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版高中語文第一單元第4課百丈山記文本助讀含解析.docx_第1頁
2019_2020版高中語文第一單元第4課百丈山記文本助讀含解析.docx_第2頁
2019_2020版高中語文第一單元第4課百丈山記文本助讀含解析.docx_第3頁
2019_2020版高中語文第一單元第4課百丈山記文本助讀含解析.docx_第4頁
2019_2020版高中語文第一單元第4課百丈山記文本助讀含解析.docx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4課百丈山記朱文公一生治經講學,皓首窮經,暢游于經山書海,集大成而緒千百年絕傳之學,開愚蒙而立億萬世一定之歸。險奇幽靜的百丈山就曾留下朱文公的足跡。踏石磴,過澗水,夜宿聽泉;觀瀑布,賞夕陽,探幽尋勝,不禁讓人思緒飄然,逸興暢飛。在朱夫子細膩的筆觸下,那俊美的山峰,險奇的石磴如現眼前。百丈山承載了朱文公的游玩意興,朱文公的文字又為百丈山注入了文化的厚重。秀美景色,歷歷如繪,讓人瞻言見貌,如臨其境。知識鏈接一、作者簡介朱熹(11301200),南宋理學家、文學家。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別稱紫陽,謚文,世稱朱文公,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在哲學上,朱熹繼承并發(fā)展了程顥、程頤的理氣關系學說,完成了客觀唯心主義的理學體系,世稱“程朱理學”。他認為“理”是世界的本原,說“理在先,氣在后”,精神派生物質。把“天理”和“人欲”對立起來,提出“存天理,滅人欲”的主張,他的理學后來成為封建地主階級統治人民的理論工具。朱熹學識淵博,對經學、史學、文學、樂律乃至自然科學,都有較深刻的研究。在自然科學方面,他吸收了當時已有的成果,提出一些對自然變化的見解,如關于陰陽二氣的宇宙演化說、地質變遷說等。朱熹的著作有四書章句集注、周易本義、詩集傳、楚辭集注、通鑒綱目等。經后人編輯的還有晦庵文集、朱子語類、朱子遺書等。二、背景資料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作者與劉充父、平父、呂叔敬、表弟徐周賓同游百丈山,“皆賦詩,以紀其勝”,復又“敘次其詳如此”,詩文并作,記其游覽之勝,目的在于引導人們去游覽百丈山的勝景。文白對照痛并快樂著百丈山記中作者的感情百丈山記中,作者朱熹究竟表達了什么樣的感情?是快樂的,還是憂傷的?作者踏石磴、過澗水、入山門而至西閣,描寫西閣環(huán)境的優(yōu)美和夜宿聽泉的感受。然后又描寫瀑布、夕照與云海,充滿了對大自然的贊美和熱愛之情。我們單憑這就可以斷定作者是愉快的、輕松的、愜意的嗎?其實這都是淺層次的,作者的感情在表面上看來是快樂和閑適的,但他的內心也許因為仕途的坎坷和在學術上的不完全被認可,充滿了寂寞和悲涼?!蔼氁古P其上,則枕席之下終夕潺潺,久而益悲”的美景竟然惹起悲思,不恰恰證明作者心中有悲嗎?其實,一篇文章的寫成,避免不了各種感情的糾結。人的感情是復雜的,不可能總是用一種感情去看待事物和問題。賞風景時,作者的熱愛是真的,悲涼也是真的,可能是不經意間的一瞥,就會在快樂的時候添進悲的因素,這是很自然的事情。因此朱熹此時“痛并快樂著”。類文品悟心近,自然來你是否沉浸在從電視網絡上獲取全球天氣的便利中,卻早已遺忘庭前靜觀云卷云舒的坦然樂趣?你是否醉心于輕點鼠標即知萬千生物的進化歷程、綱目屬種,卻不曾細嗅薔薇的暗香浮動?你是否偏安于水泥森林的一隅,滿足于隔著厚厚的玻璃遠遠地觀望著自然,卻未想過掙脫這高科技的牢籠,與天地同呼吸、共起舞?我們的心啊,不知不覺中已經遠離了自然。當自然僅僅化成屏幕上的數字幻影,它便抽離了我們的心,留下的是干涸,是機械,是缺少感知自然美的生命。若想真正徜徉于自然之中,唯有將一顆心放逐自然,讓它流轉于鄉(xiāng)野田園、茂密森林、高山溪澗、渺遠天際,心貼近了自然,自然才會款款而來。荷爾德林說:“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笨芍^精妙。人本是集山川日月之精華而成的萬物靈長,有什么理由脫離自然這生命之泉的源頭呢?于是,屠格涅夫潛入深邃的廣闊森林,心與林中生靈的脈搏一起跳動,他所感知到的,不僅有生機勃發(fā)的四時美景,更有天人合一的舒暢這才是真正的感知自然。其著作獵人筆記,不知要比當下數字化了的“自然美景”鮮活百倍,縱使所見所感難逾目力之所及又有何妨?所謂心近,自然的真諦便會隨風而來,滋養(yǎng)你心,而自然無窮無盡的魅力,正在于此。心之近,亦需身之到也。我們運用現代科技觀天象識地理探究萬物奧妙無可非議,然而這些科技越是入侵著生活,我們切身回歸自然的時間與精力越少,便越難深入體會感知自然的全貌。當今時代,提倡人與自然之間的心近,更是倡導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活態(tài)度。臺灣學者的田園之秋中強調:脫離了自然的人,疏遠了自然的人,肉體逃避了自然的人,終有一天會走入過分掠奪自然的怪圈,從而被自然的憤怒吞噬。心近,自然來。有美景須自去看,勿將科技當成你唯一的“眼睛”。心貼近自然,自然方會用它的懷抱擁抱你、迎接你,讓你受到精神的洗禮、靈魂的救贖。唯有這樣,方可讓目之所及,變成心之所及;自然之美,化成人心之美。讀后小悟:1.思考文章前三段有何特點和作用。答:_詩詞賞析出山道中口占朱熹川原紅綠一時新,暮雨朝晴更可人。書冊埋頭無了日,不如拋卻去尋春。問題小思:2.這首詩表達了什么哲理?答:_點擊文本枕席之下終夕潺潺,久而益悲,為可愛耳。熱愛自然,熱愛生活運用示例在你身心疲憊之余,不妨忙中偷閑,擇一處美山,登高遠眺,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極頂遠眺,你會領悟到“一覽眾山小”的浩瀚壯觀。常言道:水是山之魂,山乃水之體。山泉瀑布清澈澄碧,“自高淙下,其聲濺濺然”;山體高聳如入云,因為水的滋潤而更加巍峨靈動。漫游山中,你會覺得豁然開朗,心曠神怡;夜宿山寺,松濤陣陣,“枕席之下終夕潺潺,久而益悲,為可愛耳”。大自然賦予了我們如此眾多美好的事物,我們又有什么理由不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