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閱讀5頁,還剩9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十八分析綜合 2 內(nèi)容要點 是文章的主旨在各個段落或層次中的具體體現(xiàn) 歸納內(nèi)容要點 就是要在分析理解語句 把握文意的基礎上對段落 層次本質(zhì)內(nèi)容進行歸納 就歸納的范圍而言 可以是某一段落 可以是幾個段落 也可以是整篇材料 概括中心意思 是針對全文而言的 它直接以文章層意 內(nèi)容要點為基礎 又涉及作者主觀創(chuàng)作意圖和文外相關材料 要求具有較高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較準確的語言表達能力 3 所謂 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 是指作者通過一定的材料所表達出來的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和思想傾向 表現(xiàn)為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 即褒揚還是貶低 是肯定還是否定 是贊揚還是反對等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 就是用自己的語言 對全文相關內(nèi)容進行具體的理解和總結 篩選和提煉 加工和轉化 從而辨別作者對所說事物的歌頌或批評的態(tài)度 以下五題的文本見專題十四的 粵題精講 1 2008年廣東卷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 正 確的一項是 a 周訪功績卓著 曾先后被朝廷授予揚烈將軍 厲武將軍 龍驤將軍等職務 成為一代名將 b 周訪性格剛強 一旦蒙冤決不會忍氣吞聲 為此 他深受皇帝賞識 并得到了獎勵提拔 c 在討伐敵人的戰(zhàn)斗中 周訪親臨前線指揮 他既英勇果斷 又能隨機應變 因而屢戰(zhàn)屢勝 d 在襄陽時 周訪重視生產(chǎn) 軍訓 勤于收集糧食等軍需 品 王敦因此很害怕 不敢輕舉妄動 名師剖析 本題考查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a項 厲武將軍 是丁乾的官名 而非元帝所封周訪的官名 b項 文中 被皇帝賞識 并非因 蒙冤決不會忍氣吞聲 文中指的是 帝不之罪 d項 把 采納 誤解為 收集糧食等軍需品 參考答案 c 2 2009年廣東卷 下列句子中 都能表現(xiàn)李迪 膽量非凡 的一組是 迪深厚有器局立章獻后 迪屢上疏諫 部勒驍銳士 擒賊 斬以徇 以迪朋黨傅會 貶衡州 上將 迪欲行 縣因祠岳為上祈年 守將或為他名以避兵 迪愿守邊 a b c d 名師剖析 本題考查考生篩選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在解答時 先要準確理解題干的要求 圍繞 膽量非凡 加以篩選 再推敲各選項文句所表達的內(nèi)容是否與題干要求相對應 可先找出不能表現(xiàn)李迪 膽量非凡 的句子 再用排除法 如 本題中 句并非直接體現(xiàn)膽量 句說的是李迪有才情 句與 膽量非凡 無關 由此可排除a b d三個選項 確的一項是 a 李迪本來是趙郡人 為了躲避五代的戰(zhàn)亂 他與家人搬家來到濮地 并以文為媒 結識了柳開 b 李迪不同意章獻做皇后 因為這件事 他立即遭到了章獻的打擊報復 所以貶官衡州 3 2009年廣東卷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 正 參考答案 c c 周懷政事件使皇帝非常生氣 他想懲罰太子 李迪不畏 眾怒 挺身而出 說服皇帝改變了初衷 d 仁宗登基 章獻成了太后 她曾經(jīng)與李迪有嫌隙 但兩 人為了朝廷的利益 最終還是和好了 名師剖析 本題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 解答時要整體理解文章的內(nèi)容 把握人物 事件以及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等內(nèi)容 尤其要重視對選文細節(jié)處的理解 a項不是李迪 為了躲避五代的戰(zhàn)亂 他與家人搬家來到濮地 而是他的曾祖 b項不是 立即 是 仁宗即位 章獻太后預政 之后 c項 不畏眾怒 錯 怒 的只有皇帝 參考答案 d 4 2010年廣東卷 下列各句 都能表現(xiàn)朱棣 料事如神 的一組是 居庸關山路險峻 北平之襟喉 譬之人家后戶 豈容棄與寇盜 今乘其初至 又兼剽掠 民心未服 取之甚易 賊眾新集 其心不一 乘其未定 擊之必破 乃以其家人為前鋒 用其舊日旗幟 a b c d 名師剖析 本題考查篩選文中信息的能力 句不屬于 料事如神 的內(nèi)容 句是講朱棣陳述居庸關的重要地位 句說的是朱棣針對居庸關的形勢所作的比喻 句說的是朱棣有計謀 這三句皆與形勢分析無關 運用排除法 a b c項都不正確 故選d項 正確的一項是 a 朱棣深謀遠慮 迅速出擊居庸關 打敗了俞瑱 然后進軍懷來 一舉擊潰敵軍 活捉宋忠 俞瑱 5 2010年廣東卷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 不 參考答案 d b 俞瑱逃往懷來 投靠宋忠 朱棣打算乘勝追擊 于是分 析了敵人的實際情況 確定了制勝之策 c 為了穩(wěn)定軍心 鼓舞士氣 宋忠用欺騙手段來蒙蔽下屬 但被敵方間諜獲知 最終未達到目的 d 宋忠失敗的原因在于輕率浮躁 加上計策失當 不少部 下臨陣嘩變 