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yī)學英語課文翻譯.doc_第1頁
醫(yī)學英語課文翻譯.doc_第2頁
醫(yī)學英語課文翻譯.doc_第3頁
醫(yī)學英語課文翻譯.doc_第4頁
醫(yī)學英語課文翻譯.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Unit 1 解剖學 肺的血管系統(tǒng) 肺從兩個血管系統(tǒng)-支氣管循環(huán)系統(tǒng)和肺循環(huán)系統(tǒng)獲得血液供應。它的營養(yǎng)血液來自于支氣管循環(huán)系統(tǒng),流向肺部除肺泡外的所有組織,因為支氣管循環(huán)系統(tǒng)始于主動脈及上肋間動脈,接受大約1%的心輸出量。大約三分之一的支氣管循環(huán)的靜脈輸出流入全身靜脈,然后回到右心房。剩余的輸出流入肺靜脈,并在心臟最小靜脈的作用下,在正常情況下,以1%-2%的量自右向左分流 肺動脈系統(tǒng)沿著氣道從肺門向外周延伸,向下連接下段氣道(直徑大約2毫米)的動脈,它們壁薄且富有彈性。從這兒開始,動脈成肌肉化發(fā)展,直至其達到30微米,此時肌層消失。因為這些小肌肉動脈起著積極(地)控制肺部血流分布的作用,所以大部分動脈壓降產生在這些小肌肉動脈中。肺小動脈將血液排空,送入廣泛分布的毛細血管網,進入肺靜脈。肺靜脈的壁很薄,它們最終在肺門處與動脈和支氣管匯合,出肺進入左心房 腎結構成分 人類腎臟在解剖學上位于腹膜后隙,與下胸椎和上腰椎平行。每個成年人的腎臟大約重150克,長、寬、厚分別為12厘米、6厘米以及3厘米。腎臟的冠狀部分分為/由兩個明確的區(qū)域(組成)。外周部的皮質大約1厘米厚,深部的髓質由幾個腎錐體構成。這些錐體狀結構的底部位于皮髓質結合處。錐體的頂部伸入腎門,稱為腎乳頭。每個腎乳頭被一個腎小盞包裹。腎小盞與腎大盞相聚組成腎盂。經腎乳頭流出的尿液匯集在腎盂,通過輸尿管排入膀胱。 由主動脈分支出來的腎總動脈為兩腎輸送血液。腎總動脈通常分為兩個主側支,這兩個側支又進一步分為葉動脈,供應腎臟上、中、下區(qū)域的血液。當這些血管進入腎實質,變成葉間動脈通向腎皮質時,(這些血管)又進一步細分。細分后的小血管在皮髓質結合處成為豎支-弓狀動脈。從弓狀動脈伸出的小葉間動脈進入皮質。由于傳入小動脈始于這些終葉間動脈,所以為腎小球毛細血管輸送血液。 組織學上,腎臟是由一個叫做“腎單位”的基本單位組成。每個腎臟約含有一百萬個腎單位,“腎單位”有兩個主要成分:過濾成分緊包著毛細血管網(腎小球)和一個附著在上面的小管組成。這個小管包含幾個明顯的解剖和功能成分。Unit 2 生理學 機體對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原本是穩(wěn)定的,但是隨著它的逐步改變和弱化,衰老其實就是一種正常的生理過程。而專門研究和應對老年人醫(yī)療和保健方面問題的醫(yī)學分支,就是所謂的老年病學。 衰老的一些明顯的特征眾所周知:毛發(fā)花白和落發(fā),牙齒掉落,皺紋,肌肉減少,脂肪堆積等等。而衰老在生理學上的跡象,則可以表現兩個方面功能的退化,即機體對環(huán)境壓力的應對功能和能力范圍。這時候,新陳代謝減緩了,機體在應對諸如氣溫,飲食和氧氣供應等變化時保持穩(wěn)態(tài)的能力也減弱了。所有這些表現其實都和人體細胞數目的凈減少以及生于細胞功能的減弱有關系。 組織的一些細胞外成分也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發(fā)生變化。比如膠原蛋白纖維,它主要保證筋腱的力度,就隨衰老的過程而在數量上增加,質量上變化。