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東南飛 (2).doc_第1頁
孔雀東南飛 (2).doc_第2頁
孔雀東南飛 (2).doc_第3頁
孔雀東南飛 (2).doc_第4頁
孔雀東南飛 (2).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孔雀東南飛備課資料一、整體把握 孔雀東南飛是我國古代最長的一首敘事詩,最早見于南朝陳徐陵(507583)編的玉臺新詠。詩前小序交代了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地點、人物及成詩經過,一般認為這些說法是可靠的。這首詩在思想和藝術上取得的成就很高,歷來備受人們稱贊。教學時,可以抓住以下幾個方面:1.故事情節(jié)全詩按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可分為五部分。第一部分(開頭到“會不相從許”)寫蘭芝向仲卿傾訴,揭開她與婆婆間的尖銳矛盾,并表示自己無法忍受下去,愿意被遣送回娘家。仲卿向母親求情,被母親堅決回絕,蘭芝離開焦家成定局。第二部分(從“府吏默無聲”到“二情同依依”)寫蘭芝辭別焦家,仲卿送她回去,分別時兩人立下盟誓。第三部分(從“入門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門”)寫蘭芝回到娘家后,縣令、太守先后派人來提親,在哥哥的干預下,蘭芝被迫應承了太守家的婚事,太守大事做迎娶的準備。第四部分(從“阿母謂阿女”到“自掛東南枝”)寫成親的那一天,傍晚時,仲卿趕來,蘭芝、仲卿訣別,兩人相約以死抗爭。夜里,蘭芝投水而死,仲卿上吊自殺。第五部分(最后一段)寫焦、劉兩家將蘭芝、仲卿合葬在一起,兩人化為鴛鴦。2.人物形象女主人公劉蘭芝美麗、聰明、勤勞,知書達禮。詩的一開頭,“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的鋪排,立即令讀者對她產生這種印象。隨著故事的展開,這種印象不斷得到充實和加強。如“指如削蔥根,口如含朱丹。纖纖作細步,精妙世無雙。”表現了她出眾的美麗,下文里寫縣令、太守紛紛派人到她家求親也從側面表現了她的美貌遠近皆知。又如“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三日斷五匹”“朝成繡夾裙,晚成單羅衫”等,表現了她的勤勞、能干。她向焦母辭行時,雖然對焦母不無怨言,可最后還是說“今日還家去,念母勞家里”,與小姑子告別時,則說“勤心養(yǎng)公姥,好自相扶將”,溫柔的話語里,見出她的善良、懂禮。蘭芝忠于愛情,不為榮華所動。仲卿送她回家,兩人告別時,她自比“紉如絲”的“蒲葦”,將仲卿比作“無轉移”的磐石,以此表白她忠于愛情的心意,后來她確實做到了?;氐侥锛液?,縣令、太守兩家先后來求親,都不能令她動心。最后在拒婚不成的情況下,以死捍衛(wèi)了她與仲卿的愛情。同時,蘭芝身上還有很可貴的一點,就是不卑不亢,頭腦清醒,行動堅決。詩前小序里說她“為仲卿母所遣”,而詩歌的一開頭寫她主動提出離開焦家。當然,她不會無緣無故地讓焦母將她“遣”回娘家,很可能是焦母長期的百般挑剔,讓她認識到焦母根本不喜歡自己,自己無論怎樣努力都不會博得她的歡心,甚或是焦母近來脾氣愈加壞,已經向蘭芝暗示或明說她不愿再讓她做兒媳婦。可是,從詩歌一開頭蘭芝向焦仲卿提出請求的話語看來,完全是她不堪忍受焦母的無理指責而主動要求回娘家的口吻。這是長期忍讓、順從后的爆發(fā),她的話里有委屈、不滿,又堅決有力,毫無偽飾。后來焦母也對仲卿說“此婦無禮節(jié),舉動自專由”,雖然焦母對蘭芝的評價不免是偏頗之詞,但也透露出蘭芝確實不是低眉順眼、任人擺布的小媳婦。蘭芝向焦母作別時說,“昔作女兒時,生小出野里。本自無教訓,兼愧貴家子”,同樣讓讀者隱隱體會到蘭芝不是一個標準的封建時代兒媳婦的形象。后來面對兄長的逼嫁,蘭芝更進一步表現出清醒、堅決而不露聲色的性格特征。