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保險利益與保險利益原則本意之回歸_第1頁
論保險利益與保險利益原則本意之回歸_第2頁
論保險利益與保險利益原則本意之回歸_第3頁
論保險利益與保險利益原則本意之回歸_第4頁
論保險利益與保險利益原則本意之回歸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淺析保險利益及保險利益原則本意之回歸一、保險利益概述我國保險法第12條第1款、第2款規(guī)定:“投保人對保險標的應當具有保險利益,投保人對保險標的不具有保險利益的,保險合同無效。”保險利益又叫可保利益,指投保人對保險標的具有的合法的確定的經(jīng)濟利益。根據(jù)保險合同標的物的不同,可將保險利益分為財產(chǎn)保險的保險利益和人身保險的保險利益。人身保險的保險利益指投保人對被保險人的壽命和身體所具有的法律上的利害關系。其成立必須具備:1.法定性。在人身保險中,保險利益需有法律上明文規(guī)定,禁止當事人之間的任意訂立人身保險合同,這是人身保險中保險利益目的防止以他人姓名進行賭博,即謀財害命知道的危險的發(fā)生的要求,是維護社會之穩(wěn)定的必須。2.客觀存在性。人身保險中保險利益之當事人之間的利害關系,此關系需為現(xiàn)實存在的確定的利害關系,須在投保人和保險人訂立保險合同時即具有,此有別于財產(chǎn)保險中保險利益的確定性,因在財產(chǎn)保險合同中投保人的保險利益可以為期待利益,但在人身保險中保險利益須現(xiàn)實存在。財產(chǎn)保險的保險利益是指投保人對于特定財產(chǎn)所具有的實際和法律上的利益。其成立必須具備:1.合法性。保險利益應為法律所不禁止之利益。訂立保險合同之雙方當事人應在法律規(guī)定范圍內享有保險利益,即要求投保人對于保險標的享有法律之上的權利,以保證保險利益原則不會被濫用,從而發(fā)揮其對保險活動的約束保障作用。2.確定性。保險利益應為可確定之利益,包括已經(jīng)確定的利益和期待利益。在財產(chǎn)保險中,保險利益的確定,乃為保險事故發(fā)生后保險金補償之必要。保險利益的確定性能夠使損失填補得以實現(xiàn),并解放之被保險人的不當?shù)美?.經(jīng)濟性。財產(chǎn)保險中保險利益乃指經(jīng)濟上的利害關系,需為經(jīng)濟價值所能衡量,否則無法完成損失指填補目的。同時,也是判定保險合同是否構成超額保險、重復保險以及限制補償范圍的標準。二、保險利益的意義重視保險利益,不僅符合保險制度的基本理念,而且對于捍衛(wèi)保險制度精神具有重要意義。有利于防止賭博行為的發(fā)生在保險關系中,根據(jù)保險合同,投保人要定期定額的支付保險費,但保險人是否給付保險金,則取決于約定的偶然事故是否發(fā)生,而偶然事故是否發(fā)生又是不確定的,因此保險行為是一種“射幸行為”。因偶然事故的發(fā)生而獲得貨幣收入或者貨幣損失的不確定行為與賭博行為,在表面形式上有很多相似之處。設想一下,假如不以保險利益原則為基礎,投保人就可以任意以一個保險標的隨意進行投保,由于保險費與保險金額存在巨大反差,則極有可能是投保人以較小的保險費用支出便可獲取巨額的保險金賠償,此時的保險行為與賭博行為幾乎是完全相同的,由此便曲解了人們投保的目的,原本是想通過微不足道的代價,就可免遭萬劫不復的災難:如今卻變成了把雞毛蒜皮的保險費作為賭注,期待更大災難的降臨。何談保險的“互助共濟”的理念?何談風險的分擔?