以致不堪一擊 兵敗如山倒 名師剖析 本題考查分析和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 c項 但被敵方間諜獲知 有誤 應是宋忠手下的間諜被捕 所以朱棣知道了宋忠的計策 原文中有 獲賊間諜 一句 其人為宋忠部下 參考答案 c 近年高考廣東卷都對此考點進行了考查 如2004年 下列對魯定公由 不悅 轉為 悅 的原因的分析 正確的一項是 2005年 以下六句話 分別編為四組 全部直接表明朱暉不懼權勢的句子是 以及上述五題 都是對此考點的考查 在具體考查中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 的題目廣東卷極少出現(xiàn) 考查方式或為設一道題 把文章的內(nèi)容和行文特點歸納概括為若干個方面 若干個小點 要求判斷正誤 或設兩道題 前一道題將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行事特點等作為辨析思 考的對象 聚焦于一點 從文中摘出若干語句 分編成四組 要求選出符合題干要求的一項 后一道題則著眼于全文的內(nèi)容 要求考生用排除法分析文段有效信息 排除干擾項 鎖定答案 值得注意的是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 是文言文閱讀中能力層次最高的一項 它要求考生在理解分析歸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基礎上 以推理的方式 得出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 著眼于 推論 和 概括 在高考試題中 篩選文中的信息 歸納內(nèi)容要點 概括中心意思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 這三項 要求 有時是結合在一起的 特別是后兩項 有時很難截然區(qū)分開來 三項內(nèi)容是一個層層深入的分析和綜合的過程 近幾年這項考查有加強的趨勢 以后隨著語文人文性的增強 勢必會加大考查的范圍和力度 應引起重視 考點一 篩選文中的信息 考點透析篩選文中的信息 要求考生在讀懂閱讀材料的基礎上 根據(jù)題干的要求 在閱讀材料文本中找到對應的信息區(qū) 進而比較 分析和判斷 篩選出正確的信息 篩選文中信息的設題 一般采用客觀題的形式 用定向篩選的方式考查 即題干中明確限定篩選范圍 要求考生判斷篩選結果是否正確 它的設題 主要有兩種方式 1 在題干中直接給出一個信息指向 然后羅列具體材料 通常是給出多個句子 交叉排列編為四組 要求考生選出符合題干要求的一組 如2010年山東卷第11小題 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 全部屬于申甫失敗原因的一組是 2 在題干中給出兩個信息指向 也是羅列4個以上的句子 組合成4個選項 要求考生選出符合題干要求的一項 如2009 年北京卷第9小題 下列語句編為四組 全部表現(xiàn)叔孫通有眼光 識時務的一組是 示例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后面的題 孟嘗傳 節(jié)選 孟嘗字伯周 會稽上虞人也 少修操行 仕郡為戶曹史 上虞有寡婦至孝 養(yǎng)姑 姑年老壽終 夫娣先懷嫌忌 乃誣厭苦供養(yǎng) 加鴆其母 列訟縣庭 郡不加尋察 遂結竟其罪 嘗先知枉狀 備言之于太守 大守不為理 嘗哀泣外門 因謝病去 婦竟冤死 自是郡中連旱二年 禱請無所獲 后太守殷丹到官 訪問其故 嘗詣府具陳寡婦冤誣之事 因曰 昔東海孝婦 感天致旱 可期 丹從之 即刑訟女而祭婦墓 天應澍雨 谷稼以登 于公一言 甘澤時降 宜戮訟者 以謝冤魂 庶幽枉獲申 時雨 嘗后策孝廉 舉茂才 拜徐令 州郡表其能 遷合浦太守 郡不產(chǎn)谷實 而海出珠寶 與交阯比境 常通商販 貿(mào)糴糧食 先時宰守并多貪穢 詭人采求 不知紀極 珠遂漸徙于交阯郡界 于是行旅不至 人物無資 貧者餓死于道 嘗到官 革易前敝 求民病利 曾未逾歲 去珠復還 百姓皆反其業(yè) 商貨流通 稱為神明 以病自上 被征當還 吏民攀車請之 嘗既不得進 乃載鄉(xiāng)民船夜遁去 隱處窮澤 身自耕傭 鄰縣士民慕其德 就居止者百余家 桓帝時 尚書同郡楊喬上書薦曰 嘗安仁弘義 耽樂道德 清行出俗 能干絕群 前更守宰 移風改政 去珠復還 饑民蒙活 且南海多珍 財產(chǎn)易積 掌握之內(nèi) 價盈兼金 而嘗單身謝病 躬耕壟次 匿景藏采 不揚華藻 臣不敢茍私鄉(xiāng)曲 嘗先知枉狀 備言之于太守 嘗詣府具陳寡婦冤誣之事 因謝病去 婦竟冤死 宜戮訟者 以謝冤魂 庶幽枉獲申 時雨可期 嘗到官 革易前敝 求民病 利 a b c d 剖析 我們先要弄清 仗義執(zhí)言 的內(nèi)涵 根據(jù)道義和事理敢于站出來說公道話 然后對照這一概括性論斷去分析題中句子 并篩選出符合要求的句子 第 句是承接上文 郡不加尋察 遂結竟其罪 而來 能夠看出孟嘗不滿郡守判決 挺身而出 述說真相 故能體現(xiàn)出 仗義執(zhí)言 第 句是說孟嘗 在仗義執(zhí)言 述說未果的情況下的無奈之舉及孝婦的最終結局 與題干沒有聯(lián)系 第 句是說郡中連旱二年 后太守詢問原因時 孟嘗去說明事情的緣由 這應當是 仗義執(zhí)言 的一種表現(xiàn) 第 句是孟嘗建議殺掉誣陷之人來給孝婦謝罪 也能體現(xiàn)出 仗義執(zhí)言 第 句是承接上文 宜戮訟者 以謝冤魂 后的結果 不符合題干的要求 第 句是孟嘗任合浦太守時采取的措施 也跟題干沒有聯(lián)系 因而 正確的選項應是 答案 b 解題指津 1 審清題干 排除干擾 題干信息是我們篩選文中信息的出發(fā)點和歸宿 