從這個角度看,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女性人物形象長廊里,劉蘭芝形象是獨特的“這一個”。和蘭芝相比,男主人公焦仲卿的性格展現得不是那么豐富,忠于愛情、敢于為愛情獻身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方面。對于母親的威逼、誘哄,他堅決地回應道:“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取!”他迫于焦母的壓力將蘭芝送回娘家,這是無可奈何的事情,按照當時的社會風習,他只能這樣做。今天的讀者難以責怪他軟弱。自縊前他“徘徊庭樹下”的舉動,符合他特殊的處境他是家里的獨子,贍養(yǎng)母親的責任無人可交付。因此,也不能據此認為他性格軟弱,優(yōu)柔寡斷。焦母是一個突出的反面形象。她是一個極端蠻橫無理的女性,對于蘭芝的美德,仲卿夫婦的愛情,毫無認識和同情。對仲卿,她一會兒惡語威脅:“吾意久懷忿,汝豈得自由!”“小子無所畏,何敢助婦語!”一會兒又是好言誘哄:“東家有賢女,自名秦羅敷,可憐體無比,阿母為汝求。”軟硬兼施,目的是要仲卿遣走蘭芝,除卻眼中釘。另一個反面形象劉兄性情粗暴,趨炎附勢。他對蘭芝說:“作計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榮汝身。不嫁義郎體,其往欲何云?”“作計何不量!”粗暴訓斥,語氣凌人?!跋燃薜酶糇阋詷s汝身?!鄙虻聺撛u論這幾句詩道:“小人但慕富貴,不顧禮義,實有此口吻。”3.故事的意義。一對彼此深愛著的年青夫婦,在封建家長的阻撓和高壓下,被活活拆開,最終為了捍衛(wèi)愛情而雙雙付出生命。這個故事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中國古代的四大民間愛情神話和傳說:牛郎和織女、七仙女與董永、白蛇和許仙、梁山伯與祝英臺。這些故事中的男女主人公情投意合,滿心指望能在一起過著幸福的生活,可是外在的強大的破壞力不會輕易放過他們,這些破壞力眼里有所謂的“法”“理”,卻看不到“情”??兹笘|南飛中的焦母更不可理喻,因為看不慣兒媳婦就處心積慮地要把她趕走,兒子的懇求絲毫不能打動她。在她身上,封建家長違反人性的一面暴露無遺。今天讀這首詩,劉蘭芝、焦仲卿忠于愛情,勇敢捍衛(wèi)純潔愛情的言行仍令人震撼。4.民歌風味。第一,這首詩以孔雀失偶起興,以鴛鴦雙飛作結,這種以美禽比擬夫婦的手法,是民歌里常用的。第二,多處運用鋪陳手法。詩歌開頭蘭芝自陳:“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十七為君婦”這是一種縱的鋪陳,簡練而有層次,意在強調蘭芝從小聰明能干、多才多藝,很有教養(yǎng),暗示了焦母逐走媳婦的無理。蘭芝離開焦家時也有一段細致的鋪陳:“著我繡夾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纖纖作細步,精妙世無雙?!边@里著意寫蘭芝的衣履佩飾,姿態(tài)容顏,這是一種橫向的鋪陳,既有助于表現蘭芝剛強鎮(zhèn)定而又留戀不舍的豐富的內心活動,又流露出這首詩的創(chuàng)作者對蘭芝的由衷同情與贊美。后面寫太守家迎親的隊伍:“青雀白鵠舫,四角龍子幡,婀娜隨風轉。從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門?!贝颂幍匿侁愪秩境鎏丶异雍盏呢攧?,也從反面暗示了蘭芝不貪圖榮華富貴、忠于愛情的高潔品格。第三,善用比喻。“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蒲葦紉如絲,磐石無轉移?!边@一席話和上文的“誓天不相負”,和下文的“二情同依依”一致而連貫,可以說是臨別的誓言。這話出自蘭芝的口,表示感情深厚,永不變心。但在事情急轉直下的時候,由于誤會,仲卿重提蘭芝的誓言,卻把它改成:“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葦一時紉,便作旦夕間。”