何談社會的公共利益的保護?有利于防止道德危險的發(fā)生道德風險是保險的專門術語,通常被理解為投保人、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為了騙取或榨取保險賠款而違反法律或合同,故意造成或擴大風險。假如不以保險利益為前提,將會誘發(fā)道德風險、犯罪心理甚至犯罪行為。在財產(chǎn)保險中,投保人、受益人為了獲取私利而故意毀壞或唆使他人毀壞保險財產(chǎn);在人身保險中,投保人、受益人甚至會不惜采用謀殺等極端方式剝奪被保險人的生命,這些都給社會增加了不穩(wěn)定因素,給人們的生命和財產(chǎn)安全造成了嚴重影響。誠如臺灣學者桂裕所言,“保險利益為求標的保全之利益,并非因保險標的喪失而得保險金額之利益。以自己之房屋保險者,若房屋被焚毀時,凡得就實際損失受賠償,最初設計建造時所耗之心血,即損失后所受之不變,凡此無形之損失皆不屬也。保險金額不足以填補一切損失,故終不愿保險事故之發(fā)生;以自己父母子女保險者亦然,人莫不愿其父母子女之長存,故必不愿死亡事故之發(fā)生。”三、保險利益原則本意之回歸理解保險利益原則必須先了解何謂“保險利益”,學理解釋眾說紛紜,歸納起來有“價值說”和“關系說”,在保險制度誕生之初,因為只有財產(chǎn)保險而人身保險制度尚未發(fā)達,所以學說上多采“價值說”,認為保險利益就是保險標的物上之價值,至人身保險制度發(fā)達后,鑒于人的生命,身體為人格權之內容,不能以金錢加以衡量,因此“價值說”難以說明人身保險,備受各方批評,于是“關系說”應運而生。然依“關系說”,我國眾多學者均將保險利益界定為“投保人或者被保險人對保險標的具有的法律上承認的利害關系”,受此影響,將保險利益原則概括為“保險法以保險利益作為保險合同的生效要件,投保人或者被保險人對保險標的不具有保險利益的,保險合同不具有法律效力”。針對我國保險法第12條第3款將保險利益界定為“投保人對保險標的所具有的法律上承認的利益”和第12條第1款第2款將保險利益原則概括為“投保人對保險標的應當具有保險利益,投保人對保險標的不具有保險利益的,保險合同無效之規(guī)定”,有學者提出了批評。然我個人認為,我國保險法之規(guī)定是科學合理的,考察保險利益原則形成之始末,我們可以看出保險利益原則的目的是防止賭博,防止道德危險,限制賠償范圍,然欲收如此效果,必須強調只有投保人對保險標的有保險利益保險合同才能有效,若認為被保險人對保險標的有保險利益保險合同也可以有效,則無疑是答應投保人對與自己毫無關系的他人財產(chǎn)或人身進行投保,這樣根本無法避免道德危險的發(fā)生。學者們的本意可能不是這樣,但這樣的表述卻給人如此意思。學者們將被保險人對保險標的所具有之法律上承認的利害關系也界定為保險利益大抵是出于保險利益轉移之考慮,學者們認為在財產(chǎn)保險中投保人在投保后將保險標的轉讓,此時若不把受讓人也就是學者們認為的被保險人對保險標的所具有的法律上的利害關系界定為保險利益,則保險標的的受讓人就不能基于保險利益請求保險人賠償保險金。依我個人觀點,這種考慮主要是因為他們在保險標的物的讓與與所生之保險利益的存續(xù)問題上采“從物主義”的觀點,認為保險標的已經(jīng)轉移于他人,則隨之而存之保險利益自應如故存在,以維持契約之效力。此說固然有其道理,但是任何契約之訂立,均應該重視當事人之意思,保險標的物既然已經(jīng)轉讓,遂當事人一方發(fā)生了變更,若立法上強制保險合同不歸于消滅,于契約似又有問題。