動脈壁上膠原質的變化與動脈粥樣硬化相關的沉積,即動脈壁上的脂肪沉積物一起造成了動脈壁伸展性喪失。 與此同時,另一種細胞外成分彈性蛋白,則對血管甚至皮膚的彈性負責。隨年齡變化,它會在密度增加的情況下,變化為小的碎片,進而產生對鈣質的更強的吸引力。而所有這些變化,都有可能與患動脈粥樣硬化有關。 葡萄糖是人體內最富集的糖分,據說也在衰老過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因為根據一個假設,當葡萄糖被隨意地添加到細胞內外的蛋白質當中的時候,就會形成一種毗鄰蛋白質分子之間的牢固的交鍵。當人變老時,交鍵會越來越多,并有可能最終導致老化組織的僵硬和彈性喪失。 盡管人體內每分鐘都有數以百萬計的新生的,正常的細胞產生來新陳代謝,然而還是有好幾種細胞,比如心細胞,骨骼肌纖維,神經細胞等是無法再生的。實驗證明,有許多其他的細胞類型僅有有限的分裂能力。比如,那些生長于機體外部的細胞就只會在分裂數次之后就停下來了;可分裂的次數則與供體的年齡,以及細胞來源物種的正常壽命的不同有變化。這些發(fā)現為一種假說提供了有力證據,即(細胞的)有絲分裂的中止是正常的,由基因決定的。故此,根據這種觀點,所謂“衰老”基因,其實就是說“衰老”部分地是在一出生就確定下來了的事情,只不過以后在一個預先計劃好的時間點發(fā)生了而已; 這種基因減慢和終止了那些對于生命至關重要的生理過程。 另外一種衰老的解釋是“自由基理論”。自由基是指含有一個不成對電子的分子(原子,原子團)。 由于自由基分子是不穩(wěn)定的,同時有很高的反應性,可以輕易摧毀蛋白質,因此會造成皮膚皺紋,關節(jié)僵硬乃至動脈硬化等不良后果,DNA也可受到它的破壞。形成自由基的因素包括空氣污染,輻射以及某些食品;而反過來看,膳食中一些物質,比如維他命E,維他命C,胡蘿卜素和硒則是天然的抗氧化劑,可以阻止自由基的生成。比較新的兩個發(fā)現就可以支持這種自由基理論。首先,繁育出的長壽的果蠅品系體內能產出超量的過氧化物歧化酶,這恰恰是一種可以中和自由基的物質。其次,通過注射可以導致過氧化物歧化酶產生的基因到果蠅胚胎內,也能夠延長它的平均壽命。 然而,盡管有一些關于衰老的理論是從細胞的層面解釋了衰老的各種生化過程,但仍有一些人/研究者把注意力放到了整個生命體自身的調節(jié)機制上面。比如說,免疫系統(tǒng)制造的抗體在保護有機體不受外來入侵者進攻的同時,其實也有可能開始攻擊自身的細胞。這種自體免疫性反應有可能是由于細胞表面形態(tài)的變化而產生的,因為這種變化導致抗體錯誤地去標識,攻擊甚至摧毀自身細胞。最終,隨著細胞表面的變化不斷積累,自體免疫反應也會加劇,衰老的種種跡象也就越來越明顯了。Unit 3 生物化學 生物化學,指的是在細胞和分子的水平上,將化學應用到對于生化過程的研究領域的化學科學的分支。在20世紀初,科學家將化學,生理以及生物學結合在一起,對生命系統(tǒng)進行化學研究,所以,在生物化學產生伊始,它便以一個全新的學科的面貌,與眾不同地展現在了世人面前。某種意義上說,生物化學既是一種生命科學,又是化學科學。它綜合化學,物理,分子生物學和免疫學的方法,研究生命物質中復雜分子的結構和行為,以及這些分子相互作用從而形成細胞,組織乃至整個有機體的方式。它對于細胞功能的研究范圍廣泛,從基因轉錄到高分子的結構和功能等,無所不包。 生物化學業(yè)不但已成為理解所有生化過程的基石,它還可以解釋多種生物疾病的原因。人類對于生物化學的理解,已經并且還將繼續(xù)對人類行為的各個方面產生深遠的影響。 首先,生物化學本質上是一種令人著迷的科學。多虧它,我們現在知道了大部分基本的生化過程的實質和許多細節(jié),比如一個DNA的分子是如何復制而后繁殖出兩個完全相同的自己,而它的堿基順序又是如何在一個已經編碼的蛋白質當中決定其氨基酸順序的?