兩個比喻原來的共通點變成分歧點,這對于情節(jié)的發(fā)展和人物性格的刻畫,有很大的作用。二、問題探究1.蘭芝離開焦家時為什么精心打扮一番?她為什么不在焦母面前掉眼淚,而在小姑子面前才“淚落連珠子”?蘭芝一大早就起來開始梳妝打扮,揣摩其中原因,一方面她是要把自己最美好的形象展現給仲卿,讓他記住自己,如同他們婚姻生活的一個紀念,一方面她不愿意向焦母示弱,精心打扮自己,似乎在向焦母表明她始終不認為自己有什么過錯。詩里寫她打扮時“事事四五通”,多少透露了她內心的雜亂情緒。蘭芝向焦母辭別時沒有流眼淚,而是不卑不亢地說了一番合乎事實且略帶不滿的話,面對小姑子才淚流漣漣,這表現出她的堅強與理智。2.這首詩的許多地方注意了前后照應,使得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顯得真實自然,整首詩的結構也顯得非常緊湊。哪些地方是前后照應的?故事一開頭蘭芝向仲卿自陳時說:“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七為君婦”,她被遣回娘家,劉母大感震驚,說道:“十三教汝織,十四能裁衣十七遣汝嫁”這樣不避重復地再次用一串鋪排句,既與前面相呼應,表明此前蘭芝所言非虛,也再次強調了蘭芝的無辜與委屈。后來寫蘭芝做嫁衣時,這樣寫道:“左手執(zhí)刀尺,右手執(zhí)綾羅。朝成繡夾裙,晚成單羅衫?!边@幾句突出了她心靈手巧,照應了“十四學裁衣”一句。故事開頭仲卿向焦母求情時,焦母說:“東家有賢女,自名秦羅敷,可憐體無比,阿母為汝求?!苯Y尾處仲卿自盡前拜別焦母時,焦母說:“東家有賢女,窈窕艷城郭,阿母為汝求,便復在旦夕。”蘭芝離開焦家時,詩里不厭其煩且用充滿贊嘆的口氣描繪她的裝扮、容顏、體態(tài),這為下文蘭芝回到娘家后,官宦人家紛紛來求親做了鋪墊。仲卿送蘭芝回家,兩人作別時,蘭芝說:“君當作磐石,磐石無轉移。”后來仲卿誤以為蘭芝攀高枝時重提誓言,說:“磐石方且厚,便作旦夕間?!苯忸}指導一 整體把握課文,發(fā)揮想像,進行創(chuàng)造性寫作。二 考查品味語言能力,要從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出發(fā)。1蘭芝忍無可忍,自請回家,堅決果斷?!安豢啊保硎救虩o可忍?!巴搅魺o所施”的“徒”,“及時相遣歸”的“及時”,鮮明地表現了蘭芝的明事決斷。2焦仲卿:壓抑自己的憤恨、痛苦,對愛情忠貞;但是死守孝道,軟弱無能。“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取!”用假設句,恰當地表現了外柔內剛的個性?!敖K老”,以示決絕。焦母:憤怒,極力維護權威,專橫?!昂胃抑鷭D語”的“何敢”很傳神。3劉兄見利忘義,自私,兇狠。“其往欲何云?”用疑問語氣表示堅決,可見劉兄還是有點修養(yǎng)的人。4蘭芝通情達理,深知自己和仲卿同是被壓迫的人。蘭芝理解仲卿的痛苦,表現出寬大的胸懷,也顯示忠貞、堅強的品格。“君爾妾亦然”,用語平淡,含意豐富,令讀者深思。三 鑒賞詩歌章法,品味詩歌語言。詩歌開頭用“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起興,用具體的形象來渲染氣氛,激發(fā)讀者想像。構思上,也有統攝全詩、引起故事的作用。結尾處合葬化鳥,“仰頭相向鳴,夜夜達五更”,生不能相守,死卻能“相向鳴”,而且“夜夜達五更”,寄托人們追求自由戀愛、幸福生活的強烈愿望。詩最后說“多謝后世人,戒之慎勿忘”,更表達了激憤之情和美好心愿。四 背誦精彩詩段,并鑒賞詩作內容?!半u鳴外欲曙二情同依依?!边@一段始寫蘭芝的美麗,“腰若流紈素”,“口如含朱丹”,“纖纖作細步,精妙世無雙”;中敘告別阿母、小姑,又那樣謙遜,通情達理;終寫夫妻的戀情和誓言,語深情切。夫妻恩愛,品格高尚,卻被粗暴拆散,令人同情、憤慨?!案袈劥俗兦f不復全?!备袈勛?,夫妻重逢,只能“嗟嘆使心傷”。仲卿埋怨,誓“向黃泉”。蘭芝深知“同是被逼迫,君爾妾亦然”,只得相約“黃泉下相見,勿違今日言”!