,“來”的原因?!八弊纸Y(jié)構(gòu)雖為名詞性,但其中動詞仍保留動詞特征??梢詭зe語:其北陵,文王之所避風雨也。(左·僖三二)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墨·公輸)(項)梁乃召故所知豪吏,喻以所為起大事。(史·項羽本紀)又可被副詞修飾:君子于其所不知,蓋闕如也。(論·子路)王之所大欲可得聞與?(孟·梁惠王上)此天下之所共聞也。(大戴禮記·禮察)“所”字虛化:而藏乎無端之紀,游乎萬物之所始終。(莊·達聲)性也者,所受于天也。(呂·誠廉)法者,天子所與天下公共也。(史·張釋之)故君子居必擇鄉(xiāng)、游必就士,所以放邪僻而近中正也。(荀·勸學)先王無留連之樂、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孟·梁惠王下)此一現(xiàn)象發(fā)展到極致,就成為構(gòu)詞詞素,如“所以”、“何所”、“有所”、“無所”。3.“者”、“所”互補“者”字指代修飾對象,較實,“所”字指代動作對象,較虛;“者”字后置,“所”字前置。聞者=聽到消息的人——如“聞者皆驚”。所聞=聽到的消息——如“所聞不實”。=聽到消息的人——如“所聞皆嘆惋”?!八劇本哂袃煞N可能的意義,因為“所”字結(jié)構(gòu)的意義有時殘缺不全。補充的方法是為“所”字結(jié)構(gòu)加上修飾對象: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筑與?(孟·滕文公下)和氏璧,天下所共傳寶也。(史·廉頗藺相如)(田)光不敢以圖國事,所善荊卿可使也。(史·刺客)補充修飾對象最便捷的方法是用“者”字,組成“所……者”結(jié)構(gòu):臣之所好者,道也。(莊·養(yǎng)生主)孟嘗君曰:“視吾家所寡有者?!保ú摺R四)所不去者,醫(yī)藥卜筮種樹之書。(史·秦始皇本紀)其妻問所與飲食者,則盡富貴也。(孟·離婁下)“者”、“所”兩種結(jié)構(gòu)存在天然的互補性。作業(yè):一,論述:1.試述名詞用作動詞的語法特征。2.試述名詞狀語的語義特征。3.試述被動句的基本結(jié)構(gòu)。二,辨別下列使動、意動、為動或與動用法:1.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論語)2.晉侯飲趙盾酒。(左傳)3.欲富國者務廣其地。(戰(zhàn)國策)4.然后罷戎休邊,民天下之兵。(新書)5.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史記)6.陵七十余城,戰(zhàn)三十萬眾。(史記)7.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戰(zhàn)國策)8.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荀子)9.甘其食,美其服。(老子)第三節(jié)代詞代詞指稱人物、事物或處所,分為人稱代詞、指示代詞、疑問代詞、輔助代詞四類。一,人稱代詞人稱代詞指稱對話的某一方,根據(jù)說話人與稱代對象的關(guān)系,分為自稱代詞、對稱代詞、他稱代詞和己稱代詞。1.自稱代詞說話人指稱自己,又稱“第一人稱代詞”,主要有“吾、我、余、予”四個,此外還有“卬、臺、朕”:吾日三省吾身。(論·學而)子若克復晉國,何以報我?(語·晉四)非臺小子敢行稱亂,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尚書·湯誓)人涉卬否,卬須我友。(邶風·匏有苦葉)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屈原:離騷)自稱代詞盡管很多,但都是同一語詞的語音變體和不同寫法。王力據(jù)上古音分為[-]、[-]兩系。[-]系:吾[]、我[]、卬[],聲母同屬疑母、韻母主要元音相同或相近;[-]系:余/予[]、臺[]、朕[],聲母同屬定母、韻母主要元音相同或相近??勺髦髡Z、賓語、定語,無“格”的區(qū)分,先秦已然:夫子嘗與吾言于楚,必是故也。(左·成十六)待吾為子殺之。(語·晉五)故辟門除塗以迎吾入。(荀·議兵)教材云“吾”不可作賓語,實誤。2.對稱代詞說話人指稱對方,又稱“第二人稱代詞”,主要有“女/汝、爾、若、而、乃/廼、戎”:我無爾詐,爾無我虞。(左·宣十五)吾將殘汝社稷、滅汝宗廟。(語·越上)夫差,而忘越王之殺而父乎?(左·定十四)即使我與若辯矣,若勝我,我不若勝,若果是也?我果非也?(莊·齊物論)高帝罵之曰:“廼公居馬上而得之,安事《詩》《書》!”(史·陸賈)——《漢書·陸賈傳》作“乃”。纘戎祖考,王躬是保。(大雅·烝民)——“戎”,少見。對稱代詞也是同一語詞的語音變體和不同寫法。上古音:女/汝[]、爾[]、若[]、而[]、乃/廼[]、戎[],聲母同屬泥紐、韻母主要元音相同或相近。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史·項羽本紀)吾翁即汝翁,必欲烹乃翁,幸分我一杯羹。(漢·項籍)對稱代詞亦無“格”的區(qū)分,但“而、乃”極少作賓語:罪無所歸,將加而師。(左·宣十三)——間接賓語。今不夷汝三族、懸示四海,則吾死不瞑目,豈將與乃和親邪?(吳志·孫破虜)——介詞賓語。3.他稱代詞說話人指稱對話雙方之外的另一方,又稱“第三人稱代詞”。漢語他稱代詞產(chǎn)生很晚,大約在東漢以后,主要有“他/它、渠、伊”:甲與乙斗爭,甲嚙下乙鼻。官吏欲斷之,甲稱乙自嚙落。吏曰:“夫人鼻高耳口低,豈能就嚙之乎?”甲曰:“他踏床子就嚙之。”(邯鄲淳:笑林)女婿昨來,必是渠所竊。(吳志·趙達)(費)長房曾與人共行,見一書生,黃巾被裘,無鞍騎馬,下而叩頭。長房曰:“還它馬,赦汝死罪?!比藛柶涔剩L房曰:“此貍也,盜社公馬耳?!保ê鬂h·方術(shù))(諸葛)恢乃云:“羊、鄧是世婚,江家我顧伊,庾家伊顧我,不能復與謝裒(póu)兒婚?!保ㄊ勒f·方正)他稱代詞不僅產(chǎn)生晚,而且口語色彩濃重,罕見于典雅文言。東漢以前沒有他稱代詞,但并非沒有他稱概念,他稱概念以其它語言形式表示。第一,重復他稱對象:齊侯欲以文姜妻鄭大子忽,大子忽辭。(左·桓六)孔子卜,得賁,孔子曰:“不吉?!保▍巍ひ夹校┑诙÷运Q對象:蹇叔之子與師,[]哭而送之。(左·僖三二)——蹇叔客聞之,請買其方百金。[]聚族而謀曰:“……請與之。”(莊·逍遙游)——宋人第三,借用指示代詞:君子哉,若人!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