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課標版)2020版高考地理二輪復習 階段測試一 自然地理基本規(guī)律與原理.docx_第1頁
(廣西課標版)2020版高考地理二輪復習 階段測試一 自然地理基本規(guī)律與原理.docx_第2頁
(廣西課標版)2020版高考地理二輪復習 階段測試一 自然地理基本規(guī)律與原理.docx_第3頁
(廣西課標版)2020版高考地理二輪復習 階段測試一 自然地理基本規(guī)律與原理.docx_第4頁
(廣西課標版)2020版高考地理二輪復習 階段測試一 自然地理基本規(guī)律與原理.docx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階段測試一自然地理基本規(guī)律與原理能力升級練第14頁一、選擇題(每小題4分,共44分)(2017全國卷,68)熱帶沙漠中的尼羅河泛濫區(qū)孕育了古埃及農耕文明。尼羅河在每年610月泛濫,從上游帶來的類似肥沃土壤的沉積物,與上游來水和周邊區(qū)域的植物資源,都對農耕文明的形成意義重大。據此完成第13題。1.熱帶地區(qū)原始的耕種方式多為刀耕火種。古埃及人在刀耕火種方式出現之前,能夠在沉積物上直接耕種,是因為尼羅河泛濫區(qū)()A.用水便利B.土壤肥沃C.地勢平坦D.植被缺失2.尼羅河下游泛濫區(qū)沉積物主要來源地的降水特點為()A.降水季節(jié)性強,年降水量大B.降水季節(jié)性強,年降水量小C.降水季節(jié)分配均勻,年降水量大D.降水季節(jié)分配均勻,年降水量小3.古埃及人從周邊區(qū)域引入植物用于種植,引入植物的生長期必須與尼羅河泛濫區(qū)的耕種期一致。由此判斷這些植物最可能來自()A.熱帶雨林氣候區(qū)B.地中海氣候區(qū)C.熱帶草原氣候區(qū)D.熱帶季風氣候區(qū)答案:1.D2.A3.B解析:第1題,由于尼羅河定期泛濫,泛濫區(qū)被肥沃淤泥覆蓋,沒有其他植被,故可以直接在沉積物上種植(刀耕火種方式出現前,土地若有茂密的喬灌植被則無法直接耕種),故選D項。第2題,尼羅河下游泛濫區(qū)沉積物主要來源地是東非高原,這里大部分地區(qū)屬于熱帶草原氣候,一年分明顯的干、濕兩季,故降水季節(jié)性強,年降水量大。此外,從尼羅河的定期泛濫也可以推斷出尼羅河下游泛濫區(qū)沉積物主要來源地的降水特點。第3題,注意題目中“周邊區(qū)域引入”和“引入植物的生長期必須與尼羅河泛濫區(qū)的耕種期一致”。由材料可知,尼羅河的泛濫期為每年的610月,故作物的生長期應為11月至次年5月,引入植物的生長期與尼羅河泛濫區(qū)的耕種期一致,并且是從周邊地區(qū)引入,地中海氣候區(qū)的植物最有可能,故選B項。(2018天津紅橋二模)下圖為極點俯視圖。圖中陰影部分表示黑夜,箭頭表示地球自轉方向。據此完成第45題。4.此時()A.A地的白天比B地短B.當B地為5日19時,A地為4日5時C.C地的正午太陽高度大于A地D.A、B、C、D四地中,自轉線速度最大的是D地5.若黃赤交角由現狀變至2321,則會引起的現象是()A.地軸同公轉軌道面斜交的角度變大B.地球上太陽直射的范圍增大C.北極圈范圍縮小,南極圈范圍增大D.