一對恩愛夫妻在高壓下無法反抗,戀情濃烈,又異常冷靜,決然相約“黃泉下相見”,表現了相知的忠貞和無奈的抗爭,實是令人血氣俱動的人生悲劇。關于練習一、熟讀全詩,就以下問題展開討論。1.這首詩敘述了一個愛情悲劇故事。這場悲劇是如何產生的?2.劉蘭芝形象有哪些動人之處?3.有人認為焦仲卿性格軟弱,你同意嗎?設題意圖:了解這首詩的故事情節(jié)及其思想意義,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參考答案:1.焦仲卿和劉蘭芝是一對恩愛夫妻,焦母不由分說,將他倆活生生地拆開;劉兄貪圖富貴,迫使妹妹蘭芝另嫁他人。正是焦母和劉兄合力將仲卿和蘭芝逼上絕路。這個故事表現了具有巨大威力的封建家長制的冷酷與無情。2.劉蘭芝美麗、聰明、勤勞,知書達禮,頭腦清醒,行動堅決,忠于愛情,不為榮華所動。具體分析見“課文研討”。3.從課文有關敘述來看,難以斷定焦仲卿性格軟弱。具體分析見“課文研討”。學生從詩中能找出的證據是有限的,對當時的社會風俗也只有大致的認識,因此不必在討論上花費太多的時間,教師也要注意適時引導和糾偏。二、這首詩很善于刻畫人物在不同情境下的不同表現,如府吏“舉言謂新婦”幾句和“低頭共耳語”幾句,意思大體相同,卻不能互換;又如面對母親、兄長的勸嫁,蘭芝對母親是“含淚答”,對兄長則是“仰頭答”。試對此做具體分析。你還能從詩中另外找到一些例子嗎?設題意圖:注意用詞的細微之處,提高文學欣賞能力。參考答案:府吏(焦仲卿)“舉言謂新婦”幾句,是在向母親求情而被嚴詞拒絕之后,回到房中和蘭芝說的。蘭芝對于他的求情本來還抱有一線希望,因此,仲卿為了避免過于刺激她,盡量緩緩地說明原委,并且及時許下承諾。“以此下心意,慎勿違吾語”是殷殷叮囑,溫存?zhèn)渲?。而“低頭共耳語”幾句,是焦、劉兩人在路口分手時說的。在路口話別,勢必不能多說,因此仲卿揀了最緊要的意思講。加之分別在即,今后雙方的處境難以預料,因此,這幾句和前面幾句相比,要表達的主要意思雖然相同,但語氣急迫得多,并且出現兩個“誓”字。最后一句“誓天不相負”是臨別發(fā)誓,于是引出下文蘭芝的誓言來。蘭芝對母親的勸嫁是“含淚答”,因為母親能夠體察女兒的心,同意女兒的選擇,她內心的痛苦也可以讓母親知道;對兄長的勸嫁是“仰頭答”,因為她知道兄長是不會輕易改變主意的,既然無法抗爭,只有假意聽從。心意已定,她的內心來不及痛楚,只想快快把眼前一切事情了結。三、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1.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2.吾意久懷忿,汝豈得自由?3.雖與府吏要,渠會永無緣。4.可憐體無比,阿母為汝求。5.卻與小姑別,淚落連珠子。6.處分適兄意,那得自任專!7.念與世間辭,千萬不復全!設題意圖:準確理解詞義,積累常用文言詞語。參考答案:1.公姥:公公和婆婆,這里專指婆婆。2.自由:自作主張。3.要:約定。渠:他,指焦仲卿。4.可憐:可愛。5.卻:退出來。6.處分:安排、處理。7.千萬:無論如何。四、這首詩敘述的故事是悲劇性的,卻又在結尾暗示焦仲卿、劉蘭芝兩人化成了鴛鴦,給故事帶來了一點亮色。請從中外文學作品中再舉出一些類似的例子來,談談你對這種結尾的看法。設題意圖:拓寬眼界,加深思考。參考答案:類似的例子中國有牛郎織女傳說(兩人化為天上的星座,一年得以見一次面),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故事(兩人合葬,化為蝴蝶),外國的有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故事(兩人合葬,他們所在的兩個家族消除宿怨),等等。又如中國古代戲曲作品里,竇娥冤的結尾寫竇娥的鬼魂申冤報仇,最后將一個個壞人繩之以法,梧桐雨的結尾寫唐明皇和楊貴妃在天上團圓等,也算得上是這一類型的結尾。故事從總體上來說是悲劇性的,而結尾處又有一些亮色,這種結尾向人們表明,美好的情感或事物具有強大的力量,它們雖然一時被壓制住,但勝利終將是它們的。