我個人之觀點,根據(jù)合同法合同承受之理論,投保人在欲將他的權利義務也就是保險標的或者說是保險利益轉移給第三人之前應該征得保險人同意,同時投保人應該與保險標的受讓人就保險標的的轉讓達成合意,一般情況下,合意內容應當包括保險費事項。缺少上述兩個條件,合同承受都無法成立。保險標的受讓人與保險人之間成立的保險合同為一新的保險合同,此保險合同非彼保險合同也。保險標的受讓人此時也不是被保險人而是投保人。所以,在財產(chǎn)保險中將被保險人與保險人之間的法律承認的利害關系也界定為保險利益是沒有必要,其實說白一點,被保險人根本就不存在。學者們對這個稱謂的使用是一種誤讀。我國的保險法也采納了這一觀點,其第34條規(guī)定:“保險標的的轉讓,應當通知保險人,經(jīng)保險人同意繼續(xù)承保后,依法變更合同,但是貨物運輸合同和另有約定的除外”。既然如此,那么不存在保險事故發(fā)生時有保險利益,保險合同成立時沒有保險利益的情況,因為有保險利益的存在是進行投保的前提,更因為后投保人是個新的投保人,他在概括承受原合同的權利義務時是有保險利益的。所以我們需強調在保險合同成立時,保險事故發(fā)生時投保人都有保險利益才可請求賠償保險金。其實不僅在財產(chǎn)保險中沒有被保險人且需強調保險利益的存在時間是在保險合同成立時,保險事故發(fā)生時,在人身保險中強調被保險人也是沒有必要的且也需要強調保險利益存在的時間是保險合同成立時,保險事故發(fā)生時。在人身保險中,防止道德危險的發(fā)生是個更重要的任務。為此,通說認為投保人與被保險人之間在保險合同成立時必須有利害關系,在我國的保險法中對利害關系的界定采利益,同意兼顧原則。因為投保人將來所得的保險金是投保人過去已經(jīng)繳納保險費及其利息的積存,具有一定的儲蓄性質,假如投保人在合同訂立后,因為保險利益的消失而喪失原來在保險事故發(fā)生時所應得的保險金,將會使其權益處于不確定的狀態(tài)。所以,人身保險的保險利益在保險事故發(fā)生時,并非必然存在。但我個人認為根據(jù)我國保險法對保險利益之規(guī)定,保險利益并不是不變的。若在保險合同成立時有保險利益,之后由于各種原因導致保險利益喪失,此時發(fā)生保險事故保險人仍要賠償保險金,這樣仍達不到防止道德危險發(fā)生的目的。固我個人認為,為了實現(xiàn)保險利益原則的根本目的和宗旨,人身保險利益在保險合同成立時要存在,在保險事故發(fā)生時仍要存在。此舉固然可能損害到投保人的利益,但基于保險利益原則之根本宗旨,犧牲是無法避免的。況且我們還可以通過其它的制度設計來完善。比如在保險利益不存在時,投保人可以與被保險人協(xié)商,由被保險人作為投保人繼續(xù)投保,但要給投保人一定補償。若不能達成合意,則保險人應該退還投保人保險費和利息,但要扣除必要的成本。無論是哪種情況都不能根據(jù)被保險人有保險利益來認定保險合同的有效,其實說被保險人有保險利益在邏輯上也是個矛盾,所以在保險利益的概念中根本沒有采用這個概念的必要。人身保險也只需強調保險利益在保險事故發(fā)生時存在投保人即可請求賠償保險金,其原因與財產(chǎn)保險的幾乎一致。后投保人在保險合同成立時還是保險事故發(fā)生時都有保險利益。綜合上述觀點,我國保險法對保險利益和保險利益原則的規(guī)定是科學合理的,的確沒有引入被保險人的必要?;诖耍瑹o論是對于財產(chǎn)保險還是人身保險,我們還需要規(guī)定保險利益在保險合同成立時,保險事故發(fā)生時均存在投保人方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