它給我們篩選信息指明了方向 只有把握了應對指向 才能行之有效地篩選信息 譬如 粵題精講 第2題 2009年廣東卷 要求 選出都能表現(xiàn)李迪 膽量非凡 的一組 這提示可先找出不能表現(xiàn)李迪 膽量非凡 的句子 再用排除法 從而快速選出答案 因此 在篩選信息時一定要弄清所篩選的信息與題干的要求是否一致 2 回歸原文 揣摩用意 選項所給的信息句都是孤立的 但我們絕不能孤立地去妄加揣測 一定要把信息句回歸到原文的語境中去揣摩句子的意思 從而把握人物事件的來龍去脈等 其實 在閱讀時就應該對文章信息進行初步篩選 去粗存精 然后就可以將信息句在文中迅速準確定位 并能夠很好地把握住其信息指向 以便我們篩選出正確的信息 如 孟嘗傳 節(jié)選 要求選出 全都說明 容易被誤選 但如果回歸原文 就能發(fā)現(xiàn) 這句話是屬于孟嘗到官任上后 實施善政的具體做法 是 做法 而非 執(zhí)言 3 比較遴選 去偽存真 所給的信息選項中總會摻雜一些迷惑性很強的錯誤信息 要想篩選出正確的就必須對所給信息句進行認真比較 仔細遴選 明白每一個信息句之所以對或之所以錯的原因 從而篩選出正確的信息 總之 對于文中信息的篩選 一定要認真比對 巧辨真?zhèn)?尤其是在直接篩選人物性格的信息句時 就更要在閱讀時把握與之相關的信息 考點二 歸納內(nèi)容要點 概括中心意思 考點透析 歸納內(nèi)容要點 概括中心意思 是指對文中信息進行提煉和綜合 對所述事件或所說道理進行綜合判斷與推理 它是文言文整體閱讀中的重點 難點 此考點要求在準確把握詞意 句意的基礎上 梳理句與句 段與段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 依據(jù)情理辨清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 從而明確文章主旨 這種歸納概括 是對所述事件或所說道理進行綜合判斷和推理的一個思維過程 要求考生根據(jù)文中的信息 正確把握某個事件發(fā)生的原因 某種發(fā)展導致的結果 某個觀點成立的根據(jù)等 語文網(wǎng)中網(wǎng) 由于現(xiàn)在高考的選文大都是人物傳記題材 所以高考在此考點的設題常常體現(xiàn)為對重要語句信息的轉述 對人物形象的簡單概括 對事件意義或后果的評述等 這是對全文信息的綜合考查 一般采取客觀題形式命題 題干一般表述為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 不正確 或正確 的一項是 具體命題方式一般有兩種 一種是將原文信息分成四個部分 四個選項 每項概括一個小部分的內(nèi)容 從中選出概括不正確 或正確 的一項 另一種是對文章的整體內(nèi)容 或指定的局部內(nèi)容 分別列出不同的概括 從中選出正確的一項 示例 以上例 孟嘗傳 節(jié)選 為閱讀文本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 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孟嘗品性正直 上虞寡婦婆母壽終后 受小姑誣告冤屈而死 以致郡中大旱 孟嘗代為洗白冤情 最終 天應澍雨 五谷豐登 b 孟嘗很有才能 他就任合浦太守 前任宰守貪鄙因而 珠漸遷徙 孟嘗 革易前敝 移風改政 以致 去珠復還 饑民蒙活 c 孟嘗因他的政績深受百姓愛戴 在他將要離任時 當?shù)乩裘駹客熘能囎诱埱笏粝?他只能登上鄉(xiāng)民的船趁著夜晚偷偷離去 d 尚書楊喬極為賞識孟嘗 認為他不僅品德高尚而且才干絕倫 因而竭力向皇帝舉薦 孟嘗竟然拒絕接受任用 最終老死于家中 答案 d 1 全面理解 重點把握 這是閱讀文言文材料最基本的能力要求 首先要能夠從宏觀上對全文有個整體了解和認識 了解文中人物的事跡以及表現(xiàn)出來的性格 明白敘述故事的來龍去脈以及故事折射出來的要義 然后重點掌握一些關鍵信息 如重要的時間點 文中表 達重要意思的實詞 人物重要的語言等 這些地方都是透露重要信息的地方 一定要在閱讀時重點留意和把握 2 依文索義 正確分析 選項中一般都會有對文中信息的直述或轉述 在判斷這些選項正誤的時候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原句 再結合上下文語境正確理解句子的意思 切記不可憑印象主觀臆斷 要注意的是 信息轉述時可能會和原句的意思表述有一些變化 判斷正誤就要辨析這種變化是否合理 若僅僅是相同意思在說法上的改變 其表述也是正確的 如果是意思發(fā)生了變化 那么表述就是錯誤的 例如 粵題精講 第1題 2008年廣東卷 下列對原文 有關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 正確的一項是 如果僅憑對文章的印象來判斷 這里的每一項似乎都很難判斷出正誤來 而事實上如果我們把每一項在文中的原句找出來 就會發(fā)現(xiàn) a b d三項都有一些內(nèi)容與原文不能對應 3 審準題干 巧用選項 做題之前首先要弄清題干要求 切忌匆忙看選項而不看清到底是讓選正確的還是選錯誤的 結果南轅北轍 看清題干要求后 如果是選錯誤的一項 那么還有三項是正確的 此時可以暫時假設四項都正確 然后通讀四個選項 這樣可以有效地幫助我們對文章大意有更深一層的理解 甚至是一些難點也可 以迎刃而解 之后再逐一鑒別 心中就更有把握了 如果要求選正確的一項 就要一項一項地逐一比對 每一項都不可輕視大意 考點三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 考點透析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 