同時,這種結尾也反映了民心,反映了人民群眾的美好愿望。教學建議一、全詩很長,可重點指導關鍵的或精彩的段落,如焦母回絕仲卿、蘭芝辭別婆婆及小姑子,蘭芝和仲卿分手時立誓、蘭芝和仲卿訣別等。要讓學生從人物動作及對話入手,體會其中的感情,揣摩人物的心理,分析人物的個性,推測接下來情節(jié)的發(fā)展。二、關于焦母為什么不喜歡蘭芝,詩中沒有明言。有的人解釋說是焦母嫌蘭芝家門第寒微,想讓兒子趕走蘭芝,另攀高枝。既然如此,當初為什么又會將她娶進家門,并且送了很重的聘禮?可見,這種說法也不能解釋得很圓通。學生可能會有這方面的疑問,也可能會提出其他各種可能的原因,教師應讓學生清楚,不管焦母以什么理由嫌惡蘭芝,乃至將她趕走,都暴露了封建家長制力量的強大和冷酷無情。三、可引導學生聯系木蘭辭里的鋪陳排比手法,以加深對這種手法的認識。木蘭辭里使用了鋪陳排比手法的詩句:“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彼?、這首詩有很濃的悲劇氣氛,朗讀時可選擇合適的背景音樂,以烘托這種氣氛,更好地感染學生。有關資料一、詩句解釋(張中行)1.媒人去數日,尋遣丞請還,說有蘭家女,承籍有宦官。課本注釋可供參考。還有一種解釋,即認為“說有蘭家女,承籍有宦官”以后的幾句話都是縣丞來到劉蘭芝家,對劉蘭芝的母親說的?!罢f有蘭家女,承籍有宦官”,是縣丞說他在太守面前已經說了她女兒劉蘭芝的好話,夸耀蘭芝出身于名門。這是討好人的口氣。緊跟著的幾句話是縣丞向劉蘭芝的母親說明求婚的緣起,這些話都是符合媒人口吻的。幾句話的前面分別冠以“說”“云”“直說”,是作者為避免重復而用了不同的字眼,它們的主語都是縣丞。此外,“蘭家女”應指劉蘭芝。聞人俠古詩箋云:“蘭字或是劉字之訛”,這個猜測有道理。2.“奄奄黃昏后,寂寂人定初”和古代紀時法。一晝夜為一日。我國很早就有把一晝夜分為若干段來紀時的記載。如殷武丁時候把晝夜分為八段,祖甲時候分為十段,周代分為十二段,每段都有名稱。從名稱來看,分段是以天色和日?;顒訛楦鶕?,如日出時叫旦、早、朝、晨,日入時叫夕、暮、昏、晚;太陽正中時叫中日或日中,將近日中時叫隅中,太陽西斜叫昃,等等。古人一日兩餐,朝食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這段時間叫食時或蚤食;夕食在日昃之后,日入之前,這段時間叫晡(餔)時。日入之后是黃昏,黃昏以后是人定;人定以后是夜半,夜半以后是雞鳴和昧旦(又稱昧爽或平旦或平明)。我們了解了這些,對古書中的“女曰雞鳴,士曰昧旦”(詩經鄭風女曰雞鳴),“寂寂人定初”(古詩孔雀東南飛)等就會明白了。漢太初以后,古人有了等分一晝夜時辰的辦法,是用十二辰(子、丑、寅、卯等)作為十二時辰的名稱。這種分法一直沿用到清初。清初引用西法,把一晝夜十二時辰分為24小時(即一辰等于兩小時),并把每一時辰細分為初和正,如23點為子初,夜半24點為子正,晨一點為丑初,兩點為丑正,等等。有個問題連帶說一下,就是日始為何時。最早當以日出為日始,如夏以平旦為日始,殷以雞鳴為日始。到周代改以夜半為日始。此后就一直以夜半為日始,沿用至今。下面把我國從古至今晝夜時段、時辰紀法列成表,以備查對。晝夜時段、時辰表時代晝夜殷(武丁)明大采大食中日昃小食小采夕殷(祖甲)明朝大食中日昃小食暮昏妹(昧)兮(曦)周日出食時隅中中日日昃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夜半雞鳴平旦漢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丑寅清(初)5791113151719212313(正)68101214161820222424現代(時)5-77-99-1111-1313-1515-1717-1919-2121-2323-11-33-5我國古代還有把夜晚分為五個時段的方法,叫五夜或五更,情況如下。