太陽直射點所在緯度的正午太陽高度變小答案:4.C5.A解析:第4題,讀圖可知,此時北極點周圍出現了極晝,太陽直射點位于北半球,北半球緯度越高晝越長,A地較B地緯度高,故A地的白天比B地長,A項錯誤;由于向東過國際日界線日期減一天,A地的白天比B地長,故當B地為5日19時,A地為6日,B項錯誤;太陽直射點位于北半球赤道與北回歸線之間,直射點與C地緯度差較小,C地正午太陽高度大于A地,C項正確;自轉線速度的分布規(guī)律是由赤道向兩極遞減,A、B、C、D四地中,自轉線速度最大的是C地,D項錯誤。第5題,若黃赤交角由現狀變至2321,即黃赤交角變小。地軸同公轉軌道面斜交的角度與黃赤交角互余,由于黃赤交角變小,故地軸同公轉軌道面斜交的角度變大,A項正確;黃赤交角的度數等于太陽直射的最大緯度數,黃赤交角變小,則地球上太陽直射的范圍減小,B項錯誤;極圈緯度與黃赤交角互余,黃赤交角變小,則北極圈范圍縮小,南極圈范圍也縮小,C項錯誤;太陽直射點所在緯度的正午太陽高度始終等于90,D項錯誤。翡翠玉石是礦物在高溫、極高壓力條件下(巖漿強烈擠壓)重新結晶變質形成的。翠玉白菜(圖甲)是用翡翠雕刻成的工藝品,圖乙為某地地質剖面圖。讀圖,完成第68題。甲乙6.這件翠玉白菜工藝品與圖中巖石類型相同的是()A.B.C.D.7.下列說法正確的是()L1時a、b地表形態(tài)差異的原因是巖層年代不同L1時a、b地表形態(tài)差異的原因是地質作用的差異地表由L1演化為L2過程中,經歷了下降運動地表由L1演化為L2過程中,伴隨著圖中褶皺的產生A.B.C.D.8.圖中巖石按照由老到新的順序排列正確的是()A.B.C.D.答案:6.C7.D8.A解析:第6題,根據題目信息“翡翠玉石是礦物在高溫、極高壓力條件下(巖漿強烈擠壓)重新結晶變質形成的”可知,翠玉白菜為變質巖。巖石靠近巖漿巖,容易發(fā)生變質作用,形成變質巖。第7題,a、b分別為背斜和向斜構造,其形成是地質作用的差異;地表由L1演化為L2過程中,表面有沉積巖分布,說明其地勢較低,故而經歷了下降運動,故D項正確。第8題,根據沉積巖下層巖石形成時間早于上層巖石年齡可知,巖層形成時間早于巖層;根據巖漿巖侵入關系可知,巖層早于巖層,而且整體晚于巖層形成時間,故A項正確。(2019湖南茶陵三中月考)土壤全氮含量是指土壤中各種形態(tài)氮素之和。下面圖甲為貢嘎山植被垂直分布示意圖(海拔3500米處為林線),圖乙為貢嘎山東坡表層土壤有機質含量和全氮含量沿海拔變化示意圖。讀圖,完成第911題。圖甲圖乙9.a植被對應的自然帶是()A.亞高山草甸帶B.常綠闊葉林帶C.山地荒漠草原帶D.針葉林帶10.貢嘎山東坡表層土壤有機質含量和全氮含量()A.隨海拔的升高而逐漸增大B.隨氣溫的降低而逐漸增大C.在a、b植被過渡帶處較大D.均不受植被類型的影響11.貢嘎山東坡()A.次生闊葉林處微生物活動微弱B.林線附近殘枝落葉的分解速度較快C.a植被歸還地表的生物量大于落葉林D.a植被處有機質含量和全氮含量高于次生闊葉林處答案:9.D10.C11.D解析:第9題,根據山地垂直自然帶地域分異規(guī)律,在常綠闊葉林之上,隨著海拔升高,對應的b是溫帶落葉闊葉林,a植被海拔2900米,對應的自然帶是針葉林帶;亞高山草甸帶分布在海拔3900米;常綠闊葉林帶分布在海拔2100米;山地荒漠草原帶分布在海拔3900米以上。第10題,根據圖乙,對照圖中的海拔,貢嘎山東坡表層土壤有機質含量和全氮含量在a、b植被過渡帶處較大,即25002900米處較大;隨海拔的升高先波動增大,后波動減小;隨氣溫的降低先波動增加,后波動減小;均受植被類型的影響。第11題,貢嘎山東坡次生闊葉林處,海拔1700米處,有機質含量和全氮含量較低,說明微生物活動較強;林線附近海拔高,氣溫低,有機質含量和全氮含量較高,說明殘枝落葉的分解速度較慢;a植被是針葉林,枯枝落葉比落葉林少,歸還地表的生物量小于落葉林;根據圖乙曲線,a植被處有機質含量和全氮含量高于次生闊葉林處。