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閱讀5頁,還剩4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丁肇中 這是一篇著名科學家對學習自然科學的經(jīng)驗之談的議論文 作者簡介 丁肇中 1936 美籍華裔物理學家 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國 三個月后隨父母回到中國 1956年到美國密執(zhí)安大學學習 1960年獲得科學碩士學位 1962年獲得 物理學 哲學博士學位 1963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分到瑞士日內(nèi)瓦歐州核研究中心從事原子彈的研究工作 1964年回到美國 擔任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講師 第二年提升為助理教授 1969年提升為物理學教授 1976年因在電磁力探索上發(fā)現(xiàn)J 4粒子獲諾貝爾物理學獎金 目前 丁肇中教授仍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任職 他曾多次回國探親 對祖國的科學事業(yè)極為關(guān)心 是中國科技大學客座教授 要求 1 標出生字詞 2 用 圈點批注 的方法解讀文章 3 理清文章的脈絡 聽課文朗讀 1 生字 肇 zh o 埋沒 m 彷 p ng 徨 知識積累 2 解釋下列詞語格物 致知 正心 修身 齊家 抽象 袖手旁觀 一帆風順 推究事物的道理 求知 得到知識 端正心思 就是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yǎng) 整齊家政 不能具體經(jīng)驗到的 籠統(tǒng)的 空洞的 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協(xié)調(diào)別人 比喻非常順利 毫無挫折 整體感知梳理結(jié)構(gòu) 通過掌握的議論文知識 初步閱讀本文 整理出文章脈絡 再讀課文 思考問題 1 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2 傳統(tǒng)的中國教育中 格物 致知 的目的是什么 3 王陽明 格 院子里的竹子 的錯誤在于什么 4 傳統(tǒng)儒家 格物 致知 的途徑或態(tài)度是什么 這樣做的依據(jù)是什么 這種做法對中國學生繼續(xù)支配的具體表現(xiàn)是什么 5 實驗精神在科學上有什么重要性 6 作者以自己起初在美國的經(jīng)歷為例 主要是為了證明什么觀點 7 用課文原話回答 格物致知真正的意義是什么 閱讀2 5自然段 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提示 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國學生應該怎樣了解自然科學 學習自然科學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格物 致知 的出處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先治其國 欲治其國者 先齊其家 欲齊其家者 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 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 先誠其意 欲誠其意者 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而后家齊 家齊而后國治 國治而后天下平 禮記 大學 釋義 古代那些要使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 要先治理好他的國家 要治理好國家的人 要先整頓好自己的家 要整頓好家的人 要先進行自我修養(yǎng) 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 先要使自己獲得知識 獲得知識的途徑在于認識 研究萬事萬物 意念真誠后心思才能端正思想端正了 然后自我修養(yǎng)完善 自我修養(yǎng)完善了 然后家庭整頓有序 家庭整頓好了 然后國家安定繁榮 國家安定繁榮了 然后天下平定 補充 關(guān)于 四書五經(jīng) 宋代朱熹抽取 禮記 中的 大學 中庸 兩篇 和 論語 孟子 編在一起 稱為 四書 五經(jīng) 指 詩 書 禮 易 春秋 四書 五經(jīng) 都是儒家主要經(jīng)典 2 作者說傳統(tǒng)的中國教育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這是為什么呢 歸納 因為傳統(tǒng)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尋求新知識 而是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 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達到誠意 正心 修身 齊家 治國 平天下的田地 補充 這個目的與丁教授講的格物致知的目的一樣不一樣 不一樣 丁教授講的目的是通過實驗得到新知識 為了說明這一點 作者舉了王陽明的例子 我們探討一下 王陽明 格 竹子為什么失敗 這位先生面對竹子硬想了七天 而不動手實踐 把探察外界誤認為探討自己 從內(nèi)心領悟真理 王陽明的 格物 實是 格己 而不是研究萬物的道理 這是無用的 不能適用于現(xiàn)在的世界的 證明傳統(tǒng)的中國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確的 閱讀6 12自然段 我是研究科學的人 所以先讓我談談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 提示了這一段大意的語句是 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 實驗精神 與 格物致知 是什么關(guān)系 實驗精神 是 真正的格物致知 朗讀 科學進展的歷史告訴我們 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而得到 不是由自我檢討或哲理的清談就可求到的 揭示本段論點的語句是 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而得到 怎樣實驗 實驗有什么特點 明確 1 實驗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觀察 而是積極的 有計劃的探測的過程 2 實驗不是毫無選擇的測量 它需要有積極具體的計劃 特別重要的 是要有一個適當?shù)哪繕?