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胸外科手術操作記錄復習進程_第1頁
常見胸外科手術操作記錄復習進程_第2頁
常見胸外科手術操作記錄復習進程_第3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左胸弓上吻合1、右側臥位 , 于右腋下墊一薄枕 ,常規(guī)消毒鋪單,取左后外側切口, 經(jīng)第 6、 7 肋間,斷 7肋進胸。2、分離粘連:胸腔內(nèi)見廣泛粘連,小心切開胸膜 , 鉗夾并提起壁層胸膜和肋間肌 , 將肺稍下壓,鈍性或銳性結合分離粘連。3、探查:游離下肺韌帶,在腫瘤附近剪開縱隔胸膜, 仔細探查腫瘤的大小、活動度、與周圍器官有無粘連及侵犯。注意肺門、食管旁、隆突下、肺下韌帶等處有無淋巴結轉移。4、游離胃: 用兩把血管鉗提起膈肌 , 用電刀切開 , 然后向食管裂孔及肋緣處擴大。 近裂孔處 鉗夾、切開并縫扎膈下動脈。 探查腹部(特別注意賁門周圍、 肝、胰、大小網(wǎng)膜、 胃左動脈、 脾門等處的淋巴結有無

2、轉移) ,沿胃大彎切開胃結腸韌帶 , 保留胃網(wǎng)膜右血管及其血管弓。 向下游離至近幽門處。 再分離脾胃韌帶 ,將胃短動脈分支一一鉗夾切斷 , 結扎。 將胃向上、 前 翻, 暴露胃小彎。在胰腺上緣向賁門方向解剖胃左動脈 , 將胃左動脈游離后鉗夾、切斷、用 雙7 號線雙重結扎。8、游離食管:胃游離完畢 , 用兩把 Kocher 鉗鉗夾賁門 , 切斷 , 用碘伏棉球消毒切緣。向上 游離食管 , 途中分別結扎食管營養(yǎng)支及清掃食管旁淋巴結、隆凸下淋巴結、主動脈弓下淋巴 結 , 游離食管至主動脈弓后時 , 用手指進行鈍性分離食管周圍組織 , 在鎖骨下動脈外側切開 胸膜 , 牽開主動脈弓 , 從弓上將食管拉出

3、。9、吻合:將胃從腹腔提出,用國產(chǎn)一次性切割縫合器將胃制成管狀,提至主動脈弓上, 在腫瘤上方56 cm處,繞食管全周作荷包縫合,于縫線之下順食管長軸做長約2 cm的切口 ,將釘槽頭放入食管腔內(nèi) , 結扎緊荷包縫線 , 距荷包縫線以下約 0 .5 cm 處切斷食管。在胃前 壁切一長約 3 cm 的小口 , 吸凈胃內(nèi)容物后 , 在胃底最高點預定吻合部位 , 用國產(chǎn) 26號吻合 器行食管、胃主動脈弓上吻合。小心退出吻合器 , 檢查食管及胃的殘端完整。將胃管放入胃 內(nèi),縫合胃前壁切口 , 漿肌層包埋,并加強縫合胃、食吻合口。10、關胸:將胃置于食管床 , 縫合縱隔胸膜 34 針, 使之包埋于縱隔內(nèi) ,

4、仔細檢查胸、腹腔 無出血、漏氣后,用 7 號絲線間斷縫合膈肌切口 , 于腋中線第 7、8肋間,安置 32號胸腔閉 式引流管, 4針 7號絲線縫合上下肋骨 , 逐層關胸。左胸弓下吻合1、 右側臥位 , 于右腋下墊一薄枕 ,常規(guī)消毒鋪單,取左后外側切口, 經(jīng)第 6、7 肋間,斷 7 肋進胸。2、 分離粘連:胸腔內(nèi)見廣泛粘連,小心切開胸膜 , 鉗夾并提起壁層胸膜和肋間肌 , 將肺稍下 壓,鈍性或銳性結合分離粘連。3、 探查:游離下肺韌帶,在腫瘤附近剪開縱隔胸膜, 仔細探查腫瘤的大小、活動度、與周 圍器官有無粘連及侵犯。注意肺門、食管旁、隆突下、肺下韌帶等處有無淋巴結轉移。4、游離胃: 用兩把血管鉗提