要求考生能夠在敘述某一事件或說明某一道理時分析概括作者的觀點看法 而不是單純分析所述事件或所說道理本身的具體內(nèi)容 在一般的記敘文中 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往往沒有明確說出來 而是通過敘述人物事件時選用褒貶義詞 假托文中人物之口說 出 對筆下正反兩方面人物的不同描述或轉述別人的評論等方式來間接表達自己的看法 因此 我們要通過分析作者對人物的描寫 對事件的敘述以及詳略的安排等來判斷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愛還是恨 傾向是肯定還是否定 意圖是歌頌 贊揚還是鞭撻 諷刺 主旨是要讀者吸取什么教訓還是獲得什么啟示 本考點主要從四個方面命題 作者所寫人物的思想 性格特點 以及作者對所寫人物的觀點 態(tài)度 作者所寫事件的意義 以及作者對所寫事件的觀點 態(tài)度 作者對所寫人物 事件表露出的感情傾向 作者的寫作意圖 本考點在高考中既可以選擇題的形式設置 也可采用主觀題形式命題 采用選擇題的形式命題時 往往是四個選項各自闡述或解析 評價某一個方面 要求判斷正誤 一般采用 選非 形式 構擬這類試題中的錯誤項 常常在大體正確的句子中設置一兩處不正確的表述作為干擾 要求考生能夠根據(jù)文意正確辨別 以主觀題的形式命題較少 只有上海卷和福建卷出現(xiàn)用主觀題形式考查 示例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后面的題目 裴矩字弘大 河東聞喜人 襁褓而孤 為伯父讓之所鞠 及長 博學 早知名 隋文帝為定州總管 召補記室 甚親敬 恐失事機 唯鑾輿早還 方可平定 矩見天下將亂 恐為身禍 每遇人盡禮 雖至胥吏 皆得其歡心 是時 帝既昏侈逾甚 矩無所諫諍 但悅媚取容而已 太宗初即位 務止奸吏 或聞諸曹案典 多有受賂者 乃遣人以財物試之 有司門令史受饋絹一匹 太宗怒 將殺之 矩進諫曰 此人受賂 誠合重誅 但陛下以物試之 即行極法 所謂陷人以罪 恐非導德齊禮之義 太宗納其言 因召百僚謂曰 裴矩遂能廷折 不肯面從 每事如此 天下何憂不治 貞觀元年卒 贈絳州刺史 謚曰敬 節(jié)選自 舊唐書 裴矩傳 b 強調(diào) 表動則影隨 裴矩由隋入唐后 其品性也由卑 下而趨于高尚 c 借用裴矩 佞于隋而忠于唐 的事例 說明君王表率作 用的重要性 d 啟示后世君王 治國時應當注意從裴矩的變化過程中吸 取經(jīng)驗教訓 剖析 此題要求分析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 司馬光說 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 非其性之有變也 君惡聞其過 則忠化為佞 君樂聞直言 則佞化為忠 就是強調(diào)裴矩之變非裴之變而是君王之功 司馬光在本段中主要強調(diào)一方面 表動 而非雙方面 即 表動則影隨 考生應當注意 資治通鑒 本身就是給君王作輔證的 司馬光當然站在勸諫君王的角度論事 而 舊唐書 則是站在裴矩的角度來論事的 答案 b 1 刪繁就簡 鎖定重點 分析概括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 一定要把握文中表述的重點信息 大篇幅文段的敘述重心是什么 議論性文字體現(xiàn)在哪里 這些都要搞清楚 然后將文中不是直接體現(xiàn)作者觀點的文字首先剝離 從保留下的關鍵信息中分析概括出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 解題指津 2 留心結語 仔細推敲 現(xiàn)在高考文言文的取材大多是人物傳記 這樣的文章結尾大都有一段議論性的評價語言 這往往是體現(xiàn)作者觀點態(tài)度之所在 如在選自 史記 的文段結尾常有 太史公曰 這樣的話 其實這就是作者在表達自己的觀點或立場 因此 閱讀時一定要仔細審讀文章結尾部分 從中推敲出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 如上面示例的b項 文中有兩句司馬光的原話 君惡聞其過 則忠化為佞 君樂聞直言 則佞化為忠 和 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 非其性之有變也 說明司馬光并不認為裴矩是本性的改變 而是面對的君王改變了 所以b項是錯的 3 綜合分析 簡要概括 有些文段中 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并沒有通過抒情或議論表達出來 而是蘊涵在所敘述的人物事件之中 這就要求大家綜合把握事件的前因后果 來龍去脈 然后從事件的細節(jié)中分析提煉出隱含信息 進一步簡要概括出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 試題設誤的特點歸納 在文言文應試閱讀中 如果我們能了解題目選項設置模式 仔細排除干擾 就會提高命中率 高考題所設選項常見的錯誤類型有以下幾種 1 無中生有 添枝加葉 無中生有 即閱讀材料中沒有所選義項的內(nèi)容 或選項中所說的內(nèi)容是閱讀材料中未涉及的 而是命題者為了迷惑考生而故意 杜撰 出來的 示例 2008年湖南卷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后面的 題 歐陽 公諱潁 字孝叔 成平三年 舉進士中第 初任峽州軍事判官 有能名 即州拜秘書省著作佐郎 知建寧縣 未半歲 峽路轉運使薛顏巡部至萬川 逐其守之不治者 以謂繼不治非尤善治者不能 因奏自建寧縣往代之 以治聞 由萬川相次九領州而治之 一再至日鄂川 二辭不行 初彭州 以母 自誣 及取其所盜某物于某所 皆是 然后歡曰 公 神明也 其治尤難者若是 其易可知也 公剛果有氣 外嚴自明 不可犯 以是施于政 亦以是持其身 初 皇考侍郎為許日令 時丁晉公尚少 客其縣 皇考識之 曰貴人也 使與之游 待之極厚 及公佐峽州 晉公薦之 遂拜著作 其后 晉公居大位 用事 天下之士往往因而登榮顯 而公屏不與之接 故其仕也 自著作佐郎 秘書丞 太常博士 尚書屯田 都官 職方三員外郎 郎中 皆以歲月考課 次第升 知萬 峽 鄂 歙 彭 岳 閬 饒 嘉州 皆所當?shù)?