藉此,我們可以用詳盡的甚至機械的方式來表述這些過程,這也為人們對于其他生物科學的理解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另外,意識到我們有能力理解那些基本的生命過程,比如遺傳信息的傳遞,化學結構以及反應等等都對我們有著重大的哲學意義:生物化學對于人類究竟意味著什么?人類與黑猩猩,老鼠乃至果蠅有什么生物化學方面的區(qū)別?我們是有更多的彼此相像,還是我們有很大不同呢? 其次,生物化學極大的影響到了醫(yī)學和其他領域。比如,分子的損傷會導致鐮狀細胞血癥,囊性纖維化癥和血友病以及其他遺傳疾病的原因已經能夠用生物化學的理論來解釋清楚了。通過研究,我們可以確定一些引發(fā)癌癥的分子病變;對于潛在缺陷的理解也為我們打開了一扇尋求有效治療方案的方便之門。生物化學的研究可以使我們合理的開發(fā)設計藥物,比如像HIV這樣的病毒進行復制所必需的酶的抑制劑。而經基因工程改造的某些細菌和有機體也可以被用來生產價值很高的蛋白質(激素),比如胰島素和血細胞生長素等。 生物化學研究對臨床診斷也正做出很大的貢獻。例如,血液當中指示酶(指示物的一種,比如葡萄糖,血清白蛋白等)水平的上升就可以揭示出病人是否最近經歷過心肌梗塞。DNA調查也已經開始應用于對遺傳紊亂和傳染性疾病以及癌癥的精確診斷。農業(yè)也正在從生物化學的進步當中受益。由于擁有更有效,更環(huán)保的/更有益于環(huán)境的/對環(huán)境更安全的除草劑和殺蟲劑,以及基因工程改良的具有更強抗蟲害能力作物出現,農業(yè)都受益匪淺。所有這些努力都拜基因組測序的成功進展而突飛猛進。 第三,生物化學研究的進步正在使研究者們有能力去解決那些在生物學和醫(yī)學領域內最令人激動的問題。比如,受精卵是如何生成肌肉,大腦和肝臟等不同類型的細胞的?感官是如何起作用的?諸如老年癡呆癥的精神障礙疾病的分子基礎是什么?免疫系統(tǒng)怎樣區(qū)分敵我?短時和長時記憶在分子層面的機制是什么?曾經這些問題的答案是顯得那么的遙不可及,現在它們的奧妙有的已經被部分的解決了。在不遠的將來,全面破解它們將指日可待。Unit 4 病理學病理學是研究疾病的科學。在臨床實踐和醫(yī)學教學中,病理學的含義更為廣泛:病理學由一系列的知識、觀點和研究方法構成,它們對理解現代醫(yī)學及醫(yī)學實踐至關重要。病理學不等同于疾病組織的形態(tài)學,把兩者等同起來是一種過時的看法。病理學包括對疾病功能及結構的認識和理解,包含從分子水平到對個體的影響。隨著新科學方法的應用,人們更深入地了解疾病,病理學所涵蓋的內容也會不斷地改變、更新和拓展。病理學的最終目的在于確定疾病的原因,從而達到防治疾病的基本目標。病理學的范圍病理學是醫(yī)學科學和實踐的基礎。沒有病理學,醫(yī)學實踐也將無從談起。臨床病理學和實驗病理學人們對疾病的認識來自于對病人的觀察,同樣也來自于對動物和細胞培養(yǎng)的實驗性研究。而最大的貢獻則來自于對病體組織和體液的深入研究。臨床病理學臨床醫(yī)學以對疾病的縱向研究為基礎,即研究病人病史,檢查、研究和治療疾病。而臨床病理學更關注疾病本身的現況分析,深層次研究發(fā)病原因和機制,以及疾病對人體各個器官和系統(tǒng)的影響。兩者相輔相成、不可分割。不理解病理學,臨床醫(yī)學無從開展;而沒有了臨床意義,病理學也就失去了存在價值。實驗病理學實驗病理學觀察諸如疾病動物模型或細胞培養(yǎng)等實驗系統(tǒng)的操作效果。幸運的是,細胞培養(yǎng)技術在進步,所以在醫(yī)學研究和實驗病理學中,人們對實驗動物的使用減少了。然而,通過細胞培養(yǎng)復制完整人體中普遍存在的生理環(huán)境仍然是一種極其困難的嘗試。病理學的分支病理學是一門擁有龐大分支的學科。