5、起膈肌 , 用電刀切開 , 然后向食管裂孔及肋緣處擴大。 近裂孔處鉗夾、切開并縫扎膈下動脈。 探查腹部(特別注意賁門周圍、 肝、胰、大小網(wǎng)膜、 胃左動脈、 脾門等處的淋巴結有無轉移) ,沿胃大彎切開胃結腸韌帶 , 保留胃網(wǎng)膜右血管及其血管弓。 向下游離至能滿足胃食管無張力吻合。再分離脾胃韌帶,將胃短動脈分支一一鉗夾切斷 , 結扎。將胃向上、前翻 , 暴露胃小彎。在胰腺上緣向賁門方向解剖胃左動脈 , 將胃左動脈游離 后鉗夾、切斷、用雙 7 號線雙重結扎。8、游離食管:胃游離完畢 , 用兩把 Kocher 鉗鉗夾賁門 , 切斷 , 用碘伏棉球消毒切緣。向上 游離食管 , 途中分別結扎食管營養(yǎng)支及清

6、掃食管旁淋巴結、隆凸下淋巴結、主動脈弓下淋巴 結。9、 吻合:將胃從腹腔提出,用國產(chǎn)一次性切割縫合器將胃制成管狀,提至主動脈弓上, 在 腫瘤上方 5 6 cm 處, 繞食管全周作荷包縫合 , 于縫線之下順食管長軸做長約 2 cm 的切口 , 將釘槽頭放入食管腔內(nèi) , 結扎緊荷包縫線 , 距荷包縫線以下約 0 .5 cm 處切斷食管。在胃前 壁切一長約 3 cm 的小口 , 吸凈胃內(nèi)容物后 , 在胃底最高點預定吻合部位 , 用國產(chǎn) 26 號吻合 器行食管、胃主動脈弓上吻合。小心退出吻合器 , 檢查食管及胃的殘端完整。將胃管放入胃 內(nèi),縫合胃前壁切口 , 漿肌層包埋,并加強縫合胃、食吻合口。10、

7、關胸:將胃置于食管床,縫合縱隔胸膜34針,使之包埋于縱隔內(nèi),仔細檢查胸、腹腔 無出血、漏氣后,用 7 號絲線間斷縫合膈肌切口 , 于腋中線第 7、 8肋間,安置 32 號胸腔閉 式引流管, 4 針 7 號絲線縫合上下肋骨 , 逐層關胸。腹、右胸1 、平臥位, 常規(guī)消毒鋪單, 取上腹左旁正中切口進腹 , 用自動腹腔牽開器牽開切口 , 暴露腹 腔。2、 游離胃:沿胃大彎切開胃結腸韌帶 , 保留胃網(wǎng)膜右血管及其血管弓 , 向下游離胃至幽門, 向上分離脾胃韌帶 , 用長血管鉗游離胃短血管 , 鉗夾后切斷 , 結扎。將胃向上翻起 , 在胰腺上 緣解剖胃左動脈 , 將胃左動脈游離后鉗夾、切斷、用雙 7 號

8、線雙重結扎。向下牽拉胃 ,游離 胃底及脾胃韌帶。 胃全部游離后 , 用兩把 Kocher 鉗鉗夾并切斷胃賁門部 , 消毒殘端 , 用國產(chǎn) 一次性切割縫合器將胃制成管狀, 三針 4號線縫合連接胃底及食管殘端。 清點紗布、 器械無 誤,無出血后,防粘連凝膠噴灑創(chuàng)面,逐層關腹。3、 再取左側臥位 , 于左腋下墊一薄枕 ,常規(guī)消毒鋪單,取右后外側切口 , 經(jīng)第 5、 6 肋間, 斷 6 肋進胸。4 、分離粘連:胸腔內(nèi)見廣泛粘連,小心切開胸膜 , 鉗夾并提起壁層胸膜和肋間肌 , 將肺稍下壓,鈍性或銳性結合分離粘連。5、 探查:游離、結扎奇靜脈,在腫瘤附近剪開縱隔胸膜, 仔細探查腫瘤的大小、活動度、 與周