及晉公敗 士多不免 惟公不及 明道二年 以老乞分司 有田荊南 遂歸焉 以景祐元年正月二十六日終于家 年七十有三 選自 歐陽修全集 中華書局2001年版 有刪節(jié) 注釋 狴 b 監(jiān)獄 簀 z 竹席 鞫 j 審訊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 不正確的一項是 a 薛顏之所以推薦歐陽潁自建寧縣往萬州代職 是因為他認為萬州難治理 需任用非常善于治理的人的緣故 b 歙州民風不正 人們好打官司 不畏牢獄 入獄之時 尚穿戴整齊 且自帶涼席 以便在牢中過得安然舒適 c 歐陽潁認為富家失盜是富家二子所為 將其抓獲 嚴加 審問 二子供認不諱 后又起獲了贓物 百姓嘆服 d 歐陽潁初任峽州軍事判官 有才干 經(jīng)丁晉公推薦拜著 剖析 b項 不能說 民風不正 原文無此意 選項犯 了無中生有的錯誤 答案 b 2 張冠李戴 偷梁換柱 張冠李戴是指本是甲想的 說的或做的 選項中故意設為 乙想的 說的或做的 作佐郎 其后多次任知州之職 景祐元年在家去世 做這類題時 首先要看清并理解題干要求 然后找出對應的閱讀區(qū)間 再結合上下文理解意思 并對照比較 作出是否符合題干要求的判斷 最后運用排除法 由易到難逐步排除 需要注意的是 若選文中出現(xiàn)的人物不止一個時 解答時要抓住題干中的 某人 的行為舉止 把羅列的句子中不是 某人 所說所想所做的句子排除 剩下的就好判斷了 示例 2007年浙江卷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后面的題 太史公論 詩 以為 國風 好色而不淫 小雅 怨誹而不亂 以余觀之 是特識變風 變雅耳 烏睹 詩 之正乎 昔先王之澤衰 然后變風發(fā)乎情 雖衰而未竭 是以猶止于禮義 以為賢于無所止者而已 若夫發(fā)于性止于忠孝者 其詩豈可同日而語哉 古今詩人眾矣 而杜子美為首 豈非以其流落饑寒 終身不用 而一飯未嘗忘君也歟 今定國以余故得罪 貶海上三年 一子死貶所 一子死于家 定國亦病幾死 余意其怨我甚 不敢以書相聞 而定國歸至江西 以其嶺外所作詩數(shù)百首寄余 皆清平豐融 藹然有治世之音 其言與志得道行者無異 幽憂憤嘆之作 蓋亦有之矣 特恐死嶺外 而天子之恩不及報 以忝其父祖耳 孔子曰 不怨天 不尤人 定國且不我怨 而肯怨天乎 余然后廢卷而嘆 自恨期人之淺也 又念昔日定國過余于彭城 留十日 往返作詩幾百余篇 余苦其多 畏其敏 而服其工也 一日 定國與顏復長道游泗 注釋 王定國 北宋文人 名鞏 工詩 受蘇軾 烏 臺詩案 的株連 被貶嶺南 眊眊 昏亂 糊涂 以下幾句話 分別編為四組 全都表明王定國豁達或灑脫 的一組是 雖衰而未竭 是以猶止于禮義 以其嶺外所作詩數(shù)百首寄余 皆清平豐融 藹然有治世之音 特恐死嶺外 而天子之恩不及報 余苦其多 畏其敏 而服其工也 定國與顏復長道游泗水 登桓山 吹笛飲酒 乘月而歸 所至翱翔徜徉 窮山水之勝 不以厄窮衰老改其度 a b c d 剖析 句指 先王之澤 句 恐死 顯然不是 豁達或灑脫 句符合題干表現(xiàn) 豁達或灑脫 然它不是表現(xiàn)王定國的 而是表現(xiàn)蘇軾的 此句顯然犯了張冠李戴的錯誤 答案 d 3 以偏概全 言過其實 故將局部的 個別的設為全局的 普遍的 或將全局的 普遍的故設為局部的 個別的 或者故意將范圍 程度誤設為小于或大于材料中敘述的范圍 程度 示例 2007年全國卷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后面 的題 安重榮 小字鐵胡 朔州人也 重榮有力 善騎射 為振武巡邊指揮使 雖武夫 而曉吏事 其下不能欺 有夫婦訟其子不孝者 重榮拔劍授其父 使自殺之 其父泣曰 不忍也 其母從傍詬罵 奪其劍而逐之 問之 乃繼母也 重榮叱其母出 重榮起于軍卒 暴至富貴 而見晉高祖自藩侯得國 嘗謂人曰 天子寧有種邪 兵強馬壯者為之爾 雖懷異志 而未有以發(fā)也 是時 高祖與契丹約為父子 契丹驕甚 高祖奉之愈謹 重榮憤然 以謂 屈中國以尊夷狄 困已敝之民 而充無厭之欲 此晉萬世恥也 數(shù)以此非誚高祖 契丹使者往來過鎮(zhèn)州 重榮箕踞慢罵 不為之禮 或執(zhí)殺之 是時 吐渾白氏 四方藩鎮(zhèn) 皆以契丹可取為言 高祖患之 為之幸鄴 報重榮 役屬契丹 苦其暴虐 重榮誘之入塞 契丹數(shù)遣使責高祖 并求使者 高祖對使者鞠躬俯首 受責愈謹 多為好辭以自解 而姑息重榮不能詰 天福六年夏 契丹使者拽剌過鎮(zhèn) 重榮侵辱之 拽剌言不遜 重榮怒 執(zhí)拽剌 又為書以遺朝廷大臣 曰 前世與虜和親 皆所以為天下計 今吾以天下臣之 爾以一鎮(zhèn)抗之 大小不等 無自辱焉 重榮謂晉無如我何 反意乃決 重榮雖以契丹為言 反陰遣人與幽州節(jié)度使劉晞相結 契丹亦利晉多事 幸重榮之亂 期兩敝之 欲因以窺中國 故不加怒于重榮 其冬 安從進反襄陽 重榮聞之 乃亦舉兵 是 歲 鎮(zhèn)州大旱 蝗 重榮聚饑民數(shù)萬 驅以向鄴 聲言入覲 高祖遣杜重威逆之 兵已交 其將趙彥之與重榮有隙 臨陣卷旗以奔晉軍 重榮聞彥之降晉 大懼 重榮以吐渾數(shù)百騎守牙城 重威使人擒之 斬首以獻 高祖御樓受馘 命漆其首送于契丹 節(jié)選自 新五代史 安重榮傳 注釋 藩鎮(zhèn) 