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金散-幼幼新書卷三十三引張渙方-方劑樹_第1頁
二金散-幼幼新書卷三十三引張渙方-方劑樹_第2頁
二金散-幼幼新書卷三十三引張渙方-方劑樹_第3頁
二金散-幼幼新書卷三十三引張渙方-方劑樹_第4頁
二金散-幼幼新書卷三十三引張渙方-方劑樹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32二金散_幼幼新書卷三十三引張渙方_方劑樹二金散_幼幼新書卷三十三引張渙方_方劑樹 11. 原方 34組成:黃連1錢,黃柏1錢。 34功效:眼瞼赤爛。 34來源:《幼幼新書》卷三十三引張渙方。 34二黃湯 34藥材組成不變,劑量不同。 34組成:黃連、黃柏各半。 34功效:下血日夜七八十行,赤痢,并一切痢。 34來源:《普濟方》卷二一二 34黃柏丸 34藥材組成不變,劑量不同。 34組成:黃柏(去粗皮)2兩,黃連(去須)半斤。 34功效:消中。 34來源:《圣濟總錄》卷五十九 34連柏湯 34藥材組成不變,劑量不同。 34組成:黃連、黃柏各等分。 344.3. 功效:下血,日夜70-80行。 344.4. 來源:《醫(yī)方類聚》卷一八三引《王氏集驗方》 34連柏丸 35藥材組成不變,劑量不同。 35組成:黃連、黃柏。 35功效:亡血大虛所致眩暈。 35來源:《證治寶鑒》卷十一 35黃柏丸 35藥材組成不變,劑量不同。 35組成:黃柏(去粗皮)1兩,黃連(去須)1兩。 35功效:蠱痢。 35來源:《圣濟總錄》卷七十七 35黃連丸 35藥材組成不變,劑量不同。 35組成:黃連(去須)半兩,黃柏(去粗皮,炙)半兩。 35功效:小兒脫肛。 35來源:《圣濟總錄》卷一七九 35胡粉散 358.1. 加:胡粉 358.2. 組成:胡粉、黃柏、黃連各等分。 358.3.功效:惡瘡,似火自爛,陰瘡。8.4.來源:方出《肘后方》卷五,名見《普濟方》卷三一 369.黃連丸9.1.加:黃芩9.2.組成:黃連(去須,微炒)1兩,黃柏(炙微赤)1兩,黃芩1兩。 369.3.9.4.來源:方出《圣惠》卷五十九,名見《圣濟總錄》卷七十六 3610.洗眼三黃湯10.1.加:梔子仁10.2.組成:黃柏(去粗皮)1兩半,黃連(去須)1兩半,梔子仁7枚。 3610.3.功效:眼痛赤微腫,眥爛多眵。10.4.11.三黃湯11.1.加:黃芩11.2.組成:黃連、黃芩、黃柏等分。11.3.功效:火熱內(nèi)壅,口渴目痛,眩暈,血崩,赤白痢赤多白少。赤白痢,疼,怕日羞明,胞腫。11.4.來源:《袖珍》卷一引《圣惠》12.赴筵散12.1.加:薄荷12.2.組成:薄荷、黃柏、黃連各等分。12.3.功效:口瘡。咽痛。12.4.來源:《種澄新書》卷十二13.三黃散13.1.加:大黃13.2.組成:大黃、黃柏、黃連各等分。13.3.功效:一切丹腫毒。13.4.14.三味黃連湯14.1.加:阿膠14.2.2514.3.功效:小兒熱痢。14.4.來源:《幼幼新書》卷二十九引《嬰孺方》15.三味黃丸子15.1.加:枳殼15.2.84415.3.功效:諸痢。15.4.來源:《醫(yī)方大成》卷一引《經(jīng)驗秘方》16.黃柏湯16.1.加:木香組成:黃柏(去粗皮,炙)2兩,黃連(去須)2兩,木香1兩。 38功效:血痢晝夜不止。 38來源:《圣濟總錄》卷七十六 38黃柏湯 3817.1. 加:黃芩 38組成:黃芩1錢,黃柏1錢,黃連3錢(去毛)。 38功效:陽乘陰,崩中下血,所謂天暑地熱,經(jīng)水沸溢。 38來源:《醫(yī)方類聚》卷二○八引《簡易方》 38黃連散 3818.1. 加:胡粉 38組成:黃連、黃柏(炙)、胡粉(炒)。 38功效:面部熱毒惡瘡。 38來源:《醫(yī)統(tǒng)》卷六十六 38金花湯 3819.1. 加:黃芩 38組成:黃芩、黃連、黃柏各等分。 38功效:熱毒內(nèi)蘊。 38來源:《張氏醫(yī)通》卷十六 39地榆合劑 3920.1. 加:地榆 39組成:地榆33g,黃連33g,黃柏33g。 39功效:燙傷。 39來源:《中醫(yī)皮膚病學簡編》 39觀音救苦膏 39加:綠豆粉 39組成:綠豆粉1錢,黃柏1錢,黃連1錢。 39功效:杖瘡。 39來源:《仙拈集》卷四 39連柏散 3922.1. 加:膩粉 39組成:黃連(去須)1兩,黃柏(去粗皮)2兩,膩粉1錢。 39來源:《楊氏家藏方》卷十三 39赴筵微 3923.1. 加:細辛 39組成:黃連、黃柏、細辛各等分。 39功效:口瘡。 39來源:《普濟方》卷二九九 40坎離丸 4024.1. 加:知母 40組成:知母1兩,黃柏、黃連各等分。 40來源:《普濟方》卷四十二 4025.金光煎25.1.加:梔子25.2.2251525.3.功效:舌衄。25.4.來源:《會約》卷六26.金花煎26.1.加:梔子26.2.352026.3.功效:舌上出血,如簪孔。26.4.來源:《醫(yī)統(tǒng)》卷六十四27.黃葉湯27.1.加:黃芩27.2.組成:黃芩1錢,黃柏1錢,黃連3錢(去毛)。27.3.功效:崩漏。27.4.來源:方出《得效》卷十五。名見《普濟方》卷三二九 4128.柏連散28.1.加:胡粉28.2.組成:胡粉(炒)、黃柏(炙)、黃連各等分。28.3.功效:面上有熱毒惡瘡。28.4.來源:《得效》卷十29.柏皮湯29.1.加:黃芩29.2.組成:黃柏、黃連、黃芩各等分。29.3.功效:黃疸。瘀熱在里,或濕熱相搏,一身面目悉黃如橘。 4129.4.來源:《全生指迷方》卷三30.黃連散30.1.加:白芷30.2.組成:黃連半兩(去須),黃柏(銼)半兩,白芷半兩。 4130.3.功效:小兒疽已潰。30.4.31.黃連湯31.1.加:阿膠31.2.組成:黃連(去須)1兩,黃柏(去粗皮,炙)半兩,阿膠半兩(炙燥)。4231.3.功效:小兒熱痢。31.4.來源:《圣濟總錄》卷一七八32.竹葉散32.1.加:淡竹葉32.2.組成:淡竹葉1兩,黃連1兩(去須),黃柏1兩半。 4232.3.功效:眼赤爛。32.4.來源:方出《圣惠》卷三十二:名見《普濟方》卷七十三 42三補丸 4233.1. 加:黃芩 42組成:黃連(去須,微炒)1兩,黃柏(炙微赤)1兩,黃芩1兩。 42功效:三焦積熱,熱毒血痢,眼目赤腫,口舌生瘡,咽喉齒痛,脈痿,腸風痔漏,婦女赤帶。