9、圍器官有無粘連及侵犯。注意肺門、食管旁、隆突下、肺下韌帶等處有無淋巴結轉移。6、游離食管: 打開下肺韌帶, 切開食管膈肌裂孔至能容納 34 橫指, 將胃經(jīng)膈肌裂孔提至 右胸腔內(nèi) , 注意胃不要扭轉,逐步向上游離食管 , 結扎所有滋養(yǎng)血管并清除食管旁、奇靜脈 附近和隆凸下淋巴結。7、吻合: 在腫瘤上方 5 6 cm 處 , 繞食管全周作荷包縫合 , 于縫線之下順食管長軸做長約 2 cm 的切口 , 將釘槽頭放入食管腔內(nèi) , 結扎緊荷包縫線 , 距荷包縫線以下約 0 .5 cm 處切斷 食管。在胃前壁切一長約 3 cm 的小口, 吸凈胃內(nèi)容物后 , 在胃底最高點預定吻合部位 , 用國 產(chǎn) 26 號

10、吻合器行食管、胃主動脈弓上吻合。小心退出吻合器 , 檢查食管及胃的殘端完整。 將胃管放入胃內(nèi) ,縫合胃前壁切口 , 漿肌層包埋,并加強縫合胃、食吻合口。8、關胸: 將胃置于食管床 , 縫合縱隔胸膜 34 針, 使之包埋于縱隔內(nèi) ,仔細檢查胸、 腹腔無 出血、漏氣后 , 于腋中線第 7、 8肋間,安置 32號胸腔閉式引流管, 4針 7號絲線縫合上下肋 骨, 逐層關胸。左肺下葉1) 患者全麻 ,雙腔氣管插管, 右側臥位 ,取左胸后外側切口 ,經(jīng)第 5、 6 肋間進入胸腔 ,切斷第 6 肋后端。2)探查病變:病變位于左肺下葉基底段,大小約2*2cm, 質地稍軟,胸膜無皺縮。3) 處理下肺靜脈:將下葉

11、向上牽拉 , 用拉鉤將膈肌向下壓拉 , 顯露出下肺韌帶 ,用電刀沿肺 邊緣由下向上切斷韌帶 , 分別在前、 后面剪開下肺靜脈表面的縱隔胸膜 , 顯露下肺靜脈上緣 , 用食指在下葉支氣管與下肺靜脈之間鈍性分離 , 游離下肺靜脈 ,下肺靜脈干近心端套雙 7 號 絲線,暫不結扎。4) 處理下葉背段動脈和基底段動脈:將下葉肺向后下牽拉,上葉肺壓拉向前方 , 剪開葉裂胸 膜顯露葉間動脈干 ,提起并剪開動脈外鞘 ,沿肺動脈干解剖游離下葉背段動脈和基底段動脈。 動脈近心端分別用 7 號絲線結扎 ,擬切斷處近、遠端分別鉗夾 ,切斷后近心端 4 號絲線縫扎 ,遠端結扎。 于上葉舌段動脈和下葉基底段動脈之間向前下

12、分離一隧道 , 然后將下葉肺向后牽 拉 ,在上肺靜脈與下肺靜脈之間向肺裂分離,與肺裂間的隧道貫通 ,應用自動切割縫合器 ,切斷斜裂上端。5)結扎下肺靜脈: 下肺靜脈干近心端雙 7 號絲線結扎 ,擬切斷處近、 遠端分別鉗夾 ,切斷后近 心端及遠心端分別縫扎。6)處理下葉支氣管:將下葉肺向外拉緊, 銳、鈍結合游離下葉支氣管 , 在下葉支氣管根部采用自動 30 閉合器閉合支氣管殘端。7)清掃 9組、 11組、 10組淋巴結8) 胸腔內(nèi)傾注溫生理鹽水或蒸餾水,請麻醉師加壓脹肺(3040cmH2 O),證實支氣管殘端 無漏氣。于腋中線 7 肋間安置胸閉式引流管 , 固定于胸壁。9)關胸:檢查肺動、靜脈結