五更與現今時間比較表夜間時辰五夜五更時間黃昏人定夜半雞鳴平旦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192121232311335我國古代紀時,還有更細的分法。最初分一晝夜為100刻。這辦法一直沿用到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漏以銅壺盛水,刻節(jié),晝夜百刻?!焙髞碛捎跁円?00刻與分為十二時辰不能相配,使用不便,曾改分為120刻,96刻,108刻。但大多使用百刻制,到清代才改為96刻制,和十二時辰配合使用。(選自文言常識,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二、孔雀東南飛賞析(節(jié)選)(唐弢)一孔雀東南飛是一篇民間詩歌,作者的姓名已經無從查考。在現存書籍中,這首詩最早見于南朝徐陵編的玉臺新詠,題目是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后來宋朝郭茂倩輯樂府詩集、元朝左克明輯古樂府、明朝馮惟訥輯古詩記,以及其他由明清人編纂的許多古代詩集里,也多予以收錄。各本文字稍有出入,最常見的為三百五十三句,計一千七百六十五字。所以王世貞藝苑卮言稱它為“長詩之圣”,清朝沈德潛也說是“古今第一首長詩”。它確是古代敘事詩里最長的一首。玉臺新詠編者在詩前加上一段這樣的小序:漢末建安中,廬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劉氏,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聞之,亦自縊于庭樹。時人傷之,為詩云爾。這段小序很是重要。它不但告訴我們故事的梗概,發(fā)生的年代、地點,主角的姓名、身份,并且也記錄了這首詩的來源,說明是仲卿夫婦死后,當時人為了哀悼他們而作的。歷來文人都依據這個說法,肯定孔雀東南飛是建安時代的作品。只有宋朝劉克莊的后村詩話指為六朝人所作,但他沒有舉出任何具體的理由來。二中國詩有六義:風、雅、頌、賦、比、興,代代相因,歷來談詩都以此為根據??兹笘|南飛起句云:“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這就叫“興”。意思是看到相似的事物,引起感慨,從這點入手,來歌唱自己所要歌唱的對象。古人用雙鳥起興以喻夫婦的詩歌很多,只是這兩句涉及孔雀的含義過于簡單,遂使許多人覺得似乎與本文無關,不大容易解釋。玉臺新詠里還有一首雙白鵠,其詞如下:飛來雙白鵠,乃從西北來,十十將五五,羅列行不齊。忽然卒疲病,不能飛相隨。五里一反顧,六里一徘徊。“吾欲銜汝去,口噤不能開;吾欲負汝去,羽毛日摧頹?!薄皹吩招孪嘀?,憂來生別離!峙顧群侶,淚落縱橫垂?!苯袢諛废鄻?,延年萬歲期。詩里說的是一對雙飛的白鶴,雌的突然得病,不能繼續(xù)前飛,雄的想銜它,口噤不開,想背它,羽毛日摧,所以只好“五里一反顧,六里一徘徊”,戀戀的不忍獨去。這首詩收在樂府詩集里,題作艷歌何嘗行,詞句略有出入。曹丕取其大意,作為新樂府臨高臺里的最后一段,但“白鵠”卻已經改作“黃鵠”。古詩里提到這個故事的很多,例如吳邁遠飛來雙白鵠的“可憐雙白鵠,雙雙絕塵氛”。襄陽樂的“黃鵠參天飛,中道郁徘徊”, 就都是的??兹鸽p飛的含義正復相似。詩里的“東南飛”與“西北來”、“五里一徘徊”與“六里一徘徊”,說明借以起興的對象并沒有多大差別,只是所用的鳥名不同而已??兹笘|南飛的作者為什么要用這個起興呢?我們從焦仲卿本事里可以得到解答。漢獻帝建安中葉,廬江府小吏焦仲卿,和他的妻子劉蘭芝感情很好。蘭芝是一個美麗聰敏的女子,從小學習女紅,既懂詩書,又善吹彈。嫁到焦家以后,仲卿出門作吏,她在家天天織布,三天織成五匹??墒侵偾涞哪赣H十分頑固,門閥觀念很重,故意嫌她工作慢,說她自作主張,沒有禮節(jié),要仲卿休掉她,另謀婚娶。仲卿苦苦哀求,他的母親便拍桌打凳,厲聲斥罵。當時仲卿正急于返任,勸妻子暫回娘家,再圖后會。蘭芝知道事情已無法挽回,留下繡花短襖、紅羅復斗帳和一些梳妝用具,別了婆婆和小姑,在丈夫出門后不久,也登車回寧。在大道口等著她,下馬向妻子告別,自誓決不相負。