血痢日夜不止,腹中痛,心神煩悶。上焦積熱。熱痢腹痛,或口舌咽喉齒痛,大小便結澀,及一切實火之癥。不及期而經(jīng)先行,由于熱者。心氣熱,下脈厥而上,色赤,絡脈滿溢,樞紐折挈,脛縱而不任地者,曰脈痿??诏彛钢杏袩?,脈洪大。三焦積熱上攻,眼目赤腫,小便赤澀,大結燥,五臟俱熱,腸風痔漏。赤帶,血熱之甚者。 來源:方出《圣惠》卷五十九,名見《丹溪心法》卷三 42黃連黃柏知母丸 4234.1. 加:知母 42組成:黃連、黃柏、知母(酒制)各等分。 43功效:足下時熱如火,表則惡寒。 43來源:《松崖醫(yī)徑》卷上 43黃連湯 4335.1. 加:甘草 43組成:黃連(炒)、黃柏(炒)、甘草各等分。 43功效:因服熱藥過多,小便不利,或臍下悶痛不可忍。 43來源:《潔古家珍》 43三黃丸 4336.1. 加:槐花 43組成:黃連、黃柏、槐花(炒變色)各等分。 43功效:痔。 43來源:《醫(yī)方類聚》卷一八四引《經(jīng)驗良方》 43乳香膏 4337.1. 加:甘草 43組成:甘草半兩,黃連(去須)半兩(宣州者),黃柏(去粗皮分。 43功效:暴赤眼。 43來源:《圣濟總錄》卷一○四 43黃連湯 4338.1. 加:白術 44組成:黃連(去須,搗碎,炒)3兩,黃柏(去粗皮)34兩。 44功效:妊?下痢頻并,后重里急。 44來源:《圣濟總錄》卷一五六 44敗毒散 4439.1. 加:川烏 44組成:黃柏1兩,黃連1兩,川烏2錢。 44功效:疔瘡走動者。 44來源:《攝生眾妙方》卷八 44黃連湯 4440.1. 加:當歸 44組成:黃連(去毛)3兩,黃柏2兩,當歸2兩。 44功效:時氣熱毒下痢。 44來源:《外臺》卷三引《深師方》 44四神散 44加:干姜、當歸 44組成:干姜、黃連、當歸、黃柏(皆炒)各等分。 44功效:痢疾。 44來源:《蘇沈良方》卷八 44黃連散 45加:韶粉、軟石膏 45組成:黃連、韶粉、黃柏、軟石膏(煅)各等分。 45功效:嵌甲。 45來源:方出《百一》卷十二,名見《普濟方》卷三○○ 45紅雪散 45加:黃丹、輕粉 45113分(隔紙炒),245功效:瘡口潰后,爛肉、瘀膿日久不盡。 45來源:《衛(wèi)濟寶書》卷下 4544. 黑散 45加:黃芩、大黃 45組成:黃連2錢,黃芩2錢,大黃2錢,黃柏2錢(同燒存性)。 45功效:小兒偏墜,狐疝氣偏有大小,時時上下者。 45來源:《準繩·幼科》卷二 45寒水石散 45加:寒水石、石膏 45組成:寒水石1兩,石膏1兩,黃連1兩,黃柏1兩。 45功效:小兒丹毒游走不定,焮熱,赤腫疼痛。 45來源:《普濟方》卷四○六 46歸連散 46加:當歸、干姜 46組成:黃連(揀凈)、黃柏、當歸、干姜(炮)各等分。 46功效:冷熱不調(diào),下痢膿血頻并,后重,腹痛,飲食不下,以至危困。46來源:《醫(yī)方類聚》卷一四一引《施圓端效方》 46黃連散 46加:胡粉、雄黃 46組成:黃連1兩(去須),胡粉1兩(細研),黃柏1兩(銼),雄黃半兩(細研)。 功效:癬濕癢不可忍。 46來源:《圣惠》卷六十五 46黃連散 46加:蛇床子、胡粉 46組成:黃連1兩(去須),蛇床子2兩(微炒),黃柏2兩(銼),胡粉半兩(炒令黃色)。 功效:小兒頭面身體生熱瘡。 46來源:《圣惠》卷九十 46黃連散 46加:厚樸、木香 47組成:黃連(去須,炒)1兩,黃柏(去粗皮,蜜炙)1兩,厚樸(去粗皮,生姜汁炙)1兩,木香1兩。 功效:赤痢兼大腸下血。 47來源:《圣濟總錄》卷七十五 47四神散 47加:膽礬、樸消 47組成:黃連半兩,黃柏半兩,膽礬1分,樸消1分。 47功效:一切熱毒眼。 47來源:《醫(yī)方類聚》卷六十七引《神巧萬全方》 47生犀散 47加:生犀角屑、苦參 47組成:生犀角屑2兩,黃柏2兩,黃連2兩,苦參2兩。 47功效:膿血痢,無問傷冷傷熱。 47來源:《普濟方》卷二一一 47黃柏散 47加:胡粉、雌黃 47組成:黃柏(去粗皮)1兩,黃連(去須)1兩,胡粉(研)1兩,雌黃(研細)半兩。 47功效:濕癬癢不可忍。 48來源:《圣濟總錄》卷一三七 48黃連散 48加:當歸、赤芍藥 48組成:當歸、赤芍藥、黃連、黃柏各等分。 48功效:一切風毒赤目。 48來源:《醫(yī)方類聚》卷七十引《神效名方》 48金花消毒飲 48加:黃芩、大黃 48組成:黃連、黃芩、黃柏、大黃。 48功效:口糜。 48來源:《麻疹闡注》卷二 48金瓜丸 48加:甘草、青皮 48組成:黃連、黃柏、甘草(微炙)、青皮(去白)各等分。 48功效:小兒疳熱,身多壯熱,黃瘦。 48來源:《博濟》卷四 48茯苓丸 48加:赤茯苓、當歸 48組成:赤茯苓(去粗皮)1兩,當歸1兩,黃連(去須,炒)1兩,黃柏(去粗皮)1兩。 功效:赤痢及赤白痢。 49來源:《圣濟總錄》卷七十五 49黃連散 49加:地榆、白芷 491兩(去須),1兩(銼),1兩(銼),1兩。 49功效:癰已潰。 49來源:《圣惠》卷六十一 49黃連龍骨湯 49加:熟艾、龍骨 49組成:黃連3兩,黃柏3兩,熟艾(如雞子大)1枚,龍骨2兩。 49功效:時行數(shù)日而大下,熱痢時作。 49來源:《外臺》卷三引《崔氏方》 49犀角散 49加:犀角屑、苦參 4911兩(銼),1兩(去須,微炒),黃柏1兩(涂蜜微炙,銼)。 49功效:產(chǎn)后熱毒痢。 49來源:《圣惠》卷七十九 50黃連丸 50加:羚羊角、茯苓 50組成:黃連2兩半,黃柏1兩半,羚羊角半兩,茯苓半兩。 50功效:一切熱痢及休息痢,日夜頻并;兼治下血黑如雞肝色,或蠱痢腹中痛.有膿血下者。 來源:方出《醫(yī)心方》卷十一引《傳信方》,名見《圣濟總錄》卷七五 50黃連丸 50加:當歸、赤茯苓 50組成:黃連(去須)、黃柏(去粗皮)、當歸(切,焙)、赤茯苓(去黑皮)各等分。 功效:赤白痢,無問遠近。 50來源:《圣濟總錄》卷七十六 50黃連湯 50加:阿膠、梔子仁 50組成:黃連(去須,微炒)21兩(銼,微炒),1兩(蛤粉炒),梔子仁半兩。 50功效:傷寒熱入腸胃,下痢膿血。 50來源:《衛(wèi)生總微》卷七 50黃連丸 50加:黃芩、熟艾葉 51組成:黃連(去須)1兩半,黃芩(去黑心)2兩,黃柏(去粗皮)2兩,熟艾葉(炒)1兩。 51功效:熱痢黃膿,發(fā)渴,四肢煩悶。 51來源:《圣濟總錄》卷七十八 51洗眼黃連散 51加:當歸、赤芍 51組成:當歸、赤芍、黃連、黃柏各等分。 