試舉出事例證明實驗精神即格物致知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 例如 為了駁倒亞里士多德的下跌速度和物體的重量成正比的觀點 伽利略在意大利比薩斜塔同時拋下兩個物料相同 重量不同的物體 證明不同重量的物體在空氣中自由降落時 重量與下降速度無關(guān) 不同重量的物體以同樣速度落地 討論 按照現(xiàn)代科學的方法 竹子應當怎樣 格 作者主張 實驗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觀察 而是積極的 有計劃的探測 比如 我們要知道竹子的性質(zhì) 就要特別栽種竹子 以研究它生長的過程 要把葉子切下來拿到顯微鏡下去觀察 絕不是袖手旁觀就可以得到知識的 作者認為中國學生 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時 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作者認為造成這個狀況的原因是什么 應怎么該 原因是 大家受王陽明思想的支配 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 偏向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 要改變這種狀況 人們必須培養(yǎng)實驗的精神 培養(yǎng)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以他自己在美國讀大學的親身經(jīng)歷為證 請你讀一讀 我是受傳統(tǒng)教育長大的 到美國大學念物理的時候 起先以為只要很 用功 什么都遵照老師的指導 就可以一帆風順了 但是事實并不是這樣 一開始做研究便馬上發(fā)現(xiàn)不能光靠教師 需要自己作主張 出主意 當時因為事先沒有準備 不知吃了多少苦 最使我彷徨恐慌的 是當時的惟一辦法 以埋頭讀書應付一切 對于實際的需要毫無幫助 作者用什么事例證明中國學生 大都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 報紙上有則消息 四川省的一名女高中生今年以比較高的分數(shù)考入了中國科技大學物理專業(yè) 入學后 她的高超的計算能力受到了老師和同學們的交口稱贊 可是 她做實驗的能力非常差 一連三周下來 她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個實驗 這又使她的老師大為惱火 問題出在哪里呢 拓展延伸 為論證觀點 作者舉了哪些事例 這些事例之間有什么關(guān)系 方法探究 A 討論 第8段舉研究竹子的例子證明了什么 歸納 舉研究竹子證明實驗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觀察而是積極的動手栽種 研究生長過程 科學的觀察 B 中國學生的現(xiàn)狀是什么樣的 11段 歸納 中國學生大都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 偏向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 功課成績很好不會做研究 C 討論 第12段舉我個人的經(jīng)驗證明了什么 這是什么論證 歸納 舉我個人的經(jīng)驗證明光 用功 埋頭讀書 對于實際的需要毫無幫助 屬于舉例論證 論證方法 舉例論證道理論證 王陽明 格物 研究竹子個人經(jīng)驗 王陽明的 格物 不是研究萬物的道理 不能適用于現(xiàn)在的世界的 證明傳統(tǒng)的中國教育的目的不正確 證明實驗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觀察而是積極的探測 積極的栽種 研究成長過程 科學觀察 證明光 用功 埋頭讀書 對于實際的需要毫無幫助 科學發(fā)展的歷史告訴我們 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而得到實驗的過程不是毫無選擇的測量 而是需要細致具體的計劃 要有一個適當?shù)哪繕?1 歸納 閱讀最后一段 朗讀 我覺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不但在研究學術(shù)中不可缺少 而且在應付今天的世界環(huán)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 我們需要培養(yǎng)實驗的精神 就是說 不管研究自然科學 研究人文科學 或者在個人行動上 我們都要保留一個懷疑求真的態(tài)度 要靠實踐來發(fā)現(xiàn)事物的真相 現(xiàn)在世界和社會的環(huán)境變化得很快 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來越密切 我們不能盲目地接受過去認為的真理 也不能等待 學術(shù)權(quán)威 的指示 我們要自己有判斷力 作者認為今天的教育應當怎樣發(fā)揚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 我們需要培養(yǎng)實驗的精神 我們都要保留一個懷疑求真的態(tài)度 要靠實踐來發(fā)現(xiàn)事物的真相 為什么應該有格物致知精神 格物致知精神 一方面在科學上有著重要性 科學的進展告訴我們 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而得到 不是由自我檢討或哲理的清談就可以求到的 另一方面在應付今天的世界環(huán)境中也是不可缺少的 現(xiàn)在的世界和社會的環(huán)境變化得很快 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來越密切 具有格物致知精神能夠使我們在研究自然科學 人文科學和個人行動上 都能保留一個懷疑求真的態(tài)度 通過實踐來發(fā)現(xiàn)事物的真相 不會盲目地接受過去認為的真理 也不會等待 學術(shù)權(quán)威 的指示 朗讀 在環(huán)境激變的今天 我們應該重新體會到幾千年前經(jīng)書里說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義 這意義有兩個方面 第一 尋求真理的惟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 第二 探索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袖手旁觀 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計劃的探索 希望我們這一代對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認識和思考 使得實驗精神真正地變成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這兩個 意義 是什么意思 意思 或 含義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格物致知 真正的意義 有哪兩個方面 第一 尋求真理的惟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 第二 