二、綜合題(共56分)12.(24分)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題。居住在成都的小明和小亮在“尋找最佳避寒地”的課外研究中發(fā)現,有“百里鋼城”之稱的攀枝花1月平均氣溫達13.6(昆明為7.7,成都為5.5),是長江流域冬季的“溫暖之都”。下圖甲示意攀枝花在我國西南地區(qū)的位置,下圖乙示意攀枝花周邊地形。甲乙(1)分析攀枝花1月份平均氣溫較高的原因。(8分)(2)推測攀枝花1月份的天氣特征。(8分)(3)小明建議把攀枝花打造成“避寒之都”,吸引人們冬季來此度假。小亮則從空氣質量的角度提出質疑。試為小亮的質疑提供論據。(8分)答案:(1)因地形阻擋,冬季受北方冷空氣(寒潮)影響較小;位于河流(金沙江)谷地,山高谷深,盛行下沉氣流,氣流在下沉過程中增溫。(2)多晴天、少云雨,風力弱,氣溫較高、較穩(wěn)定(波動小)。(3)論據:鋼鐵工業(yè)以及其他工業(yè)、城市交通等排放大量廢氣;(山高谷深)地形相對封閉,下沉氣流空氣穩(wěn)定(易出現逆溫),不利于空氣中污染物的擴散。(因此,空氣質量可能不佳,不適宜度假。)解析:第(1)題,攀枝花位于河谷中,北部有高山阻擋冷氣流,所以受冷氣流影響小;背風坡氣流下沉增溫,使河谷處氣溫升高。第(2)題,應從氣溫、陰晴、風等方面描述。攀枝花位于背風坡,云雨天氣少,晴天多;受到北部山脈阻擋,風力弱;氣流運動弱,氣溫較高且變化小。第(3)題,應從大氣污染的來源和污染物擴散兩方面分析。工業(yè)以重污染的鋼鐵工業(yè)為主,且城市交通尾氣排放多;河谷地形封閉,位于背風坡,盛行下沉氣流,污染物不易擴散,所以空氣質量不佳。13.(32分)灤河是我國北方重要的河流,外溝門子(多倫附近)以上為河源,張百灣以上為上游,從張百灣到灤縣為中游,灤縣以下為下游。讀圖,完成下列各題。圖1灤河流域簡圖圖2灤河流域地形圖(1)說出灤河流域流經的主要地形區(qū),并說明地勢特點。(8分)(2)闡述灤河源頭河段和下游河段的主要流水作用過程及其塑造的地貌名稱。(8分)(3)據圖分析灤河入??诤拥赖淖兓捌淙藶樵?。(10分)(4)闡述灤河下游地區(qū)沼澤濕地面積大量減少對當地生態(tài)環(huán)境產生的影響。(6分)答案:(1)西北部為內蒙古高原,中部為燕山山脈,南部為華北平原。地勢西北高,東南低。(2)源頭河段流經內蒙古高原,地勢坦蕩開闊,水流平緩,河床凹岸不斷遭受侵蝕,泥沙在凸岸不斷堆積,發(fā)育有河漫灘等地貌。下游河段進入華北平原,地勢平坦,水流平緩,河流上中游所搬運的大量泥沙,不斷發(fā)生堆積,形成三角洲地貌。(3)變化:河道變窄,分汊減少(或河道數量減少)。原因:由于上游沿線修建水庫攔水,灤河口入海水量和沙量大幅度減少;修建了引灤入津工程,灤河的徑流量減少;灤河流域人口密集,城市眾多,工農業(yè)發(fā)達,工農業(yè)生產和生活用水量增加;流域內森林(或植被)減少,對徑流調蓄作用減弱;沼澤濕地被開發(fā)為鹽田、魚塘;河道被人為地任意填埋,改變了土地利用類型。(4)河流:使河流來自地表、地下的補給減少,水位下降得更快,加劇旱情;濕地面積減少,降水集中時分洪、滯洪能力下降,使水災頻發(fā)。氣候:沼澤濕地可以調節(jié)氣溫的日較差和年較差,調節(jié)空氣濕度。面積減小,調節(ji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