51功效:一切風毒赤目。 51來源:《儒門事親》卷十五 51黃連丸 51加:槐花、桔白礬 51組成:黃連(去須)11兩,槐花(炒)11兩。51功效:一切熱毒血痢。 51來源:《醫(yī)方類聚》卷一四一引《施圓端效方》 51黃柏丸 51加:熟艾、黃芩 51組成:黃柏(去粗皮)1兩,黃連(去須,炒)2兩,熟艾半兩,黃芩(去黑心)1兩1分。 51功效:痢下黃赤水或黃赤膿,四肢煩,皮膚冷。 52來源:《圣濟總錄》卷七十五 52黃連湯 52加:黃芩、梔子 521兩半(凈),黃柏(去皮)111兩。52功效:一切積毒伏熱,赤目口瘡,咽喉糜爛;酒毒煩躁;傷寒蓄熱在中,身熱狂躁,昏迷不食。 來源:《醫(yī)方類聚》卷一五七引《施圓端效方》 52洗痔金花散 52加:無名異、烏黑豆 52組成:無名異半錢,黃柏1兩,黃連半兩(生),烏黑豆半升。 52功效:痔漏。 52來源:《秘傳外科方》引《李防御五痔方》 52濟陰清露 52加:梔子、黃芩 52組成:梔子、黃柏、黃連、黃芩。 52功效:目赤腫痛甚,怕日羞明不可忍者。 52來源:《醫(yī)林纂要》卷十 52萬全茯苓散 52加:赤茯苓、阿膠 53組成:赤茯苓(去黑皮)、黃連(去須)、阿膠(炙燥)、黃柏(去粗皮)各等分。 功效:赤白痢。 53來源:《圣濟總錄》卷七十六 53槐枝膏 53加:槐枝、巴豆 532兩,黃連(去須)22兩,巴豆半兩(去殼)。53功效:疥瘡瘙癢。 53來源:《楊氏家藏方》卷十二 53黃芩散 53加:黃芩、郁金 53組成:黃芩半兩(去黑心),黃柏半兩(去粗皮,銼),黃連半兩(去須),郁金半兩。 功效:諸瘤血出。 53來源:《圣濟總錄》卷一二五 53黃柏湯 53加:阿膠、ft梔子仁 53組成:黃柏(去粗皮)半兩,阿膠(銼,炒燥)半兩,黃連(去須,銼炒)1兩,ft梔子仁1分。 功效:傷寒后下痢膿血。 54來源:《圣濟總錄》卷二十六 54黃連熟艾湯 54加:龍骨、熟艾 54組成:黃連1兩半,黃柏1兩半,龍骨1兩,熟艾兩雞子大。 54功效:傷寒4日而大下,熱利時作,白通諸藥多不得止者。 54來源:《傷寒總病論》卷三 54黃芩湯 54加:黃芩、甘草 54組成:黃芩1兩,黃連1兩,甘草(炙)1兩,黃柏1兩。 54功效:口瘡,喉咽中塞痛,食不得入。 54來源:《外臺》卷二十二引《古今錄驗》 54黃柏散 54加:當歸、地榆 541兩(炙微赤,銼),1兩(銼,微炒),1兩(去須,微炒),地榆3分(銼)。 54功效:血痢日夜不止,腹中(疒丂)痛,心神煩悶。 54來源:《圣惠》卷五十九 54黃芩飲 54加:黃芩、槲葉 55組成:黃芩(去黑心)1兩半,黃柏(去粗皮)1兩半,黃連(去須)1兩半,槲葉(炙)1兩半。 功效:大腸風熱,下血不止。 55來源:《圣濟總錄》卷一四三 55黃柏散 55加:水銀、苦參 552兩(銼),3兩(銼),1兩(須)。55功效:小兒頭面身體生瘡,熱痛。 55來源:《圣惠》卷九十 55黃連解毒湯 55加:黃芩、梔子 55組成:黃連3兩,黃柏2兩,黃芩2兩,梔子14枚。 55功效:一切實熱火毒之證,三焦熱盛。癥見大熱煩躁,口燥咽干,目赤睛痛,錯語不眠;或熱病吐血、衄血、便血,甚或發(fā)斑;外科癰疽瘡瘍?,F(xiàn)亦于膽道感染、膿皰瘡、濕疹等屬于實熱火毒壅盛者。 來源:方出《肘后方》卷二,名見《外臺》卷一引《崔氏方》 55黃柏湯 55加:龍膽、升麻 55組成:黃柏(去粗皮,蜜炙)2兩,龍膽1兩半,黃連(去須)1兩,升麻1兩。 功效:乳石發(fā)口瘡。 56來源:《圣濟總錄》卷一八三 56四物黃連薄貼 56加:地榆、白芷 56組成:黃連1兩,黃柏1兩,地榆1兩,白芷1兩。 56功效:癰腫己潰。 56來源:《外臺》卷二十四引《刪繁方》 56敷藥必效散 56加:龍膽草、輕粉 56組成:黃連1兩,黃柏1兩,龍膽草1兩,輕粉5分。 56功效:下疳腐潰作痛。 56來源:《保嬰撮要》卷十四 56保嬰解毒丸 56加:甘草、辰砂 56組成:甘草(半生半熟)3錢,黃連(去枝梗)3錢,黃柏(去皮,蜜水炒)2錢,辰砂(水飛)2錢。 功效:胎熱,胎驚,胎黃,臍風,丹瘭瘡疹,一切胎毒。 56來源:《廣嗣紀要》卷十五 57牛黃金花散 57加:黃芩、真牛黃 57組成:黃連1錢,黃芩1錢,黃柏1錢(為細末),真牛黃3分。 57功效:痔瘡。 57來源:《回春》卷四 57白頭翁湯 57加:白頭翁、陳皮 57組成:白頭翁2兩,黃連3兩,黃柏2兩,陳皮2兩。 57功效:濕熱痢疾。 57來源:《杏苑》卷四 57梔子金花湯 57加:黃芩、梔子 57組成:黃連1錢,黃芩1錢,黃柏1錢,梔子1錢。 57功效:熱毒內(nèi)蘊;妊?傷寒,發(fā)熱大渴者。 57來源:《張氏醫(yī)通》卷十六 57當歸黃連丸 57加:芍藥、當歸 57組成:芍藥、當歸、黃連、黃柏各等分。 57功效:壯熱煩渴,赤白痢,腹痛后重,晝夜無度,小便澀。 58來源:《幼幼新書》卷二十九引王氏方 58閭茹膏 58加:閭茹、胡粉 584兩(去須),111兩(銼)58功效:頭瘡,經(jīng)年月不愈。 58來源:方出《圣惠》卷四十,名見《普濟方》卷二九九 58清脾抑火湯 58加:青皮、黃芩 58組成:黃連2錢,青皮2錢,黃芩2錢,黃柏2錢。 58功效:口甜。 58來源:《玉案》卷三 58柏皮湯(《外臺》卷二(注文)引《范汪方》。) 58加:梔子仁、阿膠 582414個(擘),1兩(炙)。58功效:傷寒后下利膿血。 58來源:《外臺》卷二(注文)引《范汪方》 58大金花丸(《宣明論》卷四。) 58加:黃芩、大黃 58組成:黃柏半兩,黃芩半兩,黃連半兩,大黃半兩。 59功效:中外諸熱,寢汗咬牙,睡語驚悸,溺血淋閉,咳血衄血,瘦弱頭痛,并骨蒸、肺痿、喘嗽。疹后癆,疹既收沒,毒邪猶郁于肌肉間,晝夜發(fā)熱漸致發(fā)焦膚槁,羸瘦如柴,變成骨蒸癆瘵。 來源:《宣明論》卷四 59芍藥柏皮丸 59加:芍藥、當歸 59組成:芍藥1兩,黃柏1兩,當歸半兩,黃連半兩。 59功效:一切濕熱惡痢,頻并窘痛,無問膿血。 59來源:《宣明論》卷十 59白靈藥 59加:蘆甘石、黃芩 59組成:蘆甘石1兩,黃連1錢,黃柏2錢,黃芩2錢。 59功效:口碎,下疳。 59來源:《種福堂方》卷四 59止血藥 59加:陳石灰、大黃 59組成:陳石灰8兩,黃連2兩,黃柏2兩,大黃2兩。 59功效:金瘡血出。 59來源:《傷科匯纂》卷七 60白頭翁湯 60加:白頭翁、秦皮 60組成:白頭翁2兩,黃柏3兩,黃連3兩,秦皮3兩。 