蘭芝以磐石和蒲葦作比喻,說他們的愛情要像磐石一樣堅,蒲葦一樣韌!夫妻倆就這樣依依不舍的分別了。古時女子回寧,一定要由娘家派人相接,倘使不迎而回,這就是已被驅逐、不再要了的意思。蘭芝回到家里,雖然得到母親的諒解,但她的哥哥性情暴躁,大不為然。過了十幾天,回家的消息傳開了,縣令派人為他的第三個兒子來做媒,蘭芝通過母親的口婉言拒絕了。幾天以后,太守又遣丞為其第五個兒子說婚,母親還想推卻,她的哥哥貪圖榮華,便對蘭芝發(fā)話道:“真是不識抬舉!現在這個比過去那個地位高得多,應該說求之不得,你不嫁,往后的日子怎么辦?”蘭芝沒有父親,回家后依靠哥哥度日,一聽這話,便在口頭上應允。媒人回去后,太守擇日迎娶,劉家也逼著蘭芝準備嫁妝。仲卿得知這個變故,趕回來看蘭芝,當時蘭芝做完一天嫁衣,抑不住心頭哀怨,獨自到門外啼哭。她一聽見熟悉的馬叫聲,便迎上前去相見。仲卿對蘭芝說:“我特地來向你道喜,從今后你高升富貴,我獨向黃泉。磐石千年猶堅,想不到蒲葦只是一時之韌!”蘭芝叫仲卿不要說這種話,同是受壓迫的人,事實將證明彼此的命運是一致的。仲卿回到家里,他的母親雖百般勸說,他還是坐在空房中嘆息,打定了以身殉情的主意。嫁期到了,蘭芝等到黃昏人靜之后,投入清池自盡。仲卿聽到這個消息,在庭樹下徘徊了一些時候,也吊死在靠東南的樹枝上。兩家便把他們合葬在華山的旁邊。墓地上雜植松、柏、梧桐,枝葉交叉,夜夜有兩只飛鳥在密葉叢里鳴叫,這就是他們精靈所化的“鴛鴦”鳥。作者由孔雀而想起焦仲卿夫婦,從焦仲卿夫婦又回到雙雙鳴叫的“鴛鴦”鳥,人禽之辨,在這種場合并不十分嚴格。中國人民對自己熱愛的故事往往喜歡加上一些想像,他們向往于自由幸福的生活,抱著崇敬的心情贊揚了為獲致這種生活而作的種種努力,“鴛鴦”鳥便是他們壓倒封建勢力的樂觀主義的結論。在他們的心眼里,生和死從來就不是一個可怕的界限,死,并不意味失敗,它標志著最初的犧牲和最后的勝利。三孔雀東南飛出現于一千七百年前,直到被收入玉臺新詠為止,可能經過這一時期文人的刪改和修潤,但是,作為一篇故事詩,它還相當豐厚地保留著民間文學優(yōu)良的特征。這不是說,它所歌詠的故事完全來源于民間,而是因為,作者通過平易近人的文學語言,采取白描的手法,根據人民群眾的理解和判斷,以明確的思想立場對待自己提出的問題,表現了深刻的人民性與現實主義的精神。這種思想立場之所以顯得非常突出,首先是由于對封建門閥制度表示反抗的主題思想的正確和鮮明。作者通過焦仲卿劉蘭芝夫婦的婚變,深刻而又細致地描寫了蘭芝和焦母之間的矛盾,描寫了蘭芝和她哥哥之間的矛盾,從而揭示出封建禮教和門閥觀念壓迫下一個普通女子的地位,進一步對宗法社會傳統倫理展開了有力的攻擊。在詩篇里,焦母和劉兄是雙方家庭的統治者,掌握著整個家庭的經濟權,她和他都是封建制度的物質力量與精神力量的不同的化身,是作者憎惡并且攻擊的傳統倫理觀念的不同的化身。焦母是整個悲劇的直接制造者。她不喜歡蘭芝,因為蘭芝不能滿足她專橫的統治欲:“此婦無禮節(jié),舉動自專由。”因為蘭芝出身微薄,不足以和她的門閥匹對:“汝是大家子,貴賤情何???”她時時流露出由宗法社會獨夫政治培育而成的那種橫蠻褊狹的面目,她的無理取鬧更具體地表現在不顧是非:“三日斷五匹,大人故嫌遲。”表現在有己無人:“吾意久懷忿,汝豈得自由!”表現在惱羞成怒后的一意孤行:“小子無所畏,何敢助婦語!吾已失恩義,會不相從許!”她又時刻不忘地賣弄自己的世家地位,一再提起“東家有賢女,阿母為汝求”,表示像她那樣人家娶個媳婦就像買頭牲口一樣容易。作者以神化了的白描手法,不事華飾地加以勾勒,畫出了這個一舉一動、一言一語都符合于自己身份的惡姑的形象。針對焦母指責蘭芝的“無禮節(jié)”、“自專由”,以及后者自述的出生“野里”,詩篇通過對具體行動的描寫,渲染了蘭芝的聰敏、能干、美麗、善良、愛勞動、進退有節(jié)等等美好的品德,給予這個普通女子以最高的歌頌,使所有加于蘭芝的責備在讀者的眼前落了空,從而襯托焦母的頑固、專斷和虛偽。同時,作者又以生動的對話,刻畫了蘭芝和仲卿之間堅貞不渝的愛情,說明悲劇的關鍵究竟在哪里,從而坐實了通過焦母所釀成的封建禮教和門閥制度的吃人的罪惡。