指總領一萬的軍府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 不正確的一頂是 a 安重榮雖為武官 但也通曉文吏事務 在處理一起家庭糾紛時 生父不忍殺其子 繼母則提劍殺逐 重榮不滿繼母的行徑 厲聲將她斥退 b 安重榮憤然于高祖屈尊事夷 每遇契丹使者均極力輕慢侮辱對方 甚至抓捕殺死他們 高祖屈己禮待契丹 而對重榮的一系列做法堅決反對 c 契丹一直伺機圖謀晉朝 本應引起晉朝君臣高度警惕 高祖卻表示前朝與虜和親的做法都是為國家考慮 現(xiàn)今重榮對抗契丹只能是自取其辱 d 安重榮舉兵起事 借口朝見 聚集數(shù)萬饑民前往鄴地 高祖派遣部隊阻擊 在雙方交戰(zhàn)中重榮被俘遇害 高祖令人漆其首級后將它送給契丹 剖析 b項錯在 對重榮的一系列做法堅決反對 重榮誘吐渾白氏入塞 契丹責問高祖時 高祖 姑息重榮不能詰 答案 b 4 先后顛倒 因果混淆 題干中將直接的 根本的 原因的或已然的事情誤設為間接的 枝葉的 結果的或未然的事情 或反之設誤 示例 2008年四川卷 延考區(qū)卷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 完 成后面的題 蔡廷玉 幽州昌平人 事安祿山 未有聞 與朱泚同里闬 少相狎近 此為幽州節(jié)度使 奏署幕府 廷玉有沉略 善與人 交 內(nèi)外愛附 泚多所叩咨 數(shù)遣至京師 當是時 幽州兵最強 財雄 士驕悍 日思吞并 不知有上下禮法 廷玉間語泚曰 古未有不臣而能推福及子孫者 公南聯(lián)趙 魏 北奚虜 兵多地險 然非永安計 一日起 魏反噬 公乃沸鼎魚耳 不如奉天子 多難 可勒勛鼎彝 若何 泚善之 廷玉陰欲耗其力 則諷泚出金幣禮士 又勸歸貢賦助天子經(jīng)費 因勸泚入朝 泚將聽 諸校怒 縛廷玉辱之 廷玉無橈辭 泚不忍殺 囚歲余出之 謂曰 而亦悔乎 廷玉曰 導公為逆即悔 勉公以義何悔為 復縶滿歲 問曰 能省過否 不爾 且死 對曰 不殺我 公得名 殺我 吾得名 泚不能屈 待如初 又有朱體微者 亦泚腹心 廷玉有建白 體微輒左右之 故泚愈信 桀傲稍革 廷玉遂葳朝事 而泚內(nèi)畏弟滔逼己 滔亦勸泚入朝 乃以軍屬滔 廷玉 體微共白泚 公入朝為功臣首 后務至重 須誠信者乃可付 滔雖大弟 多變不情 如假以兵 是嫁之禍也 泚不聽 二人隨泚到朝 德宗為太子時 知廷玉名 及見 禮眷殊渥 滔有請于泚 或不順 廷玉必折之 俾循故法 滔已破田悅 寢傲肆自用 左右有惡廷玉者 妄云 素毀滔 欲四分燕 廷玉倡之 體微和之 滔表言二人離間骨肉 請殺于有司 亦遺泚書云云 泚恚滔奪其軍 不從 會滔以幽州叛 帝示滔表 而泚亦白發(fā)其書 乃歸罪于二人 貶廷玉 體微以慰滔 滔使諜伺諸朝 曰 上若不殺廷玉 當謫去 得東出洛 我且縛至麾下支解之 將行 帝勞廷玉曰 爾姑行 為國受屈 歲中當還 廷玉至藍田驛 人曰左巡使鄭詹 商於道險 不可往 詹追使趨潼關 廷玉告子曰 我為天子不血刃下幽十一城 欲裂其壤 使不得桀 而敗于將成 天助逆邪 今吏使我出東都 此殆滔計 吾不可以辱國 比至靈寶 自投于河 節(jié)選自 新唐書 蔡廷玉傳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 不正確的一項是 a 蔡廷玉與朱泚自小是親近的朋友 朱擔任幽州節(jié)度使 奏請讓廷玉當幕府 當時幽州兵強財雄 日思吞并 不知上下禮法 廷玉勸告朱泚應事奉天子 建立功勛 b 蔡廷玉暗中想減損朱泚實力 先是耗費其錢財 又勸朱泚入朝 這些舉措觸怒了朱的部屬 捆綁起廷玉 廷玉被囚禁多時 仍不屈服 朱泚不忍殺他 待之如初 c 朱體微是朱泚的心腹 常支持廷玉的建議 使朱泚強橫兇暴性格稍有收斂 朱泚的弟弟朱滔力勸朱泚入朝 可自己掌控兵權 廷玉 體微勸誡朱泚 但未被采納 d 朱滔在幽州叛亂后 朝廷為安撫朱滔 歸罪并貶謫廷玉 體微二人 廷玉臨行前 皇帝安慰說 年內(nèi)將讓他返回京城 廷玉自知罪不可赦 快要到靈寶時投河自殺 剖析 據(jù)末段 蔡廷玉投河自殺是因為 吾不可以辱國 而不是畏罪自殺 答案 d 5 不識言行 誤解形象 人物傳記 主要是通過對人物典型言行的敘述 來表現(xiàn)人物的性格特點 據(jù)此 命題者在設計錯項時 把人物的言行所揭示出來的性格特點故意說錯 造成對人物形象的錯誤理解 示例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后面的題目 至舍 不辭而入 越石父怒而請絕 晏子使人應之曰 吾未嘗得交夫子也 子為仆三年 吾乃今日睹而贖之 吾于子尚未可乎 子何絕我之暴也 越石父對之曰 臣聞之 士者詘乎不知己 而申乎知己 故君子不以功輕人之身 不為彼功詘身之理 吾三年為人臣仆 而莫吾知也 今子贖我 吾以子為知我矣 向者子乘 不我辭也 吾以子為忘 今又不辭而入 是與臣我者同矣 我猶且為臣 請鬻于世 注釋 贈 當作 贖 糞灑 掃除清洗 醮 古代嘉禮中的一種儀節(jié) 擯 通 儐 儐相 下列對原文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 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晏子前往晉國 在途中遇到了越石父 替他贖身 可見晏子善于識別人才 愛護人才 b 越石父認為晏子對自己失禮 仍把他當奴仆 十分生氣 說明他態(tài)度偏激 心胸狹窄 c 晏子聽了越石父的一番話后 深感愧疚 就以嘉禮相待 這使越石父頗受感動 d 君子認為 晏子能遠離世俗的偏見 禮賢下士 不居功自傲 這樣就可以保全功德了 剖析 從原文中越石父 對之曰 的內(nèi)容可知 他對晏子的失禮十分不滿 認為晏子也不了解他 把他當奴仆看 要求晏子把他再賣給世人 越石父的這番話 表明了他為人耿直 直言不諱的性格特點 并不是 說明他態(tài)度偏激 心胸狹窄 