在實踐中,病理學包含以下幾大分支:組織病理學:通過對組織的檢查研究和診斷疾病。細胞病理學:通過對單個細胞的檢查研究和診斷疾病。血液病學:對血液中細胞成分和可凝結成分的異常進行研究。微生物學:對傳染性疾病及相關生物體進行研究。免疫學:對機體特殊防御機制進行研究。病理化學:從組織和體液的變化中研究和診斷疾病。遺傳學:對異常染色體和基因進行研究。毒理學:對已知或疑似毒物的作用進行研究。法醫(yī)病理學:病理學在法律中的應用,比如對可疑情況下的死亡進行調查。由于這些分支都擁有各自的專業(yè)人士隊伍,對病理學進行劃分的專業(yè)意義大于它的教育意義。病理學的教學必須著眼于整體,因為在這些常規(guī)分類中機體和疾病是沒有區(qū)分的。因此,該書采用多學科方法闡述病理學。系統(tǒng)病理學部分概述各器官的正常結構與功能,描述各臨床癥狀和體征的病理學基礎,強調了各疾病的臨床意義。普通病理學和系統(tǒng)病理學病理學教學內容分為兩部分:普通病理學:研究和闡明主要疾病過程的機制和特點,如先天性疾病和后天性疾病、炎癥、腫瘤和惡化等。系統(tǒng)病理學: 描述影響各器官或器官系統(tǒng)的各種疾病,如闌尾炎、肺癌和動脈粥樣化等。普通病理學普通病理學(總論)研究和闡明存在于各主要疾病的共同病因、發(fā)病機制和特點。本書第二部分包含這些內容,舉例說明各種疾病。在學習系統(tǒng)病理學之前,理解普通病理學的各原理至關重要。普通病理學是學習各種疾病系統(tǒng)病理學之前所必須具備的理論基礎。系統(tǒng)病理學系統(tǒng)病理學(各論)研究和闡明影響各器官或器官系統(tǒng)的各種疾病。(注意區(qū)分“系統(tǒng)的”和“人體的”在本文中的使用。人體病理學具有遍及所有人體系統(tǒng)的疾病的特性?。┟糠N疾病通常是由于普通病理學中最具特征的一類或更多種類的原因和發(fā)病機制造成。因此,急性闌尾炎是影響闌尾的急性炎癥;肺癌是肺細胞受到致癌作用的結果;而因此形成的癌細胞的行為會遵循已確立的惡性腫瘤的模式,等等。U5 免疫學固有免疫與適應性免疫固有免疫(自然免疫或天然免疫)形成對抗微生物的早期防御。它所包含的細胞與生化防御機制早在感染發(fā)生之前已經存在,隨時準備迅速應對感染。這些防御機制對微生物以及受損細胞的產物產生免疫應答,對于反復發(fā)生的感染,其作用方式基本相同。固有免疫的主要組成部分有:1. 物理化學屏障,例如上皮表面產生/分泌的抗菌化學成分;2. 吞噬細胞(中性細胞,巨噬細胞),枝狀細胞和自然殺傷細胞;3. 血液蛋白,包括補體系統(tǒng)以及炎癥調節(jié)因子;4. 一類稱作細胞因子的蛋白,能調控參與固有免疫的細胞的多種活動。固有免疫機制的特點是,對相似微生物共有的結構具有特異性,但無法區(qū)分各個微生物間的差異。與固有免疫不同,有些免疫應答由于接觸感染源觸發(fā),其應答強度和防御能力會因再次接觸增強。由于這種免疫由感染引起并適應感染,它又被稱為適應性免疫。適應性免疫的對于不同分子具有精密的特異性,對同種感染具有記憶,再次感染反應更強。適應性免疫系統(tǒng)能夠識別并對許多微生物和非微生物物質產生反應。其次,能夠區(qū)別不同的,即使差別很小的微生物和分子,因此又稱作特異性免疫,有時又稱作獲得性免疫。適應性免疫主要由以下幾部分構成:淋巴細胞及其分泌的物質,比如抗體。引起特異性免疫應答,或被淋巴細胞、抗體識別的異物稱作抗原。所有的多細胞生物體中都存在抵御病原微生物的(生物)機制:即固有免疫。適應性免疫屬更加專門化的防御機制,只存在脊椎動物體內。兩種功能相似但分子機制不同的的免疫系統(tǒng)在進化史上出現的時間不同。大約5億年前,七鰓鰻、盲鰻等無頜魚類進化出獨特的免疫系統(tǒng),依靠多樣的淋巴樣細胞產生免疫反應。