13、扎、縫扎牢靠,肋間肺動、靜脈及肋骨斷端無出血,肺與胸壁粘連分離處無出血 ,清點紗布器械無誤后 , 縫合切口。右肺上葉1 )患者全麻 , 雙腔氣管插管。左側臥位 , 取右胸后外側切口 , 經(jīng)第 5、6 肋間進入胸腔 ,切斷 第 6 肋后端。2)探查病變:病變位于,大小約 2*2cm, 質地稍軟,胸膜皺縮。3 ) 處理上肺靜脈:將上葉向后、下牽拉, 于奇靜脈下方切開縱隔胸膜 , 向前在膈神經(jīng)后方延至肺門前 , 顯露右上肺靜脈 ; 向后在右迷走神經(jīng)前方延至上葉支氣管下緣,將上、中葉肺向 后牽拉 , 顯露肺門前側 , 游離上肺靜脈。下肺靜脈干近心端套雙 7 號絲線,暫不結扎。4) 處理肺裂: 于斜裂和

14、水平裂相交處剪開葉間胸膜, 顯露葉間肺動脈 , 于上葉后段動脈和下 葉背段動脈之間向后分離一隧道 , 然后將上葉肺向前牽拉在肺門后面解剖 , 在上葉支氣管與 中間支氣管之間向前分離 , 與肺裂間的隧道貫通 ,應用一次性切割吻合器縫合切斷斜裂上端, 顯露肺門前方 , 在上葉靜脈與中葉靜脈之間、 肺動脈干的前面用血管鉗向肺裂方向游離一隧 道, 在水平裂與斜裂交接處、 中葉動脈的上方穿出 , 應用一次性切割吻合器縫合切斷水平裂。5)處理肺動脈: 將中葉肺向前拉壓 , 下葉背段向后拉壓 , 于斜裂和水平裂相交處顯露葉間肺 動脈并剪開動脈鞘 ,游離上葉后段動脈 , 近心端 7 號絲線結扎 , 擬切斷處近

15、、遠端分別鉗夾 , 切斷后近心端 4 號絲線縫扎 , 遠端結扎。將上葉向后、下牽拉 , 在上葉支氣管的前下方解剖 尖、前段動脈。尖、前段動脈近心端 7 號絲線結扎 , 擬切斷處近、遠端分別鉗夾 , 切斷后近心端 4 號絲線縫扎 , 遠端結扎。6 ) 結扎上葉靜脈 :上肺靜脈干近心端雙 7 號絲線結扎 ,擬切斷處近、遠端分別鉗夾,切斷后近心端及遠心端分別縫扎。7) 處理上葉支氣管:在上葉支氣管根部, 鉗夾上葉支氣管 , 請麻醉師脹肺 , 證實中、下葉肺 膨脹不受影響。離右主支氣管 0 .5 cm 處采用自動縫合器閉合支氣管殘端。8) 清掃淋巴結:將下肺韌帶切斷, 至下肺靜脈下緣,清掃7、8、 9

16、、10 組淋巴結,游離奇靜脈弓,清掃 2、 3、 4 組淋巴結9)胸內(nèi)傾注溫生理鹽水, 請麻醉師加壓脹肺 (30 40cmH2 O) , 支氣管殘端無漏氣 ,于鎖骨中 線外第 2、3 肋間安置上胸閉式引流管 , 腋后線 7、8肋間安置下胸閉式引流管 , 分別固定于 胸壁。10)關胸 檢查肺動、靜脈結扎、縫扎牢靠 , 肋間肺動靜脈及肋骨斷端無出血 , 仔細止血。清 點紗布器械無誤后 , 縫合切口。右肺中葉1)患者全麻 , 雙腔氣管插管。左側臥位 , 取右胸后外側切口 , 經(jīng)第 5、6 肋間進入胸腔 ,切斷 第 6 肋后端。2)探查病變:病變位于,大小約 2*2cm, 質地稍軟,胸膜皺縮。3 )