選項脫離越石父的言行去分析他的性格特點 對越石父形象的理解錯誤 6 顛倒時序 敘述混亂 人物 事件 時間和地點是敘事性文章的基本要素 交代一定要清楚 否則 就會造成敘述混亂 錯項在概括傳記中有關人物的典型事件時 常把時間順序故意顛倒 從而造成敘述混亂 答案 b 示例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后面的題目 吳漢 字子顏 南陽宛人也 漢為人質(zhì)厚少文 及得召見 遂見親信 建武二年 封漢為廣平侯 明年春 圍蘇茂于廣樂 周建招聚十余萬人救廣樂 漢將輕騎迎與之戰(zhàn) 不利 墮馬傷膝 還營 諸將謂漢曰 大敵在前而公傷臥 眾心懼矣 漢乃勃然裹創(chuàng)而起 椎牛饗士 令軍中曰 今日封侯之秋 諸君勉之 于是軍士激怒 人倍其氣 旦日 齊鼓而進 建軍大潰 時鬲縣五姓共逐守長 據(jù)城而反 諸將爭欲攻之 漢不聽 曰 使鬲反者 皆守長罪也 敢輕冒進兵者斬 乃移檄告郡 使收守長 而使人謝城中 五姓大喜 即相率歸降 明年 賊率 五萬余人夜攻漢營 軍中驚亂 漢堅臥不動 有頃乃定 即夜發(fā)精兵出營突擊 大破其眾 十二年春 漢乃進軍攻廣都 拔之 遣輕騎燒成都市橋 帝戒漢曰 但堅據(jù)廣都 待其來攻 勿與爭鋒 若不敢來 公轉營迫之 須其力疫 乃可擊也 漢乘利進逼成都 阻江北為營 使劉尚將萬余人屯于江南 帝聞大驚 讓漢曰 比敕公千條萬端 何意臨事悖亂 與尚別營 事有緩急 不復相及 詔書未到 謝豐 袁吉將眾十許萬攻漢 使別將將萬余人劫劉尚 令不得相救 漢與大戰(zhàn)一日 兵敗 走入壁 漢乃召諸將厲之曰 欲潛師就尚于江南 并兵御之 成敗之機 在此一舉 于是多豎幡旗 使煙火不絕 夜銜枚引 兵與劉尚合軍 豐等不覺 明日 漢悉兵迎戰(zhàn) 遂大破之 漢從征伐 諸將見戰(zhàn)陳不利 或多惶懼 失其常度 漢意氣自若 方整厲器械 激揚士吏 漢嘗出征 妻子在后買田業(yè) 漢還 讓之曰 軍師在外 吏士不足 何多買田宅乎 及薨 賜謚曰忠侯 選自 后漢書 吳漢傳 有刪節(jié)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 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吳漢從馬上摔落傷了膝蓋 撤回營帳 將領們提出 大敵當前 主帥因傷而臥 會使軍中產(chǎn)生恐懼心理 吳漢立刻接受了他們的意見 b 吳漢面對五萬多敵人趁夜進攻 軍中驚恐混亂的情況 處變不驚 鎮(zhèn)定自若 堅臥不動 他的這一做法 一會兒便穩(wěn)定了隊伍 c 吳漢沒有聽從皇帝告誡 以致落敗 他吸取教訓 在與劉尚的隊伍會合后 豎起許多旗幟 不熄煙火 蒙騙敵人 終于轉敗為勝 d 吳漢具有樸實淳厚的品質(zhì) 對家人的要求也很嚴格 他外出打仗時 妻兒曾經(jīng)在家購買田產(chǎn) 吳漢回來后 責備了他們 剖析 c項中說吳漢 在與劉尚的隊伍會合后 樹起許多旗幟 不熄煙火 蒙騙敵人 終于轉敗為勝 而原文是 于是多樹幡旗 使煙火不絕 夜銜枚引兵與劉尚合軍 豐等不覺 意為 吳漢在營內(nèi)遍插旌旗 使煙火不絕 夜里率軍潛出與劉尚會合 謝豐等人竟然沒有發(fā)覺 選項中 在與劉尚的隊伍會合后 屬時序顛倒 答案 c 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1 5題 答案 d 解析 令 此處意為 好的 2 下列各組句子中 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項是 答案 d解析 a項 第一個 者 表停頓 第二個 者 為定語后置的標志 無實在意義 b項 第一個 以 意為 因為 第二個 以 意為 把 c項 第一個 因 意為 憑借 依靠 第二個 因 意為 沿襲 d項 兩個 之 都是結構助詞 可譯為 的 后隨太祖至洛 后止之曰 曹君吉兇未可知 共死何苦 諸子無母者 太祖皆令后養(yǎng)之 3 下列各句都能表明卞太后的賢妻良母形象的一項是 太祖悅曰 怒不變客 故是最為難 尊后曰皇太后 稱永壽宮 后曰 王自以丕年大 當重賜遺乎 a c b d 答案 b解析 是說卞太后隨太祖到洛陽 是說曹丕對卞太后的尊敬 這兩句都不合題干要求 a 卞太后盡管出身卑賤 但卻是一個富于膽識 善良謙和 有遠見的女人 在曹操眾多妻妾中算得上是真正的賢內(nèi)助 4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 不正確的一項是 b 因為卞太后的為人深受曹操的賞識 而相形之下丁夫人的為人就為曹操所厭惡 所以曹操最后廢了丁夫人 立了卞太后 c 曹丕登基后想給卞太后的父母追加封號 但被陳群制止了 后來明帝曹叡追封了卞太后的祖父及父親 但同年卞太后就病死了 由此推知這個封號可能是在卞太后病重時封的 這種做法更多只是出于孝道 d 卞太后出身卑賤 卻能被曹操如此賞識并托付眾多子女給她養(yǎng)育 最后封為王后 這一切也反映曹操是一個敢于超越一般世俗偏見的人 答案 b解析 丁夫人因為什么被廢文章并未提到 根據(jù)史實丁夫人也不是因為人品不好才被廢 該項純屬無中生有 5 斷句和翻譯 1 用 給下面的文段斷句 至太和四年春明帝乃追謚太后祖父廣曰開陽恭侯父遠曰敬侯祖母周封陽都君及敬侯夫人皆贈印綬其年五月后崩七月合葬高陵 2 翻譯下面的句子 及董卓為亂 太祖微服東出避難 我但當以免無教導之過為幸耳 亦何為當重賜遺乎 答案 1 至太和四年春 明帝乃追謚太后祖父廣曰開陽恭侯 父遠曰敬侯 祖母周封陽都君及敬侯夫人 皆贈印綬 其年五月 后崩 七月 合葬高陵 2 等到董卓禍亂朝廷 曹操就帶著幾個親信微服逃出了 洛陽城避難去了 而我作為母親 能夠在教導兒子方面沒有過失就已經(jīng)足夠了 我們母子沒有什么功勞 有什么值得重賞的呢 參考譯文 武宣卞皇后 160 230 