60功效:熱痢,痢疾腹痛,里急后重,肛門灼熱,便下膿血,赤多白少,渴欲飲水,及噤口痢?,F(xiàn)用于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阿米巴性肝膿腫;厥陰下利,屬于熱者,下重,便膿血;眼目郁熱,赤腫陣痛,風淚不止;噤口痢,熱氣上沖,腸中逆阻似閉,腹痛在下尤甚。 來源:《傷寒論》 60大黃湯 60加:大黃、芒消 60組成:大黃(銼)1兩,芒消(研)半兩,黃連(去須)半兩,黃柏(炙)半兩。 60功效:口糜生瘡。 60來源:《圣濟總錄》卷一一七 60大黃湯 60加:大黃、梔子 60組成:大黃半兩,黃連半兩,黃柏半兩,梔子半兩。 60功效:傷寒5-6日不解,頭痛壯熱,四肢煩疼,不得飲食。 60來源:方出《肘后方》卷二,名見張文仲引許推然方(見《外臺》三) 60金蓮穩(wěn)步膏 61加:黃丹、荊芥穗 61組成:黃連、黃柏、黃丹、荊芥穗各等分。 61功效:婦人腳趾縫壞痛。 61來源:《醫(yī)統(tǒng)》卷八十三 61清金丸 61加:黃芩、ft梔 61組成:黃芩4兩,黃連2兩,黃柏8錢,ft梔1兩6錢。 61功效:臟腑實火內(nèi)熾,以致肺金枯燥,氣逆喘嗽,甚至熱極反兼風化,則頭疼目脹,鼻息不利,或為淵,或為衄,耳膿脹悶,舌破喉干,斑疹發(fā)癢,消燥渴,二便不通者。 來源:《活人方》卷一 61復明膏 61加:當歸、訶子 61組成:黃連1斤(洗凈,去須,銼),當歸半斤(洗凈,擘開腹兒),訶子3兩(洗凈,捶碎),黃柏3兩(去粗皮)。 功效:遠年近日眼目昏花。 61來源:《丹溪心法附余》卷十二 61梔子金花丸 61加:黃芩、梔子 61組成:黃連半兩,黃柏半兩,黃芩半兩,梔子半兩。 62功效:中外諸熱,寢汗咬牙,睡語驚悸,溺血淋閉,咳血衄血,瘦弱頭痛,骨蒸,肺痿喘嗽。 來源:《宣明論》卷四 62蕤仁散 62加:古文錢、蕤仁 6249文(2兩為末,一行錢上,用一行鹽末,如此排盡錢鹽為度,安一凈磚上,以火燒令通赤,吹去灰塵),(湯浸,去赤皮)1分,黃連(去須)1分,黃柏(銼)1分。 62功效:遠年風赤眼。 62來源:方出《圣惠》卷三十二,名見《普濟方》卷七十一 62三黃熟艾湯 62加:黃芩、熟艾半 62組成:黃芩3分,黃連3分,黃柏3分,熟艾半雞子大。 62功效:熱毒而成之痢疾,傷寒4-5日而大下,熱利時作,白通湯諸藥多不得止者;時行毒痢;瘡正出,下利黃赤膿血,身熱大渴,乃毒入大腸;痘后塞喉痹;小兒臟腑積滯,下痢赤白;妊?挾熱下痢。 來源:《活人書》卷十八 62秦皮湯 62加:秦皮、甘草 621兩,黃連(去須)1兩,黃柏(去粗皮)11兩(炙)。 63功效:暴赤眼,腫痛。 63來源:《圣濟總錄》卷一○四 63柏皮丸 63加:芍藥、槐花 63組成:黃連2兩,黃柏2兩,芍藥2兩,槐花(炒)2兩。 63功效:臟毒便血,疼痛嘔噦。 63來源:《醫(yī)方類聚》卷一四一引《施圓端效方》 63連蛤散 63加:文蛤、白芷 63組成:黃連、文蛤、黃柏、白芷各等分。 63功效:頭斂頭瘡。 63來源:《外科大成》卷三 63立勝散 63加:秦皮、甘草 63組成:黃連、黃柏、秦皮(去粗皮)、甘草等分。 63功效:風毒攻眼,及時眼隱澀羞明腫痛,風牽偏視。 63來源:《三因》卷十六 63升麻丸 64加:升麻、杏仁 64組成:升麻1兩,黃連(去須)1兩,黃柏(炙,銼)1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1兩。 功效:口糜生瘡。 64來源:《圣濟總錄》卷一一七 64二黃丸 64加:肉豆蔻、干姜 64組成:黃連(去須)2兩,黃柏(去粗皮)221分(炮)。 64功效:伏暑狂燥,及下血痢,泄瀉等。 64來源:《普濟方》卷一一七引《經(jīng)效濟世方》 64當歸散 64加:當歸、干姜 64組成:當歸2兩,黃連2兩,黃柏2兩,干姜1兩。 64功效:下腹中絞痛,重下,下赤白。 64來源:《醫(yī)心方》卷十一引《古今錄驗》 64二黃丸 64加:羚羊角、赤茯苓 64組成:黃柏(去粗皮)1兩,黃連(去須,炒)1兩半,羚羊角(鎊)半兩,赤茯苓(去黑皮)半兩。 功效:一切痢。 65來源:《圣濟總錄》卷七十五 65當歸湯 65加:當歸、地骨皮 65組成:當歸(切,焙)1兩,黃連(去須,銼,炒)1兩,黃柏(去粗皮)1兩,地骨皮1兩。 功效:傷寒時氣后,下痢不止。 65來源:《圣濟總錄》卷二十六 65蕤仁膏 65加:蕤仁、馬蹄決明 65組成:蕤仁(研)1兩,馬蹄決明(搗末)1兩,黃連(去須,搗末)1兩,黃柏(去粗皮,搗末)3分。 功效:目生眵(目蔑)。 65來源:《圣濟總錄》卷一一三 65朱砂散 65加:朱砂、陳橘皮 651兩(細研,水飛過),1兩(去須),1兩(銼),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 65功效:飛尸。 66來源:《圣惠》卷五十六 66點眼地黃膏 66加:生地、寒水石 66組成:生地1合,黃連1兩,黃柏5錢,寒水石5錢。 66功效:被物撞打,及風熱暴赤腫痛,目熱淚出。 66來源:《醫(yī)學入門》卷七 66拔毒散 66加:乳香、雄黃 66組成:乳香、黃柏、黃連、雄黃。 66功效:飛游毒,赤腫走注不定。 66來源:《瘡瘍經(jīng)驗全書》卷三 66地黃膏 66加:生地黃、寒水石 66組成:生地黃1合,黃連1兩,黃柏半兩,寒水石半兩。 66功效:眼外障。目被撞打,疼痛無時,瞳仁被驚,昏暗蒙蒙,眼眶停留瘀血;或風熱赤目,熱淚出。 來源:《得效》卷十六 66白茯苓丸 66加:白茯苓、羚羊角 67組成:白茯苓半兩,黃連2兩半,黃柏1兩半,羚羊角1兩半。 67功效:休息痢,日夜頻并。 67來源:《圣濟總錄》卷七十七 67三補丸 67加:枯黃芩、梔子 67組成:枯黃芩、黃連、黃柏、梔子。 67功效:三焦有火,嗌燥喉干,二便秘結,夜作煩熱。 67來源:《醫(yī)林纂要》卷四 67清心丸 67加:天門冬、龍腦、麥門冬 67組成:黃柏(生)211兩,麥門冬(去心)1兩。 67功效:熱癥,心火旺盛者。 67來源:《元戎》 67三黃解毒湯 67加:黃芩、梔子、甘草 67組成:黃柏2錢,黃芩2錢,黃連2錢,梔子2錢,甘草1錢。 67功效:大熱譫語,發(fā)斑發(fā)黃,吐衄下血。 