17、處理中葉靜脈:將上葉向后、下牽拉, 于奇靜脈下方切開縱隔胸膜 , 向前在膈神經(jīng)后方延至肺門前 , 顯露右上肺靜脈及中葉靜脈 ; 向后在右迷走神經(jīng)前方延至下葉支氣管上緣, 將上、 中葉肺向后牽拉 , 顯露肺門前側 , 游離中葉靜脈。下肺靜脈干近心端套雙 7 號絲線,暫不結 扎。4)處理肺裂: 于斜裂和水平裂相交處剪開葉間胸膜, 顯露葉間肺動脈 , 于上葉后段動脈和下葉背段動脈之間向后分離一隧道 , 然后將上葉肺向前牽拉在肺門后面解剖 , 在上葉支氣管與 中間支氣管之間向前分離 , 與肺裂間的隧道貫通 ,應用一次性切割吻合器縫合切斷斜裂上端, 顯露肺門前方 , 在上葉靜脈與中葉靜脈之間、 肺動脈干

18、的前面用血管鉗向肺裂方向游離一隧 道, 在水平裂與斜裂交接處、 中葉動脈的上方穿出 , 應用一次性切割吻合器縫合切斷水平裂。 5)處理肺動脈: 將中葉拉向前方 , 下葉向后下壓拉 , 在水平裂和斜裂相交處剪開, 顯露葉間 肺動脈并剪開動脈鞘 , 剪開動脈外鞘游離中葉動脈,近心端 7 號絲線結扎 , 擬切斷處近、遠 端分別鉗夾 , 切斷后近心端 4 號絲線縫扎 , 遠端結扎。6 ) 結扎中葉靜脈 :中葉靜脈干近心端雙 7 號絲線結扎 ,擬切斷處近、遠端分別鉗夾 ,切斷后 近心端及遠心端分別縫扎。7)處理中葉支氣管:提起中葉肺 , 銳、鈍結合游離中葉支氣管 , 在中葉支氣管根部鉗夾 , 離 中葉支

19、氣管下緣 0 .5 cm 處切斷中葉支氣管移去病肺8)清掃淋巴結:將下肺韌帶切斷 , 至下肺靜脈下緣,清掃 7、8、 9、10 組淋巴結,游離奇 靜脈弓,清掃 2、3、4 組淋巴結9) 胸內(nèi)傾注溫生理鹽水,請麻醉師加壓脹肺(3040cmH2 O),支氣管殘端無漏氣,于腋后線7、8 肋間安置下胸閉式引流管 , 分別固定于胸壁。10)關胸 檢查肺動、靜脈結扎、縫扎牢靠 , 肋間肺動靜脈及肋骨斷端無出血 , 仔細止血。清 點紗布器械無誤后 , 縫合切口。右肺下葉1)患者全麻 , 雙腔氣管插管。左側臥位 , 取右胸后外側切口 , 經(jīng)第 5、6 肋間進入胸腔 ,切斷 第 6 肋后端。2) 探查病變:病變

20、位于,大小約 2*2cm, 質地稍軟,胸膜皺縮。3 )處理下肺靜脈:將下葉向上牽拉 , 用拉鉤將膈肌向下壓拉 , 顯露出下肺韌帶 , 用電刀沿肺邊緣由下向上切斷韌帶至下肺靜脈下緣(沿途清掃8、9 組淋巴結) , 分別在前、后面剪開肺下靜脈表面的縱隔胸膜 (前至中葉靜脈平面, 后至奇靜脈弓平面) , 顯露肺下靜脈上緣 , 用 食指在下葉支氣管與下肺靜脈之間鈍性分離 , 游離下肺靜脈 ,下肺靜脈干近心端套雙 7 號絲 線,暫不結扎。4) 處理肺裂: 于斜裂和水平裂相交處剪開葉間胸膜, 顯露葉間肺動脈 , 于上葉后段動脈和下 葉背段動脈之間向后分離一隧道 , 然后將上葉肺向前牽拉在肺門后面解剖 ,