此類細胞表面的抗原受體富含可變亮氨酸,能夠識別多種抗原,但與進化史上較晚出現的抗體、T細胞受體明顯不同。適應性免疫系統(tǒng)的大部分內容出現時間稍晚,約3億6千萬年前有頜脊椎動物,例如鯊魚,才進化出表面受體極其多樣的淋巴細胞、抗體、特異性淋巴組織等。隨著生物的進化,免疫系統(tǒng)也愈加具有特異性。固有免疫與適應性免疫一同構成宿主完整的防御系統(tǒng),數量眾多的細胞與分子協(xié)同運作。固有免疫能有效提供對抗感染的早期防御。然而,許多致病微生物進化出免疫力,需要適應性免疫提供更強的免疫機制才能將其清除。固有免疫應答能激發(fā)和調節(jié)適應性免疫應答的性質。與此相對,適應性免疫應答能提高固有免疫的保護機制,使之更加有效的對抗病原微生物。U6 流行病學流行病學及其應用流行病學這個詞來源于希臘文,epi表示“上面,表面”,demos意為“人群”,logos意為“研究”。換言之,該學科植根于某個人群的疾病調查。流行病學這個科學門類自創(chuàng)立起就具有嚴密的科研方法。該學科數據驅動,以系統(tǒng)客觀的方法采集、分析和闡釋數據。基本的流行病學研究方法建立在仔細觀察,使用有效對照組以衡量觀察對象比如特定地點特定時期內的病例數,接觸病人的頻率是否與預期相左。流行病研究者認為某個人群中發(fā)生某種疾病并非偶然,而是每個個體中風險因子或絕定因素累積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結果。為查明這些決定因素,研究者們使用“分析流行病學”或“流行病統(tǒng)計法”以解釋流行病為何發(fā)生以及如何發(fā)生。他們評估發(fā)病率不同的組別是否存在所謂潛在風險因子的差別,例如人口學特征、基因或免疫構成、行為特點、環(huán)境暴露等。理想情況下,研究的發(fā)現可提供充足依據,以指導迅速有效的公共衛(wèi)生控制和疾病預防措施。流行病學及其科研方法提供的信息應用廣泛,常見的有:評估人群健康狀況公共衛(wèi)生官員負責制定、實施政策,并評價政策效果,他們以流行病學信息作為決策的事實框架。為了評估某個人群或社區(qū)的健康狀況,相關數據需按人、地、時進行分類和信息。有時還需收集和分析更詳細的數據以便確定醫(yī)療服務是否適當、充足、有效、高效。影響個人生活選擇許多人可能未曾意識到他們的日常生活選擇影響了自己的健康,而在作出選擇時他們考慮了流行病學信息。人們決心戒煙、選擇爬樓梯而不是等電梯、午餐吃沙拉而不是漢堡加薯條,使用安全套/避孕措施時,有意或無意地他們已經收到流行病學專家評估風險的影響。許多研究發(fā)現與影響人們終身健康的日常生活決策直接相關。填補醫(yī)學拼圖調研疾病爆發(fā)時,流行病學專家依靠醫(yī)護人員和實驗人員提供的信息,從而建立適當的診斷。另一方面,他們也為醫(yī)生理解醫(yī)療問題和疾病的自然歷程提供幫助。1989年末,一名醫(yī)生接觸到三位患有無原因的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和肌肉痛的病例,他無法確診,于是知會了公共衛(wèi)生官員。幾周內,流行病學者便找出充足的相似病例,從而明確該病的范圍和歷程,此病后來被成為嗜酸性粒細胞增多-肌肉痛綜合癥。尋找病因大量的流行病學研究致力于尋找影響個體患病幾率的原因,目標在于確定起因,進而采取適當的公共衛(wèi)生措施。有人認為流行病學無法證實疾病發(fā)生與暴露之間的因果關系,因為流行病學主要依靠從生態(tài)學推理。盡管如此,流行病學提供的信息也足以支持有效行動。此類例子可以追朔到1854年:約翰-斯諾調查倫敦黃金廣場的霍亂流行,促成政府拆除了污染源Broad街飲水器把手;1999年輪狀病毒召回正是因為流行病學專家發(fā)現該疫苗有可能增加腸套疊的風險,可能危及患者生命。