67來源:《醫(yī)學實在易》卷七 68青金丹 68加:青黛、巴豆、全蝎 68組成:黃連半錢,黃柏2錢(生),青黛2錢,巴豆14粒(去皮心油膜,別研),全蝎2枚。 功效:小兒急慢驚風。 68來源:《普濟方》卷三七五 68清中安蛔湯 68加:枳實、烏梅、川椒 68組成:黃連(姜汁炒)3錢,黃柏(酒炒)1錢半,枳實(麩炒)2錢,烏梅3個,川椒(炒)30粒。 功效:胃實熱,嘔吐長蟲。 68來源:《現(xiàn)聚方要補》卷三《傷寒辨注》 68黃連丸 68加:黃芩、龍骨、升麻 68組成:黃連3兩,黃芩3兩,龍骨4兩,黃柏3兩,升麻3兩。 68功效:膿血利。 68來源:《醫(yī)心方》卷十一引《范汪方》 68無食子丸 68加:無食子、地榆、酸石榴皮 69組成:無食子半兩,地榆半兩,黃連(去須,炒)1兩半,黃柏(去粗皮,蜜炙)2兩,酸石榴皮1兩。 功效:赤痢,腹內(nèi)疼痛。 69來源:《圣濟總錄》卷七十五 69烏梅湯 69加:阿膠、梔子、烏梅 69組成:黃連2兩,阿膠(炙)2兩,梔子30枚,烏梅20枚,黃柏兩。 69功效:熱下(匿蟲),療熱水谷下痢。 69來源:《外臺》卷二十五引《肘后方》 69黃連散 69加:甘草、寒水石、檳榔 69組成:黃連半兩(去須),黃柏半兩(銼),甘草半兩(生,銼),寒水石半兩,檳榔1分。 功效:小兒緊唇。是五臟熱毒氣上沖,唇腫反粗。 69來源:《圣惠》卷九十 69三黃二香散 69加:生大黃、乳香、沒藥 69組成:黃連1兩,黃柏1兩,生大黃1兩,乳香5錢,沒藥5錢。 69功效:溫毒敷水仙膏后,皮間有小黃瘡如黍米者。 70來源:《溫病條辨》卷一 70爐甘石散 70加:爐甘石、莽草、漢土 70組成:爐甘石4錢,黃柏,黃連1錢,莽草6枚,漢土5分。 70功效:諸眼病。 70來源:《名家方選》 70黃連散 70加:艾葉、黃芩、龍骨 70組成:黃連(去須,微炒)1兩,黃柏(微炙,銼)1兩,艾葉(微炒)1兩,黃芩1兩,龍骨2兩。 70功效:時氣4-5日,大熱下痢。 70來源:《圣惠》卷十六 70三黃丹 70加:大黃、煅石膏、枯礬 70組成:大黃90g,黃柏30g,黃連9g,煅石膏60g,枯礬180g。 70功效:黃水瘡。 70來源:《朱仁康臨床經(jīng)驗集》 70黃連散 70加:雄黃、細辛、干姜 71組成:黃連(去須)1兩半,雄黃(研)1兩半,細辛(去苗葉)3分,黃柏(去粗皮)3分,干姜1分。 功效:目赤眥爛生瘡,沖風淚出。 71來源:《圣濟總錄》卷一○五 71三黃丹 71加:大黃、石膏、爐底 71313錢,石膏(煅)2兩,爐底少許。71功效:風毒黃水瘡。 71來源:《外科傳薪集》 71清胃散 71加:川楝子、當歸、地榆 71組成:川楝子半兩,黃柏(微焙,炙)半兩,當歸(洗,焙干)半兩,地榆(炙)半兩,黃連(去須,炒)半兩。 功效:小兒挾熱泄痢。 71來源:《幼幼新書》卷二十八引張渙方 71黃連散 71加:黃芩、當歸、赤石脂 71組成:黃連2兩(去須,微炒),黃芩1兩,當歸1兩(銼,微炒),黃柏1兩(銼),赤石脂1兩。 功效:熱痢,煩渴腹痛。 72來源:《圣惠》卷五十九 72黃連散 72加:無食子、酸石榴皮、干姜 721兩(去須,炒),1兩(燒令煙盡存性),1兩(去粗皮,炙),酸石榴皮1兩(炒),干姜(炮)1兩。 72功效:冷痢不凋,水痢不止。 72來源:《圣濟總錄》卷七十五 72黃連散 72加:杏仁、當歸、赤芍藥 72組成:杏仁、黃連、黃柏、當歸、赤芍藥各等分。 72赤爛。72來源:《普濟方》卷三六一 72三黃解毒湯 72加:黃芩、ft梔、大黃 72組成:黃柏、黃芩、黃連、ft梔、大黃各等分。 72功效:妊?傷寒5-6日后,表邪悉罷,并無頭疼惡寒之癥,只煩躁發(fā)熱大渴,小便赤,大便秘,或利下赤水,六脈沉實。 來源:《廣嗣紀要》卷十 72金華散 73加:黃丹、輕粉、麝香 73組成:黃丹(煅)11錢,黃柏半兩,黃連半兩,麝香少許。73功效:干濕瘡癬。 73來源:《小兒藥證直訣》卷下 73牛黃宣毒丸 73加:大黃、芒消、黑牽牛 73組成:大黃、芒消、黃連(不見火)、黃柏、黑牽牛(微炒)各等分。73功效:壅熱內(nèi)攻,胸膈不利?;虮樯眇W,口唇生瘡,咽膈不利;或足脛生瘡,膿爛腥臭,久而不已。 來源:《普濟方》卷一一九 73四黃散 73加:大黃、黃芩、白及 73組成:大黃、黃連、黃柏、黃芩、白及各等分。 73功效:湯潑火燒,熱瘡腫痛。 73來源:《普濟方》卷二七七引《衛(wèi)生家寶》 73加味三黃丸 73加:黃芩、香附、蒼術 73組成:黃芩2兩(去朽,酒炒),黃連6錢(去毛,姜炒),黃柏1兩5錢(去皮,童便炒),香附2兩(米醋浸透,炒),蒼術1兩5錢(米泔浸透,搓去黑皮,切片,炒)。 功效:嘈雜屬郁火者。 74來源:《壽世保元》卷三 74水銀膏 74加:水銀、藍漆、亂發(fā) 74組成:水銀1兩2分,黃連1兩,黃柏1兩(炙),藍漆1兩,亂發(fā)2分(燒成灰)。 功效:疥。 74來源:《醫(yī)心方》卷十七引《范汪方》 74斂瘡止痛生肌散 74加:宮粉、乳香、沒藥 74組成:宮粉(火煨黃)155分,乳香(去油)5分,沒藥(去油)5分。 74功效:瘡瘍,并治下疳、黃水熱泡等。 74來源:《易簡方便》卷四 74降火明目丸 74加:黃芩、梔子、甘菊 74組成:黃連(酒炒)、黃芩(炒)、黃柏(炒如褐色)、梔子(連皮搗,炒)、甘菊各等分。 功效:目病發(fā)散過多而火不降。 75來源:《眼科闡微》卷三 75漱口湯 75加:龍膽、川升麻、苦竹葉 7512兩(去蘆頭),2兩(去須),3兩,苦竹葉1握。 75功效:乳石發(fā)動。因飲食失度,毒熱上攻,口舌生瘡。 75來源:《圣惠》卷三十八 75涼驚丸 75加:黃芩、ft梔仁、朱砂 75組成:黃柏、黃連、黃芩、ft梔仁各等分,朱砂(水飛)減半(一本有龍膽草)。 功效:小兒諸熱驚風。 75來源:《幼科發(fā)揮》卷二 75金花丸 75加:黃芩、梔子、大黃 75組成:黃連、黃柏、黃芩、梔子、大黃(便秘加之)各等分。 75功效:口瘡。 75來源:《準繩·類方》卷八 75加味三補丸 76加:黃芩、紫地丁、椿根皮 76組成:黃連、黃芩、黃柏、紫地丁、椿根皮。 76功效:濕熱赤白帶。帶下赤白相雜,質(zhì)粘氣穢,量多,綿綿不斷,外陰濕癢,甚或腫痛,少腹墜脹而痛,小便赤澀,或頻數(shù)而痛,胸悶心煩,口干口苦,舌苔滑膩而黃,脈滑數(shù)。 