21、在上葉支氣管與 中間支氣管之間向前分離 , 與肺裂間的隧道貫通 ,應用一次性切割吻合器縫合切斷斜裂上端, 于中葉肺動脈和下葉基底段動脈之間向前下分離一隧道 , 然后將下葉肺向后牽拉 , 在上肺靜 脈與下肺靜脈之間向肺裂分離 , 與肺裂間的隧道貫通 ,一次性縫合切斷斜裂下端。5)處理肺動脈: 將中葉向前牽拉 , 下葉向下壓拉 , 于斜裂和水平裂相交處剪開葉間胸膜和葉 間肺動脈鞘 , 銳、鈍結合解剖葉間肺動脈 , 顯露下葉背段動脈、基底段動脈和中葉動脈,下 葉背段動脈、基底段動脈近心端 7 號絲線結扎 , 擬切斷處近、遠端分別鉗夾 , 切斷后近心端4 號絲線縫扎 , 遠端結扎。6 ) 結扎下肺靜脈

22、 :下肺靜脈干近心端雙 7 號絲線結扎 ,擬切斷處近、遠端分別鉗夾 ,切斷后 近心端及遠心端分別縫扎。7)處理下葉支氣管:將下葉肺向外拉緊, 銳、鈍結合游離下葉支氣管 , 在下葉支氣管根部鉗夾 , 離中葉主支氣管下緣 0 .5 cm 處切斷下葉支氣管移去病肺8)清掃淋巴結:打開隆突下間隙,清掃7、10 組淋巴結,游離奇靜脈弓,清掃 2、3、4 組淋巴結9) 胸內(nèi)傾注溫生理鹽水, 請麻醉師加壓脹肺(3040cmH2 O),支氣管殘端無漏氣,于腋后線7、8 肋間安置下胸閉式引流管 , 分別固定于胸壁。10)關胸 檢查肺動、靜脈結扎、縫扎牢靠 , 肋間肺動靜脈及肋骨斷端無出血 , 仔細止血。清 點紗

23、布器械無誤后 , 縫合切口。1) 患者全麻 ,雙腔氣管插管, 右側臥位 ,取左胸后外側切口 ,經(jīng)第 5、6 肋間進入胸腔 ,切斷第 6 肋后端。2)探查病變:病變位于,大小約 2*2cm, 質地稍軟,胸膜皺縮。3) 處理上肺靜脈:將上葉肺向前下方牽拉, 剪開主動脈弓下方的縱隔胸膜 , 暴露左肺動脈干 , 仔細辨認膈神經(jīng)和左迷走神經(jīng)的走行。沿膈神經(jīng)后方向前剪開縱隔胸膜顯露左上 肺靜脈。在左迷走神經(jīng)前方向后剪開縱隔胸膜至上葉支氣管下緣水平,將上葉肺向后牽拉,解剖游離上肺靜脈 , 上肺靜脈干近心端套雙 7 號絲線結扎 ,暫不結扎。4)處理肺裂: 在斜裂中部解剖葉間肺動脈 , 顯露下葉背段動脈 , 然

24、后將上葉肺向前下牽拉從 后面顯露肺門 , 在肺動脈進入裂間處剪開動脈鞘 , 沿肺動脈向前分離一隧道 , 在葉間肺動脈 外側、下葉背段動脈上方穿出 ,應用自動切割縫合器一次性縫合切斷斜裂上端。在上葉舌段 動脈和下葉基底段動脈之間向前下分離一隧道 , 然后將下葉肺向后牽拉 , 在上肺靜脈與下肺 靜脈之間向肺裂分離 , 與肺裂間的隧道貫通 ,應用自動切割縫合器 , 切斷斜裂下端。5)處理肺動脈:將上葉肺向上牽拉 , 下葉肺向下牽拉 , 在斜裂內(nèi)沿動脈干解剖游離舌段動脈 , 分別予以結扎 , 擬切斷處近、遠端分別鉗夾 , 切斷后近心端 4 號絲線縫扎 , 遠端結扎。將上 葉肺向前下牽拉 , 向前沿動脈