探索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袖手旁觀 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計劃的探索 本文結(jié)尾表達了什么希望 希望我們這一代對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認識和思考 使得實驗精神真正地變成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這篇文章論述的問題有什么現(xiàn)實意義 眾所周知 我國基礎教育的優(yōu)點是注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教學 缺點是忽視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在當前社會中 這個缺點甚至可以說是致命傷 它使我們的學生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 因而影響到民族的振興和國家的前途 當然 這個缺點也不是哪一天突然形成的 它有久遠的文化背景 并與當前的考試體制有關(guān) 要克服這個缺點 任重而道遠 這篇文章根據(jù)現(xiàn)代學術(shù)的發(fā)展和個人的經(jīng)驗教訓 聯(lián)系傳統(tǒng)的文化背景和我國的現(xiàn)狀 精辟地闡明了中國學生怎樣學習自然科學的問題 高屋建瓴 一針見血 語重心長 對我國學生不啻是當頭棒喝 每個人都由此終身受益 歸納小結(jié) 課堂小結(jié)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議論文 論點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論證方法 舉例論證 道理論證 論證結(jié)構(gòu) 提出論題 分析問題 得出結(jié)論 1 2 12 13 中心 本文就中國學生的現(xiàn)狀 指出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真正意義 希望我們這一代要培養(yǎng)實驗的精神 文章用舉事例講道理論證了中心論點 應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本文思路清晰 說理充分 極雄辯地闡明了 格物致知 精神的重要性 學習它 不只增長了知識 而且大大開啟了我們的思想之門 我們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這種精神 使自己成為一個努力探索 勇于實踐 大膽創(chuàng)新的合格人才 要實現(xiàn)你的目標 最重要的是好奇心 并且永遠對自己充滿信心 大膽嘗試 做你自己認為最正確的事 丁肇中 以 怎樣才能避免高分低能 為題 寫一篇500字左右的讀后感 布置作業(yè) 再見 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 首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楊振寧楊振寧 1922 美籍華人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理論物理研究所教授 所長 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愛因斯坦講座 教授 物理學家 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1951年與李政道教授合作 于1956年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原理 因而與李政道共獲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這一原理徹底改變了人類對對稱性的認識 促成了此后幾十年物理學界對對稱性的關(guān)注 首位諾貝爾物理學獎 李政道李政道 HenryLee 1926 男 1926年生于上海 祖籍江蘇蘇州 美國華人物理學家 1976 1986年在美國80多所大學培養(yǎng)了700多名中國物理學學者 任中國高等科學技術(shù)中心主任 美國科學院院士 中科院外籍院士 美國洛克菲勒大學 名譽科學博士 暨南 復旦 清華等10多所大學名譽教授 第三位諾貝爾物理學獎華人得主 丁肇中丁肇中 SamuelTing 1936 男 1936年生于美國密歇根州安阿伯市 祖籍山東日照 美國華人物理學家 1974年在高能加速器的質(zhì)子碰撞實驗中 發(fā)現(xiàn)了原子核中的一種新粒子 J 粒子 這是基本粒子科學的重大突破 1976年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1988年4月獲意大利最高科學榮譽獎 德卡斯貝里科學獎 1996年獲中國國務院頒發(fā)的中國國際科技合作獎 第四位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華人 朱棣文朱棣文 1949 男 1949年生于美國密蘇里州 祖籍江蘇太倉 美籍華人物理學家 他是第一位可以控制 移動一粒原子的人 1997年10月因利用激光冷卻氣體 使冷卻的原子陷在原子捕捉器內(nèi)的方法獲得技術(shù)上的突破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第五位諾貝爾物理學獎華人得主 崔琦崔琦 DanielC Tsui 1939 美籍華人物理學家 男 1939年生于河南寶豐 祖籍河南寶豐 因發(fā)現(xiàn)電子在強磁場 超低溫條件下相互作用 能形成具在某種特異性質(zhì)的量子流體 獲1998年諾貝爾獎 首位諾貝爾化學獎華人得主 李遠哲李遠哲 LeeYuanTseh 1936 男 1936年生于臺灣新竹 祖籍臺灣新竹 美國華人化學家 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 主要研究氣態(tài)化學動力學 分子光束和激光化學 1986年10月獲諾貝爾化學獎 1986年獲全美華人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漢英兒童二語分級讀物對比研究
- 社區(qū)心理健康普及
- 風濕病用藥護理
- 2025年學校安全日教育主題活動
- 海外寵物培訓課件
- 電商文化培訓
- 同濟大學內(nèi)科學教學體系
- 預防接種知識培訓課件
- 順利消防2021課件
- 項目總工程師培訓課件
- 淺談責任制整體護理課件
- 手術(shù)室進修總結(jié)匯報
- 清心沉香八味丸對更年期綜合征的治療作用
- 2020放射診斷放射防護要求
- 加強營銷作業(yè)現(xiàn)場安全管理
- 注塑崗位技能培訓
- 青島版初一年級下冊冊數(shù)學全冊同步練習(一課一練)
- 市場監(jiān)管新進人員培訓方案
- 《鍋爐安全培訓》課件
- 全科門診教學知情同意書
- 車險查勘禮儀與服務規(guī)范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