來源:《中醫(yī)癥狀鑒別診斷學》 76解毒散 76加:寒水石、龍骨、輕粉 76組成:寒水石2兩,龍骨半兩,黃連(去須)1兩,黃柏1兩,輕粉錢。 76功效:疔瘡、熱瘡有赤暈者。 76來源:《濟生》卷八 76爛弦散 76加:爐甘石、蔓荊子、菊花 761111176功效:爛弦風,紅眼眶。 76來源:《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禹縣方) 76黃連散 76加:輕粉、枯礬、黃丹 76組成:黃連半兩,黃柏半兩,輕粉(炒)211兩。77功效:下部陰濕疳瘡。 77來源:《醫(yī)方類聚》卷一九二引《施圓端效方》 77口糜散 77加:雄黃、沒藥、片腦 77組成:黃柏1兩,黃連1兩,雄黃2錢,沒藥2錢,片腦5分。 77功效:口瘡糜爛者。 77來源:《醫(yī)方考》卷五 77黃連散 77加:甘草、凝水石、檳榔 77組成:黃連(去頂)半兩,黃柏(去粗皮,銼)半兩,甘草(生,銼)半兩,凝水石(碎)半兩,檳榔(生,銼)1分。 功效:小兒緊唇,瘡腫皮急。 77來源:《圣濟總錄》卷一八一 77金銀解毒湯 77加:黃芩、炒梔子、金銀花 771111177發(fā)狂。77來源:《洞天奧旨》卷十四 78生肌散 78加:真地骨皮、五倍子、甘草 78組成:真地骨皮、五倍子、甘草(生)、黃柏(炙)、黃連(炒)78功效:瘡瘍已潰,熱毒未清,瘡口不斂,膿血不止者;痘后肥瘡,疳瘡,癬疥。 來源:《活幼口議》卷二十 78連柏濕疹膏 78加:白芷、輕粉、冰片 78組成:黃連31g,黃柏31g,白芷31g,輕粉3g,冰片3g。 78功效:慢性濕疹。 78來源:《中醫(yī)皮膚病學簡編》 78梅連丸 78加:烏梅肉、艾葉、干姜 78組成:烏梅肉(焙)、黃連(去須)、黃柏(去粗皮)、艾葉(1宿,炒焦)、干姜(炮)各等分。 78功效:小兒下痢赤白,臍腹撮痛,里急后重,不思飲食。 78來源:《楊氏家藏方》卷十九 78黃連止蛔湯 78加:人參、烏梅肉、白術 79組成:黃連、黃柏、人參、烏梅肉、白術。 79功效:痘疹吐蛔,因熱氣拂郁于里,又不能食,蟲無所養(yǎng),為熱所迫,但聞食臭即涌出者。 來源:《片玉痘疹》卷十二 79黃袍散 79加:薄荷、甘草、冰片 79組成:薄荷1兩,甘草3錢,黃柏3錢,黃連3錢,冰片不拘。 79功效:諸口疳。 79來源:《嵩崖尊生》卷六 79秦皮湯 79加:秦皮、大棗、蕤仁 79組成:秦皮(洗)22352分。79功效:眼風結腫合,或眼生翳,人口吹之,睛中牽引疼痛,白睛赤起,或黑變黃,從下上覆半睛者。 來源:《外臺》卷二十一引《小品方》 79蒲黃散 79加:蒲黃、白及、赤小豆 791分,黃連半兩,白及半兩,黃柏(去粗皮)2兩,赤小豆1兩。 79功效:小兒肝熱上攻,眼生翳膜。 80來源:《楊氏家藏方》卷十九 80三黃散 80加:臭黃、赤小豆、水銀 80組成:黃連(去須)2兩,黃柏(去粗皮,炙)2兩,臭黃(研)2兩,赤小豆2兩,水銀半兩(研)。 功效:小兒瘡疥。 80來源:《圣濟總錄》卷一八二 80凝露散 80加:白及、黃芩、大黃 80組成:白及1兩,黃連2兩,黃柏2兩,黃芩2兩,大黃2兩。 80功效:湯泡火燒。 80來源:《簡明醫(yī)彀》卷四 80秘傳生肌散 80加:孩兒茶、赤石脂、松香 80組成:孩兒茶、赤石脂、黃連、黃柏、松香。 80功效:瘡瘍。 80來源:《松崖醫(yī)徑》卷下 80加味三補丸 80加:黃芩、制香附、白芍 81組成:黃芩(酒炒)1錢,黃連(酒炒)1錢,黃柏(酒炒)1錢,制香附1錢,白芍(酒炒)1錢。 功效:胎漏血黑成片者。 81來源:《葉氏女科》卷二 81黃芩丸 81加:黃芩、吳茱萸、訶黎勒皮 81組成:黃芩(去黑心)1兩半,黃連(去須)1兩半,黃柏(去粗皮)1兩半,吳茱萸(湯洗,焙干,炒)1兩,訶黎勒皮(炒)2兩半。 功效:白痢多膿,腹中痛。 81來源:《圣濟總錄》卷七十五 81黃連育 81加:生胡粉、白蘞、大黃 81組成:黃連3兩,生胡粉3兩,白蘞2兩,大黃2兩,黃柏2兩。 81功效:熱瘡。 81來源:《鬼遺》卷五 81黃芩五物散 81加:黃芩、黃耆、龍骨 81組成:黃芩5兩,黃連5兩,黃柏5兩,黃耆4兩,龍骨6兩。 81功效:水痢。心腹甚痛,食無妨,但食后即痢,食皆化盡,唯變作水谷無期度,多食多下,少食少下。 來源:《外臺》卷二十五引《許仁則方》 82芍藥柏皮丸 82加:白芍藥、當歸、枳殼 82組成:白芍藥1兩,黃柏1兩,當歸5錢,黃連5錢,枳殼5錢。 82功效:一切膿血惡痢窘痛。 82來源:《赤水玄珠》卷二十六 82沒石子丸 82加:沒石子、地榆、酸石榴皮 82組成:沒石子半兩,地榆半兩,黃柏(銼,蜜炒)2兩,黃連(炒,銼)1兩5錢,酸石榴皮1兩。 82功效:小兒腸虛受熱,下痢鮮血,或便赤汁,腹痛后重,晝夜不止,遍數(shù)額多。 來源:《局方》卷十 82神效散 82加:郁金、輕粉、白礬 8211125分(用)。82功效:小兒風臍,水臍腫爛。 82來源:《奇效良方》卷六十四 83加味黃連解毒湯 83加:梔子、黃芩、犀角 8312321錢(服)。83功效:內(nèi)熱子癇,兼有口苦溺赤,煩躁或詀語。 83來源:《中醫(yī)婦科治療學》 83龍骨散 83加:龍骨、當歸、阿膠 83組成:龍骨2兩,黃連(去須,微炒)2兩,黃柏(微炙,銼)2兩,當歸(銼,微炒)2兩,阿膠(杵碎,炒令黃燥)2兩。 功效:時氣諸痢不止。 83來源:《圣惠》卷十六 83柳花散 83加:玄胡索、青黛、密陀僧 83組成:玄胡索1兩,黃柏(去粗皮)半兩,黃連半兩,青黛2錢(另研),密陀僧(另研)3錢。 功效:口舌生瘡。 83來源:《御藥院方》卷九 83桃花散 83加:玄胡索、青黛、密佗僧 841552284功效:口舌生瘡,疼痛臭爛。 84來源:《明醫(yī)指掌》卷八 84黃連干姜湯 84加:干姜、當歸、烏梅 841231184功效:痢疾。 84來源:方出《丹溪心法》卷二,名見《醫(yī)統(tǒng)》卷三十六 84洗眼黃連湯 84加:甘草、秦皮、秦艽 8411兩(生用),211兩(去苗)。 84功效:熱病毒氣攻眼,赤腫疼痛。 84來源:《圣惠》卷十八 84羊脂湯 84加:羊脂、當歸、干姜 84組成:羊脂5兩,當歸3兩,干姜3兩,黃柏3兩,黃連3兩。 84功效:產(chǎn)后下痢。 84來源:《千金翼》卷七 85百花散(《楊氏家藏方》(北大本)卷十二。) 85加:黃蜀葵花、ft梔子、郁金 85組成:黃蜀葵花7枚(干者),黃柏半兩(厚者,去粗皮),黃連(去須)2錢,ft梔子3枚(去殼),郁金1枚。 