25、干解剖游離前段動脈、 尖后段動脈按上述方法依次處理前段動 脈和尖后段動脈。5)結扎上肺靜脈: 上肺靜脈干近心端雙 7 號絲線結扎 ,擬切斷處近、 遠端分別鉗夾 ,切斷后近 心端及遠心端分別縫扎。6)處理上葉支氣管:將上葉肺向外拉緊, 銳、鈍結合游離上葉支氣管 , 在上葉支氣管根部采用自動 30閉合器閉合支氣管殘端。7)游離下肺韌帶,清掃 7、 8、9、10 組淋巴結,肺門向上剪開縱隔胸膜 , 在迷走神經(jīng)和膈 神經(jīng)之間上行至胸頂 , 清掃 5、6 組淋巴結 ; 切斷動脈韌帶 , 清掃 4 組淋巴結。8) 胸腔內(nèi)傾注溫生理鹽水或蒸餾水 ,請麻醉師加壓脹肺(3040cmH2 O),證實支氣管殘端 無

26、漏氣。于鎖骨中線 2、3 肋間及腋中線 7 、8肋間安置胸閉式引流管 , 固定于胸壁。9)關胸:檢查肺動、靜脈結扎、縫扎牢靠 ,肋間肺動、靜脈及肋骨斷端無出血 ,肺與胸壁粘連 分離處無出血 ,清點紗布器械無誤后 , 縫合切口。賁門癌1、右側臥位 , 于右腋下墊一薄枕 ,常規(guī)消毒鋪單,取左后外側切口 , 經(jīng)第 7、8 肋間,斷 8 肋進胸。2 、分離粘連:胸腔內(nèi)見廣泛粘連 ,小心切開胸膜 , 鉗夾并提起壁層胸膜和肋間肌 , 將肺稍下 壓,鈍性或銳性結合分離粘連。3、探查:游離下肺韌帶, 食管無受侵 , 食管旁淋巴結無腫大, 用兩把血管鉗提起膈肌 , 用電 刀切開 , 然后向食管裂孔及肋緣處擴大。

27、近裂孔處鉗夾、切開并縫扎膈下動脈。探查腹部見 包塊位于(仔細探查肝、胰、脾門、網(wǎng)膜有無轉移 , 賁門周圍淋巴結有無轉移) ,4、 游離胃:沿胃大彎切開胃結腸韌帶, 保留胃網(wǎng)膜右血管及其血管弓。向下游離至能滿足 胃食管無張力吻合。 再分離脾胃韌帶 ,將胃短動脈分支一一鉗夾切斷 , 結扎。將胃向上、 前翻, 暴露胃小彎。在胰腺上緣向賁門方向解剖胃左動脈 , 清掃其周圍淋巴結,將胃左動脈游離后 鉗夾、切斷、用雙 7 號線雙重結扎。5、游離食管: 胃游離完畢 , 向上分離出食管至病變上方 7cm, 清掃賁門周圍及食管周圍淋巴 結。6、 吻合:在腫瘤上方56 cm處,繞食管全周作荷包縫合,于縫線之下順食

28、管長軸做長約2cm 的切口 , 將釘槽頭放入食管腔內(nèi) , 結扎緊荷包縫線 , 距荷包縫線以下約 0 .5 cm 處切斷 食管 ,將胃從腹腔提出,用國產(chǎn)一次性切割縫合器于小彎側距病變5cm 處切除病變,并將胃制成管狀,提至胸腔。在胃前壁切一長約 3 cm 的小口 , 吸凈胃內(nèi)容物后 , 在胃底最高點預 定吻合部位 , 用國產(chǎn) 26 號吻合器行食管、 胃吻合。 小心退出吻合器 , 檢查食管及胃的殘端完 整。將胃管放入胃內(nèi) ,縫合胃前壁切口 , 漿肌層包埋,并加強縫合胃、食吻合口。7、關胸:將殘胃置于食管床 , 縫合縱隔胸膜 , 使之包埋于縱隔內(nèi) ,仔細檢查胸、腹腔無出血、 漏氣后,用 7 號絲線間