劉兄,作為傳統倫理觀念的又一化身,由于等級身份的不同,他和焦母是有區(qū)別的。他是一個熱衷富貴、時刻希望往上爬的自私自利的人物。蘭芝和她哥哥之間的矛盾,還包含著封建宗法制度下另一個社會問題女子的經濟地位問題。蘭芝和仲卿分別的時候說:“我有親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懷?!薄案感帧痹谶@里是偏義復詞,蘭芝實際上有兄無父,她回家后依靠哥哥度日??h令遣媒被拒絕了,太守又差人說婚,這位哥哥便顯出了庸俗的攀高迎上的心理,他說:“作計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榮汝身。不嫁義郎體,其往欲何云?”蘭芝便口頭上應允。明朝陸時雍在詩境總論里對這點大肆攻擊,認為蘭芝既然誓死不嫁,為什么對她哥哥不據理力爭?這位陸先生不知道蘭芝和她哥哥之間的矛盾,主要是因為前者沒有獨立的經濟地位,只能依靠哥哥生活,“不嫁義郎體,其往欲何云?”他問到往后的日子怎么辦,明明帶著逐客的口吻,這是很傷了蘭芝的心的。所以她才“仰頭”回答:“謝家事夫婿,中道還兄門,處分適兄意,那得自任專?”聽任擺布,正是痛心無地的表示。蘭芝有能力自謀生活,然而社會剝奪了她的經濟地位,使她失去獨立生存的可能。在夫家是棄婦,在娘家是寄生蟲,她被安放在這樣的位置上,終于不得不以生命來實踐自己的誓言。明知無益,即便不爭,而不爭正是最高的爭。她對封建宗法制度所加于她身上的命運提出最后的抗議。門閥制度并不是一個孤立的問題,它是當時階級矛盾日益尖銳化的結果??兹笘|南飛的主題思想之所以如此鮮明,還因為詩篇通過焦仲卿劉蘭芝夫婦的婚姻問題,進一步啟示了由門閥制度而體現出來的當時社會的更為廣泛、更為深刻的矛盾。矛盾的突出還由于作者同時又使它體現在人物的性格上。因為是敘事詩,不但有人物,孔雀東南飛的作者還以白描的手法極其生動地刻畫了人物的性格。從現有的內容看來,這首長詩在它出世以后似乎經過一個時期的傳唱,人物的性格正是在傳唱過程中逐漸地豐富起來的,因而每一個人物身上都滲透著勞動人民的感情。這種感情不僅表現為愛憎分明,而且顯示了銖式稱。作者否定了一切應該否定的東西,也肯定了一切應該肯定的東西,然而無論是否定或者肯定,都不是遵循一個簡單的公式,而是通過復雜的和具體的描寫,暗示人物的社會地位和個性特點,給予他(她)們以恰如其分的評價。從作者所把握的生活深度而論,不能不說,這是現實主義藝術創(chuàng)造在我國古典文學中一個杰出的范例。試以焦仲卿劉蘭芝兩人為例。仲卿出身于官宦人家,自己又在太守府里作吏,雖然職階卑微,但在嚴格的門閥社會里已經具有被“品”的資格,所以他母親說:“汝是大家子,仕宦于臺閣”,將來還要憑借靠山飛黃騰達。很顯然,他是籠子里長大的金絲鳥,養(yǎng)成了拘謹懦弱的個性,一個比較善良的白面書生。作者基本上肯定他的斗爭,但描寫時卻又緊緊地扣住了他的特點人物經歷和性格上的特點。仲卿是深愛妻子的,當他知道母親要驅逐蘭芝的時候,先是婉“啟”,繼是“跪告”,等到母親“捶床便大怒”,他就“默無聲”的退了出來,回到自己房里,對著蘭芝“哽咽不能語”,說什么“我自不驅卿,逼迫有阿母”。一面勸蘭芝低聲下氣,暫回娘家,約定將來再去接她,但他其實只有一點幻想的期待,并無什么實際的辦法。蘭芝被逼將嫁,他聲言要獨個兒自殺,甚至還把這個計劃去告訴自己的母親;蘭芝死后,以他愛蘭芝之深,終于以身殉情,作者寫他在“庭樹下”“徘徊”了一陣,然后上吊,活活地畫出了這個怯弱書生的面貌。蘭芝便和他不同。盡管詩篇以古典作品特別是民間文學里慣用的夸張筆法,描寫了她的知詩識禮,描寫了她的妝奩和打扮,但在門閥社會里,“生小出野里”就說明她的家世還不入“九品中正”之眼。她是一個在小康人家成長起來的有主見的女子,美麗、聰敏、能干,雖然作者也極力寫她的善良和溫順,但在善良和溫順中別有一種掩蓋不住的具有反抗意味的剛性人民想像中的被壓迫者自覺意識的一種原始形態(tài)。這種剛性不一定要從焦母所說的“此婦無禮節(jié),舉動自專由”上去理解,而是更廣泛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