功效:一切癰疽及諸惡瘡。 85來源:《楊氏家藏方》(北大本)卷十二 85敗毒生肌散 85加:地骨皮、五倍子、生甘草 85組成:地骨皮、黃連(炒)、黃柏(炒)85功效:痘收結后,仍作熱,臭爛,出膿水。 85來源:《會約》卷二十 85黃連膏 85加:當歸尾、生地、姜黃 85組成:黃連3錢,當歸尾5錢,生地1兩,黃柏2錢,姜黃3錢。 85功效:疔瘡作燥,皮膚濕疹,水火燙傷,老年性陰道炎。鼻瘡;及湯火傷痛止生膿時。疔瘡作燥。一切皮膚濕疹,紅腫熱瘡,水火燙傷,乳頭碎痛等癥。老年性陰道炎。 來源:《金鑒》卷五 85柏皮湯 85加:柏白皮、蕤仁、苦竹葉 861113分(去須),苦竹葉2握。 86功效:眼赤爛,癢痛不止。 86來源:《圣惠》卷三十二 86沉水膏 86加:白及、白蘞、黃丹 86組成:白及、白蘞、黃柏、黃連、黃丹各等分。 86功效:癰疽腫熱,硬痛不止。 86來源:《施圓端效方》引樂德全方(見《醫(yī)方類聚》卷一七七) 86黃柏漿 86加:鵝梨、黃芩、竹葉 86組成:黃柏1兩,鵝梨3顆,黃連(去須)1兩1分,黃芩(去黑心)3分,竹葉半兩。 功效:眼看物如兩般,或如蠅翅,或如游絲。 86來源:《圣濟總錄》卷一○九 86柏煎丸 86加:胡黃連、蘆薈、訶黎勒皮 86組成:黃柏(去粗皮,蜜炙)、黃連(去須)、胡黃連、蘆薈、訶黎勒皮各等分。 功效:小兒驚疳,身熱頰赤,發(fā)枯皮燥,煩滿吐痢。 87來源:《普濟方》卷三九八 87洗眼柏皮湯 87加:柏白皮、蕤仁、苦竹葉 871113分(去須),苦竹葉2握。 87功效:眼赤爛,癢痛不止。 87來源:《圣惠》卷三十二 87洗眼方 87加:銅綠、爐甘石、黃芩 87組成:銅綠半斤,爐甘石1斤,黃連、黃芩、黃柏各等分。 87功效:昏膜。 87來源:《準繩·類方》卷七 87犀角丸 87加:生犀角屑、苦參、當歸 87組成:生犀角屑2兩,黃柏2兩,黃連3兩,苦參3兩,當歸。 87功效:苦下,無問冷熱及膿血痢。 87來源:方出《外臺》卷二十五(注文)引《肘后》,名見《普濟方》二○九 87洗眼防風湯 88加:秦皮、細辛、青鹽 882兩,黃連(去須)2兩,細辛(去苗葉)2兩,黃柏半兩,青鹽1兩。 88功效:眼瞼腫硬癢痛。 88來源:《圣濟總錄》卷一-○ 88黃柏煎 88加:亂發(fā)、硫黃、麻油 88組成:黃柏(末)1兩,亂發(fā)(洗去膩)3兩,硫黃(研)1分,黃連(末)1兩,麻油半斤。 88功效:口瘡。 88來源:《圣濟總錄》卷一一七 88黃柏膏 88加:升麻、蕤仁、細辛 88組成:黃柏(去粗皮)半兩,黃連(去須)1兩,升麻(銼)半兩,蕤仁(去皮,研)1兩,細辛(去苗葉)半兩。 功效:眼飛血,赤痛昏暗。 88來源:《圣濟總錄》卷一○五 88琥珀丸 88加:琥珀、大黃、巴豆 88組成:琥珀(研)1分,黃連(去須)半兩,黃柏(去粗皮)半兩,大黃(煨,銼)半兩,巴豆(去皮心膜,出油取霜)2錢。 功效:陽毒傷寒。6-7日間,服熱藥過度,致使陽氣內(nèi)伏,身體微熱,眼目爪甲盡黃,心下硬痛,語澀舌干,昏躁。 來源:《圣濟總錄》卷二十七 89洗眼黃連湯 89加:秦皮、蕤仁、干棗 89組成:黃連(去須)1兩,秦皮(去粗皮)1兩,黃連(去粗皮)1兩,蕤仁3分,干棗10枚。 功效:風毒沖眼赤腫,睛欲突出。 89來源:《圣濟總錄》卷一○六 89長肌散 89加:甘草、地骨皮、五倍子 89組成:黃連、黃柏、甘草、地骨皮、五倍子各等分。 89功效:糜爛。 89來源:《痘疹傳心錄》卷十五 89黃柏散 89加:鉛丹、膩粉、白礬 89組成:黃柏、鉛丹、黃連、膩粉、白礬各等分。 89功效:痔。 89來源:《圣濟總錄》卷一四一 90洗眼湯 90加:苦竹葉、梔子仁、蕤仁 90組成:苦竹葉1兩,黃連(去須)1兩,黃柏1兩,梔子仁1兩,蕤仁半兩(湯浸,去赤皮)。 功效:眼熱毒,瞼腫垂遮睛。 90來源:《圣惠》卷三十二 90黃柏散 90加:梔子仁、阿膠、當歸 90組成:黃柏1兩(炙微赤,銼),梔子仁1兩,黃連1兩(去須),阿膠1兩(搗碎,炒令黃燥),當歸1兩(銼,微炒)。 功效:膿血痢,心煩,腹(疒丂)痛。 90來源:《圣惠》卷五十九 90黃柏散 90加:白礬、川樸消、龍腦 9033分(去須),白礬半兩(燒令汁盡),川樸消3分,龍腦1錢(細研)。 90功效:傷寒,心肺熱,口內(nèi)生瘡。 90來源:《圣惠》卷十一 90梔子金花湯 90加:黃芩、大黃、梔子 91組成:黃芩、黃連、黃柏、大黃、梔子。 91功效:痘中厥逆,因陽毒內(nèi)攻,熱極反寒,致熱厥,爪甲色紅,小便赤澀,痘色更見紫黑,煩躁悶亂者。 來源:《金鑒》卷五十八 91冰膏似雪 91加:黃藥子、苦參、樸消 91組成:黃連2兩,黃柏2兩,黃藥子2兩,苦參2兩,樸消2兩。 91功效:惡眼暴發(fā),眼赤腫,內(nèi)生翳膜。 91來源:《普濟方》卷七十四引《德生堂方》 91黃連散 91加:黃丹、白及龍骨、輕粉 9111191功效:一切新舊惡瘡。 91來源:《普濟方》卷二七五引《衛(wèi)生家寶》 91調(diào)中散 91加:龍骨、人參、阿膠 91111兩,阿膠(炙)11兩。91功效:冷痢青白色,腹內(nèi)常鳴,其痢行數(shù)太多。 91來源:《外臺》卷二十五引《廣濟方》 92大黃丸 92加:大黃、黃芩、曲衣 92組成:大黃2兩,黃連3兩,黃柏1兩,黃芩1兩,曲衣5合。 92功效:黃疸。 92來源:《千金》卷十 92五黃膏 92加:大黃、黃芩、姜黃 92組成:大黃、黃芩、黃柏、黃連、姜黃各等分。 92功效:一切瘡腫。濕疹、天泡瘡。 92來源:《普濟方》卷二七二 92黃連散 92加:桃白皮、丁香、胡粉 923分(去須,微炒),3分(微炙,銼),桃白皮半兩(微炙,銼),丁香半兩,胡粉2分(炒令微黃)。 92功效:小兒疳痢久不愈。 92來源:《圣惠》卷九十三 92五黃膏 92加:大黃、郁金、黃丹 92組成:大黃1兩,黃柏1兩,黃連1兩,郁金1兩,黃丹半兩。 93功效:癰腫,小兒赤眼瘡瘤。 93來源:《醫(yī)方類聚》卷一七七引《施圓端效方》 93大金丹 93加:甘草、黃芩、梔子 93組成:甘草2兩,黃芩2兩,黃柏2兩,梔子2兩,黃連2兩。 93功效:疫癘心疼,一切熱毒,不服水土等。 93來源:《理瀹》 93寒水散 93加:青黛、大豆、馬牙消 93組成:青黛1錢,大豆3錢(去皮),馬牙消2錢,黃連2錢,黃柏錢。 