29、斷縫合膈肌切口 , 于腋中線第 7、 8肋間,安置 32號胸腔閉式引流管, 4針 7 號絲線縫合上下肋骨 , 逐層關胸。l=±J J i=r"胃癌1)患者取平臥位,麻醉顯效后,常規(guī)消毒鋪巾,取上腹左旁正中切口約15cm,逐層切開進腹.2)探查:肝、膽、脾、盆腔未見異常,胃幽門上下及胃左動脈旁有腫大淋巴結;胃角后壁可觸及約 3*4cm 大小腫塊,質硬,侵及漿膜層 .3)游離病變:向上提起大網(wǎng)膜,沿橫結腸緣從結腸肝曲至脾區(qū)游離并剪斷胃結腸韌帶,切除大網(wǎng)膜、橫結腸系膜前葉、胰腺被膜,將胃向上翻起,沿胰腺前緣游離,分離出胃網(wǎng)膜右動脈,并結扎,同時清掃第 5 組淋巴結,剪開十二指腸外

30、側腹膜,游離十二指腸,然后清掃第6 組淋巴結 ,將胃向下牽引, 在十二指腸韌帶左側打開肝胃韌帶, 分離結扎胃右動脈, 于幽門 下 3cm 切斷,用國產(chǎn) 60cm 閉合器關閉十二指腸殘端,并加強縫合,將胃翻向左側,沿肝動 脈向上,清掃 7、 8、 9 組淋巴結,在根部結扎切斷胃左動脈,同時向上清掃第1 組淋巴結,在距病變 6cm 的大彎側鉗夾小胃鉗,緊靠該鉗右側夾一把大胃鉗,并在2 鉗之間切斷胃大彎側至小胃鉗尖端,再用90cm閉合器關閉胃小彎側(距病變5cm),同時切除70%胃.4)吻合:于腸系膜根部找到十二指腸韌帶,提出空腸,于屈氏韌帶18cm 處以用一次性吻合器行胃空腸吻合, 殘胃用一次性切

31、割吻合器關閉,并加強縫合, 吻合口通暢,于吻合口下 7cm 再用一次性切割縫合器做空腸側側吻合。并漿肌層加強縫合,吻合口通暢,大小約2橫指,5) 關腹:沖洗腹腔干凈,查腹腔無活動性出血,5-fu0.75 沖洗腹腔,左上腹腔置橡皮引流管一條,逐層縫合關閉腹腔切口,清點器械無誤。手術過程順利,術中出血約150ml,麻醉效果好,術后安返病房。標本送病理檢查。術后處理措施:術后予以頭孢哌酮鈉舒巴坦鈉 2.0靜點 bid 抗感染、酚磺乙胺止血、奧美拉 唑抑酸、補液對癥治療。術后特別注意觀察事項:術后觀察胃腸減壓顏色變化情況肺大泡1、 患者麻醉顯效后,取左側臥位,常規(guī)消毒鋪巾,取右腋中線第7、8肋間行1c

32、m切口, 逐層切開皮膚、皮下及肌肉,左肺單肺通氣,進胸,置入胸腔鏡。2、探查:胸腔輕度粘連及少量胸腔積液,葉間裂發(fā)育可,上葉肺尖部肺組織菲薄,可見肺 大泡數(shù)個,直徑 1 . 5cm ,破裂處灰白色增生組織覆蓋。3、切除:于背闊肌前第 4、 5 肋間及腋前線行 1cm 小切口各一個作為操作孔,提起肺大泡 所在肺組織,使用泰 60mm/3.5EndoGIA 對上葉行局部楔形切除。4、 關胸:充分止血后,沖洗胸腔,檢查無肺大泡殘留,無漏氣后,高糖擦拭胸腔,于第7、 8肋間安置胸引管一根,逐層縫合切口,手術順利,出血少,麻醉滿意,安返病房。肺楔形切除1、患者麻醉顯效后,取左側臥位,常規(guī)消毒鋪巾,取右腋中線第8、 9 肋間行 1cm 切口,逐層切開皮膚、皮下及肌肉,左肺單肺通氣,進胸,置入胸腔鏡。2、探查:未見胸腔粘連及胸腔積液,葉間裂發(fā)育可,上葉前段可見肺內(nèi)結節(jié),質地硬,約1.5cm,侵犯臟層胸膜。3、切除:于背闊肌前第 4、 5 肋間及腋前線行 1cm 小切口各一個作為操作孔,手指觸及結 節(jié)后,使用泰科 60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