流行病學與檢驗學共同提供證據幫助尋找病因。U7藥理學受體藥理學研究化學物質對生物體影響的方方面面,當其用于緩解或治療疾病時,稱為藥物。大多數藥物通過與生物體的受體結合產生藥效。藥物分子與受體之間的化學鍵通常可以逆轉。藥物和受體的反應是否活躍取決于兩者(三維立體)結構互補程度(高低)。因此,藥物化學(結構)上的微小改變就可能對藥理活性產生很大影響。藥理學是交叉學科,直接從所有基礎醫(yī)學學科吸取知識資源,反之也為臨床醫(yī)學提供信息。因此,受體的概念最早出現在基礎醫(yī)學領域也就不足為奇了生理學家john newport langley,因免疫學研究和梅毒化學療法文明的Paul Ehrlich等人最早提出受體這一藥理學概念。還在劍橋大學讀生理學本科時,langley已發(fā)現阿托品可拮抗匹魯卡品對平滑肌的收縮作用。他于1878年發(fā)表研究結果,并假設“神經末梢或腺體細胞存在一種或一類物質,與阿托品、匹魯卡品都可形成化合物,且化合過程遵循某種法則,兩種藥物的相對質量、它們與該物質的化學親和性/勢是(影響)因素?!敝笕觊g,langley腦中逐漸形成這類“物質”的清晰圖景。通過對失神經肌肉(去神經骨骼?。┑膶嶒?,他得出結論:藥物并非直接作用于神經末梢或是肌肉。他觀察到無論肌肉是否受神經支配,尼古丁都能引起肌肉收縮。此外,當時普遍認為箭毒作用于神經末梢,langley研究發(fā)現箭毒可以阻滯尼古丁對失神經肌肉(去神經骨骼?。┑氖湛s作用。最后,被箭毒麻痹的肌肉受到電擊仍會收縮。langley認定尼古丁和箭毒一定是與神經/肌肉以外的某種物質結合,1905年他將該物質命名為“接受物質”。1878年Ehrlich的醫(yī)學博士畢業(yè)論文標題為某些重要染料的組織學功能。驚嘆于用于組織染色的某些染料呈現出特異性,他推測藥物是否產生治療效果取決于他是否具有“合適的親和性”。然而,他將這個想法最先應用于免疫學而非藥理學。根據他的側鏈理論:通過特殊的化學功能組,毒素與抗毒素可形成聯合。之后,他擴展理論引入新概念:寄生蟲體內的化學受體,這些受體可供神奇的化學子彈瞄準的標靶。盡管這些觀點完全可適用于現代藥理學,erhlich很長時間一直反對用來(解釋)藥物-組織的相互關系,因為(藥學現象多種多樣)從砷毒與錐蟲的關聯作用,到多種藥物效果的逐漸減弱,(當時人們還無法跨越)認識上的巨大鴻溝。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數據的積累、特別是Langley實驗的啟發(fā),Ehrlich最終“打消疑慮,接受了化學受體的概念”。如今,受體理論成為理解化學物質對生物體作用的通用概念,無論該化學物質是外源性的(藥理的)還是內源性的(生理的)。Goldstein,etc.為當代的受體理論下了定義:藥物作用于生物體的特殊分子(組分)即受體,產生特定效果。藉此,受體分子的功能隨之調整,產生適度的效果。U8診斷學接診患者的一般方法成功的診療要求醫(yī)生考慮患者復雜的個人、家庭因素和經濟條件,保持積極開放的醫(yī)患關系。診斷的第一步是采集病史和查體,兩個行為既可能不足也可能過度。問診應實現三大功能:收集信息、對患者給予適當的安慰、健康教育。通過了解患者的顧慮(心理社會問題)、給予病人傾訴的空間(不要始終占據主動),患者滿意度可以提高。要確定診斷手段必須遵循診斷檢驗選取的原則,這些原則確立的基礎是檢驗的特點(敏感性和特異性)、發(fā)病率與患病率、可能給病人帶來的危害、檢驗的必要性和性價比。成功治療需要按病人的實際情況進行個體化設計,同時建立良好的醫(yī)患關系。指導原則成功的診療需建立在“誠實、仁愛、公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