93功效:肝風暴赤,目睛偏視。 93來源:《醫(yī)方類聚》卷二四二引《御藥院方》 93梔子丸 93加:梔子仁、礬石、大棗 93組成:梔子仁7個,黃連5分,黃柏3分(炙),礬石4分(燒),大棗4個(炙令黑)。 功效:小兒熱痢不止。 93來源:《外臺》卷三十六引《小品方》 94五黃散 94加:黃芩、梔子黃、大黃 94組成:黃連、黃芩、黃柏、梔子黃、大黃。 94功效:小兒內(nèi)外俱大熱之證。 94來源:《幼科釋謎》卷六 94五黃散 94加:黃芩、黃丹、大黃 94組成:黃柏1兩,黃連半兩,黃芩半兩,黃丹半兩,大黃半兩。 94功效:目赤。 94來源:《御藥院方》卷十 94光明散 94加:秦皮、甘草、五倍子 94組成:秦皮(去粗皮)、黃柏(去粗皮)、黃連(去須)、甘草(生用)、五倍子各等分。 功效:肝經(jīng)風熱,目赤睛痛,隱澀難開,經(jīng)久不愈。 94來源:《楊氏家藏方》卷十一 94黃連解毒湯 94加:黃芩、梔炭、銀花 94組成:黃連、黃芩、黃柏、梔炭、銀花。 95功效:疔瘡。 95來源:《外科真詮》卷下 95黃連解毒湯 95加:黃芩、ft梔、石膏 95組成:黃連、黃芩、黃柏、ft梔、石膏。 95功效:發(fā)狂之癥,外無表邪,里無痰食。 95來源:《傷寒大白》卷二 95消腫南星散 95加:姜黃、天南星、草烏頭 95組成:黃柏、姜黃、天南星、草烏頭、黃連各等分。 95功效:諸般熱眼,腫痛難開者。 95來源:《眼科錦囊》卷四 95黃連散 95加:秫米、赤小豆、膩粉 95組成:黃連(去須)1兩,黃柏(去粗皮,炙)1兩,秫米(炒)1兩,赤小豆1分,膩粉(研)1分。 功效:小兒瘡疥體熱。 95來源:《圣濟總錄》卷一八二 95真金散 96加:當歸、赤芍藥、杏仁 96組成:黃連(去須)11錢,當歸(去蘆)11錢,杏仁(去皮尖)半錢。 96功效:小兒胎赤眼。小兒初生,洗眼不凈,則穢汁浸于眼眥中,使瞼赤爛,至長不愈。 來源:《袖珍小兒》卷二 96犀角湯 96加:犀角、苦參、地榆 96組成:犀角(鎊)1兩,苦參1兩,黃連(去須)1兩,地榆1兩,黃柏(去粗皮,炙)1兩。 功效:小兒赤白痢,日夜數(shù)十行,腹痛后重。 96來源:《圣濟總錄》卷一七八 96黃連煎 96加:丁香、蕤仁、古錢 96組成:黃連半兩(去須,搗為末),1分(搗為末),黃柏半兩(為末),蕤仁半兩(去赤皮,爛研),古錢7文。 96功效:眼風癢赤急。 96來源:《圣惠》卷三十二 96五黃湯 96加:黃耆、黃芩、大黃 97組成:黃耆1兩(生用),黃連2錢半,黃芩2錢半,黃柏2錢半,大黃2錢半。 功效:小兒遍身癰癤,惡核發(fā)熱,及疔黃,腫毒、丹瘤。 97來源:《活幼心書》卷下 97梔子仁散 97加:梔子仁、當歸、地榆 97組成:梔子仁半兩,黃柏3分(微炙,銼),當歸半兩(銼,微炒),地榆3分(微炙,銼),黃連1兩(去須,微炒)。 功效:小兒熱痢,腹痛,心煩口干,小便赤黃,不欲飲食。 97來源:《圣惠》卷九十三 97黃連解毒湯 97加:梔子、木香、犀角 9711131錢(無,以升麻代之)。 97功效:傷寒,因飲食復劇,煩悶干嘔,口噪呻吟,錯語不得眠。 97來源:《證治要訣類方》卷一 97黃連解毒湯 97加:黃芩、梔子、生地 97組成:黃連、黃芩、黃柏、梔子、生地各等分。 97功效:麻疹已出,煩躁譫語,熱甚昏迷,不省人事者。痘出純紫赤色,血熱氣實也。 來源:《痘科類編》卷四 98黃連散 98加:甘草、薔薇根、梔子仁 98組成:黃連3分(去須),黃柏半兩(銼),甘草半兩(生,銼),薔薇根3分,梔子仁半兩。 功效:傷寒上焦壅熱,口舌生瘡。 98來源:《圣惠》卷十一 98黃連散 98加:胡粉、苦參、水銀 981兩(去須),1兩(銼),12兩(銼),水銀1兩(與胡粉相和,點水少許,研令星盡)。 98功效:小兒頭面身體皆生熱瘡。 98來源:《圣惠》卷九十 9833PAGEPAGE98原方11錢。功效:眼瞼赤爛。來源:《幼幼新書》卷三十三引張渙方。二黃湯藥材組成不變,劑量不同。組成:黃連、黃柏各半。功效:下血日夜七八十行,赤痢,并一切痢。來源:《普濟方》卷二一二黃柏丸藥材組成不變,劑量不同。組成:黃柏(去粗皮)2兩,黃連(去須)半斤。功效:消中。來源:《圣濟總錄》卷五十九連柏湯藥材組成不變,劑量不同。組成:黃連、黃柏各等分。70-80行。來源:《醫(yī)方類聚》卷一八三引《王氏集驗方》連柏丸藥材組成不變,劑量不同。組成:黃連、黃柏。功效:亡血大虛所致眩暈。來源:《證治寶鑒》卷十一黃柏丸藥材組成不變,劑量不同。組成:黃柏(去粗皮)1兩,黃連(去須)1兩。功效:蠱痢。來源:《圣濟總錄》卷七十七黃連丸藥材組成不變,劑量不同。組成:黃連(去須)半兩,黃柏(去粗皮,炙)半兩。功效:小兒脫肛。來源:《圣濟總錄》卷一七九胡粉散加:胡粉組成:胡粉、黃柏、黃連各等分。功效:惡瘡,似火自爛,陰瘡。來源:方出《肘后方》卷五,名見《普濟方》卷三一黃連丸加:黃芩組成:黃連(去須,微炒)1兩,黃柏(炙微赤)11兩。功效:血痢,協(xié)熱泄瀉。來源:方出《圣惠》卷五十九,名見《圣濟總錄》卷七十六洗眼三黃湯加:梔子仁組成:黃柏(去粗皮)1兩半,黃連(去須)17枚。功效:眼痛赤微腫,眥爛多眵。來源:《圣濟總錄》卷一○三三黃湯加:黃芩組成:黃連、黃芩、黃柏等分。赤少白。三焦虛煩作渴。實火眩暈。血崩。目有大角刺痛,熱淚傾出,沙澀睛疼,怕日羞明,胞腫。來源:《袖珍》卷一引《圣惠》赴筵散加:薄荷組成:薄荷、黃柏、黃連各等分。功效:口瘡。咽痛。來源:《種澄新書》卷十二三黃散加:大黃組成:大黃、黃柏、黃連各等分。功效:一切丹腫毒。來源:《普濟方》卷四○六三味黃連湯加:阿膠25寸,阿膠指大。功效:小兒熱痢。來源:《幼幼新書》卷二十九引《嬰孺方》三味黃丸子加:枳殼844兩。功效:諸痢。來源:《醫(yī)方大成》卷一引《經(jīng)驗秘方》黃柏湯加:木香組成:黃柏(去粗皮,炙)2兩,黃連(去須)21兩。功效:血痢晝夜不止。來源:《圣濟總錄》卷七十六黃柏湯加:黃芩113錢(去毛)。功效:陽乘陰,崩中下血,所謂天暑地熱,經(jīng)水沸溢。來源:《醫(yī)方類聚》卷二○八引《簡易方》黃連散加:胡粉組成:黃連、黃柏(炙)、胡粉(炒)。功效:面部熱毒惡瘡。來源:《醫(yī)統(tǒng)》卷六十六金花湯加:黃芩組成:黃芩、黃連、黃柏各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