是瑯玡開陽人 也是魏文帝曹丕的母親 出身于漢代專門從事音樂歌舞的樂人家庭 后唐代演變 成娼妓的代名詞 但漢代只是指藝人 二十歲的時候 曹操在譙地 安徽亳州 娶她為小妾 后來又跟隨著曹操來到了東漢的都城洛陽 等到董卓禍亂朝廷 曹操就帶著幾個親信微服逃出了洛陽城避難去了 曹操出逃不久 袁術就捎來了關于曹操死在外面的消息 這消息使早先投靠曹操來到洛陽的部下 當時都想離開洛陽回老家去 卞氏便制止他們說 曹君的生死不能光憑幾句傳言來確定 假如 你們今天因此辭歸鄉(xiāng)里 明天曹君平安返回 諸位還有什么面目見主人 為避未知之禍便輕率放棄一生名節(jié)聲譽 值得嗎 于是大家便聽從了卞氏的勸說 曹操聽說這件事之后大加稱贊卞氏 建安初年 曹操的丁 夫人被廢了 于是曹操便將小妾卞氏扶為正妻 另外曹操還將 其他早逝的姬妾所生的 沒有母親照顧的孩子都托付給卞氏撫養(yǎng) 曹丕成為太子 有近侍大臣去向卞夫人祝賀說 將軍成了太子 天下人沒有不高興的 你應當騰空房屋來收藏得到的賞賜 卞氏回答說 大王認為曹丕是長子 所以立他為嗣 而我作為母親 能夠在教導兒子方面沒有過失就已經(jīng)足夠了 我們母子沒有什么功勞 有什么值得重賞的呢 大臣回去后 把這些話告訴了曹操 曹操非常歡喜 說 憤怒而不變?nèi)輵B(tài) 喜悅而不失禮節(jié) 這是最難得的 建安二十四年 曹操拜卞氏為王后 頒布策書 夫人卞氏 撫養(yǎng)各個孩子 有做母親的風范 現(xiàn)在提升她為王后 太子及各位大臣都來陪席 各位卿相都來祝賀 減免全國的死罪一等 建安二十五年 曹操病逝于洛陽 曹丕即魏王位后 尊稱卞王后為太后 到后來 正式 稱帝后又尊稱為皇太后 并以永壽宮相稱 明帝即位 尊奶奶卞皇太后為太皇太后 黃初年間 魏文帝想追封卞太后的父母 尚書陳群上奏說 陛下因為英明的才德順應時勢接受天命 創(chuàng)立基業(yè) 改革制度 應當作為后代的范式 我 查找古代的典籍條文 沒有婦女分得土地得到爵位的制度 在有關禮的典籍中 有婦女可因 為丈夫而得到爵位 秦朝時違背了古法 漢朝的人又沿襲了 并不是古代先王的好的典章法度 魏文帝說 這個建議是對的 還是不要施行 把它寫下來作為詔書收藏在尚書省 永遠當做后世的范式 太和四年 230 春 明帝曹叡追封卞太后的祖父卞廣為開陽恭侯 父親卞遠為敬侯 祖母周氏為陽都君兼敬侯夫人 并都贈送了印信和系印的絲帶 同年五月 卞太后病逝 七月 她和她的丈夫曹操合葬在高陵 二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1 5題 答案 d 解析 文 是 文飾 裝飾 之意 2 下列各組句子中 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答案 c 解析 a項 第一個 之 是代詞 指大自然的 規(guī)律 第二個 之 是代詞 指人 b項 第一個 而 是連詞 表轉折 可是 第二個 而 是連詞 表承接 c項 兩個 則 均是連詞 那么 d項 第一個 以 是介詞 用 第二個 以 是介詞 因為 3 下列各句中 都能表明 天行有常 的一組是 日月 星辰 瑞歷 是禹 桀之所同也 繁啟 蕃長于春夏 畜積 收藏于秋冬 夫星之隊 木之鳴 是天地之變 陰陽之化 修道而不貳 則天不能禍 夫日月之有蝕 風雨之不時 以為文則吉 以為神則兇也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是強調(diào)要遵循自然規(guī)律 指不正常的 4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 不正確的一項是 a 作者認為自然現(xiàn)象是客觀存在的 與人事無關 但人類能夠認識并利用自然來為自己造福 自然現(xiàn)象 是闡述對求雨的看法 b 作者認為自然界的怪異現(xiàn)象是經(jīng)常發(fā)生的 不值得大驚小怪 君主英明 政局安定 就是怪異現(xiàn)象同時發(fā)生 也沒有危害 c 作者認為卜筮之類的舉動在君子看來雖有天意 也只是起一種文飾作用 可是普通百姓卻把它看做神靈存在的具體表現(xiàn)了 d 作者認為禹和桀有同樣的自然條件 禹憑借這樣的自然條件把國家治理得很好 桀卻把國家搞亂了 所以太平和動亂不是天決定的 答案 c 解析 在君子看來雖有天意 錯 君子認為只 5 斷句和翻譯 1 用 給下面的文段斷句 思物而物之孰與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與有物之所以成故錯人而思天則失萬物之情 2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基于平衡計分卡的華辰集團零售部績效考核方案優(yōu)化研究
- 地鐵上蓋混凝土樓板結構地鐵振動響應特性和傳播規(guī)律研究
- 學生外出教育主題活動方案
- 小學生安全教育知識
- 產(chǎn)后媽媽健康管理
- 2025年北京市中考招生考試數(shù)學真題試卷(真題+答案)
- 預防火災小學生課件
- 預防學生欺凌班會課件
- 預防兒童殘疾課件
- 生理衛(wèi)生健康課件
- 護理核心制度考試試卷(附答案)
- 尾礦工安全培訓
- 西安高新區(qū)管委會招聘筆試真題2024
- 2025年中國工商銀行招聘筆試備考題庫(帶答案詳解)
- 研發(fā)項目工時管理制度
- 浮選藥劑安全管理制度
- 會陰水腫硫酸鎂濕敷專題報告
- 技術異化的解放路徑-洞察及研究
- 2025年連云港市中考語文試卷真題(含標準答案)
- 2025年學校校長公開選拔筆試試題及參考答案校長招聘考試筆試真題
- T/CGMA 033002-2020壓縮空氣站節(jié)能設計指南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